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期荐读 2020年第2期 | 人与信息无处不在的连接与交互———2019年ASIS&T年会论文综述


图片来源:https://www.asist.org/am19/



摘要

[目的/意义]通过综述2019年ASIS&T年会论文,梳理与分析当下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发现,为我国相关领域学者把握学科前沿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对本届年会论文所反映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进行归纳总结与提炼。[结论/发现]本届年会在信息组织、信息伦理与隐私安全、信息行为、图书馆服务、数据科学教育、信息计量、数字人文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出立足用户,以现实为导向,关注少数群体与弱势人群,与数据科学交叉融合的四大特点。[创新/价值]揭示了当前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研究热点与趋势。


关键词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  ASIS&T2019年年会

书情报与信息科学  年会综述


1 引言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IS&T)于1937年在美国成立,成立初期命名为美国文献研究所(American Documentation Institute,ADI),后经美国信息科学学会(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ASIS)、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IS&T)等不同时期的发展,于2000年定为现名。经过80余年的发展,ASIS&T已经成为全球图书馆与信息技术等领域卓越的专业协会之一,通过提供培训、研究、出版物和持续教育的重点机会和支持,大大推动了信息科学的发展与落地应用,弥合了信息科学实践与研究之间的鸿沟。


每年一届的ASIS&T年会是全球ASIS&T会员与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学者、从业人员及学生的顶级学术盛宴,自学会成立以来从未间断,至今已连续召开82届。会议讨论的议题也逐年丰富,成为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发展的风向标。从2009年起,国内陆续有学者以ASIS&T年会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如黄晓斌和梁颖殷[1]、陈信和柯平[2]、曹高辉等[3]和李月琳等[4,5]等,使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维度概括了当年或多年大会的盛况与研究动态,分析了当前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


笔者对ASIS&T2019年年会收录的论文作详细评述与学术热点动态追踪,探讨当前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把握当前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的研究趋势,为我国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参考。


2 ASIS&T2019年会概况


2019年10月19日—23日,第八十二届ASIS&T年会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会议主题为:“INFORMATION…ANYONE, ANYWHERE, ANYTIME, ANYWAY”(信息…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方式)。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以及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海内外知名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研究机构的5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


2.1 年会相关学术活动


会议期间,主办方举办了多场次丰富多样的学术活动,为参会学者提供了宽阔的学术交流舞台,这其中包括涵盖不同主题的分论坛(Paper Session)、研习会(Workshop)、小组会(Panel)、首次为孵化实施国际合作项目的国际孵化器论坛(International Incubator Session)及海报展示。分论坛(Paper Session)作为本届年会学术讨论的主战场,涵盖了20个热门主题,分别为:算法信任、可查找/可访问/可互操作/可重用、健康信息学、隐私与信任、数字青年、计量学、个人信息管理、引文分析、在线社区与公民科学、开放存取与政府数据、信息集成/链接数据、信息组织、知识建构、数字文化遗产、日常信息行为、信息搜寻、学术交流、文本分析、信息检索和学生信息行为,各分论坛组织了2-4篇的论文展示与讨论。


除类型丰富的各学术活动外,作为大会开闭幕式的重要组成之一,开闭幕式主题演讲(Opening/Closing Keynote Speech)也是本次年会亮点之一。米凯拉·杰德(Mikaela Jade)以主题“融合现实,促进文化扩散”(“Mixing Reality for Cultural Proliferation”)为大家带来开幕式主题演讲,介绍了她作为土著女性从偏远的原住民社区建立技术公司,将其扩展到亚马逊和育空地区并与全球最大的技术公司合作的经历。她所创立的公司通过使用尖端的数字技术与地球上一些最遥远的人民合作,在其社区内翻译文化知识,以吸引人的方式向游客展示他们的文化遗产,并在数字经济中创造就业机会。海伦娜·提德(Helena Teede)以主题“改变范式:通过合作推动颠覆,以创建学习型健康系统”(“Changing the Paradigm: Driving Disruption Through Collaboration to Createa Learning Health System”)为大家带来闭幕式主题演讲。Teede教授作为在健康研究与转化方面发挥着领导作用的知名专家,通过介绍其自身参与的包括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新国际健康准则与护理模式制定等多个项目的合作研究经历,为参会学者展现了通过合作创建学习型健康系统的前景。本届年会的主题演讲在深度契合本届年会主题的同时,角度新颖、内容丰富,为参会学者展现了新环境下人与信息链接交汇的场景。


