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装饰》2023年第11期介绍

装饰编辑部 装饰杂志
2024-08-29


艺术设计月刊

2023年第11期

1958年创刊/总第367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PREFACE

写在前面




微更新这个概念,在国内学术界成为热词的时间并不长,其背景有两个。其一,我国在经历了一轮长达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城市化的速度必然需要适度放缓,同时城市建设的模式也要从增量模式向存量优化模式转型。其二,也正是在高速增长期中,城市环境的剧烈变化,引发了许多争论,城市发展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或工程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在更新、发展的同时,如何保证地方文化的连续性?更进一步的问题是,不同人群的利益分配,城市发展的红利如何能被更多的人群享受?换言之,微更新是在更全面的成本评估中产生的策略思考,即不仅考虑经济成本,也要考虑社会成本。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并非空间形态的更新,而是社会形态的优化。在这双重的背景之下,人们提出了“微更新”的概念,并付诸实践,获取了不少积极的经验。


与微更新相对应的概念是大拆大建,微更新中的“微”并不一定指更新规模小,而是也包含以微小扰动的手法来进行成规模的更新。微更新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更精准的设计策略,好比外科手术中日益普及的微创手术。因此,不难理解微更新的策略往往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需要在观念层面进行彻底的更新。对于许多实践者而言,这类项目往往没有太多可以直接参考的案例,或者说没有可以直接搬用的经验。微更新需要对更新对象有更为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同时,设计的分寸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考察点。微更新的实践需要设计师更深刻地理解空间形态与社会形态、人际关系之间的关联,因此许多设计师要结合多学科的知识与理论来开展更新设计,并最终落实于具体而微的空间形态变化上。鉴于上述特点,本期《特别策划》以“微更新”为题,汇集了来自国内外的几种不同类型的案例,希望这些先行的经验能够给更多的研究者、设计师以启示。


微更新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设计实践范式,“微”的背后反而是更大的工作量和更为复杂的思考、决策过程。设计师们甘愿牺牲收益,而积极从事之,也是设计师对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担当,是职业伦理的外化表现。今天,城市问题的形成往往不是简单因素所导致的,而是多维度矛盾的反映。微更新的倡导意味着设计思维的进步,找准问题的症结,纲举而目张,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如何以事功之微,得成效之巨呢?背后的重要逻辑是,设计对所在场域的人的刺激,从具体而微的问题点切入,调动整个社会系统,从而改善既有环境。人的主动性被激发是关键点,也体现出设计学与人文的深切缘分。


本期《特别策划》的面世,代表我们完成了200 期的专题组织。对于编辑部而言,这是一个别有一番重要意味的数字,也可视为一个小小的里程碑,既是一段不轻松的十多年光阴,也是丰厚的学术积累,是我们与读者朋友们、与这个学科共同成长的一种见证。结合本期专题的名称“微更新”,中国的老话里有两个词正可放在一起解读,一个是“见微知著”,一个是“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在宏大的事业里,既需要宏大叙事的豪情和目标意识,也需要从小处入手的实干精神,更要有微之不微的认识,进一步便有一步的欢喜。




方晓风



特别策划:微更新
栏目主持:贾 珊


主持人语


微更新的概念由来已久,针对城市大规模建设的不适用,不同的地区都提出过类似的概念,如巴塞罗那的“点式更新”。但微更新的含义绝不仅仅是空间的大小这么简单。微更新首先意味着更新过程对外界的影响是有限的,不是大拆大建;其次,微更新同样暗含了对现实遗存保有尊重的态度,我们试图去改变的时候,不是颠覆性的,而是渐进式的。微更新的另一重含义是项目的特殊性、情境的复杂性。微更新更意味着设计的深入、设计的精细化。更准确也更适用的原则也对微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我们在谈论微更新的时候,这类实践其实已经收获了非常丰硕的成果。而随着技术的更迭和设计理念的渐进,今天我们再次申明微更新对于城市的意义,其概念已经潜移默化地发生了迁移。从空间层面去看,微更新已经从城市公共空间深入至老城区、社区、校园等不同用地性质的空间中去,实践特点也分化出各自的设计策略。与传统开发模式不同,微更新涉及利益相关者众多,加之项目的门类繁杂,其实践主体涵盖城市政府、基层政府、地方设计院、私人设计机构、高校,以及居民的自发行为。这使得微更新的视角发生了重大转变,从物质空间转向了人文视角,因此不可避免地与参与式设计、服务设计等手段结合起来,与更多超越了物的概念交织在一起。此外,不仅大数据技术为微更新提供了新的方案,微更新的资金流转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主体共同推动,微更新实践更加充满活力和启发性。本期专题组织了不同地区的微更新研究,提供了多重理念及应用方法支持下的微更新实践案例,以拓展当下微更新的可能性与技术迭代。(贾珊)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微更新——美国高校景观设计专业的社会服务合作模式


