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期荐读 2018年第4期 | 连接现实和虚拟世界中的人和信息——2017年 ASIS&T年会综述

图片来自bing搜索  


周群  何枭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北京,100193)





[摘要]

ASIS&T年会是传播和展示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及相关主题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场所。从信息组织与搜索、信息用户、信息行为、信息利用、文献计量学与补充计量学、信息与社会等6个方面对第80届ASIS&T年会论文进行详细评述和分析,以期识别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会议所涉及的主题涵盖了当前信息科学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的最新成果,研究内容更加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证研究,体现了信息科学为具体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证据的信息支撑和服务目的;研究方法多以围绕实际用户展开个人访谈和在线调查为主,辅以其他定量方法的组合运用,提高了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新的信息环境和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信息科学前进的动力,促使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不断延伸、拓展和创新,使其更加聚焦于信息和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人、信息和社会的关系变革。

[关键词]

ASIS&T  信息科学 信息技术 会议论文 年会综述



1 引言



信息科学与技术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ASIS&T)成立于1937年,历经美国文献学会、美国信息科学学会和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等更名,是目前图书馆情报学、信息技术、信息管理等领域最具学术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之一。作为当今世界信息科学领域最知名的学术会议,ASIS&T年会已经成为传播和展示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及相关主题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场所。


学科领域权威学术会议的年会论文常被看作当前该领域最新研究动态的风向标,通过分析和综述会议论文,可以把握学科发展脉搏,识别学科领域的研究新趋势与范式转向。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对ASIS&T年会始终保持关注,黄晓斌等[1]通过对2000—2007年年会主要论题和摘要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当前情报学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李月琳等[2]通过综述2011年会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果,展示美国情报学的研究范畴、研究思路和自身的学科定位;2014年,陈信等[3]将会议论文归为人与信息交互,信息组织和信息表示,信息使用和信息分析,信息保存和信息存取,信息环境和社会、文化5个大类,分析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曹高辉等[4]从信息科学对个体的影响、信息科学对组织的影响、信息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信息科学对系统与技术的影响、不同信息情景下信息科学的影响五个方面对第78届ASIS&T年会论文进行分析和讨论;2017年,两位学者[5,6]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第79届年会进行详细评述与热点动态剖析,为我国图情领域学者提供参考和选题指南。


2017年10月27—11月1日,第80届ASIS&T年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议主题是“参与多样性:连接现实和虚拟世界的人和信息”(Diversity of Engagement: Connecting People and Information in the Physical and Virtual Worlds),本届年会主旨是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学科领域的人如何与他人联系,如何使用信息,如何利用技术。会议在133份同行评审意见书中选出51篇会议论文,另有11篇短篇论文,24篇专题报告和102项视觉展示方案。依照往年惯例,年会以分主题论坛的形式进行,分为文献计量学和补充计量学;大数据和信息组织;社区信息学;数字人文、档案馆和图书馆;数字青年;信息多样性和国际性;健康信息学;人机交互;信息行为;信息检索;信息利用;科学信息;意外发现和信息偶遇;社交媒体;信任与信息伦理;用户体验和分析以及Top-Ranked文章等17个主题,每个主题有3篇会议论文。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及分类的基础上,对51篇论文(论文第一作者的国家分布见图1)重新梳理和归类,对信息组织与搜索、信息用户、信息行为、信息利用、文献计量学与补充计量学、信息与社会等6个方面进行综述。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分类是基于论文内容层面的细化和重新划分,并非严格的分类体系,有些研究横跨不同主题,在此根据其研究目的和对象加以类分。通过对会议论文的分类和述评,揭示当前信息科学研究现状和趋势,识别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




2 论文主题内容分析


2.1 信息组织与搜索 ●

在信息科学领域,信息的组织和搜索一直是研究人员的关注重点,近几年来,信息检索、处理、存储、传播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信息搜索类型不断扩大,检索需求也从文字检索逐渐向音频、视频、图像以及购物信息转变,信息检索的关注焦点由外在形式向内容特征发展,并融合了信息行为、人机交互技术、用户情感和信息表征等方面。当前信息组织与搜索研究主要聚集在数字化环境中新型数据的保存和利用,以及信息搜索或偶遇的交互过程与影响因素。大元数据概念的提出对科学计量学和科学政策学领域做了有益补充,其潜在价值正在引起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更多关注,政府部门也在致力于电子记录档案信息的传输、处理与转化效率的提高,并促进社交媒体数据档案和数字保存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可持续性。查询重构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更有效地实现搜索体验的个性化,而信息偶遇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获取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如何从中产生价值是当前的关注焦点。


