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装饰》2021年第7期介绍

装饰编辑部 装饰杂志 2022-06-09


(整体设计:蔡仕伟)


艺术设计月刊

2021年第7期
1958年创刊/总第339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PREFACE

写在前面




早在1917年,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他认为宗教有其偏狭之处,不能造就社会的大同;而审美往往具有超越功利性的特点,可以跨越种族、国家、阶层、年龄,成为连接社会、形成天下大同的重要纽带。如果我们对审美活动进行更深层次的考察,会发现审美固然有其非功利性的一面,但是大量的审美判断背后也有功利性的目标和追求,支撑其判断的仍然是我们的价值观。因此,审美实际上是我们内心深层价值观的一种外化表现。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美育在今天社会中的重要性。美育是将价值观深深植入我们内心深处的重要过程,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为有力,也更为有效。这是今天我们谈论美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出发点。

 

如何开展美育教育?对于这一问题,长久以来我们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误区。我们常常将审美或对美的创造视为一种专业技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设立了美术课,偏于“术”的训练而忽视了其他方面。今天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审美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性活动,虽然它的确包含技术性因素在其中,但本质上它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一种对美的感受能力的培养。真正的美育不仅要有宏大的愿景和崇高的目标,更要有细致入微的行动方案,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处入手,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展美育,这也是今天推广“大美育”的要义所在。从这个角度讲,设计是美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和高效载体。设计面对的就是日常生活,设计作品也是美的重要载体。当下设计的媒体属性日益凸显,设计产品作为社会的流通之物,使其自身成为无声的美育课本——日用之物在它的使用过程中即在反复阐述其价值观和审美理念。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的整个实践历程是世界政党史上的一个奇迹,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如今党员人数达到9500多万,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执政党。在党的发展历程中,成功经验之一无疑是其价值观的有效传播以及由此产生的强大凝聚力,这是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并一直引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生性原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路程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罕见而伟大的社会实验,这个实验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面貌应该如何、能够如何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一过程也在不断定义、塑造社会运行机制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我们的具体实践不断创造新的审美范式。这个过程本身也值得我们不断回望、研究、总结,其中包含很多启发性的经验和智慧。因此,对于今天的美育,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其内在价值和必要性,特别是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历史进程的大背景下,既要承续优秀的传统,又要创造出有说服力的新成果,对美的定义、创造和传播均是题中应有之义。唯有通过新的审美范式的确立,我们才能真正向世界宣告民族复兴大业的完成。


 方晓风


特别策划:设计美育

栏目主持:周志


主持人语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味着美育教育的社会意义从国家层面上进一步得到凸显和强调。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家也在不断提高素质教育在课程课时及考试中所占的比重。2021年5月6日,教育部领导进一步对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提出了美育类课程的课时要求。如此多政策文件的出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美育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然而,美育即等同于艺术课程教育吗?在美育这一语境下,设计究竟能够发挥哪些作用?

 

美育,即审美教育。而审美,从广义角度讲实际上即是对人类情感活动的认知与判断。因此,如果我们突破将美育简单归为学科教育的观点,而是将其视为陶冶情操、提升修养、激发创造力和实践力的社会性活动的话,那么美育的最终目标将是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健康发展。在这样的愿景下,设计教育的必要性显然不容忽视。而与此同时,如果我们仅仅把设计视为一个实用美术领域的话,设计教育也仍然会被简单地等同于手工课、图案课。尽管此类课程自然也有其必要性,但如此显然同样低估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设计在助力人才培养甚至人格完善方面的巨大潜力。因此,只有当我们将美育与设计两个概念的维度同时予以拓展,方能看到两者交叉的无限可能。

 

本期《特别策划》的约稿思路即由此引发,编辑约邀了6位活跃在不同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信息艺术设计、公共艺术、字体设计、儿童教育、展览策划及设计史的角度探讨设计在大美育背景下发展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希望本专题的推出,能够进一步引发学界对美育问题的深度思考,充分挖掘和发挥出设计在其中的能动作用。(周志)


