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莉莉 || 名校长成“名”的底层逻辑及价值旨归

刘莉莉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9-02

导读

通过对诸多名校长的教育故事、教育实践和思想体系的梳理发现,卓越人格特质是名校长不可或缺的精神品格,包括拥有乐观而坚韧的品格、奉献与担当的精神、坚定而执着的信仰;变革领导力是名校长推动学校发展的关键能力,集中体现为战略决策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和文化引领能力;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是名校长的社会使命,为此名校长要从引领一所学校变革走向推动区域教育整体发展,从关注教育未来走向影响教育的未来。

全文共6555字,阅读大约需要13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如今,中国不仅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而且基础教育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认可。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小学校长群体的积极作为,那么中国教育就不会有现在的优异表现。在当今的中小学校长中,尽管被社会公认的教育家型校长并不是很多,但我们似乎并不缺少名校长。近年来,全国各地推出的各种“名校长工作室”“名校长培养工程”等项目层出不穷,关于名校长的主题报告和教育思想论坛也令人目不暇接。笔者认为,我们对于名校长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教育思想文本的解读,而应该从多维度多层面追问名校长到底“名”在哪里,并透过他们感人的教育故事、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系统的思想体系,揭示其成名的内在规律、底层逻辑及价值意义。





卓越人格特质是名校长不可或缺的精神品格,是其成名的基础



很多名校长之所以能够“出圈”,成为“神”一般的存在,主要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一种品格,这种品格往往源自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特质。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首个提出特质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将人的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1]显然,名校长既有属于其自身的个性特质,同时作为一个卓越群体,他们也拥有与众不同的共同特质,这是决定他们成名的基因所在。虽然名校长的性别、年龄、学历,甚至长相、性格都有差异,但是相比普通校长,他们拥有的卓越品格是共通的,包括乐观而坚韧的品格、勇于奉献与担当的精神以及坚定而执着的信仰,这些特质让他们总能把平凡的小事做得不平凡。稻盛和夫说:“人的能力由于驾驭它的人的人格不同,既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向坏的方面发展。所以人格比能力更重要。”[2]名校长的人格特质不仅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方向与底色,而且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未来与走向。


1. 拥有乐观而坚韧的品格,勇于战胜各种挑战


校长的办学之路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要面对的或是极端恶劣的地域环境、或是极其简陋的办学条件、或是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等,而名校长往往能用超越常人的勇气与乐观心态面对所有挑战与挫折。如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的办学事迹被广为传颂,并非源于她个人坎坷的人生经历,而是由于她对大山里贫困女孩的不离不弃,是她在战胜周身23种疾病时表现出的乐观与毅力,是她拼尽全力的无我与坚韧。事实上,每位名校长都不会因为在办学中遇到阻碍而轻言放弃,他们往往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乐观心态,做别人不能做、不肯做、做不到或难以坚持的事情。诸多名校长的成长经历乃至成名故事启示我们:资源短缺、条件恶劣甚至被别人误解等客观因素都不能成为阻挡他们成长的障碍,反而能激发他们奋斗的勇气,铸就他们卓越的品格。


2. 拥有奉献与担当的精神,善于凝聚卓越团队


名校长之所以能够把学校办好,并非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他们身上拥有的肯奉献、敢担当的特质形成了强大的感召力,进而能够凝聚起一个卓越团队进行创造。首先,名校长的感召力来自他们不把个人得失看得很重,而是愿意付出,敢于付出,甘于付出。正如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书记、原校长陈章义所说,“校长要能推功揽过”。其次,名校长常常不满足于现状,总是率先垂范,在开拓进取的过程中增强团队信心,让大家看见希望。正如因突发疾病不幸离世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校长汤俊文所说,“校长不仅自己做人要好,对人要好,还要使人变得更好”。再次,名校长是不畏惧失败、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他们面对各种安全风险和评估考核,敢作敢为,勇于创新实践。如重庆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希娅在校内取消上下课铃声,是因为她相信小学生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是因为她敢于承担可能因此引起的秩序混乱等风险。最后,名校长具备的宽广胸怀、更大格局和更高境界让这份奉献和担当拥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总之,在现代社会,名校长不能再仅仅靠拼时间、拼体力赢得认可,而是要勇于走出舒适区,不断开拓进取,敢于承担风险,为师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在成全师生的过程中成就自我。


