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10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 中国文艺评论 2022-06-19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

2021年第10期 总第73期



专题策划•“饭圈文化”治理

编者按:近来,“饭圈”乱象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引发了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对“饭圈”进行综合治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期待。本期我们特约文艺学、伦理学、经济学、青少年文化等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从多维视角对“饭圈文化”的产生根源、基本特征、不良影响及治理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与读者一起探讨,共同推动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文艺生态。


“饭圈文化”反思/张颐武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 “饭圈文化”所呈现的状况和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阐释“饭圈”与“偶像”之间具体而又抽象的关系,认为“饭圈文化”主要作为一种青少年“亚文化”在社会上形成影响,对其“利益化”和“势力化”的突出特征作出概括,并对“饭圈文化”的有效治理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饭圈文化 反思 粉丝 “偶像” 利益化 势力化 亚文化


△漫画《阶段性成效》 新华社发 勾建山作


“饭圈文化”的道德批判/曹刚


内容摘要:追星是人之常情,粉丝是共同追星的一群人,但“饭圈”却是一个有道德基因缺陷的圈子,或者说,“饭圈”是有原罪的。置于“饭圈”中心的偶像明星只是个“人设”,是资本、传媒、明星和粉丝等多方互动、包装的结果,其“爱”的情感纽带是自然的、依赖性的、异化了的,缺乏道德内涵,彼此间具有一种变异了的“忠诚”。“饭圈”伦理还具有某种“部落”伦理的特性。“饭圈文化”治理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治理,应该遵循道德治理的内在要求和特殊方式。最关键的是要重塑偶像的道德示范功能,确立平台的道德共识,加强网民的网络素养。


关键词:饭圈 饭圈文化 饭圈文化治理 道德治理


“饭圈经济”的概念、理论与批判/张亚光


内容摘要:“饭圈经济”的概念经历了从外来移植到本土普及的过程。“饭圈经济”不同于“粉丝经济”,具有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商业化等特征,汇聚了现代经济的各种要素,是内容经济、数字经济、市场经济的产物,并且具有自我演进和扩张的机制。“饭圈经济”是市场失灵的典型表现,导致了资源的错配和极大浪费,暴露出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负外部性、行业垄断、公共品供给不足等问题,对社会的消费观、财富观、投资观、价值观以及人力资本都有负面影响。对“饭圈经济”应当进行精准治理和全面治理,处理好政府与资本的关系,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建设。


关键词:饭圈经济 粉丝经济 市场失灵 治理


人口结构、明星制度视野下的“饭圈”问题——历史性挑战及其影响/孙佳山


内容摘要:以“饭圈”为表征的粉丝文化、粉丝经济的种种乱象,绝不仅仅是文娱领域的偶发、孤立和局部现象,在人口出生率低迷、经济增长放缓、全球保守主义思潮此起彼伏、世界贸易竞争和局部冲突不断加剧等当代历史背景下,还将有着更为长远的社会、历史影响。当下,对于“饭圈”的这一轮讨论,并未触及基于人口结构视野下的新的明星制度,对其深层利益结构也有大量关键环节亟待梳理。在未来世界,随着代际的自然更迭,“饭圈”效应将会进一步放大,不仅会更为深层地潜在影响我国主流社会的样貌和气息,对于区域和国际间的文化、经济乃至政治领域的互动和交流都将产生更为深远的辐射和影响。


关键词:饭圈 人口结构 明星制度 利益结构 意识形态


理论探索

从“美术”到“美学”——关于实用主义与中国美学的建构/殷国明 汤奇云


内容摘要:作为理论观念和学科建制的美学,有着两条不同的学术路径:一是受到西方启蒙哲学和理论诗学的影响和启发,在对“绝对理念”的追问和探讨中,催生出的中国现代美学理论。二是从文艺实践层面上的引进、生发和建构,为美学中国化时代的到来提供了现实和生活的基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两者在最初阶段并非“一见钟情”,而是充满了冲突和碰撞,也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重精神”到“重实用”的对接与磨合。在实用主义文化传统的作用下,“实用美术”的引进和发展推动了美学的实践品格的形成。这也是美学构建历程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环。


