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语、吴水与吴村

孔惟洁 戴方睿等 建筑遗产学刊
2024-08-30




“吴”作为一个地理代名词

通常指长江下游南岸区域

从文化属性的角度

“吴地”可指围绕太湖流域形成的文化范围

与“越地”语言习俗相通乃同一民系


本文中的“吴”

泛指使用吴语方言汉族人群所分布的区域

即吴语方言区

本期公众号集合近几年在吴语方言区各地域的田野素材

对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风土聚落进行推介




说起吴语方言区的村落

映入你脑海的是什么?

是缱绻宛转的吴侬软语中

烟雨成画的姑苏水乡

是石骨铁硬的甬上词话里

港通天下的四明故土

是言简意赅的金衢土话中

文雅精致的厅堂宅院

是耿直爽朗的台州俗语里

静美质朴的山海人家

...

作为第二大汉语方言区

吴语区内山脉众多,水系纵横

山岭之间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地理单元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一方水土一方人

从山谷到泽国

领略不一样的吴境与吴村



吴语方言区中的水系与地域

吴语分布在苏南、沪、浙之大部

与赣之上饶、玉山、广丰

以及旧宣州、闽北之浦城等地

其最主要特点为:古全浊声母今仍读浊音

古清声母今仍读清音,保留入声

亲属称谓复杂多变

吴语分为六片,总体上可归为和两大部分:

江浙吴语暨太湖片,内部一致性较高

浙南吴语,各地差异较大

吴语方言区山脉分布示意

吴语方言区的水系示意


从地域上看,吴语方言区的人文环境

由山而分,又因水而生

根据山脉阻隔和水系流域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地理单元:

太湖流域

衢江-兰江-富春江-钱塘江流域

瓯江流域

灵江流域

甬江流域


01

太湖流域

太湖面积达2338平方公里,最大深度不足5米

历史上饱受水患困扰

长江携带的大量泥沙受到海潮顶托作用不断沉积

沙洲渐变成滩地

滩涂渐变成平原

沧海渐变成桑田

泰州地区湖荡纵横

人们在沼泽地带挖土堆垛

形成一片片岛状农田——垛田


(请横屏观看)

来源:兴化市委宣传部  

兴化市人民政府 图说兴化 辉映水乡 (xinghua.gov.cn)


曾经这里没有牛没有犁,耕作全靠人工

没有路也没有桥,来去只能靠船

来源:北斗星云/图虫创意


昆曲婉转细腻悠远的水磨腔

是吴语的优雅腔调

江南水乡亦然

俯瞰小桥流水的湖州荻港

诗意的江南展现出另一番景象

摄影:戴方睿 

湖州市和孚镇荻港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


从良渚和马家浜文化一路走来

经过上千年的治水营田

逐水而居的泽国之民在太湖之滨所创造出的文化地景

随着视点提升而进入视野

最远处的东苕溪是连通杭州与湖州的古运河

它经过不断的疏浚而被最终固定

疏浚河道的泥沙堆积成堤

加之经年的围垦便造就远处的桑基圩田

最初房屋建在圩子上

随着聚落占据整个圩区

近处河网纵横的水乡聚落就形成了

摄影:戴方睿 

苏州市震泽镇师俭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明清江南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沿着运河,诸多市镇应“运”而生

整个长江流域的物资集散于此

富可敌国的江南望族聚居于此

方寸之中腾挪,旷奥之间变换

无名的香山帮匠人以其精妙的布局和典雅的审美

造就了江南特有的大隐于市


02

衢江-兰江-富春江-钱塘江流域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钱塘江流域是浙江第一大水系,古名“浙江”

整个钱塘江流域

涵盖了浙南吴语的婺州片、太湖片临绍小片

正源新安江源于徽州休宁县千岛湖,东入浙江西部

南源衢江在浙西衢州

上源由常山港、江山港至衢州市汇合

干流东南经衢江区、龙游县境

至兰溪市与金华江(婺江)汇合后称兰江

兰江与新安江流在建德梅城汇合后称富春江

富春江与浦阳江在杭州萧山汇合后

进入下游的钱塘江

各支径流由地域独享

沿线地域如同一个个独立的世外桃源

抚育各自的村落自然生长

而汇流的江河

也让整个钱塘江流域的居民

有了特殊的牵连


(横屏预告)