2.1.1

信息组织与管理

基于网络基础设施的大型数据库产生大量元数据,使大数据分析能够利用数据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科学的定量研究。Bratt等[7]介绍了科学数据存储库中大元数据(BigMetadata)的概念,指出大元数据分析由于数据的混乱、异质性以及缺乏分析框架等原因而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一种包含协作文档拦截概念和计算工作流程的方法论框架,以此来提高科学研究的透明度和复现性。


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NARA)是美国政府独立机构,负责收存所有美国官方历史纪录。Johnston[8]介绍了NARA正在重构的电子记录档案(ERA)系统,其用于调度,转移,审查,描述,转换和存储从美国政府机构收到的电子记录,以便永久保存并长期向公众提供联邦记录。Acker等[9]以奥巴马政府向NARA提交的相关社交媒体数据为切入点,分析Twitter、Facebook和Vine等社交平台,总结了数字保存和社交媒体研究人员在收集社交媒体数据时要考虑的问题,提出解决社交媒体数据保存和访问难题的可行性方案。


数据集、信息系统和知识库之间的语义互操作性是将不同的输入分类法组合到合并后的分类法中实现的,这些分类法可以协调明显的差异或冲突。Cheng等[10]使用五个基本关系来比较概念:全等、包含、反包含、重叠和不相交,并通过案例展示了如何使用基于逻辑的区域连接演算(RCC-5)方法解决排列问题。人文学科学者们经常需要拓展新的数据源以供其阅读、互动、收集、解读和分享,Fenlon[11]基于多模式研究试图描述一种数字化学术类型:主题研究集,研究对学者建立的人文科学证据集的目的和设计分析,对数字集合和数字集成的发展以及未来数字学术及其交流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2.1.2

信息搜索

Wang等[12]探讨如何以及为什么搜索者能够满足或者不能满足他们对每个搜索的信息需求。定量分析描述了行为变量与查询和任务级别的搜索结果之间的总体关系,定性分析则揭示了这些关系产生的原因,发现查看更多页面并在每个查询段中花费更多时间的搜索者更可能成功。


查询重构是信息搜索者将信息搜索意图传递给信息检索系统的主要方法,Rha等[13]调查了查询重构的原因,并研究了这些原因和查询重构类型之间的关系,以及搜索者的信息搜索意图。研究证实并扩充了交互式搜索意图目录,有助于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


Kim等[14]根据可能影响Yelp(美国最大的生活服务点评网站)用户判断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因素,将预测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大量特征分成不同类别。研究发现许多提高有用性的特征并不是现有的在线评论展示类型,而是很少用于区分用户评论优先级的测度方式,即在线评论服务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信息排列和评论显示方式。


信息搜索研究为不同情境提供了模型,以描述用户搜索信息的现象和过程,但数字视频信息搜索过程的公认模型或总结仍属空白。Albertson等[15]调整现有的图像搜索模型中的变量,将其纳入衡量视频信息搜索表征中。数字视频信息搜索的广义表征在研究中得到了检验和支持。


2.1.3

意外发现与信息偶遇

Martin等[16]在线调查了历史学家在物理环境和数字环境中的意外新发现,发现许多历史学家选择特定的数字环境是因为它具有引发偶然体验的可能。研究总结了数字环境支持意外新发现的4个特征:探索,显著的触发条件,允许关键词搜索和与其他人的联系。


对信息偶遇的现有研究集中在如何偶然发现信息,而没有涉及如何从偶遇的信息中创造价值。Makri等[17]通过在线日志研究和跟踪访谈,获得对信息遭遇的主观价值的丰富理解,以及从中创造价值的动机,障碍和行动。为了有助于从偶遇信息中创造价值,研究对数字信息工具的设计提出建议。O’Hare等[18]对没有接受正规法律培训的成年人进行在线调查,探讨个人、情境、情感和环境因素与法律信息获取(信息搜索和信息偶遇)频率的关系。研究评估了没有专门法律培训的美国成年人获取民事法律信息的情况,明确地将法律意识和法律准入与信息获取实践联系起来。


