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利国|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美术》 美术杂志社
2024-09-04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当 代 美 术

Contemporary Art

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处长、副研究员|张利国


摘要:“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组历时17年编纂出版60卷226册,以大量珍稀图像文献呈现中华千年文脉与人文情怀,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突破。本文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历史文脉、创新传承、民族交融、中外交流、文物回归等多个维度出发,阐释其承载的中华文明的5个突出特性,以期透过中国古代绘画,溯源中华文明史迹,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盛世修典,是赓续中华文明精神血脉的重要方式,也是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中国绘画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传承中华文明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是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重要介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以下简称“大系”)以大量珍稀的传世图像文献再现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展现中华文明的5个突出特性,以鸿篇巨制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观照当下,激励广大美术工作者以新的文化使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美术作品。


一、连续性:在赓续历史文脉中展现中华文明风采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历史上曾经有多次修典,唐代《唐六典》《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元代《大元一统志》、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等一次次浩荡的修典工程,都是对历史典籍的梳理、对中华文脉的赓续。历时17年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文化工程编纂出版60卷226册,收录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中国绘画藏品1.2405万件(套),涵盖绝大部分传世国宝级绘画珍品,出版《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等,生动呈现赫赫先秦、大汉雄风、盛唐气象、典雅宋韵和元明清风采,真实展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为理解古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图像文献和资源宝库。


“文者,贯道之器”。文以贯道,艺以载道。美术作为“载道”“贯道”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历史只通过文字描绘和记录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对中国历代优秀绘画进行再梳理、再挖掘、再研究,完整还原了中国古代绘画演进历程,深度呈现了中华民族文化脉络,是对中华文明精神血脉以图文形式鲜活传承的生动案例。正如汤一介所说,编纂《儒藏》是对我们民族文化根源的梳理和再认识。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对传统绘画的系统性梳理、图像性构建、创新性传承,是新时代“画藏”的新集成。


元代著名诗人、画家王冕的“墨梅”诗画是“大系”的一个缩影,他的《墨梅》经典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慕虚名、真抓实干,践行“修齐治平”之道。透过“大系”之《元画全集》,可以全面了解王冕诗词背后的《墨梅图》,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意蕴,以及梅花“修洁洒落、秀外莹中、玉立风尘表”的高洁品质。


“大系”中的经典名作背后承载着哲学思想、美学内涵、历史精神、人文修养。通过对“大系”图像进行深入研究,溯源中华文明史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审美、观念、精神等多重文化价值,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叙事体系,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二、创新性:数字技术赋能“大系”走出历史、走进生活


中华民族向来就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一部“大系”以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承载中华文明创新创造的精神,承载着从先秦到元明清的中华民族创新发展史。 “大系”项目组运用5G、云计算、动作捕捉和增材制造等高科技,以数字化技术复原中国古代绘画,通过图像数字资源库解决了古画名迹“藏用两难”的历史性难题,通过数字化保护、重现、虚拟体验,展示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激活了中华文化生命力。


李嵩《货郎图》绢本设色 24.1cm×26cm

南宋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夏永《滕王阁图》绢本水墨 27.5cm×26.5cm

元代 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


“大系”项目组运用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云计算和3D打印等数字技术,引导观众全方位、多维度感受古代经典美术中的细节与张力。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货郎图》的货摊中摆放的细节、《清明上河图》里店铺售卖的实物、《滕王阁图》的斗拱结构等。“大系”项目组还运用3D高保真数字测量与重建技术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八大石窟中的中国五大石窟等代表性龛像进行等比例复制,生动呈现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例如,等比例、高保真、数字化3D打印复制的龙门石窟古阳洞四大北魏龛、敦煌57窟和45窟等,跟随展览走进千家万户。


“大系”项目组选取了40余件来自海外博物馆的中国古代绘画精品,以虚拟现实引擎驱动空间投影技术,同时采用空间音频智能处理技术,以及视、听、触、嗅多感官实时交互装置,穿越时空、跨越朝代,让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中“走出来”,在光影中“醒过来”,在现实中“火起来”,观众以全新体验“走”进历史名作,享受视听盛宴,感受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互动影像声音装置作品《响》的创作灵感来自“大系”收录北宋著名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宋画全集》第四卷),观众在互动式的回音声响中感悟巨峰壁立、气势雄强的美学意蕴。


“大系”项目组策划推出《盛世修典》纪录片,聚焦“汇聚”“赓续”“弥新”3个主题,从中国历代1.2万多幅画作中遴选出近20幅国宝级绘画,为观众讲述“大系”的产生、承载及其作用,全景展现国宝级藏品背后的信息密码和以数字化形式“回家”的故事。“大系”项目组还精心策划“每日中华名画”系列短视频,通过数字化汇聚、数字化共享,生动展现纳山河万景、历上下千年的传世古画。董邦达《夏山欲雨图》、金润《溪山真赏图》、吴振《济川图》等,以短视频形式让观众近距离领略古画概貌。系列短视频自2020年9月在“学习强国”App上线以来,已经制作播出800余集,总点播量超过2.2亿次。


