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医学

其他

震惊!多家医院出现一级甲等医疗事故!医生惊出冷汗:只要患者死亡,必判医方赔偿!倒推过错,带着上帝视角去挑错,如何保持客观?

病人身患消化道肿瘤术后出现并发症死亡鉴定为一级甲等医疗事故负35%责任,赔30万近期,据媒体公开报道,经过法院判决或进行医疗鉴定后,不止一家医院出现了一级甲等医疗事故,纵观事件的经过,不少医生都对最终的责任划定持有异议。2024年6月5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发布了一起涉及一级甲等医疗事故的判决6书,引发业内热议。通过案由可知整个事件的全貌,2023年4月10日,祝某某和家属前往昌吉市某某医院就诊,被该院确诊为食管腹部恶性肿瘤,并于当日住院。住院后医生没有评估手术风险,术后未经家属同意擅自将祝某某转至普通病房,26号发现术后综合症,昌吉市某某医院没有及时治疗,造成病人病情恶化,导致祝某某于4月30日晚去世。祝某某死亡后,其家属将昌吉市某某医院告上法庭,要求承担全部责任,并申请昌吉州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后经法院审理,查明如下事实:2023年4月10日,祝某某以“上腹部饱胀不适20余天”到昌吉市某某医院门诊就诊,数天前,该患者曾在其他医院诊断为低分化癌伴溃疡形成。昌吉市某某医院以“食管腹部恶性肿瘤”将其收住该院普外肿瘤科,入院诊断:食管胃连接处恶性肿瘤。媒体报道没有披露的信息:该患者为男性,时年59岁4月20日,患者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贲门切除伴食管胃弓下吻合术+腹腔镜下小肠造口术+左侧胸腔闭式引流术。术后诊断:1.食管胃连接处恶性肿瘤
6月25日 上午 7:31
其他

震撼!高考后临床医学又大火!热度第一!2024年医学排行榜出炉!收入排名出炉!学医只能当医生?高考生:卫健委、药监局哪个不能去!

2024年,临床医学再次大火!学生们高考是为了什么?接受高等教育又是为了什么?天呐,临床医学今年再次成为报考专业热度第一名,并且今年准备报考临床医学的高考生都有着清醒的头脑和认知,并非所谓的人云亦云,这次必须得好好审视这种现象了。今年2024年专业热度从昨天一大早开始,随着全国各省市的高考成绩陆续出炉,临床医学立马又冲上了热搜!相关浏览量瞬间破亿!诸如“学医只能当医生吗?”“600分能考临床医学吗?”“医学报考需要注意什么”“临床医学明明那么火,为什么总有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的说法”等热搜词条层出不穷,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微博话题度。事实上,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临床医学报考热度一直居高不下,近4年来逐渐受到高考生的青睐。例如,2021年和2022年高考期间临床医学报考热度都是在第五名的位置上,2023年专业填报期间,临床医学突然成了一匹黑马,暴涨到第一名的位置,并且热度远远甩开了第二名,呈现断崖式的领先地位。到了今年,原以为临床医学热度会减弱,没想到报考热度依旧如初,仍然是高考生心中的香饽饽。去年高考填报专业热度针对这两年来临床医学频频爆火的现象,专家表示,可能与经济下行有关,在经济不好的时期,体制内的工作往往更受高考生青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计算机相关的专业遇冷。现阶段互联网的风口已经过去,互联网行业野蛮生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很多大厂今年动辄裁员上千人,恨不得整个产品线上的员工都打包裁掉,令人目瞪口呆。高考生现在需要清醒明白,你们高考是为了什么?接受高等教育又是为了什么?医学各专业大学排行榜新鲜出炉协和、北大、上交包揽前三想学医,如何报志愿?6月13日,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了「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排名包括810个专业,涉及93个专业类、12个专业门类。这次大学专业排名是通过学校——学科——专业三个层次的评价汇总形成对专业的综合评价。排名指标体系设置学校条件、学科支撑、专业生源、专业就业、专业条件5个指标类别。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前三名依然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具体排名为:此外,排名还涵盖基础医学类、口腔医学类、医学影像类、麻醉学、中医类、眼视光、医学技术类等多个专业类,现将排名列出,以供家长和考生进行参考。基础医学类部分排名如下:麻醉学部分排名如下:医学影像学部分排名如下:眼视光医学部分排名如下:精神医学部分排名:放射医学部分排名:儿科学部分排名:口腔医学部分排名:中医学部分排名:医学检验技术部分排名:热门专业毕业后工资收入都是多少?医学各专业毕业五年后平均收入出炉高考生千挑万选、仔细填报专业,为的就是以后能挣足够多的钱用来养家糊口,所以我们来看一看热门专业中的工资水平。从2023届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来看,在十大高人气专业中,IT相关专业收入较高,由于这些专业以吃青春饭为主,可能会面临35岁危机,所以很容易能够理解为什么刚毕业就能月入过万。例如,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平均月收入达到了7061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平均月收入为6534元。相比互联网专业,临床医学刚毕业的月收入仅为4937元,这是可以预知的,因为在收入方面刚毕业的医学生并不占优势,想要工资有量的飞跃,起码得等到升为主治医师,大概需要30岁以后了。临床工资虽然不算很高,但在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方面,临床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有较高的专业对口率,分别为97%和94%,就业满意度也较高,临床医学专业达到了81%。最后,再附一张医学各专业毕业5年后的平均薪酬,仅供参考:学医只能当医生吗?学了医,卫健委、药监局哪个不能去这届高考生有着清醒的认识!这两天,高考生问的最多的就是:“学了医就只能当医生吗?”这个问题出来之后,无数医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04届一名老学长表示:“我们班三分之一的同学都没有当医生,成绩好的都在其它行业发光发热,反而成绩差的才当了医生。像医药界、金融界、法律界、政界,都有我们班的同学,他们不当医生之后前途也都很美好。我所知道的一个同学,在湖南卫健委工作,那是相当风光体面。”“所以,我始终推荐你学医,学医也不一定非得当医生!你都学医了,掌握了那么丰富的医学知识,改行做医疗管理、医疗咨询、健康信息技术、医疗教育、医疗写作、公共卫生、医学法律和医学伦理等领域,岂不是手到擒来吗!如果你再有一门特长,试着和医学交叉,想失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总能找到工作。学了医后,如果感觉不适合,只要你有转行的决心,就能转成功,并且比其它专业的人更有优势。”安徽省立医院一名从业近25年的医生则对孩子们这样说道:“学了医不一定要当医生。早年的孙文,拿了医学博士学位,没有去做医生,后来孙文医治了国家的病。周树人,他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读书,后来也没当医生,当了作家,医治了国民精神麻木的疾病。有些人可以去唱歌,当了明星,赚得盆满钵满。”“虽然学医后仍然有转圜的余地,仍然有很多选择,但我还是劝你们谨慎学医。因为真感觉不适合当医生的时候,你可能下不了转行的决心,最后还是得当医生,痛苦一辈子。”“另外,学医的漫长周期注定了一个事实:几乎所有的青年医生,在35岁之前都过得很清贫,等迈入40岁以后,伴随着业务水平的进步和职称晋升,收入才会大幅度提高,但这个超长的等待时间,你能忍受吗?”学不学医是一个问题,各方人士都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不过现在的孩子都很有主见,也很聪明,他们不怎么爱听过来人的经验。例如,安徽芜湖一中应届生陈同学表达了他的看法,他表示:“什么叫做劝人学医天打雷劈,不要听那些医生瞎说,我是坚定的学医党!为什么呢?我曾经查阅过行政编、事业编报考相关指导,我惊讶地发现,医学学士学位可以报考的公务员岗位是最多的!!不但可以进公立医院当医生,还可以考教师编、行政编、事业编、基层公卫编、军队文职编、国企健康岗位,等等,现在学医谁还为了当医生呀,经济不好,考编制才是金饭碗,我打算学个四年制的医学专业,毕业后直接考编,医学应届生考编优势特别大,像卫健委、药监局哪个不能进?非得苦巴巴去当医生?”老天啊,现在的高中生都那么睿智吗?竟然懂的那么多?是啊,各种编制都能考,卫健委、药监局哪个不能进?非得苦巴巴去当医生?看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选择,我们做为“老家伙”,也只好沉默是金,尊重他们的选择了。撰文
6月24日 上午 7:30
其他

咖啡和猪肉摄入量过高,皮肤易老化,而喝茶能缓解!我国学者最新研究明确17种食物与皮肤健康因果关系

“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时光从未绕过任何人,衰老就这么悄然而至。当皱纹爬上脸庞,皮肤变得干瘪和暗沉,尽是时光留下的痕迹。纵观全身,最直观地展现衰老的器官便是「皮肤」。打个最直观的比方:虽仅仅相差一岁,但郭德纲和林志颖看起来就不像一个时代的。抛开长相和身型不谈,单从皮肤状态上来看,林志颖也看起来更为年轻,真的是“你再不老我们就疯了”。当然,除了威胁最多人的“皮肤老化”问题之外,皮肤问题还包括很多,比如:色素沉着、皮肤癌、'疤痕和纤维化等等。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还会导致疼痛、瘙痒、挛缩、反复感染等,进一步加重皮肤功能障碍。影响皮肤健康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易获得、可改变的莫过于饮食。近日,来自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研究团队总结了17种食物与皮肤之间的关系,想要皮肤状态“永葆青春”的读者们有福了!五种食物“说拜拜”——咖啡、猪肉、牛肉、香槟加白葡萄酒、面包都是皮肤“杀手”。具体来说,咖啡与猪肉会增加皮肤老化的风险,分别增加4.0%和13.4%;牛肉与香槟加白葡萄酒的摄入与皮肤黑色素瘤有关,分别增加1.3%和3.3%;面包吃太多则会使角质细胞皮肤癌的风险升高2.6%。三种食物“多多来”——油性鱼、茶、沙拉/生蔬菜则是皮肤的“最爱”。具体来说,油性鱼的摄入会使得皮肤老化和色素沉着的风险分别降低3.8%和2.7%;饮茶则与皮肤色素沉着风险降低有关,约减少2.8%;此外,吃沙拉/生蔬菜也能降低罹患角质细胞皮肤癌的风险。doi:
6月23日 上午 7:51
其他

刷短视频上头?它正在“吃掉”你的大脑!清华、浙大等多研究:短视频不仅影响心理健康,还改变大脑功能

近10余年的时间内,短视频疯狂发展,并逐渐侵占了人们的大部分时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53亿,占网民整体的96.4%。“更离谱”的是,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假期某音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突破了7小时,几乎占据了人们“清醒时”的一半时间!回想生活中,大部分时间确实是被短视频“占领”了。每天一睁眼先刷会儿短视频清醒一下,摸鱼时间刷刷短视频放松一下,下班/放学回家之后可算有了大把大把刷短视频的时间,直到闭眼睡觉。很重要的一点是,短视频真的是越刷越上头,在刷短视频的时候根本停不下来,时间仿佛被加速了一样;但回想起来,好像什么也没看似的。随着短视频的“崛起”,一个令人担心的现象也随之而来——短视频成瘾(Short
6月21日 下午 6:28
其他

一张昂贵处方惹争议!咳嗽去诊所,3天花了近千元,超万名医生怒批:违规雾化、超说明书用药、给幼童滥用中药注射液!请快去正规医院治疗

孩子咳嗽去诊所看病雾化、贴敷、直肠给药都用了3天花了近千元近期,在小红书平台,重庆一名网友发表了一篇标题为《诊所高价看小孩咳嗽,到底有没有用啊?》的文章,向广大网友寻求帮助。她表示,自家小孩生病,之前在医院抽血检查后发现轻微肺炎,医生要求住院输液,考虑到小孩两岁不到,以前从来没有输液过,就拿了药吃,没住院,后面咳嗽都好一些了,可因为最近降温,孩子又感冒了。于是,就带孩子去诊所看了,第一天拿药,做雾化、贴膏药;第二天做雾化、贴膏药、肛门塞药;第三天跟第二天一样,现在每天花费都是260元左右。膏药是50元一帖,每天两贴,另外的100多元是雾化和肛门塞药,诊所的医生说至少要看五天。由于在诊所看了好几天,可病情一直持续,这名妈妈便上网求助表示:“诊所很贵,本来想着只要孩子能好,花钱也没事,但是感觉都三天了,孩子还是咳嗽有痰,有没有懂的姐妹帮我看看这个处方单子,如果没效还贵,那我还是带孩子去医院看吧。”从这两张处方单可以看出,孩子咳嗽去看病,医院此前已经诊断为支气管肺炎,这次因降温再次感冒,诊所医师判断依旧是支气管肺炎,并给予开药。开的是什么药呢?有布地奈德、鱼金注射液、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利巴韦林注射液、沙丁胺醇溶液、中药贴敷制品、直肠塞药制品,乌泱乌泱一大堆。乍一看好像没什么问题,好像还挺对症,什么抗病毒的、化痰的、扩张支气管的、清热解毒的,总有一样能起到效果,但由于这名患者刚刚2岁零22天,年龄较小,这个处方单发出来后还是引起了不少医生的指责。江苏一名内科医生首先表示:“我只说家长吐槽诊所收费贵的问题,用药专业问题让儿科医生去评说吧。这个诊所收费确实很贵,为什么贵?对于价格明确的西药,诊所都可以涨价20%左右,更不用说价格不透明的中药了。比如那两个简简单单的中药穴位贴剂,一丁点儿药0.5克,总的加起来不过一小撮,打着祖国传统医学的名号,没有标准,胡乱定价,他敢收你100元!至于疗效如何,我就不说了,免得引起争论。“作为大三甲的一名主治,其实我也明白私人诊所就是做生意,需要盈利,不然无法生存,医院靠检验赚钱,诊所自然靠药品差价赚钱,谁也不说谁。可是,这两个处方吃相太难看啦!特别是那个中药处方!单天用量你竟然收了人家260元,这事放在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医生身上,内心都会感到羞愧,诊所挣钱还是太简单了。”长沙一名全科医生在看到这张处方后则把头摇了很多下,他忧虑地表示:“后面昂贵的、全是0.5克植物药材的穴位贴剂有点玄学,就不讨论了。我只想说一句,这个医生是怎么敢给一个2岁幼童使用利巴韦林的?利巴韦林对绝大多数病毒都不起作用,除非明确了哪种性质的病毒,否则坚决不能使用,并且利巴韦林根本没有雾化的剂型,不能用于雾化。中药制剂鱼金注射液雾化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纯粹是主观臆断,这些都是超说明书使用!对于幼童而言,超说明书使用决不可为!既然诊断为支气管肺炎,除了对症治疗,还应对因治疗,该处方主要为局部治疗,另外,该处方明显超过了5种药品的限制,药物相互作用不明,这种处方,药房是怎么发药的??”儿科医生直呼受不了家长不能只看眼前一时的效果不规范用药出现后果谁都担不起这张处方爆火后,广东某医院一名小儿内科医师,作为从业多年的专科医生,也发表了自己专业且犀利的见解。其认为,医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吃药已有好转,但中途受凉感冒了,那应该是非重症肺炎叠加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恢复需3-5天,普通肺炎的话大概7-10天,这算恢复的快了。对于这张处方,这名儿科医生说道:“关于雾化吸入,说真的,现在无论大小医院还是诊所,已经有点滥用了。究其原因,一是病人认知方面有误区,只要有过一次雾化吸入治疗咳嗽好转的经历,以后只要小孩一有咳嗽就要求雾化,不看咳嗽原因,而且很多家长不接受解释,你不给雾化,他们就认为你在推脱或没有水平。在门诊有限的诊疗时间内,很多医师懒得去解释,也就只好给予雾化了。”“有些医师可能自身技术水平也有待提高,也认为只要咳嗽,做点雾化也是好的,尤其认为吸入糖皮质激素(例如布地奈德)可以减轻局部炎症水平。我个人不太认可动不动就雾化吸入,因为没有循证医学数据。”对于处方中的鱼金注射液、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利巴韦林注射液,这名儿科医生提醒:这些都是超说明书用药!鱼金注射液只能肌注,不能雾化,更不能输液;氨溴酸若是吸入雾化,有专门的雾化用剂型,不能使用注射液雾化;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对大多数病毒无效,临床应用也少,仅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和部分疱疹病毒有效,而且需要早期应用效果才好,基本进入淘汰行列,并且不能用于雾化。如此用药,一旦发生紧急事件想后悔也来不及。最后,这名儿科也发出了自己的质疑:“开出了鱼金注射液和小儿清热化痰栓,应该是诊所医师判断为痰热咳嗽,不知该患儿是否有发热、呼吸粗重、流黄粘鼻涕、咳吐黄痰、痰粘难以咳出、舌红苔黄、咽喉红肿、口干口渴喜饮凉水、大便干硬秘结等症状?该诊所的医师会辨症吗?该医生是在辨症后开出了鱼金注射液和小儿清热化痰栓,还是认为只要是清热解毒的药物,就有抗菌抗病毒消炎的效果?如果是后者,就等同于以往西医滥用抗生素的情况,中药制剂不是万金油,也不是什么都能用一点,给儿童胡乱使用中药制剂,最终受害的只能是儿童,长此以往,身体免疫力肯定会越来越差!”昂贵的中药制剂引发热议医生建议:别瞎折腾,不要给幼儿使用6大用药原则要谨记在这件事被持续讨论之后,中药制剂成为重点讨论话题,北京某三甲一名儿科医生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他表示:“我接诊的患者都是儿童,有的才刚出生没几天,多年前,科室领导要求我可以适当开一些柴胡注射液、丹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等一大堆中药制剂,我强烈反对,我的良心不允许我这样做。为什么要求我开这些呢?领导的说法是,西药为主来治病,中药制剂为辅适当创收,所有药都开,治病创收两不误。这句话把我恶心死了,拜托,你给成年人开这些我不反对,可我的患者都是小孩子!这些药的成分到底是什么?有没有杂质?分子式是什么?不良反应是什么?禁忌症到底是什么?有没有儿童参与临床试验?”“这些药液可是要输注到小孩子的血管里面的,我什么都不知道,说明书上简单两句话,一切未知,怎么敢用?简简单单一句清热解毒,清的是什么热?解的是什么毒?这样的药我不明白机理,价格还那么昂贵,你让我怎么放心给我的小患者使用?我两句话就把领导给顶回去了,所以我的处方中从来不会出现中药注射液,孩子太小,真的不能瞎折腾。”浙江一名儿科医生则表示:“在发生多起医疗事故后,很多中药注射液已经明令禁止对儿童使用了。我看到这张处方后心里非常难受,无论是不是雾化,都不应该用鱼金注射液,可以猜得到,诊所开这个药纯粹是想挣钱,因为它对肺炎起不到一点作用。”据统计,2010~2016年,中药注射剂连续占据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排行的首位,2012年中国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的所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中,排名前20位的中成药均为中药注射剂。2016和2017年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药品剂型分布中,注射剂分别占到84.9%
6月20日 上午 7:31
其他

每天久坐超8小时更易早死!JAMA:久坐>8小时,全因和心血管死亡率增20-29%!但喝咖啡可抵消

亲爱的打工人,你是否估算过自己每天“坐”了多久?让我们来简单计算一下:正常公司的上班时间为朝九晚六,减去午休1小时,以及上厕所、接水喝等杂活,大约有7个小时的时间处于坐着工作的状态。如果再碰上加班,更是10、11、12个小时不止。当然,久坐并不仅局限于字面上的“长时间地坐着”。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20年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提示:久坐行为,包括了人体在清醒状态下,所有能量消耗低于1.5代谢当量(MET)的状态。也就是说,躺着玩手机、窝在沙发里追剧、上下班开车通勤等等,只要消耗的能量足够低,都属于广泛意义上的“久坐”。好不容易回到家,窝在沙发里吃喝玩乐一条龙安排上,“久坐”时长又再次被续上。这样算来,没有运动的一天,久坐时长远远超过了8-10小时,基本上属于“睁眼坐”了!然而,久坐堪称“最温柔的慢性自杀”,慢慢吞噬着当代“脆皮年轻人”的健康。JAMA子刊:每天久坐超8小时,全因死亡风险增20%!一项由中国学者发表在JAMA子刊,题为Association
6月19日 上午 7:31
其他

热议!索要病历收费,一张纸4毛到1元,一本病案近百元!患者质疑:早就交了巨额医疗费,额外收费不合理,医院还想靠这个挣钱?怎么看?

