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0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 中国文艺评论 2021-11-26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20年第10期 总第61期




     本刊特稿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笔谈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指示批示,对文艺事业寄予厚望,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深刻阐明了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目标方向、原则要求、使命任务、工作重点,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的一系列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本质属性、历史逻辑与发展规律,把我们党对文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当代教科书,为我们开创工作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本期特刊发一组笔谈。



■“两创”方略的坚实基础、实践路径、理想境界/仲呈祥


■新时代文艺中国精神表现途径初议/蒋述卓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当代意义/路侃


■论当下文艺的“人民性”/向云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艺作品的精神支柱/张德祥




专题策划•文艺评论家研究


寻踪觅迹,终得真谛——试论田本相及其曹禺戏剧研究/宋宝珍


内容摘要:田本相(点击查看《中国文艺评论》名家专访)对于曹禺及其戏剧的研究,在新时期带动了学术界“曹禺热”的形成,这股热潮至今方兴未艾。本文试图分析田本相一系列曹禺研究成果的形成、其中的研究方法、主要学术观点以及重要学术贡献等。对于田本相在学术研究中所运用的访谈调研、文本阐释、比较艺术学、文化现象学等批评方法也予以了总结和概括。本文指出,田本相的曹禺研究,从剧作家出发,摹画曹禺的灵魂,发现其创作动因;从戏剧文本出发,阐发了曹禺戏剧的诗化现实主义风格;从文化意义出发,揭示了曹禺戏剧的现代性与民族性;从悲剧内涵出发,阐明了曹禺剧作的美学价值和他自身的悲悯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田本相 曹禺 话剧评论 话剧史


△田本相《曹禺剧作论》


“民族化”与“现代化”的淬炼——以1949年前张庚先生为考察对象/张之薇


内容摘要:张庚是中国20世纪重要的戏剧理论家、戏剧教育家,也是中国戏曲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本文以张庚1949年之前的戏剧活动和文字为考察对象,以武汉、上海、延安和东北“鲁艺”为坐标,论述他在不同阶段的戏剧观念,以及对戏曲的认识演变。而张庚于1939年提出的“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的重要观点更是标志着他对中国戏剧民族化和现代化的理论思考。


关键词:张庚 话剧 旧剧 民族化 现代化


中西新旧 自成一格——论郑正秋的剧评实践及特色/李菁


内容摘要:郑正秋作为中国早期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为中国的电影、戏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他更是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的重要参与者。或许正是由于郑正秋在中国电影、新剧上的光环,使得学界忽略了其剧评家的身份,以及他丰富的戏剧批评实践。通过检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郑正秋的剧评观念公正、客观且充满善意,他强调“技”融于“剧”,即以舞台为本位的戏曲表演理论。郑正秋虽然倡导戏曲应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却不能失去演员之一环,保持充分的娱乐性,在当时那种戏曲改良的浪潮中,可谓一股清流。


关键词:郑正秋 戏剧批评 戏曲改良运动 舞台本位 戏剧史


理论探索

论中国油画的审美品格与当代性特征——从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谈起/冯民生


内容摘要:中国油画在发展中不断注入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始终与社会现实同频共振,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视觉展现,不但形成了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的多样化风格面貌,而且在表现中始终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和绘画性的拓展,并在中国化的审美品格和风格实践中,从民族艺术和西方优秀艺术中兼收并蓄,不断拓展油画的本体语言,体现出当代性特征。


关键词:中国油画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 审美品格 中国化 绘画性



△《吉祥祖国》李善阳 油画


△《幸福的歌》罗文勇 油画


从“遗形之物”到“非遗宠儿”——“传统戏”价值的时代重构/梁晓萍


内容摘要:在中国戏剧界,“传统戏”是一个外延丰富且具有历史差异化显现的关键词;作为一个特定的名称,“传统戏”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特指与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共存的新中国成立之前留下的各传统剧种的保留剧目。近代以来,“传统戏”在审美接受上经历过从被批判、价值重估到理性认知的复杂演进过程。写意性、歌舞性和程式化是“传统戏”在戏剧整体观念和戏剧表现上分别呈现出来的主要审美特征,无论是写意性的整体性审美追求,还是歌舞性、程式化的具体审美依凭,均因其能够在“隔”的艺术表现中抵达“不隔”的境界,从而让观众领略到特殊的艺术魅力;并因其丰厚的精神蕴藏和审美积淀,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趣味。


关键词:传统戏 三并举 写意性 程式化 戏曲研究


艺海杂谈

类型化转向与现实主义回归:谈悬疑电影的发展态势及其问题/邱振刚


内容摘要:我国当前的悬疑片,经历了由刑侦题材电影到商业类型片的发展过程,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电影市场和国际悬疑片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创作传统、观众审美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我国的悬疑片和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同类作品相比,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整体水准已经通过国内外各类重要电影奖项、可观的票房收入获得证明。但应当看到,我国的悬疑片还有着不容忽视的短板。创作者应当努力继承现实主义传统,充分借鉴经典电影的创作经验,更加熟练地掌握类型电影的叙事技巧,从而更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带给观众更加生动饱满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悬疑片 类型电影 现实主义《白日焰火》《唐人街探案》