2.2 信息用户 

信息用户是信息科学研究的中心,诸如信息检索、信息行为、信息利用或健康信息学等研究方向都是围绕用户进行的。青年用户一直是年会关注焦点,随着接触新信息技术的儿童年龄越来越小,对信息环境中低龄幼儿的关注拓宽了人们对信息用户的认识,而对青少年信息素养与实践研究有助于探索该群体如何在更广泛的日常生活环境中感知和利用数据。年会从传统用户体验项目、搜索引擎(搜索模式和搜索结果展示方式)对用户的影响以及网络信息和门户网站对受众的划分等不同方面探讨了用户在不同信息体验情境下与信息的交互,对信息源的展示方式和框架设计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此外,对当前复杂数字环境下的特定用户如难民、数字访客与居民、健康用户和LGBTQ+的信息需求、情感、认知状态和信息行为的关注,也反映了在当前国际与社会大环境下信息用户领域的关注焦点。


2.2.1

数字青年

Tavernier等[19]让8名4—5岁的儿童使用创作程序SeeSaw来制造手工艺品,同时由教师指导儿童学习基于技术的沟通技巧,发现他们能够快速获得沟通技巧,同时通过上述技巧借助各种音频和视觉元素进行交流。研究关注到信息科学中被忽视的幼儿用户群体,补充了在信息环境中新学习机会的相关研究。


社会生活构建的信息世界必然会塑造人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实践,Bowler等[20]从数据意识和对数据流的认知等方面考察了年轻人的数据素养,对11—18岁的青少年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发现他们对数据的性质有不同的理解,对数据的生命周期认识广泛,但大多数很难在具体的个人层面上与数据联系起来,对个人数据档案的概念也不太了解。为探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年轻母亲的信息世界中知识和无知的散乱结构,Greyson等[21]利用AdeleClarke的情景制图技术,通过收集学校青年家长计划的数据并对年轻母亲访谈,探讨了温哥华地区年轻母亲的信息世界中知识和无知的话语构建。发现其在两性知识和信息技术方面富有知识,但在育儿和健康方面相对无知。认识到其知识和专长的多样性,而不只是单方面的信息贫乏,可能会改善对年轻父母的信息支持与服务。


2.2.2

用户体验与分析

用户体验被认为是成长最快的行业,许多学校和图书馆已经将用户体验引入课程体系中。MacDonald等[22]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面向客户的用户体验项目,评估某机构为克服这种体验差距做出的努力,提出将基于项目的学习机会纳入用户体验课程的最佳实践。为了提供多种媒体形式的图书馆读者咨询,Lee等[23]调查了跨多种媒体类型的吸引力因素,包括书籍,电影,视频游戏和音乐等,研究发现在选择媒体时最为突出的吸引力有:心情、环境、复杂性、性格和主题。


在信息搜索过程中,不同的搜索行为和搜索结果展示方法对用户体验具有不同的影响,Han等[24]采用隐马尔可夫模型(HMM)来模拟观察到的跨设备搜索行为及其在相同框架下的潜在搜索模式,利用两种跨设备搜索类型(手机到电脑和电脑到电脑)中的用户数据,证明了利用隐马尔可夫模型建模和识别隐藏行为模式的有效性。González-Ibátez等[25]比较了垂直列表和可视化表示两种搜索引擎结果展示方法对效果、用户体验和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使用足够的视觉线索向用户展示大量搜索结果不会影响效果和用户体验,还有助于减少视觉和体力上的努力,大量搜索结果的展示不会增加认知负担,也不会恶化情感体验。