索要病历要收费,一张纸4毛到1元,患者质疑收费不合理、医院想靠这个挣钱真是没想到,这年头医院病历病案收费居然也能引起巨大争议。6月15日,今日头条一名网友发文表示:“为何医院都要收病例打印费?有些医院一张4毛,有些就收8毛一张,打一本病例多的得几十、上百元,这个收费合理吗?有谁知道?”随后,医院病历收费这个话题立即引起了热烈讨论。6月16日,同样在今日头条,山东一名患者控诉了相同的收费情况。他表示:“近期母亲出院,新农合报销和商业医保必须得医院提供的病历病案证明,还得盖章,否则不给报。然后我屁颠屁颠地去了当地医院,跟工作人员索要病历。病历很厚,工作人员交给我后居然跟我要钱?!我问他要收多少钱,他说数数多少页,一张纸8毛钱!我当时气的都想口吐芬芳了,这病历那么厚,起码得百元,你张口就跟我要钱呀,合着我当初交的巨额医疗费白交了?病历费难道没有包含在医疗费里面?按照我的理解,打印病历也是整个诊疗的一部分,额外再收费简直不可理喻,十分不合理!现在只要报销都得需要这个病历,只要患者打印,你都要收钱,难道医院以后还想靠这个挣钱吗?”打印病历的钱不包含在诊疗费里面,还要额外收钱,这个话题火了之后立刻引起了各方人士的争论。先来确认一下,如今医院给患者打印病历病案到底收不收钱?答案是肯定的,一般都会收钱,那么,为什么要收费呢?额外收费到底合不合理呢?黑龙江一名医生表示:“我是医生,我来说说,其实本来是不要钱的,结果一大堆人复印,只能收费控制成本。如果你是商业保险报销需要,通常只需要首页、入院记录、出院小结、诊断证明书、国家医保结算单就行了,就几张纸,根本花不了几个钱,本来也不打算收费,结果大部分人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要复印整本病历,劝都劝不住,患者要求复印病历是法定权利,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但是成本得你出,所以就收费了。”安徽一名急诊科医生则表示:“本来打印不要钱,但是不要钱的后果就是过来印《红楼梦》的人都有。在医院原本很多东西都不要钱,本来轮椅的使用不要钱,但轮椅用完了从来不推回原处,散落在医院各个角落,甚至推回家的都有。本来医院停车不收费,后来一堆僵尸车停在医院。”对于以上认知和见解,四川某中学一名物理教师则给予了反驳,他表示:“本来打印不收钱,现在却收钱了,为什么以前不收,现在要收?很多医生并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说的最多的就是医院收钱是为了防止患者占便宜,好,那可以限制每人只能打一本,或者限制页数,为什么要收钱呢?”“现在只要打印病历,就额外收钱,其实这并没有多少合理性,患者索要病历是诊疗的一个环节,按理来说这个复印费就是包含在整体开支里面的,是医院本就应该免费发放的病情资料。病人住了十几天院,治愈后难道让他空着手回去吗?肯定要给一个住院经历的证明和总结,这就是病历病案,这个东西是不能额外再收费的。”“就比如患者交了日常住院费,病房里的电费和水费就不能再交;患者交了护理费,打针和换药的费用就不能再交。同样的,患者住院时交了挂号费,出院时就应该免费获得一份病案,这叫有始有终,这才符合逻辑!如果患者还想要第二份病案,那么,这个时候额外收取纸张墨水的费用才能得到理解。”条例规定:病案打印,医院可以收费患者:收费后就医体验很差能不能第一份免费,第二份再收费?争论十分激烈,关于病历病案打印是否要收费,相关的条例是怎么规定的呢?根据《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2013版)》第二十三条规定:医疗机构复制病历资料,可以按照规定收取工本费;2018版《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十六条则规定:患者要求复制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复制服务,并在复制的病历资料上加盖证明印记。复制病历资料时,应当有患者或者其近亲属在场。医疗机构应患者的要求为其复制病历资料,可以收取工本费,收费标准应当公开。既然以上两款条例都表示可以收费,那收费标准又是怎么定的呢?很可惜,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水平不一样,一些医院如果收费的话,都是自行发挥。例如安徽某些医院可能每页收个4毛、5毛,北京一些医院每页可能要收1块钱,异地就医的话,除了病历复印费,还要再增加10到20元不等的快递费。当然,个别省份也有病案复印的收费标准,比如南方某省发改委的规定:医疗机构为患者复印病历资料,其工本费标准原则上按照市场复印费价格执行。具体标准为:A3纸0.8元/张,A4纸0.4元/张,B4纸0.6元/张,B5纸0.3元/张。关于以上病案收费的规定,微博自媒体博主“程程”认为极不合理。她认为:“这个病案打印要不要收费,本身就是模糊的,收费可以,不收费也可以,要看医院怎么去做。医院打印出病历给患者,属于基本的卫生服务,额外收费缺乏道义。就好像你去餐馆吃饭,吃完后你要用餐巾纸擦嘴,这时候老板说你必须要额外支付餐巾纸的费用,否则不能用!这话可能没毛病,毕竟我们只付了饭菜的钱,并没有付餐巾纸的钱。但是细想想这一举动特别恶心,去餐馆吃饭,从进去到擦嘴出来是一个完整的流程,饭馆提供餐巾纸是包含在这里面的,额外收费只会让人感到饭馆的不体面和狭窄的胸心,体验十分不好,医院收取病案打印费,同样如此!”事实上,也并不是所有的医院都额外收取病案打印费。有网友反映,他去某地同济医院看病,不管是住院还是门诊,第一份病案在自助机上可以打印,是免费的,如果你需要更多份,那就得到病案室去交钱复印了。最近一年来,他因为经常住院,他发现他所在地的中心医院和同济医院,第一份病案都是免费的,这种就医体验令他心情十分愉快。不只是病案收费胶片收费也被质疑不合理除了病案打印收费被质疑,此前患者做磁共振时胶片要收费也被吐槽质疑。去年初,一位唐山的网友发文吐槽称,自己去医院做核磁共振检查时被询问是否要胶片,胶片需要额外收费。该网友怒喷:“我就是不明白,这480多元的检查费用就不包括磁共振检查后看结果的胶片钱吗?都需要再额外收费吗?难道所有医院都是这样再收胶片的钱吗?太无良了吧!”事件发酵后不少网友都认为胶片额外收费是“巧立名目乱收费”“挖空心思多创收”“流氓行径”。目前,关于胶片要不要额外收费这个事,各地也是做法不一。例如,湖南省的规定是CT和磁共振的检查费里面包含胶片费,不再另外收费;华东一些省市则要求,患者接受MRI或CT检查之后,如果提出要携带影像资料出院会诊或留作备用等要求,有两种影像资料可供选择:一是胶片,医疗机构按每张20元收费;二是纸质打印图像等,医疗机构免费提供。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患者自主选择情况,提供影像资料,并由患者签字确认。上海某医院就明文规定,若需打印胶片,请至磁共振登记处办理,按照上海市物价收费规定另行收费。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发展,胶片这东西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以前的影像检查报告都会出具一张胶片供临床医生视诊使用,特别是骨科和呼吸科的医生,会给配一个看胶片的灯箱,把胶片向上一插,卡在专用的灯箱上查看胶片的阴影部分,就能了解病情。后来技术发展了,医生可以在电脑上查看影像图片,患者也可以在手机上查看各个角度的图像,胶片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可以肯定的是,早期胶片是收费的,后来物价部门强制取消了胶片的额外收费,胶片的费用包含在了检查中,而检查费用是物价部门定下来的。胶片不再额外收费,就相当于由医院来承担,每打印一张胶片医院就要额外地负担这部分费用,对于患者来说,相当于减轻了部分负担,这是物价部门做出的惠民政策。再后来,胶片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可有可无,一些省市的物价部门就取消了这项惠民政策。现在,影像图片数据可以直接传输到手机端,患者不要胶片,当然不会收钱,但是,如果还想像以前那样获得胶片,那就没有这么容易了,因为免费领取胶片的惠民政策已经没有了。就比如上海就经历了胶片收费、胶片免费、胶片再次收费这三个阶段,这也是所谓的“惠民政策要用在刀刃上”的体现。这就是为什么不同地区有的医院胶片要收费,有的不收费的原因,大概率就是政策的迟缓和惯性,按照现有规定,如果患者执意要胶片,医院索取胶片费也是合理,因为现阶段医院已经没有必须给患者胶片的义务了,技术的发展已经将胶片置于边缘化的地步了。撰文
6月18日 上午 7:32
其他

戒烟的好处惊人!NEJM最新:戒烟10年及以上,死亡率几乎与从未吸烟者无差!

“吸烟有害健康”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不仅有害自己的健康,还会影响到身边被迫吸“二手烟”的亲朋好友。我国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烟民人数超过了3.5亿,而被动吸烟的人口高达7.4亿;而每年因烟草失去生命的高达100多万人,甚至超过了艾滋病、结核病、交通事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当然,全球数据也不容乐观。长期吸烟会损害口腔和肺部健康,导致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诱发癌症等等;同时还是全球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造成每年500万-700万人死亡。在沾染上烟瘾之后,相信烟民们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想法,“抽完这根,我就戒烟!”。但戒烟之难难于上青天,戒烟的过程真的太痛苦了,加上其好处无法在短期内直观地感受到,很多人最终放弃了。但近日,NEJM
6月17日 上午 7:30
其他

震撼!科主任没能力,又不让下级进修拓展业务,收入又拿大头,副主任带组跳槽!科室只剩下 2 人,被迫合并!主任真能影响科室存亡吗?

阿拉斯加宝●太重磅!国务院:医务人员薪酬不得与药品、耗材、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挂钩!严禁下达创收指标!回归一类公益,全额拨款能来到吗?●
6月16日 上午 7:51
其他

大汗淋漓完,一称胖两斤!剧烈运动不仅不减肥,反而导致体重增加?最新研究找到“罪魁祸首”!

前段时间,一部名为《热辣滚烫》的影片将人们对减肥的热情推至顶峰。步入夏天,又到了减肥的“黄金时节”,不少人加入了“管住嘴、迈开腿”的减肥大军中。但不知道大家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困境:我明明那么努力地去锻炼了,而且每次都暴汗,但为何一斤都没瘦?上秤后更是“眼前一黑”,不仅没轻还变重了?!这背后,可能是「皮质酮」在作祟。近日,Medicine
6月15日 上午 7:50
其他

气愤!海南一护士夜间被患者持刀伤害!院方:无医疗纠纷,警方已介入!网友群情激愤:拒绝和解,必须以涉嫌故意杀人罪追究

海南一护士夜间被患者伤害!院方:无医疗纠纷,警方已介入!唉,真是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起伤医案,只寄希望于警方尽快查明原因,从源头上杜绝此等恶性事件的再次发生。6月12日,据相关媒体报道,“海口一护士夜间被患者持刀伤害,警方已介入”,随后该新闻事件被广泛关注。6月13日凌晨,针对这名护士被患者伤害的事件,当事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发布情况说明。据情况通报显示,该伤医事件发生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6月11日中午,患者林某因病入住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入院时林某情绪正常,未发现精神异常表现,无医疗纠纷情况。6月12日00:01,正当深夜凌晨时分,在当班护士蔡护士书写护理记录时,该患者突然绕到其身后勒住其脖子,用水果刀割向护士颈部。蔡护士用左手进行遮挡,左手上臂内侧被水果刀割伤。科室其他医护人员及医院安保人员立即协同当场将林某控制,并立即报警,当地派出所警员及时赶到,将林某带往派出所进一步处理。目前公安部门正在介入调查中。事件发生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高度重视,积极处置,受伤的蔡护士被紧急送往手术室,术中探查可见伤口长约7cm,左尺侧腕屈肌部分断裂,肌内动脉断裂出血,尺神经外膜淤血水肿,行清创缝合术后安返病房。随后,该院党政负责人、工会及相关职能部门代表全院职工及时到病房对蔡护士及其家属进行慰问。目前蔡护士情绪稳定,由家属进行陪护,已安排人员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医院方面表示:“感谢社会各界对该事件的关注和对蔡护士的同情与关心。我们强烈谴责伤害医务人员的恶劣行径,坚决支持司法机关依法执法,坚决维护正常的医疗服务秩序。”通报发出来后,短短一天,该伤医事件就已成为热点话题,人们十分疑惑,既然没有医疗纠纷,为什么患者还要去如此伤害这名护士呢?这名患者做出如此恶劣行径的原因到底是啥?河北一名自媒体大咖在微博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表示:“这起伤医案必须要十分重视,细想起来真的很可怕!患者中午住院,才相隔半天就去伤医了,确实很难有什么医患纠纷。这个患者住院的时候事先准备了水果刀,说明其早有打算,选择在深夜行凶,而且当时护士形单影只,可见这个患者无差别攻击,并没有什么特定的行凶对象。在医院工作的医护们以后都小心点吧,最近很多人都挺暴戾的,动不动就爱发火,明显感觉恶性事件增多了,医患矛盾又是比较紧张的一根弦,处理不当就容易出问题。”网友质疑:什么叫做护士情绪稳定?拒绝谅解!能被判定涉嫌故意杀人吗?事件发生后,网友们对护士这个群体极其同情,给予了十足的安慰与呵护,看着让人心里好受了很多。安徽一名刚出院的患者就表达了关心,她表示:“护士太辛苦了,怎么能伤害护士呢!我住院这半个月来,深有体会。她们日夜守护着患者,她们对待病人尽职尽责,是人们心中最可爱的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去伤害她们呢?这个人真的罪孽深重,把刀对着弱者,毫无怜悯之心,必须严惩凶手!呼吁社会上的所有民众,将心比心,要尊重体谅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就算感到委屈、对医疗服务不满意,也可以走法律的渠道,采取如此极端恶劣伤医行为,不可原谅!”不过,也有医生从另一种角度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河北一名医生在看到通报中“护士情绪稳定”这句话后,随即表示:“护士被人伤害了,别人要割她的脖子,她的情绪怎么可能稳定的下来?这会儿指不定如何伤心呢,真的心痛如绞,如果在我身上发生了这件事,康复后我可能就会立刻离职了!”“很多医院在出现伤医事件后,如果出现了受害者情绪稳定的表述,就表示医院不想把事情弄大,想让事情静悄悄过去就算了,事后再进行和稀泥式的调解,取得谅解,给予赔偿,可能这事就真的这么过去了。我见过好几个伤害事件,就是这么调解的!我只想说,医院和受害护士要硬气点,这是刑事犯罪,从这个患者抹脖子的行为来看,说他涉嫌故意杀人都能成立。请拒绝和解、谅解、原谅、宽恕等一切调解行为,这是犯罪,务必要严厉追究刑事责任,请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让凶手得到应有的惩罚。”在这起伤医案中,犯罪嫌疑人肯定要负刑事责任,但鉴于“无缘无故的伤害”“事发在神经内科”,笔者也隐约有一种担心:如果犯罪嫌疑人以精神心理疾病脱罪,或者他真有精神类疾病,可又该如何是好?另外,如网友所言,患者持刀向护士的脖子上割去是否真的涉嫌故意杀人呢?有先例吗?在以往的伤医案中,还真有被判处“涉嫌故意杀人”的先例。据《北京日报》消息,2023年2月2日9时53分,沈阳市皇姑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发生一起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马某某(男,66岁)持改装射钉枪,将医生白某击伤。接到报警后,警方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将马某某当场抓获,现场缴获作案工具。随后2023年2月7日,辽宁省沈阳市人民检察院经依法审查,对2月2日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持改制枪对医务人员行凶的犯罪嫌疑人马某某,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准逮捕。另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政法委微信公众号消息,2022年7月,柳州市鱼峰区男健医院发生一起刑事案件,造成一名医生死亡。行凶者黄某身为患者,认为自己被医生梅某某欺骗,只是医治生殖器颗粒,却被做了包皮手术,心中愤懑不平,遂持刀报复行凶,去医院外的商店买了一把水果刀,带刀去医院二楼医生办公室找梅某某,朝着梅某某胸部连捅多刀,并追捅梅某某到一楼大厅。梅某某虽逃到一楼副院长办公室内躲避,但最终还是经抢救无效后大出血死亡。随后,嫌疑人黄某被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023年4月14日,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了判决。无论行凶结果如何,黄某的持刀伤害行为已涉嫌故意杀人,最终,黄某被判处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赔偿被害医生家属经济损失6.7万余元,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通过以上两个典型类似的案例可知,如果行凶后果严重,伤医案也是可以被判处故意杀人罪的。有护士表示自己不敢单独值夜班了要深度剖析患者频频伤医的三大原因这件事发生在护士身上,已经给护士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上海一名三甲护士表示:“我们医院病人可多了,全国的病人都有,鱼龙混杂,这个伤害护士的事件发生在值夜班期间,又发生的悄无声息,如果突然有一个人在我背后掐住我的脖子,我非吓死,现在已经有很多小姐妹不敢单独值夜班了,真的很害怕。”甚至还有的护士要求夜班隔离,湖北一名护士表示:“值班时应该在诊台安装一圈护栏,这样我们护士夜里值班时能跟其他人隔离开,就算有人要靠近我,我也能及时听到声音,提前有个心理防范。另外,医院大门也要装安检,所有管制器具都不能拿进来,没有这些防备措施,我上个班都不能安心。”对于护士的担心,有医生认为:就算你不去单独值夜班、把自己和别人隔离得远远的,但只要别人有了想伤害你的想法,总有一百种办法去伤害你。确实,伤医行为是一种复杂的行为,我们作为医护人员要明白一些患者为什么会采取这种过激恶劣的方式。首先,伤医原因之一是“患者对于治疗结果的期望值过高,在落空之后心理落差大,从而怨怼医护人员”。那么,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要多科普现代医学的局限性,多宣传医生乃至于医学事业不是万能的、医生不是神,在开展诊疗之前就要事先不断地重复申明,让患者提前有个预期,须知,夸大疗效一定会带来医患纠纷!伤医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医务人员工作量过大,一名医务人员要面对的患者数以百计,导致了医患沟通的不足”。对此,以后的工作要朝着减少医生工作量、加大培训医生的沟通能力这两个方向去开展,要知道90%的医患纠纷都是因为沟通不足,沟通不足,患者就认为自己不受重视,那么,医患矛盾自然就来了。伤医中另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医保支付水平较低,很多患者‘因病致贫’或者‘人财两空’,不堪经济负担,将负能量发泄到医务人员身上”。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怎么才能让患者不会因为治病而致贫?怎么才能避免患者人财两空?怎么才能让患者看得起病呢?以上基于三个伤医原因做出的改变可能短时间难以奏效,那么,现阶段在医院推广安检便是解决燃眉之急的好办法。2021年9月2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推进医院安全秩序管理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公安机关应当在三级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设立警务室,配备必要警力;日均门诊量5000人次以上或者床位1000张以上的大型医院应当在主要出入口实施安检,防止人员携带刀具、爆炸物品、危险物品进入医院。政策推出后,很多人反对全国推广,认为安检是“多此一举”,有心人总有机会把利器带进去,根本起不到作用,没必要耗费人力物力去做一件收效甚微的事。虽然这种言论占据上风,但诚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一名医生所言:“虽然多了一道程序,可却是对医生护士和大家伙儿负责啊。那些危险的东西,就应该被拦截下来。你是来看病瞧病的,当然是不该带的就别带,即使利器藏得再隐秘,但是只要能发现一个,就能减少一份潜在的危险,有什么不好的呢?”撰文
6月14日 上午 7:30
其他

震撼!“烫伤去医院,发现县里的主任医师连省三甲的小主治都不如!”患者惊呼:滤镜碎了!职称那么高,病都不会看!职称和医术有关吗?

孩子烫伤去看病一个要植皮,一个不需要发现县里的主任医师连省三甲的小主治都不如6月4日,陕西一名妈妈在贴吧分享了近期自家孩子烫伤去看病的治疗经历,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她表示:“事发在劳动节放假前,我在高压锅里炖了乌鸡汤,倒了两碗放在桌子上,我家儿子心急,还不等我端给他们,他就拉着妹妹跑去了厨房,可能是碗太烫了,妹妹又太矮,正好在他胳膊下面,他在端碗的过程中一下子撒开了手,滚烫的乌鸡汤就这么淋到了妹妹的耳朵和肩膀上,好在没怎么碰到脸,万幸!妹妹随即大哭,我当时看到都吓傻了,赶紧扒掉娃的衣服,用凉水冲了冲,可烫伤的地方还是起了水泡,通红一片,后来水泡还被我不小心给弄破了。”“娃烫伤后,叫了一个亲戚带着我们娘俩去了县城的医院,好像刚刚被评为三级医院。看病的是个主任医生,50多岁,刚见到我女儿的肩膀,嘴里就说严重,我说咋严重了,他说都秃噜皮了,还不严重吗,要住院!于是我立刻办了住院。住院第一天,看病的主任一次也没来病房看过,只是让护士来送药,我负责给娃抹药,我以为抹抹药就能好,第二天这个主任医生突然跟我说,孩子烫伤十分严重,要植皮!我被吓到了,问需要多少钱,他说需要一两万,我简直不敢相信,只是被汤水烫出了水泡,竟然要植皮?”“随后,问了亲戚一些情况,我要求转院去西安的大医院治病,但是主任不给开转院证明,还说这样的烫伤就是到北京采取的治疗也都一样,都得植皮。我也不管开不开转院证明了,带着孩子就去了西安,到了西安的大三甲,接诊的是一个30来岁的女医生,是个小主治,态度非常好,问的非常详细,一边看病历,一边检查娃的伤口,还做了各种体格检查,感觉程序很严谨,做法很规范。我一直在问她要不要植皮,看完后,这个小主治一句话就让我很安心:这怎么会需要植皮呢?不需要!比这严重的多的是,都没有植皮的,像万古霉素一些药细心用起来就是了,别担心……”结局真的令人感慨,据家长介绍,娃娃在省城大三甲住了十来天后,烫伤部位就很顺利地愈合了,并没有进行所谓的植皮手术,而且报销后连一万都不到。经过这件事,这名家长感慨道:“在县城看病的医生是个主任医师,资格老,经验多,要求植皮,还得花一两万,但是转院去了省城大三甲,接诊的是个年轻的小医生,人家都没提植皮这事,就只是抹了几个药,挂了水,病就这么好了。真是很生气,县里面的主任医师连省城医院的小主治都不如!真是颠覆三观,滤镜碎了一地,以后别指望我再去县城医院……”职称能代表看病水平吗?64.9%医生认为不能反映临床能力天啊,一个是县城里的主任医师,一个是大三甲里的小主治,你现在告诉我说资格更老的主任医师连小主治都不如,这话令人感到震惊,多少有些颠覆认知。因为我们作为普通人,看病就喜欢找职称高的医生,如果一个主任和一个主治在我们面前,那肯定毫不犹豫找主任。可事实情况确实显示大三甲的小主治能力更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个话题火了之后,6月6日,福建一名自媒体博主就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其表示:“一个医生的医术到底如何呢?在县级一类的医院,我不太相信什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等职称。因为在这些医院里,有许多‘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的名号都是熬资历获得的,据说到了一定年限,写个论文什么的就可以获得这种职称,而且论文特别水,这种医术的含金量怎么能与大地方、大医院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相比呢?!像有些大三甲的医生,即使职称不高,哪怕是个住院总、小主治,但他们见识的病例多,什么罕见类型的都见过,处理起来也比县城的医生有经验,你不得不服!”真的唏嘘,不可否认,现在医生的职称,特别是基层医院的职称,真的已经和医生的看病能力不太紧密相关了。安徽一名县级医院的内科医生就表示:“疫情以来,我们科室多了很多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并不是说他们的看病能力在疫情这几年就突飞猛进了,而是因为抗疫一线的人员可以破格晋升职称。很滑稽,难道通过一次冲在前线的抗疫就能使医生的技术水平、诊疗水平和理论水平有肉眼可见的提高吗?”现如今,即使在同一家医院,一些初级职称的硕士生、博士生,无论眼界和思维方法,都比一些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更开阔,尤其是基层医院。事实上,我们某些高级职称的医生已经固步自封了,对于一些新科技、新技术、新进展,基本上选择视而不见,对一些新观点、新理论、新思维接受度相当差。这是因为他们的基础知识储备相对实在太少了,这是时代的局限。要知道,现代医学的新进展都需要有相当雄厚的基础知识储备,而知识的储备又需要更新换代,诸如物理学、生物化学、流体动力学、分子生物学等这些东西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知识黑洞。而且,现在的新知识大都是用英文写的,这就让一些高职称的老主任犯了难。一篇指南,即使已经被翻译过来,上面也有很多英文缩写,几个大写字母就代表一种疾病或者是一个症状,整个指南通篇全都是这种情况,一个英语不好的本科生读起来都费劲,你让那些学历不怎么高的老主任们怎么读?怎么学?像这样的前沿文献,不懂英语真的很麻烦在一份调查中,问及“职称到底能不能代表医生的临床水平?”超过5000名医护人员进行了投票,其中64.9%的医生认为职称等级不能反映医生自身真实的水平,他们认为临床水平要靠长时间在临床上摸爬滚打练出来的,而职称的晋升,只不过就是为了事业单位体制内的管理而不得已为之,多数人职称晋升是为了提高待遇。以目前国内医生的晋升机制,是很难真实反映医生临床业务水平的。县城医院真的治不好病吗?患者为啥都不想去?上文中那名妈妈在经历过烫伤看病这件事后表示:颠覆三观,滤镜碎了一地,以后别指望我再去县城医院……真的很扎心,难道基层医院就这么不招人待见吗?真的看不好病吗?在二甲越治越严重,甚至要植皮,在省三甲一用上药,病就好了,这到底怎么回事?!难道真的就只是因为县城里的主任水平不够吗?笔者想了很久,又分别问了三甲和县医院的一些医生,突然发现,其实县医院的主任也很冤枉。因为这完全就是用药的问题呀,像万古霉素这种高级药物,他们可能根本开不了!只能用一些没有针对性、抗菌谱很窄的抗生素。很多很多药,县医院根本开不了,越开不了,越难治好病,给人的感觉就是县医院很差。我们得知,三甲医生可以开出各种高级抗生素,可以随便用,县医院主任行吗?连最起码的脑梗速救药丁苯酞溶液县医院都不能轻易开出来,还能指望什么?有突发情况,三甲医生可以在5分钟之内把麻醉叫过来并及时插管,ICU
6月13日 上午 7:30
其他

太重磅!国务院:医务人员薪酬不得与药品、耗材、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挂钩!严禁下达创收指标!回归一类公益,全额拨款能来到吗?

