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封面报道 || 黄敏洁:让百年老校焕发生命活力

黄敏洁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9-02

导读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在传承学校百年文脉的基础上,秉持与生共构的理念,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形成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是坚守“赤诚”精神内核,凝练“儿童中心”在新时代的创新表达;二是实施多元化课程、参与式教学、生长性评价,彰显学校育人方式变革中的“主体在场”;三是推进文化共建,通过在校园内外创设“学生参与”的生活场域,唤醒学生的成长动能,进而让学校焕发生命活力。

全文共5971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存在一定数量的百年老校,这些学校创建较早、底蕴厚重,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展,很多老城区里的老学校,建筑和设施趋于老旧,发展空间受限,光辉逐渐黯淡,面临办学瓶颈。有的办学规模在萎缩,有的即将被合并,有的马上要拆迁。不少所谓的百年老校已经名存实亡。[1]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这些学校如何找到新的突破口,走出发展局限,实现办学超越,就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


2016年,从教28年、已有10年校长经历的我来到一所具有百余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成师附小”)担任校长,与这所百年老校共同开启了新的航程。几年来,我带领团队一起坚守教育初心,在传承学校百年文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学校寻找新的生长点;学校秉持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与生共构,推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让百年老校不断焕发新的生命活力。本文仅从以下三方面呈现我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坚守精神内核,凝练“儿童中心”的创新表达



要激发百年老校的再生力,就要在传承与发展中探索前行,只有明晰“从哪里来”,才能更清楚“去往哪里”。寻根学校精神文化,我发现成师附小长期引动自己蓬勃生长的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师范精魂,二是以生为本。前者是学校对教育心无旁骛的赤诚之心和不断超越的卓越精神,后者是学校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1. 秉持“赤诚”初心,让“以生为本”成为学校改革创新的基点


成师附小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心繁华街区。1904年,陆慎言先生怀着“教育救国”和“教育立国”的赤子之心从海外回到成都,创办淑行女塾。为了让女塾学子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1908年,陆慎言夫妇变卖家产,创立淑行女子学堂小学部作为实习基地,此为成师附小的前身。自此,几代成师附小人以赤子之心和对教育赤诚的爱,奠定了附小百年基业,也让“赤诚教育”声名远播。其中“赤”代表“一抹明亮的红”,“诚”代表“一颗真实的心”,这是115年成师附小办学历程之“不变”,也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源头和精神支撑。


成师附小百余年传承中坚守的“以生为本”的教育立场,则成为学校改革创新的基点。百余年来,学校秉持“勤、洁、公、实”的校训,从儿童出发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发展始终与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脉搏同频共振。回顾学校改革发展的历程,“注音识字·提前阅读实验”激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情知结合教学”将学生情与智两大生命发展要素统整起来,正视学生作为全人的完整性;“主体学堂”和“师生共构班级文化”研究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助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我想,这就是附小的“师范”精魂,即“为了人的发展”的教育追求以及“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办学坚守。


2. 对接时代要求,让“儿童中心”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遵循


在对“赤诚教育”的传承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站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角度,提升每个儿童的生命发展质量,真正的教育是一个因势利导、激扬生命能量的精神运动过程。在这样一个快速变革的新时代,“以生为本”意味着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基;要始终尊重生命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规律,全面激活学生的发展动能,促进学生自主、全面、个性化发展,进而走向蓬勃的生命成长。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将学校办学理念“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核心要义进行提炼,形成如下三层意涵:全面奠基学生一生的理想信念和发展素养,激活生命的发展动能和发展潜能;适应生命成长的需要,创造丰富多元的学校课程;在对教育本真、教学艺术的赤诚追求中,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我们基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将“儿童中心”的内涵进一步聚焦凝练,形成了成师附小新时期的育人目标,即培养拥有爱国情怀、强健体魄、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好少年,以实现赤诚之初心。


在成师附小2021年度全体教师大会上,我向教师们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用一个词来形容你心中的成师附小特质。教师们提炼了很多关键词,包括赤诚、变革、创新、严谨、专业、活力、眼中有人、以生为本……老教师的阐释夹带历史的点滴,青年教师的分享注入新生的感悟,成师附小的模样也在教师们的描画中愈发清晰明朗。




立足变革实践,探索“主体在场”的行动方案



百年老校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不仅要有不变的坚守,还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近年来,成师附小在多年教改探索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学校育人方式变革中的“主体在场”,引导学生在全过程、全身心、全方位参与中走向生命自觉。


