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冬至 |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外研社国际汉语 外研社国际汉语 2022-09-13


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作为节气,它指导人们应时而藏,安排生产生活;作为节日,它更是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浓厚情谊,至今中国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一、地理概念


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在冬至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对于北半球而言,冬至日前后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短的日子,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日影最长。对于传统农耕社会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北半球有很多节日与此有关,如圣诞节、光明节等也都是在12月下旬。


在教学中,对于低幼阶段的学生,可以在冬至前两周让学生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观测自己影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从而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日照与冬至的关系;对于中学生,可以适当讲解太阳与地球相对运动的基本知识,有条件的老师还可以将科学课老师请到汉语课堂,增强汉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学习;对于大学生或成人学习者,可以引导大家思考这一地理现象对人类在不同地域的社会生活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二、节气饮食


中国人历来重视冬至节气,经过千年发展,已形成独特的时令饮食文化。在北方,每年冬至这天,饺子是家家户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相传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一年冬至回故乡时发现许多村民冻伤了耳朵,于是命徒弟做药膳"祛寒娇耳汤”,用辣椒和数味药材混合熬煮羊肉,煮好后将羊肉和药物捞出来切碎,再用面皮包裹羊肉馅,做成耳朵的形状下锅煮,煮熟后连同热汤分发给村民。一碗热汤娇耳下肚,村民冻伤的耳朵都痊愈了。许多人认为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与医圣张仲景有关。此外,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方的地理环境和饮食习惯差异较大,常见的冬至食品还有汤圆、羊肉汤、酒酿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包饺子、包汤圆,品尝羊肉汤或酒酿,体验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与饮食有关的活动,教师要特别注意所在国家及学校的相关规定,确保学生对食物不存在过敏或其他饮食禁忌;如果要带领学生品尝酒酿,还要注意所在国家对含酒精饮品的法律法规以及宗教、社会、学校等层面的规定。



三、数九


冬至并不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冬至后人们开始“数九”,即从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共计八十一天。当寒冷的冬天被“数完”时,温暖的春天也就来了。中国人“数九”的方式有很多,常见的有《数九歌》、《九九消寒图》等。


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书法版和绘画版两种。


书法版《九九消寒图》最常见的版本是“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各九画,从冬至开始,人们每天按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当九九完成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幅书法作品也就完成了。故宫博物院养心殿中所挂的《九九消寒图》就是这一种。



还有一种九九消寒图是在纸上画九枝寒梅,每枝各有九朵梅花。人们根据每天的天气状况给其中一朵梅花涂上特定的颜色,当八十一朵梅花全部上了色,也就意味着寒冬已去,暖春将近。



无论是哪种九九消寒法,都体现了人们对于春暖花开的美好向往。在汉语课堂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记诵数九歌、绘制九九消寒图,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人民在隆冬时节对春天的企盼。



四、纪录片里的冬至


《四季中国》



《四季中国》是新华社CNC推出的大型纪录片,节目由中外方联合制作,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为观众展现了幅员辽阔的中国在不同季节的风貌。第22集《冬至》篇选取了与冬至日渊源颇深的古城西安,从历史习俗到传统服饰工艺、从社会影响到传承保护等多个维度展现了冬至和古城西安的风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部分片段,并展开课堂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观看纪录片,并选取特定的主题进行汇报分享。如果教学时间有限,也可以仅做推荐让学生自行灵活观看。


冬至后开始数九,预示着严冬来临,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让我们一起吃着白白胖胖的饺子,与家人围坐桌旁,打印一副“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在每天的一笔一画中共同期待春天的来临吧。


编辑 | 吴晓静 高晓易(实习)

美术编辑 | 黄思敏 (实习)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外研社国际汉语   

欢迎分享与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