国务院医改“指挥棒”下发医务人员薪酬不得与药品、耗材、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挂钩!2024年即将过半,近期有关医护人员的收入分配问题一直在热搜榜上徘徊,很多医生隐约都知道医护人员薪酬制度会有大的改变,可怎么改,心里却一直没有底。因此,我们需要一根指挥棒来引导公立医院在过渡时期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在何处。6月6日,很多医生还在科室忙碌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上,一份标有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以下简称《任务》)的通知重磅来袭。《任务》安排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任务,尤其涉及医务人员薪酬问题,由于是国务院直接印发,意义重大,其“指挥棒”的性质可见一斑。该通知提出了7个方面的重点工作。首先第一点强调的就是地方各级政府在此次医改中的责任。《任务》明确,加强医改工作统筹协调,要推动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落实全面深化医改责任,巩固完善改革推进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其次,要因地制宜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各地要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路径,结合实际加大探索,推进改革整体联动,促进服务上下协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推动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支持指导三明医改向纵深推进。……最受医护人员关注的工作重点是“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在该项工作中,明确表示,研究制定关于医疗服务收入内涵与薪酬制度衔接的办法。注重医务人员稳定收入和有效激励,进一步发挥薪酬制度的保障功能。加强对医院内部分配的指导监督,严禁向科室和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医务人员薪酬不得与药品、卫生材料、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挂钩。进一步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资政策。薪酬不得和业务挂钩后,要想一想医护的收入从哪里来?在国务院印发通知、定下主基调后,“医务人员薪酬改革”多次冲上热搜。从网友和媒体的反馈来看,人们非常期待政策的彻底落实,认为如果医生的收入不再和各种业务挂钩,这种翻天覆地的变革将有利于促进公立医院朝着公益化过渡,甚至有朝一日免费医疗也将成为可能,这将极大消弭如今日益严重的医患矛盾。例如中华网在6月11日发表了《医生薪酬与业务挂钩危害巨大
6月12日 上午 7:30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重大颠覆!Nature子刊:睡眠不会促进大脑“排毒”,甚至会降低清除废物的能力!Science研究被推翻?

人类一生中有1/3左右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但你是否和小编有过相同的疑问:睡觉这么“浪费时间”的行为,为什么没有被“进化”掉呢?事实上,科学家也有着相同的疑问。放眼整个生物界,睡眠会使得生物体处于“脆弱”的非活动状态。既然存在风险,总归要带来一定的益处吧。那么,睡觉的益处究竟是什么呢?早在2013年,Science上刊登的重磅研究《Sleep
6月11日 上午 7:30
其他

震惊!一盒红霉素软膏药店售价39元,电商平台只要3块6,便宜超10倍!网友:医保买药反而更贵,报销个寂寞,被逼着去网上自费买

一盒红霉素软膏药店购买39元,电商平台只要3块6,便宜超10倍!医保买药反而更贵近期,有关“药店医保买药比自费更贵”的热点新闻引发了民众的强烈关注,令人深思!5月中旬,上海一男子在网上吐槽:“难怪小区门口的商铺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药店屹立不倒,红霉素软膏我在线下药店得花39元,但是在电商平台只需要3块6,真的很离谱啊,十倍啊!所以啊,我还特意咨询了市场管理局!”一支普通的红霉素软膏,在药店购买竟然要比在电商平台贵10倍,真的令人特别震惊!离了大谱!在该男子咨询了市场管理局后,工作人员称:商家有权自行制定药品的价格,如果是医保内的药物,用医保购买的,这个是由医保局定价。这个是不违法不违规,是完全由自己定的。这件事引发关注后,更多网友都反映了类似的情况,普遍认为“药店的医保药物反而更贵,报销个寂寞,还不如自费去电商平台买药更便宜呢”。6月7日,浙江嘉兴一名网友就愤愤不平地表示:“我有医保,可我现在也不敢生病,医保买药确实能报销,可有什么用呢?我感觉更坑!”随后他讲述了自己医保买药的经历,他说道:“前天出差,熬夜上火导致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疼的饭都不能咀嚼了,于是就想去药店买些治疗口腔溃疡的药,药店给了我一瓶能够医保报销的药物,名字叫做浓替硝唑液,好家伙,这瓶药是可以医保报销的药,报销前居然要我27.6元,就算有医保报销后也得自己另外再掏16元。回到家后,我去拼多多和淘宝上一搜,瞬间被气炸了!电商平台同规格的药,一瓶也仅需要13.5元!我真的气炸了,我们患者简直被当猴戏耍。”药店医保买药上显示这款可以报销的药售价为27.6元某电商平台上同款规格的药却只有13.5元“这不是可笑吗?这可是医保药啊,可以报销,药店售价27.6元,你一看是不是觉得有医保特别好?但是去拼多多、淘宝完全自费买,也才13.5元!医保定价27.6元,竟然比自费价13.5元贵那么多,你说我还有用医保的必要吗?”“我想不通,真的想不通,医保是给我们老百姓的福利,为什么进了医保的药物,售价反而更贵呢?还贵那么多?要知道,医保里的钱也都是我们的钱,用医保买药比自费贵,那还设立医保干什么?这不是逼着我们去网上自费买药吗!”唉,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这名网友的痛苦和激动。是啊,既然是医保药,目的是为了普惠大众让大家都能买到便宜药,可同样的药,为何药店报销前要比电商平台需要自费的药贵那么多呢?两者为啥售价不一样呢?医保报销后和网上自费相差无二的话,那医保还有什么用呢?药店里的药,哪怕是医保药也要比网上贵很多,到底为什么?须知,我国医保综合报销平均高达80%,可一些老百姓依然喊看不起病、药太贵、买不起药,似乎医保报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例如,去年6月,据《潇湘晨报》报道,一个小女孩得了个小感冒,去药店看病买药,不料药店竟然开了14盒药,其中很多是医保报销的药物,竟然也花费了800多块钱。如果没有医保报销,按照原价来买,只会更贵。再例如,据媒体报道,北京一市民是痛风患者,确诊近一年,需要长期服用非布司他。之前,他一直在实体药店买药,一盒40mg×10片的非布司他片单价55元。最近,他发现同样的药,网上仅需33.8元。他算了一笔账:网上可以免费开方购买,配送费5元,打包费0.5元,门店新客立减2元,最后到手单价37.3元,买得多更便宜,在药店购买,即使医保能报销,也没便宜多少,还不如选择网上购药呢。医保是个好政策,但是用医保买药越来越贵了,很多患者不得不放弃使用医保,选择去网上电商平台购买自费的药物。对此情况,广东一名网友深有感触,她说:“今年初,我做了一个静脉曲张的手术,我没有医保,隔壁床有医保,他花了9000多,我花了3000多,具体治疗好像也没什么不同,他报过后花了3000多,我没报也是3000多,你说这神奇不?”天津一名网友结合自己的购药经历给出了自己的感悟,他表示:“我用医保买过好几次药,我总有一种这样的感觉,如果一个药在淘宝上卖1块钱,在药店购买售价会提高到3块钱,用医保报销后还是付1块钱,关键医保支付的2块钱也是我自己的钱呀,说到底,我还是为这个药付了3块钱!!用医保买药贵那么多,我只能去淘宝买,真的太无奈了。”其实很多网友都有这样的感觉:用医保买药更贵!为了买到性价比更好的药,不得不放弃使用医保。不少媒体报道,在今年618这些购物节点,各大品牌的药物、保健品大降价,很多患者纷纷在各大电商平台囤起了药,除了各种常见药、慢病药,像小孩吃的钙片、维生素、鱼肝油、软骨素也成为疯狂囤积购买的热销品。无论是不是医保药,药店买药比网上买药更贵是事实,其实我们也能理解,这主要有两个原因:1.运营成本不同,实体药店店铺租金和人工成本会比较高;2.线上平台竞争严重。相同的药有很多店铺在卖,为了吸引顾客,很多店铺都会采取各种优惠方式,如满减、返利、新人优惠券等。另外,线上一般是厂商直发,大多采取薄利多销的方式,在这种营销模式下,价格也会被压低。可是,现在药店里的药贵的太狠,轻则相差两三倍,重则相差10倍,甚至医保报销过后还贵那么多,这就太不合理了!医保体现不了普惠的价值,民众频频吐槽,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国家医保局重磅治理来了!开展“上网店、查药价、比数据、抓治理”专项行动民众反映强烈,近期,国家医保局终于开展了专项行动。6月3日,根据财联社报道,国家医保局《关于开展“上网店,查药价,比数据,抓治理”专项行动的函》已下发到各地医保局招采处。该文件显示,随着互联网经济日益深入到经济中各领域,公立医院、实体定点药店、线下和线上销售等购药方式日益多元,人民群众对不同渠道药品价格关注度渐增,需要创新药品价格监测方式方法,从群众视角回应群众关切。网络售药平台信息透明、方便比价、一些领域竞争充分,药品价格有一定参照意义。经研究,决定开展专项行动,在药品价格信息监测中引入网络售药平台药品“外卖价”“小时达”“即时达”“限时达”等当日同城即时配送模式价格(下称网络售药平台“即送价”)作为锚点,比对其他渠道药品价格,掀起“上网店,查药价,比数据,抓治理”热潮。文件强调,进一步强化网络售药平台药品价格发现功能,以网络售药平台“即送价”为锚点,将省级集采平台挂网价格、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价格、定点零售药店药品价格等各渠道药价与网络售药平台“即送价”进行比对,发现异常高价,督促医药企业主动调整,注意辨析企业串货、促销、产品临期等说辞,一追到底,逐步完善价格治理体系。在“治理不合理高价”方面,出现省级集采平台挂网价格、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价格、定点零售药店药品价格明显高于网络售药平台“即送价”情况,特别是涉及到医保基金支付的,应采取函询约谈、信用评价、部门协同、信息披露等方式引导、督促医药企业和定点药店纠正不公平、歧视性高价,主动调整药品价格至合理水平,并将结果报送国家医保局,同时抄送各省级医保局同步调整对应品种价格。令人激动!令人兴奋!为国家医保局及时到来的这个专项行动点赞,它的意义太大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集采药物平台挂网价格、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价格、定点零售药店药品价格,明显高于网络售药平台的价格,这次国家医保局要求,要参考网络电商平台上的同种药物进行比价,专项治理药物不合理高价现象,让药物回落至其市场普遍的价格。文件提到,以网络售药平台“即送价”为锚点进行比价,原则上同通用名、同厂牌、同剂型、同规格、同包装药品都要进行比价,必要时可运用差比价规则对不同规格、不同包装药品进行比价,目的是要调整药品价格至合理水平。专项治理已经到来,我们期待药物价格回归到合理水平、医保报销发挥出普惠作用。撰文
6月9日 上午 7:50
其他

重磅!这三个岁数发生“断崖式衰老”的背后原因找到了!Nature子刊提出一项全新的生物衰老的核心驱动因素

时光从未饶过任何人,衰老就这么悄然而至。多年前,一部美国青春喜剧电影《重返十七岁》唤起多少人对年轻时的回忆与憧憬,如果老了后能重启人生该多好?衰老,通常是指有机体从成年期开始功能衰退的过程,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多阶段且渐进的过程。但事实上,衰老的过程并非匀速,身体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上会发生量变到质变的情况,又被称为「断崖式衰老」。早在2019年,Nature
6月7日 上午 7:31
其他

大教训!“女大学生怀孕7月被当肾病医治后身亡”影响深远!隐瞒怀孕并乱说末次月经,面对如此患者,如何防止被带偏?医生要有警觉意识

女大学生怀孕7月被当肾病医治后身亡卫健委发布情况声明医患双方都有责任临床工作如履薄冰,这句话一点不假,这起事件令全国医务工作者感到痛心和后怕,目前卫健委已经给出了结论,但这件事给我们医护人员带来的深刻教训远没有结束!本可以避免的一件事,却因为患者本人自身对生命健康的漠视和儿戏,以及医生敏感度、警觉性不高,活生生让这起荒唐的、本不该发生的事故就这么发生了。再说一遍!这起事故带来的深刻教训远不止事件本事,带来的深刻影响还将持续波及,请所有医务工作者牢记此事件,并进行深度思考。先来回顾事件的始末。据奔流新闻等多家官媒报道,今年2月,寒假回家的大二学生庞某因身体发胖,干活时有些气喘,被其父母注意,平时瘦瘦的女儿胖了不少,父母便询问情况,庞某只说肚子有些疼,再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后在家人的带领下,庞某去河南南阳邓州市人民医院检查。在进行一系列检查后,庞某被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入住医院肾内科治疗。据邓州市人民医院出具的病历资料显示:入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肺炎、贫血。在患者入院后医生完善相关检查,给予肾脏穿刺活检,应用激素、抗凝、保护肾功能、减少尿蛋白、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多日的查房记录上,也注明“肾病综合征较重”“肾病面容”。治疗了几天后,没想到,大年初二(2月11日)晚,庞某呼吸困难昏迷不醒,肾内科邀请其他科室医生进行会诊。会诊意见中,医生建议给予呋塞米静脉注射、多索茶碱+甲强龙静脉点滴对症治疗。同时进行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治疗,无效后,于2月12日凌晨转院至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令人不解的是,在转至上级医院救治时,庞某并没有被确诊为肾病综合征,而是“怀孕七个多月胎死腹中”。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记录显示,“患者腹部膨隆,与孕晚期相仿,彩超提示怀孕”。会诊后认为是“妊娠合并心脏病,胎死宫内,孕31周+。”2月12日上午,庞某被转运到南阳市中心医院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诊断结果和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一致,遂立即安排进行剖宫取胎手术。手术后,庞某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持续到2月20日,这名年龄仅为23岁、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女大学生不幸死亡。在邓州市人民医院期间,2月7日,医患双方签字的一份《糖皮质激素应用知情通知书》明确,由于病情需要,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但激素存在许多不良反应,包括流产。唉,悲剧从此刻开始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医生不知道的是,庞某恰恰是怀孕了。女儿去世后,庞先生表示:““我家女儿怀孕被误诊成肾病,误治、误用大量激素治疗,还进行肾穿刺手术,最后导致失去生命,女儿隐瞒了怀孕的实情,难道医院检查不出来吗?”5月30日下午,奔流新闻记者来到邓州市人民医院,提出“医院存不存在误诊?”“为什么没有检查出患者怀孕?”“怎么确诊为肾病综合征?”“为什么不向南阳市医学会提供鉴定材料?”等问题,但医院办公室负责人没有给予回应。邓州市卫健委工作人员则称,此事他们一直在跟进处理当中,并透露:“邓州市人民医院的主要责任是误诊、误治,一个孕晚期的患者,水肿肚子不舒服,体重明显增加,心电图、血常规、尿检都检查了,偏偏就没做B超。而是一直按照肾病用药,这些药基本全是妊娠期禁用的,直接导致了庞某的死亡。”6月1日,邓州市卫健委发布了情况说明,这起事件终于有了定论。卫健委表示:初步查明,2024
6月4日 上午 7:30
其他

热议!40岁的老主治,我还能跳槽吗?主任:年轻时多学习,不要想着待遇!医生反驳:人已到中年,再不挣钱家庭就完了

医生到了40岁就不能跳槽了?不想被禁锢,我偏要跳槽近期,河南一名普外科医师结合自身经历,向广大青年医生讲述了40岁老主治面临的人生危机和跳槽选择,引发共鸣和深思。他表示,对很多医生来说,40
6月3日 上午 7:31
其他

震撼!绩效工资成了负数,真要倒贴上班啦?医生求助:要不要逃离这样的医院?医生们自己挣的钱却只能分10% ,真的太少啦!

绩效工资成了负数,真要倒贴上班啦?医生求助:我要不要逃离这家医院呢?老天啊,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这位医生的迷茫、痛苦和彷徨,谁能来帮帮他!5月22日,某医院一名内科医生讲述了令我们感到不可思议的一件事:科室的绩效算下来竟然是负数,绝大部分同事要倒贴上班,就算绩效最高的同事也不过几十块钱。除掉基本工资和夜班费后,在应发绩效工资金额这一栏中,清一色全都是负数。以某一位医生为例,他的职称绩效是-49元,工作量绩效是-79元,这两项绩效是-128元,他的管理津贴给了100元,单独核算人员绩效增加了10元,最后应发绩效工资金额是-18元,再加上夜班费240元,实发绩效工资仅为222元!如果没有夜班费的话,那就统统是负数了!这真的太不可思议了,就算一天活不干,绩效工资也不应该成负数呀!就算扣钱的地方很多,扣到0元也就应该适可而止了,怎么会扣成负数呢?倒贴上班令人惊讶,必须要搞清楚这件事!据了解,这名医生是公立某医院的内科医师,合同编(和事业编待遇一样),在职10年,专科。这所医院是二甲,在职员工千人左右,由于病源确实少,这些年的工资能拿到六千/月就算烧高香了,而且五险二金只发了3险:养老+医疗+失业险,已经将近一年都这样了,科室的绩效又砍了1/3,而且还欠了半年,更有甚者,现在快要倒贴给医院钱了。进一步刨根问底,关于为什么绩效会成负数,这名内科医生也给出了解释,原因如下:1.医院待遇分配:基本工资一半为保底工资,另外一半按绩效发放!不过我们的绩效是9:1分配(医院占9成科室占1成),加上病源本来就少,更谈不上什么绩效了,能拿个基本工资就不错了!2.DRG付费问题:我们医院一个月收入几百万,扣费却扣了几十万,除去开支,医院营收-30%!3.新科室引进设备、器械、水电、耗材等,总之一切费用由科室内部承担,而且扣除的是绩效中可怜的那1/10,所以不够用了,绩效变成了负数!4.医院正在建设新楼,花费了大量财力,需要用钱!5.医院欠供货商、器械商很多钱,估计有9位数以上吧!6.医护:后勤比为6:4,闲人很多,但是又不能扣他们的绩效!经过解释,终于知道医生的绩效为啥是负数了,光是DRG那一项扣了几十万,就能明白为啥发不出绩效工资了。绩效是负数,眼看着要倒贴上班,这名内科医生很痛苦,他非常纠结,不知道要不要留在这个医院,他向广大同行求助表示:“请老师们指点指点,我到底该怎么办?想离开,又狠不下心,留下的话,可能更加艰难,还有必要留吗?离开的话,本人已至中年,出去进修一年,合同未到期,估计需要挣钱十万左右,离开后,公立医院很难再进了,去私营医院的话,我们当地的私营医院待遇也就一万左右,出去的话就要背井离乡了,去偏远地区和朋友一起开诊所,也是要抛家舍业,不过收入会好点!到底该咋办?”对于这名内科医生面临的现状,是去是留,各位同行给点意见吧。医生绩效工资成负数的并不罕见还有医生一天绩效低至16元工资单上的绩效为负数,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河北一名医生就表示:“医生绩效普遍分为职称绩效和工作量绩效,但职称绩效不多,主要还是看工作量,没有工作量,那就没有绩效,只会发基本工资。如果请假请的多了、传染病漏报、DRG扣费多了、科室创收被医院分走的太多了,等等等等,那就没有绩效可发。倘若科室这个月不仅没绩效可发,还欠了很多钱,那分摊到每个医生身上,就只能是负数!绩效负数那就不发绩效工资了,最可恶的是,有些医院不但不发绩效工资,连两三千块钱的基本工资都不发,职工去讨债,那就拖着,能拖七八个月!遇到这样的医院,没啥前途可言,赶紧离职吧。”恍然大悟,原来绩效工资真的可以被扣成负数,倒贴上班也真实存在,难不成我上个班还要给医院交钱吗?还要为医院的负债亏损负责呢?真是无语至极!遥想多年前《法制晚报》也报道过类似的医生负工资事件。据报道,杨女士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某医院工作,由于生病,她向单位申请了病假。然而当她收到过去一个月的薪酬单时,发现其当月薪资上显示的数额为负数。从这张薪酬单可以看出,其该月的薪资总额为人民币4390.84元,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保留工资、临补等项,应扣项目合计为人民币4799.67元,其中包括住房公积金、养老金、失业险、医疗险、停车费、会费等。两项加减,最后其当月薪资在0元以下,为人民币-408.83元。看到工资单后,杨女士感到不解,她表示,按照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通知规定,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最低工资不得低于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而她的工资不仅低于最低工资,而且还是负数。对于工资负数,医院人事科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这种情况不叫“负工资”,是因为杨女士的工资由于保险不够扣,才出现了这种情况。其人事科工作人员同时表示,每个医院都有自己内部的工资支付规定,其单位有自己的工资支付办法。尽管医院做出了解释,但后来还是给杨女士补发了1600元,基本达到了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除了这起报道过的负工资事件外,还有的医生绩效工资低到一天只有16元,就这16元还是医院可怜医生,在计算科室绩效为负数后,勉为其难匀出的一部分。2020年,据央视网报道,安徽省宿松县某医院儿科10名医护人员,以科室名义联名打报告,要求集体转岗。报告书指出,该医院儿科医护人员提出转岗主要原因是绩效奖金太低,收入太少。7月份儿科绩效奖金1.0系数只有498元,平均每天只有16元,而行政后勤是2600元,都比儿科多很多。一般而言,医院行政后勤的奖金,是按照医院平均奖金水平来计算的,在全院应该是中等水平。如果医院平均绩效是2600元,而儿科只有500元的话,基本上儿科绩效奖金应该是全院垫底水平。随后,该医院在官网作出回应:医院按绩效考核方案测算七月份儿科绩效奖励,前所未有地为负数,考虑到儿科疫情防控期间及儿童疾病发病的季节性因素等,决定给予儿科绩效考核分配政策性倾斜,并就实发绩效作出调整,人均奖励性绩效增加到1500元。看看,看看,医生绩效为负的情况可不少见呢,到手的工资是越来越少,工作量却不见减轻,整个人连劲头都没有了。自己创收的钱只能分得10%是不是太少了?医生绩效工资几乎为负,这并不是说科室一分钱都没有创收,医生在上文的解释中也说了,好歹也创收了几百万,除去DRG扣钱、引进设备、器械、水电、耗材、建大楼、供养庞大的行政后勤人员等这些似乎难以改变的事情外,导致科室医生绩效工资为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竟然是临床科室创收的钱只能分10%,剩下的90%都要交给医院,这仅剩的10%还还账,科室就所剩无几了,医生的绩效工资可不得为负嘛。天呀,医护人员自己挣的钱却只能分一成,这是不是太少了?这个比例正常吗?医生的工资构成怎么分配才合理?查阅相关数据后得知,由于医院是实行差额管理的事业单位,按理说当地财政应拨付40%的基本工资,但在去年,大部分医院反映,实际仅拨付了20%-30%,到手的基本工资偏低现象在中西部较为普遍。例如,武汉某三甲医院急诊科主任介绍,她2023年下半年到手的基本工资仅为2100元,在这种情况下,医生的收入主要依靠绩效。大家都眼巴巴地等着分绩效呢,这个绩效是科室自己挣的,应该分多少比例呢?事实上,分配绩效主要看收支结余,其中的收入部分,是指科室收治病人获得的检查费、治疗费、床位费等;支出部分则包括科室人员成本、房屋及医疗设备折旧成本等,收入减去支出后结余的钱,是医院的总绩效。一般来说,医院要按10%-25%的提成给科室作为绩效,科室主任在科室绩效的基础上按职称及工作量再分配给科室医生和护士。由于每个科室结余的钱不同,医院内部也没有转移支付这一说,以科室结余定绩效的方式较为普遍,所以,各个科室的绩效差别很大。医院的心内科、神内科、消化内科都属于绩效高的科室,在一些医院,神内主治医师的绩效收入甚至比绩效不好的科室医生高出1万多。所以,我们要回答之前的问题:科室自己挣的钱,却只分得10%的绩效,是不是太少了?确实太少,因为医院普遍会按照10%-25%的平均线给科室作为绩效,大部分都是总绩效的15%,浙江某医院有一段时期甚至拿出了总绩效的30%分给了医护人员,受到职工们的一致好评。有人会问,医院剩下90%的绩效,医院要怎么用、怎么规划?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能说清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行政后勤人员的绩效肯定在这90%里面。一位江苏无锡某县三甲医院的医生就介绍过,他所在医院有9位副院长,27个大行政管理部门、61个具体分管部门,行政人员比例在30%-40%,而他们的工资奖金都需要临床一线职工去创收。分析至此,我们总算能大概理清医生绩效工资为负这件事的缘由了。试想,如果能把分给科室的绩效提高到15%
6月2日 上午 7:50
其他

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大翻车,使用后阳痿的风险增加4.5倍?Nature子刊最新研究给出警示!

