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制造“网红儿童”,该适可而止

周宝琴 重庆瞭望
2024-09-08

谁又能抵挡“人类幼崽”的可爱呢?

从亲子生活到才艺展示,从充满哲理的“小大人”到懂事的“小厨师”……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的兴起,不少萌娃受到广泛喜爱并积累了大量粉丝,成为“网红儿童”。流量意味着“富贵”,在利益的诱惑下,一些家长把孩子当成了挣钱工具,晒娃也逐渐变了味。

前不久,中央网信办专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其中提出将重点整治短视频平台利用“网红儿童”牟利,恶搞儿童博取关注、卖惨引流。

保护好孩子,就是保护好国家的未来。泼天的“流量富贵”之下,部分家长变成“啃小族”,透支孩子的童年牟利,值得我们警惕和深思。

▲中央网信办启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利用“网红儿童”牟利等突出问题。/重庆瞭望截图


在欢乐的日常背后,“营业”的孩子们真的开心吗?

天生自然萌的孩子,是我们这个世界最纯真可爱的存在。在疲惫的工作之余进行“云养娃”,成了许多网友休闲放松、调剂生活的一种方式。

然而,轻松愉快的亲子视频背后,“流量富贵”往往来得并不容易。不少看似反映儿童生活日常的视频,大多有剧本,甚至有专业人士参与录制、剪辑。

据媒体调查,部分家长为了在秀娃“赛道”中博出位,会直接和MCN(指专业培养和扶持网红达人的经纪公司或机构)签约,从开通账号、确定人设到运营推广都有一对一的具体方案,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即或没有团队,许多育儿博主也乐于研究“流量之道”。一些父母求助所谓自媒体“专家”时,收到了“肯定不能随便拍,主要靠脚本、靠台词,不然谁都能火了”“需要设定‘小大人’风格”等意见,甚至有“专家”直言要将儿童变成表现自然的“演员”才能获得成功。

种种迹象让人忧心,镜头之外的孩子们或许并不快乐。

“卖萌”也会疲惫。在流量面前,作为短视频创作“主力”的孩子,只有笑容、言行举止乃至情绪表达都符合“人设”的要求,才能获得关注和点赞。然而小朋友的专注力有限,让他们频繁在镜头前按照剧本“卖萌”,无疑会透支他们的精力。


还有部分家长为了迎合网友,已经迷失了自我。比如此前“3岁女孩被喂到70斤当‘吃播’”“穿着尿不湿的萌娃下厨房做菜”“故意给小宝宝喂酒”等现象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带来认知困惑。很多家长通过让孩子学习大人讲话,让其展现出超出年龄段应有的成熟和智慧,吸引粉丝的喜爱与关注。比如让小孩模仿成人“教训”父母,模仿“夫妻对话”等。然而孩子的心智并未成熟,很多时候并不能理解话语中隐藏的真实意思,容易给他们带来认知困惑。看似搞笑的“小大人设定”,实际上是对孩子的催熟。

陷入网暴风险。互联网是放大镜,有人喜欢,就有人讨厌。当儿童成了互联网的“公众人物”,一些网络的负面言论也随之而来。比如其视频评论区不乏“网络暴力式”留言,不少人对其长相、穿着、言行品头论足,这会给孩子造成伤害,甚至让他们陷入网暴的风险。

面对种种乱象和隐忧,有网友直言:别让孩子成为赚钱的工具,不要既“啃娃”又“坑娃”。

▲3岁女孩被当“吃播”喂至70斤。/重庆瞭望截图


从更长远的维度来看,要怎样避免“伤仲永”式的悲剧?


在王安石散文《伤仲永》中,记叙了一位曾经可“指物作诗”的神童方仲永,因被父亲当作谋财工具耽搁学习,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故事。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然而,很多“啃娃”家长只看到了孩子眼前几年的流量,却并未顾及其长远成长。


“网红儿童”年少成名的代价,可能需要他们成年以后,用更长的时间去偿还。


心理落差怎么弥补?以可爱出圈的孩子们,一旦进入青春期,不再拥有幼时的萌感和可爱时,那些在互联网的光环也会随之暗淡。从过去的“小明星”到以后回归人生海海,面对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们是否能够扛得住?又需要怎样说服自己和岁月和解,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这些都值得家长重视。


观念转变后怎么“追悔”?孩子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很多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一些父母蓄意打造成“网红”。他们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没有选择是否成为“网红”的权利,更无法保护自己的隐私。


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心智成熟的孩子,可能会想用自己认可的方式来定义自己,或许父母在社交平台刻意塑造的“人设”他们并不喜欢,又或许他们根本不想出现在公共平台,但一切都已覆水难收。


“童年的不开心”要怎么抹去?童年是人生之初,一张白纸好作画。童年的经历也往往可为人生铺上幸与不幸的底色。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孩子会拥有什么样的未来。然而“网红儿童”们从小就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过早进入名利场也容易让其“三观扭曲”……以上种种童年阴影都将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如何避免让童年的“高光”灼伤孩子漫长的成长之路,值得家长们思考。



▲为了牟利“坑”娃。朱慧卿 作/新华社

在泼天的“流量富贵”之下,儿童的权益谁来保护?

网络萌娃的热潮之下,被影响的其实远不止少数有影响力的“网红儿童”。

在头部“网红”的示范效应之下,越来越多的家长跟风,不断在社交平台展示萌娃的生活和学习视频,也企图把孩子打造成“网红”。某短视频平台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全年该平台共记录了1517万次儿童出生和2.53亿次儿童成长。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从1.69亿增长到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从93.7%增长到97.2%。现实中,除了“被迫营业”的“网红儿童”,还有更多喜欢网上冲浪的未成年,因观看相关视频,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面对“网红儿童”乱象,需要社会引起高度警惕和重视。

对正常亲子分享和利用“网红儿童”牟利的账号,平台要做好区分。保护好触网儿童,平台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某短视频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要精准甄别晒娃日常账号和意图打造“网红儿童”的账号还存在一定难度。但其实要减少相关乱象,也并非毫无办法。

比如,此前不少医务人员在社交平台成为网络红人,甚至参与直播带货。但带货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巨大的争议之下,某平台宣布,于2022年6月30日起关闭医疗健康类认证创作者账号的商品分享功能。天下熙攘皆为利往,没有了利益驱使,乱象自然随之减弱。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建议对“网红儿童”博主也马上采取类似的“雷霆手段”,毕竟在数字经济时代,不能忽略相关博主分享儿童好物、育儿经验等产生的正向价值。但数字化浪潮之下,如何妥善地兼顾社会经济利益和儿童身心健康,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相关部门和平台需审慎思考。

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守护者,不能为了一时之利“遮望眼”。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需要每一个家长都担负起为人父母的责任。

相信大多数的父母都深爱子女,都想给孩子一个优渥的成长环境和快乐的童年。然而面对数万甚至更多的广告费用和视频流量,很多家长难以抵挡诱惑。

不过,一切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希望那些利用儿童牟利的家长们,要多一些冷思考,切忌为了短暂的利益,伤害了孩子成长的根基,最终酿成“孩子成年后责怪父母”“亲子疏离”等悲剧。

“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朦朦胧胧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随着数字社会的来临,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治愈一生的幸福童年。


责编丨冉苗俊
责校丨伏一晨 郑钰潇 实习生 贺佳洁
审核丨刘海涛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关于网号网证,一些问题需厘清

●  精典能否成为经典,留给时间作答‍‍‍‍‍‍‍‍‍‍‍‍‍‍‍‍‍‍‍‍

●  重庆发力攻坚“最后一公里”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