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很多城市决定不再“摊大饼”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TOP创新区研究院 Author 创新区研究组


作者:创新区研究组来源:TOP创新区研究院(ID:TOP_Lab)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在顶级城市的国际竞争赛道上,中国一直在积极寻求城市发展模式的正确方向。鉴于卫星城“商业模式”的难以持续,我国在“中国式摊大饼”建设上长久耕耘。然而,经济与人口环境的日新月异呼吁城市开发回归市区,“改变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提上日程,各地又将如何交出一份靓丽答卷?全文2219字,阅读约6分钟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预计2025至2030年之间,我国城市人口将达到10亿左右——约占全国人口数量的70%、全球人口总量的1/8。

我国的城市将如何扩增?是“卫星城模式”?还是“摊大饼模式”?还是向高紧凑高密度进发?

长期以来,城市规划专家一直提倡发展卫星城和组团的模式,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大多并不成功。

比如2000年上海市政府推出“一城九镇”计划,现在看来并不成功:新镇缺少产业和就业机会,而疏导市中心区人流到郊区的目标并没有实现;年轻人仍然热衷于市中心,如今居住在新镇里的多是退休老人。

其实,卫星城最大的痛点在于找不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基础设施、城市服务都是高成本高投入,如果没有具备竞争力的产业提供持续税收作为支撑,仅仅靠短期的房地产卖地,那就只能昙花一现。


如果按照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沿着中心城区边缘向外扩张,是绝大多数大城市发展的规律。

WRI进行了一项“全球扫描”,分析了人口超过100万的499个城市过去十年的城市增长情况,发现当前全球城市增长的主导形态是向“郊区而非摩天楼”的方向发展。


城市要发展,自然要“摊大饼”,但各有各的摊法。

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是典型的美式大饼——人均能源消耗是巴塞罗那的10倍,每个人都住在单独的大house里,靠着公路彼此连接,没有车就等于没有脚。


北京围绕中心辐射的城市发展模式可能代表的是中国特色大饼——在岳云鹏“五环”的欢声笑语里,北京从全程32.7公里的“二环”到940公里的“七环”只用了不到30年。

目前,超过一半人居住在北京五环外,很多人成为在都市与郊区之间迁徙的候鸟,北京的年度平均通勤时耗达到47.6分钟,位居全国第一。


然而,很多城市决定不再摊大饼了,比如成都:

以前成都快速扩张,然而现在,城市建设和开发,无论是客观形势还是主观意愿,都必须回归市区了。早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当前城市发展正在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而在上个月,七月中旬,更是明确提出“改变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

这意味着,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与人口环境下,城市发展模式已经在转向了。不吹不黑,摊大饼的确是城市发展的自然模式。如果在自然的市场规律作用下,城市发展的过程一般是先在城市中进行高度聚集,在综合收益小于综合成本后,逐渐从中心沿着城市边缘向外扩张。

这样先中心后边缘的扩张是最经济的城市增长方式,投入成本低,规模效益高。根据《规模》一书的研究成果,城市大了,基础设施延伸的投入不用大幅增加,基础设施与人口的0.85次方成正比。也就是说,城市具有规模效益。

图:法国、德国、荷兰和西班牙这四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它们各自加油站的个数之间呈0.85的“次线性”关系。

而且,依托着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与聚集的高密度,城市还有一个1.15的“超线性”关系。意思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人口的增长,人均社会经济量,如工资、GDP、产生的专利数量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的数量将更多!


但很多事情不总是湾区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我们作为后发国家,在吸取发展经验后,采取的方式“先建设,后培育”的思路。

过去30年是高速城市化的30年,总体的趋势是大量农村人口进城。于是城市摊大饼急速扩张,地产开发商业是加最大的杠杆,建最快的房。不少城市扩张方向多且散,并没有形成合力,基础设施与公共配套也严重滞后,难尽人意。

不过,大家对未来的预期很积极,于是几乎是怎么修都有人来,怎么建都有回报。

图:曾经被外媒挖苦作为反面案例的“空城”鄂尔多斯,经过几年的发展后人气并不差。

但是现在,城市化的速度将放缓,少子化老龄化的灰犀牛随时冲撞过来,大家的预期变了——很多地方修了,但闲置在哪里,人气旺不上来。

下一步怎么办?目前大经济下行,过去认为不可持续的地方,现在看来真的是不可持续。而城市不摊大饼之后,将怎么发展?

五根手指散开没有力气,握住一个拳头才能发挥力量。

第一点,是在城市市区增加密度。不少城市的未来计划里所规划的重点开发区域都显示出了“回归主城”的态势。当然,增加密度不是单纯地建高楼,而是让我们的生活工作更方便,从而在城市中容纳更多的人口。

不少先进城市采用“15分钟生活圈”理念,指的是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能满足至少90%的生活需要,解决吃饭、购物、娱乐、学习、医疗、工作等需求。

这些由15分钟区域圈出来的圆圈就像一个个细胞,在城市中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状网络,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减少不必要的交通旅行,也可以大大提高人口密度,为圈内居民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


第二,从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城市在成熟之后,就无法继续“平摊”。例如东京就很好地利用TOD与卫星城打造了独特的大东京都市圈形态——城市圈沿着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向外呈树枝状扩张,扩张模式是点状和线状结合。

图:红色的是城市,蓝色的是主要交通线。

沿着轨道交通车站和高速公路出口等交通站点,东京都在主城之外逐渐发展出新的卫星城。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卫星城并不是主观设计出来的所谓新城,而是基于原来的小城市和小镇发展起来的,本身就具备一定的人口规模、产业资源与基础配套、公共设施,这种发展扩张模式在整体成本上是最经济的。

国与国的竞争就是顶级城市之间的竞争,而在知识时代,城市的密度、高效连接以及其提供的优质生活环境,就是城市能给产业与人才的最大的红利。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华略智库兰红梅:长三角示范区的江南古镇如何破解同质化难题?

【原创】长三角一体化四年来,上海这个“龙头”如何起舞?

【原创】从“各有所长”到“环抱共生”:长三角示范区这三座古镇如何破圈?

【原创】市域一体化中的“镜像城市”:上海给苏州带来哪些启示?

【原创】细数四年来,长三角的十个“大”!

【热文】江苏省委书记最新讲话:要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热文】市委书记泪洒现场,这三个故事触动灵魂!

【热文】周放生:崇拜500强误国误人,“隐形冠军”才是强国之基

【热文】深圳科协原主席:政府应从科技创新中“后退半步”!

【热文】10年区域经济格局重塑,这42城撑起“半壁江山”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