3. 拥有坚定而执着的信仰,守护并彰显教育的价值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需要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教育,而只是一种教学技术而已。”[3]面对当前教育的种种内卷以及各种急功近利的评价考核,真正的名校长能够用坚定的教育信仰守护底线,能够始终坚持不以少数人的成功作为办学业绩,不以学生当下的成败论英雄,不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换取成绩。正如“时代楷模”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原校长陈立群所说,要用“爱和责任呵护师生成长”。同时,名校长的教育信仰往往能折射出他们的人生境界。四川省汶川中学校长龙绍明在大学毕业时,放弃留在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到位于民族地区的阿坝州任教。面对当地学生辍学严重的状况,他抱着“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的信念,从教伊始就开始家访,30多年来翻山越岭走遍阿坝州的13个县域,用信仰和执着托起了孩子们的梦想。又如:面对疫情期间学习条件受阻绝大多数家长想让孩子放弃中考,以及因山体滑坡赶往考场的道路严重受阻的严峻现实,湖南省桑植县白石学校校长吴卫华坚持带着34名初三学生步行几十公里山路参加考试。在他看来,参加考试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孩子们在这次经历中懂得了感恩,这正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变革领导力是名校长推动学校发展的关键能力,是其成名的标识



如果说名校长的群体特质让他们具备了改进学校的可能,那么名校长引领学校发展的变革领导力才是其成名的关键。不可否认,绝大多数校长都想做事情,而且千方百计通过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引领学校变革。然而实现变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临各种复杂状况,选择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的管理成为大多数普通校长的治校之道。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约翰·科特说:“变革的方式是由领导驱动,而不是管理推动。管理,目的是确保组织系统的顺利运转。领导,目的是带领组织创造性地适应环境的重大变化,是以愿景为中心,动员、激励人们克服困难,实现目标。”[4]名校长之所以能够成功推动学校变革,主要源于他们具有战略决策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和文化引领能力。


1. 战略决策能力:从战术管理走向战略规划


战术管理通常是解决当下和短期的目标,力求在规定时间内取得可见的成果,如面对校舍维修、环境改善、教师倦怠、生源流失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时,大多数校长更像是救火队员,哪里问题紧急就奔赴哪里。相比之下,名校长更注重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而后作出各种决策。以编制学校发展规划为例,它原本是校长需要履行的基本使命,名校长则善于把制定发展规划的过程变成统一团队思想、构筑共同愿景的过程,尤其在规划制定过程中的研讨和碰撞是团队达成共识不可或缺的路径。如李希贵校长在推动北京市十一学校变革时,历时两年与教师共同制定了《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确立团队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和愿景,规定了可为和不可为之事,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


规划是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名校长在进行战略决策的过程中通常具备三种思维。首先是系统思维。名校长能够立足于开放、变革、合作的社会背景,审视学习空间、学习方式、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和学习价值的变革,并进行系统性思考。其次是创新思维。名校长不是用经验式思维审视学校发展,更不是简单借鉴与模仿他人,而是善于因时制宜、开拓创新,在重新定义学校教育中重构师生的校园生活。再次是辩证思维。学校在改革创新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矛盾,名校长作为变革领导者总能够在充分考虑正反两方面作用后,为组织发展找到新的平衡,创造出第三条道路。


2. 资源管理能力:从资源寻找走向资源重组优化


资源是包含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因素在内的有形和无形的存在。对于任何学校而言,资源总是短缺的。面对资源短缺,有的校长选择抱怨,有的校长无奈地接纳,也有校长把目光投向外部。而名校长总是比常人更有预见,也更有信心盘活固有资源、挖掘潜在资源、转化可利用的资源,更能通过资源重组创造更大的价值,让资源从有限拓展至无限。


