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其他

刘赟:《淳熙秘阁续帖》考

内容摘要:南宋内府所刻《淳熙秘阁续帖》,帖石刻立不久即惨遭回禄,故拓本甚为罕见。南宋至民国各类文献中,对此帖拓本多有记载,但宋拓现似已无存,目前所见该帖拓本多为翻刻或伪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八卷本为清代翻刻本,而有正书局影印十卷本(存八卷)、国家图书馆藏残本(卷四)则为伪刻本。依据相关史料,参考清翻刻本,可以初步复原《淳熙秘阁续帖》之卷目。关键词:《淳熙秘阁续帖》
3月10日 上午 8:04
其他

时鹏飞:明代碑志文本的形成、流变与传播

内容摘要:明代石刻文献向来不受传统金石学重视,然而结合丰富的传世文献,却可以还原碑志文本形成与传播的完整过程。碑志稿本完成以后,文本已经通过木刻或手抄流传开来,在此期间,丧家和文人亲友的修改意见会影响文本的面貌。碑志上石之前,丧家需要最终填补修改稿本,然而修改的尺度经常逾越文人的预期,这就可能造成石本背离作者意愿的局面。石本文本通过拓本、副本、葬录等多种途径传播。文人自编文集中的碑志文本,很多经过文人后续修改,反映文人创作的理想面貌。后人编刻文集的文本,不但可能出现刊刻的讹误,而且编刻者有时会刻意删省世系子孙等内容。碑志文的石本与集本有着不同的文本形成轨迹,两者之间无法互相取代。关键词:石刻文献
3月9日 上午 8:04
其他

刘丹:敦煌改字本《十诵比丘尼戒本》研究——兼论“词汇替换”作为佛经编辑方式

内容摘要传世的《十诵比丘尼戒本》是沙门法颖从《十诵律》中辑出的,南北朝时主要流传于南方,敦煌文献中存量颇少。前人研究敦煌律藏时,往往仅以法颖本为据,定名、叙录及后续研究多有未善。大谷2-26号是一种古佚《十诵比丘尼戒本》,西本龙山以为鸠摩罗什所译,陈寅恪等均曾质疑,迄无定论。系统调查可知,敦煌文献中说一切有部的比丘尼戒本多与大谷2-26号同属一书。新发现的抄本共有17号,其中8号(片)可缀合为3组。敦煌本的共戒改写自鸠摩罗什译《十诵比丘戒本》,改造方法是将其中涉及性别的词汇对换。敦煌本《十诵比丘尼戒本》集中抄写于西魏前后。北周武帝灭佛后,敦煌本的传播链条中断,南方的法颖本成为《十诵律》系统通行的尼戒本。关键词:敦煌
3月2日 上午 8:04
其他

马晓稳、李红薇:早期甲骨缀合史中的几个问题

内容摘要:缀合是甲骨研究的重要工作,回顾总结甲骨缀合理念、方法的形成历史十分必要。长期以来学界多认为加拿大人明义士是最早有意于甲骨缀合的学者,通过聚焦1933年之前的文献,可以发现这一认识是不准确的。明义士著作中收录的缀合多非原创,大部分因袭自郭沫若。郭沫若的第一版缀合时间应为1929年甚至更早,其甲骨缀合理念与方法值得系统梳理,学术史价值需要重新审视。关键词:甲骨缀合
2月25日 上午 8:12
其他

​左勇、辛悦:殷墟甲骨文倒书现象研究

内容摘要:殷墟甲骨文倒书现象可归纳为笔画倒书、偏旁倒书、单字倒书、多字倒书与单例刻辞倒书、多例刻辞倒书、整版刻辞倒书等多种情况。在习刻刻辞与记事刻辞中,倒书现象相对比较常见。甲骨文倒书属于特殊形态,它既体现了甲骨文字的“原始性”,也展示出刻手的契刻习惯、技巧与态度对于文字刻写的巨大影响,而部分倒书现象则可能与内容区分、刻手习刻、龟骨登记等有关。倒书现象生动展现了甲骨文契刻的真实面貌。关键词:商代
2月24日 上午 8:05
其他

张伯伟|文献学与Philologie:旧领域的新认识及其可能的新未来(上)

张伯伟教授在《文献》编委扩大会上发言内容摘要本文针对百年无确解的“文献”与“文献学”现状,回顾了中国原始的“文献”概念,重新梳理了孔子的文献学实践,指出历史上政治对文献学的戕害,导致“文献”概念在实际运用中的萎缩。继而考察中国现代“文献学”概念的由来,其中既有“东学”又有“西学”,但无论来自哪条路径,其本来面目都是德国的Philologie。比较了文献学、语文学和古典学之后发现,中国原初的文献学和美国当代的语文学是可以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本文的宗旨并不仅仅想追溯“文献”一词的原始意义,或对“文献学”概念作词源学上的考索;而是试图对文献学提出某种新的理解,其目的是要促成新的思考和实践方式。在更新了文献学的观念之后,我们失去的只是束缚自己的锁链,迎接的将是辉煌灿烂的学术未来。关键词:文献学
2月8日 上午 10:02
其他

张伯伟|文献学与Philologie:旧领域的新认识及其可能的新未来(下)

