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旋|美国民间艺术的现代叙事——以洛克菲勒夫人收藏为例

《美术》 美术杂志社
2024-09-04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外 国 美 术

Foreign Art

美国民间艺术的现代叙事——以洛克菲勒夫人收藏为例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郑旋

摘要:从殖民时期至20世纪初,美国艺术长期以来被视为欧洲文化的延续和附庸,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美国现代艺术史书写面临如何建立本土身份认同的内在难题。洛克菲勒夫人自1929年以来独特而广泛的美国民间艺术收藏,成为推动美国前文化政策时期挖掘被忽视艺术传统的主导力量之一。本文梳理了洛克菲勒夫人收藏民间艺术的历史,表明她及同僚通过在美学上精心构思的措辞,建立起美国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的亲缘关系,从而改写美国现代艺术作为欧洲附庸的历史叙事。


美国18世纪至19世纪的民间艺术曾经在历史上被遗忘,直到20世纪初才被重新发现,并在之后的几十年间被塑造为美国现代艺术的“祖先”,使美国现代艺术寻找到异于欧洲文化的历史根基。美国民间艺术通常指美国主流艺术之外的手工艺者、贸易商、业余爱好者和学生制作的作品,涵盖1740年至1900年间的雕塑、绘画等艺术品,以及商业标志、风向标、纺织品、陶器、玩具等实用物品。创作者缺乏或完全没有接受过专业艺术训练,无论是出于生计或完成学业的目的,还是源于个人兴趣,其创作动机都联系着艺术表达的原始愿望。在美国民间艺术被重新发现的历史进程中,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便是艾比·奥尔德里奇·洛克菲勒(Abby Aldrich Rockefeller,1874—1948,以下简称洛克菲勒夫人)。作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创始人之一,洛克菲勒夫人对民间艺术有着广泛的收藏和深入研究,是美国民间艺术的重要早期收藏家。


一、民间艺术的“重新发现”


“民间艺术”(falk art)的概念在20世纪初首次出现,当时“美国原始主义”(American primitives)一词已被广泛使用,但民间艺术研究权威专家霍尔格·卡希尔(Holger Cahill)倡导用“民间”(falk)一词来描述非专业性的美国艺术,因为“原始”(primitive)最初与土著相关,如毕加索等人的作品所带有的风格。卡希尔认为“原始”一词暗含过多种族意味,将民间艺术与种族或阶级联系起来,会限制其作为所有人都能享有的民主艺术的理念。民间艺术“不同于专业艺术家创造的作品,不是来自学院传承的传统,与同时代的流行艺术几乎没有关系,也不是为特定阶层而做的艺术表达。民间艺术由普通人创造,服务于自身,同时满足一定的审美愉悦,因此非学院的手工艺传统,以及作为艺术家的手工艺者独特的个人品质构成了民间艺术的非凡表达”。同时,民间艺术还是古老工艺传统与工匠个人品质融合的结晶。卡希尔将其与美国的民主精神编织在一起,认为民间艺术家是勤劳工作而精神自由的人,代表美国爱国者勤劳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民间艺术是一个人人都能触及的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制作或享有。


事实上,民间艺术的早期发掘者是美国现代艺术的先驱艺术家们。他们大约在1919年从法国回到美国。1913年的军械库展览引起骚动,导致最先进、最具有自我意识的美国艺术家们察觉到手工艺者及工匠作品中早已存在的审美价值。在反抗19世纪自然主义和印象派倾向的同时,美国现代艺术家强调回归传统,这使他们对原始和天真的艺术产生了兴趣,试图发掘民间艺术中的原始主义美学。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的工艺美术运动中,农业时代的手工艺品创作作为一种爱好重新兴起,“朴素和坚韧”的美国精神,以及“普通人作为自己创造者的民主意识形态”的价值观被提出,时尚先锋们在民间艺术中寻找答案:既主张平等主义,又强调质朴个性的绘画和雕塑。当时的流行杂志将手工家具和工艺与美国民间对高雅艺术的特殊贡献联系在一起,视其为与欧洲相匹敌的美国设计。然而,当时民间艺术的影响力并不广泛,同时美国还没有相关文化政策的导向,洛克菲勒夫人正是在此阶段开启了民间艺术收藏活动。


