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春磊 || 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合著用稿的觀察與思考

王春磊 汇智澳门 2023-02-15

王春磊,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法政編輯部主任、副編審,博士


[提  要] 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科研合作日益擴大,可預見是未來主流科研模式,但當前對合著論文卻存在不同的認識和評價。數據分析和相關材料表明,核心期刊對待合著存在兩種相反的用稿風向:或推崇獨著,或推崇合著,並且有兩極化發展趨勢。核心期刊採用合著的基本立場不僅直接取決於學科自身特質,也存在應對外部環境影響的過當調整。兩極化的合著用稿風向或矯枉過正,或過猶不及。期刊應當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發揮導向作用,鼓勵真實合作和多樣化研究,從而推動學術發展。[關鍵詞] 核心期刊  合著  用稿風向  期刊的社會責任[原文出處] 《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2期


合作已經成為當前科學研究的主流工作模式。它極大地推動了科學發展和學術理論繁榮,是未來科研的必然走向之一。合作科研增長源於內外多重因素疊加:一是科學研究內在需要的驅動;二是項目/課題團隊工作的導向;三是導師培養制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外在加持。合作科研的興盛也帶來了合著發表的繁榮,後者是前者在文獻領域的外化表現。

相關研究表明,合著在自然科學領域非常普遍,甚至超級作者已經成為一個現象話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文期刊的合著也具有普遍性,並在整體上呈現普遍增長趨勢。另有研究指出,合著率和合著質量逐年提升,合著論文質量高於獨著論文,並且合著者數量與論文質量呈正相關。這一現象引發了廣泛關注,圖書情報、科研管理、出版和高等教育等領域的研究者對此進行了大量有效的研究。2008年開始,國內以合著為研究主題的期刊論文急劇增加,2016年峰值時的年度論文量接近9500篇。2004年至今國內圍繞合著、科研合作展開選題研究的博士碩士論文也近200篇。這些研究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文獻計量、知識圖譜等方法和工具,圍繞科學合作網絡、合作關係與社會資本、署名與責任分配規則、科學合作與科研質量、合著的學術影響力等主題,通過數據挖掘和定性分析,多方位解析合著現象,並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規範建議。合著的普遍增長也使科研成果分享規則和學術誠信成為科研發表的重點關注問題之一。在學術界,儘管有一些約定俗成的做法,卻仍存在慣例是否合理的質疑之聲,話題和爭議事件時有出現,甚至連諾貝爾奬也有糾纏半個世紀之久的“楊李之爭”。教育管理部門則試圖用行政手段加強學術誠信建設,如我國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文件預防和處理學術不端。面對合著帶來的系列問題,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尚未達成統一認識,也未有統一行業慣例。本文嘗試從期刊用稿立場分析合著問題,通過數據和材料觀察展示合著發表的現實狀態,分析核心期刊的合著用稿風向及生成原因,進而從期刊社會責任角度出發,探討核心期刊對待合著的應然立場。





一、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用稿風向

(一)數據觀察

採用“複印報刊資料”2019年索引數據庫作為統計分析樣本。在去除重複性數據、剔除非期刊數據和非學術性論文數據等清洗規範後,共得到學術期刊論文全樣本數據近22萬條。以CSSCI(2019-2020)568種來源期刊(不含擴展版)為依據標記樣本中的核心期刊數據,得出表1數據。因“複印報刊資料”索引數據庫收錄範圍幾乎覆蓋國內全部的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期刊,所以此數據樣本能全面準確地反映國內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的合著論文狀况。

從表1可以看出,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的平均合著率雖與獨著率基本持平,但不同類別核心期刊有明顯差別。綜合性核心期刊的合著率顯著偏低,低於平均值近13個百分點,低於獨著率26個百分點;從絕對數上看,綜合性核心期刊的獨著比合著要多70%。專業核心期刊平均合著率雖然高於平均值,但只高出4個百分點。考慮到CSSCI(2019-2020)各學科期刊數量分布不均衡,經濟、管理、統計等學科期刊佔據近1/3,如剔除此影響因素(如對各學科進行歸一計算),則專業核心期刊的合著率都顯著低於獨著率。