张伯伟教授在《文献》编委扩大会上发言五、Philologie传入中国的另一途径谈到Philologie或philology没有中文对译的定名,我们可以从赵元任1959年在台湾大学中文系的演讲说起,他在第一讲中有这么一番话:在西方国家的学术史方面,有所谓Philology一门学问。照字面上讲,Philology就是“爱研究字”的意思……在事实上,Philology所注重的是推求某一字在流传的文献当中,某某章句究竟应该怎么怎么讲。所以某种文献,有某种Philology,他的性质是近乎咱们所谓考据、训诂之学。那么无论是小学、或是训诂,或是Philology,虽然注意点的中心不在乎语言,而这些学问所自来的基本材料,不外乎语言,特别是在语言在地理上的分歧,语言在历史上的变迁,随时就会把学者的注意,常常不知不觉的引上一般原理的问题上去。赵元任的这段话,属于其演讲中“吃煎荷包蛋外面的白,还没吃到里边的黄儿”的“边际的话”或是“不着边际的话”。虽然不属于其正题,但也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philology没有确定的中文对译,小学、训诂、考据无一不可,但都“似而不是”,所以最后还是用了英语原文。二是philology虽然从字词出发,却是常常会引申到“一般原理的问题上去”,可见非饾饤考据所能限。这话虽然讲在1959年,但以上两点反映的,应该是自他留学美国接触到philology以来的一贯认识和学界的普遍状况。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开始的十年间,有不少中国留学生赴德学习,与本文论题密切相关者,可以举出三个名字:陈寅恪、傅斯年、姚从吾。他们接触到当时最为流行的Philologie,并且直接将之带入中国学术界,这就是Philologie传入中国的另一途径。但在当时及之后的一个时段中,Philologie并没有很一致的译法。接着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门学问在西方的主流学术中也衰落了。近十年来,中国学术界比较多地将Philologie或philology翻译成“语文学”,这已经渐渐被大家熟悉而接受,所以下文我也会使用“语文学”来代指。陈寅恪于1921年8月离开美国哈佛大学,第二次赴德国柏林大学继续求学。他在哈佛主要师从兰曼(Charles
2月8日 上午 10:02
其他

赵洪雅、林世田:敦煌写卷《妙法莲华经玄赞》研究

内容摘要:《妙法莲华经玄赞》是《妙法莲华经》注疏之一,敦煌遗书中存有汉文《妙法莲华经玄赞》写卷及相关钞、疏、义决、科判、讲经文等文献约70余号。通过对题跋、钤印、书法、修复、内容及版本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敦煌遗书中有一批包括《妙法莲华经玄赞》在内的唯识宗草书写卷,书法风格极为相似,应与曾在长安西明寺参访研求的大德昙旷存在紧密联系。《妙法莲华经玄赞》曾对中国北方地区《妙法莲华经》的研习和传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原与西域佛教交流的有力见证。然而,随着唯识宗的衰落,敦煌地区的唯识宗传承和草书技艺均出现断层。北方地区,《妙法莲华经玄赞》文本在元代时仍被著录和使用,而南方地区可能在两宋之际即已佚失。关键词:《妙法莲华经玄赞》
2月4日 上午 8:04
其他

高田时雄:钟彤澐其人及其著作

内容摘要:二十世纪初,随着斯坦因和伯希和在敦煌莫高窟一洞窟内获取大量古代写本并带回其母国,敦煌一跃闻名世界。而在中国,这一时期千里迢迢寻访敦煌的人并不多,记录石窟情况者更少。1923年,甘肃督军陆洪涛的幕僚钟彤澐曾到敦煌一游。之后,他在兰州出版了《雪泥三记》和《轮蹄集》两部著作,书中较详细地记录下作者所见千佛洞的情况。因钟彤澐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留下莫高窟游记的人之一,其记录在敦煌学史上具有一定的价值。然以往学界对钟彤澐及其著作关注甚少,本文综述两部著作的流传情况及内容,并对钟彤澐在千佛洞发现碑文和写本的详细情况作一介绍。关键词:敦煌
2月3日 上午 8:04
其他

詹福瑞、刘宁:在《文献》编委(扩大)会上的发言

第一,古典文献学的学科定位是怎样的。很多外专业的、社会上的朋友不太了解我们这个专业在做什么,我觉得我们需要多多发声,让社会更了解文献学的重要性,了解古典文献学学科的情况。
1月27日 上午 8:04
其他

《文献》2023年总目录

李晓明(3·9)东洋文库藏中原康隆抄本《古文尚书》之学派归属——兼论校勘学中“过渡形态”抄本的使用问题
1月22日 上午 10:02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冯国栋、张升:在《文献》编委扩大会上的发言

Helliwell)《欧洲图书馆所藏〈永乐大典〉综述》、[法]戴廷杰《雅俗共融,瑕瑜互见——康熙年间徽州商籍扬州文士和选家张潮其人其事》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1月21日 上午 8:04
其他

徐雁平、郭立暄:在《文献》编委扩大会上的发言

国图2.原刻与翻刻《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小学类第484—485页列有如下三条:古今韵略五卷
1月20日 上午 8:04
其他

《文献》2024年第1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年甚至更早,其甲骨缀合理念与方法值得系统梳理,学术史价值需要重新审视。关键词:甲骨缀合
1月15日 上午 10:02
其他

