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天澍 | 雅俗共赏 正道津梁——张三夕教授《国学经典选读》评介

陈天澍 中国图书评论
2024-09-23

《国学经典选读》
张三夕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10月

专栏

书评空间

作者:陈天澍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导读】阅读经典是走进“国学”、体味传统的必由之路,《国学经典选读》扎根古典学术、观照现实生活,为当代人指示读古书的门径。该书采取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单元框架,以40篇选文为中心,通过题解、注释、思考题相结合的方式引导读者了解典籍、涵泳原文、发散思维以求“博通今古”,在古典与当下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关键词】国学  经典阅读  通人之学



在信息化程度快速提升的21世纪,人们了解国学的渠道丰富多元,获取国学知识十分便捷,国学正通过公益讲座、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等多种方式走近寻常百姓。然而,如果要真正深入地认识国学、体味国故,用这些便捷的方式“耳食”国学,不是最佳选择。国学通过古典文献的传承而绵延不绝,接触国学最根本的方式是自主地阅读典籍,在琢磨古书的过程中体会国学的精义,从而丰富个人的精神生活。任何其他方式都不能代替阅读文本的实践,不去阅读国学典籍而自诩为爱好国学的人,都只是叶公好龙。


然而,国学典籍浩如烟海,如果不得门径,很可能兴味索然地空手而归。这就需要专业人士为国学爱好者拟出书目、编些教材和普及读物来做引导。这常是一件“不讨好”的艰难工作。100年前,胡适给“想得一点系统的国学知识的人”开具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梁启超旋即斥之为“文不对题”并另拟了一份[1],却都没能逃过鲁迅“没有什么用处”的暗讽。鲁迅反倒认为“不如姑且靠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去摸门径去”[2]。时代、学术经过百年之大变,今天的国学爱好者已难靠着清人的《书目答问》去自摸门径,新时代正呼唤着适合初学的国学指导书的出现。张三夕教授顺应时代需要迎难而上,在执教50年之际推出“面向中等文化水平、对国学有兴趣的读者”“尽可能做到雅俗共赏”的新著《国学经典选读》[3](以下简称《选读》),为启牖后学、普及传统学术做出了值得称道的工作。作为此书的早期读者,笔者不揣谫陋,谨就拜阅所识,拈出《选读》之优点数端,以期方家同好匡谬共赏。


01

紧扣经典,

给予具体的方法指导

与详尽的阅读指南


阅读必须从经典开始,但有些国学经典卷帙繁重(如《资治通鉴》),有些语言艰涩(如《尚书》),对初学者而言很难快意卒读,一串经典书目就已让读者畏葸不前。三夕教授的《选读》立足经典,却平易近人,并没有从列书目开始,而是从36部国学要籍中选出40篇代表性文章,详加注释,消除了读者对经典厚重感的恐惧,并使读者能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4]。


在每篇选文之后,《选读》都列出了三道思考题,指示读者采取合适的读书法进行深入阅读,并进一步引导读者独立思考。例如,《论语》《世说新语》两部书都是由一则则文字简短的条目组成,思考题便建议读者“分门别类整理《论语》中有关语录,谈谈自己的理解”(第63页),“通读《世说新语》,摘抄精彩条目,反复温习,思考这本书哪些地方能打动你”(第239页)。通过整理、摘抄、归类,这些零散的语录、轶事便有了条理,读者也因此与名著产生互动,获得新知。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后所附的《主题摘录》[5],不正是这种读书法实践的良好例证吗?又如,比较阅读是发现问题的绝佳方式,《选读》也不断提示读者将相关典籍结合起来对读:将《论语》与《孟子》或《史记》中《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两篇对读并分析其中的异同(第63、71页),将《史记》中《留侯世家》《萧相国世家》两篇参读以比较两位谋臣形象的不同并结合苏轼《留侯论》以加深理解(第95页),等等。读者通过比较阅读,能够深化对具体问题的认识,并且体会古典文献之间紧密的关联性、互文性。


因此,选文的方式虽然只选注了40篇文章,实则诱导读者从细读单篇文献开始,渐次扩大涉猎范围。这种方式看似起点甚低、收效缓慢,却为读者展开深入阅读做出了具体而微的指导。


