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云柯 | 纸的两种用法

林云柯 中国图书评论
2024-09-24

《褶子》,[法]吉尔·德勒兹著,

杨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9月


专栏

概念

作者:林云柯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德勒兹在《褶子》引述过一段莱布尼茨对物质样式的论述,连续体的分割不应当被看成沙子分离为颗粒,而应被视为一页纸或一件上衣被分割为褶子。随后,德勒兹用了一个颇有童趣的日语词“Origami”即折纸来具象化上述物质样式。这提示了一种虽然极其日常,却又在理论论述中常常被遗忘的“纸”的用法寓意。理论概念及其应用,往往被自然而然地设想为一种平整平面上的书写,传统的概念分析总是试图将概念还原为那个最“平白”的纸,似乎只有这样,其上的应用书写才不会偏移,甚至所有的理论应用也不过是为了反证概念的“平白”性。德勒兹提示我们,如果一个“基础”确实在有效的行动反馈中在场,那么是因为它能够通过自己物质形态的变化反馈我们的行动。


根据格林布拉特在《大转向》中的叙述,在14世纪之前,纸张尚未被普遍使用,有限的兽皮需要被反复用来抄写,原有的文字被刮去却仍然留有痕迹,这些痕迹就是“猎书人”的猎场,很多重要的典籍从中被拯救。经典的信息被保留在褶子之中,在纸质印刷乃至今天的机器再生产时代却被作为不刊之论传播,它们被剥离出被“物质性”地对待的“羊皮纸”,而成为“平白”的誊写平面。而新生的哲学视野,无论什么流派实际上都在打破这个过于平整的、有硬边界的概念隐喻:仿佛可以通过反思一个完整的流程,熨平其中的“错误”,而达到一个更高的普遍性。


本期的两位作者从各自轻盈的选题中展现了这种概念的“摩擦力”。对于胡可欣来说,“观察”的视角代表了我们根深蒂固的对于“纸”的第一种用法,而行动意图分析的实质则是要解释为什么行动能够克服甚至是在借助那些“错误”。对于周厚翼来说,后现代概念中对小连字符的使用几乎就是在明示“纸”的第二种用法,在可折之处,概念才处于生成之中。


原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24年01期。

本文系未编排稿,成稿请查阅本刊。


推荐阅读

林云柯 | 网络与膜

林云柯 | “语境”与“环境”


                                                                          新媒体编辑 | 张金燕

图源 | 网   络




专题
就地过年 | 法兰克福学派 | “给孩子” | 文学与声音 | 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 | 算法社会 | 媒体资本 | 姐姐综艺 | 胡继华纪念专题悬疑剧 | 科幻与未来 | 元宇宙 | 城市空间病理学 | 游戏研究 | 本雅明诞辰130周年 | 数字劳动 | 技术与后人类 | 数字货币 | 茅奖四十年 | 游戏性网络文学 | 过劳时代的劳动 | 声音政治研究 | 港澳文艺 | 元宇宙叙事 | 韩炳哲社会批判理论 | 游戏现实主义
栏目一览
期刊导读 | 盘点 | 社会关注 | 私人阅读报告 | 读书生活 | 冷眼 | 重读 | 学术书评 | 思想文化 | 特约书评人 | 双子书话 | 著译者言 | 书界观察 | 读家有方 | 书评空间 | 概念 | 全球书评诸子论诸子|党的二十大学习专栏 | 年度评论

本刊用稿范围包括关于中外优秀图书的评论
投稿邮箱:chinabookreview@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图书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