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装饰》2024年第1期介绍

装饰编辑部 装饰杂志
2024-08-29


艺术设计月刊

2024年第1期

1958年创刊/总第369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PREFACE

写在前面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讨论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脱离乡村的现代化这一话题。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中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乡村并不同步。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不乏有关乡村现代化的讨论和实践,但这一议题从未像当下一样是如此的迫切,因为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将极大地制约后续发展。令人感到振奋的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中国社会在乡村建设方面的投入呈现出多元主体、全方位的特点,即不仅有中央政府的宏观战略部署和号召,也有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地方政府的合作与援助,更有来自民间的商业机构、公益组织,甚至无数个体的倾情投入。在最近这轮持续十年以上的乡村振兴热潮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思考和策略,为我国乡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更多新的可能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并不直接指向乡村建设,但在农业大国的传统背景下,乡村是我国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地。由此,乡村振兴的事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业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交集,并相互影响,生发出更多的发展空间。非遗保护与乡村建设往往需要面对共同的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人的问题。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会发生城市对于乡村人口的虹吸现象,从而造成乡村的空心化。空心化的局面不仅意味着建设缺乏有生力量,更可能造成乡村的进一步衰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在我国经历了近20 年的发展,从早期的简单保护思维,逐渐转变为注重活化和产业发展,这一转变对于乡村建设来说,无疑产生了巨大而积极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无一不曾是日常经济生活的一部分,脱离了生产、生活的语境谈保护,往往适得其反。


本期《特别策划》以“非遗·乡村振兴”为题,希望在这个结合点上有更加深入的探讨,挖掘现实中的优秀案例,可以让更多地区的人们受到启发。为组织这期专题,我们首先组织了一个小型研讨会,邀请了多位非遗传承专家畅谈各自的观察和分析,为后续专题的成形奠定了基础。通过这次集中的研讨不难发现,其中的困难仍然很多,但也正是在不断的摸索中,一条通过“产业振兴带动文化振兴,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渐渐清晰了。对于非遗的活化而言,其中的关键是创新和转化意识,以及对文化与生活的深刻体悟。文化并非无由之物,而是来自具体的生产、生活形态,乡村振兴的目标不仅是乡村经济的振兴,更是新时代乡村文化的塑造,如此才能构建城乡平衡、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场景。


时间、生活将永不停止地向前,文化亦如是。非遗的传承需要在新的生活、生产语境中进行再设计,而非简单的承袭。从本次专题所汇集的优秀案例中可以看出,这种设计超越了狭义的、只针对物的形态的设计,而是更多思考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人群关系的系统性策略,同时也要求投入远超一般项目的时间和精力。可喜的是,这些努力都在现实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回应,一方面,设计为乡村振兴探索着新的路径和可能性;另一方面,乡村建设和非遗保护也为设计学提供了新的机会和课题,拓宽了设计学的实践疆域。


在这轮乡建高潮中,高校尤其是设计学科发挥了很大作用,学科建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撑。设计学需要呼应时代的召唤,在中国的现实中凝练问题,探索对策,勇于创新,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推动新时代文化高潮的涌现。


方晓风



特别策划:非遗 · 乡村振兴
栏目主持:赵毅平


主持人语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大量的非遗根植于乡村,非遗在促进文化传承、带动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乡村的振兴,有利于深入挖掘在地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让非遗在新世代焕发出新的气象,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传承。


近年来,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重要进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在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与经验。在这一过程中,设计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很多从事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的人才积极投身非遗传承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工作中,依据学科特点发挥所长,体现了设计在这两项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而他们的深入研究与亲身实践,也可以为将来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本刊曾经推出多期关于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相关的《特别策划》,试图通过扎实的研究与真实案例呈现设计介入这两个领域的状况与经验。本期则围绕着“非遗”与“乡村振兴”两个关键词,希望通过多个案例呈现二者的互动关系及多重相关因素,并试图将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与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作为重点考量。同时,除去实践案例,本期《特别策划》中的研讨会纪要也呈现了几位相关学者对近年来国内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历程与过往问题的反思,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待。(赵毅平)


《非遗·乡村振兴研讨会纪要》


赵毅平

内容摘要:近年来,非遗传承与保护、乡村振兴都是颇受关注的话题,为探讨二者的关系以及设计在其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本刊召开了研讨会,邀请从事相关研究和参与实践的专家,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并推介相关优秀案例。