將總樣本數據按論文主題進行學科歸類,並將CSSCI(2019-2020)學科專業核心期刊與之匹配統計,得出表2(見下頁)。從該表可以看出,總合著率因學科不同呈現兩極化特點。運用數理統計等研究方法較多的學科,期刊刊發合著比例顯著高。傳統人文學科的合著率顯著低,最高與最低的差值高達72個百分點。這也與學界的常規認知基本一致。如蔣穎指出:“國內外的相關研究都顯示出人文社科的合著增長趨勢,但是不同學科情況差異較大”。這種學科差異導致的合著率不同,學界通常歸因於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導致對學科團隊合作性研究的需求度不同。一些學科更多採用數據計量、田野調查、科學實驗等方法,多人合作既是客觀需要也是必然基礎,以合著發表科研成果也容易被期刊接納。這些領域中,作者人數為3人以上的合著相對常見,體現了團隊研究的學科特點。而另一些以邏輯演繹、定性研究方法為主的學科獨著居多,如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法學、歷史、考古、文學、藝術等,獨著佔據2/3以上。

表2還反映出一個有趣的現象,即不同類別期刊對待同一學科合著的態度有所不同。從學科專業核心期刊與綜合性期刊的合著率數據看,綜合性核心期刊在刊發合著文章時,呈現與該學科專業期刊數據相反的趨勢。在人文藝術類學科和法學學科,綜合性核心期刊合著率要高於該學科專業核心期刊,法學學科的差值最大,為20%;而在經濟、管理、統計、圖情等兼具自然科學特點的學科,綜合性核心期刊合著率卻低於該學科專業核心期刊,差值最大接近30%。可以看出,學科自身特質不是決定合著刊發比例的唯一因素,核心期刊主動的選擇也起到相當的作用。專業核心期刊更追求學科特質,出現“推崇合著VS推崇獨著”兩極化,綜合性核心期刊對學科特質的主觀追求則相對較弱。

此外,逐一梳理樣本數據的合著情况,觀察到合著關係主要表現為三類:導師+在校學生型,即導師為第一作者,其他作者為學生;在校學生+導師型,即學生為第一作者,導師為第二作者或其他作者;同事、同行等共同署名型,以課題合作為典型代表(這種情况為真實合作的可能性大,但其貢獻度不好確定)。從作者人數上看,合著以雙作者為主,除經濟學、心理學、統計學等外,3個及以上多作者比例非常小。在所有合著論文中,前兩類師生合署佔絕大多數,尤其是雙作者文章。這一結論與既有其他相關研究互為印證。如多篇研究教育類合著情况的文獻指出:教育學領域的合著模式主要是二人合作和三人合作;合著類型主要以師生合著為主;教師為第一作者為主,且(因學生畢業等因素)合作關係穩定性不足。

綜上數據觀察可得出如下結論:(1)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的合著率與學科性質關係密切,並呈現兩極化特點。經濟、管理、統計、地理等兼具自然科學特性、更多使用數理方法的學科,更推崇合著;政治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等社會學科以及文史哲等人文學科,更推崇獨著;社會學、圖書情報學、教育學等學科相對持中,但有向推崇合著發展的趨勢(計量方法的大量應用)。(2)除學科因素,核心期刊的立場對合著發文也起到相當影響,專業核心期刊相比綜合性核心期刊更為明顯。(3)合著以雙人合作為主,三人合作次之,師生合著為當前合著的主要類型。