△电影《唐人街探案2》(左)《白日焰火》(右)海报


中国早期类型电影的创新探索及启示:以武侠神怪电影为例/赵春晓


内容摘要:中国早期的武侠神怪电影类型创作,有着完整性与独立性兼具的标本意义。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国电影的商业浪潮中,武侠神怪电影以一种独具民族文化内涵的通俗表达形态,在传统通俗文化资源中生出类型表达新意。利用通俗艺术的游戏性,以真实的幻像延续着历史转型夹缝中的民族文化理想,以平民立场的世俗趣味和话语表达,构筑起有关民族文化想象的影像奇观。这一尝试对于中国电影的民族化表达以及当下类型创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类型电影 通俗文化 民族性


喜剧电影音乐探析——以宁浩“疯狂”三部曲为例/陈倩


内容摘要:导演宁浩凭借“疯狂”三部曲的电影配乐形成了其独特的喜剧电影音乐风格,即音乐叙事、戏仿经典和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多元化配乐模式。其美学风格的形成是宁浩的成长经历、审美选择及大陆喜剧电影音乐的发展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宁浩喜剧电影音乐的成功经验启示中国喜剧电影音乐要建立多元化的创作理念,以民族化和本土化为创作中心,实现娱乐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关键词:宁浩 喜剧电影音乐 “疯狂”三部曲 音乐评论


△宁浩导演“疯狂”三部曲:

《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疯狂的外星人》


讲述当下中国故事的方法——从刘诗伟长篇小说形式美学谈起/李雪梅


内容摘要:讲述中国故事作为当下的文学热潮,不仅在题材内容上总结中国经验,凝聚中国人的情感,同时也在形式上建构相应的小说美学,尤其是面对当下中国的庞杂现实,亟需寻找合适的方法处理切近而复杂的当下经验。以寓言式写作介入现实、以回溯的时间形式彰显历史总体性、以幽默传递现代性哲思是小说讲述中国故事作为当下的文学热潮,不仅在题材内容上总结中国经验,凝聚中国人的情感,同时也在形式上建构相应的小说美学,尤其是面对当下中国的庞杂现实,亟需寻找合适的方法处理切近而复杂的当下经验。以寓言式写作介入现实、以回溯的时间形式彰显历史总体性、以幽默传递现代性哲思是小说讲述当下中国故事的重要策略,这些贴着现实生长出来的意在言外的修辞和文本结构,在多重对话中开掘人物的心灵时空,透过表象抵达历史和现实的深层,刘诗伟的小说对此进行了重要探索。有意义的内容和有意味的形式融合在一起,为观察和理解当下中国提供了重要视角,也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当下的现实主义写作。当下中国故事的重要策略,这些贴着现实生长出来的意在言外的修辞和文本结构,在多重对话中开掘人物的心灵时空,透过表象抵达历史和现实的深层,刘诗伟的小说对此进行了重要探索。有意义的内容和有意味的形式融合在一起,为观察和理解当下中国提供了重要视角,也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当下的现实主义写作。


关键词:中国故事 长篇小说 形式美学 文学评论


作品评析

爱之悲喜 生之离殇——《K-英国情人》叙述节奏探析/唐莉


内容摘要:节奏是艺术之美的灵魂所在,节奏变化体现事物发展的本原,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文学和音乐同为时间艺术,情节和旋律同样都在时间的横轴上展开。本文借用奏鸣曲的结构图式来提炼小说《K-英国情人》的结构框架;再从文学层面,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一组意象的对比、再现以及照应、回环将作品缝合成一个形式律动、节奏起伏的整体,同时又在情节和情感的延伸中获得不绝于耳的旋律,将爱之悲喜与生之离殇呈现得诗意盎然;最后从哲学的层面指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来自于将欲望主题与音乐表现完满结合,以及对叙述节奏恰到好处的把握。


关键词:《K-英国情人》叙述节奏 奏鸣曲式 意象 旋律 文学评论


△虹影《K-英国情人》


名家专访

盈虚有数 歌之哭之——访美术评论家水天中/采访人:李振伟



水天中简介:1935年生于甘肃省兰州市。1951年到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毕业后在甘肃省文化局美术工作室从事绘画创作和画报编辑工作。1979年至1981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学习中国美术史,毕业后留美术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报》《美术史论》主编,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高级专业职称评审委员,炎黄艺术馆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汉画学会秘书长等。著有《中国现代绘画论评》、《中国现代艺术品评丛书》、《穿越四季》、《20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与郎绍君合编)、《历史•艺术与人》、《20世纪中国油画》(第一卷)、《吴冠中全集》(主编)、《20世纪中国美术纪年》等。曾主持和参与评审中国油画年展、美术批评家年度提名展、中国山水画和油画风景展、20世纪中国油画展、“世纪之门”现代美术展等。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20年第10期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0期的封二


