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地之上》重构认知,科学呈现中国人的生存史诗

华平 光华锐评 2023-06-30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大地之上














好的纪录片总是自带问题意识。从问题出发,步步深入去探寻答案,在跨时空、跨学科的游历中罗织线索、思考贯通,最终以精当的影像和盘托出。
作为一部以“人文地理”为独特切角的科学类、通识类纪录片,《大地之上》显现出大胆破题的勇气。我们脚下的大地从何而来?大地之上的中国人何以生存繁衍?今天的我们何以是我们?在众多答案中,何以另辟蹊径、触摸本源?
据说“自己”是看不见的,只有撞上一些特别强的、高大的、可怕的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在《大地之上》,我们撞到了最高的山峰、最大的沙漠、海上的季风、烟雨的江南、大江大河、超级城市、草木人间……
看似熟悉的地理概念背后有许多超出认知的知识点,就像印度板块撞击欧亚板块造成青藏高原的隆起,从此河水不再西流,这片土地上的气候变化影响至今。从溯源千万年前地球上最重要的造山运动开启全篇,可以看出《大地之上》试图探寻答案的力度、维度和跨度。



△《大地之上》总宣传片


岁末年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六集大型纪录片《大地之上》,首次从科学视角系统呈现中国人和这片土地的关系,讲述千万年来,人与地理空间的互动关系,讲述中国人和他所在家园的生存史诗。


该片由获得豆瓣9.2高分的科学纪录片《手术两百年》主创团队原班人马打造,以地理环境为主线,以人文历史为延展,反观中华文明的演进,力图在地理坐标体系中认识自我,探寻何以中国。


01

系统构建:地理人文知识脉络


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曾说:“对一个地方生动或逼真的描述,也许就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最高成就。”


以人之生存为核心,关注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努力建构起纵横交织的地理知识脉络,正是纪录片《大地之上》主创团队想要实现的“野心”。


“每一次创作,看起来是大片,做起来都是大‘坑’。”《大地之上》总导演陈子隽在接受光华锐评采访时笑称。想要在六集篇幅里建立起完善的知识脉络,从科学和人文的角度予以系统化呈现,绝非易事。对于一向爱啃硬骨头的主创团队来说,无疑又是做足笨功夫的一个过程。


纪录片《大地之上》共六集,每集50分钟,主创团队行程数万公里,遍访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近100个地区,从中国特色的高原山脉、沙漠绿洲、江河湖泊、草木丛林、海洋、城市等地理单元出发,集中展现中国地理形态孕育下的历史文明。


第一集《崛起之地》提纲挈领,在青藏高原隆起、烟雨江南和黄土高原的形成故事中不断穿梭,揭示中国环境格局中几个大地理单元之间天然的联系。


当高原形成,河水东流,“逝者如斯夫”从此成为中华大地所有艺术和哲学的底色背景,沉淀出民族性格中的“水利万物”。

 

△青藏高原


第二集《大漠回响》全景呈现中国沙漠的独特面貌,以及中国人如何应对沙漠戈壁等自然条件带来的种种困难。


与我们印象中沙漠连绵的丝路驼铃景象不同,片中通过沙漠着重讲述的却是绿洲。引水入村的“坎儿井”凝结着沙漠居民的智慧,演绎着人与环境互动依存的动人图景。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的达里雅布依村


第三集《水的力量》视野纵贯中国南北,解析大江大河对中国人的生活影响。


长江、黄河的故事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而片中将大运河纳入水系视野,呈现了自然造物和人工改造相交织的图景,映照出人与水互动的智慧。


△长江流域的圩垸


第四集《草木之间》从农耕文明、草原文明和渔猎文明的生存故事,全面呈现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如何创造出风格迥异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形态。


△云南哈尼梯田


第五集《与海为邻》从随季风而至的带鱼群到古老的木船建造技艺,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到当下海上油气资源的开发等,展示了自古以来,在广阔的大海面前,中国人所展现的勇气、智慧。

 

△蛟龙号准备入海


无论沙漠还是海洋,都是大自然的馈赠,而城市则是由人类创造出的全新的地理单元,现代文明的几乎一切创获,都在现代城市这个智慧平台上开花结果。


第六集《城市与今天》立体呈现中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与人的相互塑造,全景展现中国人是如何在大地之上塑造了独一无二的“中国”。