孟宪实、刘玉才:在《文献》编委扩大会上的发言

编者按2023年9月22日,由《文献》编辑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协办的“‘文献学的未来’专题研讨会暨《文献》编委扩大会”在国家图书馆隆重召开。《文献》顾问、海内外编委以及其他曾担任过《文献》历年专栏主持人的专家学者,近40位出席会议。兹陆续推送与会顾问编委、专家学者的会议发言,或专为本次会议撰写的论文。期待广大文献学界持续为《文献》今后的发展出谋划策,共同推动文献(或古籍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孟宪实教授主持人:下面请孟宪实老师发言。
1月13日 上午 8:04
其他

程章灿:在《文献》编委会上的发言

编者按2023年9月22日,由《文献》编辑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协办的“‘文献学的未来’专题研讨会暨《文献》编委扩大会”在国家图书馆隆重召开。《文献》顾问、海内外编委以及其他曾担任过《文献》历年专栏主持人的专家学者,近40位出席会议。兹陆续推送与会顾问编委、专家学者的会议发言,或专为本次会议撰写的论文。期待广大文献学界持续为《文献》今后的发展出谋划策,共同推动文献(或古籍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程章灿教授主持人:下面有请程章灿先生发言。程章灿:非常高兴来参加这个会。这个会的名字起得非常好,“文献学的未来”。我昨天晚上还在想,这个未来是什么样的,今天已经验证了我们一部分的未来了。我想今天我们大家前面谈的话题,大概主要就是两个部分,一个是关于文献学或者是文献作为一个学科,我们是怎么样的看法。我在这个方面其实没有更多的想法,我觉得刘宁老师在《政协报》上发表的文章讲得很全面,刚才涌泉兄又站在很高的高度对于我们怎么样争取把文献学建设成为一级学科提出了很好的想法。我高度赞成。第二个问题,讲到未来,比如说我们这个学科以及年轻人的未来,乃至于我们《文献》杂志的未来。如果文献学真的能够提升到一级学科,可能有一些我们刚才讲到的发展当中的困难,就会解决了,我只能举双手赞成,在有些场合我也表达过类似的意见。如果说有机会在有关的会议的场合,我也还是会尽量发出我自己的声音。我们希望把文献学提升到一级学科,至少考古、文物、博物馆原来三个类似的学科现在已经纷纷站在了更高的学科位置上,这需要在座的大家共同努力。另一方面,说到《文献》刊物。我自己最早也是《文献》的作者,也当过《文献》的审稿人,现在还挂名《文献》的编委。我不能说我没有做过一点事,也做过一点事,包括这些年,也还继续给《文献》写文章。这次得到开会通知之后,燕婴要我写一篇文章,我问她写什么,回答是就写写正在做的这套《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吧。我是专门去找了一个题目,来做这个专题的研究,我想就在这里讲一个比较具体的东西,想借对这一部具体的文献的研究,来展示我自己觉得对的研究文献的一种方法。基本上,我们文献圈内的很多朋友、很多同行都说,我们现在的文献学研究,包括《文献》的来稿,有一些碎片化的倾向。我也想在这篇文章里面试图就一个很小的、很具体的问题的研究,对怎么样避免碎片化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书缘、艺缘与地缘——《鸿雪因缘图记》文化生成考在十卷本《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的总序中,我曾经提出这样一种研究思路,“就是以文献为切入点来研究文化,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文献,前者强调文化研究的实证基础,后者突出文献研究的宏观视野”。我以为,这个思路不仅适用于十卷本《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的整体架构设计,也适用于形态类别各不相同的具体文献的个案研究。对那些在形态类别方面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尤其突出的文献,这一研究思路的适用性也是无可质疑的,而且,只有从这一研究思路切入,才能更好地理解并阐发这些文献的文化价值。遗憾的是,在以往的研究中,这样的案例尚不多见,因此,这种研究思路还需要通过大量的个案展开来积累研究经验,拓宽研究视野,深化研究思考。