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沙永汇|构成与造型——我的主题性版画创作

《美术》 美术杂志社
2024-09-04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当 代 美 术

Contemporary Art

构成与造型

——我的主题性版画创作

中国国家画院版画所教授 |沙永汇


摘要:本文从创作经验阐述的角度出发,借助视知觉原理和构图美学的分析方法,介绍了近年来创作的系列主题性版画的选题立意、创作思维、风格面貌,尤其对超大型主题性版画创作如何展开做出详细解读,进而论述“点线面的组合与律动——建筑主体”“肌理与色彩的应用——人物主题”两方面在主题性版画创作应用中的可行性、合理性,并总结提出主题性版画创作的“构想法”,来创新主题性版画创作的方法论。


我自2000年开始进行版画创作,至今已逾二十三载。初期探索近10年之久。彼时,我在积累套色木刻创作实践经验的同时,也曾尝试通过切换不同画种、版种的媒介材料属性来获得新的方向。创作过一系列丝网版画、石版画和水彩画,小有成果,画风也带有些许女性艺术的味道。但基于盲从的试错,难以形成特别有效的积累。因而,我深感这些尝试并不契合艺术创作的初心,于是暂时放空,将面前的创作思维惯性打碎,重新从国家形象和地域文脉的角度,再立创作观念。我走出画室,重新翻阅版画史资料,走访老艺术家,深入了解北大荒版画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特殊地位和贡献。


沙永汇《雪域温泉》套色木刻 100cm×120cm 2015


虽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土生土长的黑龙江版画创作者,我深刻意识到自己一定可以从北大荒版画的主题性创作中汲取营养。在历经大量调研后,我重新分析了历代北大荒版画代表画家、代表作品,触动极大,启发了自己把主题性版画创作作为研究方向,同时也开启了我个性化的主题性套色木刻版画的创作旅程。宏大叙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语言系统日趋完善,而我若想创新则需另辟蹊径。在探索过程中,我逐渐摸索出一条通过视觉图示心理的研究,以全新的模式诠释和探索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美学方法。


一、点线面的组合与律动——建筑主体


点、线、面等视觉要素是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在中西方美术作品的研究中不难发现,至少在19世纪以前的西方美术作品中,点和线为构成面而存在;但中国传统绘画则以从物象的结构中提炼出线条作为主要表现手法。如闻名于世的《金刚经扉页》,精湛细密的阳刻线条及其疏密组合,形成了律动的块面结构,彰显着东方神韵,与重视光影写实效果的西洋绘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印证了东方传统审美和视觉习惯离不开线条。中国的一些民间传统版画作品,如传统饾版水印木刻版画,也都是以运用淡雅的设色为衬托,进而表现主体物象的结构线条。可见线条在表现物象的可塑性时弹性空间之大。线在与点、面的配合中呈现主导地位,是吸引观众视觉的重要因素。梵高的作品之所以获得成功,也是因为他抛弃了西方传统的光影写生,而在作品中画出了律动的线条,如《星夜》《兰草》《柏树中的麦田》《奥维的麦田和白色房子》《向日葵》等名作。包豪斯设计学院的第一本杂志封面采用了费宁格的木版画作品,以线条为主,可见单纯使用线条也能产生卓越的造型艺术效果。


