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 奕 ||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北京行动

李 奕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9-02

导读

北京市教育系统通过多方统筹推进、同向发力,着力回答好“教育强国建设,首都何为”这一重大时代命题。首先,把握形势,基于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背景新要求及新时代首都减量发展新范式,构筑好支撑“生命线”的四梁八柱。其次,锚定方向,通过教育供给侧结构调整系统构建学校育人生态,全面开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阶段。再次,改革创新,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牵引教育综合改革,同时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的重要突破口作用,为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全文共6296字,阅读大约需要13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描绘了一幅教育强国建设的完整图景,其中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面对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期待新要求,基础教育要通过多方面统筹推进、同向发力,做大做强“生命线”;作为全国教育重镇,首都基础教育更要回答好“教育强国建设,首都何为”这一重大时代命题。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系统呈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北京思考和探索。




把握形势:构筑支撑高质量“生命线”的四梁八柱



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更为紧迫的任务是要把握当前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要求,以及新时代首都发展新范式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期待,加快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逐步形成更加符合新要求新期待的教育环境观、资源观和效度观,构筑好支撑“生命线”的四梁八柱。


1. 教育强国建设对夯实基础教育底座提出新要求


基础教育的基点,支撑的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作用,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都需要基础教育这个底座的坚实支撑。基础教育这个底座越坚实,储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的能力就越强。


一方面,高质量发展作为“生命线”,需要每一个要素系统也要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教育供给,满足实际需求,持续增强“生命线”的韧性,更加适应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服务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这就意味着,要统筹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数字化、教育评价等要素系统的改革创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向往。


另一方面,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多维的,既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等不同学段,还包括数字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改革等多个方面,同时也需要每一所学校都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而每一所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办学模式、课程结构、学科教学、育人活动、教学研究、学校治理等“面”上,而且体现在学科组、年级组、跨学科、跨年级等“线”上,同时体现在班级管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激励评价、思想动态等“点”上。


2. 新时代首都减量发展新范式对基础教育提出新期待


在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下,新时代十年,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北京探索形成以“规模约束、功能优化、空间提升”为鲜明特征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推动首都城市发展方式由“聚集资源求增长”向“疏解功能谋发展”深刻转型,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减量发展的城市。


减量发展是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也对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新期待。所谓减量,并不是减数量的意思,而是一种教育发展范式,指的是不再以聚集资源求增长,而要通过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谋发展,通过去库存、调结构,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这就意味着,首都基础教育发展要转向转型升级提质量,主动探索绿色低碳减量的发展范式,即统筹考虑实际需求和有效供给之间的互动关系,真正实现面向未来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范式,切实提高育人质量。




锚定方向:全面开启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新阶段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首都基础教育要牢牢把握高质量“生命线”,推动系统性跃升的质变,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上,全面开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新阶段。


1. 树立新思路:把牢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一是着眼新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坚持以发展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根本目标。[1]因此,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为不同个性禀赋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五育融合既是育人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推进过程,即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相互融通、相互促进;更是重要方法,即通过融合的方式实现一举多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现高质量育人。


二是着眼新期待,坚持协同育人。高质量教育体系是灵活开放、有利于人人成才的教育体系。[2]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围绕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有组织地推进市、区、学校、学科组和年级组、班级等不同尺度育人单元的统一联动,注重发挥学区、集团、教育联盟以及教育共同体等新型育人载体的突出优势,不断增强育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三是着眼新范式,坚持减量发展。减量发展是在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背景下突破“一亩三分地”的传统思维,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共赢效益的最大化。减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减”的重要意义。从宏观上讲,“减”是要改变以往以要空间、要投入、要编制、要指标为主要特征的资源聚集模式,通过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方式、调结构,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从微观上讲,“减”是要减少低效的课堂、无用的作业、多余的考试,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要通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减去低效无用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满足孩子们学足学好的需求。


2. 找准新赛道:构建整体协同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围绕“以高质量发展的首都教育高位融入首都发展”的目标,从增强学生的实际获得出发,北京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把握以下三方面内容。


