中国图书评论

其他

潘靖之 | Faktura:俄国建构主义前卫艺术中的物、制作与关系

York:Rizzoli,1990.[2]这种吸收被罗莎琳·克劳斯表述为“把关系从作品中剥离出来,使它们成为空间、光线和观众视野的功能”,参见KRAUSS,ROSALIND,The
3月26日 上午 10:01
其他

林云柯 | “陌生化”中的形式主义“逆熵”

专栏概念作者:林云柯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在题为《为一个逆熵的未来》的演讲中,斯蒂格勒将“人类纪”称为一个“熵纪”。人类原有的知识被打散和自动化。而知识本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脱离自动化的能力,便是产生“逆熵”的能力:“知识作为一种动手制作的知识……我得找到一件事做,这样才不会崩溃,不会走向混沌。”[1]“形式主义”并不是脱离“内容”的抽象化分析,相反,正因为它事实地进入“动手制作”的过程,将作品视为有待实验的材料,“文艺知识”才得以在社会历史知识之外保留了一席之地。伴随着社会学与史料研究范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文艺作品的“内部分析”或“形式分析”逐渐式微。如果将“熵”的这组顺逆逻辑运用到文艺研究上,前者似乎对应了一种“熵增”式的研究,在文本自身萎缩的同时,外部限制条件持续增殖和膨胀。越是想据此锚定作品的意义,就越是使作品自身变得不可控,而“形式主义”则相对地显现为一种“逆熵”的可能。“文艺知识”即当下“动手制作的知识”,它实际上要比查阅性地投入历史要更具有劳动性,并拒绝自身的“功能化”。正如格罗伊斯所说,法国大革命之后的艺术就是一种使现状“去功能化”的艺术,这种技术即以俄国形式主义为代表的“还原”“零手法”“陌生化”。[2]这些技术避免当下仅仅成为过去与未来连接的“功能项”,并以此展示于当下确切地建构未来的可能。也因此,这些技术曾长期被作为文艺理论的基础而教授,本期的两位作者将带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基础。注释:[1][法]贝尔纳·斯蒂格勒.为一个逆熵的未来[J].陆兴华译.新美术,2015,36(6):54.[2][德]鲍里斯·格罗伊斯.流动不居[M].赫塔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3:48.原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24年03期。本文系未编排稿,成稿请查阅本刊。推荐阅读林云柯
3月26日 上午 10:01
其他

林云柯 | 纸的两种用法

《褶子》,[法]吉尔·德勒兹著,杨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9月专栏概念作者:林云柯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德勒兹在《褶子》引述过一段莱布尼茨对物质样式的论述,连续体的分割不应当被看成沙子分离为颗粒,而应被视为一页纸或一件上衣被分割为褶子。随后,德勒兹用了一个颇有童趣的日语词“Origami”即折纸来具象化上述物质样式。这提示了一种虽然极其日常,却又在理论论述中常常被遗忘的“纸”的用法寓意。理论概念及其应用,往往被自然而然地设想为一种平整平面上的书写,传统的概念分析总是试图将概念还原为那个最“平白”的纸,似乎只有这样,其上的应用书写才不会偏移,甚至所有的理论应用也不过是为了反证概念的“平白”性。德勒兹提示我们,如果一个“基础”确实在有效的行动反馈中在场,那么是因为它能够通过自己物质形态的变化反馈我们的行动。
2月3日 上午 10:01
其他

周厚翼 | “行动—影像”与好莱坞类型电影

Forme,ASA)将“行动—影像”粗略分为两类,目的则是构建他在导言里所畅想的一种全新的“影像分类学”,并通过这一分类学重新发现影像的本体。德勒兹从法国哲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2月3日 上午 10:01
其他

林云柯 | 纸的两种用法

《褶子》,[法]吉尔·德勒兹著,杨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9月专栏概念作者:林云柯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德勒兹在《褶子》引述过一段莱布尼茨对物质样式的论述,连续体的分割不应当被看成沙子分离为颗粒,而应被视为一页纸或一件上衣被分割为褶子。随后,德勒兹用了一个颇有童趣的日语词“Origami”即折纸来具象化上述物质样式。这提示了一种虽然极其日常,却又在理论论述中常常被遗忘的“纸”的用法寓意。理论概念及其应用,往往被自然而然地设想为一种平整平面上的书写,传统的概念分析总是试图将概念还原为那个最“平白”的纸,似乎只有这样,其上的应用书写才不会偏移,甚至所有的理论应用也不过是为了反证概念的“平白”性。德勒兹提示我们,如果一个“基础”确实在有效的行动反馈中在场,那么是因为它能够通过自己物质形态的变化反馈我们的行动。
2月2日 上午 10:00
其他