同时,《选读》通过“题解”揭出阅读古书时必须具备的文献学意识。为一部书撰写提要以平议其价值,是古典目录学自刘向、歆父子到《四库全书总目》再到当代学者(如张舜徽先生《清人文集别录》等)一直绵延未绝的优良传统,《选读》中“题解”的撰写充分继承了这一优点。当我们要开始学习国学、阅读古籍时,就必须对传统的“治书之学”有所了解,理解古籍的基本性质。例如,《尚书》是重要的先秦典籍,我们首先要知道它是“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即“成书既非一时,也非出于一人之手”。通行的《尚书》文本,经过今古文之争、散佚而复出现,其文本面貌已真伪杂糅,所以《今文尚书》28篇可信,而对《古文尚书》则不能视为可靠的先秦史料。“题解”将这些问题详细讲明,提醒读者对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的)经典的文献情况必须加以注意,搞清楚每部书的成书与版本流传情况、真伪问题、相关研究史等方面,才算做好了阅读前的准备。


当读者对一部典籍产生强烈兴趣后,自然产生阅读全书的需求,如何选择较好的现代通行本、了解更多关于原典的信息便是当务之急,《选读》在此方面也为读者指明了方向。“题解”不仅对选文所出经典及作者进行介绍,还将这部经典的研究史略加说明,并提示重要参考书。以《世说新语》为例,“题解”开列现当代学者校释成果10多种,指出“徐震堮注本后附有《词语笺释》《人名索引》两种,颇方便读者阅读和检索”,并为文言阅读能力较欠缺的读者推荐了张万起、刘尚慈的译注本。此外,还介绍了刘强《世说学引论》等三部书,供有研究兴趣的读者“得其门而入”。(第230~231页)虽然在有限的篇幅内,“题解”不可能将一部经典的各方面和研究成果面面俱到,但不同层次的读者可按照提示根据需要制订进一步研读的计划,逐步走向经典的深处。可以说,《选读》不仅提供了一个经典的清单,还指明了通往每部经典的道路,并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扫清了可能出现的障碍。


02

由点及面,

呈现国学的基本框架

提示核心问题


  
一部好的文选,能够通过选文来体现编纂者深层的思想内涵与学术深度。程千帆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有感于坊间流行的通论文学之书“或稗贩西说,罔知本柢,或出辞鄙倍,难为讽诵,加以议论偏宕,援据疏阔”,故而选择古代文论中10篇名作详加注释,纂为《文学发凡》二卷。程先生“辑往哲雅言,附之笺疏”[6]的做法,既照顾到著作的可读性,同时亦不乏对文学理论的整体观照。三夕教授的《选读》在著述体裁上正借鉴了这种方式。作为国学文选,它虽不必像概论式的著作那样体系完整、面面俱到,但也在有限的篇幅内“戴着镣铐跳舞”(经史子集四部各只选10篇文章),力求通过选文展现传统学术的基本框架与核心问题。

就《选读》的架构来看,它遵照四部分类编排选文,尊重国学的基本框架。有一些质量很高的国学读物用现代的学科分类或价值意识编排选文,或按文、史、哲学三分(如任继愈主编《国学读本》[7]),或设计某些主题(如家国、自然、技艺、法治)来选文(如莫砺锋主编《国学文选》[8])。它们当然都是有益读者的绝好读本,但编排方式未必适合兼有教材性质的《选读》采用。因为教材不仅要将前贤的优秀篇章有组织地呈现出来,也有责任让初学者了解国学典籍的基本门类,建立进一步探讨这门学问的框架。如果国学爱好者只知道文学、哲学、史学等现代学科分类,那么当他面对浩繁的四部文献时,将依旧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选读》按魏晋以降古代目录常用的四部分类法编排选文,看似没有新意,但实际上正有助于初学熟悉古代典籍的规模体系。通过《选读》,读者可以知道古老的诗集《诗经》《楚辞》分属于经部、集部,魏晋人物故事集《世说新语》、佛道教文献《坛经》《抱朴子》都隶属子部。这样的基本认识有助于读者进一步借助如《四库全书总目》等目录学著作深入文献的渊薮,三夕教授在每部分最后都附上《总目》各类的“总叙”,正应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就《选读》的内容而言,它以选文为基础,拓展到古典学术中核心问题的研讨。比如,经学是国学中首要的部分,四库馆臣概括两千年经学史,谓“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9],宋明理学是国学中不可回避的内容。《选读》中录朱子《大学章句序》《中庸章句序》两篇,既承接《礼记》而来,又观照到宋以后人极为强调的“三纲”“八目”及“十六字心法”,极为巧妙地提示读者注意宋人如何为古典增入新义。秦汉继以三国、隋唐而后五代,都是由大一统王朝走向拨乱纷争,是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这一重大主题的生动案例。《选读》中录《后汉书·党锢列传序》及《资治通鉴》“节度使死遣中使察军中所欲立”一节,不仅是要向读者介绍“四史”、《通鉴》等史学名著,更要通过选文内容思考“社会矛盾冲突的日益尖锐及其原因”(第126页)。先秦诸子为古代思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汉人以“九流十家”概括之,但当时的思想现场真如汉人所总结的那样吗?《选读》中录《荀子·非二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并提示读者再取《庄子·天下》对读,“思考先秦学术思想史的演变”(第217页)。赋这一文体在20世纪末以前很长时间不被文学史家重视,受关注程度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等与西方文学观念可相对应的文体。《选读》中不取诗词、小说(不取白话小说当然与传统学术观念有关),而特录《文选》中的《鹦鹉赋》一篇,既是考虑到必须将《文选》这一重要总集选出,又是提示读者关注作为古代重要文体之一的赋,并“思考诗和赋这两种文体如何托物言志”(第270页)。