中国文艺评论家


于平



于平,1954年11月出生于江西南昌。1970年10月参加工作,任江西省歌舞团舞蹈演员。1980年9月至1985年8月,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分院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85年9月至1988年6月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师从吴晓邦先生攻读“舞蹈历史与理论”硕士学位;1988年7月获文学硕士学位后任教于北京舞蹈学院,1995年评为教授,1996年获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8年获评“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6年4月至2001年5月任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主持院务工作);1998年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师从资华筠先生在职攻读“中国当代舞蹈史”博士学位并于2003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2001年6月至2009年2月先后担任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司长,2009年3月至2015年7月任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2015年7月退休后受聘于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现为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曾担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发表舞蹈学、艺术学、文化学论文数百篇,自1987年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首度全文转载后,迄今被两刊全文转载的论文六十余篇。主要专著有《中国古典舞与雅士文化》《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外舞蹈思想概论》《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新时期中国“新舞蹈”史述》《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综论》《舞蹈评论形态分析教程》《舞剧构思文学表达教程》《中国舞蹈的原始发生与历史建构》《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综论》《中国当代舞剧创作再论》等;担任编剧的舞剧作品有芭蕾舞剧《风雪夜归人》《浩然铁军》、民族舞剧《昭君出塞》《驼道》《打金枝》《英雄儿女》等。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0期的封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团体会员巡礼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社团)成立于2010年12月。协会下设文学工作、电影电视艺术、美术书法摄影艺术、戏剧戏曲艺术、音乐舞蹈艺术、曲艺杂技民间文艺、青年工作等七个专业委员会,现有会员近500人,覆盖12个艺术门类,来自北京市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院团机构、媒体单位、文化管理部门以及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始终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把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组织各类座谈会、研讨会,引导文艺评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自觉以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指导文艺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勇于为时代发声、为艺术发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号召协会会员以艺抗疫,发表多篇评论文章,用评论之笔助力“战疫文艺”创作,向社会大众传递正能量。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坚持抓好理论研讨,营造健康活跃的文艺评论氛围。连续举办15届北京文艺论坛,凭借跨学科、综合性的突出特色,成为北京地区文艺评论品牌。“北京文艺评论热点现象研究”系列研讨突出当下性和及时性,瞄准文艺热点,迅速出击、积极发声,自2017年创办以来已累计举办33场,对北漂文艺、现实题材影视创作、国产动画电影、小剧场戏曲、非遗保护与传承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坚持抓好学术建设,着力夯实文艺评论的理论基础。组织文艺家、评论家近200人,编写出版大型文艺丛书《新中国北京文艺60年(1949—2009)》,填补了多个艺术门类理论研究的空白。完成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部级课题“北京人艺之前途与传统”,深入研究以北京人艺为代表的首都戏剧历史、现状、未来走向,完成约13万字课题成果并以专著形式出版。落实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部署,组织评论家编写《北京红色文艺》《北京文学艺术的创新与发展》,阐释北京文化的深刻内涵。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始终抓好人才培育和作品推介,不断提升文艺评论队伍整体水平。连续举办六期“北京青年文艺评论人才读书研讨班”,累计一百余名学员从中受益。2016年设立“北京青年文艺评论丛书”出版项目,累计11部书稿被列入出版计划,五部已出版,其中《如何讲述新的中国故事》(李云雷)入选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提名作品。2016年创办“北京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累计评选出北京地区优秀文艺评论著作21部、文章50篇,其中两部著作和六篇文章入选“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此外,推荐三部文艺评论专著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十年间,协会先后有23位文艺评论工作者入选“首都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协会理事陈晓明荣获第六届“北京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2020年1月,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正式成为北京市文联所属的第13家文艺家协会,实现了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升级。未来,协会将充分整合首都文艺评论资源,健全文艺评论工作机制,打造有原则、有锋芒、有战斗力的北京文艺评论方阵,唱响北京文艺评论之声。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10期的封底


文艺理论评论新著推介



《中国现代文论史》

丛书主编:王一川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5月


内容简介:中国现代文论是中国我者与外来西方他者之间文化涵濡的结晶。本丛书围绕晚清以来中国文学界先后出现过的林林总总新的文学观念、思想或思潮,从四个不同的侧面,即:那些明确表述出来的文学思想或理论、在一定的文艺共同体内外标举或响应的那些相互关联的诸种文学思潮、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论著中表述或蕴含的相关文艺或美学观念,以及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或显或隐的文学观念、艺术观念或美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论进行了统一梳理和深入研究,不仅反映了中国现代文论的基本面貌、主线、分期、制度、核心范畴等重要问题,又体现了各卷作者的学术积累、所学专长与文论主张,对于全面了解中国现代文论传统的发生、发展和成型话语体系与学术品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文艺评论》(刊号CN10-1342/J)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月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 2018中国最美期刊


●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文收录(zgwypl.com/zz/)

●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 维普网全文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END—


审核:胡一峰

美编:木子



【欢迎关注▽】


···要不再看看···

《中国文艺评论》严正声明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版权声明

重磅|《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刊扩展版

“中国最美期刊”《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9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8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7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6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5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4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3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2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

理论评论文章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