胡可欣 | 知觉是一种“非观察性”的自我知识吗?——读安斯康姆《意图》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感官知觉与非观察性自我知识的关键区别:感官知觉在使人对自己的行动产生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非观察性自我知识的核心则在于,行动者的自我意识在达成意图行动中所起到的心理因果作用。
2月2日 上午 10:00
其他

新刊速递:《中国图书评论》2024.1

年度评论本刊用稿范围包括关于中外优秀图书的评论投稿邮箱:chinabookreview@163.com
1月25日 上午 10:00
其他

中国图书评论2023年总目录

智能时代理解负责任创新的新思路——读“负责任创新”译丛/114感谢支持,欢迎继续订阅2024年《中国图书评论》。专题就地过年
2023年12月31日
其他

赵文 | 《黑格尔或斯宾诺莎》:皮埃尔·马舍雷的跨越性批判

negatio),黑格尔在《哲学全书》第91节附释中、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都确定地把这个提法归之于斯宾诺莎,但这恰恰是对斯宾诺莎所说的“‘这种’决定就是否定”(determinatio
2023年12月30日
其他

李健 | 异域之境:海外华人学者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意义——评《百年海外华人学者的中国文艺理论建构》

年度评论本刊用稿范围包括关于中外优秀图书的评论投稿邮箱:chinabookreview@163.com
2023年12月29日
其他

阎伟萍 朱春艳 | 智能时代理解负责任创新的新思路——读“负责任创新”译丛

科技伦理治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实践困境与技术灾难及技术滥用的时代背景,“负责任创新”成为21世纪国际上科技创新和科技伦理的基本共识。“负责任创新”又称“负责任研究与创新”(Responsible
2023年12月29日
其他

刘衍泽 | 电子游戏艺术的“中国风”与“中国化”

专栏思想文化作者:刘衍泽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导读】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电子游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作为“第九艺术”,电子游戏的“中国风”和“中国化”分别代表了中国电子游戏艺术在国际交流中呈现出的风格属性。电子游戏的“中国风”是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电子游戏走出国门,对海外的电子游戏产生影响的特性。电子游戏的“中国化”是指海外游戏走进国内,并被国内玩家转化接受,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游戏模式。电子游戏促进了全球文化交流,展示了文化的融合和共享。中国电子游戏艺术在国际交流情境下的“中国风”与“中国化”,也是解决其如何更好地“走出去”“请进来”“走下去”的问题。国际交流,文化互鉴,我们需要国产游戏在全球化时代坚守和提升其文化影响力。【关键词】电子游戏
2023年12月28日
其他

王曦 |《作为互动的艺术》:比较视野下艺术社会学的新路标

霍华德·S.贝克尔专栏学术书评作者:王曦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导读】《作为互动的艺术》聚焦美国学者霍华德·S.贝克尔“化艺术为社会”的艺术社会学新范式,回应新世纪之交国内外艺术界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境遇。其艺术社会学新范式,不仅着意回应传统美学惯例与艺术定义在全球艺术市场中的失效境遇,更折返回中国语境,反思西方美学话语与艺术学范式在释读中国本土艺术实践时的失语局面,从而为中国艺术社会学自主的学科体系建构奠基。【关键词】《作为互动的艺术》艺术社会学
2023年12月28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阚平 | 《铁木前传》的版本变迁与跨媒介演写

《铁木前传》,孙犁,百花文艺出版社,1959.专栏书界观察作者:阚平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导读】《铁木前传》是孙犁最著名的中篇小说,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之作。这不仅与小说自身的文学价值有关,更离不开传播的作用。在经典化过程中,《铁木前传》依靠出版、外译、改编等方式不断传播并获受众认可,终于成为一部世代流传、无远弗届的文学经典。【关键词】《铁木前传》
2023年12月26日
其他

孙冰冰 | 黑格尔《逻辑学》之“开端”:以“理性”扬弃“知性”