本文以清代著名藏书家麟庆(1791—1846)的《鸿雪因缘图记》为例,从文献文化史的角度重新审视这部奇书的文化生成过程,从文献生产、图像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等多个维度,为《鸿雪因缘图记》这部奇书绘制一幅专属于它的文化因缘图。程章灿教授正在发言一书缘:逸出传统目录框架的奇书过往考察《鸿雪因缘图记》的生成历史,有三个背景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其一是此书的目录学背景,其二是麟庆生平的画学背景,其三是此书背后的扬州与江南背景。麟庆,姓完颜氏,字伯余,又字振祥,号见亭,清满洲镶黄旗人。嘉庆十四年(1809),年方十九岁的麟庆即考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著名篆刻家吴让之曾为其刻“十八登贤书十九成进士”印章。其后,麟庆历任河南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湖北巡抚、江南河道总督等职,又兼署两江总督管两淮盐政,撰有《鸿雪因缘图记》《黄运河口古今图说》《河工器具图说》及诗文集《凝香室集》等。在麟庆著述中,《鸿雪因缘图记》最为引人注目。传世《鸿雪因缘图记》有多种版本,按照时间先后排列,最早的是道光十八年(1838)麟庆门生王国佐编成初集本,姑苏吴青霞局刻;其次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姑苏吴青霞局刻第二集本。初、二集共有160篇文字(每集80篇),外加两幅木刻麟庆画像。再次是道光二十六年完成的三集彩绘本《鸿雪因缘图记》,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折叠式装裱。图册分三集,每集四册,共计十二册,每册二十开,共计二百四十开。每开左半页为图,右半页为图记,每半开纵23厘米,横32厘米”。又次是道光二十九年刻成的三集图文合刻本,共240篇,每篇一图一文,雕刻精美。此后,近现代各家出版社多以道光二十九年刊本为据,以石印、影印或排印等不同形式出版。上海点石斋于光绪五年(1879)、光绪十年,光绪十二年、光绪二十二年多次石印出版。近年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即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等相继影印整理出版《鸿雪因缘图记》。此外,韦力芷兰斋收藏有敷彩本《鸿雪因缘图记》,是麟庆之女根据道光二十九年刊本“亲笔逐页填色而成”,是现存“唯一一套设色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曾将其影印出版。尽管这部图书文献产生于一百多年前,上述各本在文字内容及图像呈现上有详略高下之别,对当代出版者和读者来说,它的身上仍然散发着源源不断的文化魅力。国家图书馆影印芷兰斋藏本《鸿雪因缘图记》《鸿雪因缘图记》堪称是一部奇书。全书共三集,每集分上、下两卷,一事一图,一图一记,记述麟庆身世与生平经历见闻,凡240篇图文,其文字出自麟庆撰作,图画则由汪春泉、汪圻、陈朗斋等人绘制。麟庆曾对其子崇实、崇厚说:“此即我之年谱,而别创一格。”所谓“别创一格”,即指此书与一般年谱不同,不仅有文,而且有图,与其他年谱类著作截然不同。阮元为此书作序,一方面承认其体近于年谱,另一方面也指出此书的与众不同之处:“拈一事而以四言括之,或有诗文,或有景物,缀而记之,或如《水经》之注,或如唐宋人小记,斐然成一家之言,为近来著作家开此门径。”所谓“一家之言”与“开此门径”,就是强调其开创性和独特性。此书之所以被认为奇书,除了图文合璧的形式之外,还因为其难以归类。立足点不同,对此书就有不同的归类。从这一角度来说,此书的出现与存在,就是对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代表的传统目录学分类体系的挑战。关于《鸿雪因缘图记》的分类及其特质,众说纷纭,归纳言之,主要有如下几种看法:(一)年谱类。年谱类的著述,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归入史部传记类名人之属,收有《杜工部年谱》《杜工部诗年谱》《朱子年谱》等著作,数量不多,而且所收诸谱皆是文字,不附图画。将《鸿雪因缘图记》归类为年谱,这种看法最为流行,既有作者麟庆本人声明在前,当代图书馆学界又从实务与理论两方面加以认可。实务方面,苏州大学图书馆即将此书归为年谱。理论方面,当代图书馆学家来新夏将此书与尤侗《悔庵年谱图诗》以及檀萃《默庵先生寿谱图》并列,列为年谱中的“图谱”一类。浑言之,尤侗、檀萃以及麟庆三谱皆是所谓“图谱”,就是带有图画的
2023年12月30日
其他

