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案例实践 | 欧洲历史村镇的更新活化【连载】(一)意大利“五渔村”之维尔纳扎村

刘畅王舒煜冯雨乔 国际城市规划 2023-03-26

乡村振兴战略反映了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让村落更新活化成为我国乡村工作的新热点。欧洲一直以来将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置于突出位置,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许多历史村落保护与发展并行,协同融合的理念和规划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本系列文章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中国传统村落与欧洲历史村落保护与发展对比研究”的部分成果。希望通过介绍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在特色小城镇、世界遗产地等不同类型历史村镇的更新活化案例,了解欧洲村镇更新的模式特色,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为提升我国乡村更新与发展提供启示。


1  村落概况及价值
1.1  村落概况及价值

维尔纳扎村(Vernazza)是意大利利古里亚大区(Liguria)拉斯佩齐亚省一个依山傍海的小村庄,与蒙特罗索(Monterosso al Mare)、科尔尼利亚(Corniglia)、马纳罗拉(Manarola)和奥马焦雷(Riomaggiore)这四个村子呈“一”字形沿海岸线排列,统称为“五渔村”(图1)。 

图1  五渔村地理位置图
资料来源:https://www.lonelyplanet.com/maps/europe/italy/cinque-terre/
 
维尔纳扎村始建于公元1000年,村庄面积12公顷,现有居民1000人左右,位于五渔村东部,有省道联系南北主要城市热那亚(Genoa)和拉斯佩齐亚(La Spezia)的空港和海港,交通便利。维尔纳扎村坐落在利古里亚海岸的一个岬角上,顺着山势延伸到海岸。
 
五渔村作为当地居民自主营造的村落,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9年被划为国家公园。五渔村的突出价值在于五渔村和韦内雷港(Portovenere)之间的利古里亚海岸有着出色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其乡村的空间分布和功能布局,以及周围景观的塑造,克服了其地理环境中陡峭而缺乏平地的缺点,更是该地区历经千年的人类聚居的典型代表。作为五渔村的一员,也是五渔村中的唯一一个港口村庄,维尔纳扎村的整体形态以及其周边环境不仅凸显了当地居民对陡峭、破碎不堪的地势的适应,而且生动记述了过去1000年以来人类在此长期定居的历史(图2,图3)。
 

图2  维尔纳扎村地图

资料来源:http://max.ifca.unican.es/CosmoCruise2015/Vernazza/Images/VernazzaMap.png

 

图3  维尔纳扎村的营造历史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自绘

 
1.2  整体形态:依山就势,与山水环境相适应
 
维尔纳扎村处于亚平宁山脉与地中海的交接位置,坐山面海,格局北宽南窄,村落形态主要受地理环境影响。维尔纳扎村的东西两边皆为山麓,北面临海处为悬崖高地,先民们从山麓之上起家,逐渐被临海自然港口吸引,村落建设沿山麓之间的斜坡向南转而向西发展,形成反L形。村庄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宛如从地面长出的天然生成之物[1](图4)。
 

图4  维尔纳扎村山水环境

资料来源:https://www.planetware.com/italy/cinque-terre-cinqueterre-i-li-cqfv.htm

 
1.3  公共空间营造:开放与防御并存
 
尽管穿过村落的河流已不复存在,村庄依旧以原河流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与深入海中的防洪墙包裹的内港对峙。北部地势较低,由三条东西向道路分割成四个街区;南部建在一块深入大海的高地上,被两条东西向道路分成三个街区。防洪墙包裹的内港是整个村镇的公共中心,广场和教堂布置在这里,东端入口处设有公共停车场。

图5  维尔纳扎村主要公共空间分布示意图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

 
村落的整体形态呈线状,居住区、商业区和公共空间均沿着主要道路延展。中心街道的宽度约七八米,由入海口开始,穿越马可尼广场,沿山谷向上,最后与村外的道路相连(图6)。建筑分布在道路两侧,多为4~6层,密度高,布局紧凑。建于13世纪的教堂塔楼和南部高地顶端的军事堡垒遥相呼应。周边山体上保留了大量梯田,主要种植葡萄、柠檬等农作物。
 