【导读】黑格尔的逻辑学是其哲学体系得以被把握的基础和内核。逻辑学—形而上学纯然是思维对自身的思维,所述谓的纯是逻辑的质,是以纯概念之辩证运动的整体展开来解决思有(Thinking
2023年12月25日
其他

牛学智 | 作为普通作者的生前王小波——兼论一种思想劳作状态

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1997年4月11日专栏冷眼作者:牛学智作者单位:宁夏社会科学院【导读】离世后的王小波,可谓享尽哀荣。这样的情况,对一个生前基本不受文坛待见的创作者而言,是极其不公平的。这个不公平,直接导致后来王小波的读者对其为文坎坷经历的误解,总以为王小波一出道就是顺利的,一出道就被主流价值观所拥抱的。本文通过还原普通作者的生前王小波,意在强调耐心而真挚的文学和思想发展的艰辛过程,不要以此而误导文学或思想表达的轻佻和顺利。【关键词】普通作者
2023年12月23日
其他

蒋原伦 | 一毛不拔,千古杨朱——由《列子》看杨子

专栏诸子论诸子作者:蒋原伦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导读】在战国诸子百家中,像杨朱这般极端主张个体利益,倡导及时行乐的学说,可谓独树一帜。儒家、墨家等诸家所倡导的社会伦理是从群体出发的,自开天辟地,尧舜禹汤一路下来构成了宏大叙事。圣王治世,奸佞宵小害世是历史的主旋律,普通的小民只有整体的存在价值,不讲个体的权利。杨朱则从人生的切身感受出发,看重个体生命的质量,强调个体的享乐为人生第一要义,不为名声所累。杨朱哲学在那个时代真可谓空谷足音。【关键词】杨朱
2023年12月22日
其他

十二月导读 | 非文人文学与“游戏态”

本期导读周志强近期的一次网络文学教材建设的会议中,邵燕君强调网络文学已经不是“文人文学”,而是由非文人创作出来的文学。事实上,超过2/3的网络文学作者都是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人,网络文学的“写作”也逐渐被一种“游戏化”的制作所取代。“游戏”已经成为构建小说的叙事逻辑。王玉玊提到,网络文学源头的作品如《风姿物语》(罗森,1997)最初曾是日本电子游戏《鬼畜王兰斯》(1996)的同人小说;网络文学早期流行的西方奇幻设定受到桌面角色扮演游戏《龙与地下城》(1974)的重要影响。依照生活逻辑建立起来的故事创造被依照游戏逻辑建立起来的故事设置替代,情节流程让位于模块化组合。
2023年12月21日
其他

朱奕 | 明夷:有容乃大,开辟史学传统新路径

《明夷:新史学的重建与开新》,马勇海南出版社,2022.专栏书评空间作者:朱奕作者单位:海南出版社【导读】《明夷:新史学的重建与开新》是于2022年11月出版的图书,其作者马勇先生所撰写的核心理念在于对史学的再次梳理,探寻一条对于史学的传统启发之路。图书一共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对“老辈史家的经验”的文章整理,其二是“我的史学研究”的梳理和展现。纸张背后所探讨的是对历史学的还原与逻辑一致的观点,是基于传统史学的背景与发展,去阐述中国史学背后的真实烙印,是去开拓中国史学未来发展之路。【关键词】中国史学
2023年12月8日
其他

吴淡如 | 情怀与抱负的涵泳之所——《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读后

《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邓洪波,海天出版社,2021年专栏书评空间作者:吴淡如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导读】从唐朝到清末改制为学堂前,书院绵延千年(718—1901),是读书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也成为儒学精神的传承堡垒。《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一套五册,作者们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寻找书院史料,以简明的文辞与探求实证的态度,从时间维度与空间轮廓、内在精神与经营之道,多维度且系统化地解读书院这个既有超凡理想又必须留意经济问题的文教机构,如何在千年之间扣紧儒学命脉,塑造书香文化的格局。【关键词】书院史
2023年12月8日
其他

陈天澍 | 雅俗共赏 正道津梁——张三夕教授《国学经典选读》评介

《国学经典选读》张三夕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专栏书评空间作者:陈天澍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导读】阅读经典是走进“国学”、体味传统的必由之路,《国学经典选读》扎根古典学术、观照现实生活,为当代人指示读古书的门径。该书采取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单元框架,以40篇选文为中心,通过题解、注释、思考题相结合的方式引导读者了解典籍、涵泳原文、发散思维以求“博通今古”,在古典与当下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关键词】国学
2023年12月8日
其他