张涌泉:在《文献》编委会上的发言

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何传承弘扬、推陈出新?
2023年11月25日
其他

聂鸿音:在《文献》编委会上的发言

编者按2023年9月22日,由《文献》编辑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协办的“‘文献学的未来’专题研讨会暨《文献》编委扩大会”在国家图书馆隆重召开。《文献》顾问、海内外编委以及其他曾担任过《文献》历年专栏主持人的专家学者,近40位出席会议。兹陆续推送与会顾问编委、专家学者的会议发言,或专为本次会议撰写的论文。期待广大文献学界持续为《文献》今后的发展出谋划策,共同推动文献(或古籍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聂鸿音教授主持人:下面请聂鸿音先生发言。聂鸿音: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我给这次会议专门写了文章,这篇文章可能和刚才几位谈的稍微有点跑题,谈的是少数民族文献研究应该干什么。(编辑部按:聂鸿音老师撰写的《让少数民族文献研究融入中国文献学》一文,已发表于《文献》2023年第6期,欢迎关注。)最近有一个频繁出现的词,就是冷门绝学,刚刚吴格老师也提到了这个词,现在好像很受重视。也许少数民族文献就算个冷门绝学,我认为它的发展方向实际上只有一个,就是看你能不能够融入我们传统的文献学。也就是说,你的方法必须符合传统文献学的规范,你的研究结果必须能够为传统文献学提供资料。如果脱离这两个目标,那就是自言自语了。现在的情况是,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文献研究都脱离了这两个目标。说老实话,问题在我们这一方,不在传统文献学界。如果说你能够给传统文献学界提供有用的资料的话,一定是受欢迎的,你要是完全自言自语,那就没办法了。我们面临的局面是这样,少数民族文献的许多研究者并没有主动融入传统文献学的意识,我们可以管它叫得大一点,叫中国文献学的意识。说到我们现在高等学校的教学,这个文献学有几门基础,不过就是文史各半,文就是文字、音韵、训诂,史就是目录、版本、校勘,我们有些大学的少数民族文献专业,这六门课一门都开不出来,这样造成什么结果?就是造成一种自言自语。为少数民族文献写的文章,怎么样去描写一本书的形式,怎么样去简述一本书的内容,基本用的术语都不规范。片面强调某个民族的特色,而不是主动融入传统文献学,这是个观念的问题,是非常难转过来的,这比提高单纯的学术水平还要难。我们面临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但也要慢慢做起来,要和大家解释,不光是和社会上解释,还要和学者解释,有的时候可能还要和校长和教育部解释,这当然又是另外的问题。因此我们非常高兴能够得到《文献》杂志的支持。聂鸿音教授《文献》杂志现在差不多两年能有一个少数民族文献研究的栏目,当然我心里更希望一年一个。这个栏目的确起了一个引领作用。我认为它就是在表明,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研究,如果能加入到传统文献学中来,为我们的文学和史学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我们就欢迎;反之,那对不起,拒稿。我最近也给编辑部看了一些稿子,有的时候也是不太好意思——我们这行有的作者真不争气,怎么会写成这样,常识的东西都错,这就没办法了。说回到《文献》杂志设立少数民族文献研究栏目的做法上来,我认为就是给我们这个很偏的很冷的行业指出了一个很好的方向。《文献》杂志办刊的整个宗旨,就是学术宗旨,不必太考虑虚名。这就像学者个人一样,我们这一辈子追求的就是在同行里的口碑,这是无形的。光说审稿严这一条,说老实话,非常让我佩服你们的审稿。詹馆长刚才说他推荐的稿子被拒,我碰到更严重的问题,就是我儿子的稿子也被拒了。即使这样,我也很尊重编辑部,我觉得值得尊敬,朋友归朋友,质量归质量,这是两个问题。这一点你们做到了。我提一个小建议,就是做一个网上的投稿系统,现在大家都是寄纸本投稿。你要做一个网上投稿系统,作者投稿投在系统里面,然后编辑在系统上操作,还可以把需要操作的东西再直接发给审稿人,审稿人也把审稿意见都放在系统上。很多杂志都有这个,我想这会给刊物的评价大大加分。虽然国内的评价系统我不清楚,但是我知道如果你要申请国际的,比如说AHCI,这是一个必要条件。我不知道现在咱们是不是把这个作为必要条件,但是如果慢慢和国际接轨的话,很快就会成为必要条件,至少这个我觉得会给你的评价加分。还有一个好处,你们的人太少了,工作也很辛苦,你做了这么一个系统的话,编辑的工作会稍微轻松一点,看看你们是不是考虑一下。主持人:谢谢聂先生。聂先生对《文献》杂志帮助很大,特别是有一次我们编辑部一起聊要不要设立少数民族文献研究的栏目,燕婴说,聂先生表示后续需要看校样的话,他可以帮忙。这方面的文章,对于编辑压力还是很大的,就比如聂先生熟知的西夏文,字符都得外挂,校对的工作量也很大。另外刊物对于咱们少数民族文献这一块儿,还是非常支持的,就像聂先生说的,过去几年平均两年会有一个专栏。除编辑工作难度更大之外,我们也会担心选题太小众、读者较少的问题,但是民语文献本身就是国图特色馆藏的一部分,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块的工作,刊物也需要做,所以编辑部克服了不小的困难,来做这些选题。聂先生谈到的有一点,我觉得特别关键,就是投稿平台。我们也讨论过,现在还没有采用。一方面是因为稿件量真的会激增,国图的《馆刊》,没有用平台时一年来稿不到一千篇,用了平台后一年两千多篇,我们很担心现有的人力完全应付不了。另一方面是刊物的来稿使用到特殊字符的比例不低,用系统,能不能兼容。我们后续会再深入调研,加以改进。
2023年11月18日
其他

《文献》2023年第6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四库全书总目》《古今韵略》原刻后印本(上图藏)和翻刻本(上师大藏)剧变时代的渐进工作:论纸质文史工具书的编纂及其意义
2023年11月14日
其他