《从技术更新到多元共生——山口村“青田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的前世今生
吴立行

内容摘要:研究聚焦于青田县山口村“青田石雕”的发展历史,特别关注2015 年后,考察其在新媒体和自动化生产技术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乡村振兴的影响。实地调查发现,新媒体与自动化技术吸引了新的营销者和创作者,提高了石雕师傅的收入,促使新旧力量进行合作。在微观层面,直播电商、设计师与师傅形成互助共赢的关系。从宏观层面,其改变了“青田石雕”的传统生产结构,引入更大众化、时尚化的理念,培养了更多爱好者。新的石雕产业生态为山口村的乡村振兴带来可持续多元发展,并拓展了“青田石雕”的石文化内涵。


《乡村手工艺庭院的设计路径探索——农民在村化传承的浙江创新实践》
丛志强、段红娇、赵玉婷、黄 波

内容摘要:文章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乡村手工艺创新传承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并基于农民创业孵化链模型创建手工艺庭院设计链模型,将扎根理论分析结果与设计链模型融合,构建出手工艺庭院11N 设计路径:通过赋能中心生成创作意愿、积累作品资源,借助文化大院创建创业机会、提供同身份示范,并通过品牌、空间和业态体系等多维度设计和统筹运营完成庭院转化与可持续经营。文章对实现农民在村化创新传承,构建整村统筹传承策略,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具有较大价值。



《多利益主体协同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空间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以河南乡建项目为例》
郑昌辉、谢梦云、胡晓青、肖 亮、奚雪松

内容摘要:乡村的优质文旅空间建设是多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是不同群体的需求与审美在空间中的耦合。不同群体偏好的空间格局与形态差异较大,协同差异的媒介与机制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本研究从多利益主体协同的视角梳理广义非遗的当代应用,发现非遗可以成为不同群体共同认同的媒介与空间协调的重要驱动力;非遗除了能实现文创产品的衍生化之外,也能在空间建设中进行应用与转译,能留存传统的乡土生活、乡土工艺与乡土记忆,还能拟合不同利益群体偏好并形成新乡土文化节点的共建。广义非遗意味着对时间、范围与方法的全面拓展,用未来50 年的眼光往回看,日常的乡土遗产的价值就能被发现;用泛化的概念来定义,非遗的空间应用范围就能被扩展;用新乡土工艺的方法来操作,历史风貌与当代生活就能被协同。多利益主体协同的广义非遗振兴乡村的空间策略要义就是将乡村视为更多群体的共同故乡,将单向度的工程设计推向多维度的社会设计。



《设计助力青海果洛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章莉莉、刁秋宇

内容摘要:青海果洛是三江源源头,拥有高原牧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作为长江的发源地和入海口,果洛和上海结成了东西部协作关系。上海发挥“世界设计之都”市场经济和创意人才优势,助力果洛非遗项目走进现代生活,形成特色文创产业。在尊重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前提下,上海大学在果洛非遗研培计划和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实践中,用设计助力果洛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形成了一系列设计方法和路径,以及实践成果和思考,给高原牧区乡村带来新气象。


《“文物IP+ 在地非遗”驱动乡村振兴的》
皮永生、夏如松、彭琬棠

内容摘要:乡村地域富集非遗资源,非遗具有产业、文化两大属性,创新设计活化非遗能够有效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非遗如何活化并融入当下生活?文物IP 的桥梁作用能够让非遗活化成为“博物馆文创”,进而融入“国潮热”。本研究以“文物IP+ 在地非遗”为主题,聚焦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携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充分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文物IP+ 非遗农产品”“文物IP+ 非遗手工艺”“文物IP+ 非遗产业”的融合,创新设计实践,形成“文物IP+ 在地非遗”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在创新引领过程中,为“在地非遗”转换实践增加“在地文物”“数据”“体验”等元素,进行融入数字经济尝试,培养在地创新人才;促进乡村产业与文化振兴,带动乡村组织、人才、生态振兴等,为非遗促进乡建的相关设计实践提供新思路和新案例。