2.2 收录论文及作者国家(地区)分布


本次大会共有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等五大洲25个国家(地区)的614位学者的学术成果被收录。这其中,收录会议论文(Paper)72篇,海报(Poster)107篇。


作者中有233位学者来自美国,占37.95%,位列第一;紧跟其后的是来自中国(含台湾和香港地区)的207位学者,占33.71%(见表1)。由此可见,虽然美国学者仍然是活跃在ASIS&T年会舞台上的主导力量,但中国学者尤其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的强劲势头也不可小觑,特别是与2018年年会相比(有47位学者来自中国大陆)产生了飞跃,成为全球图书情报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表现出中国在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强劲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2.3 收录论文主题词分布


为了更好的把握本届年会的学术热点,笔者对收录论文集的论文做了关键词词云分析,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Social Media” “Information Behavior” “Digital Humanities”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Data Science” “Bibliometrics”等成为今年年会最为热门的主题词。高频词“Social Media”由去年的第三位[6]上升至第一位,进一步彰显了社交媒体在当今信息社会的主流地位,成为当下及未来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Information Behavior” “Bibliometrics”作为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传统核心研究领域一直是历年年会的高频词,这也体现出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学者对核心研究领域的坚守。“Digital Humanities”的崛起为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数字研究路径与方法,正吸引越来越多学者的参与。值得注意的是,“Data Science”的异军突起,表现出当前图书情报向数据科学融合发展的强劲趋势。“Scholarly Communication”作为人类科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出现在本年年会的高频主题词中。此外,“Metadata” “HCI” “CIS” “Trust” “Privacy” “Digital Literacy”等主题也占有相应比重,反映出当下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研究的多元视角与广泛参与。



2.4 近五年ASIS&T年会关键词演化趋势分析


为了更好地把握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准确分析本届年会收录论文的学术特点,笔者收集了ASIS&T2015—2019年5年年会收录论文的关键词数据(共2517个),作为辅助语料库M,并计算各关键词在五年年会收录论文中所出现的频次,将总频次N15-19≥10的关键词作为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领域热门关键词,经过分析最终得到25个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领域热门关键词。


为了直观展现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领域近五年热门关键词的变化情况,笔者采用河流图作为数据可视化手段。河流图通过不同的色带代表不同的关键词,色带的宽度代表该时点下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其不仅能够展示连续数据变化情况,同时通过河流的宽度与边缘线的倾斜度来表现数据的发展情况。由图2不难看出,“Social Media” “Information Behavior”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Seeking” “Information Literacy”等均贯穿于河流始终,且占据较大比例,是近年来关注广、研究火热的话题,受到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同时,在河流随时间涌动的过程中,不同研究主题也在河道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如“Digital Libraries”等初期发展较快,后期发展缓慢;“Bibliometrics” “Education”等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获得稳定发展,直观反映出近五年来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领域学者研究兴趣的变化。


结合关键词分布、近五年关键词演化趋势、文献内容分析,本届年会论文展现出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领域新的研究变化,包括信息组织、信息伦理与隐私安全、信息行为、图书馆服务、数据科学教育、信息计量、数字人文等,以下分别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新生态、用户视角下的研究延伸与拓展、数字背景下的技术探索与突破三个维度综述本届年会在不同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新进展。



3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新生态


3.1 信息组织—信息资源知识呈现的深化探索


随着信息组织环境计算机化、网络化与社会化,对于信息组织在人类知识结构表达与获取的研究与实践发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与拓展,更加注重信息组织在用户需求与信息资源知识呈现之间的桥梁作用,以提高资源整合度、改善知识呈现与表达方式的新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得以在信息组织的各个环节中广泛运用,这一趋势在本届年会中也有所体现。


