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文抢先看| 大型体育赛事危机源头治理——基于奥运公共卫生危机的经验与启示

姚芳虹,等 体育与科学 2024-02-05

摘要  公共卫生危机仍是大型体育赛事的长期伴生因素,提高危机事件早发现能力是有效危机源头治理的关键所在,提升赛事公共卫生危机治理能力是我国体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以脆弱性理论为指导,BBC模型为分析工具,建立大型体育赛事脆弱性分析和危机源头治理框架,其内在脆弱性表现为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其外在危险源来自孕灾环境中的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管理系统技术系统四个层面,当外源致灾因子超过系统的脆弱性阈值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之产生奥运公共卫生危机是指影响和危及奥运赛事系统的公共卫生危机状态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奥运会脆弱性属性要求对危险源进行源头治理,以北京冬奥会东京奥运会为例,分析这两届在疫情下举办的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的系统脆弱性公共卫生危机源头及源头治理举措从两届奥运会案例中得到公共卫生危机源头治理启示:降低暴露程度,提升系统韧性是减控体育赛事公共卫生危机的重要措施可从危机源四个层面构建大型体育赛事公共卫生危机减控路径,为未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危机源头治理方案



大型体育赛事危机源头治理——基于奥运公共卫生危机的经验与启示

文 | 姚芳虹,钱俊伟,王东敏

(《体育与科学》2023年第1期新刊)




1

背景回顾与问题提出


蔓延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各地区、各领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此次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也重创全球体育。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指出,要“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新时代新征程下,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仍是各类大型体育赛事面临的长期伴生危机因素,各国都在积极研讨体育赛事的疫情防控策略。因此充分认识公共卫生危机下大型体育赛事脆弱性、了解危机发生机理、快速预判并应对危机变化形势将成为我国体育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大关键所在,关系着每一位运动员和涉赛人员的健康、关系着未来大型体育赛事的如期安全开展、也关系着我国体育强国形象建设和抗“疫”成果的维护,更关乎世界范围内对中国的国家认同,以及奥林匹克精神和伟大抗疫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回望奥运百年历史,也是一部与传染病抗衡的斗争史,传染病、核泄漏等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频繁发生,成为干扰奥运会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往届奥运会也曾受到不同疫情的影响,但最终都化险为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对奥林匹克事业的安全性、持续性发展造成巨大困难,也对运动员和观众的生命健康和人身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威胁。2020年东京奥运会受到疫情危机影响而延期,引发了中国学界对体育赛事治理的思考,其实早在1964年,东京第二次承办夏季奥运会时,就曾遭遇第七次霍乱全球大流行的侵袭;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举办前夕,甲型H1N1流感迅速发展为 全球大流行疾病;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赛在即,寨卡病毒的蔓延给大会举办带来了不小的挑战;2018年平昌冬奥会进行时,诺如病毒的蔓延为赛事的正常进行蒙上了一层阴影,我国在筹办、举办2022年冬奥会期间,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转向常态化防控阶段,但仍面临着巨大的公共卫生压力,在各方协同努力保障下最终安全完赛

因此,本文在脆弱性理论的指导框架下,构建危机情景下的大型体育赛事脆弱性分析和危机源头治理框架,以公共卫生危机下举办的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例,分析这两届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的脆弱性,剖析危机发生机理,总结危机源头治理经验,旨在对建设具备公共卫生韧性的赛事系统,提升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和危机应急能力有所启发,保障体育赛事的安全、顺利举办。


2

大型体育赛事危机源头治理的逻辑起点、理论模型


2.1 危机源头治理的基点:脆弱性分析


脆弱性是研究危机管理的一个理论工具,为危机产生机理和源头治理提供了分析框架,可用于解释为什么研究对象会处于危机之中、怎样减控危机。在防灾科学、应急管理、公共安全学科领域中,对脆弱性的研究由来已久,它起源于自然科学领域,后延伸到对脆弱性的自然科学属性和社会科学属性的双重衡量。公共安全科技的“三角形”框架中包括承灾载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承灾载体的脆弱性与破坏机理有助于进行及时有效的灾前防范、受灾救援、灾后重建。

