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装饰》2022年第2期介绍

装饰编辑部 装饰杂志 2023-07-05

 




艺术设计月刊

2022年第2期
1958年创刊/总第346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PREFACE

写在前面




我国为什么要拥有自主建造大型邮轮的能力?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建造大型邮轮的能力究竟意味着什么。邮轮建造不像芯片制造那么引人关注,似乎也不是“卡脖子”类型的问题,但目前大型邮轮几乎就出自意大利一国,曾经先后有不少国家试图打破这种垄断局面,因为很多国家都拥有建造大型船只的能力。就造船而言,这种垄断性的局面并不合乎一般的逻辑。从这个现象出发,我们或许可以感受到一些邮轮建造的特殊性。


邮轮好比一座浮动在海面上的小型城市,其功能的综合性、复杂性都不是其他类型船只可比的。同时,邮轮还代表着一种商业模式,本身既是一种产品,也是复杂的一系列商业活动的载体,或者说邮轮是一件高度集成且体量巨大的商品。一方面,这个特性决定了邮轮的经济效益计算和控制的复杂性;另一方面,邮轮也是巨大的文化载体,以一种阶段性持续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浸润其中而不自觉,在消费体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得到共鸣。因此,邮轮的建造不仅具有很高的技术门槛,也有很高的设计门槛、制造门槛和经营门槛。举例说明,邮轮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其应有尽可能多的房间(空间)是在吃水线之上的,不然空间品质得不到保障,其商业回报就大打折扣,那么技术上就要能够调整整船的重 心,并使得水线下的空间浅而重,其上部空间体积大而重量轻。这种技术上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其作为商品的回报能力和价值。


现代主义的先驱人物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曾感叹:美国的建筑师应该向美国的工程师学习,所举的案例正是邮轮设计。当时的邮轮由于适应工业化的生产逻辑,已经是新美学的实践场,而当时的美国建筑还沉浸在古典复兴的情绪之中。大型邮轮在那个时代也是现代性的代表,象征着人类的制造能力、交通能力和文明程度。在今天,邮轮的那种革命性的象征意义没有那么强烈了,但依然是海洋文化的代表性产品,也是衡量设计、制造能力的标志性产品。


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也有辽阔的海上疆域,我国的船舶制造能力也位居世界前列,但我们仍然不能算是一个海上强国。从这个角度看,大型邮轮的建造能力就有其重大意义。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属于较为典型的陆基文明,历史上虽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未形成强大的海上活动的传统。在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海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既蕴含了丰富的资源,扩展了我们的生存空间,也是成本较低的运输通道,是联系世界的重要纽带。在整个世界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航海能力、海洋资源获取能力都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邮轮旅游也是一个体量巨大,且仍有惊人增长空间的产业,近两年虽受疫情冲击,遭遇困难,但总体发展趋势是可以预见的。我国作为经济增长速度很快的经济体,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邮轮旅游的市场也位居前列。在这样的背景下,邮轮的美学问题就不单纯是一个市场问题和技术问题,而是实现文化战略的重要场域。相信在这条特定赛道上,我们能够发挥后发优势和市场资源优势,以邮轮的制造、经营为切入点,带动设计、制造的全面升级,并使邮轮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载体,在辽阔的海面上传播文化,塑造新时代中国的海上强国形象。

方晓风




特别策划:邮轮设计

栏目主持:涂 山 、田 君


主持人语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了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邮轮显然是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广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最佳载体之一。


邮轮产业是一个全球少见的持续20年增长的复合型产业,其中近10年保持了年均5.4%的增长率。2019年,邮轮产业复合影响辐射到政务服务、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制造业、金融、保险及房地产(FIRE),农业、基础设施以及建筑业等六大不同的产业方向,形成1554.4亿美元的体系性产业。2019年,中国大陆共有出境邮轮游客191.9万人次,是世界第四大邮轮客源地。如果中国邮轮市场持续增长,到2035年就将形成另一个和美国相当的地域邮轮市场,需要的邮轮数量及其配套产业都相当可观。邮轮产业高度国际化,又在制造和运营端高度集中。2018年11月6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嘉年华集团、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正式签订了6艘Vista级13.55万吨大型邮轮建造合同,并计划第一艘邮轮在2023年9月下水。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开发中国市场,中国的邮轮制造正在快速进入正轨。