丁珂文 | 斯图亚特·霍尔的“后殖民时刻”——兼评《斯图亚特·霍尔文集》

《斯图亚特·霍尔文集》,[英]斯图亚特·霍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专栏学术书评作者:丁珂文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导读】《斯图亚特·霍尔文集》的出版,为中文读者带来了一份较为全面的、资料索引性的霍尔作品清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霍尔从参与英国社会重大议题的论争中解放出来,将关注视野移位到全球化流散状态下的种族、族性问题。从某种角度看,这既是其对早期文化研究建构时期提出的思想所做的修正性延续,也与其专属的“身份”经历等有着密切关系,为此也就有了一个“霍尔的后殖民时刻”。本文着重解析了中文文集后3个单元中的相关作品,对霍尔文化研究工程后期的诸多概念与问题进行了阐发。【关键词】斯图亚特·霍尔
2023年12月6日
其他

李茜烨 | 鲁迅《病后杂谈》被删事件中的几个问题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专栏冷眼作者:李茜烨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导读】鲁迅的《病后杂谈》是一篇被当时的审查官“悬头”的长文,这篇文章发表的曲折过程给鲁迅带来了极大的震动,甚至由此拒绝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的编选工作。在鲁迅自己的记录中,《病后杂谈》的篇幅和段落数有模糊不清的情况。本文通过对鲁迅的日记、书信、手稿及相关人士回忆的考求,对《病后杂谈》的篇幅与致误之因、该文的被删与发表过程、被删事件背后的人事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关键词】鲁迅
2023年12月4日
其他

李闻思 | 冷战时代的算法危机——《如果/那么》中的一段秘史

https://datasociety.net/library/jill-lepore-discusses-if-then-with-danah-boyd/.查询于2023年3月9日。[4]Jill
2023年12月2日
其他

林云柯 | 网络与膜

专栏概念主持人:林云柯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蒂莫西·莫顿在《暗黑生态学》的开篇引用了《苔丝》中的一个场景:苔丝的身体被以一种机械的方式勾勒,如零部件一般被构入了田野环境之中。有机体的人跌入无机体状态,这已是关于“恐怖谷”的老生常谈。莫顿的论述不止于此,“生态学”拓展了关于“有”与“无”的判定。这种界限的流动甚至消失不仅关乎对象存在样态的分辨,更在于当代个体随时会被抛入一个在有机体视域里不可能存在的结构,我们在“人类世”和“地质学”的平行结构中参与了在欧式几何直观中不可能发生的连接。一旦将这种连接可视化,一种幽深怪异的形象就会被展示。出于视野末端的猎奇,莫顿的理论在最近变得流行起来,但实际上其基本原理也仍然是对“网络”这一在20世纪才被发明的概念的特别重述。当我们用“网络”这个词作为后缀,描绘一种广阔便捷又或者复杂莫测之时,往往仍在通过默认的“分层”为某种统筹开路,而忘记了“网络”这个概念内涵的“随机性”终将展现不可统筹却事实存在的结构。无论是关心猎奇还是原理分析,这都导向一个更重大的后果:“离散体”取消了“共同体”。但这种取消也许并不那么断然。有机体形式的原理在于“膜”状边缘始终促成内部与外部信息的交换与接收,“界面”即对“硬边界”的否定。与其说“网络”表面明示的“硬连接”取消了“膜”的信息传导,不如说后者被蕴含在了“离散体”的可能性之中,否则跃层的连接将不可能实现。将默认的先验“硬边界”扭曲并穿越自身而形成信息界面,这是我们所要面对的生态学修正。本期的两篇文章重审了关于“共同体”的一些“旧概念”。但如果能够意识到这样的“旧概念”在原理层面都在描述对“硬边界”的商榷和抵抗,我们也许面对的就并不是一个全无行动根基的未来。原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23年11期。本文系未编排稿,成稿请查阅本刊。推荐阅读杨一丹
2023年11月30日
其他

王琦 褚碧涵 | 肯定性“免疫”——论埃斯波西托的共同体观念

Books,1968,p.45.[4][法]德里达等.宗教[J].杜小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8-59.[5]Robert,Esposito,Immunitas:The
2023年11月30日
其他