脆弱性内涵包括暴露性(Exposure)、敏感性(Susceptibility)和适应性(Capacity),即暴露于致灾因子的程度、承受致灾因子的能力、承受危机事件后的抵抗和恢复能力,脆弱性贯穿危机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也存在于危机治理工作的各个层面。也有研究认为,社会系统的脆弱性可分解为两个方面,即风险暴露程度和灾害应对能力,脆弱性程度与风险暴露程度呈正比,与灾害应对能力呈反比。

从系统应对危险源的时间维度理解脆弱性概念时,可以更直观地看待危险源或致灾因子对系统脆弱性的扰动影响,以及在这种影响下的系统表现(图1)。T0—Tt时间轴可抽象表示一般理想状态下的系统表现,而受到风险源扰动下的系统表现可划分为三个时间段:扰动前期(T'0—T'1)、抵抗期(T'1—T'2)、恢复期(T'2—T'3)。值得注意的是,在扰动前期时,系统内部的潜在脆弱性特别容易被忽视,而此时又暴露于多重危险源下,可以预见如果缺少脆弱性评估这一先导环节,将无法准确判断系统自身状态及外部威胁,导致风险管理、应急预案、危机应对战略等失去依托和抓手,导致系统进入进一步的危险状态中,从而最终导致危机事件的爆发。



2.2 危机源头治理的框架:脆弱性BBC模型


脆弱性理论中的BBC 模型因三位提出者而得名(Bogardi,Birkmann和Cardona),构造出外部孕灾环境中的风险源、系统内部的脆弱性、危机管理活动的动态循环联系和反馈回路系统。在孕灾环境中风险源的多重致灾因子扰动(H)和承灾体内部脆弱性(V)共同作用下,可能导致不同层面的危机状态(Rs)和危机事件(Re)。BBC 模型中的风险源包括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类别,而刘铁民(2010)根据我国危机管理特点和公共安全形势,将系统外部孕灾环境的危险源分为自然、技术、社会和管理四个层面,本研究依此调整模型风险源为四类(图2)。如公式所示,面对同等的风险扰动时,系统脆弱性越高,触发突发危机事件的可能性越大;当脆弱性一定时,外部风险越大,触发突发危机事件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系统内部的脆弱性不能被认为是最直接的致灾因素,只有当这一系统固有属性与孕灾环境中灾害因子相互作用、并超过这种脆弱性可承受的阈值时,才会产生如危机事件、灾难事件等不良后果。针对系统内部脆弱性和孕灾环境不同层面风险源的影响,该模型的危机消减任务具备两大主要切入时间点和关键管理战略:危机潜伏期间的源头准备和预防(t=0)、危机爆发期间的灾难管理或应急处理(t=1)。

R =f(V,H)

R=危机(risk),V=脆弱性(vulnerability),H=风险源(hazard)

基于脆弱性分析的 BBC 模型在大型体育赛事的危机源头治理研究中有很好的适用性,有助于了解危机根源和发生机理,以早期介入手段、以最小管理成本减控赛事危机。体育赛事系统的脆弱性体现在面临孕灾环境中不同层面的风险源和致灾因子时,易受干扰和损伤,BBC模型可用于衡量体育赛事举办过程中暴露于不同层面危险源的可能性(E)、承受多重致灾因子时的缓冲能力(S)、系统对致灾因子的抵抗力和恢复能力(C)。



3

大型体育赛事脆弱性分析和源头治理——以奥运公共卫生危机为例


3.1 奥运公共卫生危机的脆弱性分析和源头治理框架


在全球范围内体育赛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危机笼罩的背景下,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本身具有聚集性群体活动特征,社交距离短、人群流动及接触频繁,使传染病输入风险、传播机会大大增加。本文选取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为案例,作为在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举办的夏奥会、冬奥会,这两届奥运会在筹办及举办期间所面临的公共卫生形势和应对措施具有十分典型的参考价值,其危机源头治理措施和治理效果也具有深刻的学术研究价值、广泛而深远的健康遗产价值,对今后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具有直接、关键的指导意义。

奥运公共卫生危机是指影响和危及奥运赛事系统的公共卫生危机状态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遵循危机发展生命周期规律,奥运公共卫生危机一般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潜伏期、萌芽期、爆发期、衰退期,在潜伏期和萌芽期处于风险因子积累的量变阶段,此时是危机的最佳消弭时期,因此危机治理前置尤为重要,且应将源头治理、全周期动态防控紧密结合。