三、统一性:共同绘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丹青画卷


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会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一部中国美术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绘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丹青画卷。


(一)多民族聚居下的多元一体文化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和中外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敦煌藏经洞中发现西域各种文字的写经、文书和文物达4万多件,证明了这里在古代是文化荟萃之地,敦煌壁画就是多民族文化互融共生的缩影。在这数万件古代文献中,有汉文、吐蕃文、突厥文、回鹘文等多种文献,为当下开展敦煌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文献资料。“大系”收录的作品包含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经典作品,如《先秦汉唐画全集》中第四卷《俄藏敦煌藏经洞出土图像》、第五卷《英藏敦煌藏经洞出土图像》、第六卷《法图藏敦煌藏经洞出土图像》,以及《宋画全集·敦煌卷》都是出自敦煌的美术作品,共同展现了不同民族跨越千年,以石窟艺术为载体在敦煌开展的一次次交流与对话。


(二)文艺百花园中的民族艺术之花


历史上不仅有展现多民族交流与交融的画作,而且有很多少数民族的杰出艺术家留下了不少精品力作。如秦代的烈裔,汉代的居迪尚,晋代的康昕,北齐的曹仲达,隋唐时期的杨契丹及尉迟父子等少数民族画家。元代和清代更是有大量蒙古族和满族人从事绘画艺术。宋代官修的《宣和画谱》不但记录了少数民族画家的事迹,还收录了描绘少数民族生活的画作130余件。而“大系”之《先秦汉唐画全集》收录的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反映了汉藏民族团结和睦的历史画卷。《元画全集》《清画全集》收录了高克恭《云山图》、张彦辅《棘竹幽禽图》、边鲁《起居平安图》等少数民族画家作品,充分彰显各民族艺术在文艺百花园绽放出的绚丽风采。


(三)两岸中华美术瑰宝的“合体”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心灵归属和精神家园。自2005年启动汇编、出版“两岸故宫博物院宋画藏品”项目以来,“大系”项目组数十次赴台推动相关藏品的合作。《先秦汉唐画全集》第二卷、《宋画全集》第四卷6册图书,全部由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构成,这是分藏在两岸的中华美术瑰宝首次以高清图像文献形式“合体”。单件作品方面,《富春山居图》在成画660多年、分身360多年后,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剩山图”和台北博物馆的“无用师卷”,跨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中国台北实现合璧。一系列的“合体”举动,充分彰显两岸同胞同心共谋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激发两岸同胞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享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心愿。


四、包容性:搭建起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


美术作为超越国界的一种艺术形态,自古以来就承担着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纽带作用。“大系”以图证史、以史解图,生动呈现了中华民族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伟大理想与实践,为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美术的力量。这种文明交流互鉴背后的包容性,是一种以中融西、以西鉴中、中西互补的历史过程。


(一)以丝绸之路为纽带,引入西域绘画手法


丝绸之路是见证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纽带,佛教中国化是丝路文明对话的重要典范之一。西域的佛教美术、祆教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汉化后又“返回”敦煌,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于此得到融会贯通。特别是十六国时期的敦煌艺术,不仅品类和数量较前代大为丰富多彩,而且在质的方面确有发展和提高。敦煌壁画人物描绘使用了晕染法,即在中国传统绘画线条造形的基础上,增添了外来绘画技法,增强了绘画的表现力。如“大系”展出的高保真数字化3D打印复制的云冈石窟第6窟南壁“文殊问疾”屋形龛中的三尊佛像,面部就保留了早期石窟佛像方额高鼻的特征,在柔和中面带微笑,也展示出更多的中国本土文化、审美情感等特征,以艺术的形式反映出佛教中国化进程。


(二)以“古渡”等为途径,输出中国绘画作品


“潇湘八景”是中国山水画中著名的创作题材。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书画》中说:“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大系”之《宋画全集》收录了南宋画家王洪的《潇湘八景图》。公元12世纪至16世纪,中日交流日益频繁,通过公私贸易渠道有不少宋元书画传入日本,这一时期传入日本的书画墨迹一般被称为“古渡品”。而日本画家从模仿“潇湘八景”山水画到描绘日本本土“八景”,创作了《江户八景》《金泽八景》等优秀画作。


(三)以中外交流为契机,开展中西艺术的交流互鉴


明清时期,随着中西方交流日趋深入,绘画领域出现了中西方艺术思想与创作技术的交流碰撞。其中,既有因来华传教士的文化交流,导致一些西方画家受中国绘画影响而改良西画创作;也有一些中国画家吸收西画透视、光影、色彩等元素,推动中国绘画的创新发展。在这样开放交流的背景之下,中西方艺术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中外艺术繁荣发展。