“不节食不运动,轻轻松松瘦20斤,每周仅注射一次”,这样的宣传语怎能让人不心动?于是乎,司美格鲁肽成为了众多减肥人士梦寐以求的神药,甚至多国陷入了供应短缺的状态。“网红”司美格鲁肽究竟有多神?最初,司美格鲁肽被批准用于降血糖。作为新型长效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司美格鲁肽能有效地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从而间接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该药物的一大优点在于:体内半衰期在1周左右,因此能实现一周给药一次。凭此,“一周打一次”的司美格鲁肽迅速取代了上一代降糖药,并于2021年4月在我国上市。图源:网络事实上,司美格鲁肽能“跨界”减肥的原理并不复杂,或者说其控制体重的作用算是“顺带”——因其能够模拟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增加了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饭后的饱腹感提升了,胃排空的速率减慢了,自然能够减少饥饿感、热量摄入以及体重。早在2021年3月,医学顶刊之一《NEJM》发布的全球性重磅临床试验显示:仅需每周给药一次2.4mg,司美格鲁肽使得肥胖参与者的体重狠狠地下降了15.3kg!在整个试验期间,有将近七成的参与者体重减轻了10%以上,而降低15%以上的人数超一半。同年6月,司美格鲁肽的适应症从降糖扩展到减重(在美国)。DOI:
6月1日 上午 7:50
其他

重磅!科主任训话:卫健委鼓励医护兼职创业,不是让你去摆摊、送外卖!要和医疗相关!上了热搜后,他从医院离职了!医护兼职到底能干啥?

科主任训话鼓励医护兼职创业,不是让你去摆摊、送外卖医生下班后摆摊、搞副业、去创业,近期这些新闻十分吸引眼球,看到后似乎觉得自己也能行。但真的可行吗?5月24日,北京某医院外科主治医生发文表示:“今天主任说了,卫健委鼓励医护人员创业,不是让大家去送外卖、开店、摆摊的,必须是从事医疗相关的行业,最好能充分发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想了半天也没有这个行业呀,难道是鼓励开诊所?开个外科换药诊所怎么样?专门用来换药拆线的。除此之外,我不知道我们医生到底能做什么兼职。”对于科主任的这一番话,不少医生都深表认同。例如,河南一名医生认为:“鼓励医生兼职创业,关键是我们根本没时间去兼职呀。允许并鼓励我们去兼职,就是因为医护的工资并不太高,和目前的工作量不匹配,再加上不少公立医院亏损,降薪潮一波又一波,为了增加医护收入,所以就鼓励医护兼职了。说起兼职,我们到底能干什么呢?哪有时间去做?下班后只想睡觉,我觉得做兼职就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根本不适合大部分医生。为啥就不能拿出一笔钱专门提高医护工资,让医生护士安心地全心全力地为患者服务呢?毕竟服务对象是人,容不得半点马虎。”宁夏一名神经内科医生则比较反感近期频频出现的兼职热搜,她说:“我现在一看到微博出现的医护人员做兼职,一天挣多少多少钱我就烦,个例不能代表医护人员的现状。而且我对他们兼职的内容也不敢苟同。医生下班后去烧烤、烤红薯、去摆摊,甚至还有985医学硕士去送外卖,有多少医生会这样干?以偏概全!如此和医疗不相关的兼职,不应该鼓励,这有点走偏了。”“首先你是医生,你的第一要务就是专心治病救人,人命关天的事,不可三心二意。如果一个医生上午在手术室里给患者做手术,心里却还在想着下班后怎么摆摊、食材有没有清洗、送外卖的电瓶车有没有充电,这合适吗?我都觉得可笑。当然,空闲之余从事和医疗相关的兼职,我是赞同的,既能获得额外收入,又能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这个可以鼓励。但是下班后摆摊、送外卖、做小生意这些兼职,我是反对的,因为它们根本不能长久,和本职工作有着天然的矛盾,最终只能放弃一个。”“另外,换个角度想想,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医生,如果需要靠兼职收入才能维持体面的生活,这是不是很可悲?”摆摊和做医生两者不能兼得火上热搜后,这名医生还是从医院离职了确实如此,医生下班后摆摊、送外卖、做小生意这些兼职,和本职工作有着天然的矛盾,最终只能放弃一个,不能长久,这句话不假。前些日子,90
5月30日 上午 7:30
其他

阿司匹林再添新用!JAMA最新:仅低剂量服用,能使肝脏脂肪减少10.2%、糖尿病风险降15%!

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不断与疾病抗争的历史。而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的出现,为减少人类死亡和延长整体寿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在经历了多年的捶打之后,这些药物依然受到广泛使用,仍在药坛“闪闪发光”。其中之一,便是「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由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于1897年首次制备而成,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作为首个被发现的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物。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消耗的阿司匹林约5万吨,合药片1200-5000亿片,甚至在临床上被称为“万能药”。图源:人卫药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了阿司匹林的新临床用途,比如治疗痛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代谢性肥胖、糖尿病及其周围神经病变、腹泻等等。此外,最新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可能还具有预防和治疗脂肪肝、癌症、阿尔茨海默症等疾病的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宝盒”也在被慢慢揭开,因此喊阿司匹林一句“神药”也不为过吧?JAMA最新:仅6个月减少10.2%肝脂肪量提及“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ASLD)”,大家对此可能很陌生;但要说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一下子就耳熟能详了起来。为了强调脂肪肝和代谢改变之间的双向关系,2023年6月NAFLD迎来了一次重要的更名,被改为了目前使用的MASLD。MAS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数据显示,全球普通成年人中MASLD的患病率介于6.3%-45%之间;它也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影响着30%以上的美国成年人。此外,多达三分之一的MASLD的患者会发展为进行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因此急需有效、安全、便宜的治疗药物。近日,医学顶刊JAMA上最新刊登的研究显示,“百年神药”阿斯匹林或能在治疗脂肪肝的领域内发光发热。具体来说,与安慰剂相比,每天服用一次阿司匹林,每次81mg,只要坚持6个月的时间,就能显著降低肝脏中的脂肪含量,约减少了10.2%。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4.10021研究者开展了一项为期6个月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涵盖年龄在18-70岁之间、罹患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但没有肝硬化的80名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80名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阿司匹林组(n=40,即每天收到81mg的阿司匹林药片)和对照组(n=40,即每天收到相同剂量的安慰剂)进行治疗。在基线时,全部参与者的体重指数为33.7,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检查(MRS)检测得到的平均肝脏脂肪率为35.2%。但在经过6个月治疗之后,与安慰剂组相比,每天服用81mg的阿司匹林治疗显著降低了绝对肝脏脂肪率;两组间的平均差异为10.2%。次要结果显示,服用阿司匹林之后,有42.5%患者的肝脏脂肪量降低了30%以上,而该比例在安慰剂组中仅为12.5%。整个试验流程和结果不仅如此,阿司匹林还能改善生化数值。举例来说,持续6个月服用阿司匹林,使得MASLD患者体内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分别降低了16.1IU/L和14.6IU/L,更是远远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低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能够改善肝损伤情况。更令人惊喜的是,在出现2期或以上纤维化的患者中,阿司匹林治疗也降低了绝对和相对肝脂肪率。也就是说,低剂量阿司匹林还有能力改善患者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同时,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参与者并没有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或出血等副作用。与对照组类似,两组都有13名参与者出现了不良事件,其中最常见的是上呼吸道感染和关节痛,但两组几乎没有差异。简言之,阿司匹林治疗的安全性还是比较好的。阿司匹林治疗对肝脏脂肪以及肝硬化之间的关系综上所述,这项长达6个月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显示,每天服用81mg的阿司匹林可使绝对肝脏脂肪量减少10.3%;而在肝脏脂肪百分比变化、肝脏脂肪绝对值、以及肝炎/肝纤维化改善方面均存在益处。对于庞大的MASLD群体来说,阿司匹林具有治疗脂肪肝的潜在作用,确实令人鼓舞。低剂量阿司匹林能使患糖尿病风险降低15%一直以来,阿司匹林作为最广泛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和抗血小板药,而为人们熟知。但万万没想到,该药物还能进军2型糖尿病治疗界,与另一“神药”二甲双胍抢位置?今年的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年会上,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Sophia
5月28日 上午 7:30
其他

热议!阳光绩效实行,医生工资升,护士工资降?护士透露:从9千多降到2千多,不怕本科护士全跑光?护士有400万缺口,不能厚此薄彼

实行阳光绩效新制度医生工资升了,护士工资降了医院为什么要这么做?近期,在全网有近千万粉丝,之前曾从事过护理岗位的知名网红“任志达”发布了一组主题为“阳光绩效”的真事案例改编短剧,引起热烈关注和讨论。在这一系列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短剧中,内容大致为,有些医院为了留住优秀的好医生,实行绩效改革,名为阳光绩效。绩效的总数是不变的,医生的绩效涨了上去,护士的绩效却降了下去。医生的工资由基本工资加上按劳分配所得,护士的工资统筹分配,每月都固定,无论本月的病人是多是少,护士的工资都只有几千块的基本死工资,不满意的可以离职,护士有的是,不差你一个。这个系列的短视频点赞量收获百万,获得网友极大共鸣,评论区更是愤慨激昂。任志达是很有才华的男护士,他用一个个短视频讲述了目前医院护士的现状,有反转和惊喜,也有无奈和温馨。总之,不论这组视频或欢腾还是悲伤,它反映的问题只有一个:医院为了留住优秀的医生,给他们涨绩效无可厚非,但是为什么要拿护士开刀,为什么要降低护士的绩效?行政后勤一大堆人,他们也不创收,为什么不降低这些人的绩效补贴给医生?护士做错了什么?就在阳光绩效被热议后,5月23日,河南省某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丹妮也发文讲述了类似的事件。她在文中讲到:“今早科室开会,一个00后的小护士吐槽:同样多的病号,我们护士干的活比医生累的多,但是拿的绩效比例却比医生少那么多,我觉得太不公平了。这个护士说完,其他护士七嘴八舌地不停附和,医生们却面面相觑,不知该说啥是好。”“这时主任回应了两点:1.你们高考的时候考了多少分?接受了多久的专业培养才当了护士?同样的问题你再问问咱们科室的医生。如果说职业生涯是一种投资,你们投资了10万,医生却投资了30万,你们觉得收入应该一样吗?2.患者选择来就医,是因为某某护士护理得好才来的,还是冲着某个医生来的?如果以后患者是因为护士护理得好才来看病的,那我可以保证,以后护士的工资会比医生高。”主任说完后,护士们没有回应,由于着急工作,就这么散会了。丹妮医生对此事深有感触,她说:“护士说的我非常理解,她们的工作的确是又脏又累,我也希望能提高她们的收入,但是收入分配是医生左右不了的事。关于此事,确实是个矛盾,我们整天喊着要同工同酬,但是在现实里却很难实现。单位里相同的岗位,有些是在编的,有些是劳务派遣,工资收入都相差巨大,医生和护士属于不同的职业,工资更是不可能相同。如果按照某些人所说的同工同酬,那以后谁还投入大量经济、时间成本去考临床、考编制呢?”护士透露:9000多降到2000多不怕本科护士全跑光?护士的公开信令人动容任志达本身就做过护士,离职后专心做起了自媒体,他对护士这个职业有相当多的体会和无奈,要不然他也不会离职了。随着任志达护士“阳光绩效”短视频的火爆,阳光绩效已在护理圈子内成为热议话题。根据百度词条上的解释,护士阳光绩效是医院薪酬绩效改革的一种方式,旨在优化医院绩效工资分配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向临床一线岗位倾斜,体现多劳多得,调动职工的积极主动性。具体来说,阳光绩效的实施可能会导致护士的工资降低,而医生和行政人员的工资则会上涨。这一改革的目的是鼓励医务人员更加积极地工作,吸引并留住大量医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但也需要注意确保护理人员的权益得到合理保障。一些医院实行“阳光绩效”,其出发点是为了优化医院绩效工资分配,激励临床医生,从而调动医生的积极主动性。毕竟,临床医生的培养周期长,临床医生为医院带来了创收,为了留住临床医生,不得不提升他们的绩效分配。但总绩效是不变的,有升高就会有降低,为了留住医生,在绩效分配中,向医生倾斜的确是保障了临床一线医生的权益,但是就医技和护理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他们的绩效不升反降,合理吗?受不了绩效减少的护理人员离职了,医院方面只轻飘飘一句话:走了就再招,我们不缺人。如此看来,在医院的心中,护士是不是可有可无的?拿护士原有的绩效去补贴医生,是不是在故意制造矛盾和对立?对此,山西一名护理人员表示:“你以为是拍段子,实际上我是照镜子,9000多到4000多,再到2000多,一直在降低,别问我为啥不辞职,因为辞职了我不知道我会干啥。不过比我有勇气的护士受不了绩效被降低,有一批已经离职了。”四川一名护士则表示:“为啥医院专挑护士来拿捏?因为护士就是软柿子!护士没了重新招聘就是了,反正本科、大专的护士用起来都差不多,医生走了却不好招,这本身也是事实。但是,现在护理专业出来的本科生也很多,他们愿意拿一个月2千的工资吗?肯定也是不愿意的,现在所谓的阳光绩效大范围实行,只降护士的工资,行政后勤的动都不敢动,如果这样的话,本科护士以后肯定会全跑光。”此前,据颍淮热线报道,阜阳市某三甲医院实行绩效新制度后,遭到了六百名护士职工的强烈谴责。据悉,新制度使护士们的奖金和之前相比下降了25%左右。事件起因于该院护士写的一封《阜阳xx医院几百名白衣天使向单位晒心声》的公开信,信中内容令人动情,内容显示:我们护士现在只拿75%的绩效,而医生拿125%的绩效,当护士姐妹们去维权之时,所谓的院领导到处踢皮球,诉求无门!等了一个小时才有一个院领导如此说“医院现在困难,不挣钱,医生离职的多,留不住,绩效要倾斜他们,要留住他们。”那么,请问,医生为什么留不住?因为医院效益差,因为医院让医生们看不到希望,是你们领导班子的问题,现在,要牺牲护士的利益来留住医生,请问,这是否合理?是否合法?是否有依据?医院效益不好,不抓业务,割护士的肉补贴医生,医院干的事可妥当?护士的利益谁来维护?难道我们就不担风险吗?难道我们的工作就不值得肯定吗?临床90%的活是护士的,不被尊重的也是护士,我们的劳动力没有那么廉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靠实力考来的!”该院护士也直接坦言:“医院的本意是想提高医生的待遇,但相应降低护士的奖金,这样的做法欠妥。你医院增加医生绩效干嘛非要和我们护士过不去呢?你降低我们的绩效干什么?90%的临床工作都是护士做,希望我们的工作得到医院的肯定。”这边还有400万护士缺口是怎么想到去降护士绩效的?5月11日下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发展护士队伍,优化护理服务”有关情况。截至2023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量达到563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4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超过80%。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邢若齐表示,国家卫健委将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发展和壮大护士队伍。此前,《法制日报》刊文称,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末,全国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24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78万人,注册护士563万人,医护比还不到1:1.2,这说明我国的护士缺口数量非常大,全国护士缺口接近400万人。造成这一缺口的原因,除高强度劳动外,工资待遇不高,职业尊荣感不强也导致一些护士选择离职。对于如何解决护士紧缺问题?发布会上给出了答案。湖南省卫健委副主任祝益民从省级层面做出了回应,祝益民主任说,下一步,医院将从增加护士数量、健全绩效考核、提高护士待遇、优化职称晋升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护理队伍。护士缺口那么大,不想着提高护士待遇,却为了留住医生,拆东墙补西墙,不惜牺牲护士的权益,这还怎么壮大护士的队伍呢?对于阳光绩效护士的分配这件事,复旦知名医改专家候教授直言称:“我们要直面矛盾,不应该再去制造矛盾,你把原本属于护士的绩效去分给医生,就是在制造对立,除了让护士对医生心生不满,还能起什么作用?”“想要真正留住医生,提高医生的收入,一是国家要拿出专款,专门对医生进行补贴。这笔钱和医院的绩效和创收都没有什么关系,不论医院是否亏损,对医生的专项补贴都是不能少的,如此,医生的收入不受医院亏损的影响,自然就不会产生离职的想法;二是精简行政后勤人员,这些部门不乏尸位素餐的人员,砍掉一部分也能减轻医院运营的压力。总之,医护是一体的,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决不能为了补贴谁而牺牲谁,这是不合理的。”对于阳光绩效中的医生工资升,护士工资降,你有什么看法呢?撰文
5月27日 上午 7:31
其他

喜欢喝茶的注意了!中山大学研究团队:每多喝一杯茶,阿尔茨海默症的患病风险增加48%及以上!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毫不夸张地说,茶是世界上仅次于水、消费量第二大的饮料。全球160多个国家/地区中约有30亿人喜欢喝茶,也就是基本每3人中便有1人爱茶。茶香,早已融入人们的血液之中。那么,茶叶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自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直以来,饮茶被认为是“养生局”的一环。从组成成分来看,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咖啡因、茶氨酸、黄酮类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等;而从功效上看,喝茶能够抗氧化、抗衰老,并降低多种疾病风险,比如心血管疾病、二型糖尿病、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等。但所谓“凡事物极必反”,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的研究团队惊讶地发现:非线形关联分析显示,每天饮用5-6杯茶时,最具有保护性;但当饮茶量超过13杯之后,过量喝茶则会成为阿尔茨海默症(AD)的风险因素。每天多喝一杯茶,罹患AD的风险显著增加了48%,具体体现在大脑灰质和右侧海马体积的减少上。因此,喝茶虽好,但别贪杯!https://doi.org/10.3389/fnut.2023.1052281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与认知能力下降和渐进性记忆丧失有关,进一步地发展下去会出现语言和行为障碍。数据显示,全球约有5500万人患有AD或相关形式的痴呆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到2050年,全球每85人中将会有1人是AD患者。因此,了解饮食与AD之间的关系“刻不容缓”,比如:常见的饮茶。基于此,研究者从UK
5月26日 上午 7:50
其他

“网红”减肥法「生酮饮食」又出问题了?! Science子刊最新:诱导多器官细胞衰老,尤其是心脏和肾脏!

俗话说得好,三四五月不减肥,六七八月徒伤悲。一转眼已经到了五月底,不少人进入了减肥的“冲刺阶段”!对于懒人来说,要想不运动又不挨饿就能减肥,好像只能从改变饮食模式入手了。于是,小编去检索了当下年轻人最爱用的“百科全书”(小某书),发现推荐最多的减肥饮食模式无外于「生酮饮食」。“真的会谢,六天瘦八斤多”“梦中情减肥法!两天瘦2.4斤”“从120-100不是梦,生酮咔咔掉秤”......好家伙,生酮饮食真有这么“神”?看得小编是真心动啊!图源:摄图网生酮饮食(Keto
5月25日 上午 7:50
其他