美国民间艺术在1935年迅速复苏,“在一代人中,一批没有什么市场价值或历史意义的作品被定位、命名、收集、研究和投入市场,并在全国博物馆展出”。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为应对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新政提出针对文化艺术的政策,成为国家直接资助文化的开端,其中的“美国设计索引”(Index of American Design)项目是一次大规模本土民间艺术的调査,主要任务是为从殖民时期到19世纪的绘画、设计作品建立档案,突出民俗(vernacular)、自学(self-taught)和装饰艺术。由此,民间艺术得到美国官方的认证。


到了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民间艺术的重要性得到学术界的重视。50年代末,民间艺术被广泛认可为美国现代艺术的先驱,作为美国文化的代表被送往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洛克菲勒夫人民间艺术收藏中的5幅油画借给华盛顿特区史密森学会进行国际展览,其中最著名的是《红色椅子上的婴儿》(Baby in Red Chair),不同于同时期盛行的抽象表现主义的咄咄逼人,民间艺术仿佛一位来自美国的彬彬有礼的“大使”。


二、民间艺术的现代形式


现代艺术向观众展现了对现代世界的忧虑,而民间艺术则是纯真年代的象征。看似毫不相干的两者,在艺术表达上却有着相似的视觉追求。


最早发现民间艺术的是缅因州奥贡奎特的现代艺术家,他们早年在巴黎受到毕加索和马蒂斯的影响,对原始艺术,尤其是非洲、大洋洲和其他第三世界的文化艺术产生兴趣,这使他们能够捕捉美国阁楼里的风向标(weather vanes)、贸易标志以及其他手工艺品的审美和文化价值。艺术家从这些非传统的、直接的、简化的、无意识的表达中看到与自身抱负相似的东西,同时古老的风向标或肖像画也赋予他们所创作的现代作品某种灵魂和尊严。


洛克菲勒夫人收藏现代艺术的时间早于民间艺术,她对德国表现主义的“桥社”情有独钟,该流派常常吸收来自农民艺术和儿童艺术的灵感。当洛克菲勒夫人第一次接触民间艺术时,就在19世纪艺术爱好者的创作中看到了与现代主义艺术相同的元素:松散的形式、大胆的色彩、富有想象力的图案设计,以及对各种媒介的高度原创和不假思索的使用,因此她完全能够理解民间艺术的稚拙美感,从1929年到之后的近10年期间,完成了424件民间艺术品的收藏。


在洛克菲勒夫人的收藏中,最著名的是爱德华·希克斯(Edward Hicks)的画作。他是美国民间最受欢迎的宗教画家,以《和平王国》(Peaceable Kingdom,图1)系列为代表作。从19世纪30年代早期开始,希克斯在《和平王国》中开创了一种独有形式,画家不断重复相同主题:狼与羔羊、牛与端坐的狮子,以及各种猛兽,远景有与印第安人签署条约的小插曲。1931年,当法国艺术家费尔南多·莱热第一次看到该系列作品时说,希克斯是一位比卢梭更重要的艺术家,他100年前的作品与原始主义有着密切联系,令人为之动容。原始主义是欧洲现代主义的重要来源,莱热的观点表明美国民间艺术对美国艺术家也可能起到了相同作用。希克斯画了至少60个版本的《和平王国》,艺术评论家认为希克斯在重复同一主题时预见了达达主义运动。他对相同主题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和变化,可以看作对主题的消解和对物质主义的评论,所有这些都与达达的元素相似。从希克斯的《和平王国》系列中可以看到美国民间艺术如何将自身融入现代艺术词汇中。