关键词:中国美学 美术 实用主义 “实践” 转向


道理哲理学理: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理论逻辑/董磊


内容摘要:本文从党的文艺事业的角度,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所具有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深入领悟讲话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深思哲理、深厚学理,阐释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方法论。


关键词:“七一”讲话 道理 哲理 学理 有机统一


增殖的美学:论文艺高峰的文本世界/李宁


内容摘要:在长期的历史化过程中,文艺高峰日渐累积为一个高度互文的文本网络,呈现为一个开放的超文本世界。这一超文本世界主要由原文本、承文本、元文本、副文本以及各类广义文本构成。原文本位居核心,以其独一无二的本真性散发光晕,展现文艺高峰可供仰望的膜拜价值。数量庞大的承文本以其对原文本的种种改造,呈现着文艺高峰的展示价值。作为阐释性话语的元文本则承担着发掘意义与建构价值的作用。在诸多文本的互动交织中,文艺高峰的文本世界显著呈现出文本的增殖、叙事的增殖、意义的增殖与风格的增殖等几种特性。


关键词:文艺高峰 文本网络 超文本 互文性 增殖的美学


宗白华“象”本体论美学思想及其艺术精神/彭智


内容摘要:宗白华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从中国哲学中拈出一“象”,以此统摄生命世界,并建构了独特的以“象”哲学范畴为根基的艺境大厦。“象”作为宗白华艺术哲学的核心范畴,其地位不容忽视。宗白华以其广阔的中西方哲学视野和丰富的审美体验,首次系统阐释了“象”的性质和结构,并创造性地将“象”提高到与西方形而上学并峙的本体论地位,完成了象哲学的现代转化这一难题。重回宗白华哲学语境,论证“象”中形而上学本体的合法性,探究“象”本体的性质、时间空间结构及其内涵,发显“象”之体用关系,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发掘与阐释,对现代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特别是中国意象美学思想的建构或有启发。


关键词:象 宗白华 生命哲学 时空合体境 形而上


艺海杂谈

传统画学中的“体道”理路与心性修养/朱剑


内容摘要:传统画学中的“体道”问题深受传统哲学中心性修养思想的影响。在其影响下,传统画学中的“体道”因不同哲学流派的心性修养思想而主要分为道家和儒家两条理路。进言之,两条“体道”理路既有重合也有不同,其中儒家理路相对来说更具实操性,它奠定了一条“下学而上达”的“体道”进路,继而通过这条进路完善了画学中的“人品”内涵,将画家的人生境界纳入“体道”所需的条件,从而保证了心性与境界的统一。


关键词:传统画学 心性 修养 体道 人生境界


△元 吴镇《中山图》纸本水墨 26.4×90.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赵孟頫《秋郊饮马图》绢本设色 23.6×5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虚拟偶像:超真实、符号化与审美的幻象/叶大扬


内容摘要:据爱奇艺全国创意策划中心发布的《2019虚拟偶像观察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有3.9亿人正在关注虚拟偶像,二次元用户的规模与日俱增。初音未来、洛天依、翎LING等虚拟偶像的出现,给媒介时代的人们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实现的非物质、符号化的超真实形象,建构起了基于消费主义框架的符号消费,在看似主动的数字劳动和参与式创作中,资本、虚拟偶像与粉丝们共同打造了一场审美的幻象。


