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可持续发展专题】基于SDGs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吧!

文章导读
      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共同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议程”)确定了由17项目标、169项子目标组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简称SDGs)体系,这些目标的制定更加强调统筹考虑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改变以往未能足够重视环境领域的弊端,解决人类和地球面对的持续性问题和新兴挑战。SDGs坚持包容性增长和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全球各国在2030年之前的发展政策和资金使用,在对人类和地球至关重要的领域中采取行动,消除贫困、保护地球、确保所有人共享繁荣。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落实“2030年议程”过程中,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诸多新挑战。虽然中国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简称MDGs)的实施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并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速换档、新旧动能转换等发展新形势,在脱贫攻坚、解决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方面仍面临新挑战。整体上看,由于SDGs本土化工作相对薄弱,尚未形成与169个子目标、231项指标相对应的评价方案和有针对性的落实行动,因此需尽快形成一套成熟的SDGs中国本土化的方法学理论体系。




文章信息【文章题目】于SDGs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文章作者】邵超峰1,2;陈思含;高俊丽;贺瑜;周海林【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生物质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价指标体系;本土化;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漓江流域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研发与可持续发展进展效果评估”(批准号:2019YFC0507505)【文章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年第31卷第4期,P1-12



文章内容1

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全球进展

 1.1 可持续发展目标演变:从MDGs到SDGs

      世界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仅使不到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资源和生态环境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已经过度使用了地球至少56%的生物承载力,且正在加速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干扰资源环境要素的地球循环和功能特征。将人类活动规模与强度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内,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要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内涵在20世纪末期取得了全球性共识,并成为世界各国努力的方向。

     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峰会通过《联合国千年宣言》,就消除贫穷、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和对妇女歧视等方面确定了8项MDGs,成为21世纪第一个被国际社会公认的指导国际发展合作的框架。到2015年,MDGs已经使10亿多人摆脱了极端贫困,但它所取得的进展并不平衡,不同国家和国家内部不同人群和地区间的落实情况仍存在差异。2015年通过并确定的SDGs是联合国对MDGs的延伸拓展,它设定了更全面、更彻底的目标和指标,是MDGs之后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行动(图1)。与MDGs相比,SDGs在目标的广度和深度、普适性以及推进形式等方面均有不同(表1)。   





  1.2 SDGs实施的国际进展

      为了测度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子目标的落实情况,动态监测可持续发展进程,在“2030年议程”指导下,2015年3月6日,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四十六届会议成立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机构间专家组(Inter-agency Expect Group on SDG Indicators,简称IAEGS-SDGs),其核心任务是制定可考核的“2030年议程”的目标指标和全球指标框架。全球指标框架在2017年3月举行的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四十八届会议上达成共识,随后于2017年7月6日通过,并载于统计委员会关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的决议(A/RES/71/313)附件。根据该决议,指标框架将每年进行完善,2019年IAEG-SDGs以替换、修订、增加和删除的形式对框架提出了36项重大修改,并于2020年3月获得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五十一届会议的批准,指标也由最初的229个修改为231个,并将指标属性由原来的三级调整为二级,保留Tier I(广泛认可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也有相应的统计基础)和Tier Ⅱ(有广泛认可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但数据不完善或不定期发布)、取消了 Tier Ⅲ(没有国际广泛认可的评价方法或标准)。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简称UNSDSN)基于每年最新的全球指标框架,根据指标的全球相关性和广泛性、统计的充分性、数据更新的及时性、数据的准确性和数据的覆盖度等5项标准保留或替换指标(替换指标具有其他可靠的数据来源和测量方法,来源包括国际数据库,研究机构或国际组织正式发布的统计数据和期刊文献等),建立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数和指示板(SDG Index and Dashboards )、并发布年度评估报告以评估全球层面各国SDGs实施进展。

   

  1.3 中国实施SDGs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过程中,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诸多新挑战。      围绕近几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行动,2017年8月和2019年9月中国外交部先后两次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对标SDGs的17项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客观分析了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进展以及差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可挽回地改变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全球化这两大实现SDGs的重要前提,使得SDGs的实现更为困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脱贫攻坚、改善民生、解决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实现SDGs存在较大挑战。同时,由于SDGs本土化工作相对薄弱,尚未形成针对169个子目标、231项指标相对应的评价方案和有针对性的落实行动,主要表现为:缺乏受到广泛认可的SDGs本土化方法学理论体系;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符合中国国情的SDGs指标体系及本土化评估方法。中国可持续发展本土化尚处探索阶段,需尽快形成一套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本土化的方法学理论体系,以更科学地指导国家和地方层面高效推动SDGs实施。