1. 实施多元化课程:为学生主体性成长铺设五彩“跑道”


多年来,学校致力于育人方式改革,构建了多元育人主体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指导、全体学生成长成才的全人培养新机制,建构了由基础课程、延展课程和创生课程构成的学校课程体系。


其中基础课程是指国家课程,主要是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整合学科内容,凸显学科特色,在发挥学科课程整体育人功能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空。延展课程是基于国家课程延伸拓展的课程,该类课程从学科特色或儿童生活出发,以学科深化和学科整合为路径,旨在激发潜能、培养特长、提高素养,促使学生在实践创新中走向全面发展。创生课程注重生活实践和社会参与,包括德心融合课程、传统节日课程和社区生活课程,旨在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培育道德情感,提升综合素养。以德心融合课程为例,学校基于儿童个体差异,通过开发润心课程、养成课程、小公民课程和亲子课程等系列课程,帮助学生处理好“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自然、我与社会”的关系。


在课程内容设置中,我们尤其强调主体性原则。从横向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内容之间相互联结,在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从纵向看,每门课程的内容需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特长,体现学段间的相互衔接,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2. 开展参与式教学:让课堂成为儿童生命成长的重要场域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附小的课堂改革始终聚焦在学生主体性的落实,参与式教学的形成得益于30余年赓续不断的研究。在情知教学、主体学堂等多年实践并已取得广泛影响的基础上,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我们将课堂视作儿童生命成长的重要场域,进一步明确了参与式教学主张,希望通过构建高质量的课堂生活,激发学生的生命自觉,充分保障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2]


参与式教学坚持儿童中心的价值立场,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三个环节中,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实现行为、认知、情感三个维度的全身心投入,实现教学的主体共生和师生共创,在提高教学效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在社会情感、合作参与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运用前端分析、激发-体验-创生整体进阶和差异化学习指导三类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主动预学、三维共学和实践延学三个学习阶段。主动预学即学生借助新型预学案进行前置预习,寻找学习内容与自身经验的相关性,同时结合个性化学习目标、学习问题、学习偏好和学习成果进行深入思考,主动质疑,并有意识地寻找问题的答案。三维共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导学下完成个体自学、小组互学和全班共学三类活动,实现师生共构。实践延学是学生在课后自主作业和教师个性化指导下深化认知、实践运用,包括通过课后作业实现从事实性知识到概念性知识再到程序性知识的思维进阶,自主解决预学中提出的问题,通过生活化、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进行迁移应用,展示学习成果。


3. 推进生长性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绽放光彩


近年来,评价对于学生的引导、诊断、改进和激励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3]随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如何更好地落实“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更是成为重要关注点之一。为此,我们将评价作为教师引导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方式,探索通过多元化评价唤醒学生的成长动能,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绽放光彩。


其一,立足素养生长,开展“雏鹰争章”阶梯成长评价。学生成长有其独特规律,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特点不同,不同学生之间也存在不均衡性和个别差异性。为此,我们探索建立“雏鹰争章”阶梯成长评价体系,致力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成长的快乐。评价体系中包含思想政治类、综合素养类、学科特色类、社会参与类四个板块的内容,强调通过过程性、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校园生活、社会服务等各类活动中的表现与进步,助力学生的素养发展。例如:学科特色类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表现、学业成绩和学科活动等方面的情况,主要从表现优异、进步最大和参与学科赛事及重大活动展示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授以“炫彩章”。在此过程中,学生可积累进阶获得“一星章”“二星章”等,由此激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能力提升。


其二,聚焦学习过程,开展循证式评价。学校聚焦学生的课堂参与过程与效果,采取课堂观察、智能画像和成就展台等循证式教学评价,对师生的行为和效能进行评测,以提升课堂育人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和效能感。一是关注参与质量的课堂观察。学校开发了一套校本课堂观察工具,教师结合关注重点个性化使用,对学生参与的广泛性、有效性和深刻性以及教师运用教学策略的情况等进行记录与反馈,为课堂改进提供证据。二是刻画参与表现的“智能画像”。我们借助体感采集设备记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情、行为等,运用AI分析系统和云平台系统,对学生活动热能、师生互动等多种学习行为进行自动分析,生成学生整体的数据报告,辅助教师开展基于数据的研究,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三是体现个性的成就展台。学校还为学生搭建了“课前小主播”“学科活动之星”“我‘最’闪亮”等多种个性化成就展台,呈现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和领域的收获,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纵向发展,体验成长的喜悦。




