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宛少军|时代的旗帜——詹建俊的油画艺术与历史贡献

《美术》 美术杂志社
2024-09-04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当 代 美 术

Contemporary Art

时代的旗帜——詹建俊的油画艺术与历史贡献

中国油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宛少军

摘要:詹建俊是中国油画界公认的旗帜性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他在每个历史时段都能不断地奉献出精品力作。作为第三代中国油画家中的领军者,他不仅以自己卓越的艺术创作力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更是在专业发展、文化担当和历史使命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极大地拓展和提升了中国油画自主创新的艺术创造力和社会文化影响力,引领了几代艺术家,堪称一代巨匠,一面光彩夺目的时代的旗帜!


詹建俊是中国油画界公认的旗帜性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每每想起他,我心中总会泛起绵绵思绪。我有幸跟随詹建俊先生工作了些年头,得以有不少机会接触他,对他的为人做事有了一些真切的感受,也对其艺术有了更多的认识。曾几次目睹他与王樯老师走在街头,一对神仙伴侣虽在耄耋之年,但鹤发童颜、风度翩翩,那是怎样一道令人赏心悦目与赞叹称羡的风景!每次读到詹建俊先生的画,如沐春风、胸襟舒展,更加感受到他非凡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前段时间在中国美术馆,我再次看到《潮》的原作,展望未来的生动气息扑面而来,他40年前的创作今天依然打动人心。



詹建俊(1931—2023),生于辽宁沈阳,自幼随父移居北京。自青年时代就展露出过人的艺术禀赋。1948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现中央美术学院),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简称“马训班”)。他在“马训班”的毕业创作《起家》(1957),以独特的情景构思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出色地表现了北大荒建设者艰苦创业的精神,得到了油画界一致赞誉,这幅作品展现出他浪漫抒情的精神特质和重视艺术表现的特点。1959年,詹建俊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更是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作品以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以纪念碑式的构图、象征性的形式语言,表现了五位革命先烈视死如归、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历史画中的经典代表之一。可以说,“自他1957年创作《起家》之后,他的名字就为油画界所熟知,而创作于1959年的《狼牙山五壮士》这件他早期的代表作,则标志着他油画艺术的成熟。从此,他的油画创作一直稳定地处于高水平之上,没有像他同时代一些艺术家那样,有大的起伏”。


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

布上油画 185cm×203cm 1959年


詹建俊《高原的歌》 布上油画

172cm×198cm 1979 中国美术馆


70年代后期,詹建俊先后到内蒙古、四川、云南、黑龙江、新疆等地写生,探索形式语言的创新问题,思考并追求能够真诚表达思想感情的理想形式。1978年,他创作的《静寂的石林湖》《海风》等,有着强烈的形式美感,意蕴隽永。1979年创作的《高原的歌》,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北京市美术作品展览”上获得一等奖,再次引起人们的瞩目。作品以祥和温暖的橘红色调塑造了一位骑乘牦牛的藏族女性,面露笑容,憧憬着美好的生活,沐浴在高原开满鲜花的霞光之中。画面洋溢的诗意温情,承续了詹建俊创作中浪漫抒情的特征,浓郁的橘红色调强化了象征与表现的语言特色。此幅作品标志着他在形式语言探索上取得了新突破、新收获。同年创作的《回望》,以长城作为主体精神的象征,造型更加概括、凝练,暗红的色调沉稳厚重,增强了表现的意味,表达了作者回望历史的沉思。


1981年创作的《飞雪》(1988年重绘),展现了他继续进行形式语言探索的新努力。《飞雪》刻画了一位塔吉克族姑娘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迎风向前、平和乐观的美丽形象。他对于人物形象的细节做了最大程度的概括处理,只保留了人物面部微弱的立体感,对服饰做了完全平面化的艺术加工。为取得面部结构的立体与头巾、衣服平面化之间的和谐,他用刮刀堆厚颜料,概括有力地塑造出头巾和衣纹浮雕般的结构线条。平面化的艺术处理,不仅突出了人物形象优美的轮廓线形,而且使其造型简洁鲜明又不失厚重,极富韵律美感;在色彩上,画面只强调红、白两色的单纯对比,效果明净而雅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展现出詹建俊的艺术风格日趋纯熟,以及在艺术上达到的新高度。