图6  维尔纳扎村的街巷空间

资料来源:https://www.bestofcinqueterre.com/photos/cinque-terre-vernazza-fabulous-streets.jpg

 
1.4  建筑特征:适应自然,利用地形
 
维尔纳扎村以山地为主,最平坦处也有一定的坡度,从而造就了村落民居向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共同发展的模式。在垂直方向上,村落天际线高低有致,随山势起伏,与蔚蓝的大海相映衬,景观层次丰富。意大利常年光照充足,因此建筑朝向并不追随日照。民居所处的坡地为东西走向,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建筑方向以南北为主;另外,为欣赏四周的海洋景观,西侧建筑朝向西南,东侧建筑则朝向东南。
 
维尔纳扎村的建筑大多数为砖石建筑,不多作修饰,以抵御海水的风化和侵蚀(图7)。建筑以古罗马风格为主,并受哥特文化、文艺复兴文化的熏陶,形成了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风格。受地势所限,村落民居平面面积较小,为了满足生活需要,通常建设4~5层。民居最为显著的建筑特征是伸展的、层层叠加的平台(terrace)元素。平台在内作为私密空间,在外则可以自然转换为小的集聚空间和街道的一部分(图8)。
 

图7  维尔纳扎村的传统建筑材质

资料来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2/Vernazza-castello.jpg/1200px-Vernazza-castello.jpg

 

图8  维尔纳扎村建筑的平台元素

资料来源:https://www.bestofcinqueterre.com/photos/cinque-terre-vernazza-roofs-of-houses_bg.jpg

 
维尔纳扎村宗教氛围浓厚,这在教堂和墓地的设计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村内最重要的公共建筑是圣玛格丽特教堂,其特色在于:入口处的台阶设计巧妙平衡了教堂与街道的高差(图9),教堂的尖顶八角钟楼约有40米高。
 

图9  圣玛格丽特教堂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


本村的墓地位于附近的一处山头上,是俯瞰维尔纳扎村的最佳位置,与教堂的八角钟楼遥相呼应。墓碑没有全部平铺在地上,而是有一部分墓碑立起来筑成一片白色大理石墓碑墙,墙上有许多石龛,面朝大海,给人宁静、祥和之感。

 
1.5  文化遗产:利古里亚文化的保留与延续
 
维尔纳扎村属于意大利利古里亚文化带,历史悠久,在意大利的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罗马时代开始,利古里亚文化逐渐兴盛,后伴随文化复兴的热潮,这一区域留下了大量绘画、建筑、雕塑和园艺珍品。宗教是利古里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堂作为当地居民的精神支柱,具有实用和象征的双重价值,村民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如婚丧嫁娶、祭祀、节日庆典等,都在此举行。
 

2  村落更新机制与活化实践 

2.1  人居环境建设和景观改造:保持本地特色,保护自然环境
 
意大利《环境保护法》规定,任何建设(不论是否公共设施)都要进行环境评估,还设有机构专门评估建设项目是否对自然景观造成破坏。若通不过评估,任何建设都不能进行。为了保护村落景观,当地政府特别成立了“市镇景观委员会”,负责景观建设事宜。维尔纳扎村《市镇建筑条例》(Regolamento Edilizio Comunale)中特别强调,规划必须注重对自然条件的保护,减少对当地居民、植被和地形的影响、改造、干涉,任何建设及改造必须符合生态友好的原则。任何标志、门牌、百叶窗需用传统材料,不允许大体量遮蔽建筑。围栏、围墙须遵循道路的线型,保护原始森林,栽植本地区树种。任何建筑的立面、颜色、门窗须与周边环境协调。条例还对维尔纳扎小镇的公共空间改造提出建议,提倡保留开放式的公共活动空间,商店可部分采用半围合装置或遮阳棚,与街道形成灰空间,减少人们用餐、购物时的封闭感,也能吸引更多游客驻足。
 