图1 爱德华·希克斯《和平王国》布上油画

43.8cm×59.1cm 1832年至1834年

艾比洛克菲勒民间艺术中心


除了代表希克斯职业生涯各个阶段的《和平王国》以及希克斯的其他作品,如《大卫·特宁故居》(The Residence of David Twining,图2),洛克菲勒夫人所藏佚名画家创作的《红色椅子上的婴儿》也十分珍贵,“画家通过朴素的情感表达,无意识地以小巧而不张扬的方式创造了一幅杰作”。画面展现出非典型的肖像画技术以及民间肖像画家通常可能采用的画法。从构图上来看,椅子的前腿下部和扶手的一部分被忽略了,婴儿身后鼓起的白色枕头似乎也延伸到画作之外,导致婴儿的位置偏离中心,这种不对称感极大地突出了对称而坐的婴儿。椅子的腿和婴儿的脚似乎压在了画面的前边框上;婴儿的腿明显缩短,但椅子腿却没有,使画面整体呈现出一种有趣的形式。


图2 爱德华·希克斯《大卫·特宁故居》布上油画

67.3cm×80.2cm 1845年至1847年

艾比洛克菲勒民间艺术中心


虽然色彩和构图与现代艺术相似度较高,但美国民间艺术背后的主题内涵却与之不同。民间艺术专家拉姆福德这样描述《红色椅子上的婴儿》:“它的构图简单,色彩大胆,轮廓清晰,如平面的、没有阴影的二维图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画家风格的个性化,以及创作中的无意识。”虽然是一件民间艺术,评论家却使用现代艺术的常用语言对其进行描述,认为该作品代表20世纪中叶美国文化创造者所持有的重要价值观:首先,其可以用现代艺术语言来描述,从而不仅加强了美国关于文化霸权的主张,也颂扬了美国普通民众拥有这种民主表达权利的悠久历史。民间艺术的民主和敢为态度,连同它的奇形怪状、偏斜视角和常常畸形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关艺术的美国文化故事,而此种文化从国家诞生之初,就以自身的方式创造了美丽而有趣的东西。


洛克菲勒夫人收藏的肖像画也是独一无二的,如埃拉斯图斯·索尔兹伯里·菲尔德(Erastus Salisbury Field)、艾米·菲利普斯(Ammi Phillips)、比尔兹利·利姆纳(Beardsley Limner)的作品。在现代主义者看来,索尔兹伯里·菲尔德最具原始主义个性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肖像画绘制于1825年至1845年。其肖像画中常常出现的特征包括僵硬的正面坐姿、方形缩短的手、尖尖的精灵耳朵,以及用黑点描绘的蕾丝图案。学者对艾米·菲利普斯的生平进行了系统研究。对于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画家来说,针对解剖和透视关系不切实际的处理是可以预见的,菲利普斯经常重复强有力的抽象形式,他笔下的女性总是以一种时尚慵懒的姿势向前倾,人物具有忧郁、温柔、朴实无华的特质,朴素的黑色装扮加以白色点缀,使视觉图像更加鲜明,展示了画家对硬边和清晰面部轮廓的控制。画面的笔触流畅,技法娴熟,干净利落,已没有菲利普斯19世纪20年代早期作品中那种吃力的外观和干燥的阴影。他一生都致力于熟练地运用画笔,在肖像的重点部分下笔精确,在不太重要的区域,例如椅子和沙发扶手,则用松散的、印象派式的笔触完成。


1935年,洛克菲勒夫人意识到她的收藏品在地理位置上主要来自东北部,于是开始关注南方的民间艺术。其中包括约翰·罗斯(John Rose)创作的水彩画《古老的种植园》(The Old Plantation,图3),这件作品被认为是较早表现黑人形象的美国绘画之一。另一件收藏品是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克拉夫特(R. B. Crafft)在1836年创作的《商人肖像》(图4),这幅肖像画解释了为何奥贡奎特的艺术家在尝试多种视角时会被民间绘画所吸引。《商人肖像》中的空间形式似乎与奥贡奎特的艺术家及毕加索等欧洲画家所追求的扭曲空间极其相似。虽然夸张的窗帘和逼真的面部造型表明画家对于艺术创作的传统规约有一定了解,但从人物手指上的视角偏差、账本和桌子的关系以及一排倾斜的账簿可以看出,该画作出自一位未受过传统绘画训练的艺术家之手。