(1)信息组织中,方法、技术等一直是信息组织研究的基础,随着互联网资源的日益丰富与多样,相关方法与技术也得到不断发展。Burke和Zavalina[7]调查了当前语言数字档案中提供的信息组织方法和技术,以及现有工具和技术与语言数字档案实际用户和潜在用户的需求之间的差距,提出发展由元数据支持的高级发现与导航选项;Jordan[8]提出使用关系数据库作为数据管理的工具,并以War数据集的相关关系为例,说明了规范化过程如何产生具有更高数据可重用性的设计。


(2)加强信息组织深度,实现信息资源知识化表达是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学者孜孜不倦的追求。Wang等[9]提出了一种基于规则的科学文献知识元素提取框架,并利用415篇文献评价了该方法的有效性;Zhou等[10]从描述科技论文结构本体、深层语义标注等方法入手,提出一种科技论文议论文图的构建方法,以实现议论文结构可视化,帮助用户快速理解论文的逻辑结构;领域知识实体序列被Jiang等[11]所关注,使用SVM、Text-CNN、Bi-LSTM和BERT提取了JASIS&T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数据资源、模型、软件等在内的知识实体序列。


本届年会,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领域的学者们为了构建良好的信息生态,保证用户的有效获取和利用,从多角度探讨了将无序的、分散的数据和信息整理成有序的信息资源的可行路径,进一步推动了信息组织的深度,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信息资源知识表达这一目标的实现。


3.2 信息伦理与隐私安全—

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字经济催生的新问题


计算与数据技术快速革新所带来的网络安全、数据权益、个人隐私安全与算法公平等信息伦理问题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届年会上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对上述议题进行了讨论。Ma[12]从控制个人信息隐私的主要概念之一入手,从女性注意理论和儒家思想的角度介讨论了隐私概念化的含义;Aslam等[13]从数据安全意识角度,研究了巴基斯坦拉合尔市高校图书馆员对数字信息安全管理的认识水平和现状;Das等[14]探讨了有偏见的训练视觉问答(VQA)数据机的潜在风险与好处,并鼓励开发更具包容性的VQA系统。


信息和通讯技术正在用户的家庭、学校和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这些技术的普及也对隐私和安全提出挑战。Subramaniam等[15]运用知识基金的概念来了解家庭如何围绕使用技术和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来发展知识和技能。学生群体被Jones和Afnan[16]所关注,探讨了他们对隐私尤其是对信任的看法。


除此之外,探索对算法不公与歧视的救济手段也受到学者关注,Rosenbaum和Fichman等[17]批判性地审视了算法问责的概念,认为其作为数字正义基础的作用薄弱,并提出了一种不使用任何算法问责制的改进建议。

本届年会,学者从隐私概念、安全意识、算法公平、救济手段等多个维度探讨了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字经济下催生的信息伦理与隐私安全问题,内容丰富,方法多元。但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用户在微博、微信、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交互时所披露信息的安全与隐私保护等还需要学者进一步思考。


4 用户视角下的研究延伸与拓展


4.1信息行为—

社交媒体视角下的研究延伸与人群细化


探索用户的信息需求,并进一步地理解其信息行为,是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学者一直以来深耕的研究领域。“Information Behavior”作为本届年会热门关键词,涌现出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的场景除了传统的日常生活情境外,正在向互联网社区、社交媒体等新环境参与下的用户信息分享、交流、学习、决策等行为研究拓展,研究人群也得以进一步细化。具体特点如下:


(1)学习、工作等日常生活情境下的用户信息行为仍然受到持续关注。着眼于日常生活情景,关注学者、学生、教师等人群是传统信息行为研究的特点,本届年会亦有体现。Buchanan和Erdelez[18]从信息偶遇视角,剖析了人文学者复杂的研究活动;Tsai等[19]采用信息世界映射(Information world mapping, IWM)视觉诱导访谈法,对硕士研究生初步入学术生涯的信息活动与实践进行了探索;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上对儿童的信息搜寻行为被Vanderschantz和Hinze[20]所关注,其发现即使在技术上有了显著的进步,教师和儿童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帮助。