其一,构建协同教育供给体系。要穿越多种边界,集纳一切有益资源,从“要素性地解决资源问题”向“结构性地解决体系问题”的方向转变。


其二,注重育人载体创新。要由单体学校供给向更加包容多元的区域供给、集团供给、共同体供给转变,在新育人单元的框架中尝试开展机制设计。


其三,统筹推进落实。要统筹推进新课程标准实施、“三点半”课后服务设计、家校社协同、线上线下融合等工作的落实,善于抓住一线教育教学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升课程教学整体设计能力。


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如何构建更广义的教育资源观和环境观,集纳更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适合且高效的教育供给,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3. 构建新生态:以教育供给侧结构调整惠及更多师生


教育供给侧结构的调整不应该仅仅是个理念,而是要依靠制度化的措施来落实,系统构建学校育人生态。优化教育供给可以从多个维度出发,包括供给的内容、方式、策略等。系统构建学校育人生态要通过在适度规模的学区和集团等新载体中提升课程、设施设备、师资、教研、管理、活动等资源的共享率,让家长和孩子们有更多的获得感。


从供给内容看,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仅仅靠教材、靠校内已远远不够,多元化的社会资源都应尽可能多、尽可能好地纳入当前的大中小幼教育体系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升校内教育服务质量,让每个学生在校内都能够学得会、学得好、学得足;另一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统筹校内校外教育资源,统筹课内课后两个时段,对学校教育教学安排进行整体规划,全面系统打造学校育人生态。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教师作为第一责任人,要逐步树立新的资源观和环境观,要有新的视野、新的担当和定位;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纳一切有益的资源,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磅礴的力量。




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生命线”建设的系统性跃升



为夯实教育强国基点,推动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北京市教育系统聚焦学生的实际获得,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努力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通过持续改革创新,北京市教育系统从内容、方式、策略等不同维度优化教育供给,推动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1. 做精“大减法”“小加法”:把评价指挥棒变为“赋能棒”


前不久,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意见》,开启了新一轮中考改革。此次改革依据不同科目特点,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设定的科目分为考试科目、考查科目和考核科目,坚持全科开考、全考全用,优化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形式。其中,计分的考试科目由此前的10门减至6门,生物、地理、历史、化学四门为考查科目,不再计入中招录取成绩;道德与法治科目笔试将实行开卷考试;体育与健康增加分数,增加过程性考核。


这次整体的调整,实际上是面向新课标的落实和高效率的人才培养,旨在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评价标准的提升和引导作用。[3]2018年以来,北京市高考、中考方案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过程中,特别是配合新课程方案的颁布实施,对于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打好什么样的各学科的共同学科基础,我们一直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研判。此次中考改革,虽然表面带来的直观感受是计分的科目减少了,但实际最终指向是让不同的考试方式引导这个学科实现应有的教育教学目标。我们希望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牵引教育综合改革,也就是以评价改革为牵引做减量、提质量,把教育评价的指挥棒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赋能棒,引导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引导树立新型的资源观、环境观和效度观,着力推进更高品质、更具韧性的“生命线”建设,引导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首先是做好“大减法”,聚焦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多元成长。学生每天的有效学习时间是相对固定的。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应该是在提高学习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利影响因素。因此要在大的结构设计上减下去,减少低效、无用、多余的学习和考试内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增加作业的精准度,增强考试的针对性,让有用的成长撬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造性地转化为适合所在班级、所教学科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同时要坚持以学定考,让考试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同盟军”。


其次是用实“小加法”,促进兴趣、思维品质和知识基础的有机融合。也就是将兴趣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嵌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让这种能力更好地促进基础知识掌握,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更加需要将这三者有机融合起来,让兴趣和思维品质成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强大动能和持久优势,并且在终身学习中得到固化和加强,从而使他们更加从容地应对未来环境的变化与挑战。