图3 约翰·罗斯《古老的种植园》纸上水彩

29.7cm×45.4cm 1785年

艾比洛克菲勒民间艺术中心


图4 克拉夫特《商人肖像》布上油画

76.2cm×63.8cm 1836

艾比洛克菲勒民间艺术中心


洛克菲勒夫人不仅收藏油画,还收藏粉笔画(chalkware)、织物上的定理画(theorem paintings)、哀悼画(mourning pictures)、针线活、弗拉克图(fraktur)、雕塑和风向标。她的收藏中有被认为是19世纪美国最好的定理画——大约创作于1830年的玛丽·布拉德利(Mary Bradley)的《水果篮》(Fruit Basket,图5)。民间雕塑如同它在绘画中的对应物一样,具有令现代主义者着迷的特征——线条通常非常直白,形状显现扭曲变化,元素之间有着简洁的空间关系。1931年,洛克菲勒夫人购买了一件包含上述特质的雕塑——《传教士》(The Preacher,图6),该作塑造了一位充满活力的小人物,他有着原始的力量和尊严,令人联想到早期德国表现主义画家所推崇的农民艺术。


图5 玛丽·布拉德利《水果篮》天鹅绒上色

34.3cm×41.9cm×2.5cm 1825年

艾比洛克菲勒民间艺术中心


图6 佚名《传教士》白胡桃和白松木雕塑

53.3cm×19.1cm×18.4cm 1870年

艾比洛克菲勒民间艺术中心


三、创造民间艺术的现代叙事


从南北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完成了工业化进程,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财富的不断增长,这一时期艺术收藏成为美国上层群体的必需品。在推崇“古典艺术家”的精英文化的影响下,整个欧洲成为了美国藏家的收藏品来源地,并造就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上半叶横跨大西洋的“艺术大迁徙”文化现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美国金融家J. P. 摩根(J. Pierpont Morgan)、制糖业大亨哈夫迈耶(Henry Osborne Havemeyer)、波士顿的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Isabella Stewart Gardner)和纽约实业家亨利·克莱·弗里克(Henry Clay Frick)等人的欧洲收藏成为日后美国重要艺术博物馆的建馆之基。与洛克菲勒夫人对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爱好不同,这批迁徙的艺术品主要是以欧洲古典名作为主。事实上,该时期美国收藏界的潮流仍集中在对欧洲古代大师的文化崇拜上,收藏欧洲大师的杰作成为美国上层文化和高雅品位的象征。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向内诉求建构美国文化身份的问题在人文艺术领域成为创作者与理论家们面临的严肃使命。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民族意识高涨的背景下,以著名文学评论家和历史学家范·怀克·布鲁克斯(Van Wyck Brooks)为代表的年轻一代革新家选择向历史回溯,试图从中找到有助于当下文学艺术发展的驱动力。他强调定义过去的重要性,认为美国缺乏“有用的过去”,缺乏一种提供给作家和艺术家的具有历史延续性的文化记忆或民族传统。布鲁克斯进一步强调,一部自诩的文化史应该尊重美国独有的创作力,其常常存在于被遗忘的、不同寻常的群体身上,而这些天才就生活在美国的过去。布鲁克斯主张恢复美国的美学遗产,而不是炫耀美国在欧洲传统认知中为数不多的公认“杰作”,鼓励美国人寻求不受欧洲文明浸染的、独属于本国的艺术与人文传统。


在学者们推动的“美国文艺复兴”思潮中,构建民族主义和文化身份成为时代诉求,洛克菲勒夫人及其同僚重新发现了民间艺术,通过自身收藏、举办展览和推动博物馆收藏民间艺术,建立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在视觉上的联系,同时卡希尔为其著书立说,挽救了美国过去被忽视的“祖先”。这种对民间艺术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的传播,“更是在建构个人和民族身份”。当全世界都相信美国现代主义者受到欧洲艺术家启发时,洛克菲勒夫人和她的同僚塑造了一种特殊叙事:美国民间艺术才是美国现代艺术的灵感来源,这也意味着美国的现代艺术是本土文化的一部分。