摄影:何依  

富春江第一大桥  


钱塘江流域要数富春江最出名

但只有身临江畔

才似乎能明白黄公望钟爱富春江的原因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写道: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而这绝美的景色

大概与富春江河谷的宜人尺度紧密相关

摄影:何依     老渡口、新渡船


富春江畔

东岸的码头鱼市孕育出东梓关村

摄影:何依  东梓关古村

摄影:孔惟洁  

富阳区场口镇东梓关村:中国传统村落


如今东梓关村因最美回迁房成为网红

在这幅网红界面中

富春江西岸的山景功不可没

背景中起伏的山体轮廓

与前景中连绵的屋顶相辅相成

“重构”出东梓关人的“新富春山居图”

摄影:戴方睿 

金华市兰溪县芝堰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金衢盆地,水幻化成另一翻模样

金华兰溪芝堰村

四周重峦叠嶂

远处的陂塘已经筑成了水库

近处的水口修造水塘

水流缓出,锁住财富

这远近两处水塘

是一个村的形象代言

是村民引以为傲的故乡地标

也是他们安放乡愁的永恒空间

摄影:戴方睿 

金华市东阳市紫薇山民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水塘与纪念性的轴线结合

原本非仪式性的社会空间也会具有强烈的仪式感

浙江东阳紫微山许宅

风水格局将水塘的这种仪式感发挥到了极致

可以和宏村的月沼相媲美

号称“三世尚书”的昭仁许氏规划建造紫微山民居群

门前水塘的土方运到宅后堆出小山

山上植木为林

造就了巧夺天工的风水格局

三路雄壮的明代官厅如今仅剩残存不全的两路

但是其严整的轴线和风水格局仍然清清楚楚

水塘边参天的榕树诉说着近四个世纪的兴衰沉浮

摄影:戴方睿 

金华市东阳市卢宅古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提到轴线与格局

不得不提到东阳卢宅

恢宏的规模和严整的轴线

常常使人忘记这里曾经也是古村落的身份

肃雍堂以其超出普通民居的纪念性形式和纵深轴线

主导着整个村落的布局和朝向

村落外围原有的环濠

为这庄严宏大的聚落增添了一笔自由灵动的曲线

而其排涝的功能

即使在今天

也能在突降暴雨之时发挥作用

阿波罗式的秩序感在风土聚落中往往只是灵光乍现

风土性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那迷宫般的清晰

和浮士德式的生机之中

摄影:戴方睿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潘周家村: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

摄影:戴方睿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田心村,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


即使同在一个地理单元

村落的宗族组织形态和民居建造方式都大体一致

每一个村落的微观肌理也有不同的选择

比如构成村落细胞的院落

金衢盆地北缘的潘周家村

以十三间头、十八间头为基本单元

衍生出多重多进组合院落为骨干

两大家族大型合院的朝向彼此垂直又各自统一

但与之相距不远的田心、剡溪等村落

则多为小型的七间头天井院

使村落肌理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尺度感

田心村的环溪王氏同根同族

但是建筑朝向各异

在大地上绘制了一副构成主义作品

摄影:戴方睿 

金华市武义县俞源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元朝至正9年,公元1349年

浙江武义县的俞源村又遭受了洪水的侵袭

明初宰相刘基将溪水改为太极的曲线

从此风调雨顺富甲一方

成为中国古村落生态建设的典范

俞氏子孙“敬卫恭仪像,权衡福寿昌,荣华成礼仪,富贵随贤良”

辈份的次第寄予了美好的祝愿

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中国村落的格局充分施展生活智慧和艺术审美的同时

总要安放着他们敬畏天地感恩自然的精神寄托

摄影:孔惟洁  

诸暨市次坞镇:中国传统村落


来到钱塘江另一支流浦阳江源流之一的龙门山区

此地原为杭州、萧山、金华、诸暨、绍兴的交界地

龙门山脉嶙峋陡峭的形态

让溪流变得焦急而奔腾

大大小小的瀑布景观

成为历代文人游历的目的地

而高山中的村庄

水成为稀有资源

湍急的溪水较难停留

一院一井以供生活所需

摄影:周易知  

诸暨市赵家镇:中国香榧之乡


赵家镇的“水阁台门”