有意义的受众细分化识别在许多领域具有很强的应用性。Jansen等[26]通过分析某新闻机构的4320个网络视频和超过5800万次的用户互动,试图通过在线内容信息传播和信息歧视鉴定来细分受众群。研究发现,25.3%的视频不具有歧视性(即被不同的细分受众群观看),29.7%的视频非常具有歧视性(即可以清楚地识别一个或多个细分受众群),因此可以通过设定临界值来隔离网络内容中独特而有影响力的内容。基于六种人类价值观(隐私、保密、安全、信任、透明和代理),Simons等[27]对有关患者门户网站用户研究的文献综述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演绎内容分析。研究为理解患者门户网站用户体验的显著性提供支持,并讨论了演绎内容分析法对患者门户网站价值敏感设计的意义。


2.2.3

信息环境中的特定用户

难民一体化进程和制度对难民来说很复杂,他们往往无力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导致最终处于不利地位。Oduntan等[28]通过个人半结构化访谈探讨了难民和寻求庇护者融入一体化进程和制度的情景体验,突显了难民在一体化进程和制度中的信息需求,研究对降低难民融入过程中所提供服务的复杂性有重要意义。


数字访客和居民(The Digital Visitors and Residents, V&R)项目开发了一个绘图练习,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他们对技术和网络的参与情况。Harvey等[29]发现V&R绘图集可以提供丰富的关于个体与技术接触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信息,其中的模式和趋势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理解他们参与技术的相似点和差异。


Feng等[30]从网络调查结果中全面了解健康活动追踪器用户的健康或健身相关需求,考察了他们的个人健康信息管理(PHIM)实践和需求与PHIM之间的差距,研究建议在当前技术的局限性基础上考虑未来的活动跟踪器设计改进,以解决用户目前尚未满足的需求。


Kitzie[31]对美国18—38岁之间的30名LGBTQ+(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和酷儿)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探讨社交网站和搜索引擎如何负责和约束LGBTQ+身份发展相关的实践。研究揭示了日常技术使用对LGBTQ+个人的影响,指出如何利用社交网站和搜索引擎的可供性并弱化对其身份认证工作的限制。


2.3 信息行为 ●

用户信息行为研究一直都是信息科学和图书情报领域的传统研究领域之一,主要涉及用户、信息和技术之间的交互,同时与信息系统、组织行为学、传播学、医疗健康等领域形成一定的学科交叉。当前,不断涌现的信息环境和技术促使信息行为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从研究内容上看,年会以个体信息需求和行为为中心,不仅关注用户的信息获取和信息回避现象,还探讨了信息源、众包模式和搜索引擎的选择对个体信息行为的影响,此外,年会从小说阅读和“粉丝”现象等全新的视角对信息行为研究进行了深入拓展和延伸。


2.3.1

日常信息行为

小说阅读是信息行为研究中被忽视的研究领域,Doty等[32]基于实证研究数据和信息科学以外五个领域(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娱乐研究和文学研究)的研究结果,论述了参与者的小说阅读情况以及这五个领域对小说如何提供信息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信息行为和信息科学理论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定义信息时的挫败尝试,信息科学和信息行为研究的性别特征,过分强调认知而牺牲实践等。


Jean等[33]利用调查数据库(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2014年健康信息全国趋势调查)考察了美国成年人口信息回避的普遍性。研究探讨了信息回避的概念,健康素养和健康公平性是否关联以及如何关联,指出信息回避与人口统计、信息搜索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联,研究有助于减少健康差距并解决健康公平性问题。


作为新型消费和生产形式的从业者,“粉丝”代表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Forcier[34]对“权力与游戏”跨媒体粉丝进行试点案例研究,采用扎根理论,对400条网络用户评论进行定性编码,揭示粉丝用来谈判跨媒体系统的四种策略。研究提供了关于粉丝日常信息行为以及阅读和媒体消费实践的重要观察。


2.3.2

网络信息行为

Sarka等[35]通过分析信息搜索者的在线日志和半结构化访谈,探讨了信息源的选择与利用和信息搜索结果(成功或失败)认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非个人信息源比个人信息源更能提高信息搜索成功的概率,但后者在提供个性化信息方面更有效。缺乏帮助、信息不可靠和时间受限等因素会导致信息搜索结果失败率增加。

Sünkler等[36]分析了用户在处理预定任务时,对Google和Bing两个搜索引擎的操作情况,并要求其在完成搜索会话后判断结果相关性。研究表明,用户严重依赖于Google,且Google产生了比Bing更多的相关结果,当用户认为任务困难或者找不到正确信息时,通常认为结果的相关性低。


