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条“中轴线”,都是城市价值的标尺

郑钰潇 重庆瞭望
2024-09-08

风雨七百载,申遗十二年。上月底,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的指示中,“保护”“传承”“交流”这三个关键词很值得我们关注。


聚焦到重庆。当前,中国与埃及相关方面正在加强合作,着手准备将白鹤梁题刻与罗达岛尼罗尺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每个城市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中轴线”。它不局限于物理意义,更是精神层面上的守正与创新,时刻提醒我们如何找准身为中国人的刻度与坐标。


一列复兴号高铁列车从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永定门城楼前驶过。记者 鞠焕宗 摄/新华社

“中轴”意味着要紧扣“保护”这根主线与核心,把历史文化遗产妥善地交给子孙万代。


习近平总书记每次考察调研历史文化遗产,都十分关心保护问题。拿此次申遗成功来说,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没有对历史文化遗产心怀应有的尊重与敬畏,一个民族就难以对自身文化产生高度认同;没有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我们也缺少了“讲好中国故事”的载体,更难言“文化自信”。


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是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申遗成功带来的多重意义有目共睹,无需赘言。


以北京中轴线为例。它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了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保护中轴线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规划设计、文物腾退、街区整修,到专门出台多项法律法规……一点一滴,多维发力,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坦率地讲,我们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上曾走过一段弯路,有过一些令人痛心疾首的教训。“遗产”无言,它们并非静止的标本,而应成为活着的历史,成为每一个人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载体。


宏观的意义可以找到微观的切口。今天,哪怕只是骑着单车,从永定门一路向北,途经故宫、钟鼓楼等地,也能感受到中轴线的深沉与壮阔。


▲外籍游客在世界文化遗产——重庆大足石刻游览。记者 王全超 摄/新华社

“中轴”是一根活力满满的“动脉”。让它跳动起来、传承下去,千年弦歌才能不辍,浩瀚文脉才有赓续的可能。


“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说到底,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与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不妨先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20多年前。1996年,国家文物局将大足石刻正式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项目。彼时担任市申报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兼市申遗专家的王川平就曾说过,当时很少有人清楚地认识到,“世界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对大足石刻的未来有多重要。最开始的时候,竟然还有质疑这项工作的杂音出现。


时代在进步,申遗的意义也在不断凸显。“不清楚申遗重要性”“不理解申遗意义”这类事情,放在今天几乎不会再发生。但它仍在提醒我们,要学会用前瞻性的眼光看问题,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传承而言,更是如此。


去年9月,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带动效益明显。仅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当地游客增长270.7%,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64.2%。


经济效益之外,更要看到的是,13年的申遗工作促进了当地政府对古茶林保护的监督管理,修订完善了20多部保护古茶林的规章制度。“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才会让“传承”拥有沉甸甸的分量。


当然,不要把申遗作为唯一的追求,传承也不是简单的复制与留存。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引起高度警惕:一些地方重申报、轻保护,只将“世界遗产”当作经济发展的噱头;拆真建假,以假代真,以致申遗走了样、变了味。

▲位于涪陵区的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市民透过窗口观赏水下的白鹤梁题刻。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中轴”也能够成为一座沟通彼此的“桥梁”。这提醒我们要持中守正,兼收并蓄,加强文化遗产交流合作,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互鉴何来?来自“要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重庆有不可移动文物2.6万余处。文物资源丰富: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44处,重庆市历史建筑777处,中国传统村落164处……家底不可谓不丰厚,其中更不乏“顶流”。


对内,要破除各自为政的旧有保护理念,赋予文化遗产生生不息的活力。一个区域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往往能够产生跨区域的影响和联动。这就需要整体统筹,建立区域性合作机制,稳妥协调利益冲突,打破区域间的行政壁垒。


比如,重庆和四川的石窟寺文物点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除了大众熟知的大足石刻、乐山大佛等,还有不少石窟寺分布零散,地处偏远。当下,两地正以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为契机,共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又如,去年底,川渝两地联合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将川渝宋元山城防御体系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包括合川钓鱼城、奉节白帝城、剑阁苦竹寨、苍溪大获城等在内的20余座山城遗址,正在焕发新生。


对外,要找准中国故事与世界需求的联结点,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要更加突出公众参与,不断提高历史文化遗产在国内国际的传播度;要更加重视交流互鉴,让文化文明成果为全世界共享。


你看,虽然相隔万里,但白鹤梁题刻和尼罗尺展现了不同文明具有共通性的水位测量智慧。中埃两国联合申遗,不仅有望填补《世界遗产名录》在水下遗产方面的空白,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埃文明交流。


如果说“中轴线”是一个国家引以为傲的文脉、独具辨识度的“身份证”,那守护好每一条“中轴线”,也是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人的职责。它见证了城市价值的高度,为我们指明了来路,照亮了去处。



责编丨周宝琴
责校丨杜铠兵 伏一晨
审核丨王方杰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巴黎奥运会,5个万万没想到!

● 重庆需要怎样的”技术红娘“?

● 对”考编热“的冷思考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