其一,价值重构。对资源的配置与管理优化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关注课程设计走向关注生命体验,从关注学业成绩走向关注学生全面成长,从关注少数精英的成功走向关注全体学生发展。为此,真正的名校长往往会把钱花在教师和学生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放在“面子”工程上,他们会站在师生需求的视角对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进行人性化设计,让空间场域为人服务,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实现资源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其二,结构重组。很多学校出现人浮于事、因人设岗等管理乱象,往往与组织结构不合理息息相关。因此,校长需要通过结构调整让管理职责和流程更为清晰,让部门之间合作交流更为顺畅,让各种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如李希贵校长在推动北京市十一学校变革中,打破传统的功能型组织结构,推动项目化管理,并据此进行权力和资源再分配,有效激发了教职工的工作热情。


其三,机制创新。人的觉悟都是在制度和机制约束下产生的,学校进行机制创新不是要一味逼迫人去奋斗和竞争,而是通过增强师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他们的成长内驱力,让每个人都体验到存在感。如面对县中塌陷的窘困,安徽省定远中学书记、原校长戴茂俊在校内建立“一课一研”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以校本教研质量提升引领教师成长。这一教研机制坚持近10年,教师之间相互借鉴,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师生都因此收获了成长。


3. 文化引领能力:从外延式扩张走向内生性发展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穷国办大教育,这也导致很多学校过于注重规模扩张和硬件条件的改善,而忽视学校文化内涵的建设。近10年来,伴随国家对文化立校的大力倡导,有校长开始贴标签式开展所谓的文化建设,或把亭台楼阁、雕塑等建筑与设施作为学校文化的载体,或把口号作为文化标志,还有的学校聘请专业公司对自身进行全方位的“文化包装”,甚至校长自身也把著书立说作为自己有思想、学校有文化的一种象征。学校被杂乱无章的器物、概念、标语以及干瘪的教条和抽象理论冲蚀着,失去了学校本该有的样子。反观那些名校长,他们对于学校文化建设却有着不同的思考。


其一,把学校文化看作学校精神的传承。美国当代教育学家古德莱得说:“学校是一个具有精神感召力和文化品位的地方。”很多名校长在尊重学校历史传统的同时,往往能够找寻史实背后的关联与意义,让学校精神得以传承和延续。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原校长唐江澎提出人才培养目标的“四个者”(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学校历史上的10大训育标准凝练而成。因此,校长对校史的敬畏不应仅仅停留在讲述历史事实本身,而应该透过这些信息揭示学校对教育本原的追求。


其二,注重寻找学校文化传承的内生力量。学校是知识密集型组织,每一位教师都是各自领域的专业人士,对教学有着自己的理解,也形成了一套在现有制度下比较可行的方法,同时每个学科也有其独特规律。因此,越是好校长越不会轻易用行政手段来统一大家的思想,而是自下而上地利用来自基层师生员工的力量,这样才有利于提振组织的信心,让学校变革具有生命力。此外,名校长还善于把学校外显可视化的载体和教育价值追求融合起来,把学校构筑成为一个开放的学习场域,使所有空间都与课程匹配,都能承载学习功能和教育意义,进而通过师生员工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彰显学校文化品位。


其三,在教育管理细节中凸显学校文化差异。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很多名校长善于把每一件平凡的小事都落到实处,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如江苏省溧阳后六初级中学校长胡建军30多年坚守在一所农村初中,针对学校教师没有机会外出培训的情况,他提出“常规+过程+细节=奇迹”的理念,带领教师做好常规教研、跨学科相互听课,抓实相互学习,最终使学校的教学质量从全市排名中等一跃而拔得头筹。