众包的实际贡献模式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Goh等[37]比较基于位置的内容众包移动应用和基于游戏的应用,是否会产生不同类型的贡献问题。研究通过对两个应用程序中2386个贡献的内容分析与总结,表明游戏提供的功能塑造了不同于非游戏应用的众包行为,基于游戏的应用程序产生的信息量要高于非游戏应用程序。


2.3.3

合作信息行为

在发展中国家工作的合作研究团队依靠信息和计算机技术来克服语言,距离,经济发展和政治等信息共享障碍,Ward等[38]将农业科学家(澳大利亚和老挝的国际研究小组)的半结构化访谈数据与雅各布尼尔森的一般可用性启发法相结合,形成跨文化启发式评估工具。研究评估了电子邮件和Skype在国际研究小组中的实用性和可用性,发现电子邮件更符合具有不同语言、文化和地域的多文化团队的信息共享和沟通需求。


美国宇航局不同领域的天体生物学研究人员往往对其工作如何相互关联的认识不足。Gazan[39]利用文献分析和参与式设计方法,对天体生物学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了科学计量可视化的现场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研究人员之间存在一个关键的可以沟通的边界空间,说明信息科学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员可以为跨学科合作做出独特的贡献。


2.4 信息利用 ●

信息利用实质上是人类使用搜寻到的或别人共享的信息以解决面临的问题或理解自身信息生活的一个过程,是检验所获取信息可用性的一种关键行为[40]。本届年会在内容上更加侧重对信息组织形式和信息利用情境的认知,强调用户与信息系统的交互性,不仅为科学信息的产生、维护、分类和利用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还探讨了用户信息利用能力、信息素养和数据复用等信息利用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信息利用的影响。


科学信息的利用是信息利用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Williams等[41]基于边界工作理论探讨了两个社会科学数据档案组织(政治与社会研究大学联合会和英国数据档案馆)如何将各自差异作为资源来创建数据文献倡议的,分析了二者合作活动中的差异如何导致边界或节点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在组织维护中所起的作用,讨论了边界作为长期组织弹性资源的作用。Sizov等[42]以多种张量建模策略对微软学术图谱(Microsoft Academic Graph)数据集的大规模评估结果,与科学计量领域常用的内容挖掘和图像挖掘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张量的解释与现有的内容挖掘方法和基于图形的权威排名一致。该方法补充了现有的科学内容挖掘方法,也为合作模式研究提供新的视角。Ma等[43]在识别学术网络文献类型信息单元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类型-组成-功能单元层次的信息利用分类体系,然后在中文引文分析领域的语料库进行验证和提炼,通过设计搜索引擎,可以达到支持高效利用网络信息的学术目的。


Potnis等[44]通过调查图书馆和信息科学研究生在使用电子书时利用信息(如信息的搜索、管理、处理和应用)的障碍,运用扎根理论归纳总结60个影响他们信息利用能力的障碍,这些障碍与电子阅读器、电子书的特征、受访者的心理、身体以及认知状态,成本和政策有关。电子阅读器和电子书相关的障碍对受访者信息利用能力的破坏性最大。Day[45]探讨了信息素养的替代方案,并通过对信息需求主体的教育和自省对假新闻和其他误导性信息进行技术性修正。信息需求主体是由自身所处信息环境构建的,如果用户无法判断这个环境,那么信息素养就无法提供足够的帮助。此外,Yoon[46]通过对数据复用者定性访谈,调查了数据复用者关于数据复用的经验与观点,访谈对象主要从三个方面支持数据复用:搜索,学习和解决问题,探索数据交流的本质对于充分理解数据复用实践以及支持更顺畅的数据复用流程具有重要意义。