关键词:虚拟偶像 超真实 符号化 数字劳动 消费主义 审美幻象


作品评析

现代中国的杂糅半觉式典型——论话剧《活动变人形》中的人物形象/王一川


内容摘要:话剧《活动变人形》呈现了一组中国现代话剧舞台上从未有过而意义重要的中西方跨文化典型形象。多重灵动场景装置以及在舞台边缘处为倪藻设置的双重叙述者位置,便于观众对倪吾诚的现代知识分子跨文化旅行产生距离感与疼痛感相交融的多味体验。下跪仪式宣告倪吾诚家族生活改革举措遭遇挫败。倪吾诚、姜静宜和姜静珍共同构成一组杂糅半觉式跨文化典型。倪吾诚属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一位半知半觉式典型,存在崇西贬中症、原因误认症和知行分离症等特征。其典型性格生成的原因有经济原因,真正深层而致命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原始体验情结“原忧”的作用力。该剧透过倪藻的理性反思让观众想象跨文化旅行的新未来。倪吾诚作为杂糅半觉式跨文化典型,应当是现代中国典型人物画廊里一个无可替代而寓意深远、可与前辈典型相媲美的独特艺术典型。


关键词:《活动变人形》现代中国 杂糅半觉式典型 跨文化旅行 下跪仪式 原忧 怨羡情结


赞美型正剧与现实主义——从话剧《谷文昌》的“创作密码”说开去/麻文琦


内容摘要:话剧《谷文昌》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然也引发了众多的评论。本文一方面就作品成功的原因,从创作角度加以分析和总结,认为除却相对饱满的人物塑造以外,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其结构,该剧在诗化表达方面的实践,为赞美型正剧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本文另一方面围绕作品的戏剧批评现象展开了讨论,通过对正剧美学与现实主义美学在历史中所形成的复杂关系的梳理,认为对赞美型正剧创作提出批判性的现实主义的要求是一种错误的批评方向,该体裁作品的创作应该在不改变自己艺术规定性的基础上,朝着更有艺术性的方向去发展。


关键词:《谷文昌》赞美型正剧 现实主义 戏剧批评理论 话剧评论


境外之镜

苏联/俄罗斯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及启示/赵卫防


内容摘要:苏联电影输出中国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50年代的顶峰之后,于60年代中期趋于沉寂,80年代后再度开启。苏联电视剧也从80年代后登陆中国。新世纪之前的苏联影视剧在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民族记忆。新世纪之后,随着这种民族记忆的唤醒和地缘政治的变化,俄罗斯影视剧在中国又开启了新一轮的传播,这轮传播的途径和目的也更为复杂。苏联/俄罗斯影视剧在中国的有效传播,对中国本土影视剧的国际化传播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苏联影视剧 俄罗斯影视剧 文化传播 跨文化《战斗民族养成记》


名家专访

书写伟大时代是终身的神圣使命——访“七一勋章”获得者、作曲家吕其明/采访人:胡凌虹



吕其明简介:著名电影作曲家,1930年5月生,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安徽无为人。曾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乐团团长、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70年来先后为《铁道游击队》《白求恩大夫》《焦裕禄》《雷雨》《庐山恋》等二百多部(集)电影、电视剧作曲,创作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诗《铁道游击队》等十余部大中型器乐作品,以及《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三百多首不同题材和形式的声乐作品。其中电影《城南旧事》音乐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电视剧《秋白之死》音乐获第八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音乐奖,管弦乐序曲《红旗颂》被评为“20世纪世界华人音乐经典”。鉴于吕其明对中国音乐作出的突出贡献,他相继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中国电影音乐终身成就奖、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特别贡献奖、上海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中国金唱片奖等荣誉。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吕其明“七一勋章”。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21年第10期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10期的封二


中国文艺评论家


傅庚辰



1935年11 月14日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国家一级作曲、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联合国世界音乐理事会终身荣誉会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团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第八届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等。