苏媛媛、骆溯涵

内容摘要:低影响开发理念(LID)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将小规模、分散式源头和过程控制的构成单元整合到模拟自然水文的景观设计中,提供城市雨水管理的有效路径。美国高校景观设计专业贯通教学、项目、实践与公众教育,以微更新的方式深度参与GSI 建设,与系统成员通力协作,立足自身优势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和使命。美国高校在GSI 建设系统中的实践和社会服务合作,为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和社会参与提供了新的视角。



《社会网络视角下新时期社区微更新实践研究——以上海社区花园为例
刘悦来、崔灵楠、王奕辰

内容摘要:身处自然与社会环境不稳定性增加,而人在精神、物质层面需求持续上升的“多期叠加”新时期,空间环境同样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社区微更新在城市的最小空间单元发生,具有公众更易参与、多元主体间更易产生连接的特征,本质上是对社区社会与空间中社会网络的再协调,其关注点呈现“空间设计—参与式社区规划与协同治理—社会设计”的发展趋势,更加强调全过程的社会性。本研究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梳理社区微更新实践研究进展,并以上海社区花园为例,归纳不同微更新实践类型下社会网络发展的要素变化特征,寻求空间生产与社会资本相互促进的动力机制与新时期多元力量介入微更新的协同模式,以期在充分激发公众自主性的基础上,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共识,推动社会网络建设纳入并不断丰富城市更新的社会价值体系。


《北京花园城市建设的社区微更新探索——微花园公众参与的模式、策略与机制》
侯晓蕾、刘 欣、姚莉莎

内容摘要:面对我国存量发展的现状,精细提质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社区微更新直接反映城市更新精细化治理程度。以公众参与为核心的社区绿色微更新,能够有效促进北京花园城市的全方位建设。本文以城市社区的现状问题为导向,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从史家胡同微花园1.0 到新鲜社区微花园2.0,再到景山街道微花园3.0 的更新实践,提出基于公众参与的微花园系统布局模式、微更新治理策略,以及长效运维机制,总结微花园介入北京社区微更新的全过程经验。相关探索对于新时代城市微更新语境下的北京花园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面向城市可持续微更新实践的数字化技术创新探索》
顾 琰、陈凯雯、茅明睿

内容摘要:对于城市存量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趋向微更新的方法探索正在成为应对货币化政策及大拆大建不可持续的一个重要领域。而物联网(IoT)传感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线上平台经济的日益崛起,又为通过数字化技术创新来构建城市可持续微更新机制奠定了基础。如何从科学研究与项目实践两个层面揭示国内相关研究机构与科创企业在以上两个方面的探索经验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理论机制,成为本文的讨论重点。本文首先讨论了相关数字化技术创新研发平台的搭建机制与路径。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从外部性理论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创新响应城市微更新问题的具体案例,特别是如何通过建立可持续的信息感知与共享、问题监督与反馈以及方案的生成与落地实验,来内部化微更新中的外部性问题。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化解负外部性因素,如环境污染和社区衰败,还包括提升正外部性因素,例如社区参与度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本研究表明,数字化技术创新不仅可以为城市微更新的可持续运作提供支撑,还可促进城市空间的有效利用,提升社区居民福祉,从而为实现更有韧性与包容性的城市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城市再生的微观实践:由个人项目组成的城市》
[ 意] 皮尔路易吉· 萨尔瓦多、[ 意] 基亚拉· 莱昂内洛,翻译:单靖雯

内容摘要:本文关注城市空间中市民共享的微观实践在当代城市未来情景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一部分解释了技术设备的演变和全球化的传播如何深刻改变了人们体验空间和与空间联系的方式,扩展了他们与环境建立个人关系的能力。这些巨大的转变实际上正在改变建筑项目的构思和设计方式,开辟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文章的第二部分提供了一些当代项目的例子,这些项目试图解释这种状况,发展了可能以居民日常行为作为中介激发城市再生实践的空间系统。最后,文本以更广泛的视角来看待城市环境,拥抱跨学科视角正成为建筑师在当代复杂性中运作的基础。


《“立体都市公园制度”引导下的日本立体都市公园微更新策略探究——以宫下公园为例》
胡嘉诚

内容摘要:当今情势下,“微更新”是我国城市的中心城区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话题。据此,本文以日本的“立体都市公园”为话题,选取东京涩谷区的典型案例——宫下公园(MIYASHITA PARK)进行分析。通过介绍《都市公园法》中“立体都市公园制度”的政策,结合场地的具体问题,将该案例从建成到更新进行深入全面的解读和分析,总结其中“微更新”的策略和方法,旨在为我国城市建设提供经验和参考。