2.5 文献计量学与补充计量学 ●

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及学者学术交流行为的变化,学术材料在线传播变得更加容易,研究成果评估方式也逐渐改变,Altmetrics(补充计量学)的产生为计量学研究发展提供了新兴测度方法和多元化指标。Aung等[47]调查分析了学术界对Altmetrics的认知和使用情况,研究发现社交网络提及和分享是最常用的Altmetrics指标,常用社交媒体的学者更倾向于使用Altmetrics,即社交媒体的使用与Altmetrics的认知有较大的相关性。Shu等[48]比较了科学论文在Twitter上的传播对其影响力的影响,发现同年同期刊中经Twitter传播的文章标准化引用率比未经Twitter传播的文章高30%,而且这种引用优势多为跨学科和跨国家的作者。Luo等[49]提出一种从施引文献的机构归属识别著名引文的新方法,研究将2015年QS世界大学排名前200名的大学的施引文献称为QS引文。研究发现QS引文对被引文献的影响比其他引文更显著,QS引文引用的论文在总引频次、AltmetricAttenionScore和Mendeley读者数等综合性Altmetrics指标中均有较好的表现。


共引分析已被广泛用来代表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已有研究只有距离和句子相似性用于调整共引强度。Hsiao等[50]提出了一种基于段落相似性的共引强度测量方法,并将该方法与传统的作者共引分析以及其他参数的作者共引分析进行比较,发现基于段落相似性和基于句子相似性的作者共引分析之间存在网络结构差异。


2.6 信息与社会 ●

近几年来,信息科学研究对信息社会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对在线信息的信任度影响因素的考察有益于了解人类价值观如何塑造对在线内容的信任。基于社交媒体的学习策略和数字流行病学的研究为新环境下研究信息社会的教育实践和公共健康相关领域提供的新的视角。社区网站的用户参与度和社区问答服务调研,不仅为社区设计和建设提供建议,还从用户角度为如何获取准确、个性化答案提供了指导。参与式平台的建立为涉及协作和参与框架的未来研究设计提供信息,协助参与者建立信任关系。对疫苗安全倡导者的采访加强了对疫苗安全倡导者价值观和疫苗安全运动中个体因素的理解。可以看出,信息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研究领域,关注到信息伦理、社交媒体和信息价值观等各种社会现象和领域,健康信息学和社区信息学等新的学科领域和分支已经形成并迅速发展。


2.6.1

信息信任与社交媒体

近几年来,科技媒体和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公众对信息的不信任度也在逐步增长,影响在线信息信任度的因素引起了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Verma等[51]考察了对社交媒体发布的科学观点的信任影响因素,使用非参数统计方法探讨信任度与超链接使用和读者价值观的关系。发现将超链接包含在科学期刊、主流媒体文章或隐藏的URL中,比超链接到“假新闻”网站或没有超链接信任度更高,而在没有检查超链接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依靠其价值观来确定是否相信科学观点。Frank等[52]通过分析139个调查回答和44个知识库用户视频记录的深度访谈,将组织信任框架应用于教育背景下的数据复用。研究发现影响信任度的因素包括数据质量、数据库与数据生产者之间的数据联合生产、员工响应能力和管理流程的透明度。


Zhou等[53]从自主学习的角度探讨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学习策略,以及策略使用与学习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学生采用四种自主学习策略(目标设定、环境构建、绩效控制和自我评估)来实现在社交媒体的有效学习,且均与社交媒体的学习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其中目标设定是最显著的策略。基于社交媒体的数字流行病学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与公共健康相关的威胁,Shaw等[54]通过Twitter用户推文分析非结构化健康相关文本数据,使用情感分析和主题建模两种文本挖掘方法发现负面话题,以表征与节食、糖尿病、运动和肥胖(DDEO)等负面健康情绪。研究提供了了解公众对DDEO的意见和看法的潜在方法,也为计算社会学家,医学专家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共同解决DDEO相关问题提供了新的机会。


2.6.2

社区信息学

Hubbles等[55]通过抽取SoundCloud(一个支持音频上传和用户评论与互动的网站)用户评论和定性内容分析来表征和探究网站参与度。评论主要包括对歌曲或艺术家的简短正面评论,评论功能作为社区建设或社交互动的一种方式,更多的是用于培养或表明用户共同的交互体验。


Rath等[56]通过研究分析社区问答服务(CQA)教育网站Brainly的1000个问题的样本(其中500个被认为是“好的”,500个被认为是“不好的”),试图根据14种文本特征对“不好的”问题自动分类,以向学生提供“不好的”问题的反馈,并确保他们有机会改进查询方式,以获得解决他们信息需求的准确答案。