根据奥运公共卫生危机发展特点和脆弱性 BBC模型,构建奥运赛事的脆弱性分析和危机源头治理研究框架(图3),以危险源识别为前提进行精准源头治理及全周期动态应急防控。奥运系统作为承灾体系统具备固有的脆弱性属性,承灾体脆弱性在多种致灾因子扰动下超过其承受范围后,内部脆弱性将演变成公共危机事件生成的助推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此产生,这对奥运会公共卫生危机源头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自然系统危险源的致灾因子(Hn)主要指不同办赛地的地理环境、地质条件、气象气候、生态环境、生物媒介 等特征;技术系统危险源的致灾因子(Ht)主要指办赛场馆和场地的工程建设、装备设施、施工技术、安全防护、医疗服务、应急救援等;社会系统危险源的致灾因子(Hs)主要包括政策法规、社会支持、经济实力、健康教育、文明程度、传媒网络等;管理系统危险源的致灾因子(Hm)主要指公共卫生管理、应急管理、联防联控体制、应急指挥机制、应急物资准备等。

在危机潜伏期、萌芽期,作为承灾体的奥运会经受着外部孕灾环境四个层面危险源中致灾因子影响,公共卫生危机状态与危机事件并存。针对此阶段旨在重点思考三个问题:(1)在公共卫生风险源扰动下的奥运会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奥运会脆弱性主要来源于哪些风险源和致灾因子;(3)怎样通过源头治理来减控系统脆弱性和风险源,保障奥运会公共卫生安全。


3.2 东京奥运会的脆弱性分析和源头治理


3.2.1 内部脆弱性:新冠肺炎病毒与东京奥运会

在暴露性方面(E),东京奥运周期主要受到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的侵袭,这种病毒较其他病毒而言更为烈性、变异性强、影响更为恶劣且广泛,成为影响奥运会正常开展的最大危机因素,延期后的东京奥运会筹办工作吸引了全球目光,承受着巨大的考验和沉重的负担,其“安全+成功”举办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全球人类抗疫事业也具有特别的激励作用。

在敏感性方面(S),东京奥运会系统及其所处的社会系统在开幕前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也迅速采取了相应措施以减缓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争取保持奥运系统在危机状态下的平稳运行。距离东京奥运会开幕前两周之际,东京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呈现“爆发式扩大”,每日新增确诊病例达到新高,东京第四次进入紧急状态,成为奥运历史上首届在国家紧急状态下举办的奥运会。

在适应性方面(C),东京奥组委联络各方部门作出了多项危机应对方案,在圣火传递期间,东京奥组委已经制定了一份针对性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导方案,涵盖了保障所有涉及圣火传递的人员和可能的突发事件。此外,东京奥运会的疫情防控措施不断升级,为守护赛事成功安全举办,大部分赛事都空场进行,还面向7大涉赛人群推出相应的《疫情应对措施手册》,此手册依据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演变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最新流行病学科学研究证据、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相关指南内容、各类体育比赛逐渐恢复后的办赛经验而制定。


3.2.2 外部孕灾环境:东京奥运会的公共卫生危机源及治理


3.2.2.1 自然系统危机源及治理

对于后疫情时代下的东京奥运会而言,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是办赛的最大挑战,这种病毒至今都没有成功溯源,暂无特效药可供治愈,且不断发展新型变异毒株,其免疫性、传播性存在持续增强的趋势,加之全球疫苗接种率和有效率参差不齐,尚未形成坚实的全球防疫屏障,在这种自然界烈性病毒的危机因素干扰下,东京奥运会的暴露风险极大。东京奥组委在开幕式前对涉及奥运会的确诊病例进行每日公布,与国际奥委会和其他单项体育联合会共同努力,制定了东京奥运会防疫手册作为基本指南,鼓励所有参赛人员在前往东京前注射疫苗,并将核酸检测作为赛期防疫工作重点,在出发前需接受两次核酸检测,出入境和赛事期间均需接受定期唾液抗原检测。

3.2.2.2 社会系统危机源及治理

日本民间对在本土举办的第三次奥运会充满期待,官方也极为重视此次奥运会对提振经济的作用,但据日本民调显示,出于举办奥运会成本过高、可能加重日本境内疫情等经济和健康方面的考虑,有近四成民众对在2021年举办东京奥运会持反对态度,在开幕式时仍有游行、示威、抗议等活动,为此届奥运会带来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这种社会舆论环境也增加了奥运会筹办工作和公共卫生治理工作的执行难度。针对日本社会担忧和顾虑情绪,东京奥组委在防疫手册中要求各国运动员及工作人员在入境日本后必须严格遵守防疫措施,保持社交距离,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正确洗手、全程佩戴口罩,也结合日本长期以来形成的防灾经验和防灾文化,对民众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要求注意健康监测和日常防护。