《美育视角下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体验设计》

  吴 琼 、白 鸽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沉淀,包含着丰富的美育的内容和实践方法。本文从美育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美育开展的价值与意义,剖析了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设计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文章从文化认知的“目标”“脉络”和“新对象与环境”三个方面,通过对相关设计案例分析,论述了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及进行传统文化体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引领与融合:新文科建设语境下的“新美育”建构思考》
   金江波、张习文内容摘要:美育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新文科创新发展的有力抓手。在新文科建设语境下,新时代美育的理念、内容、方法、目标等将实现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同时,当代美育教育作为培养新时代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关键要素,也亟需融入新文科建设浪潮之中,体现出新时代“新美育”的新气象与新作为,形成新时代美育观,构筑中国坐标、中国体系与中国特色的中国美育发展新格局。本文从对新文科建设思想内涵的宏观思考出发,侧重对新文科之于美育的创新引领来透视新时代“新美育”的转型发展,并对新文科建设语境下正在发生的“新美育”创新实践路径进行分析和展望。

《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当代汉字的美育功能初探》

 李少波、周曦

内容摘要:汉字作为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物象符号,对大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构建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认为,汉字美育是指在充分把握汉字多重内涵特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汉字本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将审美教育植入汉字使用当中,通过多种路径和手段潜移默化地培育民众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外化于形与内化于心的教育过程,提升人们美的素养与品格。在书写工具、教育体制、城市空间都发生了巨大转变的今天,充分利用新技术媒介的特点挖掘汉字美育功能与形式,借势国家“双减”等教育政策推行重启素质教育等尝试都是我们的应对举措。


《儿童日常生活的设计认知、审美实践与空间生产》

  熊 嫕内容摘要:儿童当下的境遇透射未来,儿童是历史、现在,也是未来。同时,研究者也无法否认自己始终会以成人视角推演儿童心理,以微观权力规定儿童以何种心态、姿态参与未来。儿童被置于一个复杂的问题世界,在成人批判日常生活、对问题求解的时候,儿童的想法微不足道,他们既不代表自己,也不代表未来。尽管受限于此悖论,本文仍然尝试通过梳理近百年来国内外儿童博物馆建设及儿童设计相关展览、节目的多种主张,思考儿童如何可能在“被建构”“被想象”的语境中,以其未萌之态超越人的思维的规定性,实现对真实世界的深度观察、认知与实践,获得“完整的人”与“完整的世界”的感知,为走出人类造物迷局、走向新空间做好准备。



《献给所有人的城市客厅:从颂歌图书馆的设计与服务看社会美育的实现》

 李敏敏

内容摘要:在今天的时代语境中,美育并非仅限于校园内的学科教育,也包括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通过以传递知识、陶冶情操、提升修养、激发创造力和实践力,最终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健康发展为目标的的社会美育。芬兰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颂歌(Oddi)被当地人形容为“可以遛娃、做饭、缝衣服、录音乐、看展览、做物件”的城市客厅,它可以作为新型图书馆为社会美育服务的典型案例。透过它的建筑与空间设计、服务设计、活动组织设计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该图书馆不再将自身局限于书籍的收藏者和管理者,而是自我定位为社会美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发生空间,其核心目标从以重藏书数量到重视到访者包括学习、审美、创作、休闲、娱乐、生活在内的综合体验,将知识接受、审美感受、生活趣味、创意实践等融合在一起,让社会美育的思想贯穿在从建筑设计到服务设计的全过程中。


《陶养情感,技近乎道:民国图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美育》

 李 江

内容摘要:民国时期美育教育被视为救民、救国的重要路径。美育教育的内容被放置于美术院校、师范院校以及中、小学的教育中,以图案和手工教育等设计类课程的方式突出了其观照审美、服务生活和向大众普及的教育理念,为当下中国现代美育教育事业打下基础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价值。



海外动向

栏目主持:李 拓


《创新的历史及其运作方式(二)》
[荷] 亚瑟·艾格,翻译:汪 芸

内容摘要:根据格罗夫的说法,创新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佩雷斯将工业革命视为为期大约50 年的第五个技术革命时期的开端。许多出版物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即技术是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发展的:现有产品或工艺的增量开发,或由新(技术)可能性的发明引起的不连续飞跃。许多作者讨论了创新的模式和机制,并提供了研究它们的分析工具。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赵 华