细化用户群体,以揭示不同用户人群的日常信息行为特征成为本届年会的新趋势。如Lee等[21]通过采访与访谈,探索手工艺爱好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信息源,扩大了对艺术和手工艺环境中的信息行为的理解。Srinivasan等[22]对《精灵宝可梦Go》玩家的信息需求、来源和行为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在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时是被动的,他们表达了与他人共享信息的意愿。


(2)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情感表达与知识交换等信息行为受到广泛关注,成为信息行为研究领域的新视角与新热点。社交媒体作为用户分享日常生活、表达情感的重要平台,对数字空间的持续与创新使用代表了信息共享的不断发展的形式。Cho等[23]分析了4555张在线分享的照片并采访了92位参与者,确定了20个用户网上风向照片的动机;Forcier[24]展示了推特(Twitter)是如何被用来表达用户对角色、故事和创作者的想法和感受的;即时聊天工具中的信息行为被Lai等[25]所关注,通过对微信群聊的文字记录进行内容分析,展现了社交媒体中议论文的特点和模式。


作为知识交换的新渠道,社交问答平台的用户信息行为亦受到关注。Song等[26]以社会资本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探讨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现用户的中心度、收获度和用户对社区的信任的增加促成了更多更好的共享知识。Wang等[27]以推拉系泊(PPM)模型为基础,探讨了影响提问者从免费到付费的社交问答平台切换行为的因素,发现在问答情境中,心理特征、认知需求和经济激励对提问人的转换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社交媒体也成为观察公众对热门时事看法的新窗口,如Kim等[28]通过对比分析从Twitter中提取的关键字网络,考察2019年朝美峰会前后民意的变化,以此分析公众对热门新闻事件2019年朝美峰会的看法。


(3)信息搜寻行为的探索在本届年会得到新发展。为了改善用户的搜索体验,Liu和Shah[29]通过受控实验探索了用户在开始检查检索结果之前对识别查询失败的预先认识;Liu等[30]关注用户的查询停止行为,探讨了任务类型对用户查询停止的影响,以及在查询停止、阅读停止和在线信息搜索期间的任务停止三种停止行为中使用的停止规则;用户检索过程中的知识变化特征和变化过程被Liu等[31]所关注,通过用户实验考察了可能影响用户知识变化过程的因素。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在线健康知识变得越来越丰富且易于获取,互联网正成为个体健康信息的重要补充来源。Bartlett等[32]使用混合方法调查了千禧一代学生在日常生活健康信息背景下的信息行为。Wu等[33]剖析了在线问诊参与下消费者多源健康信息获取的模式,为深入理解消费者健康信息获取行为提供参考;Zhang等[34]探讨了个体在网络健康社区中对信息寻求的满意和不满意的前因变量和后果,建立了基于信息质量和双因子理论的研究模型。


(4)更加关注边缘弱势群体的信息行为,探索更加和谐的人与信息环境的构建。对游牧民族等用户群体,老年人、残疾人、病人等弱势群体信息行为的关注,体现出当下信息行为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化与拓展,也展现了图情学者的人文情怀。Jamali和Foroutan等[35]通过对伊朗Bakhtiari游牧牧民的半结构化访谈,探讨了游牧民族的信息源与信息行为;Liu等[36]以中国台湾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网路新闻分享行为的动机与意愿等影响因素;盲人群体被Muir等[37]所关注,其探索了盲人的信息寻求行为,为改善图书馆中残疾人士等潜在用户的使用体验提出建议;Erdelez等[38]关注于克罗地亚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护理人员(CGs)的信息需求,发现CGs不仅在他们需要特定信息或建议的时候,也会在网上分享他们认为有助于他人的实际信息,并寻求情感支持。


从本届年会信息行为相关研究不难看出,对用户信息行为的分析与理解仍然是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学者关注的重点研究领域,依然推崇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按职业和社会角色进行细分的研究范式得以延续。同时,随着Web3.0时代所带来的信息环境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尤其是博客、维基百科、虚拟社区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使社交媒体成为信息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着眼点,主题词分布亦反映出这一趋势,“Social Media”已经连续两年成为ASIS&T年会的热门关键词之一,笔者认为这一趋势也必将在未来几年得以延续。


