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少川:在《文献》编委会上的发言

《文献》编辑部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2024-09-04

编 者 按


2023年9月22日,由《文献》编辑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协办的“‘文献学的未来’专题研讨会暨《文献》编委扩大会”在国家图书馆隆重召开。《文献》顾问、海内外编委以及其他曾担任过《文献》历年专栏主持人的专家学者,近40位出席会议。


兹陆续推送与会顾问编委、专家学者的会议发言,或专为本次会议撰写的论文。


期待广大文献学界持续为《文献》今后的发展出谋划策,共同推动文献(或古籍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WEN XIAN


周少川教授

主持人:下面请周少川先生来发言。

周少川:尊敬的詹馆长、张主编,非常荣幸来参加这个会议,《文献》杂志我是有深厚感情的。我是1982年上研究生的,记得当时就跟着业师刘乃和先生出席过一次杂志的编委座谈会,认识了刊物的一些老先生。早期办刊经费、人员都很成问题,曹月堂先生负责的时候还很困难。到了王菡先生,慢慢走入正轨。特别是詹馆长来了以后,我也参加过2009年的那个座谈会,解决了经费的问题,确实是让杂志真正回归到一个学术的本位。这几年来,整个杂志的发展,包括燕婴刚才所汇报的,我觉得都是令人兴奋的。

《文献》杂志,应该摆脱比如说公布资料、或者说公布馆藏,这样狭窄的定位,而是定位在全国最高等级的文献研究的刊物。也就是,这几年我们不再刊登很多馆藏珍本提要或者辑佚的文章,真正回归到学术的定位,这个是对的。我认为就是要把它定位为研究性的、高品位的、文献研究的杂志。第二就是定位在古文献。刚才吴格老师说到,是不是回归到传世文献这一块儿,这是另外一个要考虑的问题,但是我想至少我们可以定位在古文献这个板块,因为近现代的文献应该有它们的杂志,有它们发表的阵地。民国的东西很多,我们顾得过来吗?我们古文献都顾不过来,包括出土文献,刚刚讲的敦煌、域外等等。所以高品位古文献的定位,古文献也包括民族文献,我觉得如果能够把这个定位找好了,把这个阵地耕耘好了,这就很不错。

我个人很惭愧,虽然身在北京,对于《文献》杂志的支持很少。今后需要我的地方我一定会努力,特别是退休以后,可能时间会稍微多一些。

周少川教授

这个杂志,我有一个建议,限于人力、物力各方面的因素,要办成月刊难度很大,但是不是可以加大开本。我们这么多年来保持传统,很不错。几乎从一开始到现在都是这样的开本,最近这些年稍微大了一点点,但是我觉得可以再大,大16开,像一般的刊物那样。这样相对来讲,也可以增加一些版面,增加文章的篇数,因为现在做双月刊,编辑队伍已经很艰难、压力很大,如果改成月刊,肯定不现实。但是我觉得增加开本就可以了,加大开本、厚度。因为现在的文章越来越长,大家都写长文章,上万字的。我记得以前很多刊物都限定不要超过一万,八千字最好,但是现在很多长文章都到两万了,我还是主张短文章,不用太长,能把问题说清楚就行了。陈垣先生就主张不说闲话、不说废话。我现在看很多文章,事实上在讲他的考证过程,很多过程是不用说的,真正学这个专业的人,这些环节是可以省略的。我也建议咱们编辑部,多余的环节砍掉,没有必要,看上去好像很仔细,事实上我们说那叫繁琐,真正研究古文献的用不着看这些东西,你就可以直接到位了,然后展开你的研究,进行必要的考证。琐碎的考证或者引文一大堆,好像很严谨,经常占了一半页的引文,有必要吗?很繁琐,应该清理一些繁琐的东西。我们以前有的专家批评过,当然也有过度批评的,但是我们还要守着不说闲话、废话的方向。

我提交座谈会的论文讲的是重视理论,推进学科发展的问题,因为有论文集,我就不展开说了。编辑部按:周少川先生的论文《创新理论:推进古籍工作与古文献学科的发展》,将在《文献》今年第六期发表,欢迎持续关注。

主持人:谢谢周先生,提了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科发展的问题。今天刘宁老师也来了,欢迎您。刘宁老师前不久有一个呼吁,希望古典文献学成为一级学科,这在学界大家都在议论,包括我和北大古典文献学几位学长一起聊天的时候,大家都谈到这一点。另外现在还有两个,一个是古籍出版,一个是古籍保护,现在都在往上走,但是古籍保护目前还没有学科,今后怎么整合、怎么共同发展,我觉得应该是摆在文献学界面前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古籍保护”最近在《文献》杂志里面开了栏目,但是文章非常少。因为我们在选择文章的时候同样要求质量有保证,在这方面,保护的文章还没有上来。但是已经有这个方向了,我们也希望能够把古籍保护融合到文献学里面来,这样可能更好一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