身体听力项目(BodyListeningProject)是一个在线协作空间,可供参与者和主持人分享“身体听力”和更广泛的自我健康管理经验。Kaplan等[57]以研究者立场,数据性质和在线社区发展三个关键方面为宗旨,建立了一个供身体听力项目设计实施的参与式平台,邀请参与者共同建立公共资源库,为涉及协作和参与框架的未来研究设计提供信息。


Koltai等[58]对疫苗安全倡导者进行个人访谈,询问了使其对疫苗持怀疑态度的价值观和信息行为。通过主题分析确定四个核心主题:对儿童的善意,对疫苗的求知欲,对科学精英的怀疑以及对科学方法的尊重。研究指出加强对疫苗安全倡导者价值观的理解,有助于在疫苗接种辩论中由冲突转向共识,创建共同对话。



3 结语



随着网络化、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融合,当前的信息环境已经出现了根本性的变革,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对象和理论方法也不断扩展,并在其他学科应用中不断深入。ASIS&T2017年会所涉及的主题涵盖了当前信息科学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的最新成果,反映了全球视野下信息科学学术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与热点。


首先,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证研究仍是本次年会的主流。随着信息科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当前信息科学研究更加注重不同信息环境中的用户体验和深入具体的应用实践,体现了信息科学为具体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证据的信息支撑和服务目的。其中既有对传统研究领域在复杂信息环境下的应对探索,如社交媒体数据收集与保存,大元数据的利用,数字环境中的信息偶遇及其价值评估、跨媒体搜索行为等;也有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趋势的具体实践,如人机交互、众包任务中的贡献模式、粉丝现象等。此外,研究对象也不断深入到社区、人文、健康等具体生活场景,对用户群体的关注更加细化和深入,如科学家、幼儿、年轻母亲、难民以及LGBTQ+等在信息层面的行为、需求和影响等,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


其次,在信息科学领域,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配合使用能够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以实际用户数据为中心的定性方法与其他方法的组合运用是年会的另一显著特点。具体来看,围绕终端用户展开的个人访谈和在线调查是最常用的方法,学者通过个人访谈或半结构化访谈等定性方法对用户的数据意识、信息建构、难民的信息行为、科学家合作信息行为、数据复用和用户价值观等进行了研究,利用在线调查或在线日志对信息意外发现或偶遇、健康用户信息需求、信息利用能力障碍、学术界对Altmetrics的认知和使用情况等进行了研究。用户数据和文本数据已经成为信息科学研究的重要数据源,除了问卷调查、案例研究和用户访谈等常规方法外,很多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大数据分析、在线日志主题挖掘等正成为信息科学研究的新趋势。


最后,越来越多的不同背景、文化和学科的信息用户在虚拟世界(包括游戏、社区、个人主页等)中生活和交流,人们彼此建立联系、发现并使用信息以及接触技术的方式复杂多样。从社交媒体数据的保存、处理与利用到补充计量学的发展,从新的信息环境下用户信息搜索实践到不同虚拟场景中的用户体验与分析,再从细分化用户群信息行为到社会各个层面的信息与人的交互,以及涌现出的健康信息学和社区信息学等分支学科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信息科学研究不仅关注到技术与方法的突破和发展,更加聚焦于信息和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人、信息和社会的关系变革。新的信息环境和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信息科学前进的动力,促使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不断延伸、拓展和创新,最终在人、信息和社会的三维框架支撑下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本文原载于《图书情报知识》2018年第4期91-101

版权归《图书情报知识》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制版编辑 | 姚志臻

END





当期荐读 2020年第2期 | 卷首语 常规与突变:学术研究路径的重新思考

当期荐读 2020年第2期 | 人与信息无处不在的连接与交互———2019年ASIS&T年会论文综述

当期荐读 2020年第2期|“图情专家谈新冠疫情”专稿之延伸阅读

当期荐读 2020年第1期 | 新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与建设创新的重点和难点

当期荐读 2020年第1期 | 信息接受视域下的移动图书馆场景化营销剖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