吴格:在《文献》编委会上的发言

编者按2023年9月22日,由《文献》编辑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协办的“‘文献学的未来’专题研讨会暨《文献》编委扩大会”在国家图书馆隆重召开。《文献》顾问、海内外编委以及其他曾担任过《文献》历年专栏主持人的专家学者,近40位出席会议。兹陆续推送与会顾问编委、专家学者的会议发言,或专为本次会议撰写的论文。期待广大文献学界持续为《文献》今后的发展出谋划策,共同推动文献(或古籍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吴格教授主持人:下面请吴格先生发言。吴格:我接着尚君的话题说。刚才讲到80后的青年学者要开会,我则是1980年前后进入文献学领域。作为文献学人,一直关注国家图书馆(前北京图书馆),尤其是国图所藏的文献。刚才张馆讲到,国图正在以日益开明、开放的态度公布文献,我羡慕年轻同道阅读文献、获取文献的优越条件。我接触的文献学同学,都是《文献》杂志读者与投稿人,自然非常关心《文献》杂志发展走向。这次收到编委会议通知后,我向两群人征集了意见,一是历年的学生,目前大多在图书馆、博物馆及出版部门等做文献工作,首先收集他们的意见;二是复旦大学文献学方向的在读研究生。所以今天我的发言是作转述,即代表部分80后文献从业者发言,将他们对《文献》杂志的期待、意见,包括建议,转达给编辑部。各家意见,略作归纳如下:一、有位在文献整理领域较有成就的中年学者说:十多年前的《文献》用稿,比较重视基础文献的发掘整理,不看作者身份,只重视所披露的文献价值。当时读研究生,硕博期间研究清代李慈铭,曾在《文献》杂志发表论文3篇,其中仅辑录李慈铭的佚文,也能给予刊用机会,而目前如再辑录李氏佚文,就会被退稿。这位同学表示,从事文献研究,还会坚持自己的特色,但本刊以“文献”为名,似仍应注重文献研究的本色,应鼓励对课题的深度研究。二、国图目前每年发布体量很大的传统文献图版,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令年轻学人对文献学科的未来增加了信心。材料的公开和易于获得,可激发许多人的研究意向,催生许多潜在的研究课题。对于具备一定专业素养、有心以文献整理为职志者,利用各类新披露资料,研究课题真是左右逢源,“不患寡而患不均”。为此盼望国图与古保中心继续做好文献发布,为古籍保护事业提供长远的支持。三、日益增加的文献资源,是文献学人的福音,众多古籍原本从网上一索即得的便利,前人断无此福分,今人理应加倍珍惜。不可讳言,今人利用电子化手段占有古籍的便利,并不能取代对古籍的整理研究;文献检索与获取的便捷度提高,并非古籍保护目标的实现。古典文献学涵盖诸多研究方向,但作为基础学科,其研究本位,仍应以书籍为本,首先应聚焦海内外近20年公布的文献,利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方法,对其进行深度整理与揭示。四、《文献》是否应将出土文献、敦煌文献等研究文章都纳入用稿范围?CSSCI目录现有一个“冷门绝学”组,包括出土文献、历史地理研究、边疆史地研究等学科,出土文献、敦煌研究原来属于考古学,历史地理原来属于历史学及地理学。传统文化研究的相关学科,无不需要利用古代文献,将其纳入文献学范畴虽未大误,但显然失之宽泛。何况以上诸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平台,有相关的专业杂志,本刊精心组织专栏,发表同类文章,仅为“预流”,还是有意超越?而前面所提到网上不断公布新增的传世文献(如稿抄本,批校本),对其介绍、编目、解题、释读、笺注、辑佚等传统方法的研究成果,是否更应成为《文献》用稿的首选?吴格教授五、《文献》杂志创刊于国图,其基本属性应与各地图书馆杂志相同,又偏于刊载有关古代文献方面的研究成果。所谓古代文献,应主要指图书馆所藏的传世文献。对于现存古籍作普查、编目、鉴别、考订、影印、复制、修复、推介等研究,似仍应成为《文献》的主要用稿。当今的图书馆从业者与研究力量已超越四十年前,为此建议扩大投稿平台,增加《文献》杂志容量,以适应日益发展的作者队伍及投稿量。如上海的《图书馆杂志》原先为季刊,后为适应发展形势改为双月刊,现在已成月刊,仍然投稿艰难,发稿拥挤。六、希望扩容的要求虽非本次座谈主题,我还是要为在读的文献学研究生传达他们的愿望,即希望增加刊期及版面的要求,因为古典文献相关刊物较少,而《文献》的刊登周期较长,篇幅有限,遂导致部分文献学论文明珠暗投,挫伤青年学者的积极性。增加刊期,从目前青年文献学者的人数及其稿件质量看,不会使刊物的质量下降,而且可以增加刊物的影响力,让更多的论文和学者为世所知。这里我还想提及,不能忘记已故王菡主编当年对青年学者的提携,以及她对本刊质量和品位提升所做的贡献。七、文献学在读同学的又一意见,是希望兼顾近代文献的研究与保护。如民国文献已流传百年,相关成果日益受到学界重视。从藏书史及学术史角度看,正是清末以来学人的交往、书籍的流转、学问的切磋、与海外的交流等等,形成了当代文献收藏及研究的格局。八、希望《文献》能够增加对子部文献研究成果的关注。传统的研究大都偏重于经、史、集等部文献,子部文献研究相对小众。子部文献其实包罗万象,其中确实有不少专门绝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传世文献研究的许多薄弱处,需要给予重视及引导。以上主要是我所接触的80后文献学人的意见,拉杂奉述,愿供《文献》编辑部及古保中心的同志参考。谢谢大家。
2023年11月4日
其他

《文献》2023年第5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古逸丛书》《玄应音义》赵城金藏本补雕页赵城金藏本《玄应音义》版本研究——兼谈《金藏》的补雕依据和大藏经的流传
2023年9月14日
其他

《文献》2023年第4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宋佳霖内容摘要:作为在明季首次以“全集”面貌问世的商辂集,三十卷本《商文毅公全集》看似较之已有的十一卷本和十卷本增容甚夥,但实际在新补录的约
2023年7月17日
其他

《文献》|2023年第3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博闻录》东洋文库藏中原康隆抄本《古文尚书》卷六尾部东洋文库藏中原康隆抄本《古文尚书》之学派归属——兼论校勘学中“过渡形态”抄本的使用问题
2023年5月17日
其他

《文献》| 2023年第2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针对古籍善本毁于兵燹、大量流散海外的状况,清政府颁布“图书馆章程”“古物保存法”等政策法规加以防范。北洋政府为禁止古籍古物出口,多次下达大总统令以保存古籍。1920
2023年3月13日
其他