 

△空中的士飞过广州城市上空


02

拓宽语境:多元观照大地山川


从内容覆盖到结构框架,《大地之上》既有空间板块的全面把控,也有时间线索的历史考量,是一部有着文化雄心的纪录片
《大地之上》拓展了知识类纪录片的创作范畴,摆脱传统单一叙事角度的桎梏,在“大地理”“全球化”“人类发展史”三重语境下,观照中国的山川大地。



与之相应,《大地之上》在考察视角、方法上也有所突破,运用多学科理论方法,除地理学外,还引用了考古学人类学生物学水文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的相关成果,多维系统地讲述大地之上的故事。

 

不论放眼大漠,还是聚焦江河,在每一集中,《大地之上》都把握住一条古今时间线,以一时一地一人的故事折射出沧海桑田的变迁,以大地理视野把握历史脉络。


△中国三大自然区


《崛起之地》用珠峰科考、陶寺考古等故事,钩沉中国大地形成、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


《水的力量》中,汇聚了60年考古成果的二里头遗址是史前文化最明亮的那颗星,勾勒出彼时中国文明的多彩画卷。

 

△位于黄河流域的二里头遗址


土地与海洋把中国和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地之上》在考量中国的地理、文化时,更以全球化的眼光拓展着纪录片的视野。


《大漠回响》中,骆驼商队通过点点绿洲,串起一条中国与西亚、欧洲的贸易及文化交往通道——丝绸之路,东西文化的交流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


△沙漠中的驼队


《与海为邻》着重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靠海的地方往往是中西文明交往繁盛之地,与世界的对话交流促进了中国的历史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


这是大地山川的变迁史,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草木之间》中,大地塑造了草木,草木则见证、参与了人类的发展、文明的型塑。


△神农架林区蜂农在山崖上取蜂蜜


城市作为人类的伟大创造,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类走向未来的方式和路径。

 

△孩子绘制理想中的城市


《大地之上》多语境、跨学科的观察叙述需要深厚的学术基础作为支撑,为此,创作团队先后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近10所高校、研究机构的近50名专家学者,不同学科观点的交流碰撞加深了对地理人文的思考,也奠定了纪录片的权威性。


03

人文探索:认识大地,反观自己


熟悉喜爱纪录片的观众一定还记得,2019年,科学纪录片《手术两百年》播出,曾获得高达9.2的豆瓣评分。



《大地之上》正是《手术两百年》总导演陈子隽携原班人马制作的又一部力作。


对于主创团队来说,从医学领域扩展到更广阔的地理范畴,两部内容、题材迥异的纪录片却有着相通之处,即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梳理、探索,重建认知体系,并以此反观自我,带来更加深刻的认知

 


《大地之上》是一部呈现中国人及其家园的生存史诗,其中的主角是历史上的中国人。


面对自然的挑战,如何跨越沙漠、谋求生存发展?如何抵御洪水的侵袭、保卫家园?依仗自然的赠予,如何利用土地获取食物?如何通过大海去往未知的远方?迁徙、适应、保护、利用、改造、创造......


中国人在与四时物候的相处中、在与大地山川的共生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积累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大地之上,人们被世界改变着,也同时改变着世界。



这部生存史诗的主角也是今天的中国人。


行万里路的过程中,创作团队从各地挖掘出60个极具代表性的典型故事。


可可西里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协助藏羚羊去往水源丰富的卓乃湖产仔,科学家们在“全球最贵农田”上研究着植物驯化,科研人员在巨大的台风中利用先进手段捕捉台风数据......



这些关于人的生动故事,赋予《大地之上》情感温度和人文情怀,让人们意识到,今天的中国人在以新的角度和方式,思考并回应着人与大地的关系这一古老而永恒的命题。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冰天雪地到鱼米水乡,从黄沙漫天到碧波轻扬,中国多种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塑造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形态,人们在与大地山川对话、角力的过程中,创造多彩文明,写就生存史诗。大地的故事,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历史上的中国人和今天的中国人,都是“大地之上”的中国人。




 往期推荐 

01

《如果国宝会说话》上新

02

这档纪录片聚焦“中国方案”

03

《航拍中国》凌空归来


监制 |  唐晓艳  李志翔

编审 |  刘   园  张凌云

编辑 |  余寻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