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顾亦鸣|融情于景 以情造境——我的版画创作实践

《美术》 美术杂志社
2024-09-04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当 代 美 术

Contemporary Art

融情于景 以情造境

——我的版画创作实践

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教授|顾亦鸣 摘 要:“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国绘画作品中一直延续的文思脉络。笔者在版画创作中也一直追求作品中的意境营造。基于对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语言思考和探索,笔者持续探索版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版画创作语境转换中图式、技法和表现形式的创新,注重汲取传统绘画的精气神,强化意境呈现和形式的趣味性。
“意境”是中国传统审美的重要观念,在艺术创作方面,意境的营造是作品的格调之所在,是中华审美境界中主观与客观巧妙结合的别样意味。多年来从事版画创作,笔者一直在思考、建立这种意味,在技法、表现上争取融入新的观念和尝试,寻找东方文化的特质并对传统图式进行新的解析,形成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东方审美理念。笔者也一直希望无论是技术的磨炼还是观念的延展,作品能承载意境并以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


“不变”与“变”的演绎


在创作道路上,笔者历经了石版画、黑白油印木刻、丝网版画等多个版种,直至2015年因广州美术学院建立传统版画工作室需要,又专事水印木刻版画的教学与创作。虽然有此研究方向的变化,但探索版画创作中的“意境”一直是不变的追求。版种不同,对于技法、工具、材料的要求也相应不同。所以虽说这些年一直从事版画创作,但各版种间其实差别颇大,但也正是这些不断的“变化”,让笔者对版画各个版种有了深入的认识与研究。前期积累不仅为笔者后来的创作提供了经验,夯实了基础,也形成了笔者一系列创作思想的逻辑关系。在创作实践中,由于深入理解了不同版种的特性、效果和气质,促使笔者利用版种的不同特点,进行创作观念的融合、运用及特殊处理,努力探索出自身的作品面貌与版画创作的新意味。


“城市·自然·人”是笔者坚持创作的主题。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了笔者创作的全过程,从早期的黑白油印木刻、丝网版画,直到现在主攻的水印木刻版画方向,不断思考城市、人与自然的关系,试图以一片红叶,一丝轻风,一幽光影,融入中国人的感情和思绪。“城市·人·自然”这个主题一直在延伸,并逐渐把自己对社会、自然以及人文的思考隐喻在画面之中,建立人与自然从对立走向和谐的关系,寓感性于理性的“造景”之中。


黑、白、灰是版画艺术不变的视觉语言,无论是丝网版画还是水印木刻版画,笔者基本上都运用黑、白、灰构成作品的基调。作品中简洁的造型、含蓄的色调、细腻的层次,以平面化视觉语言体现意象形式感,在传统文化根基上重建当代性语言,直抵笔者对人和自然幽玄深邃的认知和感悟,表达作品的意境美感。


由传统形态向现代版画创作语境的转换,是笔者持续探索版画图式技法和表现形式的实践。作品注重汲取传统绘画的精气神,强化意境呈现和形式趣味性。如《空山疏影》和《归去来兮》,糅合古代图像元素,将生态环境的变化置于时空错位之中,以此形成强烈的对比关系。《空山疏影》还以院墙中的传统中式花窗在画面中划出截然不同的两个空间,前景是幽远的古画中的世界,透过窗口望进去,却是大兴土木之后被破坏的山水景象,凛冽的线条感将现实的残酷刻画出来,与柔和的古画意境形成强烈对比;而《归去来兮》则是以一面镜子为媒介,镜中透露出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镜面上刺眼的裂痕则表达出古代《洛神赋》般景象已一去不复返。作品借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的诗意,带回了对过度开发的现代生活的质疑,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现代圆融传统是笔者主要的创作着力点。从“造景起幽”系列到“寻幽入微”系列,直至“境无止境”系列,笔者持续对水印木刻版画创作进行二维视觉元素的融合。系列作品都以抽象化、概念化的元素,通过以设计理念为前提的编排和组合,形成适合现代感知逻辑、易于理解的简洁形态,强化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观赏性,并且把水印木刻所内含的传统艺术特性在碰撞中凸显,以达到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最大限度地展现出现代艺术的视觉表现。


顾亦鸣《寻幽入微·拂绿》绢本水印木刻 80cm×70cm 2022年
以传统绘画“意境”的审美范式统摄现代水印木刻版画的创作语境,是笔者创作的新尝试。“意境”是传统绘画的灵魂。古人对“意境”有诸多追求,从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到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无不体现了“意境”的营造。王昌龄提出“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意境营造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中,也是传统水印木刻版画格调之所在。基于对水印木刻版画的精神气质的追求,笔者尝试将中国传统水墨画技法的“墨分五色”“浓淡干湿黑”的手法融入水印木刻版画的印制过程,以浓淡分明的墨色印染塑造出细腻而柔和的画面。水印木刻所呈现出来的通透及其与水墨相融的细致效果,不仅从主题上契合了含蓄而柔美的审美气质,还由外而内地形成一种张力。在《解语花》《临春斜日》等创作中,既赋予了作品柔情似水的叙述感,也赋予了主题叙事一种朦胧而柔韧的美学表现。