在此意识形态的影响下,美国的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建立了美学联系,使人们认识美国现代艺术的具体发生过程以及美国艺术的连续性,在赋予民间艺术新的历史意义和认知价值的同时,也在参观者心中激发出一种民族自豪感,唤起普通民众对早期绘画中现代形式的关注。这在时间上形成一种集体的文化记忆,在空间上也成为确立身份的重要依据。


洛克菲勒夫人在“创造有益的传统”时,打破民间与现代的界限,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中举办了多场民间艺术展,展出作品几乎全部是她的藏品。1932年大型展览“美国民间艺术:美国普通人的艺术,1750—1900”(American Folk Art: the art of the common man in America, 1750-1900)在当时产生了轰动,让普通美国公众重新认识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民间艺术。其中,肖像画和人物画以线造型、不拘形式的表现手法与现代主义艺术对自然与天真趣味的向往异曲同工,殖民地时期画工创作的风景画对形式、色调和图案的关注也与现代欧美艺术中的扭曲图形和强烈色彩联系在一起。现代艺术的抽象稚拙在前现代艺术中看到了对应元素——原始主义。这场展览是博物馆历史上单次展览参观人数最多的一次,直至1935年的凡·高展才打破了纪录,民间艺术展览成功向广大观众介绍了美国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的视觉联系。


在《传统的发明》中,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将“发明的传统”定义为“一套习俗,通常由公开或默许接受的规则所支配,具有仪式或象征性质,通过重复来灌输某些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通常试图与适当的过去建立连续性”。洛克菲勒夫人及其同僚试图建立美国民间艺术与美国现代艺术连续性的历史传统,该展览开启一系列博物馆民间艺术展的先河,向公众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美国民间艺术是美国现代艺术的先驱。


为了支持一种特殊的视觉艺术叙事,洛克菲勒夫人在各种场域制造民间与现代结合的可能性。1934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建馆5周年之际,她捐赠了查尔斯·希勒(Charles Sheeler)的《美国景观》(American Landscape,图7)作为周年赠礼。希勒是真正代表美国精神的艺术家,其作为一位现代艺术家和“精确主义”(precisionism)艺术运动的重要成员,以民间艺术为灵感,重申了民间艺术与美国现代艺术的关系。希勒的美学是过去与现在的完美融合,也是对“创造有益传统”这一思路的最佳诠释。同时,他也是殖民地时期美国手工制品及绘画作品的收藏家,对这一时期家居用品的审美倾向及建筑物的基本结构有着深入研究,这些元素也成为其摄影与绘画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假如我们可以说当代美国绘画有一种独特的美国特质,那么这种特质一定在查尔斯·希勒的作品中得到了最完整的彰显……其绘画与素描作品均展现出与美国殖民地时期艺术作品的关联性,也与19世纪美国民间艺术家的趣味密切相关”。


图7 查尔斯·希勒《美国景观》布上油画

61cm×78.8cm 1930年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洛克菲勒夫人及其同僚对民间艺术的收藏、展示和研究对现代艺术的叙事建构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肯定并重新发现了民间艺术的美学价值——其形式语言和原始风格所带来的审美愉悦不亚于当时流行的欧洲现代艺术。民间油画注重平面抽象形式而非三维立体形式,民间艺术品的设计也超越了透视和造型的局限性。现代雕塑家称赞,早期雕塑家用木头和石头手工加工成的玩具、商业标志或肖像远远超出了大理石和青铜制作的高雅艺术。这些工匠即兴创作的技术源于他们作为室内画家、木匠和铁匠等行业人员的身份,而非受到欧洲学院派艺术教育的训练。许多民间艺术家在历史上并未留下姓名,但其创造的本土民间艺术却饱含纯真、稚拙和原始趣味,摆脱了美国(和欧洲)高雅文化传统的束缚。