2

 SDGs中国本土化探索

     全球指标框架当前用于评价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情况,但当其应用至具体某个国家评价时,尚存在诸多问题,包括:①未对目标的重视度加以区分,不同国家距离达成17项目标的绝对绩效差距不同,因此各国应当根据实现目标的差距和难度,确定优先任务,并予以足够的关注,优先考核。②部分指标仅适用于全球或区域层面可持续发展进展的考核,并不适合国家层面的评价。③指标本身属性差距大,既有定量和定性评价的指标,还有难以评估的指导性、预期性指标。④部分SDGs指标与中国统计指标表述存在差异,或者从未统计过,指标数据获取难度大,无法直接应用到中国SDGs进展评估。基于上述原因,必须对全球指标框架进行适应中国国情、结合中国考核要求的本土化,用以评估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情况。



   2.1 SDGs中国本土化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基于国家落实“2030年议程”的监测需求,SDGs中国本土化评价指标体系以可持续发展目标的17个目标和169个子目标为核心,以IAEG-SDGs提出的全球指标框架为基本框架。梳理相关目标指标与SDGs的对应关系,形成了由644个指标组成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库作为本土化备选指标(表2),以确保SDGs中国本土化评价指标体系可测度、可跟踪、可落地。


  


  2.2 SDGs中国本土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选择和设计重点参考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即指标体系应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既能够客观地反映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状况,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内部相互联系的整体,又要保证其研究方法、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2)系统性原则。“2030年议程”再次强调了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应从支撑经济、社会和环境领域整体发展的角度,实现对“2030年议程”目标的支撑。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想,尽可能全面地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察,利用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及指标体系与外部的联系来构建,从而形成一个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开放、互动的有机整体。     (3)适应性原则,即指标体系与中国国情和统计体系相适应,具有考核基础、统计或普查条件。     (4)数据可得可靠性原则,即评价体系内包含的指标应当是可测量的、切实可行的,而不是笼统的,主观的描述。指标涉及的内涵数据要能够形成长期监测报告,以获取明确的结论,确保评价指标可跟踪、可测度、准确性。     (5)可扩延性原则。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内容众多,评价指标体系需具有一定的弹性,也可进行扩展。



  2.3 SDGs中国本土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对照中国国情和全球SDGs本土化实践,应采取以下步骤对SDGs进行中国本土化(图2)。 





3

 SDGs中国城市本地化评估

     在当前创新示范区贯彻落实SDGs效果评估的现实需求下,迫切需要通过系统化的地级城市SDGs本地化进展评估向世界展示中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成果,需基于SDGs中国国家层面一次本土化成果开展城市尺度的二次本地化实践,探索形成一套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技术体系。 



  3.1 SDGs中国城市本地化指标体系设计




  3.2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      根据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围绕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考核需求,充分考虑国际已有可持续发展评估方面的典型经验,同时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对于SDGs的影响,结合联合国新提出可持续发展的6项变革,得到的城市本地化指标按照人类健康福祉、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及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可持续性进行分类,根据中国国情和不同城市资源环境禀赋条件,筛选SDGs城市本地化指标框架中的关键指标、构建定量化指数评估技术,形成包含3大指数、9项子指数和23项考核指标组成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见表4。 




结论     科学地监测和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是确保实现SDGs的关键,也是各国均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之一。由于统计体系和数据可得性的差异,联合国全球指标框架并不能适用于具体国家层面的SDGs监测评估,各国均在努力探索构建本土化的SDGs指标体系,以全面、科学地评估SDGs的进展,推动政府采用有效的规划、预算和监督体系与程序,从而助力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构建本土化的SDGs指标体系既非常必要,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研究工作。受制于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性,尤其是当前中国各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不同,实施SDGs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关注的重点也不同。特别是数据监测和统计支撑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建立指标体系过程中也面临理想和现实的平衡,需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进展情况来调整指标优先关注项。从SDGs落实及实践上看,各国是否有效落实SDGs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这一级的行动。本文从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两方面出发,根据全球指标框架初步探索了SDGs中国本土化的理论、评估模式,以期发挥指标体系的导向、衡量、协调、限制等作用,更好地促进和指导中国各层面对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

END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

















往期回顾【目次】《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年第4期目次
【资源可持续利用】天然气消费替代效应与中国能源转型安全
【人口与发展】为什么收缩城市的流动人口定居意愿更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