邮轮产业是体验经济的典型,也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体现及传达,并非仅仅包括船舶制造,中国邮轮产业不能,也不必复制国际上的邮轮模式。特别是对于船上的娱乐文化和地域特色,更不能简单使用对待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的方法来处理。为了帮助设计界的专业人士能够跨界参与中国邮轮产业的发展,助力国产邮轮早日形成创新能力,本期专题汇集了邮轮空间规划设计、风格发展史、标准化,以及游客需求及为情感化用户建模画像等不同侧面的6篇文章。读者可以粗略了解邮轮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分析邮轮用户的行为研究成果,理解邮轮的特殊性,从而认识到只有从人的“需要”和“欲求”的原点出发进行创新,邮轮才可能成为中国人本价值的载体。(涂山、田君)



《欲求的创造——现代邮轮体验设计的原点》

  涂 山

内容摘要:20世纪70年代转型后的邮轮产业,可以作为消费社会欲求创造的典型范例来理解。在区分人的需要(Needs)的内在性和欲求(Wants)是对外部社会环境变迁的不断映射之后,我们认识到面对解决需求的技术,可以采取“引进、消化、吸收”的方式,对于邮轮上为了唤起人们的欲求而设计的文化产品时,则更应该聚焦于借鉴其创新模式和方法,而不是内容本身,这对于中国邮轮产业的本土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邮轮定制化舱室中的标准模块化设计研究》

  刘 岗、冼 枫、陈芷薇、刘志国

内容摘要: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个性定制化邮轮内舱中的标准模块化设计,辩证分析个性定制化与标准模块化之间的关系,探索如何以标准模块化为手段来提高设计制造过程的效率。通过类比法、探索性案例、设计实践检验,研究了邮轮内舱中的个性定制化与标准模块化之间的关系和应用,总结了模块化造船方面的流程和成果,提出了邮轮标准模块化设计相关的理论。本研究为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借鉴,为提升邮轮的运行效率和运营效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基于动力场的大型邮轮中庭空间规划设计研究——以“威尼斯号”邮轮为例》

  王兴宇、潘长学

内容摘要:动力场是从空间视角对场域理论中“关系论”思维方式的转译,特指张力、惯习、资本这些客观力量所构成的“关系网络”,有助于梳理影响大型邮轮中庭空间规划的要素。据此,本文以2019年在中国首航的意大利“威尼斯号”邮轮为例,通过对“威尼斯号”邮轮中庭空间复合动力场的解析,探讨威尼斯号邮轮中庭空间规划设计,并针对中庭空间功能单元设置、形态设计、尺度界定及流线布置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总之,本文明确将动力场的分析置于设计学的视域中,旨在探究社会学与设计学协同创新的路径,本文提出的设计策略可为国内首个大型邮轮中庭空间规划设计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当今大型邮轮空间布局分析——以歌诗达公司邮轮为例》

  赵 昕、陈 虹、徐朝琦、袁 峰

内容摘要:大型邮轮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须要考量多种因素。除了船体的设计以外,邮轮内部的内装设计也极其重要,内装设计决定游客在邮轮上体验的满意度。其中,空间布局和流线设计在邮轮内装设计中是最为基础的部分。本文针对当今世界著名邮轮运营公司——歌诗达邮轮公司的多艘现役邮轮平面布局图,结合邮轮与当代建筑间的关联性,分析当今世界大型邮轮在垂直层面的空间布局形式以及水平层面的人员流线设计方式,进而得出垂直与水平层面均呈现出“井”字形排列形式的结论。

《漂浮的博物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邮轮的空间布局与装饰特征》

  田 壮、崔笑声

内容摘要:在1925年巴黎装饰艺术博览会举办前后,法国邮轮公司相继推出一系列以“装饰艺术”为特征的远洋邮轮,成为从折衷主义风格向现代风格迈进的先行者。本文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法国邮轮为研究对象,具体以巴黎号、法兰西号和诺曼底号三艘邮轮为例,从空间布局与室内装饰细部两个方面归纳出以“装饰艺术”为特征的邮轮室内设计方法与策略,明晰促成装饰艺术风格在海上走向成熟的背后动因。





《基于评论大数据聚类的中国邮轮游客用户画像构建》

  辛 欣、马珑鑫、田旭冬、曲延瑞、刘 伟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邮轮的实船调研,问卷、网络评论的大数据情感分析,通过建立邮轮用户评论词库,借助评论大数据情感倾向分析,分析中国邮轮游客偏好,运用情感聚类形成定性访谈大纲维度,最终对26名有效游客进行深度访谈,剖析中国游客在邮轮上的行为特征,形成以出行理由、消费意愿、计划风格、游玩风格和出行陪伴为划分维度的六类中国邮轮游客用户画像。形成的游客用户画像具有代表性,清晰描述邮轮上不同游客群体行为特征,有助于在建造中国本土游轮时,进行适合中国客群的空间功能布局和服务设计。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赵 华