海外动向

栏目主持:李 拓

《论城市的自发之美:非尽设计之功,亦不尽无序之所致也》
[ 意] 斯特凡诺· 科佐里诺,翻译:何疏悦、高 鑫

内容摘要:自发秩序理论和城市之美问题的关联路径尚未明晰。本文基于对美学概念的普适性探究,构建了另一种概念形式——自发之美。研究认为,城市领域的美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形式与秩序,这些形式和秩序难以通过规划和设计达成预判,城市主体的多样化现状则更多源于其在空间中的自由意志表达。文章通过对简·雅各布斯和马可·罗马诺两位设计者在城市美学领域研究观点的对照分析,提出了构建此类城市之美的规划设计策略,并提供了一些基本的伦理原则。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赵 华

《城市空间 艺术点亮:以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社区空间微更新等实践为例》
陈 成

内容摘要:以“文化兴市,艺术建城”为宗旨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举办五届。通过双年展制的城市活动和艺术实践,有效激活城市消极地区,助推城市有机更新,提升了公共空间品质。同时以社区空间“微更新”的方式对城市空间进行小范围、小规模的局部改造,形成了一种低成本、高品质的营造模式。本文着重从“艺术点亮”“艺术赋能”的维度,列举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及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近年来在城市更新、“15 分钟社区生活圈”方面的探索、方法、过程和成果。




第一线

栏目主持:萧 冯

《自发生长的推动者:大鱼营造的社区实践》
贾 珊、赵 华

内容摘要:当城市快速发展的热潮逐渐褪去,城市建设走向了精细化。人的视角开始向规划视角发起挑战,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扶持,还是自下而上的居民自治,上海的社区更新不仅充满了不同身份机构团体的参与和具有实验精神的活力,而且不断向国内其他城市提供着新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支持。在上海的社区实践机构中,大鱼营造的作品广为人知。大鱼营造曾荣获2020 年、2021 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公共文化空间大赛“十佳设计师/ 机构奖”。其发起的上海社区参与式博物馆、闲下来合作社参与联合国总部展览,并荣获“中国ECO DESIGN 可持续设计大奖”2021 年度城市可持续社区营造——空间设计大奖。本期第一线采访大鱼营造创始人何嘉,以期从大鱼机构的成长脉络,管窥上海城市更新过程中社会各方协作的有效方式。





设计实践
栏目主持:田 君
《基于眼动追踪的弹幕视频老年视觉注意与交互机制研究》
周 明、彭菲菲、孟牛、卫文韬



史论空间
栏目主持:周 志
《桥梁与重构:费城女子设计学校对19 世纪美国设计教育的理解、重塑与价值展现》
黄 展《老树如何发新枝:一位美国在华建筑师的“适应性建筑”实践》
盛一诺、蒙 克



民俗民艺
栏目主持:赵毅平
《花瑶挑花背带的造物文化探析》
肖宇强





个案点击
栏目主持:贾 珊

《从经验到算法 :人工智能驱动的汽车造型设计研究》
郝瑞敏、李 勇、陈奎文




教学档案

栏目主持:王小茉


《日常物的转化 :动画教学新思维及教学实践》
卓 莹




院校风采

栏目主持:赵 华、周 志


《学术期刊可视化分析视角下的设计研究热点、趋势与演变——以〈设计学刊〉为例》

陈风明
《面向空巢老人的移动社交应用适老化设计研究》

崔晓龙
《民国设计机构的有限现代性——以孙雪泥与生生美术公司为例》

李兆䶮

《另一种神话:古希腊戏剧瓶画与神话、戏剧的互动及其历史叙事》
曲丹儿、张雨馨
《风景与权力视角下法国Zuber壁纸中的风景艺术》
孙 媛、吴紫芯
《“地方感”的营建:北京法源寺历史街区文创产品设计实践与思考》
唐 然、刘 晴《看见音乐:多模态交互技术在听障人群无障碍音乐体验中的设计应用》
李静雅、任艺轩《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学生作品》


《装饰》精彩回顾

《装饰》2023年第10期介绍《装饰》2023年第9期“民艺研究”《装饰》2023年第8期“设计调研”《装饰》2023年第7期“纸·工艺·文化”《装饰》2023年第6期“新古典主义”《装饰》2023年第5期“毕业设计·工艺美术”《装饰》2023年第4期“荷兰设计”《装饰》2023年第3期“设计·媒体”《装饰》2023年第2期“设计+文字”
《装饰》2023年第1期“设计·日常性”

《装饰》2022年第12期“唐代工艺美术”
《装饰》2022年第11期“案例研究”
《装饰》2022年第10期“设计·玻璃艺术”
《装饰》2022年第9期"设计·智能"《装饰》2022年第8期"设计·安全"
《装饰》2022年第7期“校园设计”
《装饰》2022年第6期“毕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饰》2022年第5期“设计·养老”
《装饰》2022年第4期“乡村建设”《装饰》2022年第3期“社会设计”《装饰》2022年第2期“邮轮设计”

《装饰》2022年第1期“设计·新业态”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装饰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