《非遗作为村落IP 的系统设计——以浙江宁海“功夫涨坑”设计实践为例》
陈庆军、袁诗群、苏 坤

内容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设计和艺术乡建现场为地方非遗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以“功夫涨坑”设计实践为案例,立足IP 策略和整村IP 化打造的模式,针对浙江宁海涨坑村小洪拳非遗资源,凝练“功夫涨坑”IP 主题,以产品创新、场景创新、体验创新等实现非遗资源活化、乡村美育和经济带动;具体以业主IP 塑造、产品IP 创造、场景IP 营造为主要要素驱动,推动“功夫涨坑”非遗IP 融入全产业链整合;同时借助表演艺术类非遗关系生产和意义构建的优势,探索乡村非遗对于乡村文化和产业振兴的路径和策略。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赵 华


《设想、探问、设计——评2023 年荷兰设计周》
黄思源、李雪亮、薛海安

内容摘要:作为荷兰设计蓬勃发展的重要展示窗口,2023 年荷兰设计周浓缩展现了荷兰设计风格的多面性:从功能到装饰,从理性思考到情感关怀,从批判到启发的平衡与融合。本届设计周以“想象一下”为主题,鼓励参与者采用多元视角与方法构建连接当下与未来的设计话语,并探求新的认知、实践和发展方向。响应荷兰设计基金会提出的五大设计使命——地球的繁荣、良好的生活环境、健康与福祉、社会平等及数字化的未来,设计师和艺术家们通过形式各异的作品呈现了设计在解决复杂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创新、提升公共福祉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潜能与价值。




第一线

栏目主持:萧 冯


《凤凰于飞:曲闵民与蒋茜的图书情缘》
黄德荃、周 志

内容摘要: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年轻的编审、艺术总监曲闵民同蒋茜从事图书编辑和设计工作十余年,时间并不算长,成果却很丰富,已在图书出版业界和读者中获得不错的口碑,并荣获数十项国内外设计大奖。他们所编辑设计的图书,很多都以其独特的形象和气质而令人过目难忘,有些甚至完全打破了人们对书的固有印象,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纸质书的发展维度,使人们感受到数字时代纸质书的无限可能。




史论空间
栏目主持:周 志
《西方人在华博物馆的本土化展示实践探赜 :以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栖息地造景展示为中心》
郭侍锷


设计实践
栏目主持:田 君
《“从工业到公共”:智慧社区服务机器人设计探索——以新松“星卫来”清洁机器人为例》
曹伟智、孙明磊、岳广鹏


个案点击
栏目主持:贾 珊
《绘本图文矛盾互动的艺术 :〈这不是我的帽子〉的意义建构分析》
胡江波、邹 月、李鸿鑫、张 莹





民俗民艺
栏目主持:赵毅平

《川渝传统谷物脱壳工具檑子设计研究》
孙 虎、冉秋艺
《想象的故乡:龙舟大神宝像图“洛阳胜境”的意象塑造与客家族源建构》
郭炳亮
《人类学视角下侗族民居大木作营造解析》

原琛淞、吴腾睿、刘洪波、褚兴彪




教学档案

栏目主持:王小茉


《展示设计教学训练中内容信息的视觉化表达》
付 阳




院校风采

栏目主持:赵 华、周 志


《农民主体参与设计的社会创新实践研究》

段胜峰、梁若男、皮永生
《传统手工艺中“地方性知识”的生成逻辑——基于自贡龚扇工艺的个案研究》

谢亚平、陈冰玉
《服务接触维度与情境要素关系下的医疗服务设计研究》

吕 曦、王 杰

《游戏化在适老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蒋金辰、陶小惠、李玉玲
《讲述信息故事:信息可视化教学中的叙事实验》
汪 泳、蒋涪陵
《基于人工情感与情境化的智慧康养创新设计研究》
黄国梁、吴红磊《设计教育融入儿童绘本的创新探索与实践——以“超级游戏力”系列绘本为例》
牟艾莉《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师作品》


《装饰》精彩回顾
《装饰》2023年第12期介绍
《装饰》2023年第11期介绍
《装饰》2023年第10期介绍《装饰》2023年第9期“民艺研究”《装饰》2023年第8期“设计调研”《装饰》2023年第7期“纸·工艺·文化”《装饰》2023年第6期“新古典主义”《装饰》2023年第5期“毕业设计·工艺美术”《装饰》2023年第4期“荷兰设计”《装饰》2023年第3期“设计·媒体”《装饰》2023年第2期“设计+文字”
《装饰》2023年第1期“设计·日常性”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装饰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