因过去台门前院的房子建在水池之上而得名

但当地人却更认可“九十九间半”的叫法

台门院落内的水池通过暗渠联通院外的溪流

与古井共同构成完整的水利系统


03

 瓯江流域

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

因温州古称瓯而得名

干流源于浙江省庆元县百山祖锅帽尖

自西向东,经丽水、温州汇入东海

瓯江流域上游

丽水话属于吴语闵语过渡区的上丽片

与下游的温州话有着天壤之别

摄影:刘涤宇 

丽水市松阳县石仓古民居,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瓯江上游的丽水市松阳县

石仓源位于深山中的河谷地段

著名的石仓古民居

集中分布在茶排、后宅、蔡宅等村落

现在居住的大部分居民

都是清康熙年间从福建汀州陆续迁徙过来的客家人

300余年过去了

他们仍然说着自己的方言

并保留着客家习俗

从乾隆末年开始仅仅50多年时间

阙氏宗族洗砂炼铁发家

在土地最肥沃的河谷地带留下了数十座大屋

原本喜怒无常的山涧溪流被驯服为淘洗铁砂的生产工具

如今铁矿产业早已不见踪影

只剩这偏远山区里不可一世的大屋

透露出当年强大的财力和对环境的控制力

摄影:戴方睿  

丽水市松阳县山头村: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


就在距离石仓源阙氏聚落不远处的山坡上

更早聚居于此的畲族聚落表现出更加自然且合理的形态

体量小巧的天井院沿着等高线嵌入山体

层叠的梯田和夯土墙融为一体

相比之下,阙氏大屋就像天外来客

大屋的木构明显受到浙中地区的影响

但各院落多围绕最核心的院落布局

所呈现出明显的向心性

既不同于浙中的“十三间头”

又与当地的土著聚落迥异

摄影:戴方睿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石仓古民居: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摄影:戴方睿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石仓古民居: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仓源茶排村

