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体验】03/ 16 北京丨传拓 ,古人竟有如此高超的「影印术」

艺旅文化 艺旅文化
2024-09-13


于黑白墨色里

一铺,一扫,一棰间

亲手制作这件

专属于自己的艺术藏品


记得小时候百无聊赖时,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个印着天安门的一元硬币,便可消磨一下午,用笔在纸上数遍描摹出纸下的硬币模样,也能自己乐呵好久。那时并不知道,这其实是中国最古老的非遗技艺之一 —— “拓印”,流传到平民百姓里的缩影。



何为拓印,何为拓片?


"拓",拆开便是"手"、"石”二字,已将此技道出了三分。


所谓“拓印”,即通过一定手法,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拷贝出来的过程,而拓片则指那一份印了碑文石刻或青铜器外形的纸片。

 

照相技术诞生之前,古人记录古代碑刻、器物的最佳途径便是拓印,许多流亡失散在历史尘埃里的碑刻文物,正是因为有了这薄薄一纸拓片传世,才得以让大众仍能瞥其原貌,感其精髓。

 

譬如这方目前传世最早的拓本文献《温泉铭》(下图),为唐太宗为骊山温泉撰写的行书碑文,不仅文辞优美,在书法艺术上更被誉为蕴含着王羲之、王献之草书里“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风韵,艺术价值不菲。目前原石早已在战乱中遗失,若非这份在敦煌鸣沙山千佛洞发现的《温泉铭》唐拓孤本,我们便很难再睹其原貌。


《温泉铭》(唐),目前收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


而拓印的概念最早出现在《隋书·经籍志一》,其载有“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由此推断,拓印技术最早在汉魏间,最晚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只可惜目前尚未发现该时期的拓片。

 

拓印技术作为临摹习字的工具成熟于唐,至南宋盛行风靡,更有了专门的拓印行业和官家拓印部门;明清时期,传拓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技法和范围也不断增大,如今广泛使用于青铜器的”全形拓”便是起于清朝,如同照相机般将本是平面化的拓印塑之立体,也是极富创新意味的。


全形拓(需拓者具备素描、绘画、裱拓、剪纸等技法)


虽说拓片是古代的影印术,但即便是当今高科技如照相、摄影也很难达到拓印的“原汁原味”,拓片除了将古代书法艺术和绘画完整准确地再现,更能将那原石、原物由岁月留下的残损肌理也一并"录”下,让人忍不住想从黑白斑驳间去了解他诞生的年代和历经过的沧桑。


本周,相约北京,让通过拓片与古人对话的庞老师,为我们讲一讲传拓文化的前世今生和收藏小记,并亲手制作一方自己的传世拓片。



 

/起落间显现的艺术/


丨文 化 讲 师丨

庞献坡


号墨然,拾古斋主。自幼喜书画,更擅长金石篆刻。先后拜师韩振刚教授、王秉复先生门下,深造书画篆刻。近十年来痴迷于金石碑帖的研究与拓制。先后得到拓印大师真传,练就了纯熟拓片功夫,并在传统的拓印基上不断开发创新了多种类型拓片方法, 使这项故古老技艺得以升华。


近年先后完成朝阳区、石景山区田野散落碑志刻石的拓制。完成宋庆龄纪念馆、天宁寺、东岳庙、八大处、匾额博物馆等单位所有碑石匾额拓制。同时为各大中小学及金石爱好者传授普及这一传统技艺。参与举办过多次展览,意在发扬光大这一古老技艺



01.

/拓印技法了解一下/


“今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扫白黑分”

唐代韦应物的《石鼓歌》中的此句是对拓印技术最早的文字记载,寥寥几字便道出了拓印法的精髓。


拓印技艺经自隋过逾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在拓法上从最早的扑拓、擦拓逐渐扩充至后来的蜡墨拓、响拓、镶拓;又因用墨着色不同,或归为“黑白分明的“乌金拓,或纹理显现、淡而有神的“蝉翼拓”,乃至艳红夺目的朱拓或多色同用、色彩丰富的“套色拓“。


起源于宋代的鱼拓


然而,拓印纵有千般变化,其核心技法却都离都不开韦应物那句里的"一击、一扫"。

故以石碑最常用的扑墨拓法来简要说一说, 

一张拓片的诞生。


第一步:碑石上纸

将轻薄的宣纸放置于干净的石碑之上,而后用喷洒清水使之基本服帖,断不可有气泡。



第二步:扫刷捶碑

用湿透的鬃刷来回扫刷,并不时敲打,需使字字清晰可见,断纹肌理全显于宣纸之上。



第三步:拓纸上墨

待宣纸干湿适度,将蒜型拓包于拓板上来回擦拭使拓包吸墨均匀,而后便从宣纸边际开始上下来回渐次密集击打多遍,逐渐加深墨色至拓体文字清楚显现。



第四步:揭取拓片

上完墨后,待宣纸八九分干时,从下往上顺势揭起完整取下,便有了一张成形的拓片



虽拓印的工序就这短短几步,看起来也甚是简单,但上纸时的湿度、扫刷捶碑的力度、上墨的均匀浓淡、揭取时的一气呵成,却绝非几句话、几张图便可阐述清楚。尚需亲自感受一番,于“一扫",“一击”间体会这项“三年入门”的非遗技艺。



02.