(二)用稿風向的現實印證

眾所周知,受科研考核、學術評價等多種因素影響,當前國內學術界將學術期刊分為三六九等,對期刊生態圈設定了“鄙視鏈”:核心刊期高於非核心期刊,專業核心期刊高於綜合性核心期刊。學者追求在更高級別期刊上發文並以此為榮。在這種氛圍下,核心期刊特別是專業核心期刊的用稿傾向,對學術研究和發表起到明顯的導向作用。數據觀察得出的核心期刊合著用稿風向在現實投稿用稿中也有所印證。其典型表現就是有些學科核心期刊推崇單獨署名,歧視合著;另一些學科核心期刊則以合著為必要。前者主要存在於傳統人文學科以及法學、政治學等社會學科,後者主要存在於受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影響的經濟、管理等學科。由於期刊投稿和審稿個性化較強,多數核心期刊明示的稿約僅對文章主題和風格、技術規範等作出說明,有關署名等實際用稿要求較少明示——這些更多在“圈子內”交流。囿於筆者自身的學科領域,以下將重點分析前一種用稿風向,對後一種僅作面上掃描。

1. 極化用稿風向之一:推崇獨著

以往研究認為,合著已被學界和期刊界普遍接受。然而多年行業觀察以及筆者與學界、期刊界的交流信息表明,無論是高校的科研考核認定還是學術評價體系的導向,不論是期刊圈的實際態度,還是學術圈主觀評價,合著的客觀口碑和主觀接受度都沒那麽積極。特別是在人文社會科學某些領域,獨著明顯更被推崇,合著尤其是師生合著在現實中面臨隱形歧視:科研考核中,針對教師只統計第一作者的論文數;各學術評價體系的作者評價以第一作者為主;一些核心期刊公開或不公開的投稿要求中,也更青睞“單獨署名”。科研考核制度和學術評價體系是顯性的指揮棒和評價工具,核心期刊因其地位和聲譽,在科研成果評價中也具有導向性的話語權。三者對合著的評價互為因果,交錯影響,形成了對合作科研評價不友好的環境,也讓合著面臨無法迴避的尷尬。限於主題和角度,本文僅從期刊用稿角度探討此問題。

在法學、政治學、文學、史學、哲學等學科,學術期刊現實存在著一種單獨署名的用稿取向,摒棄、排斥或歧視合著論文,其中核心期刊和專業期刊最為突出。在這些學科領域,合著“普遍增長”、“起到積極貢獻”的數據繁榮與現實用稿風向並不一致,合著的認可度存在名與實的背離。部分期刊在稿約啟事中公開表明單獨署名的用稿要求,更多期刊在實際投稿中口頭向作者聲明,或採取其他方式表明態度——不傾向採用合著論文。具體如:(1)公開、明確要求單獨署名。如法學專業核心期刊《法商研究》的聲明“作者應獨立署名,我刊反對聯合署名”;《中外法學》官方網站上的投稿指南表明“原則上謝絕聯合署名”。(2)公開提倡單獨署名,同時對合著設定各種限定性要求。如《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刊登的稿約聲明:“歡迎個人單獨署名,接受必要的有實質合作關係的集體署名和合作署名,反對掛名和多人署名。集體署名應說明分工情况,合作署名應明確各自貢獻。署名以投稿時標注為準。在接到本刊的稿件備用通知後,不可要求增減或變更署名”。(3)不公開要求但實際嚴格執行單獨署名。這一點可以從最終期刊發文情况看出。一些核心期刊基本不刊發合著論文,甚至有的期刊對符合質量要求的合著投稿,要求保留一個作者署名,否則拒絕刊發。(4)對約稿特殊處理,對作者自投稿嚴格執行單獨署名。這多反映於綜合性期刊或者非頭部的專業性期刊。從它們最終刊文情况可以看出,其合著論文多為師生合作且教師為所在學科的頂級作者。文章實際多為該刊的專向約稿,因此例外可以合署。(5)雖未嚴格執行,但主張或傾向要求單獨署名。如一些期刊同行交流時表示,對單獨署名的論文“儘量優先”或實際優先採用。 

