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典能否成为经典,留给时间作答

郑钰潇 重庆瞭望
2024-09-08


“开书店不是个好买卖,但这世界不是所有事情都是买卖!”近日,精典书店创始人杨一接受新重庆-重庆日报专访,回应“1块钱出售精典书店”,相关视频评论区的一条留言这样说道。

8月3日下午,传承交接仪式举行。活动现场,有作家、诗人、艺术家,更有众多的忠实粉丝、普通读者。书店落地窗外,是昼夜不息、滚滚向东的长江,金色阳光铺陈在壮阔江面上。套用《百年孤独》经典的开头:多年以后,杨一将会回想起他交接精典书店那个遥远的下午……

时代如同江水,一路奔涌向前。变与不变之间,总有些东西值得被妥善留存。唯有如此,我们方能感慨:幸好还有书籍,幸好还有书店,幸好还有一群执着的“失败者”。

▲精典书店已是一道城市文化风景线。/精典书店供图

纸质书籍或许会消亡,实体书店或许会成为稀缺品,但一个人的阅读习惯不应停止,一座城市的书香不应消散。

1998年,精典书店在渝中区民权路17号正式开门营业。300平方米的小店里,汇集了哲学、文学和经管3大类图书共计26000个品种,成为重庆人文独立书店的代表。

从2005年搬迁至解放碑八一路,再到2016年搬迁至南滨路成为一家大型地标性复合型书店,26年来,相信有不少的重庆人、外地人,都走进过这间书店,亲身感受过这道不一样的文化景观。

拿不出事实,讲不出道理,就容易陷入“尬吹”的局面。精典书店凭什么可以成为“地标”,凭什么铸就了重庆独立书店的人文高度?拿选书来讲,精典书店在书的进货上很是讲究。例如,古典名著是该选哪个出版社,哪种版本?谁注解的,谁点评的?这些都有“洁癖”似的选择标准。

说得更文艺一点,媒体人马拉有一首小诗写尽了这种感受:

“有一种书店/像乡愁一样站在街角/见证着我们为书而生、被书所伤的/青春、中年和向晚/在别的地方,在远方/它可能叫城市之光,叫诚品,叫季风/叫学而优,叫博尔赫斯,叫先锋/在重庆,这样的书店叫精典。”

人类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很多东西的意义或价值难免会遭到削弱,书店也是如此。然而,正是因为书店的存在,让无数人与书本、人与书店、人与人之间产生勾连、交汇、碰撞,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为城市文化添上灵动的一笔。

就像杨一在传承交接仪式上讲的那样:“这场交接本质是传承,让精典彻底成为重庆的城市文化品牌,传承书香,传承城市文脉。”

▲8月3日,南岸区,精典书店传承交接仪式现场,创始人杨一讲述心路历程。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为理想主义摇旗呐喊的同时,也要看清图书市场残酷的竞争事实。

没有足够的经济底气,“书店理想”只会是顾影自怜的镜花水月;没有足够的人文情怀,冰冷的商业模式也难以找到长足发展的内生动力。

实体书店之“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难”在微薄的图书利润难以支撑高昂的人力、场租成本,“难”在电商购书平台大折扣、超低价的强势竞争,“难”在现代人阅读习惯、方式的转变,“难”在碎片化信息、短视频的疯狂涌入……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王小波这样写道,“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经历过“黄金时代”的精典书店,也无法摆脱“受锤”的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讲,精典书店能够延续生存26年,它的发展路径是难以复制的。

图书是微利行业,严峻的生存危机永远是悬在实体书店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有媒体报道,仅2022年,精典书店就亏损了100多万元。如果没有杨一其他产业的补贴投入,精典书店将难逃倒闭的命运。杨一自己也坦言,“严格从商业逻辑上来讲,精典书店是失败的”。

时代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在各个时间段里,总能涌现出一些“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失败者”。

“失败者”可以是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可以是为人间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也可以是照亮后来人的点灯人。这种“失败者”,不被理解,遭受质疑,但社会终究还是需要一点近乎偏执的热爱,需要一些理想光环和人文主义。

我们并不是在强行要求其他的从业者也要有这般高投入、高境界,但至少可以为这份“失败者”的赤忱之心,怀抱一份最基本的敬意与感动。

▲市民正在精典书店内阅读、选购图书。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如果说实体书店走向转型是大势所趋,那不妨让“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让它在迭代重生的路上走得更体面一些。

“体面”来自政策设计的加持。近日,《2023“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品牌传播影响力报告》发布,“书香重庆”全民阅读品牌跻身排名前十。重庆着力实施的“城市阅读空间计划”等阅读促进计划,构建的市级财政实体书店扶持资金等政策平台,正在源源不断地释放出红利。

重庆绝非“文化沙漠”。除精典书店之外,还有不少各具特色的书店。去年9月,被誉为“最美书店”的茑屋书店落户重庆;匿名书店、雾读读书店、存在书店等独立小书店亮点纷呈,共同串联起城市的精神脉络。

“体面”离不开运营方的自我革新。“创新书店业态”似乎成了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金油”公式,但要真正找到成熟的、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并不容易。如何在“书店+文创”“书店+社交”等固定套路之外,发掘更多、更优的打法,仍需要从业者们进一步探索。

精典书店的“接棒人”,同样也是重庆实体书店的领军人李晖讲道:“我作为第二棒,任务也很明确,就是要让精典书店实现自我造血机能,未来可持续发展。”

“体面”也需要消费者真金白银的付出。此前,某网红直播带货《人民文学》等文学杂志,销售额破千万。姑且不论这类带货能否真正唤起大众对于文学的兴趣,至少消费者为它付了钱、买了单。书店同样如此,健康的消费行为才有可能构建起健康的商业逻辑。

面对“精典书店1元钱易主”这个话题,舆论场上有质疑,认为这是充满噱头的“商业互捧”;有喟叹,怀念纸质书籍的鼎盛时期,怀念自己对文学、对理想“激情燃烧的岁月”;有期待,憧憬精典书店会成为永续流传的重庆公共文化品牌。

精典能否成为经典,此题留给时间作答。



责编丨冉苗俊
责校丨伏一晨 杜铠兵
审核丨刘海涛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重庆发力攻‍坚“最后一公里”

  夏日捞金要“蹭热”

●  干得漂亮!纪监委出面为受不实举报干部正名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