震惊!放射科主任叹息:4个硕士来应聘,结果只招那个男生,3名女生全部落选!做一名女医生咋那么难?JAMA:女医生看病死亡率更低

科主任叹息4个硕士来应聘,结果只招男生3名女生全部落选每到毕业季,看到医院招聘医生对男女进行区别对待,心里总是很难受、很不是滋味。5月18日,重庆某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健康侦察兵”向我们分享了一件令人很无奈很心塞的事情。他发文表示:“某个三级医院招一名医学影像诊断医生,一男三女前去应聘,都是全日制硕士毕业,结果男生应聘成功,三名女硕士败北。另一家二级医院最近也打算招一名影像诊断医生,招聘条件之一就是需要男性。其实据我了解,从事影像诊断专业的许多女生都非常优秀,她们工作上吃苦耐劳,学习上静得下心,阅片写报告也很细心,专业能力不输男生甚至更优秀,也有很强的事业心,然而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注定她们在工作机会面前竞争不过同学历的男生。”“现在到底咋回事?女医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不好了,以前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女生不好找工作,现在就连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的女生也不好找工作了,哪怕你有硕士文凭也不好使。个中原因,想必大家都知道的,作为科室负责人有时候也爱莫能助,虽然很同情女孩子,但招人进来需要医院人事部门点头,很无奈……”本以为这个事是个例,没想到帖子一发出来,立刻引起了医生,特别是女医生的共鸣。湖北一名女医生激动表示:“终于有人说这个事了,女医生一路走来真的很辛苦!我当初学错了专业,学了肝胆外科,硕士毕业那年找工作找了5个月都没人要我,只要和男生同台竞争,我必被刷下去,最后只好转去了内科才找到一份工作。真心劝各位女同胞,千万别学外科,你根本竞争不过男生,除非你学校特别好,本身也特别优秀,否则就业时有你苦头吃的。”福建一名医生则说道:“我们科主任自己就是女的,但她宁可要一个本科+规培的男生,也不要老牌医科大学专硕女生。招女生,按我们科传统,怀孕就不上夜班,产假+哺乳假一年的时间都不上夜班,再生个二胎,好几年不上夜班,科室的人还得处处迁就她、不能让她干太多活,我们科室女医生连水都没换过。所以,主任自己就不喜欢女医生。她说了,遇到女生投简历,统统不要,尽量招男生。科室女主任自己都这样干,你还能指望其他人不这样做吗?女性在职场上有太多劣势,不可能竞争过男生的。”做医生难,做女医生更难女性的生产怎么就成了她们职场的绊脚石?很多人都说当医生很难,这是因为三班倒的连轴转,因为无休止的看病,因为职称晋升的压力以及各种学习,因为要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病人打交道,所以,当医生很难。但没有人知道,在医生当中,女医生的处境更加艰难。先说最上面提及的就业困境。这两年很多医院在招聘时都明目张胆地进行了性别限制,女医生的就业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例如,在一些医院的招聘海报上,都清晰地写着“仅限男生”,先不管学历如何,女孩子第一步就被排除在外了。像有些很适合女孩子就业的眼科、中医科、内分泌科等,也都是写着男生优先。笔者真是想不通,这些医院到底是以什么样的理由就那么坚定地认为男医生就一定比女医生更优秀更强呢?医院甚至连面试的机会都不给女性,这也让不少女医生困惑不已。说起面试,常州一名主治医生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我师妹今年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托我问问我们医院风湿免疫科的主任,问他那科室还缺不缺人。我把话带到了,主任就问了两个问题‘男的女的?’‘生孩子了吗?’,这两个问题一下子就把我的嘴堵住了。”“在得知是女生,并且未婚未育的情况后,主任说了一句让我至今难忘的话:‘女的,又未婚未育,我要她有什么用?过两年白拿工资吗?’我的心顿时拔凉拔凉的,据理力争,说她是应届生,怎么可能已婚已育,小姑娘很优秀,还拿过江苏省挑战杯的铜奖。”“我一说江苏省挑战杯铜奖,主任立刻来了气,他发怒地说,挑战杯是最没有用的,只要关系好、挂个名,傻子也能拿到挑战杯的奖项,挑战杯得奖了能证明什么?除了保研能加2分,还有什么用?他这样一说,我顿时语塞了,没能帮助师妹找到工作,我很内疚。”无比困惑,为什么女医生在求职中会那么受歧视呢?哪一点比不上男生了?合肥某三甲医院人事部门陈科长向我们解答了这一困惑,他表示:“这个是很多行业隐藏的潜规则,根本没办法避免,不论优秀与否,女性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劣势,不只是医院招聘时会这样。我们兄弟医院曾同期招聘妇产科医生,三选一,都是研究生毕业,笔试时2个女生排第一、第二名,第3名是男生,而且分数差了不少,结果面试翻盘,最终男生上岸,招聘过程透明,合法合规,但人家就是不想要女生,你能去强迫吗?”“以影像科为例,这个科室很特殊,女生进入影像科要处处要照顾,从一胎怀孕开始就要安排回避X射线,产假完了还要照顾哺乳期,影像科X射线无处不在,要照顾多少年?总是照顾、总是特别关照,科室里的活谁来干?而且女医生一到生理期就不舒服,家里琐事也特别多,她们要请假,你批不批?”“咱们都知道,女医生一旦生育后,就特别顾家,往往在事业上放的心思就少了,人的精力有限,女医生不可能像男医生一样全心专注于事业,毕竟这个社会要求男性养家糊口,但并没有对女性提出这种要求。如果一个需要养家糊口的男性和一个没有家庭负担的女性前来应聘,你觉得我应该把岗位给谁?让男性优先工作并不是歧视性别,而是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为了让很多家庭有个能挣钱、能兜底的,这其实已经成为了职场的一种共识。”虽然但是,女性作为人类繁衍的重要功能和角色,在职场中如此被歧视,怎么都说不过去!就那么几个月的产假,对医院来说就真的这么重要吗?为何要如此斤斤计较?作为事业单位,如果医院都不能理性看待“生产”这件事,那么就更别指望体制外能更好地对待那些未婚未育的女性了!女医生VS男医生,谁更优秀?JAMA:女医生看病死亡率更低很多医院以男医生体力好、更加冷静为理由,从而在招聘时对男医生情有独钟,其实笔者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借口,因为从各种数据和研究中可以看出,女医生的表现要更加亮眼一些。先说学历,数据表明,在所有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职场人群中,女性占比55.9%,远高于男性33.6%,这说明女性在读书方面比男性更用功,特别是针对临床医学这个专业。现如今,走进临床专业的某一个班级,女生比男生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江苏某高校临床医学的2021级本科生中,女生竟然比男生多出38%;在临床研究生群体中,女生人数也是要略高于男生的。女孩子读了临床,是会一门心思考研读博的,这方面的求知欲要高于男生。所以,在学历这方面,女孩子一点都不输于男孩子。再说治病救人的能力,近期,JAMA期刊发表了两篇文章,都提出“女医生主刀手术,对患者更有益”。其中一项研究是美加联合主导,共纳入1,165,711名患者,约13%接受女性外科医生治疗。综合比较患者、麻醉师、医疗机构特征等多个变量后,研究发现,男医生主刀时,患者在90天和1年内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13.9%的患者会在90天内经历至少1次不良事件,包括再入院、并发症等;1年内,经历至少1次不良事件者达25%。然而在女医生主刀的患者中,统一变量后,相关比例分别下降为12.5%和20.7%。该研究还分析了死亡数据。在90天内,男、女医生经治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0.8%和0.5%。到1年时,相关比例为2.4%和1.6%。另一项研究由瑞典卡罗琳斯卡学院领衔完成。它纳入150,509名做过胆囊切除术的患者,约64.9%做的是择期手术。所有手术涉及2553名外科医生,男女医生比例为67.7%和33.3%。结果显示,在择期手术中,女医生的手术时间略长,但患者住院时间短、出血几率低。在进行总结时,研究者都给出一个普遍的认知,他们都提及了女性情商高、具有同理心和沟通技巧等细节。其中一项研究的负责人表示:“女医生善于倾听,患者在她们面前很放松。这有助于建立融洽、互信的医患关系。而男医生强调体格检查等证据,显得事实有余、温情不足。”所以,多项患者样本量达到百万的研究都表明,女医生看病死亡率更低,患者获益也更加显著。遥想武汉疫情爆发时,面对新冠疫情的严峻考验,女性医疗工作者的勇敢和专业更是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最早援助武汉的346支医疗队中,有三分之二的医护人员是女性,她们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巾帼不让须眉,你能说她们比男生差吗?一点都不差撰文
5月24日 上午 7:31
其他

震撼!40多岁,身为主任医师的科室副主任,决定退下来!权力不大、责任不小,如履薄冰!正当壮年,为何却不想当科室负责人?

身为主任医师的科室副主任权力不大、责任不小、不上不下、如履薄冰决定退下来我们真的没有想到,就在大多数医生对科室负责人这个职位十分渴求的情况下,竟然还有不少医生想自愿放弃的。近期,湖南一名医生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自己的心声,表示再也不想当科室的负责人了,他说:“我今年44岁,是地级市某三甲的一名科室负责人。虽然是科室负责人,但我并不是科室的老大,情况比较复杂。我只是科室的副主任,但我的职称是正高级主任医师,科室的老大也就是科主任,他是中级职称主治医师。虽然我的职称比他高很多,但我较为单纯,不圆滑也不世故,不善于管理,只一门心思钻研医术,所以医院将他应聘为科主任,我只是他手下的一个副主任。”“科室副主任也算是科室负责人了,所以我负责诊疗业务。科室医生虽然很多,但我却是最累的那一个。科室的活基本我一人包干,白天干了晚上干,工作一样没落下,有时候想把一些活分给手下的医生干,他们就会说,你又不是科主任,科主任都没让我去做这件事,你怎么敢命令我。”“是呀,我不是科主任,只是副主任,但科主任不太管诊疗这些业务,他也不太精通,所以就全抛给我了,可我在科室又没有啥权力,虽然是正高级,但手底下医生不听我的,手底下的医生都躺平了,不干事,只有我硬着头皮干。真的,所有活都是我的,我还得给底下的医生擦屁股,他们诊疗上犯了错,都是我这个副主任背锅,科主任不背锅,因为我负责诊疗这一块的业务,这么多年来真是如履薄冰。”权力不大,责任不小,最后,这名副主任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准备不再担任科室负责人的职务,只想当一名普通医生、当一个大头兵,老老实实看病,再也不想为任何人背锅了。首先,看到这个帖子后,很多人都感到十分困惑,简直要被绕晕了,四川一名网友提问道:“科室副主任是主任医师,科室主任却是主治医师,怎么对不上号呀,到底咋回事?”那就先来回答这个问题。请大家一定要了解,医院里医生的业务职称并不代表其行政职务。作为医生,几乎都要经历业务职称的评审,一个医生要先从住院医师做起,然后不停地升级打怪,过渡到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最后升到主任医师,这些都是职称。无论是内科医生,还是外科医生,只有职称晋升到了副主任医师,在大部分医院才可以具有出专家门诊的资格。尤其对于外科医生来讲,需要晋级到副主任医师以后,才能独立开展一些三级以上的手术,所以很多医生对于晋升副高极其重视。但是,对于一个科室来说,科主任的职称不一定非得是主任医师,在全国各地的医院,有很多科室的科主任职称是副主任医师,甚至是主治医师,也有很多医生在科室不担任领导职务,普普通通,但职称却是主任医师。所以说,当一个医生的诊疗水平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后,就可能会晋升成为副主任医师或者是主任医师,这是一个医生业务水平的显示,但并不代表这样的医生就能胜任科主任,因为科主任是一个综合的评定,是行政职务,不是职称,不仅要医术,还得要管理能力。“我也不想当副主任了”身体健康要紧副主任就是普通医生就在这个话题被热议时,邯郸一名副主任也表达了不想继续担任副主任的想法。他表示:“第一,岁月不饶人。现在都要求年轻化,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来居上很正常,我都快50岁了,体力不济,年轻医生精力正旺盛,我总感觉跟不上时代,凭借着已有的临床经验指挥他们做事,他们又不服。”“二是身体跟不上。长期的工作压力,导致身体多个指标亮红灯,工资没涨,血脂、血压蹭蹭往上涨,白发越来越多,眼睛越来越花,为了一个所谓副主任的领导职务,都快把健康搭进去了,没必要。”“第三,副主任虽然算是科室负责人,但上面还有科主任,只是一个辅助的角色。上挤下压中间推,几头受气难做人。领导要求高,任务完成得不满意,要帮科主任背锅。同级之间互相推诿,动不动就向大领导告状,每天像宫斗剧一样劳心费神。而且下面躺平不给力,摸鱼混时间,戳一下动一下。我又没有任何奖惩权力,支配不了任何奖金分配,底下的小医生根本不把我当成领导看,你说,这个副主任还有什么可干的劲头?”在科室副主任的职责中,副主任的主要工作是辅助科主任,在科主任领导下,指导全科医疗、教学、科研、技术培训与理论提高工作。此前,河南省某医院曾发布了一篇《浅谈如何当好科室副职》的文章,其中表示,副主任在科室群体中发挥着承上启下、分工负责和参与决策的作用。副职作用发挥如何,将直接决定一个单位、一个科室、一个团队的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要做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首先要从做一名好的副职开始,做不好副职的领导干部,也不会成为好的正职。文中把副主任的作用进行了拔高,但在现实中,一些副主任却认为自己所处的位置极其尴尬。广东一名副主任就表示:“副主任确实只能起到辅助科主任的作用,但这个辅助作用可有可无。事实上,科室里只有科主任和普通医生,你不能把副主任当成是领导职务。科主任有什么想法,只需要告诉科室,所有医生去执行就好了,根本用不着副主任去辅助什么,副主任和其它医生一样,只给病人看好病就行了,我们在科室的地位是很尴尬的,名义上是领导,其实就是普通医生。”没啥话语权担的责任却很大让人感到焦虑如果说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倒也还好,但令一些副主任不能接受的是:明明没啥权力,担负的责任却很大。北京某三甲心内科一名副主任就表示:“科室副主任确实没啥令人羡慕的,话语权不大,但是该负的责任一样不少,还不如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医生呢。你看广西最近发生的‘切错17岁少年膝盖’这个医疗事故,就知道一些科室的副主任有多么焦虑了。”近日,广西百色一名家长反映,自家孩子左膝长骨瘤,在当地一家三甲医院做手术,却被错切了右膝组织。该家长介绍,事情发生在今年3月底,自家孩子17岁,是体育特长生,就诊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百东院区。当天,手术还没结束,医生便出来说他做错了,误切了右膝。该家长提供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单显示,诊断意见为“左股骨内侧髁骨软骨瘤、左膝关节少量积液”,手术前签署的知情同意书上也写着“左股骨远端软骨瘤切除手术”。然而在手术记录单上,手术名称却是“右股骨远端肿物切除”。从孩子的术后照片可以看到,右膝有术后缝合痕迹,而左膝的肿物依旧肉眼可见,骨头有明显的外凸。事件发生后,医院发布了通告,并追究了相关科室和涉事人员的责任,涉事科室暂时停业整顿,对6名负有管理责任和医疗责任人员给予撤销职务、暂停处方权、扣罚绩效工资等相应的处理。处理结果出来后,北京这名副主任就深感忧虑,惴惴不安,他说:“在一些医疗事故发生后,不但当事医生、科室主任要被处罚,就连关系不大的医疗组长、副主任也会因此受到牵连,其实,虽然名义上带有管理责任,但实际上很难管理到,一般还是科主任去部署具体事项。所以呀,我感觉副主任担的责任好大,虽然是个领导职务,可我感觉给予的权力并没有多少,却要对很多事情负责,实在没有心劲干下去,如果我能力再强点,直接当主任,权责相当,我会比现在更有幸福感。”当了主任会比现在当副主任更有幸福感?真的如愿了,还会有这种感觉吗?这真的很难评论。撰文
5月22日 上午 7:30
其他

中山大学宋尔卫院士研究团队:高脂肪饮食促进癌症发展和导致不良预后,背后的机制找到了!

众所周知,垃圾食品能给人带来快乐,炸薯条、大汉堡、奶油蛋糕等高脂肪饮食真的越吃越上瘾啊!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杂食动物(比如小鼠和人类)往往更喜欢富含脂肪的能量密集型食物,而非植物型食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少人在连续几天吃家常菜后,非常想念高脂食品或者外面大餐。事实上,高脂肪饮食(HFD)带来的健康危害是巨大的!数据显示,超过33%的美国成年人口因高脂肪摄入,导致了超重或肥胖的发生;该比例在亚洲人口中也迅速增长。当然,不只是肥胖,HFD还会诱发一系列的疾病风险,包括:损伤大脑、血管变窄、诱发胆结石、形成脂肪肝、降低免疫力等等,可谓是“从头害到脚”。近日,来自中山大学的宋尔卫院士以及其团队揭开了高脂饮食的又一大危害——诱发乳腺癌、黑色素瘤等癌症,并明确了背后机制。具体来说,HFD会影响肠道微生物,导致其释放出大量的亮氨酸,从而激活髓系祖细胞中的mTORC1信号通路,促进具有多形核形态的髓源性抑制细胞(PMN-MDSCs)的产生和分化,进一步推动癌症进展。该发现揭示了HFD介导癌症进展过程中“肠道-骨髓-肿瘤”轴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给医学界提供了抗癌治疗新思路,即从改善肠道微生物群代谢异常入手。https://doi.org/10.1073/pnas.2306776121人群试验中,肥胖患者往往有着更快的肿瘤进展和更差的预后情况,这一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和好奇。于是,他们收集了5031名乳腺癌患者,并对其进行了中位36个月的随访。Kaplan-Meier曲线显示,相比于体重指数(BMI)>24的超重患者来说,BMI≤24的乳腺癌患者有着更长的总生存期(OS)和无病存活率(DFS)。此外,在接受化疗的乳腺患者中,超重患者也有着明显更短的OS和DFS。可见,肥胖不仅会加速肿瘤的进展,还会降低化疗的效果,最终导致不良的预后。紧接着,研究者使用16S
5月21日 上午 7:30
其他

燃气灶不仅致癌,还增加死亡率和哮喘发生率?Science:仅烹饪25min,燃气灶释放出的NO2远超阈值,3小时后依然高

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家的热爱,可能有一半都倾注在了厨房里。灶台,是一村烟火,一家温暖,一段记忆,亦是中国人最深处的情节。即使到了现在,不少人的家中依然保存着小年祭拜“灶王爷”的美好传统。经历了千万年的演变,灶具的形态不断演变,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从爷爷奶奶辈的土砌柴烧灶,到70年代的铸铁灶,再升级至现在依然常见的台式灶,以及更具科技感的烤箱、电磁炉、空气炸锅等等,灶具发展史彰显出的是人类的智慧和技术的进步。然而,千家万户都有的燃气灶,竟可能成为“健康刺客”?!近日,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子刊上最新刊登的研究显示,烹饪使用的燃气或液化石油气(丙烷)会在室内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氮(NO2),而长期暴露于NO2会导致儿童哮喘病例的增加以及成人死亡率的提升。???相信不少人看到这一结论都是“满头问号”,燃气灶竟然会增加疾病风险以及死亡率?那以后家用煤气灶还能用吗?总不能回归“茹毛饮血”的吃生食生活?先别急,且听小编分析。DOI:
5月19日 上午 7:50
其他

震撼!医生痛诉:拒绝患者医保套保,惹怒家属被投诉,罚款500!到底有什么错?投诉变多,医生不敢大胆治病,几十年来医疗为何会这样?

拒绝患者医保套保,惹怒家属被投诉,罚款500!排除病因后,患者却投诉要求退款!近期,一名医生的遭遇实在令人泪目,并引发了诸多深思。5月8日,山东某二甲医院康复中心一名主治医生发文表示:“我院某外科医生因拒绝患者医保串卡套保支付(后经查视频监控声音证实这件事),惹恼了患者家属,被打12345投诉。投诉的理由是说换药过程中医生未戴一次性手套,不符合换药规范。医院检查了治疗过程的监控视频,基本符合规范(集采的一次性换药包中是一次性无菌塑料手套)。”该患者家属的投诉监控显示医生换药时戴了手套(患者投诉不实)“该医生换个药加包扎,折腾二十多分钟,收费三十,然后却因为患者的恼羞成怒换来了投诉。我作为医疗质量评估负责人已经跟投诉人反复道歉,点头哈腰当了一下午的孙子,因为这个投诉,当事医生将被罚500元,他心里委屈的想哭,可是他有什么错?经评估,医生并无过错,可还是罚钱了。患者家属到现在还在各种传播途径中污蔑医院声誉。毫无办法,医护成了唯一受害者。”最后,发声的医生痛苦且无奈地表示:再这么不分青红皂白,还怎么干得的下去呀。这个令人感到委屈的事一经报道,立刻引起了无数医护人员的共鸣和讨论。广东三甲医院一名胃肠外科的医生表示十分不解,他指出:“既然后来查证是这个患者家属想套保被拒绝,然后恼羞成怒进行了恶意的投诉,那为什么还要对当事医生罚款呢?这也太不公平了!这到底是谁处理的?坚守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医生被投诉和处罚,毫无底线的家属为泄愤恶意投诉,俨然一个市井无赖!这种让医生左右为难的事情本来应该让上层给医生作主,没想到上层却为了让患者满意,无底线纵容患者,无原则滥罚医生,这样下去还怎么践行道德和法律的公平正义性?”事后,发帖的相关医生解释:“上级部门为了避免投诉,做出规定,凡是12345投诉,不论对错,都会有处罚,哪怕是恶意投诉,当事医生也会被罚500。因为这影响了全院满意度考评,这不是我能决定的,谢谢。我知道我们的医生没错,但是,我还是要替他去向投诉者表达歉意,还要感谢她对我们工作的监督……十分可笑。”近来,医疗投诉事件数量愈发上涨,颇有一种愈演愈烈的势头,正如北京天坛医院某副主任所言“患者在比着投诉,好像自己没去投诉,就吃亏了,就被其他人比下去了。”确实如此,这件事被报道之后,5月9日,同样在山东的另一名医生则讲述了另一起投诉事件。其表示:“前天门诊,我们主任看了一名咳嗽、声音嘶哑一个月的患儿,初步查体后,建议做一个血常规和支原体检测,大约八十多元。等结果出来后,血常规基本正常,支原体检测阴性。随后告知患儿父母,检查结果基本正常,暂时不考虑支原体感染等,建议口服药物和雾化吸入治疗。患儿父母未接受治疗,自行带患儿离开。大约1小时后,医院收到这名患者的投诉,投诉主任过度检查,明知没事,还让查这个查那个,要求退费,不然就打12345再投诉。最后没办法,医院投诉办和主任只能协商退费。”这件事引起的轰动更大,更加引起了医生们的担忧。上海一名儿科医生愤怒表示:“真的没法看病了!为啥还不管管?我从来没见过这么荒唐的事。咳嗽一个多月,为了明确病因,主任查血常规、查支原体,都是很正常的检查,怎么能因为这两项检查没有问题,就要被投诉、退款呢?这两项检查帮助排除了支原体感染,也是正常的治病过程,为什么要退款?医院为什么要接受投诉?既然患者扬言要打12345接着再投诉,难道医生就不能也打12345投诉患者吗?看看谁有理!”最后,上海这名医生绝望呼吁:“相关部门不要再一味讨好患者了,你看看,纵容泼皮无赖,他们都敢威胁医生医院了!如果这种事再发生几例,我们从医的信念都快动摇了。”“病房里咋不能炖排骨?不让炖就投诉”近期投诉事件频发到底为何?有关近期医疗投诉事件频发的问题,除了患者本身对医疗的不满意外,业内人士分析,可能与最近的一份文件有关系。3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投诉管理的通知》,该通知从工作原则、加强组织机构建设、规范投诉处理流程等方面部署相关工作,改善医疗服务,提升患者满意度。在工作原则上,文件要求落实“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坚持标本兼治,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提升医务人员沟通能力,做好普法学法守法,从源头上减少患者投诉量,积极化解存量纠纷。建立患者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回应患者急难愁盼问题,做到投诉有接待、处理有程序、结果有反馈、责任有落实、问题有改进、服务有提升,引导患者依法维权,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在规范投诉处理流程上,文件表示,医疗机构应当提供“一站式”投诉服务,接受走访、信函、电话、电子邮件等多元投诉方式。投诉接待人员应当规范着装,按要求认真落实登记制度,妥善保管投诉人提交的有关材料。医疗机构投诉管理部门应当落实“接诉即办”要求,接到患者投诉后,要坚持快速及时响应原则,能当场核查处理的,应当及时查明情况,现场处理和反馈;不能当场处理的,在规定时限内将处理情况或处理意见反馈投诉人。对于情况较复杂,需调查、核实的投诉事项,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向投诉人反馈相关处理情况或处理意见;涉及多个科室,需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的投诉事项,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向投诉人反馈处理情况或处理意见。在工作要求这一项中,文件还表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投诉内部通报制度,定期对各科室投诉情况进行通报,将科室投诉情况作为科室负责人综合目标考核以及聘任、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将医务人员投诉情况作为医务人员定期考核以及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将医生的投诉情况作为绩效、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并且有诉必查、必罚,这似乎助长了医疗事件投诉的发生。投诉俨然已经成为了医护人员被患者拿捏的软肋。辽宁一名血液科的医生就表示:“4月以来,我明显感觉到患者的气势变得很盛,由于媒体的宣传,他们好像都知道医生害怕被投诉,变得肆无忌惮。我们医院有一些规章制度,比如要求病房里不准煮饭,但是至少有三个老太太对我们的护士说,病人都病成那样了,就想吃点好的,在病房里炖排骨怎么就不行了?又没跳闸,我会看着,着不了火,怎么就不行了?你们护士再瞎嚷嚷,不让我们心里得劲,我就打电话投诉你们。”“你跟他们说,这种违反规章制度的事情不能投诉,他们就会呛你,怎么不能投诉了?国家都乐意让我们投诉,你还能捂住我们的嘴不成?”总之,投诉逐渐成了个别患者的口头禅,医护人员害怕被投诉,因此会极大迁就患者,哪怕是无理取闹,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医生们现在提供的治疗多偏向防御性诊疗,即:在合规的情况下,祸惹不到自己身上就行。但这十分令人担忧,医护人员畏畏缩缩,限制了治疗的主动性,最终受损的还是患者和医院的利益。和老一辈医生聊了聊医患互相提防、医生不敢放手治病几十年来,医疗怎么变成了这样?就在近期这多起投诉事件发生后,无数医生想了又想、不断深思反省目前的现状。5月8日,湖南某大三甲儿童外科陈医生发文表达了自己的感悟。他说:“和老一辈的医生聊了聊这几十年来医疗的变化,感觉很绝望。”“以前,医生救人就救人,不用太考虑过程合不合规,首要目的是把人救回来。即使没救回来,家属也感恩戴德,感谢医生的付出。如果救回来了,那就是真正的救命恩人,逢年过节可能都会带着土特产登门拜访。”“可是现在,很多医生救人的同时,还会考虑抢救规不规范,如果没救过来的话,就得考虑抢救过程是否有瑕疵,病历是否写得完美,万一被家属质疑,该怎么沟通?如果救回来了,家属会觉得反正花了钱,是医生的本职工作,不需要感谢。如果没救回来,家属可能会质疑医生是否尽力,或者是能力不够。还可能会把医生的抢救过程拍摄下来各种找瑕疵,去走司法途径,尽可能要求赔偿。”纵观这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陈医生悲伤地说道:“由此可见,医生和患者都变了。到底是谁先变的?为什么医疗会一步步变成这样?”是啊,医生和患者都变了,患方处处找瑕疵,要求必须救过来,救不过来的话,想的是能投诉就投诉,能索赔就索赔。为了应对患者的想法和做法,医生在治病救人中就得处处提防,不敢放手治病,防御性医疗就此产生。老天啊,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怎么我国的医疗竟然变成了这个样子呢?这也太扎心了!所谓防御性医疗,是指医务人员为了减少医疗风险、保护自我而实施的偏离规范化医疗服务准则的医疗行为。比如,实施某种治疗会让患者病情恢复的更好,但是这种治疗会有风险,而一旦出现风险,患者极有可能会投诉医生,甚至告上法庭。为了避免投诉和官司,医生胆子变小了,不敢主动尝试了,只会采取一些普通的、效果一般、但肯定不会被投诉的稳妥治疗方案。可想而知,医生过于保守,最终需要承担后果的只能是患者。防御性医疗不仅导致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救治,而且导致医学技术停滞不前、医生执业水平下降。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5.8%的医生为避免医疗风险和医疗纠纷都曾进行过防御性医疗。专家认为,导致防御性医疗的首要原因,是一些患者认为到医院看病,等同于消费,花了钱就得治好病,否则就得赔偿。面对疑难危重病人,医生只能采取更加保守的治疗方法。随着中国的医疗纠纷越来越多,这类防御性医疗只会越来越多。唉,投诉变多了,防御性医疗也在变多,患者和医生都变了,我们到底该咋办?撰文
5月14日 上午 7:32
其他

警惕这种氨基酸!Nature子刊:中山大学最新,这一“必需氨基酸”吃太多,恐加速肿瘤生长,抑制抗癌疗效!