《“美”的实在与超脱——新文化运动中的艺术、设计与美育》
刘一蓝

内容摘要: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运动,也是通过艺术与设计展开的“美育”启蒙运动。美术领域的以向西方写实绘画学习为主张的“美术革命”,设计领域以《新青年》的创刊和“文学革命”为推手,通过书刊编印、日用制造、商业传播等方式,最早探索了近代印刷技术条件下的书刊新形态和新风格,初步形成了中国城市生活的现代新格局,其影响触及乡村。从某种意义上讲,蔡元培的“美育救国”思想对生活和审美观念起到了巨大的转变作用,他的“美的实在与超脱”的观点强调了自然美之外人工创造的重要性,是对艺术与设计对生活审美的深刻揭示。将新文化运动置于审美和设计视野下讨论,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现代设计的现代性价值。



第一线

栏目主持:萧 冯


《踏准时代节拍,拓宽设计路径——以室内设计公司J&A杰恩设计为例》
黄德荃

内容摘要:在美国权威杂志INTERIOR DESIGN的2019全球设计巨头排行榜中,成立于2004年的J&A杰恩设计综合排名全球第二十五,商业设计排名全球第三。这家年轻的设计公司何以在短短十几年中就达到这样的国际高度?本文将通过梳理其创始人姜峰的行业经历与思想理念来探寻其成功之道。



史论空间

栏目主持:周 志


《由仿到创,由技到艺——近代中国漆艺传习向工艺美术教育的转变》
李 玫  邱菊芯《礼仪的空间: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石窟造型与空间布局再考》
李银广《清代中后期宫廷室内空间中的仙楼研究》
石 硕《可视性与象征性——帕台农神庙中楣浮雕饰带研究》
徐志华《帝制国家的神祇服制:以晋祠圣母像为中心的讨论》
梁韵彦
个案点击

栏目主持:贾 珊


《移动应用程序的用户体验度量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杨 焕  鲍坤坊《基于多模态深度学习的审美认知规律大规模测度方法》
陈 然  赵 晶  郝慧超  王凯伦


民俗民艺

栏目主持:赵毅平


《广东玉雕技艺的未来之路——来自于平洲玉器市场的启示》
王 宁  管福林  蔡玉婷《基于智能绣花系统的苗绣制版工艺解析》
钟苡君  王 娇  任 伟


设计实践

栏目主持:田 君


《基于AHP的智慧银行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
罗 婷  李桃然


院校风采

栏目主持:赵 华    周 志


《“角色认知”交互体验在儿童主题乐园视觉形象设计中的应用》
徐茵 宋小波
《传统建筑构架方式下的苏州地铁站出入口外观及构架探析》
张新荣 徐晓春
《移情设计在博物馆交互体验图形设计中的运用——以独立海港博物馆为例》
何玉莲 章宏泽《景观基因的构建与重现:常州焦溪古村改造毕业设计教学实践》
史 洪《城市工业遗产“触媒式”更新策略研究——以常州戚机厂为例》
王 燕 王新宇《基于用户体验下的App界面设计中版式设计的探索——以妙读App为例》
冯 波   《人物符号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水浒文化纪念品为例》
刘毅飞《从康德圣马丁到焦溪:滨水古镇外表皮更新状况比较研究》
王继开《共享与融合:特色小镇既有空间环境优化研究——以常州殷村职教小镇为例》
宋玉姗
《坐式变革与服饰革新的关系新解》
万 炜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作品




《装饰》精彩回顾

《装饰》2021年第1期"设计的理想"

《装饰》2021年第2期介绍“理解园林”

《装饰》2021年第3期“后现代主义”

《装饰》2021年第4期“设计+医疗”

《装饰》2021年第5期“工艺美术·外销”

《装饰》2021年第6期“毕业设计·工业设计”

《装饰》2020年第1期“设计+新材料”

《装饰》2020年第2期“设计·抗疫”

《装饰》2020年第3期“大众设计”

《装饰》2020年第4期“设计+心理”

《装饰》2020年第5期“设计+管理”

《装饰》2020年第6期“毕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装饰》2020年第7期“设计+广告”

《装饰》2020年第8期“设计政策”

《装饰》2020年第9期“明代设计”

《装饰》2020年第10期“淄博陶琉”

《装饰》2020年第11期“通用设计”

《装饰》2020年第12期“再论装饰”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