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岩思政”育人品牌建设典型案例(十六)丨西南大学:新时代“五融一体”红岩精神铸魂时代新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重庆教育
2024-09-04

编者按: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庆这座城市鲜明的红色标识。“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5月17日,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新时代全市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明确提出要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红岩思政”育人品牌。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联合华龙网特别推出“红岩思政”育人品牌建设典型案例大型系列报道,旨在进一步展示全市教育系统深入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着力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红岩思政”育人品牌路径实践。


西南大学

打造“红岩思政”经典案例

新时代“五融一体”红岩精神铸魂时代新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西南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在重庆红岩干部学院举行揭牌仪式。


为深化对红岩精神的认识,弘扬伟大红岩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西南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精神、革命文物、红岩精神和思想政治工作相关论述为指导,遵循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依托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的红色资源和学校学科优势,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性实施新时代“五融一体”红岩精神铸魂时代新人模式。


一、主要做法


新时代“五融一体”红岩精神铸魂时代新人模式包括课程融入、师资融通、平台融创、资源融汇、评价融合五大层面,应用于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师范)、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全过程,显著提升红岩精神育人的质量和效果,积极培育新时代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人文情怀、责任担当、高尚品德、世界眼光、求真创新、身心强健、平和理性的时代新人。


▲拍摄思政微电影《夏日之歌》荣获第六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特等奖。


(一)课程融入:构建“红岩+”课程体系。推进红岩精神融入课程体系。按照工作体系一体化、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体系一体化、教材体系一体化、师训体系一体化的“一体化”原则进行课程建设。统筹构建思政课课程群,打造“红岩+”党的创新理论、革命精神、红色文化、大国三农、教育强国、科技创新6类思政大课,形成一套教学讲义、一套教学设计、一套教学视频,融入建设100门课程思政重点课程,建立“红岩+”大思政课平台。


▲原创编排“千秋红岩·信仰力量”情景式思政大课。


(二)平台融创:实施“馆校联动”双向育人。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合作创建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依托红岩博物馆革命文物资源优势和学校、学院学科科研、人才培养优势,建设以红岩精神、红岩革命文物为特色,具有辨识度、创新性、示范性的全国一流、国际影响的红色资源研究开发高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高端智库、革命文物阐释传播重要平台、革命文物铸魂育人重要阵地、革命文物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红色资源共建共享中心。


▲原创编排“千秋红岩·信仰力量”情景式思政大课,《红旗颂》以绣红旗为引,以古典舞表达对岁月的深情礼赞,生动演绎了红岩精神。


(三)资源融汇:打造“多元化”资源体系。强化红岩精神资源整合、协同育人。建设“红岩学社”,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赓续红色血脉,寻访红色基因”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红岩知己”实践项目,开展“红岩革命文物青年说”,设立“红岩发声人”岗位,建设资源共享的红色故事“声音库”。推进“剧有意思—红色原创话剧滋润青年心”公益项目。优化“红岩精神故事展演”“我为革命文物代言”实践项目,推进红岩精神故事展演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不断提升“革命文物故事”主题品牌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红岩学社开展“赓续红色血脉,寻访红色基因”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


(四)师资融通:探索“专兼跨”队伍制度。打通育人队伍壁垒,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学术水平较高、学缘、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专职梯队;壮大党政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兼职教师队伍;聘请红岩历史博物馆专家跨岗教学,实现专业拔尖人才涌现聚集。


▲红岩菁英班、红岩学社、中宣团前往红岩革命纪念馆开展实践活动。


(五)评价融合:创新“融合式”考核评价。推进考评体系融合,将红岩精神铸魂时代新人融入党建思政工作与事业发展融合考评,强化考评指标融合,将红岩精神铸魂时代新人纳入指标设定,强化五育并举、深度融合,全面推进红色血脉赓续。突出考核结果融合运用,将红岩精神铸魂时代新人成效与学生综合表现、队伍多维发展一体考量、融合运用,作为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的依据。


二、工作成效


新时代“五融一体”红岩精神铸魂时代新人模式在课程建设、教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社会、国际交流合作上,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在课程建设上,着手编写《红岩遗址文化》《红岩音乐文化》《红岩美术文化》《红岩影视文化》《红岩诗词文化》《红岩日记文化》《红岩精神》系列立体式学校教材,开设《红岩遗址文化》《红岩日记文化》等红岩精神重点课程。


▲近年来国家社科、教育部哲社重大重点项目列表。


在教学研究上,建有“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西南大学 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大学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重庆市人文社科普及基地“西南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等相关省部级研究平台,主持“红岩精神研究”等各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上百项,出版《红岩精神》《红岩精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研究》等专题著作30余部,发表《论“红岩精神”的实质及意义》等红岩精神相关论文上百篇。


在人才培养上,着手打造5个“一百实践项目”,包括征集100位红岩文物大学生代言人,录制100期红岩文物青年说,举办100场红岩文物故事汇,制作100个红岩文物文创品,开展100次红岩文物寻访行等;建有“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等基地近10个,编有《红岩精神大学生读本》等教材30余本,建有“红岩菁英班”“红岩学社”“中宣团”等学生团体10余个。《红岩知己——中国“红岩精神”传承模式的领航者》项目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全国金奖、《“红岩精神”点亮乡村振兴的“新名片”》项目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特等奖、《打造乡村振兴红色引擎:乡村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利用的路径创新研究》项目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


▲有关工作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教育新闻网、重庆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在文化传承创新上,开展“红岩精神的内涵与弘扬”等革命文化、文物宣讲600余次,培训地方干部27000余人次,相关报告获得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数百篇次,《夏日之歌》获第六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特等奖。打造10门“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思政大课,原创编排“千秋红岩”情景式思政大课。

▲有关工作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教育新闻网、重庆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在服务社会上,资政报告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30余次、各级党委政府肯定性批示90余份,与21个省、市800余个行政事业单位和900多家企业有项目合作。潘洵教授多次受邀为重庆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区县理论学习中心组作《与时俱进认识和弘扬红岩精神》等辅导报告。


在国际交流上,与美、加、日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举办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等国际交流数十场,建有6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13个国际联合科研实验室,7个海外国际中文教育机构,1个境外办学平台。


▲《“红岩精神”点亮乡村振兴的“新名片”》项目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获得全国特等奖 。


三、经验启示


(一)坚持以高质量基层党建为引领。学校党委紧紧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党建引领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两个基本原则,围绕“思路创新、示范创建、质量创优”三个目标,发挥“党委一盘棋、支部一团火、党员一面旗、学院一股劲”四个作用,实施“红岩领航、红岩铸魂、红岩强基、红岩筑梦、红岩聚力”五大工程,打造“红岩向党”品牌,构建高质量基层党建工作体系铸魂时代新人。


(二)突出“温度、准度、力度”。突出全员育人温度聚合力,实施困难学生能力提升工程,设立“红岩先锋”朋辈学业帮扶“加油站”和老师领航“成长驿站”。突出全过程育人准度添动力,实施“梦想四重奏”学生成长发展计划。突出全方位育人力度激活力,推动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和文化育人有机衔接的全方位红岩精神育人场域。


(三)注重“常态长效、示范强效、反哺增效”。注重常态长效,细化制度落实,将“五融一体”工作成效纳入教职工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和绩效考核。注重示范强效,设立党员示范岗、红岩育人示范岗,创建“红岩菁英”学生党员示范班等,选树培养优秀学生标兵、全国自立自强先进个人等。注重反哺增效,强化以“五融一体”的成效反哺“双一流”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育人的良性互动,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相辅相成。




来源丨华龙网

声明丨“重庆教育”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认为内容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