儘管也有一些核心期刊對合著論文與單獨署名論文一視同仁,但頭部核心期刊和專業期刊在業界具有較大的話語權,因此它們的用稿取向和最終用稿結果,對其他期刊和業界的態度轉向具有明顯導向作用。在這些學科期刊中,推崇單獨署名、歧視合著的用稿風向日益明顯。

2. 極化用稿風向之二:偏愛合著

在自然科學、醫學、理工等領域,學術期刊在刊發文章時,反而秉持多人署名的信念。在科學界有一個知名的學術貓趣事。1975年,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物理教授Jack H. Hetherington擬投稿論文,因為是單獨署名而不符合要求,無奈將其寵物貓的名字共同署上,並虛構了所在機構及研究簡歷等,從而得以發表在世界頂級的物理學期刊上。後來其同事在遇到同樣問題時也署上這只貓的名字。於是這只貓成了最有名的學術貓。這個有趣的例子不是個別現象,後來還出現了學術狗、學術鼠等多起類似事件。究其原因,自然科學、醫學等領域,團隊研究為普遍現象,個體獨自研究為個別情况,學術期刊要求“必須多人署名”,也是出於防範侵佔他人勞動成果的學術不端風險。國內自然科學理工類期刊在此問題上借鑒了國外做法,也以多作者為主要用稿風格,並以區別通訊作者、第一作者、同等貢獻者等方式做署名標注。

理工類期刊的用稿風向,也直接影響了交叉學科或有共同研究方法的部分人文社會科學,該領域的核心期刊,特別是採用數量分析方法較多的經濟、管理、心理類期刊,用稿風向更偏愛合著。這與前述人文社會學科核心期刊用稿風向截然相反。前文數據表明,經濟、管理類專業核心期刊的合著率都在75%以上,最高達91%。

由於期刊投稿和審稿個性化等因素,多數期刊實際的用稿要求並不大張旗鼓地明示。投稿作者更多以個人交流等方式分享投稿經驗和期刊用稿要求信息。比較出名的科研交流論壇“小木蟲”、“經管之家”都有專門開闢的投稿交流版塊,活躍用戶主要為年輕學者和在讀學生。“經管之家”論壇(原“人大經濟論壇”)的學術道德監督板塊主要交流經濟、管理類期刊投稿經驗。其中一篇總結性文章《想發核心期刊?聽聽這些牛人的經驗之談》即明確指出:該領域投稿核心期刊的經驗之一是多人署名。“如果是三人左右的聯合署名,中稿幾率大於單獨署名!這個顯示是團體智慧,仁慈的編輯不會輕易槍斃它”。由此也許可一窺經濟類核心期刊偏愛合著的用稿風向。





二、合著用稿風向生成原因及思考

核心期刊在合著用稿上截然相反的傾向,值得玩味,也值得深入思考。人文社科研究是否以個人研究為基點和核心?單獨研究與團隊合作的學術水平是否有明顯差距?天才級別的學者或者說思想家史上少有,科研更多是在他人研究基礎上的啟發和創新,更不用說研究過程涉及大量材料分析和數據整理時,需要專門協助人員。那麽,隱去他人的思想貢獻單獨署名,或者不計他人的勞力支持,是否符合學術規範和科研勞動的本質?由於對這些問題認識不一,不同學科對科研合作和合著發表有不同理解,形成了期刊合著用稿的學科差異。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外部因素影響了期刊採用合著稿件的立場。

(一)推崇獨著用稿風向的思考

1. 核心期刊面對合著的糾結與選擇

部分核心期刊或明或暗地推行獨著的用稿風向,有客觀環境壓力的影響,也有主觀認識的局限性等原因。客觀原因主要是高校學術生態圈不良現實的存在,主觀的原因如認為獨著是學科的當然特性和自有規律,如部分學術期刊簡單化轉移和傳導自身壓力。