《文献》| 2023年第1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伍小劼内容摘要:学术界目前已确定的《金藏论》文本有11种。除此之外,敦煌遗书中被认为是《灯指因缘经》的斯04336号应为《金藏论》卷五《像缘》部分,
2023年1月15日
其他

开课啦|图书馆古籍整理与利用研修班今日上线!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推进图书馆古籍整理研究与利用工作,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图书馆古籍整理与利用研修班”将于2022年11月11日正式在网络平台推出。欢迎关注古籍保护、古籍整理研究与利用的业界同人和社会大众参与学习。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推送时间2022年11月11日至25日二、课程安排课程名称授课专家古籍与古籍整理程毅中出土文献整理与利用漫谈王素石刻资料的整理与利用冀亚平吐鲁番出土文献整理史睿馆史档案资料的整理与利用林世田印谱文献之利用及编目(上)吴格印谱文献之利用及编目(下)吴格清人日记整理与研究实践郑小悠古籍整理出版的选题与市场廖生训三、学习要求公益培训,免费向公众开放,但不得私自转播、转录、转发课程视频。四、学习方式大众无需注册即可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公众号直接观看。具体操作如下:1.
2022年11月11日
其他

荐书|《古籍保护研究》第九辑

《古籍保护研究》(第九辑)《古籍保护研究》编委会
2022年7月12日
其他

荐书 | 湖北省安陆市图书馆等八家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湖北省安陆市图书馆等八家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本书编委会
2022年6月23日
其他

古保论坛| 沈津:哈佛燕京图书馆庋藏古籍善本撷芳(上)

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我最早知道美国东亚图书馆收藏中国典籍的情况,是从前美国芝加哥大学远东图书馆馆长钱存训先生发表在香港《明报月刊》(1986年第1期)上的文章所了解的,文章题目是《欧美各国所藏中国古籍简介》(又见台北《古籍鉴定与维护研习会专集》)。1986年2月至1987年10月,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世界宗教高等研究院图书馆做访问学者期间,曾根据钱先生所指引的线索,到过不少美国的大学东亚图书馆,经眼之宋元旧椠、秘稿名抄,当在百部以上,而一般的中国古籍善本亦有千部左右。在美国,能与美国国家图书馆——国会图书馆抗衡的仅有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这是指古籍藏书的数量和质量而言。早在清光绪五年(1879),哈佛大学即设立中文讲座,对中文图书略有收藏。1928年燕京馆正式成立,隶属哈佛燕京学社,之后该馆即在中国北平大量收集,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从日本获得许多中国古籍,尤其是明刻本。我对“哈佛燕京”的认识,并不是一下子就了解的,也经历了几个阶段。“哈佛燕京”是欧美地区最重要的研究东亚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镇,1986年,我先后去了“哈佛燕京”四次,管库的戴廉先生让我在善本书库里尽情地翻书,后来的一次是将善本部办公室内的大保险柜里置放的珍贵善本书重新做了鉴定,还有一次是在普通书库里为该馆挑选善本书。我写的第一篇讲“燕京”的文章较长,大约二万字,发表在1987年香港《明报月刊》,分四期载完。这是我对“燕京”的初步认识。1992年4月至1994年4月,我又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学社任访问学者。继而留在燕京图书馆工
2022年5月24日
其他

《穿越时空的古籍》| 第七集:古代装束复原记

本集主要围绕北京服装学院博士、服饰史研究者陈诗宇展开。陈诗宇多年从事古代服饰研究、复原工作,担任过《国家宝藏》的历史顾问,并在电视剧《清平乐》中首次在影视剧中还原北宋礼仪服饰。在还原过程中,古籍文献的梳理和考证成为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检索古籍数据库、进出图书馆查阅古籍是日常工作,为了搞清楚古代服饰名目,他曾在国图翻阅、比对并抄录各版本的《碎金》。为了研究明代礼服,他翻遍了所有与服饰制度有关的古籍,并花费多年寻找到藏于北京文物局的重要古籍《中东宫冠服图》(《明宫冠服仪仗图》)。得益于这套古籍,他带领团队成功复原出了明代官员朝服、明代命妇的大衫霞帔等重要服饰。通过这些真实的记载,陈诗宇希望能将历朝历代的皇室礼仪服饰、平民百姓的日常穿搭进行更全面的重现,带领人们更立体化地走进古人的生活。▽(观看完整视频,敬请登陆”西瓜视频“搜索《穿越时空的古籍》)相关链接:《穿越时空的古籍》|
2022年4月27日
其他

《穿越时空的古籍》| 第四集:古籍奇幻世界

从上古神话到民间传说从志怪奇谭到笔记公案古籍里留存着众多的鬼神故事它们有未知世界的奇异与浪漫也有市井深处的秩序与荒诞古籍中若隐若现的奇幻世界,成为我们抵达前人精神生活的另类路径。撒旦君,就是这样一位将古籍中的各类神怪形象重现于纸上的鬼才画手。从最古老的神话宝库《山海经》,到荒诞不经的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撒旦君以暗黑又不失浪漫的笔触悉数还原了雷神、刑天、飞头獠子、胡桃怪等经典神怪,最终架构起一个极具辨识度的“神怪江湖”——《朝拾鬼录》。本集聚焦在主人公撒旦君如何用现代化的想象力去还原、架构出古籍中描绘的奇幻世界。撒旦君希望自己的画作能够成为一把钥匙,为读者打开通向古籍奇幻世界的大门,为当代读者提供与古人对话的桥梁,并在久远的古籍中找到与自身当下生活的某种链接和共振。▽(观看完整视频,敬请登陆”西瓜视频“搜索《穿越时空的古籍》)相关链接:《穿越时空的古籍》|
2022年4月22日
其他