沙永汇《城市的乐章》

套色木刻 115cm×73cm 2013年


我在对线的痴迷中,对各类著名画派及其代表作品进行了构图解构研究,分析并总结出优秀作品的点线面搭配规律,然后根据自己每件作品的创作设想、题材内容、思想内涵、形式风格去借鉴、设计和构思。作品《城市的乐章》是我第一次成功运用点线面规律进行构图创作的实例,并且影响了我此后主题性版画创作的思维方式。我将画面构图形式中线的分类、组合,按照西洋乐谱的九行乐章进行布局,并以各种粗细形态的直线与点、面之间的搭配和对比形成画面的律动感。我着意将该件作品的上半部安排成以较细线条为主的疏密组织关系,旨在给“点”景人物的安排创造空间。画面从中部到下半部开始逐步加大线的粗细对比,用较粗的阳刻线条衬托较细的阴刻线条。画面下半部分以面为主,配合少量“点”景人物,与画面上半部分相对密集的点形成对照。整个画面的线条全部为垂直相交的“十字线”,塑造了正在施工中的建筑物,给人以坚硬的工业造型质感。同时,不同姿态的建筑工人点景形象来源于中国传统剪纸与剪影,寓意为跳动的音符。这些“音符”参差错落,实质上是我按照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谱设计的,远观排成的曲线,给观众以律动的美感,更为观众提供了细致欣赏作品的视线路径。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直线造型随处可见,而曲线美则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因此我作品中的曲线造型都源于我在生活中的观察和作品的再创作。另外,我特意在画幅边界两侧做了两条对称的上细下宽的造型线,以避免画面形成四四方方、中规中矩的格局。长期以来,我都将画幅的整体外形作为作品构图形式的重要元素加以考虑。我的另一件作品《筑梦诗篇》是上述构图方法的第二次尝试。作品打破木版画常规,以展开的书的形状作为边界。画面主体物“桥”仍然运用垂直相交的“十字构架”,紧密相连的建筑工人剪影则形成多条有节奏的曲线。在画面中心部分,我在相向而立的桥墩中间留有一个非闭环的不规则圆形空间,并在其中运用极其稀疏简练的直线勾勒了老松花江桥的远景,与作为近景的新松花江桥构图中线的密集排列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强烈的视觉反差,势必引导观众近距离观看作品。《城市的乐章》和《筑梦诗篇》可以称为姊妹篇。我从中摸索出的点线面应用模式,成为以后大型版画创作的基本思路。


沙永汇《金秋时代》套色木刻

157cm×117cm  2019年


综上,我的主题性版画创作首先考虑的是通过点线面设计构图,将所要表达的题材内容做全面构建,再从观众的视觉心理角度将细节铺陈到位。既需要画主题的大场面,也需要讲故事的小细节,让观众在大的视觉震撼下,还有兴趣观察画面中的小细节。我始终认为,画面应当先有势,而后有质。这也是我在建筑类题材的主题性版画创作实践中的感悟。


二、肌理与色彩的应用——人物主题


主题性版画创作的整体色调应该为渲染凝重庄严的氛围而存在,但主题性版画创作的色调也应同时作为传达情感温度的媒介。我的主题性版画创作,在用色上受到北大荒版画一定程度的影响。北大荒版画表现的是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的火热生活,色彩浓郁丰富,传达了劳动者蓬勃向上的劳动激情。北大荒版画在用色技巧上以一当十,用最“简”的方式创造最丰富的画面效果。如张祯麒的《牧归》,个人认为在这件作品中,最精彩的用色莫过于天空中的晚霞:紫色与橘色的对比配合小面积留白,营造了光影绰绰、色彩斑斓的视觉效果。其中紫色和橘色在纯度和明度上把握得恰到好处,色彩明丽而不艳俗,从而营造出温柔、祥和、平静的氛围。


沙永汇《天下飞梁》套色木刻

137cm×410cm 2019年


我的主题性版画创作在用色上也主张简练,通常采用具有二至三种互补色的搭配,而且比较喜欢使用灰度比较高级的复色,即所谓“高级灰”。总结近十年的主题性版画创作,我较多采用黄色系、橘红色系与蓝色系、紫色系、灰色系的对比。同时在作品的色调关系中,我还利用板材的肌理效果来辅助整幅作品在色彩上的表达。如《虔诚》《天泪》等人物众多的场景中,我主要以黄色系与灰色系对比,辅助利用重复刀痕设计肌理图案,制造出一种大型的浮雕效果,衬托出大型庄重集会场面的肃穆氛围,引起观众的共鸣,进而传达重大历史事件的厚重感,为作品增添纪念碑式的意义。《雪域温泉》和《金秋时代》(见封二)以深蓝色系背景与金黄色系人物搭配,突出人物的闪光点。无论人物大小,他们的造型、神态和动势都会因色彩的对比而被逐一关注和细致审视,凸显出我的人物主题性版画创作的特征。《金秋时代》中近景人物的喜悦、沉思、专注等各种表情,《麦加朝觐》中各种虔诚礼拜的姿态,《雪域温泉》中人物或慵懒或活跃的状态,都因颜色的对比衬托而清晰可见,成了观赏作品的无形线索。另外,作为水印木刻的《雪域温泉》还展现了板材天然纹理的肌理效果,适合反映轻松闲适的主题。《冰趟子战役》是我众多作品中为数不多的明度不高的冷色调作品,其原因是在表现战争残酷性的同时向英烈致敬。