師生合著是當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合著的主要類型,被詬病和質疑最多,是部分核心期刊拒絕合著的主要理由。這種拒絕或歧視,屬於典型的不良學術風氣導致的劣幣驅逐良幣效應。教師有科研考核和課題結項的壓力,學生有畢業的壓力,院校等機構有各種評比的壓力,這些壓力主要傳導到學術期刊市場。在發文需求量遠高於供給的情况下,多人署名是一個簡便的解決途徑。在這個過程中,有部分為真實的學術合作,但也產生了大量學術不端。尤其師生合著發文,“學生要畢業,所以帶一下”、“導師考核還差一篇,加個名”等情况屢見不鮮,以至於學術民工、學術壓榨等成為高校研究生常見話題。此外還有感謝性署名、冒用署名等情况。科研合作者之間是否存在真實合作、合作的貢獻度如何,很難從外觀上加以判斷。這使得學術不端存在很大滋長空間,進而引發劣幣驅逐良幣:核心期刊對合著失去了信任基礎,先入為主,合著無論是否真實一律被拒絕或被歧視,整體學術發表市場環境逐漸惡化。《中國青年報》一篇報道以實際事件鮮活地注解了學術發表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兼具客觀性和主觀性,相比於自然科學,其研究成果更注重思想性、價值性。這一學科特性決定了獨立研究具有特別意義。同時也要看到,人文社科論文可以單獨撰寫完成,思想和觀點的形成卻並非是完全獨立產生的。受自身和外在條件所限,知識的廣博與精深無法在同一個體並存。俗語所稱“天下文章一大抄”固然譏諷,但不乏有事實存在。科研需要借鑒前人研究和資料素材,思想碰撞才能產生火花。特別在現今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思想的深刻交流與知識的優勢互補更有利於人文社科研究的啟迪與開拓創新,這就需要鼓勵、提倡和推動科研合作。獨著有其價值所在,但固守學科特質,畫地為牢,歧視和排斥合著,就陷入了認識的藩籬和僵化。

獨著用稿風向還是部分學術期刊簡單化轉移和傳導壓力的結果。受科研考核影響,科研人員為發文章費盡心思。一些非學術性的外在壓力通過多途徑傳導,迫使很多核心期刊“不得不”刊發合著尤其是師生合著論文,致使自身合著率上升。面對這些用稿壓力和環境影響,核心期刊以拒絕或歧視合著論文的方式,積極抵制或消極對抗,將壓力傳導回作者群體。此外,期刊自身也面臨學術評價的壓力。目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類期刊有2,000多種,其中各種“核心”合計約1,000種,認可度最高的CSSCI(2019-2020)有568種。在同類型期刊眾多的情况下,學術期刊界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在各種學術評價體系的指揮棒作用下,引證率、曝光度、宣傳等因素直接影響核心期刊的評定。每年或每兩年一個周期的評比壓力下,期刊不得不打亂對學術質量和影響力提升的長遠規劃,轉向大家、名家效應,以期快速樹立近期的形象口碑。這導致期刊稿件選擇策略短期化、功利化、表面化,更傾向刊發大家、名家的論文,對在讀博士、碩士的獨立投稿則次等視之。除頭部期刊外,多數核心學術期刊出於競爭壓力,需要維護頂尖作者、獲取名人效應(目的是提高引證率),於是知名學者同時收到多份約稿,自然產生了對期刊編輯的主動話語權。其中一些學者出於幫助學生、精力不足、科研考核需要等多種原因,有時便以掛名作品兌現約稿承諾。導師掛名的情况在綜合性期刊中更為明顯。相比專業期刊,綜合性期刊處於稿源競爭的相對劣勢,為打開和提高期刊在專業領域的知名度,更希望刊發知名作者的稿件,於是經常面臨約稿—掛名兌現的情况。此外,期刊編輯每人要兼顧幾個一級學科或者二級學科,知識結構和儲備難免覆蓋不足,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更傾向採用大家、名家的作品,似乎這種做法較“保險”。為名人效應,期刊有時甚至主動要求學生投稿加上導師署名,方可刊登。以上種種現象之嚴重,甚至作為提案上過全國“兩會”。

