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哲学分析》2022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 哲学分析 2023-06-11

·哲学专题讨论·


道德运气与能动性的界限


摘要:自从伯纳德·威廉斯和托马斯·内格尔提出了道德运气问题以来,这个问题就得到了热烈的关注,因为它不仅涉及人类道德生活是否会受到运气影响这一重要问题,而且也与我们对道德价值的本质、道德评价的功能以及道德责任的条件的理解有关。本文并不尝试全面介绍或讨论目前所提出来的解决道德运气问题的主要方案,也不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我们将尝试表明,关于道德运气的直觉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得到说明,而且,只要我们澄清了道德责任归属的条件,我们就会发现,认为责任归属的根据受制于运气是不合理的,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将表明,威廉斯从其对道德运气的论述中得出的一个主张仍然值得维护,即:在道德判断的实践中,我们实际上很难将道德价值与其他的人类价值区分开来,而这个主张可以被认为具有重要的伦理含义。


关键词:道德;运气;控制;道德责任;能动性


作者:徐向东,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玮,浙江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站立在运气王国之外:论笛卡尔的运气观


摘要:笛卡尔继承了柏拉图等古希腊思想家对彻底自足的人类理性生活的构想,又吸纳了奥古斯丁等中世纪神学家对自由意志及其重要性的认可,在此基础上构建出自己独特的运气观,对后来的康德伦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笛卡尔的运气观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首先,笛卡尔主张运气是人们错用理性而产生的幻想,因此人们应当摈弃所谓运气的说法。其次,笛卡尔认为纯粹由物体组成的世界完全受命运所控,而命运就是不变的、必然的自然规则,因此人们应该在心理上顺应已知的自然规律。再者,笛卡尔提出人拥有自由意志,能够去选择是否听从理性的安排,唯有意志及其激发的行动才有道德价值,承担道德责任,因此道德与运气无关。最后,笛卡尔承认存在两种幸福——运气或命运带来的幸福以及全然取决于自己的幸福,他宣称以理性顺应命运并以意志拥抱德性才是掌握真正的由己幸福的力量所在。笛卡尔运气观存在一些理论缺陷,它单向地强调理性对运气的控制而回避运气对理性本身的影响,它又将道德责任、伦理判断乃至所有问题全都封闭在自我之中而缺失了改变社会环境的动机以及相关思考。尽管如此,笛卡尔的运气观仍然值得人深思。


关键词:笛卡尔;运气;命运;德性;幸福


作者:施璇,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告别运气平等:罗尔斯论运气与责任


摘要:如何对待社会中的偶然运气,是当代分配正义讨论的焦点之一。罗尔斯认为,从直觉上看,社会环境和自然禀赋的偶然性对分配份额产生的影响是不正义的。罗尔斯之后的运气平等主义流派也分享这一直觉,并且他们将罗尔斯的观点指认为自身理论的雏形和早期表达。本文试图表明这一指认是有问题的。罗尔斯从“直觉论证”出发,但他对偶然运气的处理方式不同于运气平等主义者,既不会像批评者所说的那样让自然禀赋过多地影响人们的命运,也没有忽视个人责任问题,而是在尝试区分“社会”和“个人”的基础上认定责任的归属。本文最后将指出,罗尔斯的理论展现出一种更宏大的抱负,即它根植于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理念之中,而不至于陷入当前分配平等论争的窠臼。


关键词:罗尔斯;运气平等主义;责任;直觉;分配正义


作者:徐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马克思的“偶然”和罗尔斯的“运气”
——驳罗尔斯对马克思的一个质疑


摘要: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中由个人天赋差别引起的劳动者分得消费资料的差别说成是一种“缺陷”。罗尔斯在其《政治哲学史讲义》中质疑马克思没有采取类似“差别原则”的原则来克服这一缺陷。这一质疑反映出罗尔斯对马克思处理影响生活的“偶然”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忽视。这一方法暗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之间的差别”的历史性的论述之中。以马克思的观点为背景,可以反观到罗尔斯从道德直觉出发处理运气方式的不足。