受到利古里亚文化的影响,色彩斑斓的建筑外墙是维尔纳扎村最具辨识度的特色之一(图10)。为了延续这一建筑风格,当地政府出台了《五渔村国家公园历史人文景观修复色彩规划》。其中规定,建筑立面在色彩、材质方面必须遵循当地特色;并依据建筑类型、周边环境特点、色彩协调性设定了三种干涉手段,进行保护、恢复、维护和创新。为了推进私有建筑的保护工作,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提供技术支持、色彩选择建议,并协助维护。
 

图10  维尔纳扎村的建筑色彩

资料来源:https://www.kevmrc.com/wp-content/uploads/2016/12/vernazza-cinque-terre-italy-29.jpg

 
在旅游设施的更新改造方面,政府规定古村落范围内不允许新建旅馆,鼓励将民居改造为家庭旅馆来提供相应设施,并对原本位于梯田之上的葡萄园种植小屋都给予相应补助,供其翻新,为旅游提供住宿。此外,对于村落的原始形态不做任何的改变,从而保证原汁原味的渔村空间不再承受任何破坏。值得一提的是,保护区与外界之间并没有设置一个缓冲区域带以分散村落的旅游压力,这是考虑到村落外围所环绕的山川树木所具有的生态性和多样性是不可以被破坏的[2]
 
2.2  更新法规和政策:中央政府提供指导,各区域有所差异
 
意大利是一个单一制分权国家,各区域高度自治,空间规划体系遵循联邦国家模式。行政区划分为国家、大区、省、地方(市镇)四级。中央政府为土地开发提供指导,还负责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以及遗址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大区法律和规划法案规定了地方政府在制定法定土地使用规划时所遵循的结构和过程。各区域编制内容因地区而异的区域规划,也与国家文化遗产、活动及旅游部一起制定区域景观规划。省级政府制定地区协调规划,以协调各城市的土地使用决策,并规划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地方(市镇)政府发展规划对土地利用担负主要责任。人口少于5000个居民的市政当局须建立城市间合作社,以编制土地使用规划(图11)。

图11  意大利规划体系图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在国家层面上,维尔纳扎村行政区域中的单体建筑和整体村落形态都受到意大利《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法》(Italian Cultural Property Protection Law)第1089号条款的保护。该法第1497号条款还涉及文化遗产的自然和生态美的保护,其适用范围涵盖了整个五渔村区域。因此,所有对于五渔村的改造重建,都要通过国家遗产组织的批准。这意味着,五渔村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共同编制土地使用方案和规划实施方案。
 
除了国家法律,地区法律也为五渔村的保护发展提供了规范和指导。《1985年区域保护法》(Regional Law 1985)第12条对自然环境旅游景点的保护方法作出规定。《1995年区域保护法》把维尔纳扎村和其他四个村落以及周边区域整合为五渔村自然生态公园(Regional Natural Park of Cinque Terre)。生态公园的发展必须遵守《1991年国家公园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即对生态公园内所有人为活动有着严格的管理措施。
 
2.3  更新模式及活化途径:区域联动式遗产利用模式
 
鉴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渔村风貌,维尔纳扎村的旅游发展可细分为文化旅游和自然风景旅游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是游览村落内部,感受渔村风情,后者则主要针对村落周边的梯田景观(图12)、海洋景观、森林景观,两者发展的侧重点与实施措施是不同的。
 
图12  维尔纳扎村的海岸线和梯田
资料来源:https://www.bestofcinqueterre.com/photos/cinque-terre-vernazza-view-of-village-from-sky-from-drone-3_bg.jpg
 