詹建俊《潮》布上油画 177cm×196cm

1984年 中国美术馆

1984年,詹建俊创作的《潮》获得了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他以极富激情与浪漫色彩的表现性写实语言,塑造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农村建设者形象,身披的衣服与背景的嫩柳构成了舞动的韵律,展现出春风拂面的生命活力,预示着人们在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中昂扬奋发的劳动热情与精神风貌。造型高度概括、肯定有力,色彩明朗纯净、对比强烈,色块与线条交织飞扬,进一步展现了詹建俊在此时期鲜明的艺术特征,成为他80年代油画的代表作之一。80年代前期,他还创作了《藤》(1981)、《高原情》(1982)等众多作品,努力在形式语言上做出新探索、新尝试,如肌理和不同色彩色调的表现力等,展示出他在语言形式上的倾心与用心。


80年代中后期,詹建俊继续探索自己理想的语言形式和精神追求。他创作的《草地上的天空》(1986)、《冬雪》(1986)、《遥远的地方》(1987)、《绿野》(1987)、《秋天的树》(1988)等作品,在风格特征上更加鲜明。这个时期,詹建俊扩大了表现的题材,如马、红枫、胡杨树等,这些形象是他在生活中喜爱的,也有着很深的感受,因为这些题材与他的精神世界更相契合。《秋天的树》中,树的形象高度概括而呈现平面化,红、绿两种互补色彩布满画面,浓郁而对比强烈,让人感到浓烈、灿烂而炙热,更富有一种内在的激越之情。他画的马形象优美,潇洒峻拔,迎风而立,凌然无畏,体现出他内心葆有的傲然豪迈的浪漫情怀。借助形象人格化的浪漫想象,詹建俊鲜明地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美的不懈追求的理想,他的抒情与浪漫的表现性风格更加凸显。


90年代之后,詹建俊创作了《秋声》(1990)、《飘动的红霞》(1991)、《山那边的风》(1992)、《老干》(1993)、《树和藤之一》(1994)、《闪光的河流》(1995)、《高山上的马群》(1997)等一批好作品。他继续展现着自己浪漫抒情的精神特质,画风硬朗爽健、洒脱超迈,在写实中更加注重形式语言的纯化。《飘动的红霞》《大风》等作品,是詹建俊在90年代创作的为数不多的人物画,通过人物动态的暗示、氛围的营造,表达了昂扬乐观、坚强奋发的进取精神。在此时期,詹建俊创作了一系列有关老树的作品,如《老干》《树和藤之一》等,通过老树枯而坚韧的形象描绘,表达了顽强弥坚的精神品质。马是詹建俊一直喜爱的题材,他创作的《闪光的河流》《高山上的马群》等作品,在色彩与造型上把马做了更加拟人化的处理,注重画面色块结构的强烈对比,更加强调象征性的表现意味,体现出詹建俊一直坚守和颂扬的知难而进的精神品格。


2007年5月,“詹建俊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是詹建俊从艺近60年来第一次举办的大型个人回顾展,展示出他在油画创作上所取得的卓越艺术成就。新世纪之后,詹建俊继续保持旺盛的创作活力。他以深厚的学养和艺术积淀,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这个阶段所创作的一批作品标志着他学术探索的新成果,走向了更加成熟高格的理想境地,如《旭日》(2003)、《雪域高原》(2006)、《天界》(2008)、《听涛·红霞》(2013)等。如果说詹建俊八九十年代作品中的浪漫抒情,具有喜悦、乐观、奋进、昂扬、激越等基调;那么新世纪的浪漫抒情,则展示出了更加超迈、奔放、壮阔、宏远、沉缓、从容的倾向,这显示出他对于人生与精神品质的追求产生新的感悟,更显示出一种超越对象与时空的精神升华。在语言形式上,詹建俊延续了表现性写实的基本语言特质,但是表现性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和提升。画面构成大开大合、大气磅礴、气势非凡;色彩在他的画面上更为夺目。他的用色更加单纯通透,高纯度、强对比的手法运用,使得色彩表现出更加主观化和个性化的心理喻示。画面形象如“雪山”“松树”“山石”“奔马”等,依然单纯概括,严谨有致,爽朗大方,张弛有度。显然,从造型与色彩的处理上,詹建俊都力图使对象与自己的精神同质,完全走向人格化、自我化与理想化,表现出物我同构的豪迈与宏阔。这正是詹建俊在进入耄耋之年,艺术生命力依然旺盛的外在显现,表明他在创作中已达到“从心所欲”而“不知老之将至”的理想宏远之境。



