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叶军 | 没有万能的课本,唯有万有的资源——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

外研社国际汉语 外研社国际汉语 2022-09-13


提  要:环境多样、对象多种、内涵多重、目标多元,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呈现出的新特征对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从课本到资源,从灌输到选择,以学习者为中心将进一步弱化全能型教材的作用;泛在化、专门化、模块化的学习资源更能满足自主学习的需求。从要素到文本,从形式到意义,材料分级不再单以结构为标准;强调功能、内容、文本类型的多模态学习资源更能还原语言表达意义的本真。从讲授到练习,从展示到参与,互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为线上中文学习资源突破壁垒、实现交互提供了新的机会。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学习资源;自主性;泛在性;交互性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国际中文教育,新时代中文教学在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内涵、教育目标、教育手段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根据教育部网站提供的信息,2018年来华学习的各类外国留学人员达到492,185名。截至2020年年底,全球共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育,外国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2000万。海外学习中文的人数是来华留学人数的40倍。中文教学从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CSL)为主转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CFL)为主。中文教学环境从汉语母语国中国扩展至世界各地。学习者在自己的母语环境中学习汉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远远大于在汉语环境中的学习。新时代的中文教学环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到目前为止,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青少年学习者为主要对象的孔子课堂数量达到1172个。中文教学的主阵地从高等教育转向基础教育,教学对象从大学生转向中小学生的趋势非常明显。成人学习者与儿童、青少年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学习心理、人格发展等群体特征差异明显。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各种专业、职业环境中的中文需求快速增加,已有17个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项目“鲁班工坊”落户海外(杨延、王岚,2021)。学习者从在校学生扩展到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专用汉语和学术汉语从通用汉语中分离出来,在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中文教学的内涵愈发丰富。


在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促进民心相通、文明互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中文教学的目标从单纯的语言沟通扩展到更为广阔的人文交流。国际中文教育不仅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而且是“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的基础,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的重要任务。


环境多样、对象多种、内涵多重、目标多元,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呈现出的新特征对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国际中文教育资源的新观念:从课本到资源、从教授到学习


多年来,中文教学界普遍认为,中文教学存在教师、教材、教学法“三教”瓶颈。目前,中山大学汉语教材库已录入基本信息的教材达10,108册(种),其中2006—2017年出版6456册,约占63.87%(周小兵等,2018)。由此可见,近几年出版的教材数量并不算少,但为什么人们仍然认为教材是“三教”瓶颈之一呢?


国内编的教材多,海外编的教材少,而国内面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教材往往不符合海外汉语学习者的需求;成人教材多,青少年教材少,成人教材在内容、形式、结构编排等方面与青少年教材差异较大;通用教材多,满足特殊需求的专用教材少,针对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的国别教材少……这些可能都是我们仍未走出教材困境的原因,但都不是主要原因。新时代的国际中文教学,教育环境复杂多变,教育目标各不相同,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我们必须从三方面转变观念,才能适应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需求。


(一) 以“资源”取代对“教材”的依赖


传统的教学系统中,教材(textbook)常常被狭隘地理解为课本。教师教学对课本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好像教学就是教课本,离开课本什么都干不了。因此,大家把解决教学问题的重心放在编课本上,要么幻想一部全能的课本包打天下,要么希望针对每一种情况都有专门的课本。面对多样的环境、多种的对象、多重的内涵和多元的目标,任何一种课本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局限,万能的课本是不存在的,“一情一本”也是不现实的。课本是死的,学习者、教学环境等因素却千变万化。“天下没有完美的课本”,这句话并不是在批评课本,而是道出了以“死”的课本应对“活”的教学之不可能。相对“课本”,“资源”(resource)是一个广泛得多的概念,不仅包括通常意义上的课本、教辅,也包括课外读物,还包括能够为教学提供支持的所有可供利用的材料。相对于教材的封闭性,资源是开放的。只有善于利用“活”的资源,才能实现“活”的教学。笔者认为,新的理念应当是“授之以教材,不如授之以资源”。


摒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材观,把重心放在更广泛的资源建设上。教材建设的重心应该从教材编写转移到资源拓展、资源整合与资源利用上来。将以碎片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资源,以细分化、专门化、模块化、智能化的方式呈现给教师和学生。没有万能的教材,唯有万有的资源,大力加强资源建设才是突破教材瓶颈的有效途径。


(二)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教材的选择权还给教师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教材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材料,是教师为教所编,为教所供,却未必是学生为学所需,为学所取。摒弃以教师教授为中心的教材观,确立以学生学习为主导地位的新观念。用资源取代课本重新诠释教材概念,正是要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将教材选择、利用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以学习者为中心,需要将选择、利用教材的主动权一定程度上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


由于教师对课本的依赖,在课堂上面对学生实施教学的教师实际上把教学的中心交给了课本,教师也不掌握教材的选择和利用的主动权。以学习者为中心、区别化、本地化的世界教育发展潮流使得“统一教材”“完美教材”的想法显得不合时宜。统一的是课程标准而非教材。在统一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将教学资源使用的主动权重新还给教师,使教师得以根据学生和环境的具体情况及需要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


(三)教材建设的重点应该从教材(课本)编写转移到资源库建设上来


过去,一提教材建设就想到编写教材(课本),这是以教(而非学)为中心、以课本(而非资源)为中心的必然结果。从课本到资源,从灌输到选择,以学习者为中心将进一步弱化全能型教材(课本)的作用,而碎片化、专门化、模块化的学习资源更能满足自主学习的需求。


把主动权交给教师,并不是将学习资源建设的所有责任都推向教师。教师个人的力量极其有限,单独完成全部所需学习资源的搜集、整理工作显然力不从心。组织专门力量,在总结汉语研究及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力量,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包罗万象的数字化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库,让教师能够方便地查询到各类教学所需资源,为教师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是突破“教材”瓶颈最合理的选择。



(本文发表于《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2021年第4期,更多文章信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移步知网下载)



2021年第4期



关于我们

期刊简介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外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外孔子学院工作处共同承办的学术刊物。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0—1718/H,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2096—9716。季刊,16 开,公开发行。英文名称为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办刊宗旨为: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报道国内外中文教育教学政策和现状,反映国际中文教育推广的优秀成果和经验,探索总结科学有效的师资培养模式和语言学习推广政策,打造国际中文教育交流平台,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与传播事业。


主要栏目

本刊特稿

专家主题论坛 

专业建设研究

教师培养发展 

中文教学研究

学习者研究

学术研究新论

二语习得研究

中文测评研究

海外教学动态

国际中文传播

新媒体教学研究

教学资源研究

中文教学漫谈

我的中文之路

书评/综评/综述



联系方式

  • 电子邮箱

    gjzwjy@fltrp.com  


  • 联系电话

    (8610)88819623(赵老师) 

    (8610)88819269(安老师)

期刊订购信息

1.纸质版订阅

①2022年全年预定。通过天猫国华卓越图书专营店预定2022年全年期刊(请用手机淘宝、天猫app扫描二维码进入)。


②单期购买。通过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购买当期以及过刊(请用手机淘宝、天猫app扫描二维码进入)。

2.电子版订阅

推荐用户通过知网下载获取。本刊暂无其他电子版销售渠道。


 订阅咨询电话:

(8610)88819680



编辑 | 李彩霞  赵青  安琪

美术编辑 | 姚诗睿(实习)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外研社国际汉语

欢迎分享与转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教学资源网

教师发展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期刊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