3.2.2.3 管理系统危机源及治理

奥运会举办期间,日本本土疫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公共卫生防控的基础压力较大,而主赛场所处的东京都市圈人口众多,加之人员聚集流动、各国疫苗接种状态不一的情况进一步加大了主办方的赛事疫情管理难度,涉奥人员的防疫依从性也成为一大脆弱性来源。东京奥组委、国际奥委会和东京政府组建起奥运期间的公共卫生管理架构,设立专门的奥运医疗团队,建立疫情报告制度,结合各方利益相关者力量,进行风险研判和管控,组织一系列测试赛确保各项工作协调配合开展,并为此次奥运会制定了面向各利益相关方的防疫手册,并要求每个参赛组织指定防疫联络官,负责监督团内人员防疫行为。东京奥运会也采取了此前国际赛事多使用的“气泡防疫模式”,代表团和运动员们建立起相对隔离的“气泡”封闭环境,集中管理、限制社交距离、减少外界接触、高频检测、随时消毒,最大程度保护参赛人员安全、健康。


3.2.2.4 技术系统危机源及治理

历届奥运会上多应用展示了所处时代、主办国家最新的科技成果,东京奥运会是首次在紧急状态下举办的奥运会,对全球疫情治理中的防疫技术和科研成果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检测时间紧、防疫任务重、涉及人员多是东京奥运会面临的几大防疫挑战,需要各国代表队、运动员、本土人员全力配合,接种疫苗、接受多次核酸检测、关注自身健康状况、注意公共卫生情况,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对涉赛人员新冠肺炎病毒检测的精准覆盖和源头治理。在比赛场馆和生活保障区域中使用智能化溯源、追踪、信息报告技术,如开发东京奥运会防疫支持系统(TOKYO 2020 INFECTION CONTROL SUPPORT SYSTEM, ICON)、每日健康报告应用 (Online Check-in and Health report App, OCHA)和联络应用(Contact Confirming App, COCOA),以便高效开展每日健康信息填报、通知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调查等健康监测活动。


3.3 北京冬奥会的脆弱性分析和源头治理


3.3.1 内部脆弱性:新冠肺炎病毒与北京冬奥会


在暴露性方面(E),与东京奥运会时隔半年后开幕的北京冬奥会承受着奥密克戎、德尔塔新型变种毒株疫情和冬春季节常发传染病并存的双重危机,冬奥赛事筹办和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双重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充分认识到新冠病毒的危险性并将危机治理措施前移是增强奥运赛事系统韧性、提升奥运危机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在敏感性方面(S),北京冬奥会做了充分的危机准备工作、严阵以待赛事筹办和举办,启用闭环管理制度以贯彻落实防疫管理政策,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冬奥系统的冲击,但防控工作仍相当困难。据冬奥组委官方疫情通报,严格高效的检出机制每日均有检测出涉奥入境人员中核酸阳性的利益相关方、运动员,对这部分人员采取精准防控措施,及时发现感染人员、切断感染链,避免交叉感染和疫情外溢,保护冬奥闭环内人员健康和首都城市安全。

在适应性方面(C),在充分吸取国内前期疫情防控成功经验和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防疫经验基础上,北京冬奥会也制定了一套系统、全面、效果显著的危机应对方案,在危机预防和恢复等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相继更新了两个版本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防疫手册》、合理安排圣火传递和观众观赛等人群聚集性环节、制定专业迅速的现场危机应急方案和处理措施,都有力保障了冬奥系统在危机状态下的安全平稳运行。


3.3.2 外部孕灾环境:北京冬奥会的公共卫生危机源及治理


3.3.2.1 自然系统危机源及治理

除面临变异新冠毒株疫情外,北京冬奥会还承受着其他生物病媒、季节性疾病的威胁,此次冬奥会举办时间在北半球的二月,正处于流感等传染性疾病高发的冬春季节,雪上项目多在户外山地地区进行,天气寒冷,气象条件多变,参赛运动员、教练员还处于较大的身心压力之下备战比赛,更容易受到疾病侵袭。面对严峻的公共卫生危机形势,北京冬奥组委联合国际奥委会、卫生领域专业团队制定了完备的防疫手册,作为本次冬奥会防疫工作的基本遵循,在医疗保障方面也做好了充足准备,北京、张家口的医疗卫生系统对接合作构建陆空两栖立体救援体系,冬奥组委设置了七大类28项标准,涉及场馆医疗站设置、定点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救护车、空中救援、公共卫生、病媒生物、饮用水等冬奥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全面防范化解各种风险。