纵观詹建俊历经大半个世纪的艺术创作,在人们心目中留下至少两点深刻的印记:一是优秀的作品众多。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段,都以自己惊人的创造力留下了经典的优秀的作品,数量之多、品质之高令人惊叹。二是形式语言极其鲜明,独树一帜。总体来说,詹建俊的形式语言大体属于写实范畴,但体现出了强烈的表现性特征,可以概括为“表现性写实”,他以个性强烈的表现性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写实性绘画的艺术表现力和意蕴内涵。


有论者把詹建俊的形式语言探索历程概括为“从象征写实到抒情表现”,大体是贴切的。詹建俊于50年代创作的《起家》《狼牙山五壮士》等作品,形式的处理采用在写实中喻以象征的手法,如把五壮士的人物组合处理成起伏不平的山峰形状,而获得与山岳同存的一种象征。宽泛地说,象征也是一种表现,更是出于抒情。70年代末期开始,詹建俊创作的《高原的歌》《回望》《飞雪》等一系列作品,在基本写实中明显加强了表现性,如在《飞雪》中,强化了红色与白色的强烈对比,人物造型做平面化处理等。如此说来,从詹建俊50年代的经典主题创作到70年代末期开始的形式探索,大体经历了从象征写实到表现写实的探索历程。此后,如何强化表现性一直是他基本的探索方向。詹建俊自己也说:“我在油画中主要追求的艺术精神和特色,应当说没有多大变化,前后基本一致,只是不断地更加鲜明和强化而已。”我之所以称詹建俊的形式语言为“表现性写实”,意在强调其显见的表现的特征。


詹建俊《飞雪》 布上油画 100cm×72cm 1988年


詹建俊“表现性写实”的总体特征是如何具体表现出来的呢?大致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詹建俊的画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尤其是具有抽象形式结构的美感。这种形式感首先是通过画面整体的造型结构和大块色彩组织结构等体现出的,因而超越了一般写实与自然生活情形的局限,而表现出经过主观处理的别样的形式美感。关于形式感的重要性,他说过:“没有形式也就没有内容,不搞形式就等于不搞艺术。”他还认为,“一个好的形式的取得,单纯靠再现生活的自然原形是不能完成的,因为在自然的形态中往往被一些与本质无关的、偶然的繁杂枝节所扰乱,好的形式需要有意识地加工,突出对象的特征,尽量使它概括单纯,以便把最具有表情的因素显现出来,使它比生活本身更加强烈,更加鲜明”。詹建俊每创作一幅画都要经过认真地构思,在画面布局中他非常注重大的结构和框架、大的气势,使之具有较强的形式感和节律性。他常常画的草图也不大,有的甚至只有一两个厘米见方,就是在这样的小天地中,酝酿出最打动人的形式结构。在这一点上,他“往往是为了寻求一个最佳方案而费尽心机,不遗余力”。


第二,具有强烈表现性的色彩效果。尤其是新时期以后,詹建俊越来越重视色彩的表现力。因为情感表现的需要,他愈加使色彩单纯,同时提高色彩浓度,强化色彩冷暖对比,乃至最强烈的补色对比,由此极大地加大了色彩表现的力度,更强化了独特风格的显现。如《听涛·红霞》中,以红与绿为主体互补色彩的强烈对比主导着画面,形成了恢宏壮阔、灿烂夺目、震慑人心的艺术效果,他在耄耋之年仍然具有如此蓬勃的生命活力令人难以想象。詹建俊对于色彩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我十分重视色彩在油画语言中所具有的突出作用,它有自身独特的意趣,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是油画艺术魅力的一个关键所在。”当然,在色彩的运用上,詹建俊不是为色彩而色彩,他总是根据自己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去处理每一幅画的色彩表情。他说:“我处理色彩注意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去寻求与主观色彩相统一的结合点,希望能够在不破坏生活合理性的情况下进行艺术的夸张和渲染,使作品既易于理解又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应当说在这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的作品中愈来愈显强烈。”