將作者知名度作為用稿標準以期提高引證率、影響力等,學術期刊這種做法簡單地將自身面臨競爭壓力轉移到用稿策略上。這種轉移加劇了學術發表市場供需不平衡,也埋下了誘發師生合作不端行為發生的隱患。壓力循環傳導,走向惡性化,為迴避學術不端的風險,期刊遂要求單獨署名,以加重作者責任。單獨署名的“硬性要求”,也為拒絕大家名家不負責任的約稿兌現行為提供了應對之道,將編輯從學術質量和人脈關係維護的兩難困境中解脫。不僅如此,期刊審批制的存在使發表市場供給相對固定,推崇獨著的用稿要求客觀上使導師和學生共同競爭,此時期刊編輯獲得更大的話語權。這更易誘發學生的發表機會被“搶奪”,期刊有更大可能獲得導師單獨署名的文章。這在現實中不乏其例。

2. 被誤傷的師生合著

應該說,學術期刊推崇獨著、歧視合著的用稿風向,有其自身的苦衷,其直接動因,主要還是為維護學術規範性和編輯自主權。儘管也有期刊宣稱“旨在樹立學術風向”的理想之念,但這種做法真的能發揮引導學術環境風清氣正的客觀作用,並從根本上革除學術不端嗎?人文社科學界尤其是部分核心期刊應從理性認識出發對待合著。很多時候,學術期刊以為自己是為糾正學術不端而努力,但結果卻滑向了合著歧視。因噎廢食,誤傷的是那些真實的師生合著。在這個問題上需要澄清以下兩個認識。

其一,師生合著論文是否質量相對差?

排斥合著一個理由就是師生合著的論文質量相對較差。此種認識本質上是一種先入為主的主觀價值判斷,涉嫌無可靠依據歧視。“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真正的合著論文,在同等情况下,學術質量要高於作者獨自完成的作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是在既有研究基礎上的深化,歷史知識的積澱和文化的傳承決定了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個人的知識深度和廣度會受到自身條件限制,個人獨自完成學術論文,儘管在自己的體系中是完備的,但如果與其他人分享討論和碰撞,會有更多的改進和完善。已有研究表明,在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中,合著論文學術質量優於獨著論文;在哲學、文學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法學等學科中,前者低於後者;其餘學科兩者基本持平。但合著率或篇均作者數較高的學科,合著論文質量較易高於獨著論文。這一結論適用於各個學科,只是程度不同。

每個學者的成長都有一個過程,並且學術研究也有黃金期。在學術氛圍日漸濃厚以及院校科研積累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很多研究生的學術起點頗高。相比於一些高齡學者,學生儘管受自身閱歷所限,視野和高度不足,但其投入度、思維活躍度都甚高,有較大潛力可挖掘和發揮。從現有名家的成長經歷也能看出,他們都在年青時便嶄露頭角。長江後浪推前浪,期刊在面對學生論文時更需要自信和信任,相信自己的眼光,相信學生自身的研究能力。從編輯體驗來看,學術面前,人人平等,作者的身份與學術論文的質量沒有必然關聯,師生合著的文章並非一定質量較低。

其二,師生合作是否有學術不端之嫌?

對師生合著的排斥還出於一種印象,即導師掛名、學生執筆的論文屬於學術不端。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有一些掛名文章的確屬於學術不端,但並非所有師生合著都是如此。進一步需要探討的是如何看待導師指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對外在條件的依存度低,更多是研究者內在思想的形成、觀點的表達與論證。此時導師指導在科研合作中起到什麽作用?在學生科研成果外化的學術形式——學術論文中,導師貢獻釐定的基礎或邊界是什麽?