《伦敦设计节“相聚的喜悦”——对未来设计的重新思考》

  王筱竹、[意]艾瑞卡·寇斯塔玛奈

内容摘要:设计活动在英国的社会化过程,已逐渐演变为满足人们生活所需、改善物质条件、选择生活方式,甚至优化生存环境的社会实践方式和社会文化观念。伦敦设计节作为传播设计思想的平台,既体现了英国设计对传统与创新精神的传承,又体现了商业与人文价值。本文通过分析新冠疫情暴发前后伦敦设计节的作品,以期启发对未来设计的重新思考。

学人问津

栏目主持:李 拓




《古典世界的“三蓝”与古籍中的蓝草补正》

  郑巨欣

内容摘要:蓝色颜料、染料从古至今广见应用,群青蓝、钴蓝、靛蓝是最经典的“三蓝”。三蓝各有特点和主要的应用领域,靛蓝常常载于中国本草类古籍,然而名实混淆的罅漏也多。《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载蓝五种,而从植物学分类则为木蓝、蓼蓝、菘蓝、马蓝四种。四种蓝皆有原产地与应用区域,由于历史发展与地域统合,因此在世界范围形成了相应的四大蓝染植物文化圈。


第一线

栏目主持:萧 冯


《造心中所想:刘力丹与她的工具世界》

  黄德荃、李丽娜

内容摘要:因为读了父亲订阅的《装饰》,出身于艺术之家却喜欢各种工具的刘力丹知道了工业设计。高考时,她“一意孤行”,如愿考入浙江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后,又拒绝了父亲去出版社做编辑的建议,远赴深圳从事设计工作,从此在设计之路上越走越远。20年后,她创建的小猴科技成为小米生态链平台的重要企业之一,在家用科技工具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已成为行业中耀眼的新星。她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的?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度分析。


史论空间

栏目主持:周 志


《从纪游到状物:沈贞竹炉山房图与16世纪吴门绘画中竹炉图像的比较
王树良、巴亚岭《中国性与东方性:18世纪法国“猴戏图”中的异域影响》
陈妤姝《晚清女学生服饰研究——以1910年“女学服色”章程为中心》
刘玉琪《中日丝绸之路与织物龟甲纹装饰结构衍变》
杨希楠、李 正




个案点击

栏目主持:贾 珊


《美术风格的动画化与似动原理》

陈 雷
《一美元始创的生态乌托邦》

孟 彤
《虚构世界观的沉浸感设计:女子组合aespa个案研究》

陈天琪、魏梦雪

民俗民艺

栏目主持:赵毅平


《贵州水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其成因》

 李奇菊、邓 云、王 蔓
《民俗图像选择与地域文化传播——基于鲁西南书本子戏曲年画的考察研究》

张宗建、邢习娇
《鹤庆瓦猫与宾川瓦猫的比较研究》
马 佳



教学档案

栏目主持:王小茉


《“主副品牌组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探索》

肖 静、崔 栩、叶建勋


设计实践

栏目主持:田 君


《基于CMF创新的民用飞机内饰天顶研究及概念设计》
谭于琳、左恒峰


院校风采

栏目主持:赵 华    周 志


《四川传统汽蒸炊具甑子设计研究》
孟凯宁、苏晓慧
《作为空间叙事文本的川西林盘聚落景观营建策略研究》
曾 筱、吴 浩、詹 莉、张 怡
《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研究——以郫都区唐昌镇规划项目为例》
舒 悦、韩露露《河北传统木作工具拉钻设计研究》
孙 虎、尹俊方、冉秋艺、杨 攀《川西南背运工具背架子设计研究》
武月琴、徐雨夏、姚紫莹《基于UCD的自动洗鞋机创新设计》
毕 君、胡慧翎、刘绎今《川西高原湿地景观低影响设计策略研究——以若尔盖喀哈尔乔湿地保护区为例》
王 裴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作品》


《装饰》精彩回顾

《装饰》2022年第1期“设计·新业态”

《装饰》杂志2021年第1期“设计的理想”

《装饰》2021年第2期介绍“理解园林”

《装饰》2021年第3期“后现代主义”

《装饰》2021年第4期“设计+医疗”

《装饰》2021年第5期“工艺美术·外销”

《装饰》2021年第6期“毕业设计·工业设计”

《装饰》2021年第7期“设计美育”

《装饰》2021年第8期“家用电器”

《装饰》2021年第9期“设计·叙事

《装饰》2021年第10期“国风·国潮”

《装饰》2021年第11期“社区更新”

《装饰》2021年第12期“设计·系统性”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