如果说点线面以及造型是可以被理性观察和感知的,那么色彩则能在作品的观赏中调节观者的情绪,进而传达主题性美术作品的情感与温度,为观众解读作品或崇高或优美的审美取向。因此,色彩重在巧思,有时我甚至觉得这需要一种内视和反观,要先审视自己对色彩的感受和情绪,而后再去根据主题的特点来设计画面的色彩构成,揣摩观众的审美心理。我在色彩上的运用体现了黑土文化基因,受到北大荒版画的影响,在风格形态上有北大荒版画的影子,但我选取继承的不是北大荒版画的范式,而是深度挖掘北大荒版画技术系统中的精髓,结合自身创作的需要,再进行创新性的应用。


在经过大量的考察研究和主题性版画创作实践之后,我开始萌生挑战超大型主题性版画创作的想法。在此之前,我大量参考和学习了当代知名艺术家的系列组画,尤其是人物众多、场面宏阔的作品。我发现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非常注重画面的构成。他们的画面构成设计新颖而有创意,在满足表达主题需要的同时还在视觉效果上具有很高的观赏性。我认为一件作品的当代性首先体现在构成上,因此创作前的“构想”显得非常关键。于是,我将学习考察的收获与自己多年的主题性创作经验相结合,逐渐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并尝试拓展创作思路,丰富自己的主题性版画创作技术系统,以期满足更有深度的主题性版画创作的需要。近年来,我的版画创作主题方向从地域文化转向国家形象,如《天下飞梁》和《凤凰展翅——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两件作品都旨在彰显泱泱大国的气势所在。我所采用的创作方法是此前创作经验的综合,将这些方法进行系统整合,并命名为“构想法”。


沙永汇《凤凰展翅——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套色木刻 340cm×380cm 2021年


“构想法”是一种近乎科学逻辑论证方式的创作思维,需要创作者具备多重知识储备,进行多学科的探究,实施跨界的思考。我首先将作品主题进行科学分析,寻找适合主题的各种元素,再根据分析结果,从寻找构成画面所需的元素出发,通过运用“改变造型的构想来开发新的形态”“引入空间思考”“影子形态的构成法”“黑白照片的运用法”“材料的造型可能性研究”“材料的肌理”等几种创作思维,将选取到的各种元素进行视觉化处理,而后开始对画面进行整体设计。在整体设计中,“构想法”主要采用构图分类分割法,其中有单线分割和多线分割。在对画面进行分割时,还要根据主题需要考虑进行对称分割还是黄金分割。但无论哪种分割形式,我都会着重考虑画面构图的稳定性。在建筑类题材的大型版画创作中,我主要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构图的对称式分割。如《天下飞梁》表现的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情况,我采用“改变造型的构想来开发新的形态”进行“引入画面空间”的思考。我将画面的整体构图和主题形象都从字形“中”字出发进行左右对称式的构图分割。同时,考虑把“中”字中间的一竖做成带有凸起弧度的书脊形既视独立空间。画面的左上角和右上角也被当作可被利用的对称构图空间。如上所述进行构图分割之后,我将所要表现的实际内容和图形符号放置到相应的空间之内,如左右对称构图空间中安排两侧建筑施工的不同进度、不同建筑形态、工人群体不同状态的对比。中间的独立构图空间设置醒目的中国结图形,以帮助左右两侧实现画面内容的连接,也寓意内地与港澳同心相连。同时,为了实现各个构图空间之间既和谐统一,又丰富活泼的需求,我根据具体表现对象的特点设计了点线面、色彩、明暗、肌理等元素的大小、疏密、集散的节奏变化。另一件作品《凤凰展翅——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在“构想法”的运用上已经不再满足于对单个画幅的构想。这件作品是3幅作品的组合,构想法的实践于这件作品中显得更为成熟。为了使这种大型场景创作的视觉逻辑更为合理化、有秩序感且唯美,我加入了更多的跨界思考,如党史理论、建筑结构、版种材料性质的肌理效果等。