4.2 图书馆服务—用户为本的智慧服务探索


信息环境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快速发展带来了图书馆的蜕变与更迭,随着以资源为中心的第一代图书馆,和以业务为中心的第二代图书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智慧+服务”成为“第三代图书馆”[39]的显著特征。以用户为驱动,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图书馆智慧服务是新时代下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学者孜孜不倦的追求,本届年会也体现出这一特点:


(1)立足新需求,探索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与个性化服务是图书馆建设的一大趋势。Floegel等[40]提出要转变思路,在图书馆服务的整体环境中考虑创客空间(Makerspace),使其更广泛的融入到图书馆的项目与服务中,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包容性;Bowker等[41]立足于使用机器翻译技术输出专业文档的非英语母语人群,报道了康科迪亚大学图书馆举办机器翻译读写工作坊的效果,为图书馆开发个性化服务提供了新思路。


(2)把握新技术,提供数字化知识的智慧服务成为图书馆考虑的重要问题。Chen和Wang[42]利用LDA主题建模自动识别用户与馆员之间聊天记录的主题,以帮助图书馆员了解读者的需求并改进参考咨询服务;Weigl等[43]提出一种从根本上改变跨库工作集构建的数据集配置过程的联合技术方案,提高了用户检索效率,为开发分布式关联数据数字图书馆提供了新参考。Wei和Liu等[44]利用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为数字图书馆文化知识库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方案;Sato等[45]则关注图书馆书架标志设计对用户搜索时间长度的影响,并开发出一套虚拟现实的图书馆系统来测试图书馆设计。


无论图书馆的空间与形态特征如何发生变化,用户与服务是其永恒话题。与近几届年会[46-48]相比,本届年会从理解用户、完善技术、改造空间等多个角度对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开展了一系列更加深入地探索,为未来图书馆的发展厘清了一些方向。


4.3 数据科学教育—

图书情报教育在新环境下的外延与拓展


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社会正由信息时代向大数据时代转变,随之也带来了数据管理、处理、获取、保存与传播等方面的诸多挑战。数据科学(Data Science, DS)作为此背景下一个突出的多学科领域成为本届年会备受关注的一大亮点。学者们以研讨会、交互小组、论文、视觉展示等多种形式,围绕数据管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数据科学教育、数据科学实践等多个维度对数据科学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一方面显现出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学者对社会转型变化的敏锐触觉,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在新环境下与数据科学融合拓展的新兴趋势。为了更好地为大数据时代培养信息专业人才,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院校越来越多地需要数据科学教育,然而在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院校开展数据科学教育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因此在本届年会中,学者们更多的关注在数据科学教育,尤其是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背景下的数据科学教育。如:Hagen等[49]为了解决图书情报院校在开发数据科学课程和模型时所遇到的问题,围绕课程、障碍及最佳实践等方面介绍了在数据科学教育方面的经验与见解;Oh等[50]介绍了iSchool数据科学课程委员会(iDSCC)为解决iSchool院校开设数据科学教育这个问题的具体举措,为iSchool院校开设具有图书情报特色的数据课程提供了新的创意;同样的,Wang和Lin[51]调查了102个iSchool成员目前开设的数据科学项目,发现不同地区的项目分布不均,各学校更侧重于数据分析技能的培养,缺乏对涉及整个数据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技能的培养。


在数据科学实践中,技术驱动的数据分析往往会取代人类判断的价值。为了强调人在数据科学中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价值,在本届年会上,Anderson和Parker[52]与Oh等[53]创新性地提出“以人为本”的数据科学(Human-centered Data Science),强调建立一个突出伦理道德和重视人类创造性能力,同时具备强大数据分析技能的数据科学课程。


本届年会对数据科学教育的着重讨论,尤其是“以人为本”的数据科学(Human-centered Data Science)这一创新理念的提出,为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院校培养数据科学人才点明了方向——在兼顾“技术流”的同时,更加关注“以人为本”意识流的培养,除掌握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的技能外,也培养数据分析的能力,同时更加重视人的个性化发展,培养支持决策制定的个性化能力。