为此,我们将陆续推出相关配套政策,通过“多渠道”和“新载体”,为中考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支撑。所谓“多渠道”,即用多样化测评表征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把中考的分水岭作用进一步弱化,让它只是基于问题的诊断和平时教育教学的指挥棒,指挥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学,应该往哪个方向去教。在此基础上,我们会不断拓展“新载体”,通过在高中阶段进一步扩大已有教育集团、教育联盟和学区的作用,让它成为新的育人载体,从而让学生能够各得其所,由此形成更丰富的教育供给。


2. 构建数字新基座: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教育数字化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近年来,北京市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在基础环境、教育大数据、应用场景和标准规范等方面推出一系列举措,探索构建了“一基(数字教育新基座)、六景(数字教育新场景)、三空间(数字教育新空间)”的智慧教育发展新格局;建成“1+6+N”(一库、六系统、N应用)的教育大数据体系,发布上线北京市教育大数据平台,形成全市教育数据共享交换的“基础底座”,由此形成北京市教育数字化推进的总体框架。


在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我们将教育强国的新使命、教育强市的新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统合起来,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的重要突破口作用,探索以教育数字化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变革、育人质量提升,从而为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其一,更好地加强有组织育人。数字技术具有跨领域、跨时空、跨层级、跨系统等特征,可以更好地实现纵向打通、横向协同,更好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比如: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中,我们将打造一体化教学市级资源库,这既需要市、区、校等各级纵向统筹推进,系统化体系化建设各学段的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又需要横向联合不同系统、不同部门协同推进,融合各类特色主题教育资源,共同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思政教育资源体系。


其二,更好地支撑五育融合。数字技术具有较强的穿透力,易于穿越五育的边界,可以更好地促进构建不同尺度的立体化融合环境。一方面,发挥数字技术易于创设情境、交流协作的优势,依托跨学科、主题化、项目式等综合学习活动以及特色课程,高效融合更多方面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发挥数字技术在多维数据采集、分析工具研制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立体化评价,更加综合全面地支撑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三,更好地推动教育减量发展。数字技术具有促进要素流动、共享共用数据的优势,可以更好地把握“减”的力度,增强“加”的质量,在“加”“减”统筹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可以更好地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构建全方位、更具韧性的教育服务快速响应机制,切实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利用数字技术助力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更加多元的合作组织和共同体内共享共用。


其四,更好地打造教育新场景。教育新场景呼唤塑造新优势、开辟新赛道,是新发展理念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利用数字技术助力打造教育新场景,要始终坚持有效供给、消费需求和场景落地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终端需求拉动有组织的优质高效教育供给,更好地助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构建连续培养、灵活弹性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集纳大中小学、校外教育、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为某个领域、某个方向上真正有特殊潜质的学生提供成长新赛道。另一方面,精准对接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不断打造有特色、有亮点、有规模的数字教育空间,推动形成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多元化发展环境。


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就在每一位教育者手中。为此,北京教育系统还围绕“筑牢教育强国根基、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素质、促进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题,遵循党建引领、聚焦改革、注重实效、问题导向、分层分类、减轻负担六个原则,以全员实训形式开展干部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基本功。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北京教育系统的干部教师将会把实训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生动实践,有效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真问题,从而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参考文献:

[1] 吕玉刚.以未来计·从足下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十年成就与未来布局[J].中小学管理,202210):10-14.

[2] 王烽.什么是高质量教育体系[J].中小学管理,20238):35.

[3] 李奕.“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J].中小学管理,201810):16-18.

(本文作者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相关文章推荐↓

李 奕丨首都教师交流轮岗十年透视与展望

李 奕丨整体推进校长职级制实施的“北京行动”

李 奕丨“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李 奕丨北京“深综改”: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性变革





11期文章回顾 


李   烈丨新时代小学育人方式变革的关键点

芦咏莉丨从大学教授到小学校长:“活”起来的研究生活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3年第11期 · 本刊视点
文章编辑:谢   凡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为不“失联”,请“星标”我们:)如您没有“星标”本号,将很容易错过我们的日常推送。按左图快速“星标”本号,让我们保持联系,感谢关注!1.搜索关注“中小学管理杂志社”2.点击左图所示三个小点,选择“设为星标”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九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7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