将意境营造置于水印木刻版画的创作,是笔者对“气韵生动”的追求。意境的营造需要强调画面元素的构成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取舍,并在取舍中加以概括,让画面不止于形似,也不止于情感的抒发,而是在概括与取舍、经营与刻画之中进行提炼,在简约之中塑造出幽远悠长的超然格调,也就是传统绘画中的“气韵生动”。当然,以“神韵”与“魂魄”加持创作,是笔者“意境”营造的一个挑战。因为从物象经营到画面构成、从造型元素的构思到具体实施,需要消解概念的束缚,需要打破固定模式并创造出新的合适方式,给观者重构接受的“通道”。基于此,笔者尝试在创作上进行另一种空间表达的实践:作品中虚构的空间,通过物象与光影的循环重复,使画面产生出别样的视觉感受,以简洁的景象呈现出现代的视觉效果,并在犹如秘境般的氛围下,通过点缀其中的远山细节等,让空间气氛发生变化,配上简练的线条与虚实相间的光影处理,使观者产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感觉,将传统山水中曲径通幽的意境传达出来。


顾亦鸣《造景起幽·落晚芳菲》绢本水印木刻 70cm×40cm 2021年
印痕与刀痕并置


艺术创作的现代图像信息传达往往过于符号化。如何通过强烈的对比,凸显版画的表现力,是笔者努力解决的一个课题。丝网版画在创作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如自由的表达、丰富的面貌、色彩肌理的多样性以及技法的灵活性等,能为版画创作营造出多样的视觉表现效果,表达上亦能进行十分深入的描绘。在创作丝网版画“城市与自然”系列时,主题的表现既是现实世界的展现,也是自我世界与自觉意识的撞击,需要加入强烈的表现形式,因此笔者将黑白木刻效果和丝网版画技法相融合,力图建构丝网版画的本体语言。画面既有冷峻的木刻刀痕,也有细腻丰富的丝印痕迹,从而营造出图式构成和印痕肌理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使作品有虚实相间、意境深远之感。在技法上先以黑白木刻创作画面中的城市、环境、天空、背景等元素,完全保留和凸显木刻痕迹在创作中所带有的独特韵味,再将做好的黑白木刻转译成丝网版画创作的图像。


融合两个版种的创作方式让这个系列产生了有趣的碰撞,也让笔者在创作中保留了自身所追求的版画“意味”。如丝网版画《林里风生月上门》《寂寞空庭春来迟》等,完整地呈现了视觉冲击力的表达,且与木刻版画效果的痕迹味道形成互相补充的递进关系。《林里风生月上门》里风吹林丛,瑟瑟有声,明月高悬,门楣清晰。但现实却是,城市高楼林立,林丛匿迹,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往日美景,如水面倒影,萧萧落叶,几许唏嘘,即以象征现实的山和象征过去景象的水中倒影表现冲突。《寂寞空庭春来迟》即以一扇窗户透出窗外景色,伤春的情绪是对不和谐自然环境的无奈。当然,作品取意于五代和凝的《江城子》(竹里风生月上门)以及唐代诗人刘方平《春怨》中的“寂寞空庭春欲晚”。作品还有另一种情怀,就是希冀以文学情绪为基调,通过诗词的寄寓将关于城市与自然的生态环境理念呈现出来,传递出当下生态剧烈变化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思考。


丝网的印痕与木刻的刀痕在画面并置,既让主题产生冲突感,也让印痕与刀痕形成了对话关系,从材料、技法到效果的媒介差异,也隐含了背后文化观念的碰撞。笔者创作的一系列版画,折射出来的矛盾感、冲突感和对立感是一种艺术的表达,这种表达就是视觉效果和表现语言的塑造,是创作中最真切、最由衷的选择与取舍。总之,将丝网的印痕与木刻的刀痕并置,统一于深灰色调,形成对比关系,增强画面视觉张力,凸显厚重感的同时深化画面内涵,注入对当下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共生关系的思考,并传递出人文情怀。


虚拟空间与境象营造


版画作品图式的陌生化或许更能彰显艺术个性。荷兰艺术家M·C·埃舍尔从契合图形的连续创作开始,到视觉语言的无限循环以及矛盾空间的错位衔接等,展现出科学严谨而又魔幻独特的风格。他的视觉语言和矛盾空间错位,似乎与我们传统艺术的意境营造和曲径通幽形成了某种层面上的联系与契合。因此,笔者尝试在创作上进行另一种空间表达的实践,以廊柱虚构起空间的“觅境寻幽”系列,通过物象与光影的循环重复使画面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现代化设计廊柱以远山细节点缀,以传统山水的意象传达曲径通幽意境,加以简洁的线条与光影处理,形成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加入女性形象既是对空间意境的对比,也是对静谧空间氛围的突破,同时以简单的轮廓渐变形成一种与静相对的动态感,进行静态与动态对比,为空间与意境塑造一动一静的另一种平衡关系。“觅境寻幽”系列作品就是对M·C·埃舍尔的空间灵感以及“动、静”概念的一种创作实践。