疲惫焦虑?难以入睡?体重减轻?头发干枯?你是否突然出现过“不明原因”的以上类似情况?如果有!很可能是身体缺某种氨基酸了。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人体组织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生命机体营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氨基酸的作用涵盖多个方面,除了维持身体蛋白质平衡外,还参与构成激素、酶以及抗体等,维持人体正常代谢。人体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为两大类:8种必需氨基酸和10种非必需氨基酸。前者是指人体需要而又不能靠自身合成,必须由外源性义务供给,包括: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胺酸、蛋氨酸、色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以及苏氨酸。来源:PSM药盾公益虽然人体离不开氨基酸,但也并非多多益善。近日,来自中山大学和UPMC希尔曼癌症中心的联合研究团队发现:膳食中苏氨酸补充太多,可能会加速肿瘤的生长,对抗癌症治疗的效果;相反,如果在膳食中对苏氨酸进行限制,则能够增强抗肿瘤疗效!该研究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5月13日 上午 7:30
其他

重磅!医德医风考核低于80分,不得申报高级职称、不得晋升!检举同事属实,每次加2分!重庆市出了新政策

过于重磅!新政出炉!低于80分,不得申报高级职称、不得晋升!真的是过于重磅!十分新鲜,令我们感到有些惊愕。近日,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发布了《重庆市卫生健康系统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评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要求严格规范医务人员行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长期以来,对于医德医风的考核,一直都难以量化,评价界限也比较模糊,这就使得这项工作没有标准,实施起来很难被认真对待。这次,重庆市给予了量化,并设置了分数,令人感到特别新鲜、好奇。首先需要关注的是,该《办法》明确的考评范围,为全直辖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执业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药学技术人员、医技人员及其他卫生专业人员。也就是说,只要你在医疗机构上班,那你就需要接受医德医风的考评。该《办法》给每个医务人员都设置了一个基本标准分数,起始为80分,概括为:(一)、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10分);(二)、尊重患者权利,为患者保守医疗秘密和隐私(10分);(三)、文明礼貌,优质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10分);(四)、遵纪守法,廉洁行医(20分);(五)、因病施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10分);(六)、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和谐共事(10分);(七)、严谨求实,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10分)。想要得到这基本的80分,医务人员首先要做到以上最基本的七点行为。在80分的基础上,《办法》还规定了医德医风考评的加分和扣分标准。那么,怎么才能加分呢?例如,科室或个人有重大工作创新或作出突出贡献,取得有关机关(部门)认定获嘉奖的,直接相关人员加3分;取得有关机关(部门)认定获记功的,直接相关人员加5分;取得有关机关(部门)认定获记大功的,直接相关人员加10分;个人收到患者及家属或单位表扬信、锦旗的每次加1分;集体收到患者及家属或单位表扬信、锦旗的,直接相关人员各加0.5分。每人最多加5分。个人先进事迹、典型正面事迹被区县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或点名表扬)的每例加1分;被市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或点名表扬)的每例加3分;被国家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或点名表扬)的每例加5分。同一事迹重复报道的,以加分高的计算,不重复累计。加不加分的,大家都无所谓,关键是如何扣分呢?唉,扣分项真的太多太多了,例如:1.
5月12日 上午 7:50
其他

震撼!医生太拼了!90后医生白天给患者看病,夜晚摆摊兼职一天挣1500!超70%医生表示今年想有一份兼职,大三甲医生没时间咋办?

太拼了!义乌90后医生白天看病,夜晚摆摊营业额一天挣1500元顾客:医生做的小吃更放心天呐!现在的90后年轻医生真的太拼了!也真的太强了!5月9日,据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官方报道,在浙江义乌,有一位90后姓王的年轻医生在这座城市引起了极大关注,因为他不仅是这座城市里的医者,更是下班后一个忙碌而快乐的摊主。据介绍,每天晚上,当义乌的街头巷尾逐渐热闹起来,王医生也就结束了他一天繁忙的医务工作。下班后,他换上便装,带上自己精心挑选的食材,便走向了他的另一个岗位——夜市摊位。一到夜晚,王医生的摊位就很热闹,许许多多打扮靓丽的年轻小姑娘、小伙子在他的摊位前吃吃喝喝,非常开心,其中一名小姑娘则表示:“以前就觉得他做的东西很好吃,现在才知道,他原来是医生呀,我很喜欢吃他做的生煎青菜肉卷,与众不同,医生是治病救人的,卫生方面肯定做得好,吃起来也更放心……”王医生的摊位位于义乌的一个繁华地段,至今已经摆摊半年了,虽然面积不大,但精致的美味小吃让人一眼就能看中,他很用心地布置着摊位,吸引着众多路人的目光。对于兼职摆摊,王医生笑着告诉大家:“其实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能在空余时间里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摆摊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兼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更多人交流、分享的方式,也让我在忙碌的医务工作之余找到了释放压力的途径。”据透露,他每天摆摊的营业额能达到1500元左右,虽然不算多,但足以让他感受到努力与付出的回报。更重要的是,摆摊让他体验到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感受到了生活的多彩与丰富,他的目标是开一家小店。“摆摊的营业额虽然不多,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王医生坦言,“每当我看到顾客们满意地离开摊位时,我就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王医生的兼职摆摊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生活,也让他更加珍惜自己在医院的工作。他深知作为一名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虽然工作辛苦,但每当看到患者康复出院时,他都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他说:“医生这个职业让我有机会去帮助别人,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摆摊则让我更加了解生活,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摆摊很苦,只有吃了苦才能明白自己是幸福的。”边当医生边兼职没什么好争议的医生也希望更体面地赚到阳光收入当医生和夜市摆摊两不误,两边都井井有条,有人称赞王医生是“全能医生”,不仅医术高超,还能在业余时间摆摊赚钱;有人感叹他的生活态度非常积极向上,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还有人表示要向他学习,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成就感。不过,也有一些人对王医生的做法表示不满意,甚至怀疑这是一种作秀和炒作,他们认为医生应该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是分心去做其它事情。上海一名网友就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他表示:“如果一个人,苦读20年书,并成为了救死扶伤的医生,也依旧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那我们就该问这样一个问题了:你为什么而读书?如果读书好的孩子,将来要过的却是这样的生活,那为什么还要认真读书呢?如果一个社会,不学无术的人得到一切,而读书人却要摆摊过日子,那这个社会是不是出问题了?”“所以,医生朋友们,你们到底为什么而读书?你们作为高知分子,为什么还需要摆摊来补贴家用呢?医生摆摊这个事,恰恰打了高等教育的脸,这说明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医生也并不体面,并不能跃升阶层……”湖南一名网友也表示:“昨天看到一个同款热搜话题,就是医学博士学医11年终成脱口秀冠军。今天又看到医生夜市摆摊,给我的震撼太大了!这难道不是充分说明了现在年轻医生的收入待遇太低了,需要得到改善才对吗?看来,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赚钱存活,都很艰难,这是一个悲伤的事情,并不值得媒体大肆报道。”除此之外,更有福建的一名医生质问道:“这个王医生是什么科室的?是什么级别医院的?他怎么能按时下班?我从上班开始就不知道下班是什么东西了,作为医生,临床科室应该没有哪个科室会这么闲吧?医生哪有时间做兼职呢?”对于种种质疑,王医生表示理解但并不认同。他说:“我是社区医院的,工作肯定不会像三甲那样忙,下了班后自然有时间去做兼职。医生虽然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但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和兴趣爱好。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利,也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我只是选择了在空余时间里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已。”这就很能解释王医生为什么有时间去做兼职了,如果身在大三甲,时间紧张,难抽出时间去摆摊,但身在社区医院,下班时间规律,自然有空闲时间去摆摊,这一点根本不需要质疑。我们去年就曾报道过,西安一名社区医院的医生下班后卖烤红薯,最高月入过万。据悉,在陕西西安,有这么一位80后的烤红薯达人。据他介绍,他是西安某社区医院的一名康复科医生,烤红薯已经两年了。这名医生表示:“烤红薯只是副业,主业是医生,平时下班很早,下班后会把提前准备的本地白薯洗干净,然后会骑着去地铁口、学校门口烤给顾客吃,一般是8块钱一斤,我只烤本地白薯,又沙又面,口感很干,不会太黏牙,吃着很清爽,那种平常的红薯糖分很高,是外国引进的品种,升糖太快,不健康。冬季,每天下班我都会出去摆摊,有时我老爸也会跟着出摊,不停地干,我记得那会西安最冷的时候一个月最高可以挣到1万呢。”医生兼职、创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也无需争议,这是个人的选择,我们应该尊重并理解。近期,知名医生陶勇在接受新浪蜂鸟专访时,对于“边当医生边创业”,他就表示:“这就是一个面子和里子的问题,真正的里子是医生也需要有一个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他才有可能在利己的同时利他,才能够服务更多的患者。”可见,医生也需要吃饭,也渴望额外的收入,在下班后利用空闲时间搞搞副业,这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不需要网友去指指点点。医生搞兼职是被鼓励的超70%医生都想在今年有一份稳定的副业事实上,医生做兼职、搞副业是被鼓励的。2017年,人社部发布的《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创新或者在职创办企业。这就意味着,包括体制内医生在内的人员,其兼职或自主创业,都在人社部的鼓励范围之内。2018年,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州市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全面实行医护人员区域注册制度。2019年,辽宁省卫生健康委联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省医疗保障局制定了《开展促进沈阳市诊所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要简化诊所准入程序,甚至允许、鼓励医生全职或者兼职开办诊所。2022年8月份,国家卫健委在印发的《「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里就提到要鼓励基层医务人员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兼职兼薪获取报酬。2022年11月15日,云南省卫健委发布了《云南省「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到要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增强激励保障,其中一条举措为:鼓励基层医务人员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兼职获取报酬。可见,只要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向,医生都能合法大胆地搞自己的副业,到了2024年,更是如此。杭州三甲一名妇产科的主治就这样认为,她说:“进入今年以来,我越来越觉得钱不好挣,各种明里暗里的降薪,实在不能吊死在医院这一棵树上,我觉得有能力、有时间的医生都应该在今年发展一个副业,不论是摆摊、写科普文章、做自媒体、还是去讲课,给药械厂家当代言人,都可以,只要有稳定的副业收入,生活就能维持住原来的水平,不至于太惨。”对此,很多医生都深感共鸣。5月9日,在微博有124万粉丝的大咖医生「铅医蔷薇」就表示:“医生需要有兼职,我现在就有3个,一个是跑腿,比如老王有个东西想要送给小李,但是老王没时间,我就替老王送过去,挣点跑腿费。还有一个,就是有个朋友在搬家公司上班,我有时候会去帮忙干一下午,挣点钱。还有一个长期做的医学类相关的兼职,就是老年人能力评估,上门评估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个是个慈善项目,领工资。其他的零零散散的,还包括偶尔写一个科普的文章,写一些相关的小故事,还有帮别人翻译一下文献什么的,还写一些医学的科普词条,临时挣个稿费。”最后,他无奈表示:“总之,能挣一块是一块。”是啊,以今年这个情况,想要生活不那么紧迫,就得能挣一块是一块,除了主业以外,副业是能开发就开发。在微博的投票中,题目为“如果你是医生,今年你是否也想做兼职、搞副业?”大约有4000名网友进行了投票,其中超过70%的医生都想在今年开拓出一份稳定的副业。确实如此,作为医生,如果能在救死扶伤的情况下,还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额外获得一份副业的收入,那真是一件挺美的事了。撰文
5月10日 上午 7:31
其他

2024年最新医生收入报告出炉!“最香”科室大换血?最高和最低年收入的科室竟相差218万?!

震惊!三盒药2.52元,竟引发投诉,被指控想挣患者钱!集采后出现新情况,43%网友表示药太便宜了,我反而不敢吃!如何看待?●
5月9日 上午 7:31
其他

震惊!三盒药2.52元,竟引发投诉,被指控想挣患者钱!集采后出现新情况,43%网友表示药太便宜了,我反而不敢吃!如何看待?

开了三盒药2.52元,竟引发投诉患者:医生想挣我的钱世界是癫狂的,人也是癫狂的,以至于有时候我们面对一些事情都会觉得极不真实。4月19日,河北某医院一名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在网上发文表示:“前几天给一个高血压病人开了氨氯地平(0.84元一盒,国药4+7的),一下子开了三盒(共2.52元),结果过两天接到门诊办的电话,说那个病人投诉我一下子开了三盒,是不是有啥猫腻,想挣他的钱。三盒降压药加起来2.52元,我都想说1800个脏字了……”这件事引起了极大讨论,产生了与众不同的反响,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使得我们不得不好好去探讨一番。先说投诉这个行为,不少网友都特别困惑、愤怒,实在搞不懂这名患者的心理,怎么事事都要投诉,3盒药总共也才2.52元,怎么就扯到医生想挣他的钱了?难道是嫌开3盒药太多了吗?在事件后续的发展中,这名副主任医师表示:“高血压属于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我们不可能让患者每周吃完就来开药吧?在诊疗中有些患者会要求开一个月、三个月的药,这是符合规定的,我们最多会开3个月的药。本来也是同情病人,不想让他们来回奔波,谁知道开三盒竟然被嫌多,还被怀疑是不是想挣他的钱。真的无语了,总共才2.52元,挣什么钱呀……”对此,安徽一名网友痛恨表示:“现在的患者真是要上天,什么都投诉,我就是慢性高血压,得一直吃药,就算医生给我开30盒我也不会投诉,因为每天都得吃。去一次医院不容易,还得挂号,我每次都会让医生帮我开3个月的药,想多开还不行呢,你倒好,开3盒居然都嫌多,还去投诉人家,真想知道你是谁,看以后哪个医生敢给你治病。”除了投诉这种行为外,更多的讨论焦点聚集在了“2.52元”这个数字上,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例如,杭州一名网友就表示:“3盒药2块5?一盒药8毛四,现在的药都那么便宜吗?包装盒印刷、说明书、锡板加起来怎么也要五毛吧?还得运输、销售费用,难不成药品成本为零吗?为啥医院现在开的药都那么便宜了?就跟不要钱似的,那我可不敢吃呀。”四川一名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则这样说道:“我有糖尿病,大夫给我开了一盒3块钱的药,我和大夫说其实不用给我开,告诉我药名我自己去买就行,这药我拿回去也是扔掉。价格太低的药,成本都不够,值得病人信赖吗?说是通过了一致性评价,谁信!集采把药价压得太低,甚至低于成本价,企业能严格把控质量吗?反正我不敢吃集采仿制的降糖药、降脂药。过低的药价对企业不利,也对病人不利。”集采后出现新情况医院开的仿制药很便宜,但部分患者不敢吃想吃原研药却难以买到人真是一种奇怪又矛盾的生物。药太贵,患者吐槽买不起,集采后药便宜了,怎么又说不敢吃呢?这种近来新出现的情况真是令人一头雾水、莫名其妙。4月27日,在安徽阜阳某二甲医院,一名护士反映,一位年近50岁的大妈撒泼打滚,骂骂嚷嚷,对医生给自己开的药十分不满意,指名道姓要“络活喜”,护士表示:“她来慢病门诊开高血脂、高血压和溶栓的药,其中一个药我们给她开的是硝苯地平缓释片,她不愿意,说没效果,非要络活喜,我们表示开不出络活喜,这是原研药,已经开不出了,她就开始骂骂咧咧地跟我们吵了起来。最后建议她去阜阳市人民医院,她才罢休……”无独有偶,4月29日,在上海,一名年轻的女子发文抱怨:“我不能看到‘一致性评价”这几个字,看到就烦,集采药那么便宜,原研药那么贵,疗效真的一样吗?就比如我上个月流感发烧,吃一粒速福达立刻就见效,吃那个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冲了几袋效果都不好;扁桃体发炎,几毛钱的头孢,疗效就是没有原研的好用,价格差异巨大,一分钱一分货,你说效果完全一样,那是不可能的。你让我吃那些集采便宜国产仿制药,我不敢吃,没有信心,我很想吃原研的,但关键是,生病了想吃原研药,医院都不给我开,到底是为什么?就不能让我们自主选择吗?”什么?药便宜了,却不敢吃了?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呢?目前,国家集采和地方联盟集采共进行了几十批次,药品品种涉及五百余种,平均降价幅度超过50%,涵盖了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抗感染、肿瘤、精神疾病、糖尿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以及急抢救药、短缺药等重点药品。由于原研药大多不愿降价,中标的集采药品大部分为国产仿制药。各级参加集采报量的医院为了完成任务量,有时会将同类非中选的原研药暂停供应,在集采任务量完成后再打开供应,这就是有些患者在医院开不出原研药的原因。而且,集采药品是从国家层面为广大患者谋取的福利,医院有义务宣传、优先使用集采药品,只有在特殊情况时,才能以人为本、合理使用原研药。这就使得医院能不开原研药,就不开,即使想开,也会因为断货而心有余力不足。事实上,在国家集采中,进口的原研药中标者寥寥无几。据统计,前四批157个品种中,只有18个品种的原研药中标。在具体执行中,虽然国采规则给未中标产品留有空间,并且强调尽量保证用药连贯性,但是,很多地方还是直接“一刀切”,也就是直接将没有中选的原研药踢出医院。例如,大批“明星药”,立普妥(阿托伐他汀)、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波立维(氯吡格雷)、可定(瑞舒伐他汀)等都已经以院外为主战场了,力洛(琥珀酸普芦卡必利)、捷诺维(磷酸西格列汀)、开浦兰(左乙拉西坦)在中国的批文直接被注销了。唉,未集采中标,医院不给开,更无法医保报销,现在想吃到这些药,那可是贵的要命。难以吃到未中标的原研药,患者又确实离不开,这就给很多患者的用药带来了不便。犹记得,在第三批国采结果执行的第一天,就有媒体报道过上海不止一家三甲医院出现了开不出格华止的情况。还有患者在人民网的“领导留言板”留言,表示糖尿病患者买不到拜糖平了。43%网友表示药太便宜我不敢吃为啥都想吃原研药?我们到底在怕什么?在一项最新的投票中,题目为“医院开出的药便宜了,几块钱一盒的仿制药,你觉得怎么样?”大约有3000多位网友给出了自己的选择,结果和预想的差不多,超43%的网友认为“药太便宜了,感觉没有成本,真的不敢吃”。药便宜了就不敢吃,这是什么奇怪的道理呢?非得贵到买不起才是好药吗?笔者表示不能理解。追问为什么不敢吃集采仿制药的原因,有的患者认为原研药见效更快、副作用更小;有的患者则纯粹是不想在治疗期内换药,担心打破自己的用药剂量、频次等长期习惯;有的患者则是纯粹不信任国产仿制药。众所周知,国产仿制药价格低,主要是因为国产仿制药无需承担高额的研发费用,原研药的研发过程往往需要数亿甚至数十亿的投入,而仿制药则可以基于已有的临床数据和研究结果进行改进和开发,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从而使药品价格更加亲民。纵观集采以来的患者反馈,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担忧仿制药的疗效。201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其中规定,在国内上市的仿制药,必须要通过一致性评价包括药学等效性评价和生物等效性评价,前者评价固体制剂的溶出曲线等药学指标,后者评价药物代谢动力学相关参数,此规定目的是为了让仿制药的药学指标、临床疗效与原研药能够一致。所以,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受到国家的严格监管,在临床上可以实现与原研药的相互替代。但是,这里也有一个问题。仿制药仅要求做药学等效性和生物等效性研究,而不需要完成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即仿制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未经过长期大量的临床验证,仿制药的生物利用度在原研药生物利用度的80%-125%之内都认为两者具有生物等效性。在临床实践中,患者经常发现国产仿制药与进口原研药在疗效上存在一定差异,即所谓生物等效性
5月8日 上午 7:31
其他

破解新冠致死的根源与智商下降的迷思:NEJM:长新冠和严重感染导致智商降低6-9分,并激起炎症反应引发“细胞因子风暴”!