沙永汇《猴子岩水电站》套色木刻

87cm×117cm 2021年


在我的创作轨迹中,“构想法”是在大量实践中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如同积点成线,积线成面。也许“构想法”还有待完善,只要我在版画创作上继续前行,这个方法必将更加科学化、体系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版画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也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新空间。数字版画技术使画家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数码打印等方式进行创作,拓展了创作的边界。多年的主题性版画创作使我快速成长,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艺术需要与时俱进。我的“构想法”及主题性版画创作也将积极探索和融合数字技术,以使我的创作活动和作品更加贴近时代发展,更好表达创作主题。


结 语


德国美学家鲁道夫·阿根海姆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阐述了视觉具有倾向于最简洁结构的趋势、视觉图示的发展阶段、知觉的动力特性及其他各种适用于所有视觉现象的基本原则。我的创作灵感常常来源于视觉图示在生活中各种不经意间的启示,与阿根海姆的美学理论有不谋而合之处。我对组成图示的各种元素和符号极其敏感,因此我的主题性创作常常不自觉地从引导观众欣赏作品,研究观众对作品的接受心理入手。版画作为一种间接性的艺术形式本身具备材料和技法丰富的特点,为创作者带来了更大的探索空间,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大的思考空间。





往期精选

目录&卷首语《美术》2024年第1期

张颖|概念、方法与路径:艺术赋能乡村的三个基本问题

谢涵之|水墨何以体现时代精神——由“2023·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谈起

渠岩|社会剧场:艺术介入乡村行动的话语实践与美学机制

付彬捷|白纳万有 守正而新——第三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获奖及入围作品展述评

张立辰|意笔塑形 浙派新境——吴山明的人物画创作

杭间|乡愁是一种任务——“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回展”观后

李中诚|漫画的转型与速写的出场——叶浅予1935年北游之旅考论

章宁书|梁白波都市漫画中的现代主义与性别书写

丘挺|思古求新——我的水墨探索

康伟|“接着讲” ——评阳光漓江题材水墨作品

连旭|人民的文艺——廖冰兄两组《猫国春秋》中的“鼠变”问题

马雯|米谷漫画创作分期再议

于波|新时代青年美术探索——以全国青年美展为中心

许力 孔蓓|杭州碑林《宋高宗御题孔子及七十二圣贤像》石刻研究

陈晗|明清祭祖图像中的双重空间——以《王氏家族祭祖图》为例

杨静|帖木儿王朝《升天记》细密画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张垚|造物之境——威廉·荷加斯《时髦婚姻》中的弥勒摆件新解




《 美 术 》

创 刊 于 1950 年

中 国 文 联 主 管

中 国 美 术 家 协 会 主 办

CSSCI | 北大核心 | AMI核心




投 稿 信 箱

| 专 题 研 究 | 靳 浩artmsyj@163.com

| 当 代 美 术 | 施 晓 琴(展览评介)
artmsyj@163.com
吴 端 涛(个案研究)
 artmsj@163.com
靳 浩(现象观察)artmsyj@163.com
| 近 现 代 美 术 | 杨 灿 伟
artmsx@163.com

| 古 代 美 术 | 吴 端 涛 artmsj@163.com
| 外 国 美 术 | 张 冰 纨
artgwsx@163.com

| 文 萃 艺 荟 | 靳 浩
artwcyh@163.com


国 际 标 准 刊 号

ISSN1003-1774

国 内 统 一 刊 号

CN11-1311/J

订 阅 方 式
邮 局  |  邮 发 代 号:2-170定 价 38.00元
编 辑 部010-65003278

010-65063281

发 行 部 010-65952481广 告 部 010-65003278欢  迎  订  阅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苑北里22号

中国文联5层

邮编 | 100029


一审:陈娟娟  

二审:吴端涛  

         施晓琴  

三审:盛   葳  

终审:张   瞳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美术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