3.3.2.2 社会系统危机源及治理

北京冬奥会涉及群体广泛多样、筹办工作纷繁复杂,对冬奥组委、首都及国家的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战。外交抵制、疫情防控是冬奥会期间国内外公众关注的两大焦点问题,部分国家以全球防疫为由,异化“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对冬奥进行政治抵制,试图在国际社会舆论层面造成不利影响,但我国绝大多数民众已经对北京冬奥会树立了正面的国家认同,体现了在疫情大考下对国家治理能力的信任和中华传统文化自信,这些因素也促成北京冬奥组委更积极完备地应对风险与挑战,将社会舆情监测和赛事形象建设纳入疫情防控体系之中,及时发布官方权威信息,回应不实言论,采用短视频、微信推送、微博热搜等多样化形式回复群众关切,对国内外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进行报道宣传,弘扬友谊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建设和谐友爱的国内外冬奥氛围。


3.3.2.3 管理系统危机源及治理

虽然我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公共卫生管理经验,留下了宝贵的健康遗产,但2022年北京冬奥会则面临着更严峻的情势,在疫情下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实践经验、办赛模式、人员专业度等管理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挑战。冬奥组委以科学的大型体育赛事风险评定工具为指导,编制《防疫手册》,并以此构建起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牢固的体育赛事闭环管理模式,借鉴我国疫情防控成功经验,构建起冬奥闭环联防联控机制,能够遵循“早发现、早治疗、早诊断、早隔离”的危机处理原则,实现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协同反应、精准防疫,既保障了闭环内赛事的安全顺利开展,也阻断了少量病例外泄,保护着闭环外首都民众的健康安全,更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开展贡献了中国经验,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赛事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模式。


3.3.2.4 技术系统危机源及治理

智慧防疫技术在冬奥赛事中的运用至关重要,关乎健康监测效率和精准防控效果,智能化软硬件设施的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冬奥组委重视互联网技术与创新防疫工具的应用,使公共卫生危机管理趋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空气净化系统、防疫员机器人担任智慧防疫官的工作、无接触智慧餐厅、自动驾驶和智能车联网系统、“千里眼”系统等高科技在冬奥会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的应用覆盖了冬奥闭环全人群、全过程、全区域,体现出提升效率、方便快捷和安全可靠的技术优势,为冬奥闭环的稳固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3.4 奥运公共卫生危机源头治理的经验


2020年东京奥运会直面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在疫情全球蔓延、东京疫情再次爆发、大量国际流动人口聚集、防控监管有限的办赛背景下,零星散发式和多点爆发 式 疫 情似乎是很难避免的,它传递着 “Moving Forward”(前进)、“United by Emotion”(情同与共)的办奥理念,并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开赛,向全球传递着希望与信心,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正值隆冬,变异毒株来势汹汹,虽然已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但仍面临着诸多变数和危机,以“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一起向未来)的坚定语态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疫情下办 赛模式。

两届奥运会克服公共卫生危机成功完赛,其防疫措施和文献资料对防疫新阶段的体育赛事具有很大的历史借鉴意义。将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开幕前视为危机扰动前期,此时奥运会正应对着各方危险源的侵扰,呈现出持续性的公共卫生危机状态、部分突发性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但两届奥运会的东道主都充分利用该时期做了大量充足的危机源头治理准备,有几大关键经验值得参考学习:第一,高度警惕自然系统危机源,理念正确,健康至上,将运动员和所有涉赛人员健康置于最为重要的位置;第二,充分防范管理系统危机源,机构协同,联防联控,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源头治理能力;第三,兼顾应对社会系统危机源,借鉴经验,宣传教育,结合成熟的防疫经验和本国办奥区域特点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防疫方案;第四,全力解决技术系统危机源,借力科技,捕捉信息,实现对涉奥疫情形势的持续追踪,并在疫情变化中不断完善而形成完备的奥运防疫历史资料,便于往后奥运会及大型体育赛事有据可循。