5 数字背景下的技术探索与突破


5.1 信息计量—

开放获取背景下的全文本分析新趋势


信息计量作为图书情报领域描述和研究信息的现象、过程和规律的重要手段,是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传统的研究领域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开放获取的快速发展,基于文献机读目录等文献描述元数据进行分析的传统文献计量已不能满足学者的需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文本挖掘技术对章节、引用、图表等结构化全文信息加以分析为当前文献计量分析领域研究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本届年会相关研究也凸显出这一趋势。


(1)全文本分析与传统引文分析相比,更加关注学者引用行为与引用内容本身。Cai等[54]以2015年发表的《化学》杂志为基础,考察了中美两国出版物被引用对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多大程度上与国际合作和政府资助有关;Shu等[55]通过引文分析,发现中国古代作者引用引文来说服他们的读者;Li等[56]使用计量与引文分析,追踪了软件科学论文在学科边界内与跨学科边界内的引用情况;Yang和Zheng等[57]从引用和计量两个方面对人文与社会科学(SSH)出版物的影响进行了评估;Chang等[58]通过引文分析揭示了科技贡献与科技影响力之间的差距,表明量化一些科学家的科技贡献是困难的。


(2)全文本知识抽取是文献计量领域研究的新趋势。从文献中提取知识元素,可以实现粒度化的知识组织与检索,Wang等[59]提出一种基于规则的科学文献方法知识元素提取框架,为提高知识元素提取方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提供了新思路;Ma和Yuan[60]基于提取和脆弱生态修复相关技术的实体,分析了中国脆弱生态修复技术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技术;Park等[61]通过挖掘学术文章中的领域知识来捕捉研究趋势,为学者追踪前沿技术提供了新方法;Lee与Jeng等[62]通过对全球最大的社会科学数据基础设施ICPSR35年来的存档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形成并代表社会科学数据共享和重用趋势的数据特征。


科学文献作为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推动学术交流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本届年会,与之相关的如“被撤回论文”等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问题也被学者们所关注。Cheng等[63]关注科学文献中存在严重缺陷的撤回论文,并开发了一个在出版商网页和学术数据库中识别撤回论文的识别工具;Zhang等[64]从2019年所有学科的被撤销文章的在线可用性入手,剖析了学术传播平台参与下的新型学术交流生态所面临的对撤回文章的质量控制问题。


文献计量领域研究对象与理论方法不断拓展与创新的趋势在去年年会即有体现,本届年会得以进一步延续。随着全球开放获取运动的推进与计算机自然语言技术的发展,全文本数据的获取与处理难度将会进一步降低,对引用内容及引用行为的分析、细粒度的知识抽取等领域的研究也将会进一步深入。


5.2 数字人文—古今对话的研究新视角


信息时代,数字化的技术与工具改变了艺术、人文与社科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同时,也为学者们改变了时空格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古今对话的研究视角。数字人文作为其中挖掘与开发历史文献资源的重要手段一直被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的学者所关注。对数字人文技术与应用实践的不断探索是本届年会的一大特点。


(1)数据的管理与分析是数字人文研究的重要基础。Weigl等[65]提出使用关系数据库作为数据管理的工具,并以War数据集的相关关系为例,说明了规范化过程对数据重用的重要性;Wang等[66]从主题、规模、数据类型与组织形式等维度评价了数字敦煌相关网站的8个艺术与人文数据库,并指出应该从更“细粒度”的维度进行数据组织与管理。


(2)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解读与传承是数字人文的重要应用场景。Hou与Wang[67]将关联数据引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组织与管理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组织与共享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Wu等[68]探讨了用户浏览和获取数字文化遗产网站的路径,为改善数字文化遗产的使用体验提供了新的角度;Mazel和Dumas[69]用数字化方法分析了女性作家阿芙拉·本的作品,剖析了其写作主题与题材之间的关系。