上述四例乃在四部中各举一端,足见《选读》选录篇目的标准绝不是如文学作品选只考虑文章的文学性,也不是历史文选那样重视呈现文献史料,它要求兼顾多种标准并具有选题眼光,努力从文本出发涵盖思想史、政治史、学术史、文体学与文学观念史等多方面的话题。这一标准极为开放,因而需要编选者具有广博的视野而非只精一艺,方才能够通过选文将国学中的关键问题予以揭示。读者倘若结合《选读》每篇前后的“题解”“思考题”深入研讨,将三夕教授所提示的重要问题抄出别录,不啻为一份很好的国学问题索引。如果说前述以书为中心展开的阅读引导为读者提供了国学经典书目,那么这些问题正为读者勾勒出对传统中国进行专题研究的基本问题框架。这既有赖于读者自己前后参合、融会贯通地动手整理、动脑思辨,更得力于编撰者在选文时所具有的总体观照与问题意识,将选文、题解、思考题、书目四者有机地结合,才使《选读》既便于入门阅读,又不乏思想深度。


03

观照现实,

融入编者数十年的心得体会,

让经典智慧照亮人生

 

《选读》具有传统学术底蕴的同时,并没有脱离现实社会,而是积极地观照当代生活。通过选文之后的“思考题”,三夕教授引导读者打通古今的界限,将书本上前贤的经验之谈与现实生命中的实际体验相连接,站在今天的立场思考国学与当代之间的关系。比如,他在《左传·展喜犒师》的思考题中发问:“展喜通过外交方式‘击退’了敌军并阐释了关于战争‘怕’与‘不怕’的道理,请问这样的外交智慧对于今天处理国际关系或战争冲突有什么启示?”(第46页)《老子》七章的思考题就“不争的哲学”发问:“‘不争的哲学’的现实可操作性何在?在倡导竞争、充满竞争的现代,一般人如何通过坚守‘不争的哲学’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第176页)这些问题自然没有标准答案,它们的意义在于点醒读者绝不能不假思索地接受古人的经验,引导读者关注现实世界的种种现象,将经典中的智慧与军国大事、个人生存实际联系起来,努力做到“古为今用”。


强烈的现实观照是《选读》这部国学教材具有的鲜明特色,而这一特色正是根植于国学传统而生发出来的。汉人王充即已指出“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10],清人潘耒为顾炎武《日知录》撰序而强调“通儒之学”的“匡时救世”。[11]今人张舜徽先生进一步指出:“必博通古今,而后为有体有用之学。若但知古而不知今,则多流于迂阔。”[12]虽然博通古今并非一部国学教材所能承载,但它足以启示读者要向“通儒之学”的方向不断努力。