一篇學術論文由內容和形式兩部分組成。內容是科研者內在思想的表達,形式是內容的文字外現。探討學術論文中的導師指導,也應從內容指導與形式指導兩方面著手,其可能的匹配模式有4種:(1)導師參與內容的形成及論文文字寫作。此時,導師與學生是實質真實合作。(2)導師從文字形式到具體內容思想的形成,都未對論文寫作有實質性貢獻,此種情况下參與署名,可視為學術不端。(3)導師參與文字寫作,但不參與內容思想創作。此種情形在實際中基本不存在。因為導師在專業領域的學識要高於學生,現實中導師指導基本以內容指導為主,幾乎沒有單純的文字校正等指導形式。論文的內容與其外在文字形式緊密相連,基於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的特點,有時一些文字的改動會使其所表達的思想完全不同,此種參與應視為實質的內容參與。(4)導師參與了內容(思想)的形成與完善,但未參與論文的具體寫作,此種情况導師是否屬於實質合作,目前存在不同見解。此種單純或狹義的導師指導,我國法律規定和司法實踐不承認其著作權意義。然而學術研究與文學藝術創作不同,內容思想的創新性才構成科研成果的有效內涵。思想的獨立性和獨特性,是人性和人權的核心,自我和思想是現代社會中自然人社會性存在的基礎。技藝是可以普遍傳授的,但思想具有獨特性、辨識性和依附性。單純的導師指導屬於典型的思想性智力活動,不能簡單被教授知識和方法的職務性教學行為覆蓋。導師的思想性參與可視為某種程度的科研合作。

由此可見,將師生合著與學術不端相關聯,也是一種具有主觀色彩的偏見,是對“劣幣驅逐良幣”市場環境過度應激的心理。師生合著是否屬於真正的合作,應根據實質要素判斷。不能單純以共同署名來關聯學術不端。至於導師署名在前還是在後,也應根據實質判斷,不宜以涉嫌學術不端為理由對師生合著簡單化的區別對待。

(二)偏愛合著用稿風向的思考

自然科學特別是理工類科研的周期長、需要眾多研究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密切合作,更需要設備、經費等支撑,在評價團隊成員貢獻時,“既需要充分認定每個參與者的個人貢獻,也要肯定做好組織工作保證研究項目順利進行的重要性,作為一種折中措施,多作者論文逐漸增加”,此外,“論文署名與各種評估、資助的聯繫不斷緊密,為了照顧所有相關者,即使這個相關者的貢獻可能僅僅是為研究提供了儀器,他們的名字也會被添加到作者列表中”。合著在自然科學界已經成為慣例,也是國際知識產權歸屬上的慣例。儘管存在諸多詬病,業界對其還是有廣泛的接受度。

經濟、管理、地理、圖書情報等部分學科核心期刊偏愛合著的用稿風向,深受自然科學期刊的影響。這些學科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特性,其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均涉及自然科學相關內容,研究數據量大、持續時間長、覆蓋領域寬、課題規模較大,定量研究方法不可迴避,個人能力不足以獨立支持現有研究,因此以合著論文為主要模式。這就造成了一種錯覺,合著的人數越多,其研究規模越大、研究科學性越高,研究投入也越大,產出的科研成果相比更具價值。最終該學科期刊的合著用稿越來越多,共同署名人數越來越多,文章內容更追求數理模型和計量方法的運用。這形成並引導了一種以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為榮的研究風氣。應當說,基於學科特點,運用自然科學研究方法有其必要性,但人文社會科學畢竟不同於自然科學,作為研究人類社會運行發展的學科,其無法完全脫離價值屬性和規範屬性,數理模型與統計只能描述現象而無法深入背後的原因。對某種研究方法的過度偏好,不利於學科理論的全面推進。核心期刊對合著的偏好,也使非實質合作的署名更為容易,易導致變相的學術不端。 