4

奥运公共卫生危机源头治理对大型体育赛事的启示


4.1 提升赛事系统韧性,降低其内部脆弱性


为提升大型体育赛事系统韧性,首先应针对目前仍在动态发展中的国内外公共卫生发展形势,采取减少风险暴露的措施,形成第一层隔离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赛事《防疫手册》、采用闭环管理模式或开创新的赛事公共卫生管理模式,最大程度地以“物理隔离”形式减少涉赛人员与外界接触,保护人员健康安全、赛事正常开展、举办地社会稳定运行。其次,在公共卫生危机状态下举办体育赛事期间,采取降低敏感性的措施,形成第二层防护网,严防突发危机事件,严格执行危机应急预案,做好各代表队人员及全体工作人员的流调和筛查工作,主动找寻潜在危险源,及时介入源头治理程序,降低危机事件对赛事和人员的不利影响。此外,若仍有不可避免的公卫突发事件,则需要快速、精准、高效地应对,形成第三层安全网,在应急指挥中枢的领导下迅速执行预案方针,减小直接危害和衍生影响,并需要尤其注意国内外舆情变化,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官方通告。


4.2 减控自然系统风险,规划危机治理方案


4.2.1 人文关怀,健康第一

健康无小事,对于新冠肺炎疫情这种具有全球大流行性质的病毒而言尤其如此,尽管东京和北京两届奥运会已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疫苗接种、社交距离、疫情检测等完备的防疫措施,但仍然具有大型聚集性活动的特征,利于涉奥人群中的人际传播。因此在后续体育赛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对涉赛人员的严格防护措施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对运动员负责、对本国民众负责的表现,但同时也需要在严格执行和精准防控中找到平衡点,以“有温度”的人文关怀举办以健康安全至上的、负责任的体育赛事。

4.2.2 合理规划,科学布局

自然环境是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一大制约因素,赛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急救援设施建设都应考虑季节性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特征,体育赛事规划布局建设时也应全盘统筹考虑,体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在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和制定应急预案前,应仔细研判赛事举办地的自然系统脆弱性因素,科学考虑自然环境与应急硬件设施的匹配度,有助于对安全出口、隔离区、救援区、检测区等公共卫生功能区的结构和布局做出综合考量,从源头上提升公共卫生系统自身的敏感性和适应性,降低脆弱性。

4.2.3 尊重自然,持续发展

大型体育赛事公共卫生危机的源头治理模式注重自然灾害因素和人为灾害因素的双重作用,应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公共卫生方案的规划全过程[24],超前规划源头治理模式的实效性、赛后利用的可持续性、国际赛事的可参考性。北京冬奥会所体现的危机治理思想、危机治理技术以及先进的公共卫生防治模式,都应体现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城市发展的互动、与奥运精神的承接,提升体育赛事公共卫生系统的整体抗灾能力,为后冬奥时代下国内外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留下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健康遗产。

4.3 减控管理系统风险,建设危机治理机制


4.3.1 协同参与,联防联控

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进一步完善了极具中国特色的部门协同、地区联动的疫情联防联控机制,赛事组委会及各管理部门的协同治理机制是十分关键的执行基础,这将有益于对危机的迅速反应和高效处理。这需要组委会深刻认识到体育赛事中的公共卫生危机,以严谨严肃、认真负责的作风把控住危机源头治理的各个环节,将体育赛事中的危机治理视作一个整体系统来规划和管理,以国家公共卫生系统和公共卫生资源储备为基础,服务于赛事期间的公卫管理。

4.3.2 全球视野,共建共享

在东京和北京两届奥运会筹办和举办期间,主办国不仅面临本国疫情的影响,也承受着巨大的国际输入性疾病压力。在举办大型国际性体育赛事时,不仅关注国内的公共卫生情况,也需保持国际视野,密切注视世界公共卫生局势,尤其要重视对输入性传染性疾病的实时监测,并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呼吁,将我国公共卫生防控经验和相关监测结果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奥委会、参赛国家奥组委实现信息共享,共同致力于公共卫生风险防范工作。