关键词:马克思;罗尔斯;偶然;运气;差别原则


作者:汪志坚,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哲学传统研究·


“应当意味着能够”吗?
——从康德的观点看


摘要:虽然“应当意味着能够”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康德式原则,但是康德并没有对它进行详细的论证,这给人们准确理解它带来了不少困难。通过分析康德文本,本文将指出“应当”乃是道德法则对作为有限理性存在者的人的命令,而“能够”是指“应当”在现实世界发生的“可能性”。与当代康德研究者更多是从“能力”角度出发讨论“应当”与“能够”的关系不同,本文试图指出,在康德那里,“应当意味着能够”同时预设了自然条件和人的能力条件,其中自然的一般条件和人的一般能力能够保证“应当”在经验世界中“能够”发生,而自然的特殊条件和人的特殊能力的限制也会导致“应当”具有在经验世界中并不发生的可能性。本文最后将指出,“应当意味着能够”与康德从两个世界看待人的视角密切相关,这明显区别于当代学者对该原则的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康德;应当;能够;可能性;现实性


作者:张会永,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


“大悟十八”非大慧宗杲说


摘要:南宋禅师大慧宗杲的“大悟十八遍,小悟不计其数”之说,是宗门里长期流传、影响巨大的名句。事实上,这是误传。明初宋濂借金碧峰之口,指为大慧之说,只是一家之言,并未得到禅门的一致认同。至明末,因莲池、澫益之提举,遂误为正说。本文梳理相关史料,论述明清以来对此说作者问题之争议可知,不仅大慧所有遗著中并无此说,且哲学家李贽、高僧密云圆悟、俍亭净挺禅师等人以为,“大悟十八”是为宋儒杨简所说。但又多为儒家士夫所否认,今存之明代刻本杨氏个别文献中亦无此记载。直至清代康熙年间,佛教界始间接承认“大悟十八”非大慧说,并得到包括大慧和密云圆悟两大系统后人的共同认可。


关键词:大悟十八;宋濂;杨简;李贽;密云圆悟;俍亭净挺


作者:夏金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西方共同体传统的革新


摘要:西方共同体理论虽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但是它从不积极主张世界性的共同体。在西方国家内部,公意沉默、价值多元等现象也让西方共同体理论失去其现实效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革新了西方共同体理论的基础及其存在论前提,并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改造西方共同体理论的一元价值体系。在避免西方共同体理论根本困境的同时,实现了对西方共同体传统的革新。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


作者:赵琦,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实用主义的入侵”与信念的合理性


摘要:“实用主义的入侵”已成为当今认识论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与之相关的争论围绕如下问题展开: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信念的合理性地位?智识主义者认为,信念的合理性只依赖于与真理相关的认知因素;实践派则认为,信念的合理性至少部分地依赖于实践因素。杰克逊新近提出的二元论策略为抵御这场“入侵”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它面临一些严重问题。返回到这场争论的源头,通过对詹姆斯经典论证的分析可以发现:实践派在论证时所仰仗的关键区分并不对信念合理性构成威胁。他们所提供的洞见更多地限于心灵哲学领域而非认识论领域。


关键词:实用主义的入侵;信念的合理性;二元论策略;威廉·詹姆斯


作者:潘磊,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环境戏剧的美学建构


摘要: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戏剧”以其流动性的开放空间设计、去文本化的可参与性演出结构,以及仪式性的集体表演,打破了欧美传统戏剧长期以来形成的由闭塞的空间、僵化的基于文本的演出和单调重复的移情式表演所组成的单一格局,拓宽了当代语境下戏剧的“边界”。环境戏剧主张对空间进行打散、叠加与重组,追求观众积极参与文本“生产”,通过“视、听、触”等直接的身体介入手段实现观演关系从“视知觉”到“感知觉”的转化,发展出“观众—空间—演员”三者共构的新型观演关系。环境戏剧颠覆了传统戏剧中“观”与“演”的对立,化入了观演双方直接的生命体验和真实的感知记忆,将传统戏剧美学所崇尚的再现式“摹写的现实”擢升至一种“建构的现实”,从而为当代戏剧构建出新的美学范式。