顾亦鸣《造景起幽·觅境逐影》绢本水印木刻 40cm×70cm 2021年
基于M·C·埃舍尔的创作理念,笔者在“觅境寻幽”系列中寻找更为简练与概括的创作模式,着力营造画面空间,即去繁留简的“造境”将画面上过多的元素进行精减,保留建筑空间的简洁状态,突出整体意境的干净、明亮以及在画面中的留白趣味。以设计的创作手法营造画面虚拟空间,由景入手,通过境象营造环境,引发情绪,即“因景生情”,谓之“造境”而至“幽”,达到融合空间创造与传统意境。现实生活中,人们一直在寻找如梦境般的山林野趣,期待在都市的转角处遇上那一道风光。这需要我们放下心中的躁动,以一种平和而清净的情绪,去感受一楼一窗、一墙一门的平静气息。所以,通过在空间营造中主观性地注入较多的自我意识,由自然景观转化为人造境象,以造境追求深邃幽远的意境,以空间探索多维之可能,在干净和纯粹之中,营造都市空间与环境的“静”,享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静谧幽深。对于建筑与画面空间的营造,以及水印木刻的多种技法实验,笔者都力求做到形式建构与观念表达相统一,使虚拟的空间结构承载着丰富的精神与文化意义。


尽管今天的中国绘画自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对于绘画中“人文”的追求丝毫没有减弱。在笔者近些年的水印木刻版画创作中,一直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人文“意境”来表达自己对版画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看法。试图用固有的韵律和当今的图式,来呈现对现代艺术审美的理解,并且努力在这些作品中反映出中国现代版画创作所包含的风格语言和艺术思想。(注释从略 详参纸媒)




Integrating Feelings into Landscape and Creating Artistic Conception with Feelings:

My Print Creation

Gu Yiming, Professor of the Print Department, School of Painting and Art,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Abstract: “Artistic conception”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and a way of thinking in creating artworks. The author has always pursued artistic conception in her print creation. While thinking about and exploring the contemporary languag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author tries to create new patterns, new techniques and new ways of expression in developing traditional print into modern print and attaches importance to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traditional paintings to make artistic conception more present and forms more interesting.


Keywords: artistic conception; waterprint woodcut; vividness and charm; space creation





往期精选

目录&卷首语|《美术》2023年第11期

石劲松 邓清柯|新时代潇湘山水“七卷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美潇湘大型系列山水画展”述评

杨晓能|跨越世纪的征程:美国高校博物馆收藏和研究中国艺术之鉴

范萍萍|人民性的表达——时宜的雕塑艺术创作

张宇彤|对话的场域——谭平创作语言的开放性与持续性

曹庆晖|洋溢胡同王临乙家——家园、家居和影集内外的艺术生活史(1946—1994)

郝斌|东方既白——李可染、河山画会与“祖国河山”山水画的生成

季海洋|写生、想象与宣传——新中国美术现代转型中的李斛夜景山水创作

黄孟鋆 郑炳林|敦煌归义军时期功臣像赞源流初探



《 美 术 》

创 刊 于 1950 年

中 国 文 联 主 管

中 国 美 术 家 协 会 主 办

CSSCI | 北大核心 | AMI核心





投 稿 信 箱

| 专 题 研 究 | 靳 浩artmsyj@163.com

| 当 代 美 术 | 施 晓 琴(展览评介)
artmsyj@163.com
吴 端 涛(个案研究)
 artmsj@163.com
靳 浩(现象观察)artmsyj@163.com
| 近 现 代 美 术 | 杨 灿 伟
artmsx@163.com

| 古 代 美 术 | 吴 端 涛 artmsj@163.com
| 外 国 美 术 | 张 冰 纨
artgwsx@163.com

| 文 萃 艺 荟 | 靳 浩
artwcyh@163.com


国 际 标 准 刊 号

ISSN1003-1774

国 内 统 一 刊 号

CN11-1311/J

订 阅 方 式
邮 局  |  邮 发 代 号:2-170定 价 38.00元
编 辑 部010-65003278

010-65063281

发 行 部 010-65952481广 告 部 010-65003278欢  迎  订  阅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苑北里22号

中国文联5层

邮编 | 100029


一审:陈娟娟  

二审:吴端涛  

         施晓琴  

三审:盛   葳  

终审:张   瞳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美术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