作为数字人文实践的重要场景,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探索成为本届年会数字人文研究领域讨论的重点,这一系列的探索为更完整、更真实、更长久地保存人类文明提供了全新方式,也为人与文化遗产的连接与交互提供了新渠道。


6 结语


随着信息环境与科学研究范式的不断变化发展,各学科领域的交叉与融合不断深入,学科边界愈发模糊。作为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的顶尖学术盛会之一,历年ASIS&T年会都汇集了全球图书情报、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领域学者的最新思考与研究成果,反映出当下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与热点。2019年年会也不例外,从多元视角为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学者展现了研究动向与发展脉络。


(1)立足用户,关注新环境下的用户需求与行为变迁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与世界交互的渠道越来越广泛,交互形式越来越多样,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学者对新环境下“人”研究的价值也日益凸显。本届年会,“人”正成为各项研究中的核心元素之一。从探索新环境下图书馆用户的新需求、互联参与下的用户健康信息搜寻行为与模式到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用户情感表达与知识交互,都围绕着用户开展。信息环境与技术的不断前进与突破发展,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也必将不断的延伸与创新,但“人”作为信息社会不可缺失的角色,立足用户,对新环境下用户需求与行为变迁的研究趋势将会不断深入。


(2)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探索信息环境剧变下人与技术的和谐共存

以现实为导向、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实证研究是本次年会的主流。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智能革命悄然发生,人类正迈向数据驱动的大智能时代。本届年会学者们立足于这一时代背景,从图书馆的智慧服务、算法信任与个人隐私保护、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数据保存与管理等多维度,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人与技术、人与信息的共生共存。这一方面为新时代下人类所面临的新型社会问题贡献了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的解决方案,展现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在数据驱动的大智能时代下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自身在新信息环境下的发展。


(3)积极拥抱变化,与数据科学交叉融合,焕发图情与信息科学研究新活力

自二十世纪最后三十年互联网被创造以来,逐渐形成了覆盖全球的数字化、网络化、泛在化、互联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与新方式。数据正成为新时代下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对数据的获取、保存、挖掘与利用成为重要趋势。本届年会,“数据科学”(Data Science)在会场被频繁提起,除了关注数据的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共享等实践问题,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开展数据科学教育,培养数据科学人才成为重要议题。会议期间,就图情学科数据科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培养目标及就业等开展了深入讨论,创造性的提出“以人为本”的数据科学(Human-centered Data Science)。这一广受关注的议题展现出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宽广的胸怀与积极拥抱变化的态度,使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在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活力。


(4)小处着眼,关怀少数群体与弱势人群,展现图情与信息科学学者担当

本届年会,学者们除了关注普通民众、学生、学者、专业人员等常见研究对象,对研究群体的关注更加细化和深入,尤其关注少数族裔、残疾人、城市新移民、特殊病种患者与家属等少数群体和弱势人群在信息社会中的需求、行为及其影响。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研究在呼吁社会关注少数群体与边缘人群的同时,也为政府、信息服务提供商等提供了可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充分展现出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这一文理兼并学科的人文魅力与社会担当。


ASIS&T2019年年会,围绕“INFORMATION…ANYONE,ANYWHERE,ANY TIME,ANY WAY”(信息…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方式)主题为学者们呈现了一场学术盛宴,从理论、方法到实践的多维视角展现了图书情报学者最新研究成果,呈现出一个无处不在的人与信息连接与交互的新世界。


支撑数据可开放获取,地址为:

https://asistdl.onlinelibrary.wiley.com/toc/23739231/2019/56/1




*本文原载于《图书情报知识》2020年第2期

版权归《图书情报知识》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制版编辑 | 姚志臻

END





当期荐读 2020年第2期|“图情专家谈新冠疫情”专稿之延伸阅读

当期荐读 2020年第1期 | 信息接受视域下的移动图书馆场景化营销剖析

当期荐读 2020年第1期 | 国外健康科学数据管理实践及启示

当期荐读 2020年第1期 | 情报学领域人工智能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及探析

当期荐读 2020年第1期 | 信息行为领域选择性暴露研究: 视角、方法、动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