/一张好拓片,一座四合院/


与前段时间股民跑步入场有些相似,拓片收藏市场也在近两年受到众多艺术投资人的青睐。从无人问津的"黑老虎",到被专家断言为“中国艺术品投资界的最后一片蓝海”,与很多艺术品的渐冷似乎有了鲜明对比。

 

而事实上,碑帖拓片的收藏自宋代兴起后,在北宋、清康熙乾隆、晚清至民国初的三次全国性收藏热中一直备受文人雅士的追逐。宋代的欧阳修便收藏了碑帖拓本上千卷,并编写了《集古录》,算得上是拓片研究收藏大家第一人。明清及民国时,诸如董其昌、端方、罗振玉、康有为、张伯英、鲁迅、于右任等文人政客都是收藏拓片大家之代表。

 

而那句“一片好拓片,一座四合院”便是关于近代收藏家朱文均的故事,他曾忍痛变卖家藏明代沈周的《吴江图》和文徵明的《云山图》才凑够四千大洋,只为收藏宋拓的魏征《九成宫醴泉铭》,而当时在京城的一所四合院才不过七八百大洋。如此,一片拓本值了五所四合院。


《九成宫醴泉铭》朱先生捐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如今,我们也能从拓片拍卖市场的走向窥得一二:


2005年翰海春拍,《王基残碑》以34.1万元成交;

2011年,于右任题菩萨像拓片以362.25万元成交;

2012年,宋拓本《北魏王子晋碑》以304.75万元成交;

2013年,宋拓《化度寺碑》以322万元成交;

2014年,吴湖帆家藏毛公鼎铭拓片以472.50万元成交;

2016年,郭沫若等题跋的《汉莱子侯刻石拓片》以2070万元成交;

2017年,石鼓文吴昌硕跋本以437万元成交。


十年内,曾经曲高和寡的“小众拓片“,缘何价格翻了数十倍?


《汉莱子侯刻石拓片》上有郭沫若提拔


好拓片稀缺 

破四旧时,旧拓片失散无量,甚至一些官方博物馆把拓片一车车拉到大街上投入火海;而民间尚留存下来的,由于后代文化素养低,有的当废纸,有的成了糊墙纸,甚至曾有一位台湾拓片收藏家回忆“因为纸黑,连废品收购站都不要,许多拓片都被当作鞭炮用纸听响了…”

另一方面,近来国家对一些石刻石碑早已采取严格措施加以保护,除了科研使用,岂是如从前般可随意棰拓。同时古代碑帖石刻的原石剥蚀日趋严重,一块好的旧拓片自然被追崇。

 

懂识拓片之人更少

拓片的文化门槛较高,把玩之人至少对金石学、文字学、历史学、文物学以及书法知识都要有一定涉猎,才能从拓片本身的字、提拔、历史著录及背后故事判断其价值,前面提到的收藏大家便无一不是文化界的通才,故拓片算是市场上少数没有进行过商业炒作的收藏品。

 

本次拓印体验,庞老师也将从他20多年的拓印经历里,从制作和传承角度和你聊聊拓片的故事。


《我们的传承 —— 拓印(庞献坡)》



 丨 我 要 参 加 丨 


传拓体验丨古人的「影印术」

活动日期: 3.16 (周六)

14:00-16:00

                        

传拓文化分享约30分钟/制作体验约1.5小时


庞献坡   200元/人/场  限额10人

(亲子一大一小算一人)


地点: 北京朝阳区金港国际

1号楼B座805

(地铁7号线或14号线九龙山站B口出步行5分钟)


客 服 微 信

扫码添加小艺私聊

手机:13738064967


扫 码 付 款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艺旅近期活动招募中 —





艺 旅 文 化 

         文 化 研 学        城 市 走 读          

文 艺 沙 龙        博物馆导览


长按二维码关注



诚邀以下合作

原创稿件|优秀讲师|非遗手作|企业团建|活动定制


喜欢我们,就多给我们好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艺旅文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