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是名校长的社会使命,是其成名的意义



名校长并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存在。名校长不一定出自名校,名校的校长也不一定就是名校长。名校长也一定不是完美的,他们可能会固执,甚至在有些方面显得任性,但真正的名校长不会违背教育规律,不会逾越道德底线,更不会突破法律底线,他们用生命与使命诠释着对教育的理解,用师生成长和骄人的办学业绩赢得社会广泛认可。因此,名校长的存在是一种精神激励,是教育家精神的具体体现。未来,我们需要发挥名校长的示范辐射作用,引领带动更多校长追逐教育理想,创新教育实践。


1. 从打造个人形象走向塑造卓越群像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教育这一崇高事业的发展更需要榜样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当下,中国开展各种名校长培养工程,不只是为了发现名校长典范,更旨在造就大批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代“大先生”。因此,培育名校长不能只停留在对其个人魅力的展现,而应该发挥卓越群体效应,推动大批教育家型校长涌现。名校长是距离教育家最近的群体,传播他们的思想,提升他们的影响力,有助于激发更多校长树立“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进而为造就一大批可以信任和依靠的“大国良师”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 从引领一所学校变革走向推动区域教育整体发展


名校长需要在推动所在学校变革的同时逐渐扩大自身影响力,引领推动区域教育发展。当前,很多名校长已经通过担任教育集团总校长等各种方式,肩负起教育精准扶贫的使命,并且在帮扶过程中使自己的教育管理和教学智慧被觉察、被看见、被升华。对名校长而言,从关注一所学校到关注一个区域,不仅是活动范围的扩大,而且是格局和境界的提升,是对自身的再次超越。在此过程中,名校长尤其要承担起区域教育良好生态的维护者和建设者的责任,不能为了维护自身或学校利益抢生源挖教师,而要“以我为模板”,创造学校与区域良性互动的生态。同时,名校长还应该关注更广泛的教育需求和社会问题,通过组织各类公益活动把教育情怀与梦想写在中国大地上。


3. 从关注教育未来走向影响教育的未来


没有对教育未来的关注就没有对未来的适应。眺望教育未来,需要校长在保持办学定力的同时能够适应时代变化。新时代的名校长,首先一定是技术赋能教育的推动者,同时能够在推动科技融入教育的过程中平衡科技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正如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那样,在带领学校进行数智技术与情感教育双驱动的探索中,让小学生在数字化厨房中演绎有烟火气的生活。其次,名校长还善于用理性思考和大胆探索回应与影响教育的未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永智在关于《21世纪的童年——数字时代的情感幸福》一书的评论中说:“面对21世纪儿童理智、好奇心和敬畏感的缺失,我们能为‘童年的消逝’做些什么?就是唤醒和激发各方力量共同留住美好的童年。”[5]因此,不管教育未来走向何方,真正的名校长一定会通过自身的实践与思考讲好中国教育故事,留给学校和孩子以及后人无法忘记的东西,而世界也会因为当代中国校长的深邃思考与创造实践被影响和改变。



参考文献:

[1] Jerry M Burger.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157.

[2] 稻盛和夫.稻盛和夫语录100[M].曹岫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27.

[3] 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4.

[4] 约翰·科特.变革的力量[M].王雯潇,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26.

[5] 李永智.我们能为“童年的消逝”做些什么[N].中华读书报,2023-08-30.



(本文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




1期文章回顾  



林清华丨学校管理研究2023年度发展报告

谢   凡丨面向未来的校长领导力进阶

黄敏洁丨让百年老校焕发生命活力

赵德成,等丨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怎样的校长领导力?

李冠宇,等丨何种校长领导行为更有效?——基于对30位骨干教师的深度访谈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1期 · 大家论道

文章编辑:王淑清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为不“失联”,请“星标”我们:)如您没有“星标”本号,将很容易错过我们的日常推送。按左图快速“星标”本号,让我们保持联系,感谢关注!1.搜索关注“中小学管理杂志社”2.点击左图所示三个小点,选择“设为星标”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十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8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