关键词:环境戏剧;观演关系;戏剧美学


作者:靳琪,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博士研究生。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指涉方式与语言整体观视角下的名称理论


摘要:关于名称和指称的关系有两大对立的名称理论,描述指称论和直接指称论。前者认为名称是通过涵义或特征描述指涉事物的,后者认为名称如同贴标签一样直接指涉事物,没有涵义或特征描述。二者都首先从专名开始研究,并随后将自己的理论推广到通名。二者意见分歧的焦点在于指涉方式,却围绕专名和通名是否有涵义而争论,偏离了问题的核心。根据指涉方式,名称可以分为直接名称和间接名称。任何一个语言都有自己的词汇系统,其中有初始名称和定义名称。此二者分别与直接名称和间接名称相对应。直接指称论和描述指称论分别是关于直接名称和间接名称的名称理论。围绕专名或通名是否有涵义的争论是个误区。这一情况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今天名称理论应该走出历史的局限性。


关键词:描述指称论;直接指称论;指涉方式;初始名称;定义名称


作者:周北海,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厌恶算法还是欣赏算法?
——人工智能时代的算法认知差异
与算法信任建构


摘要:尽管算法在精确性方面已经超过了人类,但不少人还是倾向于拒绝接受算法推荐与算法决策,产生这种“厌恶算法”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人类认知特征与算法本身具有的局限性等。与此同时,也存在“欣赏算法”现象,即有人更愿意接受来自算法的推荐而不是人类的建议,其原因可能主要在于算法所具有的某些优越性。可以从技术、用户与人机互动三个维度着手建构合理的算法信任,进而避免智能时代的数字鸿沟,使算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关键词:厌恶算法;欣赏算法;算法信任


作者:杜严勇,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


·动态与书评·


哲学为什么不能是一门科学?


摘要:哲学学者从未就哲学性质达成共识。近来以陈波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撰文强调哲学的认知属性,甚至认为哲学实质上是一门科学。这种观点忽略了哲学活动的复杂性。在当代,哲学活动具有谋生、改造、认知和信仰四种维度。维度不同,目标不同。根据伯林,哲学处理的问题既非经验问题,也非形式问题,不可能是科学或数学。人类观念活动是一个连续体,以人文和科学为两端,哲学位于其间。在科学前沿、科学共同体的底层假定方面,哲学跟科学交织在一起;但在捍卫意义,尤其是把世界呈现为一个整体时,哲学在科学之外。诉诸人类观念活动的连续性,无法有效证明哲学与科学同质性;相反,这一论证方式还会自我击败。


关键词:哲学;科学;人文;认知;体验;连续性


作者:苏德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武汉大学欧美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汉语政治哲学语境中的《当代政治哲学十论》


编者按:2021年11月19日至21日,“汉语政治哲学多元议题的深化与拓展”学术研讨会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政治哲学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仪式在上海崇明举行。这次会议的一个独特的主题是围绕应奇教授最近出版的《当代政治哲学十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展开学理上的讨论。这里发表的三篇文章是应邀与会的作者在现场发言的基础上整理扩充而成。


《哲学分析》自创刊以来一方面大力倡导对当代学者的学术工作展开评议、商榷和争论,另一方面长期坚持在相关栏目中刊发对当代学人论著具有智识增量的学术书评,而如何在一个具有良好信任甚至友谊的学术共同体中展开对同仁工作的真正具有攻错之效的解读和批评,更是我们在建设一个优质的学术共同体和培植一种具有生产性的学术争鸣氛围上值得为之努力的方向,希望这些文字能够于此尽微薄之力。


作者: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韩潮,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建洪,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





本刊声明  一、本刊对所有来稿不收取任何费用,也未委托任何机构或个人代为组稿。二、本刊严禁一稿多投,如因作者一稿多投给本刊造成损失的,本刊保留追究作者法律责任的权利。三、作者投稿请登录《哲学分析》官方网站http://zxfx.cbpt.cnki.net。

四、本刊联系方式为021-64280039。

《哲学分析》编辑部



往期目录         

《哲学分析》2022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2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1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1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1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1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1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1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0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0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0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0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0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0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欢迎关注《哲学分析》

Philosophical Analysis

扫码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