詹建俊《旭日》布上油画 180cm×150cm 2003

第三,詹建俊对于形象造型的艺术处理也鲜明地体现出表现性。他的画面形象看似写实,实则高度概括,进行了极具胆识的主观处理。形象看似写实是由于造型的轮廓和大的形体结构符合客观实际,给人以基本的写实感,但是几乎所有的细节都进行了高度简洁的概括,尤其是形象的动势、姿态等更是经过主观的深度加工,这在自然真实中是不可能见到的。实际上,詹建俊创造的形象都不是来自生活中具体的某个形象,而是他自己想象的结果,他只是以自己扎实的写实基本功赋予了形象以客观合理的形体结构,让形象不脱离基本的真实感,给想象以现实生活的基础。他自己也说:“我作品中的形象看来真实而具体,但它是经过同类形象有选择的概括创造,是以‘神’再造过的形象了……我画中的景物也多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由意造出来的。这样,有利于提升现实的艺术境界,突出赞颂人的美好情操,以及一切生命的活力。”根据现实而发挥想象,詹建俊创造的形象由此变得更加自由、更具有表现性。也正因此,他笔下的马、树、高山、岩石、长风与旭日等,似乎被拟人化,从而表现出了情感的温度、人格的力量、生命的活力和浪漫的气象。当然,经过艺术加工的形象塑造都离不开詹建俊用笔上的具体表现。正是他独特而具体的用笔,赋予了每个形象以跃动的气韵,使之更加生机勃发。詹建俊的用笔大刀阔斧,沉稳有力,纵横挥洒,有一种吞吐大荒的非凡气势。我曾在《黄河大合唱》(与叶南合作)前面伫立良久,只见所画的黄河之水,似排山倒海,倾泻而下,气势恢宏,震慑人心,这种效果正是由他极具个性的用笔效果所造成。他似用阔大的板刷,胸有成竹,雄强有力,果敢利落,笔笔见形,顺势而为,为画面形象的表现增添了生命奔腾的磅礴之气。


詹建俊《静寂的石林湖》布上油画

 54cm×78cm 1978年


詹建俊《秋天的树》布上油画 90.5cm×116cm 1988年

不用说,詹建俊强烈的表现性语言都是源于他内心情感表达的需要。更准确地说,是因为独特的情感他才着力探索独特的表现形式。对詹建俊来说,追求形式感,最终是为了更恰当、更完美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为在他看来,“艺术品与人完全一样,没有感情就等于没有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形式感’的追求,不是在追求形式,而是在追求艺术的生命,追求有思想感情的形式的生命。”詹建俊由此明确表示,“我在画上主要追求的是表达精神和情感,不管什么题材和主题必须有感于精神,必须能表现出从特定生活或对象中在内心所激发出的感情,并把它融入作品的形象和意境当中,是所谓‘贵情思而轻事实’,即便是主题性很强的作品,我的着重点也不在叙事,而是要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确实,我们通过詹建俊强烈的形式感,感受到的是他非凡的情感与精神。他曾经说过,世上悲苦沉重的事已经很多,很多画家去表现这种现实与情感也很好,但他更愿意去表现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给人们以鼓舞和希望。从詹建俊的作品中,我们确实能够感受到他这种情感的鲜明特质。他的《高原的歌》《潮》是昂扬向上、积极乐观;他的《海风》《飞雪》《飘动的红霞》《风沙行》是迎风而立、锐意进取;他的《枯树中的一片绿》《红枫》《雪松》是傲然屹立、不屈不挠、历久弥坚;他的《旭日》《天界》《听涛·红霞》《天地行》是壮丽宏阔、豪迈飒爽……这些作品无不给人以单纯大度、大气磅礴的视觉震撼,无不给人以憧憬、力量、鼓舞和激励的精神感召。正是这种极富内涵的情感与精神特质,形成了詹建俊的油画艺术浪漫高华、激越豪迈、宏阔壮美的风格与美学特征。