4.3.3 研判风险,演练预案

公共卫生危机治理工作的起点是研判风险,排查隐患,进而确定核心风险点,形成脆弱性减控目标,准备风险管理预案,明确重点监测指标,而后以测试赛、演习训练等方式落实风险预案,从源头上防灾减灾。这将极大地帮助系统降低风险暴露程度,提升对潜在风险的反应速度和防控效果,同时有助于预估风险后果,深化对风险的认识,加入赛事保险以减轻赛事直接损失和衍生损失,从预先防治到应急管理两个方向实现潜在风险危害最小化,提升体育赛事系统对公共卫生风险的抗逆能力。


4.4 减控社会系统风险,打造危机治理文化


4.4.1 明确义务,强化责任

以政策、方案等书面形式规定体育赛事期间的公共卫生制度,便于明确实际责任人,并可形成有资料可循的重要历史参考。在具体执行上,根据《体育法》和地方性法律法规要求,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的危机治理系统,形成普遍的社会认同和社会规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管理部门、社会组织、公民等多元涉赛主体的危机管理义务和责任,在办赛过程中进一步深化落实,提升公共卫生治理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4.4.2 危机教育,深化意识

安全健康的大型体育赛事需要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形成“化危为机”的危机观念。进行普遍的国民健康教育,使体育赛事工作人员、涉赛人员及民众能够理解赛事主办方的公共卫生措施并积极配合,还应注重体育赛事中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搭建,选择专业素质强、组织纪律性高的公共卫生人才加入办赛队伍中,帮助进行公共卫生指导和培训工作,探索易于接受、行之有效的科普形式,进一步深化公共卫生健康教育。


4.5 减控技术系统风险,提升危机治理水平


4.5.1 科技支撑,提升效率

注重对体育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推动5G、云计算等最新自主创新技术成果覆盖公共卫生治理各环节,加大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两大类型技术的研发应用,提升管理效率和准确性。此外,还应重视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利用全媒体矩阵做好舆情引导工作,注重媒体关系处理和公众信息沟通,使各方对赛事期间的公共卫生形势有基本了解,避免谣言传播。

4.5.2 智能覆盖,精准治理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最新科技成果助力疾病监测控制措施,建设现场调度应急平台和预警信息发布终端,以多样化的智能预警装置精准治理赛事内的公共卫生风险,并采取实时反馈的报告制度,以每日报告、每周报告的形式掌握公共卫生发展现状。另外,应设置赛事科研攻关组,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应对速度,通过对公共卫生资料的收集预测危机,以科学的方式快速处理危机。


5

结 语


奥林匹克事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历史长河中曲折前行,后疫情时代中体育事业的重启复苏也尤为不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东京奥运会经受了严峻的疫情考验,为北京冬奥会的公共卫生危机源头治理工作提供了诸多有益经验,北京冬奥会作为首个“双奥之城”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考验,对抗击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危机、重振奥林匹克信心具有重大意义。

奥运会这类大型体育赛事作为公共卫生危机的主要承灾载体,脆弱性是其内部固有属性,包含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三种表征,外部脆弱性来源包括孕灾环境中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管理系统、技术系统四个危险源的各种致灾因子,当致灾因子的影响超过奥运系统的脆弱性负荷时,风险转化为危机事件的可能性也越大。基于系统脆弱性分析的危机源头治理工作应同时注重对风险来源的预先梳理和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争取将危机控制在萌芽状态,最大程度地减控系统脆弱性。在与新冠肺炎病毒和其他公共卫生危险因素并存的时代中,未来的大型体育赛事仍面临着多样化的公共卫生考验,提升体育赛事危机治理能力,规划危机治理方案以贡献中国智慧、建设危机治理机制以发扬中国特色、打造危机治理文化以发挥中国力量、提升危机治理水平以展现中国速度,从脆弱性分析和公共卫生危机源头治理出发保障大型体育赛事的安全、顺利举办,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本文已于中国知网网络首发,刊载于《体育与科学》2023年第1期,如果其他媒体或机构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标明文章出处。



文献引用格式:

姚芳虹,钱俊伟,王东敏.大型体育赛事危机源头治理——基于奥运公共卫生危机的经验与启示[J].体育与科学,2023,44(01):78-86.




往期回顾 

新文抢先看| 运动员新冠感染的症状评估及重返赛场

《体育与科学》2022全年文章总目录

旧文新读| 阿根廷足球的民族特性与风格探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育学诠释”学术工作坊简讯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文抢先看| 大型体育赛事危机源头治理——基于奥运公共卫生危机的经验与启示

姚芳虹,等 体育与科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