林云柯 | 网络与膜

专栏概念主持人:林云柯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蒂莫西·莫顿在《暗黑生态学》的开篇引用了《苔丝》中的一个场景:苔丝的身体被以一种机械的方式勾勒,如零部件一般被构入了田野环境之中。有机体的人跌入无机体状态,这已是关于“恐怖谷”的老生常谈。莫顿的论述不止于此,“生态学”拓展了关于“有”与“无”的判定。这种界限的流动甚至消失不仅关乎对象存在样态的分辨,更在于当代个体随时会被抛入一个在有机体视域里不可能存在的结构,我们在“人类世”和“地质学”的平行结构中参与了在欧式几何直观中不可能发生的连接。一旦将这种连接可视化,一种幽深怪异的形象就会被展示。出于视野末端的猎奇,莫顿的理论在最近变得流行起来,但实际上其基本原理也仍然是对“网络”这一在20世纪才被发明的概念的特别重述。当我们用“网络”这个词作为后缀,描绘一种广阔便捷又或者复杂莫测之时,往往仍在通过默认的“分层”为某种统筹开路,而忘记了“网络”这个概念内涵的“随机性”终将展现不可统筹却事实存在的结构。无论是关心猎奇还是原理分析,这都导向一个更重大的后果:“离散体”取消了“共同体”。但这种取消也许并不那么断然。有机体形式的原理在于“膜”状边缘始终促成内部与外部信息的交换与接收,“界面”即对“硬边界”的否定。与其说“网络”表面明示的“硬连接”取消了“膜”的信息传导,不如说后者被蕴含在了“离散体”的可能性之中,否则跃层的连接将不可能实现。将默认的先验“硬边界”扭曲并穿越自身而形成信息界面,这是我们所要面对的生态学修正。本期的两篇文章重审了关于“共同体”的一些“旧概念”。但如果能够意识到这样的“旧概念”在原理层面都在描述对“硬边界”的商榷和抵抗,我们也许面对的就并不是一个全无行动根基的未来。原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23年11期。本文系未编排稿,成稿请查阅本刊。推荐阅读杨一丹
2023年11月28日
其他

徐桑奕 | “自我”在18世纪英国社会文化中的汹涌及边界——由约翰·布鲁尔《想象的乐趣》说开去

Bees)英译本的问世及影响,中下层百姓的个人意识不断觉醒,认识、提升自己的渴望愈加迫切;塑造新身份和行为规范的需要,呼唤着新的taste与之匹配。例如,18世纪著名陶瓷艺术家韦奇伍德(Josiah
2023年11月28日
其他

毛睿喆 | 角色游戏与独异玩家——从《原神》看二次元玩家的保守面相

专栏社会关注作者:毛睿喆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导读】《原神》作为当下国产二次元游戏的代表性作品,通过交互与故事分立的设计,使玩家的游玩体验更集中在玩家自身的意愿而非主角的位置上,从而促进了玩家对个人独特性格的追求与实现。但玩家的独特性格不过是当今独异性社会的客体,独异性社会背后量化逻辑也使经济不平等无法回避,而这种社会结构也引发了玩家主体精神的退行与保守主义的倾向。【关键词】《原神》
2023年11月26日
其他

张曦萍 | 《全网公敌》与数字化生存的暴力表象

专栏社会关注作者:张曦萍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导读】国产游戏《全网公敌》利用游戏媒介机制实现了对数字化生存中诸种暴力形态及其伦理问题的表现与反思。游戏通过黑客的角色扮演反映出窥私的暴力性,经由解谜机制促使玩家在批判性距离中反思公共审判的凝视性暴力与网暴的发生过程,而游戏的仿真性更折射出数字生活中隐私流动与透明性暴力。【关键词】《全网公敌》
2023年11月25日
其他

孔德罡 | 《大多数》与“游戏现实主义”:电子游戏的跨阶层叙事尝试和超越面向

专栏社会关注作者:孔德罡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导读】国产现实主义题材模拟类游戏《大多数》试图以“游戏现实主义”的面貌展现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日常生活,但因为受众不明、在数值和玩法上难以真正模拟现实这两大硬伤,无法被玩家普遍接受。无论是从玩法设计(Ludology)还是从玩家叙事(Narrative)的角度,希望现实主义题材游戏能够实现“跨阶层叙事”的可能性都是过于高估的。但是,随着电子游戏的世界逻辑反过来影响到玩家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游戏现实主义”存在一种超越实在界和现实生活的超越面向,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艺作品,电子游戏能够影响和改造现实,而非仅仅去模仿现实;电子游戏以“魔幻叙事”的当代形式,蕴含着改造世界的革命潜能。【关键词】《大多数》
2023年11月24日
其他