推进文化共建,创设“学生参与”的生活场域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会变得更生动、更有效。这里的“学生参与”不是简单的“参加”,而是主动地、平等地、深度地投入其中。而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则是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为此,我们探索通过学校文化共创共生,为学生营造自主生长的生活场域。


1. 设立学生参事机构,确保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参与权


学生是校园生活的主角。学校管理者需要畅通渠道,为学生参与校园生活搭建平台,使学生的智慧能够融入学校管理和各类活动的优化完善中,进而不断提升学生自觉自愿参与的意识。为了更好地倾听学生对于校园生活的意见和建议,成师附小设立了学生参事机构“少工委”。这一机构隶属德育处,其成员由学校主题提案评比活动中的年度优秀提案撰写人组成,由全校学生、教师代表和社区代表共同选举产生,任期一年。德育处为全体学生提供问题调研单、提案框架等参与工具,鼓励学生发现校园生活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以提案的形式提交到“少工委”。“少工委”定期讨论整理,将完善后的提案递交相关部门,并与提案人一起促成该问题的妥善解决。例如:部分学生针对午餐后班级食物残渣较多的现象展开调查,撰写并递交了减少食物残渣的提案。参事机构对此进行审核修改并形成专项提案递交德育和后勤部门,内容涉及对食堂菜品的建议,对全体师生厉行节约的倡议等。这也促使学校德育和后勤部门联合改进工作,一方面形成食物残渣检查评价标准,并与班级评比挂钩;另一方面积极改进食堂菜谱,并在全校进行专项反馈。


此后,学校又在班级层面开设“班级议事厅”,与社区联动开设“督院雏鹰站”,均采取“学生递交提案-参事机构审议-学生优化完善提案-对接相关部门推进”的议事规程,学生既能为学校和班级的各类活动提供策划方案,还能在学校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为所属社区和城市建设建言献策。


2. 师生共构班级文化,提高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参与度


班级是学生生活重要的物质和精神空间,班级生活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创设积极向上、关爱互助的良好班级氛围,提高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参与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和学校生活的“幸福指数”。一方面,学生可通过“班级议事厅”深入参与班级文化建设与日常事务;另一方面,学校聚焦“我心目中的好班级”这一主题,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维度着手,通过“交流-分析-设计-体验-反思”的共构五步骤,引导师生共同打造班级文化,促使学生在班级生活的深度参与中提升参与能力。


以班徽创作为例,每个班级由班主任和全体学生一起讨论班级发展愿景和班名,学生据此可独立、可合作设计班徽,最后通过方案宣讲与民主投票的方式确定班徽形象。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求班级学生都要参与其中,从班徽内涵、形象的深度讨论,到班徽从无到有的全过程见证,每个孩子都有参与、体验、分享、表达的机会,在充分彰显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3. 家校社多维联动,增强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感


家校社多向奔赴、协同育人,能够更好地护航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为此,我们有效融通多方力量,为学生构筑参与的场域并提供资源保障。一方面,家校互动,鼓励学生在“家庭参与”中尽责成长。我们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参与家庭事务情况;然后利用校级、年级、班级家长会,开展主题讲座、亲子互动、角色体验等活动,帮助家长充分了解学生的校园生活,在家校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意见,引导家长“肯放手”“敢放手”“能放手”,鼓励学生做好“小帮手”,提高孩子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社会参与”中历练担当。我们带领学生“走出去”,用儿童的视角观察社会,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2022年,成师附小学子参与了学校所属社区的围墙绘画设计项目,体现了学生的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 项红专.学校文化视野下百年老校发展路径探究[J].中小学管理,201912):5-8.

[2] 黄敏洁,何琳,刘捷.参与式教学:引领儿童过高质量的课堂生活[J].中小学管理,20224):50-53. 

[3] 崔若峰.学生评价要有谦卑心[J].中小学管理,202212):60.



(本文作者系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党委书记




1期文章回顾  



林清华丨学校管理研究2023年度发展报告

谢   凡丨面向未来的校长领导力进阶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1期 · 封面

文章编辑:谢   凡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为不“失联”,请“星标”我们:)如您没有“星标”本号,将很容易错过我们的日常推送。按左图快速“星标”本号,让我们保持联系,感谢关注!1.搜索关注“中小学管理杂志社”2.点击左图所示三个小点,选择“设为星标”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十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8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