《穿越时空的古籍》| 第三集:家谱里的人生

家谱,直观且全面地记载了一个家族庞杂的姓名,久远的历史。它是个人根脉的证明,也汇聚了宏大历史背后的烟尘往事,成百上千年来,许多家族通过修订家谱来为先人立传,并供后人传承,而家谱中所涉及到的地方风俗习惯,重大历史事件,也为历史文化研究带来了重要参考。然而,由于战乱,迁徙等种种原因,很多原本应被珍视、被保护的家谱却流落在四处,1993年,爱好古籍的励双杰在古玩市场淘到一套家谱,从此阴差阳错地走上了家谱收藏之路,为了寻找到想要的家谱,励双杰常常奔波于全国各地,近三十年来,他收藏的家谱已达到数万余册,也常常会有人找上门来。希望能励双杰的收藏里,找到自己家族的来处。本集以“中国家谱收藏第一人”励双杰为主人公,讲述他的收藏故事,为观众科普修家谱的方法,并通过他对家谱的阅读和研究,揭露那些大历史下不为人知的小故事。▽(观看完整视频,敬请登陆”西瓜视频“搜索《穿越时空的古籍》)相关链接:《穿越时空的古籍》|
2022年4月21日
其他

《穿越时空的古籍》| 第二集:拼接撕裂的文明

上世纪初,一批珍贵的敦煌遗书被意外发现,它们中以佛教典籍居多,包含医术历书,文学作品,官司档案等,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些宝贵的文物流散于世界各地,而后又因其宝贵的价值,衍生出了“敦煌学”这门国际显学。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它们的破碎和零散,在辨认、阅读和研究上都存在着障碍。怎样把支离破碎的敦煌文书重新汇聚,并让它们发挥最大的研究及阅读价值?本集以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涌泉为主人公,结合国家图书馆敦煌文献研究组研究馆员刘波等的讲述,还原《孟姜女变文》、《字宝》等敦煌文献历时数年的缀合过程,向普通观众普及敦煌遗书背后的缀合工作,使观众了解敦煌文书的“数字化回归”工作,展示精美珍贵的千年古籍,并透过张涌泉数十年来孜孜不倦的研究,揭开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尘封千年的封闭之谜。▽(观看完整视频,敬请登陆”西瓜视频“搜索《穿越时空的古籍》)相关链接:《穿越时空的古籍》|
2022年4月20日
其他

《穿越时空的古籍》| 第一集:古籍里的盛筵

古人喜欢吃什么?他们的饮食习惯是什么样的?关于中国古老的饮食文化,许多古籍都有所记载,为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提供了真实的文字证据。《穿越时空的古籍》第一集将目光聚焦于宋代,走进宋人笔记中的美食世界。有些在现代人看来十分熟悉的食材,为何出现奇怪的搭配?一些有着清雅诗意名字的菜品,它们的真实味道是什么样的?宋代人的口味放到今天是否能被大众接受?《宋宴》作者卢冉,在翻阅古籍时被宋代的饮食文化所吸引,他和朋友们一起从古籍中打捞出菜谱,参照不同时代的文本进行反复考证推敲,还原出一道道宋代佳品;同时他也研究宋代食器,热衷于复原宋代的美食及宴饮场景。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但一次次刷新了自己的认知,也持续不断地与宋人心灵发生共振。本集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进更丰富、更立体的宋人饮食日常,感受古人对饮食之美的追求。▽(观看完整视频,敬请登陆”西瓜视频“搜索《穿越时空的古籍》)
2022年4月19日
其他

《文献》| 林世田、赵洪雅:宋刻本《经典释文》的流散与合璧

(本文发表于《文献》2022年第2期,第178-191页。引用请以原刊为准。感谢《文献》编辑部授权发布!)内容摘要:宋刻宋元递修本《经典释文》原为清宫天禄琳琅收藏,20世纪中叶自长春伪满皇宫散出后分为三批,历经种种劫难,辗转于长春、沈阳、北平、天津等地。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在接管文博单位的同时,对包括《经典释文》《赵城金藏》在内的古籍文献予以保护和抢救,使散藏于北平图书馆、沈阳博物院和周叔弢手中的《经典释文》残帙合为完璧,调拨故宫博物院妥善珍藏,并最终入藏北京图书馆。关键词:《经典释文》
2022年3月18日
其他

《文献》| 2022年第2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竹书纪年》是成书于战国后期、由魏人所编纂的通代编年体史书,叙事上起夏商,下迄魏襄王二十年(
2022年3月13日
其他

文献| 《文献》2022年第1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校正《书契丛编》陈梦家、罗福颐等批注本,国家图书馆藏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证真二十五例——兼谈早期流传甲骨伪刻的作伪特点
2022年1月13日
其他

湖南省54家古籍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正式出版

推送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信息动态,介绍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特色资源,进行古籍保护宣传和推广。
2021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