十一月导读 | 独异性社会的悖论

本期导读周志强2023年暑期,南开大学文学院和哲学院联合举办了伯苓班暑期培训。来自美国的学者张先广教授详细解析了数字化时代社会控制的种种可能性。这就牵连到德勒兹的理论思路:未来会给人的特异性留足空间吗?这一期社会关注刊发的毛睿喆的文章《角色游戏与独异玩家》与张先广的讲述形成潜在对话。他以德国学者莱克维茨的独异性社会理论为出发点,对算法社会的内在文化悖论进行剖析:独异从来不是一种主体直觉的灵光一闪,也不是独一无二的自我性格,而是算法社会中对注意力量化赋值而生产出来的造物。在大航海时代,个人的信心被纳入全球资本主义的构建计划之中:在自由市场的时代,这种个人特异性的诉求被一种抽象性压抑规训和宰制,爆发了强烈的对于主体价值的反思和张扬。而未来,数字控制社会正在制造独一无二的千篇一律,或者是富有特殊性的一致。而这与齐泽克所鼓吹的“未来是黑格尔的时代”似乎截然相反:对于自洽性的笃信,正在威胁每一个人对于真实自我的经验。2023年11月专题就地过年
2023年11月22日
其他

徐璐 | 我们为什么去看电影? ——重读明斯特伯格《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

03明斯特伯格的争议与影响明斯特伯格的电影理论也遭受了一些批评。例如,他的研究法被诺埃尔·卡罗尔概括为将电影(film)视为人类心理(mind)的一种模拟物,将电影过程(cinematic
2023年11月6日
其他

张琳 | “无器官的身体”与当代生命关怀——重读莫言的《蛙》

《蛙》,莫言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专栏重读作者:张琳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读】《蛙》是莫言面向中国当代社会现实勾勒的一部乡村计划生育发展史图谱,折射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中所历经的困难与挑战。在新世纪之初,回顾共和国建设历程中的人口发展决策,不仅是对那段特定历史情境的反思,也是莫言在现代性语境下,观察时代症候,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关切社会现实的自觉。生育问题关乎人类繁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和时代性的生命主题,重新阅读《蛙》,抓住小说人物的命名方式和性格特征,从德勒兹的哲学概念“无器官的身体”切入,来理解莫言所要表达的身体自由、释放欲望、关怀生命的美好愿景,以打开新的研究视域,为捕捉生命强力提供一种新的文学思考。【关键词】“无器官的身体”
2023年11月6日
其他

王春林 | 双线并置中的情感命运诘问——关于许春樵长篇小说《下一站不下》

《下一站不下》,许春樵,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专栏特约书评人作者:王春林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文学院【导读】在《下一站不下》中,许春樵通过双线艺术结构的设定,相对成功地塑造了富有人性深度的人物形象,也生动地呈现了改革开放时期的创业史和情感史。本文主要从作品的三个艺术形式层面之特点来分析。与此同时,作家暴露于作品中的理论意识,也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商榷。【关键词】《下一站不下》
2023年11月4日
其他

黄静 | 理想主义者的婚姻困境与道德焦虑——关于许春樵长篇小说《下一站不下》

《下一站不下》,许春樵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专栏特约书评人作者:黄静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导读】许春樵最新的长篇小说《下一站不下》从道德、人性的维度来审视婚姻、爱情的迷宫,探究“两个好人在一起为什么过不上好日子”。男女主人公情感的裂痕体现的是价值观的冲突,揭示了当下社会中传统道德伦理、民间道德伦理、市场经济伦理等多种价值观的碰撞,并借此呈现一个时代的物质发展史和精神演变史。小说体现了作家所坚守的道德书写的价值立场。【关键词】许春樵
2023年11月4日
其他

陶东风 | 日常生活意义感的变迁——兼与钱理群先生商榷

专栏思想文化作者:陶东风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导读】日常生活的意义感,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发生和嬗变的。在当下的中国社会,日常生活的意义感,经历了“革命”“启蒙”“消费”“数字化”等历史语境的变迁,在“个人”和“集体”话语的矛盾与张力之间呈现了不同的症候。【关键词】日常生活
2023年11月3日
其他