其次,民间艺术提升了美国现代艺术作品的重要性。现代艺术原始稚拙的特征以及对自然天真趣味的向往,可以在美国殖民地时期手工艺者所创作的静物画和肖像画中找到对应元素,可见现代艺术的基本原则早已潜藏于美国早期艺术传统之中。因此,当艺术界广泛认为美国现代艺术与欧洲现代主义紧密相关时,洛克菲勒夫人的同僚哈尔珀特以及民间艺术研究专家卡希尔开始传播这样一种说法,即美国现代主义者的方法来自早期美国传统,而不是欧洲现代主义,其中美国民间艺术尤其应该被视为美国现代艺术的灵感来源。从现代艺术家的角度来看,美国民间艺术与之前高度“写实”的具象艺术截然不同。通过强调美国本土手工制品和绘画所具有的美学特性,洛克菲勒夫人希望公众用不同眼光来看待这些遗产,以此在美国现代艺术与本土民间艺术之间建立连接,进而重塑现代艺术的美国身份。从历史的延续性来看,对于敢于打破学术传统的艺术家而言,这些“美国祖先”使美国现代艺术实验有了合理来源,建立起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历史连续性,进而推翻了欧洲舶来品的历史叙述,不仅赋予现代主义以美国身份,也为民间艺术书写了具有现代性的历史叙事。(注释从略 详参纸媒)






往期精选

《美术》2024年第4期目录&卷首语

杨萍 赵天宁|担负新使命 绘就新画卷 开创新局面——记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届主席团及领导班子成员寄语

夏小奇 田忠利|以美筑梦——炫动儿童图画书的“中国风”

靳浩|在大众美育中赓续文脉:“以美筑梦——‘儿童图画书创作100’作品展览”述评

贺戈箫|“城市·人物——2023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人物画教学与创作研讨会暨师生作品展”述评

王炜|黄永玉——一个幽默的艺术灵魂

侯舒沥|现实主义的中继——刘国枢的油画探析

王凯|建构新时代中国美术话语体系——“全国美术高峰论坛·成都”综述

张利国|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尚荣 何政龙|王朝闻雕塑创作与雕塑美学中的对话性结构

曾维林 魏容|匠心独运——钱绍武的雕塑艺术

冯远|心灵契合、迁想与图式观照中的艺术精神——从王万成西藏人物画谈起

盛静|20世纪中国女性雕塑家的觉醒与表达

李凤志|会通与重构——滑田友雕塑语言的现代性探赜

胡吉宏|曾竹韶雕塑艺术的思想、实践与历史坐标

苏晓佳|“幻像板” ——广东新会博物馆藏《木美人》再研究

吴瑞林 霍云超|全球艺术史视野下的中国美人——《木美人》图像新解

王晓欧|旧世界与新世界——论博斯《人间乐园》三联画的主题意义

张园|神性在场与自我意识的觉醒——文艺复兴自画像研究



《 美 术 》

创 刊 于 1950 年

中 国 文 联 主 管

中 国 美 术 家 协 会 主 办

CSSCI | 北大核心 | AMI核心



投 稿 信 箱

|专 题 研 究|

靳 浩

 artmsyj@163.com


|当 代 美 术|

靳 浩(展览评介)

 artmsyj@163.com

吴 端 涛(个案研究)

 artmsj@163.com

靳 浩(现象观察)

artmsyj@163.com


|近 现 代 美 术|

杨 灿 伟
artmsx@163.com


|古 代 美 术|

 吴 端 涛

 artmsj@163.com


|外 国 美 术|

张 冰 纨
artgwsx@163.com


|文 萃 艺 荟|

张 冰 纨

artgwsx@163.com




国 际 标 准 刊 号

ISSN1003-1774

国 内 统 一 刊 号

CN11-1311/J

订 阅 方 式
邮 局  |  邮 发 代 号:2-170定 价 38.00元
编 辑 部010-65003278

010-65063281

发 行 部 010-65952481广 告 部 010-65003278欢  迎  订  阅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苑北里22号

中国文联5层

邮编 | 100029


一审:陈娟娟  

二审:吴端涛  

         施晓琴  

三审:盛   葳  

终审:张   瞳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美术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