新冠病毒好像真正地与人类“共存”了——身边几乎听不到讨论新冠的声音,走在街上很少看到戴口罩的人了,甚至周围都没什么人“重阳”。不可否认,随着新冠阳性次数增加,机体不断出现交叉免疫,症状自然会越来越轻。新冠症状越发趋于感冒,不测根本不知道自己阳了,更让人们产生了一种“新冠疫情离我们远去”的感受。但这荼毒人类3年多的狡猾病毒,真的离我们远去了吗?虽然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长新冠”依然还陪伴在你我左右!诸多证据证实,感染新冠后存在一系列的后遗症,其中“脑雾”被关注得很多。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报告的数据,在200万名“长新冠”患者中,有52%出现了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症状,39%表示自己的记忆力有所减退或混乱。更为扎心的是,NEJM上最新刊登的研究量化了“脑雾”带来的认知受损程度——没错,用智商点来衡量。来自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与未感染的人相比,感染新冠后即使在4-12周内恢复过来,智商也会降低3分左右;而长新冠或者因新冠而住院的患者则受到更强烈的影响,约降低6-9分。该研究的领衔教授Adam
5月7日 上午 7:31
其他

太震撼!患者半夜逃单,一分钱没交!科室跟着倒霉,医生要平摊!这样的事屡次发生,为啥要让医生背锅?谁应该兜底?救助、坏账是处理办法

患者住院,半夜逃费刚生的孩子都不要了甚至病床都推走了真是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近期多名医生都遇到了很大的困扰!4月19日,在网络上颇有影响力的湖北某大三甲妇产科主治医生“仗剑走天涯cx”向我们讲述了她遇到的困难。这名医生表示:“我们科室一个患者,18岁少女,夜晚分娩,一分钱没交,产后跑了。这个18岁的女生,大晚上跑过来,说肚子疼怀孕了,我以为是宫外孕,结果一问末次月经,好家伙,怀孕39周,内诊宫口开了一半,要马上送产房。结果她男朋友说没钱,能不能等明天再来医院,我说都要生了,等不及了,先住院再交钱吧。”“没想到这个家伙真的不打算交钱。女生在那里疼的历害,那样子确实让人心疼,没结婚,也没产检过,问她为什么不产检,说男朋友不让产检。经过我们的努力,少女很顺利地分娩,是一个男娃。结果让我想不到的是,这个男生竟然连孩子的衣服都不愿意买,最后只能用别人多余的产垫抱着。这也就算了,孩子不停的缩嘴唇,哇哇的哭,这对情侣竟然不管不问。我说孩子饿了,要买奶粉喂孩子,结果这男的轻言淡语说了一句,没钱买,你要喂就自己喂。”“我要气炸了!让你交住院费,你说没有!让你买产垫,你说你没钱!你自己的孩子要吃奶粉,你也说没钱,那也不能总是借别人的奶粉喂吧?你们生孩子是为了搞笑的吗?”然后,最可恶的事情发生了。当天晚上,这对男女趁着没人看见,居然跑了,孩子还留在病房!这名医生悲催地说:“你说这搞笑不?谁也联系不上!费用怎么办?医院有规定,谁的病人谁负责,这科室又得跟着倒霉,医生们又要平摊费用……”随后,科室报了警,截至发文前,据最新的消息,警察终于找到了这两个人,据说他们回了云南老家!医院要求他们把出院费补上,他们却说没有钱,要等年底有了钱才来结账,先欠着,面对这种情况,警察也没办法。至于刚生下来的孩子,这对男女则表示“随医院处置”,后在警察的强烈要求和劝说下,才同意把孩子接走。纵观这起令人惊掉大牙的事件,该医生表示:“父母不负责,孩子以后肯定会受罪。我们科室经常遇到患者逃单的事,他们要是真的就是死活不把住院费补上,那也没啥好办法,最差的情况就是我们医生自己掏钱补上。”好家伙,患者逃单做到这个地步真的令人头皮发麻、彻底无语,好在最后警察叔叔找到了患者,要是找不到的话,这个钱还真得医生给补上,这样的事近期发生的可不少。4月24日,南昌一名二甲医院的骨科医生则透露了另一件类似的情况。他说:“我最近也倒了大霉,接诊了一名右下肢开放性骨折的男性患者,大概40多岁,做完手术后,趁着我们护士休息了,半夜偷偷跑了,病房里还少了一个床,护士叫我起来的时候我特么都震惊了,人跑就跑了,还把我们病房里的床给推走了,查了监控,是他的几个朋友推着床跑的。报警后现在还没找到人,不过在车库里找到了床。科室明确跟我说了,谁的病人谁负责,警察要是找不到人,这欠下的12000块医药费就从我的绩效里扣,真是无语了,病人也不是我看没的呀?凭啥只有我一个人承担这高昂的逃费?这一点都不合理!我只希望能尽快找到患者,让他把欠费补齐,别总坑我了。”医生分摊患者的逃费极不合理谁又能来兜底呢?针对上述两起近期发生的患者逃费事件,医院要求“谁的病人谁负责”“病人逃单,医生追缴”“科室平摊”等,不少医生都表示难以接受。长沙一名医生困惑地指出,正规医院,二级以上医院的急诊都有专门应对此类无钱诊治的突发事件经费!根本无需科室倒霉去承担费用,更别提所谓的平摊了!怎么可能会让医生去支付这笔逃费呢?如果要求医生支付,那绝对是不仁义不道德、毫无底线的事!对于“突发事件经费”这笔钱,确实有,它的名字叫做“三无人员救助基金”(无身份、无医保、无费用)。但笔者想说,启动这个基金是有门槛的,是相当难的。必须是危急状态,而且也仅限于为了解除患者当下的即时危险。像住院后患者逃费这种情况,病人一般都有身份信息,危急情况也解除了,想走三无人员救助基金的通道来支付逃费,那是绝不可能的事,如果真的追不回来欠费,通常医院都会要求当事医生自己垫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医院一年病人欠费约30亿-40亿元,可见,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人民日报》此前曾报道,一项关于全国27个省份630家不同规模的医院在2011年“三无”病人欠费情况的调查显示,每家医院接待欠费病人超过85人次。医院规模越大,病人欠费越多。100张以下床位的医院患者平均欠费为5.32万元,800张以上床位医院患者平均欠费为64.33万元。按理说,实在找不到患者的三无欠费应由财政给予补助,这和科室、医护都没有关系,医护人员又没法控制患者的逃单行为,这是很简单的逻辑。可是,患者逃了单,各地财政并没有专门资金预算安排或者预算不足,最终欠费只能全由医院垫付,这加重了医院的运行负担。很多医院为了减少损失,激励临床科室追缴这些费用,通常会将责任落实在医生身上,一旦发生逃费,将由整个治疗组平摊。所以,搞笑的一幕发生了,医生不但要为患者治病,还得提防患者别趁人不注意跑了,要是住院期间半天时间都不见患者,那心里别提有多慌了。对此,湖北省某医院医生郝洁(化名)表示:“之前只是听说有病人会逃单,但从没遇到过,这次我也碰上了。”据悉,郝洁在给患者做完眼部手术后,发现该患者在应当交费前从医院偷偷溜走,虽然此前交过押金,但用来抵付1万多元的手术等费用还远远不够。“刚开始我觉得很容易就能解决,毕竟我们留有病人的联系方式,便给他打电话,结果一直没人接,后来我们选择报警,结果警察说这种事不归他们管。”郝洁说,“几个月过去了,感觉要账无望,最后领导决定这笔费用由我们科室承担,科室每个人均分。”据她了解,病人逃单后可能没法用医保看病,但如果是自费看病便不会有任何影响,而且如果真生病了来医院,医生也不可能不去救治,否则造成的影响要比病人欠费大多了。郝洁发出灵魂拷问:“1万多元尚且能承担,如果病人逃单的是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费用,科室还能承担得起吗?单位一些资历比较老的医生告诉我,以往病人逃单最后都是由科室承担损失,即便去法院起诉往往也没用,对方就是不还,医院也没有办法。病人欠费逃单情况到现在还在医院门口贴着呢,但钱可能再也要不回来了。我想说,相关部门能不能出个政策,能不能为我们兜底?医生自己承担患者逃费,这真的不合理!”52%
5月6日 上午 7:30
其他

热议!医生抱怨:明明下了夜班、周末在休息,可只要开会、培训,你就得去,不去罚绩效!我们不多的休息时间为何总是被医院占用?

下了夜班、到了周末,却还要去开会培训!不参加就罚绩效,合理吗?近期,山东一名医生向医院提出了一个非常令人共鸣的问题,引人深思!4月22日,在今日头条颇有影响力的一名山东医生提出了自己困惑,她说道:“我想问问是不是所有医院对我们医护人员都这样?不管你是上夜、下夜,还是休息,医院只要有会议、培训、考试,不管刮风下雨,都得赶来。不来就是罚绩效,取消晋级,不准评优评先。在医院工作的同行们,大声说出来你们是不是也这样,让我心理平衡平衡。可能直到退休,我们休息的时间才真正属于自己吧。”“之前看到一个在德国医院工作的博主,人家下班以后,领导绝对不会找你,如果你不舒服生病了,想坚持上班护士长都不会同意,你想加班那也是绝对不可能的,到了下班时间不走,护士长都会催着你走。我承认这些培训学习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为什么要占用大家的休息时间?有几个人是心甘情愿坐在这学习的?我们一周只有一天的休息时间,你偏偏还要开会、搞培训,半天时间又供给了单位,自己只能休息半天。”这个事不说,我们可能意识不到什么问题,一说起来,真是一把辛酸泪。以笔者自己为例,上述这些情况我都经历过。别说周末正在休息,医院要求去开会学习,就是下了夜班,夜间十一二点了,只要医院这边要求开会,哪怕你头脑昏沉,困得要死,也得拖着沉重的步伐参加,反正会上领导讲的内容我们是一点都听不进去。老话怎么说的,当医生最大的本事就是开会。先说开会的次数,不谈院内大会,只说科室,作为医生,你要开交班会、每周学习会、每月病例讨论会、质量控制会,这还没完,还要不定期开展手术讨论会、死亡讨论会、手术后总结会......领导开完主任开,主任开完护士长开,每周大小各种会议就能让你崩溃。再说开会的时间安排,很多会议都是在下夜班后留下来组织学习和开会,周末抽半天去医院开会也是常事。试想,你起早贪黑去上班,下班后要开会,好不容易熬到周末,还要开会,这个会议动不动一开就是三四个小时,你能不累吗?有些主任根本没有时间观念,会议时间给你无限期延长,每个人都“拖堂”一会,结果就是没有一天是按时下班的。还有的会议传达内容其实并不那么着急,明明第二天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事,非要在大晚上开个会传达一下,你说气人不?作为医护人员,我们每周仅有一天半的休息时间,好不容易有个休息的间隔,却被开会、培训等这些多少有点形式主义的内容给占用了,想好好睡一觉都不行!其实,笔者真的很想告诉自己这是提升自己、充实自己的机会,但回想起来,参加这些会议和培训真没给自己带来多大收获,无非就是充当观众凑人数,关键是自己好不容易才有的休息时间就这么泡汤了!难道除了睡觉,医护人员就要把自己的所有时间都贡献给医院吗?我想不通。医护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不要在休息时间开会”他们只是想要充分休息而已其实,不只是我们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此前已经有很多医护人员向卫健委反映了这个事。2022年9月1日,有医生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向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委书记留言称:“衡山县某医院安排会议不合理,特别是要求下夜班的同志还要到场,不到场就扣绩效。夜班是
5月4日 上午 7:31
其他

震撼!科室绩效分配全凭主任一人做主,分配不公导致医生都快跑光了!科主任不干活,却分走一半奖金!科主任权力咋那么大?好事还是坏事?

科室绩效分配全凭主任一人决断,分配不公导致医生都跑光了!唉,真是没想到,科主任一人决断、凭喜好分配绩效竟会出现那么大的问题,值得各位同行讨论一下。4月19日,IP地址为河南的一名心内科医生在网上分享了他的两段工作经历,痛斥了主任权力过大、自己一人做主分配科室绩效带来的种种弊端和教训。他表示:“今天,我要用自己的
5月3日 上午 7:51
其他

仅一晚熬夜,大脑瞬间衰老1-2岁!最新研究:超24小时不睡,大脑年龄暴涨,但这个方法可以逆转......

睡觉可谓是“人生大事”——毕竟人的一生中,约有三人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拼命十三郎们”只能舍弃睡眠时间,转而投入996乃至007的社畜工作之中。今年最新发布的《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居民的平均睡眠时长为6.75小时,甚至有28%的人夜间睡眠时长不足6小时。睡不着、睡不深、睡不够等问题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敷最贵的面膜,熬最长的夜”“关关难过关关过,夜夜难熬夜夜熬”“三点睡五点起,阎王夸我好身体”,成了不少打工人的真实写照。而且熬夜已经不能满足的需求了,有时候甚至需要通宵达旦地工作。别看仅仅是“修仙”一次,对大脑的伤害真不小!近日,来自德国Jülich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惊人地发现:仅是一夜不睡觉,就会使大脑年龄瞬间衰老1-2岁;但不用过于担心的是,这种损伤可以通过第二天及时补觉来恢复。难怪每次通宵之后都觉得自己沧桑了很多,看来是有科学依据的😅doi:10.1523/JNEUROSCI.0790-22.2023充足睡眠对人体健康的意义不言而喻;相反,睡眠不足或剥夺会从多个层面影响着大脑,包括各脑区灰质体积减少、皮质和白质微观结构的广泛改变以及脑室扩张速度的加快。不过,这种“自毁式”的脑损伤影响并不集中于特定的脑区,而是广泛存在于整个大脑。为了探明熬夜/通宵对大脑的影响,研究者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和大脑特定特征来预测大脑的年龄,以此来评估大脑被影响的程度,从而明确睡眠时间和衰老之间的关联。实验流程图基于此,研究者从五个不同睡眠条件的数据集中收集到134名健康志愿者的磁共振成像(MRI)数据,包括3个“完全睡眠剥夺”(>24小时不睡)的数据集,以及急性部分睡眠剥夺(一晚睡3小时)和慢性部分睡眠剥夺(连续5晚睡5小时)。举例来说,在Somnosafe数据集(图A)中,受试者会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或实验组,分别有15人和21人。在入组后,所有参与者都会经历1个适应之夜和2个基线之夜来适应实验室环境,每晚的睡眠时长在8小时;紧接着,实验组会被要求连续5个晚上只睡5小时,即慢性部分睡眠剥夺阶段,而对照组仍每晚睡8小时;在一晚恢复之后,所有参与者都经历了完全睡眠剥夺,即持续38小时不睡;最后一天,是睡眠时长长达10小时的恢复之夜。图上的红色框框表示MRI测试时间。受调查的6个数据集依旧是以Somnosafe数据集为例,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在熬了大夜之后,参与者的大脑年龄明显增加,分别比基线之夜和慢性部分睡眠剥夺之夜的增加了0.94岁和0.90岁。为了进一步确认完全睡眠剥夺对大脑的影响,研究者在另两个独立的数据集中进行了验证。与Somnosafe的结果一致,NRU数据集显示,完全睡眠剥夺导致大脑年龄增加了2.13岁,UZH数据集增加了1.07岁。事实上,大脑年龄的衰老还伴随着卡罗林斯卡嗜睡量表(KSS)评分的增加,即从极度警觉(=1)发展为极度嗜睡(=9);同时,睡眠期间的正常化唤醒时间也会随之增加。总结多个数据集发现,仅仅一夜的通宵就会使得大脑瞬间老1-2岁,堪称“立竿见影”。但对于有时需要通宵的卑微打工人来说,熬一次老2岁真的吃不消啊,总不能20岁的人有着80岁的脑子?好消息是,如果后一天能够及时补觉,这脑子还是有救的!Somnosafe数据集中提供的数据显示,通宵后一夜睡饱之后,大脑得到了明显的修复,恢复之夜的脑年龄和基线没有显著差异。完全睡眠剥夺对大脑的影响但有意思的是,部分睡眠剥夺对大脑年龄几乎没有影响。无论是连续5个晚上每晚睡5个小时的慢性部分睡眠剥夺,还是1个晚上只睡3小时的急性部分睡眠剥夺,都没有导致大脑衰老。喜欢熬夜的有福了,一时熬夜一时爽,一直熬夜一直爽。看来只要不通宵,大脑都不会受到太大损伤。部分睡眠剥夺对于大脑年龄的影响综上所述,一晚上的急性完全睡眠剥夺之后,大脑年龄会显著增加1-2岁,但急性或慢性部分睡眠剥夺并不会改变大脑。研究者解释道,大脑年龄对大脑形态的动态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而急性完全睡眠剥夺可能会扰乱神经生物学过程,比如扰乱脑脊液的流动情况、改变脑皮质和白质的形态等等,从而导致大脑衰老的加速。无独有偶。先前一项研究显示,在30天的实验过程中,每多一天睡眠不足,主观年龄便会增加0.23岁;而2晚的睡眠限制(即每晚仅睡4小时)会让人感觉自己老了4.44岁。看来,保证充足的睡眠才是“永葆青春”的关键呀。不过,这篇研究也给大家提了个醒:前一个晚上欠下的“睡眠债”,及时补上还是有救的!参考资料:[1]Chu
5月2日 上午 7:51
其他

教训!医院为患者做CT检查,没给穿防护服,立案处罚!近期发生多起!罚款4千!医生困惑:不穿竟然违法?咋回事?好像都没穿过……

医院为患者做CT检查,没给穿防护服被立案处罚!近期已发生多起!被罚几千元!真是极大的教训!极大的警示!众多医生都被吓出一头冷汗!4月30日,一条“医院放射科未给受检者穿防护服被立案处罚”的热搜冲上了第一,引起了无数医生和患者的强烈讨论。据杭州综合频道报道,近日,在浙江舟山,岱山卫生健康局执法人员在检查时发现,舟山某医疗机构放射科,有2名受检者在进行x射线影像检查时,均未佩戴使用个人防护用品。该机构放射诊疗人员表示,由于病人较多,防护服穿脱不便,为图操作方便,未提醒受检者穿戴防护服。后经进一步调查取证,确认该医疗机构放射诊疗人员在对受检者进行医疗照射时,存在未按规定对进行医疗照射的受检者临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的违法行为。最终,岱山县卫生健康局对该医疗机构进行了立案处理,并作出了相应的行政处罚。无独有偶,近期因做CT时没给患者穿防护服被立案处理的案件可不少,十分具有警示作用。4月19日,长沙疾控发布了一篇《以案释法|某医院开展放射诊疗时未按规定使用防护用品被处罚》的文章。据介绍,近日,该中心执法人员对长沙某综合医院进行监督检查时,发现该医院放射科工作人员正在给受检者刘某拍摄胸部CT,受检者没有穿戴任何防护用品,执法人员依法责令该医院立即整改,并给予:1.警告处理;2.罚款人民币1000元的行政处罚。随后,长沙疾控中心给出了卫生监督提示:医疗机构对受检者进行医疗照射时,应遵守最优化防护原则,做好受检者非投照部位敏感器官和组织的防护。比如X光、DR、CT这类检查都有X射线,医务人员需提供并提醒受检者穿戴相应的防护用品或使用移动防护屏,否则将涉及违法行为。3月26日,湘潭市卫健委发布公告,湘潭民康医院未按规定为受检者穿戴个人防护用品,罚款人民币2000元。2月初,据媒体报道,腾冲市查处一起医院开展放射诊疗未为患者及陪检者佩戴必要防护用品的案件,涉事医疗机构被罚款4000元。据悉,卫生监督员对某医院开展放射卫生日常监督检查时,在该医院DR室X线影像发现一名儿童患者的头部、胸部及陪检人员手臂影像显示,该患者和陪检人员未穿戴任何防护用品。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责令该医院立即改正,给予该医院警告并处罚款人民币4000元的行政处罚。……这多起类似事件均在近期发生,一经报道,立刻引起了广泛的热议。浙江舟山一名网友表示:“不知道呀,没听过、没见过、没穿过!我做CT时从来没穿过,也没有医生给我穿,原来不穿防护服是违法的呀!患者不知道这个事,难道医生也不知道这是违法的吗?为什么不给我们穿?现在回想起来以前拍片子全都暴露在X射线里,我真的感到后怕。我们这的几个大三甲都没有让穿的,这次记住了,以后做CT不给我穿,我就主动要!”四川一名放射科刚工作一年的医生则十分困惑:“我刚进科室一年,我知道的医院好像就没有几家让穿的,不过检查室都会放一件铅衣在那里。现在我也刚知道,不穿竟然违法?到底咋回事?科室里的领导好像也没有特别强调过这件事,真的搞不明白。”相比于刚工作的年轻医生对这项规定不太了解,山西一名在放射科工作了20多年的老刘医生则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确实有相关规定,要求在给患者做X射线检查时必须要穿防护服。但据我了解,在全国范围内能够严格执行这项规定的医院少之又少。这是因为一个医院CT机有限,县级医院能有一两台就不错了,但前来医院看病的患者几乎都要进行CT检查,一天平均要做几百个病号,如果严格执行穿着防护服的规定,可能到下班都拍不完。为了节省时间,有些医院对这方面的管理就很宽松,甚至不强做要求。”相关条例规定受检者必须要穿防护服多家医院立即组织了会议进行学习怪不得有些医生自己都迷糊,经过一番解释后,原来是这么回事。那么,给患者穿防护服的相关条例是怎么规定的呢?根据《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医疗照射时,应当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有明确的医疗目的,严格控制受照剂量;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并事先告知患者和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根据《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第四十一条第二项规定:医疗机构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一)购置、使用不合格或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淘汰的放射诊疗设备的;(二)未按照规定使用安全防护装置和个人防护用品的;(三)未按照规定对放射诊疗设备、工作场所及防护设施进行检测和检查的;(四)未按照规定对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剂量和健康档案的;(五)发生放射事件并造成人员健康严重损害的;(六)发生放射事件未立即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或者未按照规定及时报告的;(七)违反本规定的其他情形。在这些事件发生后,多个省份的多家医院立即组织了会议。4月30日下午,湖南长沙某三级医院副院长在会议中再三强调:“我知道放射科的同事们都很忙,但是从今天起,务必要严格落实受检者穿戴防护服的规定,对于新入科的年轻医生,都要进行新一轮的培训。放射科要多准备几套防护服,即使患者不主动要求,你们也得提醒他们穿防护服,患者可以没有这个意识,但我们作为医生,我们要有……”浙江金华某医院也组织了会议,并给出了新的办法,其放射科主任表示:“我知道有些医生会认为一个一个换衣服很麻烦,浪费时间,那我们科室下周给每个CT室采购10套防护服,患者做CT前都先换上,这下不用担心衣服换不过来了吧……”超92%的患者都没穿过防护服!!!每多做一次CT,患癌风险都会大增在微博发起的投票中,题目为“你做放射检查时穿过防护服吗?”有5268位网友给出了自己的投票,结果令人惊讶,超过92%的患者竟然都没有穿过防护服。看到这个结果后,北京天坛医院一名医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说:“92%的患者都没有穿过防护服,足以可见这项规定形同虚设。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大家好像都不知道要穿似的,看来‘辐射教育’要在全国范围内多多展开了,因为做CT确实是有伤害的,之前还看到一篇Nature的研究,每多做一次CT,患癌的风险就高43%。”这名医生所说不假,确实有类似的最新研究。2023年11月9日,Nature子刊重磅发表了一篇题目为“Risk
5月1日 上午 7:51
其他

延寿到130岁?Nature子刊:国人团队发现,年轻血液中这种成分,是实现“返老还童”的关键

从道教追求的“羽化登仙,长生不死”,到北欧神话中“青春女神伊顿与她的金苹果”,自古以来人们便对“长寿”有着无尽的向往,但多少追求长生的故事都以失败告终。即使到今天,科学家们仍在上下求索,想要弄清衰老的奥义。衰老,通常是指有机体从成年期开始功能衰退的过程,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多阶段且渐进的过程。从机理上看,衰老过程主要归因于细胞、细胞器和大分子中随机损伤的逐渐积累,但损伤的具体机制仍未明了。探索不断,追求不止。2022年12月,Cell重磅发布的Hallmarks
4月29日 上午 7:32
其他

重磅!解决“儿科荒”又有新点子!上海卫健委主任:启动儿科医师转岗培训!让看内科、全科的医生去儿科帮忙看病!值得其它地方效仿吗?