苗帅 | 材料与阐释:就鲁迅《女吊》的解读问题答刘云老师

专栏冷眼作者:苗帅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导读】刘云的《“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女吊〉的复仇精神与目连戏的反叛特质》一文,认为在鲁迅之前的传统目连戏演剧中,女吊本身即为复仇者形象,而非拙文所谓鲁迅对女吊精神的创造性改造。而支撑作者此一论述的材料与阐释,未免失之三途:首先,对引用的研究文献时见关键性误读,且文章的论述起点即建立于此类误读之上;其次,对使用的核心原始文献的基本背景和性质失于生疏;最后,由此导致的后果是,每每将鲁迅明确反对的精神内容安置到对鲁迅的思想阐释中,从而根本性地曲释了鲁迅“复仇”话语的意涵。【关键词】
2023年11月2日
其他

刘骏 | 一个概念的经验重构:评《作为翻译和解殖的离散》

专栏全球书评作者:刘骏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导读】2022年出版的《作为翻译和解殖的离散》,是社会学家伊派克·德米尔从社会学视野对“离散”概念所做的跨学科阐释。通过挑战“离散”作为理想类型和文化杂糅的经典理论化方式,德米尔从全球化时代的移民过程和移民性视角,展现“离散”作为文化互译和解殖的功能,并进而指出其作为理解解殖历史过程的总体化语境和改造当下世界的潜能。【关键词】离散
2023年10月30日
其他

周春林 | “过劳人”与“无用人”:智能时代的生活危机与超越可能

专栏社会关注作者:周春林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导读】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延续了马克思时代的技术悖反,技术在给人们带来希望之际,也招致了更深的奴役,“过劳人”与“无用人”并存是智能资本社会所特有的生活景观,“无用阶级”不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未来忧虑,而是一种不加控制就必然发生的未来现实。在这种语境下,运用马克思的原则与方法揭示人机矛盾的实质,分析智能化生活危机发生的劳动控制机制,进而探索另一种生活,就日益上升为一个理论必须走在现实前面的重要议题。【关键词】机器体系
2023年10月28日
其他

高红明 |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情感困境——兼评易洛思的情感资本主义理论

[法]伊娃·易洛思著,汪丽译湖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专栏社会关注作者:高红明作者单位: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导读】在《冷亲密:情感资本主义的形成》中,伊娃·易洛思(Eva
2023年10月27日
其他

熊亦冉 | 时髦的身份:时尚体系中的他者议题研究评点

专栏年度评论作者:熊亦冉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导读】身份认同是时尚社会建构的核心。首先,作为身体实践的时尚往往面临着苗条的暴政与身体的规训,进而蕴含着对现代主体与虚拟他者的反思;其次,时尚对女性气质和男性气概的形塑生成了极为复杂的性别政治,并在亚文化的语境中再现性别化的多重凝视;最后,本土时尚与全球视野的关系构成了现代时尚体系的重要议题之一,跨东方主义成为了重申国族认同与异域他者的全新视角。由此,伴随着他者研究的三重面向,时尚始终处于身体、性别、国族相互交错的张力之中。【关键词】时尚
2023年10月24日
其他

十月导读

本期导读周志强“学术知识”是一个学者了解学科发展、把握学科方向并进而确立个人研究起点的关键。近代梁启超之《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可谓学术知识之典范研究。归根到底,书评杂志之重要方面就是呈现最新的学术知识状况,为不同学科的学者提供思想和理念的支持。职是之故,我们采纳东南大学卢文超教授的提议,推出“年度评论”栏目。围绕一个学科或一个方向一到两年来全球学术研究的核心观点、思想动态和研究理念。栏目重点是“评论”而不是文献综述或成果盘点:即以作者个人对本学科学术知识状况的观察和反思为切入点,解析、阐述和评估一个时期内的研究,不仅仅呈现其思想地图,更着力于对未来发展之趋势与新可能性的主张。本期熊亦冉的年度评论娓娓道来又暗藏玄机,正是开栏之范本。2023年10月专题就地过年
2023年10月22日
其他