在河流的自由曲线和茶园梯田的跌落形态中

继善堂的体量和突出的几何形明确而醒目

村里保存几百年来的大量契约文书

反映了几百年来土地、房屋和日常生活的变迁

DNA建筑事务所设计的石仓契约博物馆

为这些文书提供了展示的场所

博物馆选址在继善堂旁边

但并没有试图与当地的大屋产生形态上的关联

而是从整体景观出发

将自身定位为跌落梯田的最底层一级

并以干砌石墙回应当地的挡土墙景观要素

使之呈现为自然地景的延伸

摄影:覃晨婉  

温州市永嘉县黄南乡林坑村:中国传统村落


林坑位于楠溪江上游四面环山的浙南山区

“坑”是当地对四面环山的地貌的形象称谓

村子背靠大山,山上遍植毛竹

是当地重要的收入来源

林木苍郁的大山引出溪流

穿过古村

在村落内切割出极深的溪涧

小桥流水,石板人家……

摄影:覃晨婉

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芙蓉村:中国传统村落


沿着楠溪江南下

来到较为开阔的芙蓉村

水是芙蓉村仪式空间重要组成

村内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芙蓉亭

就坐落在一片开阔的水域上

村民日常交往闲谈都聚集于此


04

 灵江流域 

灵江是浙江第三大水系

发源于浙江省仙居与缙云交界处的天堂尖

干流曲折向东至椒江牛头山颈入海

出海口两山夹峙,形似天然关隘

为浙江东南海防要塞、对外开放之门户

整个灵江流域的方言基本属于吴语台州片

摄影:覃晨婉  

仙居市白塔镇高迁村: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高迁古村坐落在神仙居脚下 

村民是浙东望族吴氏一族后人

村落内整齐规整的布局

显示了吴氏一族严谨守礼的家风

村庄入口有一方水塘

村内水渠沿着巷道从院前流过

以月鹿河为界分为上下两村

摄影:覃晨婉  

台州市黄岩区富山乡半山村:中国传统村落


半山村位于富山大裂谷山腰下

村落依山而建

蜿蜒汇入层层叠叠的梯田之中

山上阴晴雨雪,变化莫测

雨后初霁

云雾半拢半罩,别有风情

摄影:覃晨婉   

台州市仙居县皤滩乡上街下街村:中国传统村落


下街村地处永安溪码头

自古就是当地贸易往来的重要集市

因此也是皤滩古镇所在

古镇仍保留着从码头向镇上延伸的龙形古街格局

沿街分布着店铺、客栈、戏台、赌场、当铺、书院等建筑

依稀可见当年繁华胜景

摄影:孔惟洁 

台州市三门县东屏村:中国传统村落


从瓯江入海口北上,来到三门湾

地处湫水山脉的东屏村被青山环抱

东坑山为村落抵挡着海风

引出的溪流蜿蜒东来

“宅屋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这里是陈氏家族的祖居地

陈氏宗祠与“华堂三台”的变迁

是明清海禁与开禁的历史见证

摄影:孔惟洁  蛇蟠岛的万亩海塘


蛇蟠岛上的狮子岭

是三门湾海涂岛屿中最隐秘的角落

西望三门湾

夕阳下的浅滩如同镜面

泛出金色的倒影

这片18世纪初开始围垦的万亩海塘

至今已一眼望不到边际

呈现出无比壮阔的大地景观

这里养殖着沿海居民餐桌上的鲜虾、青蟹和蛏子

让三门成为浙江海产养殖第一大县

摄影:孔惟洁  黄泥洞村


狮子岭下一片石头村格外特别

黄泥洞村的房屋

都用蛇蟠岛上特别的蛇蟠石建造

这种石头色泽棕红

从南宋开始就有采凿历史

因此岛上留下了一千多个大大小小的岩洞

给黄泥洞村带来了些许神秘感

摄影:孔惟洁  

宁海县茶院乡许家山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当视线从演变向内陆转移到宁海县域

天台山脉在这里划出一个个小的地理单元

坐落于群山山顶的许家山村

是曾经来往于宁海象山古道上的歇脚之地

水是山顶村庄的稀缺资源

井与水塘成为村民生活所依

南宋末年右丞相叶梦鼎家族的一支后裔避乱迁居于此

成为这里的第一个大姓

开始用玄武岩建造房屋

保存至今的叶家道地是许家山最大的院落

也是全村人节庆时的聚集地


05

 甬江流域 

甬江,宁波的母亲河

吴语甬江小片的地理范围与甬江流域基本一致

甬江由奉化江和姚江两江汇集而成

姚江源于余姚四明山梁弄溪

在新江口接通明江汇成姚江干流

奉化江则由剡江、县江、东江和鄞江四大支流汇集而成

东湖西堰三江六塘河

宁波平原密集的水利河网

为稠密的人口提供了栖身条件

摄影:孔惟洁  

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走马塘村是宁波平原聚落的典型案例

村落四周呈长方形格局的护村河

与村中大大小小的池塘相连

荷花的意象蕴含了陈氏家族清廉高雅的精神内核

摄影:孔惟洁  

宁波市东钱湖陶公山: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

摄影:孔惟洁  

宁波东钱湖殷湾村: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


宁波东乡水源东钱湖畔

陶公山和殷湾的渔村

自然巷道垂直湖岸连埠头

形成无数放射状肌理

是自然地形与生产生活共同作用的产物

摄影:孔惟洁  

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宁波平原西部的四明山区

浙东峡谷深处的红色根据地

柿林村坐落在峡谷之巅

600年历史的古村

如今已成为“丹山赤水”景区的重要组成

摄影:孔惟洁  柿林村旁的玻璃桥


古村旁架设在峡谷之上的网红玻璃桥

虽吸引了一些猎奇爱好者

却与这自然山水却有些违和

摄影:贾兴舟  

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岩头村: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跨过亭下水库,视线南移到天台山山谷

岩溪从岩头村中穿村而过

摄影:孔惟洁

岩头村的岩石与岩溪


过去深山中交通不便

人们便用竹筏借力溪水运送货物

或许是因为此处河道中岩石贯出

货物停留于此形成市镇聚落

千百年来的乡村生活

都被这条岩溪所记录


吴语方言区

除了以上流域地区

还有曹娥江水系、鳌江水系、飞云江水系等等

在这些还未调研的地区

还有大量我们未曾探访的古村落

更多的美丽乡村,邀君共赏之



文案:孔惟洁 戴方睿 覃晨婉

图片:孔惟洁 戴方睿

音乐:范宗沛《水色》

照片版权归个人所有,本文经授权后使用

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所有人



参考:

①朱光亚. 且说吴地建筑文化[J]. 建筑遗产,2020(2):1-9. DOI:10.19673/j.cnki.ha.2020.02.001.

②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

③浙江省主要八大水系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521/15/39728173_655865150.shtml

④蒋卫东. 东苕溪考古记[J]. 东方博物,2004, (2):56-68.

丁俊清,杨新平. 浙江民居. 2009: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浙江民居》,丁俊清,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建筑遗产学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