重磅!上海今年启动“儿科医师转岗培训”解决“儿科荒”又有新点子了!儿科医生短缺严重,年年都得想点新法子,可如何是好?近期,上海一名全科医生留言表示:“真的忧虑呀,儿科的光景眼看着是越来越差了,都没几个医生愿意去儿科了。特别是近期百日咳患儿很多,儿科医生人手不够,患儿排成长队,看着哭哇哇的小孩子,心里难受死了,儿科医生不够,受苦的还是小孩。为了解决儿科荒,听说今年4月份上海出了新政策,可以转岗培训,去儿科帮忙看病,扩展执业范围,也能额外获得收入,现在医院都建议我们去转岗培训,时间是一年,各位同行们觉得这个政策怎么样啊?”什么?其它科室的医生转岗培训去儿科帮忙看病?这真是一个新鲜的法子,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但这确确实实是刚出炉的政策。4月1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开展儿科医师转岗培训的通知》沪卫医〔2024〕27号。文件明确表示,为进一步提高本市儿科医疗服务能力,加大儿科专业医师供给,改善儿童就医体验,本市2024年度将开展全市儿科医师转岗培训。原则上,二级、三级公立综合(含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至少派出1名医师参加培训。全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儿科医师项目得满分的医疗机构以及其他类型医疗机构可自愿报名参加。针对培训期间的待遇保障问题,文件要求脱产临床实践期间的工资奖金由派出单位负责发放。另外,报名医师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工作年限5年以上;(二)执业范围为内科、全科以及中医类别等;(三)执业期间无重大医疗事故。儿科医生短缺令人揪心,就在文件发布之后,4月19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闻大翔做客“2024上海民生访谈”,就市民关切的儿科门急诊排长队、等候时间久等话题进行了回应。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闻大翔回应有关问题闻大翔表示,每年一到秋冬季,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就诊人数会出现明显的上升,而上海乃至全国都面临一个共同存在的问题,就是儿科医生人才的短缺。闻大翔指出,破解儿科医生人才的短缺,一方面,医学院校要加大儿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和输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复旦大学医学院每年临床医学系招收的本科生中,儿科专业都有一定的比例,加起来约100名;另一方面,当前其实儿科医生流失也比较普遍,要尽可能地减少儿科医生的流失。儿科医生承担的工作风险和负荷都比较高,同时,相对来说,与综合性医院的医生相比,儿科医生的待遇偏低,也是造成儿科医生人才流失的一大原因。“只有从源头上增加儿科医生的培养,再通过对儿科医生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同时这些措施做到位、才能留得住、稳得住儿科医生。”闻大翔说道。为了解决儿科看病难题,上海可是下了苦功夫,闻大翔表示:“现在,我们通过加大儿科医师转岗培训,让一部分看成人的内科、全科等医生,经过一年的规范化培训,通过学习儿科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再经过培训考核,可以给原来看成人的这部分医生增加儿科执业注册范围,以此来缓解儿科医生人才短缺的现状。目前,这一培训项目已经启动了。”闻大翔还透露,儿科医师转岗培训将作为常态化工作长期推进下去,每年将会启动培养50名左右的儿科医生,培训时间为一年,以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能力和操作能力为重点。由上海市儿科质控中心牵头负责儿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的总体实施,儿科医联体牵头医院,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新华医院等知名三甲医院医生承担培训任务,提供最好儿科教育教学资源。“儿科荒”绞尽脑汁还是难解决曾有医生表示进工厂打螺丝也不去儿科现在的情况是,儿科医生短缺、医生不愿意去儿科不是哪一个城市的问题,而是全国性的普遍问题。2021年,江西某大三甲儿科医生就曾在短视频平台哭诉表示:“对不起,孩子们,今天我要当逃兵了,离职了。现在我才明白,去儿科当医生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错误。今天给孩子治病,弄哭了娃娃,家长不理解,被她扇了一巴掌,科主任让我忍气吞声。脸上虽然不疼,但心里疼,我们儿科在全院工资是最低的,但受的气却是最大的、干的活却是最累的。你说当初何苦要学儿科呢?如果能回到过去,哪怕我进厂打螺丝也不会去儿科受罪……”儿童身体不舒服,很容易哭闹,治疗时怕疼,也容易哭闹。小孩生病,大人非常容易情绪失控,遇上野蛮的家长,动不动就要吵闹,甚至要揍医生护士。再加上工作量大、工资垫底,在近两年发布的科室鄙视链中,儿科一直处于鄙视链的最底端。甚至连其它科室的医生都看不起儿科医生,称他们为“小儿科”。鄙视归鄙视,那也没有办法,但实际上,儿科诊疗的复杂程度更甚于成年人。小孩子对医生的配合度低、会抗拒,加上表达能力有限,问诊失误会更大,这就增加了医生误诊的风险。为了避免误诊,医生就得事事小心,免不了要开出更多的检查,这就又会导致家长的误解和抱怨。所以,儿科医患纠纷多、风险高、离职率高,这就使得儿科医生极为缺乏。一旦缺医生,科室里医生人手不足,一个医生得当三个医生用,这就导致了儿科候诊时间长、医生压力大、离职率又会上升,好家伙,整出一个恶性循环来了。过去两年,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春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期,一名儿科医生一天要看超过200名儿童,患儿排了几百米,儿科医生连轴转24小时不休息,为了减轻儿科医生的负担,有些医院只能临时限流停诊。如果只是忙、辛苦还好说,只要待遇能跟上,也会有人干,但我国儿科医生的待遇相比其他科室,真是低的可以。其它科室“大处方大检查大治疗”很多,收费自然也高,儿科能提供什么治疗呢?儿科的手术治疗较少,用药谨慎,小孩子除了先天性疾病,一般也不会出现什么重大疾病,头疼脑热是儿科的主要诊疗,收益自然也少,就算累死累活也赶不上那些治疗费用高昂的科室。曾有医生透露,自己所在的儿科就三个大夫轮班倒,一天300个号,早上七点去,晚上七八点回来,饭都没空吃,回头工资还没人家双休行政后勤发的钱多。在《2021中国医院薪酬报告》中,儿科医生工资在所有科室中排名倒数第二,仅次于医技科室影像科,在所有临床科室中排名倒数第一。虽然很多人会说医者仁心,但儿科医生也是普通人,也有柴米油盐的烦恼,收入提不上去,自然就会出现儿科荒了。“转岗培训”能解决儿科医生短缺吗?62%的医生认为赶鸭子上架依旧很难解决儿科医生短缺,目前上海已经开始启动了转岗培训,不少人认为这有点赶鸭子上架。上海一名心内科医生就表示:“从最早的降低儿科医生门槛、降低儿科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及格线、强制各大医学院校设置儿科专业,再到现在要求其他内科医生进行培训转岗,这些都是为了解决儿科医生短缺而想出的办法,可谓年年都出新招,但事实上效果并不明显。”“儿科医生每年都在流失,就是说,现有的儿科医生群体本身在减少。儿科专业虽然招的人多,但是真正毕业后去干儿科的并不多,因为他们高分考入医学院,上学后发现入了坑,毕业能转行的都转了行。你降低儿科医生的门槛,反而更加让人觉得这个科室是低人一等的,所以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上海出了政策,但我认为转岗去儿科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带有强迫的性质。首先你要热爱儿科,其次要把钱给到位,一个月给5万,你看缺不缺?别说5万了,就是给2万都不会缺,所以缺不缺儿科医生,钱是核心关键问题。”四川一名医生则认为:“效果好不好,看后续吧。不仅仅是待遇问题,主要是儿科娃儿不会表达,不好诊断,风险也特别大。这个社会,患者希望医生都是神仙,要求治好所有病人,父母爱子心切,脾气也都很暴躁,怎么敢选儿科呀?”在一项“你认为转岗培训能解决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吗?”大约有1800个医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62%的医生认为赶鸭子上架依旧很难解决问题,更有10%的医生认为根本难以解决儿科荒。唉,儿科难呀,这个科室的硬伤就是如此,钱少工作量大还遭罪,谁喜欢干呢?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强行要求他去转岗儿科可能也不会有好结果,除非钱给得多多的。对此,你认为该怎么办呢?撰文
4月28日 上午 7:31
其他

一喝酒就脸红,易患癌还早衰?Nature子刊最新研究揭开:喝酒“上脸”与衰老加速之间的关联

五一假期未至,酒局已经安排好了。今天就聊聊“喝酒”,每个人酒量不同,喝酒状态也大相径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明明才喝了一杯,而且也没有醉的感觉,但脸已经红到不行,甚至常会被调侃酒量差——这便是所谓的酒精性脸红反应,或又称亚洲红脸症(AFS)。与其他地区相比,东亚人喝酒后脸红的现象尤为明显,约占到人群的36%,这也是AFS名字的来源。之所以会出现“一喝酒就上脸”的情况,是因为这类人携带乙醛脱氢酶(ALDH2)基因突变。而存在ALDH2突变,则会导致酒精代谢过程障碍,最终表现为“上脸”。其实,喝酒爱脸红也在释放信号:这人真的不能喝啊!为什么这么说呢?事实上,ALDH是一种重要的解酒酶。在饮酒过程中,决定酒量的关键是肝内的两种解酒酶:乙醇脱氢酶
4月27日 上午 7:51
其他

最新研究:这种常见的维生素,能有效保护大脑,“逆转”认知衰退!

今年2月,医学顶刊之一《柳叶刀》最新发表了全球肥胖流行调查数据,统计结果令人震惊——据估计,2022年全球有超10亿的人口达到肥胖水平,基本上每8个人中就有一名肥胖患者。我国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成人中已有超一半的人为超重或肥胖,其中肥胖率为16.4%。这个数值在全球都是“遥遥领先”的。伴随着肥胖而来的,是多种疾病找上门来,比如认知功能的下降。先前,一项亚洲队列研究显示,较高的内增脂肪水平、BMI和腰臀比,均与认知功能下降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具体来说,内脏脂肪每增加0.27kg,相当于认知年龄衰老了0.7岁。“肚子越大,脑子越傻”还真不是耸人听闻。但最近,来自日本的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维生素E,这种常见的维生素,竟成为大脑的“保护伞”——高脂肪、高蔗糖(HFSD)饮食诱发的肥胖,会加速氧化大脑,进而改变认知功能;但维生素E家庭成员之一的生育三烯酚(Tocotrienols,T3s)能够阻止这种改变,发挥保护神经的作用!正如本研究的领衔教授Kato强调,“我们的目标是,使用天然化合物来对抗与肥胖相关的疾病,从而减少肥胖人群患失智症等疾病的发病率。”doi:
4月26日 上午 7:31
其他

重磅!真把护工取消了!福建、天津等多地医院推出“无陪护制度”,一天只收60元护理费!家属:真省心,病人24小时全交给医院……

真把护工取消了!福建、天津等多地医院推出“无陪护制度”医院全权负责护理,一天只收几十块近期,福建和天津一些医院的做法在网络上备受患者表扬,口碑爆升!到底发生了什么呢?4月7,一名患者家属在今日头条发文称:“今天我要表扬一下大福建!敢出政策,时刻为老百姓着想!前些日子大家不是一致吐槽护工收费高、不专业,要求取消护工吗?前两天岳父住院,我发现福建的很多医院真的取消护工了!老岳父需要人护理,但是医院全程没让我们花钱请护工,都是护士和护理员在做这些事。相比300多元的护工,医院每天只收几十块钱的护理费,真的很便宜了,就算是全瘫痪不能自理的患者,医院收费也不过一百来块!!他们说这是新政策,叫什么‘无陪护制度”,现在福建全省的公立医院都在如火如荼地实施这个政策,我真的太感动了,把患者24小时全交给医院,家属真的很省心,为我们福建点赞。”随后,4月16日,天津一名网友也发文表示:“天津的医院这次开了一个好头,取消护工,实行无陪护制度,护理费一天只收60元。很多瘫痪在床的病人都知道护工一天的工资最少是300元。天津部分医院现在统一陪护,医院只收取60元的陪护费。以后看病,如果涉及到住院大家可以选择天津,我不禁为天津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点赞,建议在全国医院进行推广。”“患者住院短则几天,长则几十天。按现在的护工费每天300计算,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有时甚至超过了住院费用,可以说是病人的一大负担。取消了护工,医院统一陪护,每天只收取60元陪护费,一个月下来也不过1800元,相当于节省了7200元。另外,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改善了病人的住院环境,以前一个病房3个病人,再加3个陪护家属,一共6个人,病房乱糟糟的,不利于病人休息。现在实行无陪护制度,病房里安静多了,患者也能好好休息了。”从以上患者的表扬中可以看出,他们在住院期间医院并没有要求请护工,而是自行承担了全部的护理工作。要知道在一个月之前,“患者额外花了几千块请护工”这件事还在热烈地发酵讨论着,一眨眼的功夫,有些省份就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及时推出了新的政策,确实必须要点赞一下。“无陪护制度”正在一些省市热烈开展医院提供24小时专业护理收费较低目前,福建、山东、河南、天津等多地推出的“无陪护制度”正搞得很热烈,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先来说福建,这是很多患者着重表扬的重点省份。时间回到2022年7月末,福建省卫健委组织专家进行研讨,联合四部门制定并印发了《福建省“无陪护”病房服务规范》的通知,要求在全省三级公立医院逐步实施“无陪护”病房的试点工作。这时候浪花还并不是很大,福建各地的医院虽然积极响应,但步伐很慢,实际进展远达不到想要的试点效果,但从患者的反馈来看,这个制度又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患者满意度极高。随后,2023年12月,福建省卫健委、人社厅、财政局、医保局再次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院“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从
4月25日 上午 7:32
其他

超370万人大规模队列研究:感染新冠之后,即使是轻症,过敏风险也大大增加,尤其是哮喘和过敏性鼻炎

你问我是如何感知到春天来了的?没错,是我的鼻子告诉我的。所谓“感知春天,过敏人的能力比‘春江鸭’更厉害”,当别人都在开心踏青、享受春日的时候,过敏星人正在经历“人间炼狱”。对于过敏人来说,春风拂面可不是好事儿,吹来的花粉、柳絮、螨虫等等,都是相当“要命”的——一把鼻涕一把泪,浑身上下哪都痒。根据世界过敏组织统计的数据,全球近40%的人曾经或正在被过敏困扰;我国情况也不容乐观,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患病人群超过了2亿。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身边过敏的人越来越多了,有些人原本身体很好,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开始过敏了。过敏的大规模爆发,很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留下的“祸根”!Nature子刊上最新刊登的研究,分析了韩国、日本和英国跨国队列的超370万名参与者之后发现: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的30天中,罹患过敏性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了20%,尤其是哮喘和过敏性鼻炎。值得警惕的是,新冠所致的过敏风险存在2大特点。第一,持续时间长;超6个月的随访期间,风险持续存在。第二,轻症也会增加风险;即使是轻症,依然会提升过敏性疾病的发生风险。DOI:
4月24日 上午 7:30
其他

震惊!“交够15年社保、存满100万,我就立刻申请退休!自己开诊所,不接通医保!”越来越多医生不想晋升,在等着退休开诊所……

交够15年社保、存满100万,我就申请退休,自己开诊所!年轻医生都这样了?老子说,人之道为而不争,顺势而为自渠成。如今此时此刻,纵观一些年轻医生新出现的新思想和新观点,整个社会包括医疗界,已经被一种出世入世、儒道环杂的无为思想所占据,今天我们不得不好好说一说。4月17日,在号称为年轻人的精神家园——B站,一名刚工作4年的年轻医生发表了一则视频,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他说:“毕业后见识了很多事情,有了很多认识,逐渐意识到人这一辈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社会要求你拼搏、奋斗、努力,可是我为什么要去那样做呢?拼搏、奋斗、努力到底能给我带来什么?难道是金钱和地位吗?即使我有了金钱和地位,我和别人又有什么不同呢?别人一天吃3顿,我也是;别人活七八十岁,我也是;别人死去了,好像没来过这个世界一样,我也是。即使有幸青史留名,也只是证明你来过这个世界,尘归尘,土归土,最终都一样。历史上的唐宗宋祖和我们每个人都没什么不同,造物主给人类的最大公平就是让我们的人生都没有意义。”“想通了这一点后,我就释然了,我这辈子都不打算晋升副高,所以我不会耗费精力去倒腾那些论文,因为没意义。任何工作也都是没意义的,这个社会不会因为你的工作而飞跃或倒退,我在等着退休,短暂的生命不值得当牛做马浪费在这些对自身没意义的事情上。我的社保已经交了4年多,等交够15年我就向科室申请退休,未来拿个基本退休工资也就够了。目前我已经攒了19万,相信交够15年社保后也能攒够100万。等退休后,我就自己开个小诊所,不接通医保,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给病人看病,一天看一个、两个,哪怕十天半个月看一个病人也没关系。”交够15年社保、存满100万、立刻申请退休、自己开诊所,这几个关键词听起来多么令人神往呀,这难道就是部分年轻医生的想法吗?就是他们向往的生活吗?河北一名肾内科医生如是说:“确实令人向往,如果不结婚,存够100万就退休真的很舒服,小伙子,我支持你,做自己想做的事,开开心心地过好自己这短暂的几十年,没什么不行的,但是这一百万要算着花,否则通货膨胀很难坚持到60岁拿退休工资。我当初也有你这种想法,可惜我结婚了,现实情况不允许我那么洒脱。”安徽一名心内科医生则表示:“我也想早点退休,但我没有攒够100万,40多岁退休开诊所,其实也很挣钱,而且还自由。我一个师兄,18年从安徽芜湖皖医附院离职,去开了诊所,专治皮肤病,一个月只上15天的班,挣的钱够花了,他说中国300多个地级市,他开车去了200多个,他很有魄力,我们都很羡慕他。”不过也有人反对这名年轻医生的想法。天津一名网友就表示:“要是都像你这样,攒够100万就退休,不工作了,那还得了!社会上的活谁去干?年轻医生怕吃苦就想早点退休,这种思想不可取,否则别人就会认为你好吃懒做、好逸恶劳……”还真别说,不只是年轻的医生,近期“攒够多少钱就退休”的案例还真不少。4月22日,“36岁女子攒够300万退休”的话题也冲上了热搜榜。据极目新闻报道,王女士今年36岁,家住山东济南,有一个8岁的女儿。在存够300万之前,她是一名上班族。她此前在一家公司从事商务岗,薪水比较可观,每个月有一两万元收入。她老公也是同一行业的,收入也不错。一开始,两人也没有刻意存钱的想法。但王女士和丈夫都是物欲比较低的人,也没有什么烧钱的爱好。除了日常衣食住行,王女士每个月还能存下一万多元,多的时候能存1.5万元。十来年过去了,两人全款买了一套房和一辆车,存款也已有了300万。王女士表示:“她的部分存款买了理财产品,每月有八九千元利息。不工作后,她坚持锻炼、阅读、独处,有了更多时间去关注自己,更专注于当下。”对于以上现象,武汉大学教授尚重生分析,存够钱就退休的情况只是个例,不具有普遍性和可重复性,大众要从自己的条件、实际情况出发,做出适合自己的人生选择。不论年轻的还是年老的退休后想开诊所的医生大大增加“攒够钱就退休”这个词经常被我们挂在嘴边,相信很多人都只是说一说,但一些年轻医生真的认真对待了。广东一名92年出生的急诊科医生就表示:“疫情之后,突然没有了上进的念头,就不想太为难自己了,真的想干点清闲的工作。但目前退休不太可能,因为我还得养家,不过自己开诊所倒是挺好的,我也打听了,开诊所你至少要准备10万块的本钱,现在经济不好,又有点担心开诊所本钱会赔掉,不知道咋办。”不只是年轻医生想早点退休开诊所,眼看着快要退休的老医生更想开诊所。近期,“想开诊所”和“攒够钱就退休”这两个词一起火了!4月5日,知名三甲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刘医生也发文表示:“我想退休开诊所,一个朋友说得弄成医保定点才行,我不准备扯医保的事,太复杂、投入大,又不得不陷入诸多关系,害怕最终被钱套住,累死自己、身心俱疲。”“我想开诊所的本意也不指望能挣很多钱,只是想合法的以自己的名义做一些东西出来,有几个信任自己的病人,好好给他们治病,争取把人家的病治好,不辜负人家对自己的信任,赚点钱,能挣出房租就好。至于其他的,要看机缘,不强求、也不规划。做自己想做的事,尽管尽心去做,至于做到什么结果不去强求,都是天意,水到自然渠成。”在一份1500名医生参与投票的话题中,有很多上了40岁还未能晋升副高的医生,其中45%的医生都表示“再无法晋升副高就单干,就去开诊所”。在另一份有关“医生是否有打算开办诊所”的投票调研中,有2302
4月23日 上午 7:31
其他

二甲双胍再立功!BMJ子刊最新研究:“神药”能提高抗肿瘤作用,背后原因找到了......

二甲双胍(Metformin)是治疗II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可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的产生而发挥降糖作用。早在1957年,二甲双胍便被正式运用于临床治疗糖尿病;在我国也有着超30年的临床应用经验。全球范围内,约有1.5亿人在服用二甲双胍,可谓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当然,二甲双胍之所以能被“每月一夸”,是因为其远超降低血糖的效果。随着科学的不断推进,对二甲双胍的研究从未停止,现阶段发现的药物作用已超过20种,包括:保护心血管、减少超重/肥胖、改善血脂代谢、降低部分肿瘤风险等等。近年来,二甲双胍在抗肿瘤领域大放异彩。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官网医学杂志上最新刊登的meta分析,在汇总和分析了166项相关研究后发现:二甲双胍的使用与胃肠道癌症风险降低21%、泌尿系统癌症风险降低12%、血液系统疾病风险降低13%有显著关联。那么,在肿瘤预防和治疗过程中,二甲双胍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近日,来自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团队揭示了“神药”二甲双胍的免疫调节作用的过程——通过抑制线粒体复合物I,二甲双胍能够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提高它们共同刺激CD4+T细胞的能力,并进一步提升抗肿瘤免疫的能力。DOI:
4月21日 上午 7:50
其他

痛失国宝级人才!2天内两名顶级医生离世,刚过60岁!钟南山院士发文痛悼:我的学生、挚友!他们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患者离不开他们呀!

国宝级医生沈华浩教授壮年离世!首次发现“胸闷变异性哮喘”并命名无数患者离不开他呀!这两天,我们还来不及反应,呼吸和神内领域就痛失两位国宝级医生,而且均刚60
4月20日 上午 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