傅庚辰的音乐创作具有极为鲜明的时代性,他的创作几乎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电影音乐《闪闪的红星》《地道战》《挺进中原》《打击侵略者》分别表现了笫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文革”后,他以一个艺术家的历史责任感创作了反映“文革”的电影音乐《枫》,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为否定“文革”的歌剧《星光啊星光》作曲;199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之际出版了革命家诗词歌曲专辑《大江歌》;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试飞成功后写了大型声乐套曲《航天之歌》;2004年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写了声乐套曲《小平之歌》;200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写了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交响诗《红星颂》;2006年为党风廉政建设写了《纪检之歌》;2008年“5 • 12”汶川大地震后写了歌曲《你我一起走》《真爱在人间》;北京奥运会前夕写了歌曲《奥运之火》;2013年为纪念毛泽东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创作了交响组曲《雷锋之歌》;2014年7 月自己作词创作了歌曲《中国梦》;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把1989年创作的电视剧《卢沟桥》音乐整理为《卢沟桥组歌》,还创作了歌曲《清平乐 • 太行古道》《黄河纤夫》等。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10期的封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团体会员巡礼


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于2016年1月,现有省级会员172人,其中,国家级会员40人;团体会员5个,会员人数约230人,有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专家委员会和黑龙江省文联学术委员会。


黑龙江省评协坚持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以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指导,倡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注基层创作,立足省情,凝练特色,固基础、搭平台、育人才,积极传播文艺评论的黑土声音。


坚持抓牢基础研究,推介作品、挖掘人才。先后走进绥棱、大庆、林甸,与基层的作家、艺术家、评论家汇合,举办多场作家作品专题研讨会;组织开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展播活动”网上观影评论工作,积极落实“文化润疆”工程;陆续推出《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系列优秀学习体会短评,评论文章在“黑龙江省文联微信公众号”“龙头新闻”APP和《黑龙江日报》同时宣传推广,线上线下同向发力,反响热烈;注重调查研究,赴大庆、广西等地开展省内省外调研,加强文艺交流合作,谋划新时代评论工作新契机;会同《文艺评论》刊物,开设“黑龙江评论”“龙江文艺论坛”专栏,以评促创,持续为黑龙江省作家、艺术家认识龙江、讴歌龙江提供理论滋养和学术支持。


坚持抓好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基地的阵地堡垒作用。分别于2017年7月和2019年4月在大庆市林甸县和哈尔滨学院建立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基地,为我省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创造出更多接地气、有灵气、扬正气的作品架构桥梁。


坚持抓实培训和评奖,强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成功承办由中国文联、中国评协着力打造的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以及在哈尔滨召开的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专题座谈会(东北片区)。主办两届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理论研修班,并首次创新性举办“‘文艺评论在百年的现场’线上直播网络培训”。积极参加和举办文艺评奖活动。推荐我省评论家参加“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并取得了“三年三届六捧杯”的优异成绩;精心组织第一届“黑龙江省文学艺术英华奖(文艺评论类)”评奖,积极发挥评奖的导向作用。


今后,黑龙江省评协将巩固基础,发挥优势,紧跟时代,开拓创新,拓展文艺评论传播渠道,壮大文艺评论队伍,切实加强文艺评论的战斗力,充分释放文艺评论的活力,推动新时代龙江文艺评论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10期的封底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海报






《中国文艺评论》(刊号CN10-1342/J)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月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 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0年版)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 2018中国最美期刊


●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 维普网全文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文收录(zgwypl.com/zz/)




—END—


签发:杨晓雪

审核:陶璐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

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微评投稿邮箱

wyplzg@126.com



【欢迎关注▽】


···要不再看看···

《中国文艺评论》严正声明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版权声明

2021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9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8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7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6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4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3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2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1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20年总篇目来啦!

Biu!《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19年总篇目出炉

《中国文艺评论》2019年四封艺术作品合辑(36组美术摄影书法图集)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18年总篇目:快来集齐最美期刊

《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四封艺术作品合辑(36组美术摄影书法图集)

《中国文艺评论》入选 2018年“中国最美期刊”,快来一睹TA的风采!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总目录

《中国文艺评论》2016年篇目大放送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

理论评论文章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