在发展初期,维尔纳扎村因其自身规模较小,不足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停留,也无力承担大量游客的住宿,旅游发展效果甚微。而相近的其他四个渔村也有着同样的问题。于是当地政府提出将五个渔村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动旅游区域,既可以增强吸引力,也可以分担接待压力,并推动整个地区的旅游发展(图13)。
 

图13  五渔村区域联动平面图
资料来源:https://www.cinqueterretours.com/wp-content/uploads/2017/03/CINQUE-TERRE-MAP.jpg
 
此后,五个村落开始通过铁路线路和徒步路线加强联系,紧密结合成一个以渔村、大海、山景为主题的大旅游区。由于村内缺乏车行条件,而古老的船行路线也己经很少使用,快速的区间铁路成为最高效的交通设施(图14)。铁路线连接的是五个村镇的古村落区域,主打文化遗产旅游,仅服务于五渔村内部,只在两个终点站才有通往外部的火车,夏天旅游旺季约为20分钟一趟,秋冬季节约为40分钟一趟。同时政府推出多日联票和景点优惠套票,极大方便了游人在五个村落之间来回穿梭。
 

图14  五渔村的铁路交通

资料来源:https://www.luxetravelfamily.com/wp-content/uploads/2015/04/train-platform-manarola.cinque-terre.jpg

 
徒步路线是五渔村旅游的特色和创新之举。步道大多隐藏在村落之间的山麓之中,贴近大自然。步行路线共分四段,皆以田间小道和一些古栈道作为基础,后期加以整合而成。步道大多穿过葡萄园、田地、果林,地势高差变化和景观资源都经过精心规划,人们穿梭在这些小道上,或深入树林探幽,或跨过溪流灌木,或贴近湛蓝的大海(图15),是徒步观赏渔村自然景观的最佳选择。例如,联系里奥马焦雷和马纳罗拉之间的“爱之路”(Via dell’Amore)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浪漫的路”(图16)。
 

图15  维尔纳扎村的沿海栈道

资料来源:https://www.travelandleisure.com/travel-news/cinque-terre-fines-hiking-in-sandals


图16  里奥马焦雷和马纳罗拉之间的“爱之路”

资料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3MQUcc8s9S08n7zdBaQ

 
成为国家公园后,由国家公园办公室统筹组织五渔村的各类节日庆典,如年度狂欢节、宗教节日等。每个村镇也会分别组织带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活动,如在里奧马焦雷(Riomaggiore)的“葡萄节”等,分别在村镇标志、餐饮、手工艺品、衣着甚至语言上彰显自己的特征。
 
为减少人口外流,重建乡村地方特色,当地政府还通过组织土特产品质评选比赛、土特产节、种植知识分享会、手工制作活动、知名建筑师讲座以及五渔村历史照片展等各类活动,重新激发村民对家园的热爱,增强他们自主建设家园的信心。目前,五渔村每个村落依然运用传统工艺加工自产农产品,如橄榄油腌制过的凤尾鱼和柠檬清酒,并只在村内商店销售。
 
2.4  更新实施及效果
 
在一系列保护更新措施的推动下,维尔纳扎村仍然保持着完整的乡村风貌和生态平衡。除了原有的石砌小路、环绕着村庄的葡萄园等迷人的自然风光,当地人宁静、淳朴的生活方式至今仍然保持着。
 
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公园的殊荣,让维尔纳扎村成为意大利及周边国家游客年度性度假的优选地。村民们围绕当地农产品、自然和城镇特色资源从事特色手工艺品加工、餐饮及旅游服务。据统计,每年维尔纳扎村的游客数量已高达250万。
 