姜雯杰 | 空间挤迫下的个体流浪危机——评阎真《如何是好》

专栏特约书评人作者:姜雯杰作者单位: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导读】在最新长篇小说《如何是好》中,阎真将视角下移到21世纪年轻一代知识分子身上,关注个体在外在物理空间与内在心灵空间双重挤迫下的流浪危机,展现了现代年轻人普遍存在的困窘处境。主人公许晶晶在寻找本身价值的空间流动体验与各种空间构型的转换后获得了自我的确证。在事业上,于组织中“客我”与初心“本我”的二元统一中,发挥出了个体性与独特行为型式,赢得了独属于自身的社会空间。在情感上,对爱情的坚守及小家庭的组建,使得她从内部进行了重建,在与时间的对抗中创造了崭新的精神空间,找回了心理的平衡态。【关键词】《如何是好》
2023年10月8日
其他

阎真 郎静 | 写在困境爆发的时刻——阎真长篇小说《如何是好》访谈

原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23年09期。本文系未编排稿,成稿请查阅本刊。推荐阅读王万顺┃当代知识分子的人间失格周志强┃知识分子的结构性困境(南开文学名家讲坛上的发言)专题就地过年
2023年10月8日
其他

彭茵 | 当代知识分子精神境遇的深切书写——评阎真《如何是好》

专栏特约书评人作者:彭茵作者单位:湖南卫视品牌推广中心【导读】阎真的小说素来观照当代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深刻性和丰富性。长篇小说《如何是好》在延续这一创作实践的基础上,着力呈现了知识分子如何面对和处理现实生存带来的痛感;由此也指向创作层面的思考,即作家在写作中如何面对和处理现实。【关键词】《如何是好》
2023年10月8日
其他

刘艳 | 高校知识分子写作的力作与创作新面向——评阎真长篇小说《如何是好》

《如何是好》,闫真,湖南文艺出版社,2022年专栏特约书评人作者:刘艳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导读】当代知名学者作家阎真的长篇小说《如何是好》,可以说几乎写尽了“当下年轻人的困顿与坚持”,是瞩目从大学象牙塔走向社会的年轻人直面各种困境的成长叙事的现实主义长篇力作,堪谓作家又一本关于新时代里年轻人如何直面社会、解读人生的必读之书。《如何是好》与阎真2001年的《沧浪之水》隔代呼应,再现了新的艺术维度与创作面向。【关键词】《如何是好》
2023年10月8日
其他

张凌岚 | 喧哗的曙光:《1913:世纪之夏的浪荡子们》与“短二十世纪”的前奏

《1913:世纪之夏的浪荡子们》,弗洛里安·伊利斯著,译林出版社,2014年3月专栏书评空间作者:张凌岚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导读】在《1913:世纪之夏的浪荡子们》中,具有艺术史背景的弗洛里安·伊利斯借以文化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等多学科知识所完成的碎片式拼接写作,突破了线性史观的固有叙事逻辑,有效呈现了1913年欧洲思想的一个横截面。与此同时,这一碎片式写作的内在脉络则依循着三条主要线索,即战争和欧洲社会的互喻、现代性所带来的精神疾苦和以“弑父”为主题的反叛对“后现代”的追寻。【关键词】艺术史写作
2023年10月6日
其他

齐学东 | 古代小说作者探考乱象例说

专栏冷眼作者:齐学东作者单位:福建开放大学文经学院【导读】为古代小说名著“寻作者”成为热点,其中也有些不科学、乱猜测的怪论。猜测《金瓶梅》《红楼梦》作者已形成热潮,而《西游记》的作者,过去并没有热炒,可是2022年9月新出版的孤往山人评注的《西游记》,提出《西游记》作者李卓吾说,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说,我们愿意做些初步的评析,以期引起学界的讨论。【关键词】“作者热”
2023年10月4日
其他

谢光鑫 | “混同”与“澄清”——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名实之争

《嵇康集校注》,(魏)嵇康著戴明扬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专栏概念作者:谢光鑫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导读】在《声无哀乐论》中,东野主人通过名实相副的描述规则,澄清了两类不同的经验,一是“对”声的经验,二是“关涉”声的经验。秦客的偏见源于采用“意义解释”的方法,暗自替换了被描述的对象。“声无哀乐”的正确理解是哀乐不是“对”声的经验,即不是对声的恰当描述,而是“关涉”声的经验。“澄清”的目的在于鉴别经验之流,两类经验可共存于音乐欣赏之中。【关键词】《声无哀乐论》
2023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