正如闻立鹏所写:“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欣慰地看到,白发苍苍的詹大依然是我们的排头兵!”詹建俊作为第三代油画家中的领军者,不仅在专业发展、文化担当和历史使命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传承与开拓的无可替代的时代作用,更是以自己卓越的艺术创作力,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他在每个历史时段都能不断地奉献出精品力作,数量之多、品质之高,风格之独特、情操之高洁,令人惊叹感佩!由此极大地拓展和提升了中国油画自主创新的艺术创造力和社会文化影响力,影响并引领了几代艺术家。“如果没有詹建俊在创作和教学中倡导的那种寓于抒情性的精神力度,人们看到的中国油画也许将是另一种景象”。不仅如此,自80年代以来,他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院长等职,通过亲自筹划、组织展览和学术研讨等诸多重大艺术活动,直接推动了新时期以来中国油画的繁荣发展,他“用自己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团结广大油画家向新的目标前进,为新时期的中国油画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詹建俊又一件需要大书特书的历史功绩!


詹建俊《听涛·红霞》布上油画

 180cm×300cm 2013年

令人无比痛惜的是,詹建俊先生于2023年1月11日不幸逝世,这是中国油画界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是他留下的无比珍贵的艺术作品和高尚坦荡的精神品格,将永远成为感染我们、激励我们勇于前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怀念詹建俊先生!(注释从略 详参纸媒)






往期精选

目录&卷首语|《美术》2024年第2期

唐宏峰|从全球美术史到图像性的全球史

高天民 潘晓华|东方既白——“五星出东方国际美术大展”述评

潘欣信|细把江山图画——写生观视野下的“青岛画院山水画创作回顾展”

施錡|新世纪日本禅宗艺术交流研究——以黄檗美术为中心

牛宏宝|姜宝林对笔墨语言的传承与现代转化

刘艳卿 屈健|“出奇”与归真 ——王子武的艺术探索道路

宗洁|数字媒介语境下美术馆传播范式的多维转向

沙永汇|构成与造型——我的主题性版画创作

牡丹|刘既漂的装饰艺术实践及理论建构

李逸轩 吴卫|香港高等艺术教育创建者——陈士文及其艺术思想源流探究

杨洋|“纹”以载道——20世纪三四十年代常书鸿的装饰艺术思想与油画民族化探索

郭师若|“薰琹的梦” ——庞薰琹20世纪上半叶的工艺美术探索

蔡拥华|石门何处寻——沈宗骞《石门观瀑图》研究

赵亮|石湖烟水望中迷——文徵明石湖图像研究

李彦霖|高凤翰《甘谷图》及其题跋——兼论康乾时期齐鲁文人书画交游

张令伟 刘晓雨|“文雅传统”与“中国风”背景下的波士顿画派研究

孙小訸|精神视野中的风景——乔治·英尼斯及其色调主义转向




《 美 术 》

创 刊 于 1950 年

中 国 文 联 主 管

中 国 美 术 家 协 会 主 办

CSSCI | 北大核心 | AMI核心





投 稿 信 箱

| 专 题 研 究 | 靳 浩artmsyj@163.com

| 当 代 美 术 | 施 晓 琴(展览评介)
artmsyj@163.com
吴 端 涛(个案研究)
 artmsj@163.com
靳 浩(现象观察)artmsyj@163.com
| 近 现 代 美 术 | 杨 灿 伟
artmsx@163.com

| 古 代 美 术 | 吴 端 涛 artmsj@163.com
| 外 国 美 术 | 张 冰 纨
artgwsx@163.com

| 文 萃 艺 荟 | 靳 浩
artwcyh@163.com


国 际 标 准 刊 号

ISSN1003-1774

国 内 统 一 刊 号

CN11-1311/J

订 阅 方 式
邮 局  |  邮 发 代 号:2-170定 价 38.00元
编 辑 部010-65003278

010-65063281

发 行 部 010-65952481广 告 部 010-65003278欢  迎  订  阅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苑北里22号

中国文联5层

邮编 | 100029


一审:陈娟娟  

二审:吴端涛  

         张   玉  

三审:盛   葳  

终审:张   瞳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美术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