三、核心期刊合著用稿立場之探討

在人文社科領域,思想多是在交流和碰撞中產生火花,無論從知識產權角度還是從提高發文質量而言,都應該提倡合著。針對學術合著的亂象,既有研究提出了多種治理建議,包括署名規範、責任規則、加強學術道德、改變評價機制等。本文對此不過多贅述,僅從期刊社會責任角度提出補充思路,以期有所裨益。本文認為,兩極化的合著用稿風向或矯枉過正,或過猶不及。部分期刊為避免學術不端而一律要求單獨署名,是因噎廢食之舉;部分學術期刊過度推崇合著,也不利於學術研究多樣化發展。期刊應當從積極角度出發,重疏大於堵,採取相應措施鼓勵和促進真實的學術科研合作;積極發揮導向作用,鼓勵學術研究百花齊放。

首先,學術期刊應轉壓力為動力,積極尋求和甄別高質量稿件,而非單純以作者知名度、作者數量為用稿標準。學術期刊出於學術評價壓力或其他考慮追逐名人效應,唯名用稿,客觀上造成了名家約稿集中、導師空掛名增多,反而引發了對合著的歧視,進而導致部分學術期刊對合著“一刀切”。不得不說,學術期刊對師生合著中的學術不端亂象也負有一定責任,以至於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在這一亂象中,最無辜的是被誤傷的真實合著。無論它們學術創新高出獨立署名論文多少,也難免或明或暗地被部分發表平台排斥。在學術期刊競爭生態中,高學術質量的稿件是期刊的立足之本和終極競爭優勢之所在。學術期刊應以質量為第一取捨標準,不考慮作者知名度,更不應將作者數量作為取捨標準。因噎廢食地簡單化處理和轉移壓力並不可取。

其次,學術期刊應積極承擔自己的使命,通過鼓勵真實合作,培養和發掘新人。從學生身份走向專職科研身份,一個學者的成長需要過程。在學術生態圈和學科體系日益完備的今天,每一個學者的學術起步和成長階段,都有與他人合作的經歷。新人在名不經傳時獨立署名很難獲得學術發表,而合著發表是其難得的學術肯定和展示機會。很多成名成家的學者談起學術發表的處女秀都心懷感激,對首發期刊懷有特別情愫。“一本成功的學術期刊,不在於它吸引、發表了多少名家的稿件,更在於它發現和扶植了多少青年才俊”。學術期刊負有發現新人、培育新人的使命和社會責任,客觀對待合著稿件,給予新人展露機會而非扼殺,是學術期刊對學術未來負責的正確打開方式。

第三,客觀對待學術合著,促進學術更大的繁榮。一方面,以核心期刊為代表的人文社科期刊界,應以客觀、公允的態度對待合著論文,對符合質量要求和學術規範者積極甚至優先刊發。這一做法將有利於提升學者合作研究的意向,減少“書齋學問”,有效促進學術交流、傳播。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的思想碰撞,能迸發更多的火花,激發學術創新。創新度高的合著成果反哺回期刊平台,有利於進一步消除對合著的歧視。如此反復,形成正向反饋和循環,最終建立一個學術論文發表的健康生態環境,使整個學術共同體從中受益。另一方面,學術期刊用稿要避免過度單一化傾向,應引導學術研究的多樣化。

學術期刊“因交流的需要而產生,並成為學術共同體的中心”,它“既是學術傳播的基本單元,也是學術傳播的中心所在”。學術期刊的這種中心地位使其對學術研究有著明顯的導向作用和不容忽視的影響力,學術期刊在學術取向、學術精神等方面的取捨會直接影響學界同人進行學術研究和學術發表的態度,這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更為明顯,期刊的社會責任也更為重要。

[責任編輯  劉澤生]



即將推送德國數字人文教育的啟示 / 王思婕

延伸閱讀劉澤生 || “總編視角”欄目主持人語秦開鳳 || 傳統紙媒數字化轉型與學術期刊的應對
郭慶華 || 論編輯情懷——兼以學術期刊為觀察點
採編系統:http://MPIJHS.cbpt.cnki.net
本刊網址:journal.ipm.edu.mo[網絡編輯  陳志雄]


感谢您分享、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