最后,本着读其书不可不知其人的古训,有必要郑重指出,这部《选读》的基础是三夕教授长达半个世纪的研究成果与思考结晶。[13]三夕教授早年受业于程千帆、张舜徽两位国学大师门下,先后获得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学位。他在古典诗歌、史学理论、学术思想史等领域进行过深入探索,出版了《诗歌与经验》《批判史学的批判》《通往历史的个人道路》等学术论著,并以文学史与思想史相结合的视角,对人类必须面对的“死亡”问题予以审视,著有《死亡之思与死亡之诗》一书。他还就当下的政治、艺术等人类基本问题进行持续思考,体现在《20世纪的“性文本”》《现代性与当代艺术》等著作中。在国学普及读物的编写方面,他因参与《史记》《资治通鉴》《韩非子》等名著的译注工作,已积攒了丰富的经验;他还主编了20年长销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材及古籍检索工具书。此类学术研究、现实批判、国学普及、教材编写的工作,无疑为这部具有学术底蕴、富含当代气息、适合读者口味、便于深入研讨的国学读本的编撰打下了基础。“凡是学古代的、外国的东西,绝对不能忘记今天,要考虑到你的读者,心目中有没有一个现代中国,是大不一样的。”[14]三夕教授所做出的尝试与努力,应当会让前贤感到欣慰!


综上所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国学经典选读》是符合时代需要的高质量国学教材兼普及读物,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佳构,是一个能沟通古今的正道津梁。必须再次强调的是,这本读物最大的价值或许不在其本身,而在于它指引了一条通往国学的道路,那就是从“选读”,到“精读”“诵读”“反复温习”,甚至“背诵”,对国学经典文本能够优游涵泳,以求心知其意。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仍然需要钻研文本的耐力与沉潜思辨的活力,读原典永远是走进国学的正道。作为读者,我们也不应让前贤们失望!


注释:

[1]胡适所列书目及梁启超的辩难与另列书目,可参看胡适全集(第二卷)·胡适文存二集[M].季羡林主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12-155.

[2]鲁迅.读书杂谈——七月十六日在广州知用中学讲[A].鲁迅全集·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428-429.

[3]张三夕.国学经典选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前言第8页.此书列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一流学科建设文库”,凡373千字,前言9页,正文及附录共317页。本文以下凡引此书,随文标注页码。

[4]吕不韦.《吕氏春秋集释》卷一五《察今》[M].许维遹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391.

[5]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附录二《主题摘录》[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附录另册,29-72.

[6]程千帆.文学发凡[M].南京:金陵大学文学院,1943:卷前自序.

[7]任继愈.国学读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8]莫砺锋.国学文选:中国传统价值观当代诠释(全四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8.

[9]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经部总叙》[M].北京:中华书局,1965:1.

[10]王充.《论衡校释》卷一二《谢短篇》[M].黄晖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555.

[11]潘耒.日知录序[A].顾炎武.日知录集释[M].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卷首序言,8.

[12]张舜徽.《爱晚庐随笔·学林脞录》“知今之学最要”条[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06.

[13]关于张三夕教授的学术风格,参见李程.张三夕先生学述[A].曾军.张三夕教授执教五十周年纪念文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22:45-57.

[14]张伯伟.《程千帆古诗讲录·唐宋诗讲录》“最后一课”(1980年1月7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174.


原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23年11期。

本文系未编排稿,成稿请查阅本刊。


推荐阅读

刘畅 | 崔致远作品辑佚与整理——评《崔致远全集》

肖群忠  |  顺天继学论道统守魂同德中华兴——《中国道统论》读后




专题
就地过年 | 法兰克福学派 | “给孩子” | 文学与声音 | 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 | 算法社会 | 媒体资本 | 姐姐综艺 | 胡继华纪念专题悬疑剧 | 科幻与未来 | 元宇宙 | 城市空间病理学 | 游戏研究 | 本雅明诞辰130周年 | 数字劳动 | 技术与后人类 | 数字货币 | 茅奖四十年 | 游戏性网络文学 | 过劳时代的劳动 | 声音政治研究 | 港澳文艺 | 元宇宙叙事 | 韩炳哲社会批判理论 | 游戏现实主义
栏目一览
期刊导读 | 盘点 | 社会关注 | 私人阅读报告 | 读书生活 | 冷眼 | 重读 | 学术书评 | 思想文化 | 特约书评人 | 双子书话 | 著译者言 | 书界观察 | 读家有方 | 书评空间 | 概念 | 全球书评诸子论诸子|党的二十大学习专栏 | 年度评论

本刊用稿范围包括关于中外优秀图书的评论
投稿邮箱:chinabookreview@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图书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