此外,曾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产业,仍然保留其原有的风貌,村民围绕当地作物形成了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如葡萄酒酿造、橄榄油加工等,而村子的另一重要产业——捕鱼业依然保持活力,不少居民还掌握着古老的“灯光捕鱼法”。近年来,村里专职的渔夫也在减少,捕鱼活动多在每年5—7月的旅游旺季开展,游客也可以加入其中,享受令人振奋的海钓之乐(图17)。这些活动也有助于维系当地村民对故土的热爱,保持乡村旅游地的新鲜感,增加旅游业的可持续性。
 

图17  维尔纳扎村的渔船

资料来源:http://www.jayhawksabroad.dept.ku.edu/wp-content/uploads/2014/03/Vernazza-Italy.jpg

 

3  对中国村落更新活化的启示

3.1  人居环境更新以人为本,景观塑造尊重自然和传统文化
 
欧洲的历史村镇更新中,遵循人与自然发展的基本法则,充分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维尔纳扎村的保护和发展理念是控制与利用、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乡村环境更新在完善基础设施和优化公共空间的同时,保持了村落的原生景观,注重保全乡村丰富和自然与生态体系。民居和旅游基础设施多是由废弃的老屋活化改造而成,在建筑立面、色彩、材质的选择方面保持了本土文化特色,没有外来设计力量强势介入的矛盾感,也减少了历史建筑因年久失修造成的损毁。由此可见,好的景观设计和环境改造都是始终把居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注重传统村落的乡土性、生态性和延续性,在保持原有村容村貌和特有文化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引入新的设计。只有从根本上弘扬乡村本土文化,突出本地特色,才能使乡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2  发挥“抱团取暖”的协同优势,塑造村落品牌形象
 
欧洲的历史村镇管理历史较长,起步较早,注重“抱团取暖”的协同优势。维尔纳扎村发展的经验之一,就是以“打包”的方式申报世界遗产地和国家公园,加强与周边四个渔村的互动与联系,将村庄品牌、旅游品牌、农产品品牌进行整合,发挥区域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并形成各村之间差异联动的产业布局,促进了几个村落群体的协同发展。我国的村落活化与发展可以借鉴这一模式,通过强有力的机构搭建平台,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地位不十分突出的村镇联合起来,打造地域性公用品牌,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发展,提高自身知名度与吸引力。
 
3.3  挖掘乡土文化魅力,提供富有参与感的旅游体验
 
中欧的历史村镇数量众多,要想从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有充足的竞争力和创新意识。维尔纳扎村通过设计特色徒步线路,举办狂欢节、宗教节日等,将村落特有的魅力呈现给参观者。步道零星分布在广阔的山麓、田间和海边,让游客在悠闲漫步中,不知不觉感受到村落特有的自然风景和乡土文化。而中国乡村普遍在运营特色及服务的完善方面有所欠缺,不能适应当今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意大利的案例启示我们,村落的活化不仅是单纯的展示和解释文化,还要着重设计可让人亲身体验的参与感。通过特色旅游服务的设计,既让乡土文化的魅力得到发掘和彰显,也能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将旅游活动扩大到村镇周边的区域和相关行业。 
 
参考文献
[1] BRANDOLINI P. The outstanding terraced landscape of the Cinque Terre coastal slopes (Eastern Liguria)[M] // MAURO S, MAURO M. Landscapes and landforms of Italy. Springer, Cham, 2017: 235-244. 
[2] 华梦熙. 中意世界文化遗产村落物质空间对比研究——以中国宏村与意大利维尔纳扎村为例[D].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 2016.
[3] 贾艳飞, 宋国庆. 以意大利“五渔村”为例解析山地村镇的特色营造[C]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第二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13: 10. 
 
作者:刘畅,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中规院长三角文旅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舒煜,硕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与旅游规划研究所
冯雨乔,硕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与旅游规划研究所

延伸阅读

意大利传统村落民居保护与修复的经验及启示——以皮埃蒙特大区为例

不仅仅为了游客:论历史城市景观在当代宜居城市中扮演的“基础设施”角色

冬冬看法国⑥欧舒丹地区的传统村落

编辑、排版 | 张祎娴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