五、和平性:以文物外交等方式推动流失海外瑰宝回归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追求的是文明交流互鉴而非文化霸权。1840年以来,曾经长期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蒙尘,导致大量美术瑰宝流失海外,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蒙尘一个多世纪的中华文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新时代以来,迎来了盛世重光的历史性时刻。为了让流失海外的经典美术作品回归祖国怀抱,“大系”项目组历尽艰辛,前往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地,经多次协调,在得到对方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后,诸多珍贵作品以图像拍摄的方式得以“回归”。


“大系”团队先后历经3次全球范围的资料搜集和整理,使得3200余件散落在海外的历代绘画珍品与9100多件分散收藏在国内各大博物馆的绘画珍品形成影像资料,以数字化方式进行保存,最终汇聚在“大系”之中。例如,将分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耶鲁大学美术馆、佛利尔·赛克勒美术馆的《睢阳五老图》实现数字化汇集;将分藏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的《四季山水册》以高清彩色的方式完美合璧。大英博物馆专门为“大系”拍摄的数百件敦煌藏经洞出土绢画,直到入编“大系”才以高清图像首次被观众所见。又如在与大英博物馆反复沟通与协调后,将《女史箴图》(唐摹本)的图像与清代画家邹一桂的《松竹石泉图》进行数字图像“合拢”,完整呈现在“大系”之《先秦汉唐画全集》中。《宋画全集》中的海外藏品近一半是用数字技术从日本采集回来的。现收藏在日本博物馆、寺院、私人手中的宋画约有200多件,“大系”摄像团队通过3年时间“三顾黑川”,拍摄了收藏在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的五代时期董源的《寒林重汀图》,后被收录在《宋画全集》第七卷第3册中。《宋画全集》第七卷和《元画全集》第四卷共5册,收录的全部是日本文博机构提供的藏品,《宋画全集》第六卷和《元画全集》第五卷共10册,收录的全部是欧美国家文博机构提供的藏品。“大系”在国家的支持与帮助下,在一场场对外交流谈判中,使众多流失海外的中华艺术瑰宝以多种形式回归祖国、回归“大系”,为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整传承贡献了力量。


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5个突出特性,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前提。“大系”以大体量、系统化、高质量承载中华文明的5个突出特性,必将为我们透过中国古代经典绘画之窗,正确理解5000年中华文明发展史,深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审美追求、价值导向,提供重要的现实指向。(注释从略 详参纸媒)




往期精选

目录&卷首语|《美术》2024年第3期

马立新 杨冬妮|身份、产权、竞争力——理解 AI绘画的三个基本维度

王鹏飞 李祯|数字时代的艺术乡建与文化再造

代大权|“盛世印迹——2023·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版画)”述评

徐元 胡心云|文化的摆渡者——赵无极中西融合的艺术

闫雪峰|时间与心流——新世纪女性油画的意象语言探索

宛少军|时代的旗帜——詹建俊的油画艺术与历史贡献

王鹏杰|从现场出发——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创作

范勃|肖像的叙事性——汤小铭的主题性油画创作

王恒立|渊源有自 多向生发——湖北美术学院的当代具象油画创作

王秀燕|20世纪30年代中国与比利时的美术交流

王进 王薇睎|桥本关雪与海派画家交游考——兼论20世纪20年代中日画坛对石涛的再认识

商桦|中国绘画在苏联——以20世纪中期两次展览的苏方评论为视点

吴晶莹|且听游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主德国来华展览中的“人民性”话语

傅慧敏|宋徽宗“双龙印”图形考辨

梅雨恬|吴湖帆家藏戴熙《韩斋雅集图》与“存世本”考

孙媛媛|民族图像与国家认同——东正教圣像画对20世纪初俄罗斯先锋派艺术的影响

宋佳益|继承与超越——论普桑对现代主义艺术家的影响



《 美 术 》

创 刊 于 1950 年

中 国 文 联 主 管

中 国 美 术 家 协 会 主 办

CSSCI | 北大核心 | AMI核心


投 稿 信 箱

|专 题 研 究|

靳 浩

 artmsyj@163.com


|当 代 美 术|

靳 浩(展览评介)

 artmsyj@163.com

吴 端 涛(个案研究)

 artmsj@163.com

靳 浩(现象观察)

artmsyj@163.com


|近 现 代 美 术|

杨 灿 伟
artmsx@163.com


|古 代 美 术|

 吴 端 涛

 artmsj@163.com


|外 国 美 术|

张 冰 纨
artgwsx@163.com


|文 萃 艺 荟|

张 冰 纨

artgwsx@163.com




国 际 标 准 刊 号

ISSN1003-1774

国 内 统 一 刊 号

CN11-1311/J

订 阅 方 式
邮 局  |  邮 发 代 号:2-170定 价 38.00元
编 辑 部010-65003278

010-65063281

发 行 部 010-65952481广 告 部 010-65003278欢  迎  订  阅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苑北里22号

中国文联5层

邮编 | 100029


一审:陈娟娟  

二审:吴端涛  

         张   玉  

三审:盛   葳  

终审:张   瞳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美术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