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Nature新发现:糖尿病伤神经,一种膳食氨基酸或有助益 |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3-03-02

今天是第2426期日报。

Nature:补充膳食丝氨酸或可缓解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Nature[IF:69.504]

① db/db糖尿病小鼠多个代谢组织中丝氨酸和甘氨酸水平降低,丝氨酸从头合成受到限制;② 胰岛素抵抗或缺乏都可能导致糖尿病小鼠循环丝氨酸水平降低;③ 14周龄db/db小鼠热和触觉痛觉减退以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降低,表面丝氨酸稳态异常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④ 全身性丝氨酸低水平和高脂膳食的组合加速了小鼠周围神经病变的发展;⑤ 通过膳食补充剂使丝氨酸水平回归正常或用肉豆蔻素缓解血脂异常,均可缓解糖尿病小鼠的神经病变。

Insulin-regulated serine and lipid metabolism drive peripheral neuropathy
01-25, doi: 10.1038/s41586-022-05637-6

【主编评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糖尿病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类,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非必需氨基酸(NEAA)代谢异常是糖尿病发病的原因之一,NEAA中丝氨酸和甘氨酸水平在代谢综合征患者中降低,但这种代谢类型的机制驱动因素和下游结果尚不清楚。Nature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了异常的丝氨酸稳态驱动糖尿病小鼠的丝氨酸和甘氨酸缺乏,确定了全身性丝氨酸缺乏和血脂异常是周围神经病变的新致病因素,未来或可作为治疗该疾病的新途径。(@RZN)

BMJ:海鲜中的ω-3脂肪酸,或可降低慢性肾病风险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93.333]

① 纳入12个国家19个队列的25570人,基线时无慢性肾病(CKD),中位随访11.3年期间共4944人患CKD,探究ω-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血液标志物与CKD的相关性;② 较高的海鲜n-3 PUFA(EPA+DPA+DHA)水平与较低的CKD风险和较慢的肾功能下降相关,而植物n-3 PUFA(α亚麻酸)水平与CKD无关;③ 海鲜n-3 PUFA水平最高1/5人群比最低1/5人群的CKD风险低13%;④ 基线临床特征(年龄、肾小球滤过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不影响上述关联。

Association of omega 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with incident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ooled analysis of 19 cohorts
01-18, doi: 10.1136/bmj-2022-072909

【主编评语】British Medical Journal近期发表研究,通过对19项前瞻性研究的2.5万人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发现源自海鲜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能在预防慢性肾病方面具有积极作用。(@mildbreeze)

健康饮食模式可能有助于抑制慢性肾病进展(观点)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IF:11.072]

① 饮食干预或具有辅助治疗慢性肾病(CKD)及并发症的作用,饮食和生活方式干预是对现有医疗手段的补充;②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CKD未显示有危害,且数据显示可使少数人受益;③ 地中海饮食有益于心脏,或有益于肾;④ 间歇性禁食有益代谢健康,但对CKD的影响研究有限;⑤ 素食,特别是低蛋白饮食,或能减缓CKD进展,有减轻尿毒症的作用,可延迟透析的开始;⑥ 大多数健康饮食模式优先食用源于植物的、低加工的食物。⑦ 针对CKD的健康饮食有待深入研究。

Risks and Benefits of Different Dietary Patterns in CKD
01-20, doi: 10.1053/j.ajkd.2022.08.013

【主编评语】俗话说病从口入,因此不同饮食的方式与人类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临床医学领域已经发现健康饮食模式,例如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生酮类饮食、地中海饮食以及素食等饮食模式,在辅助治疗肥胖、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因此,健康饮食辅助治疗慢性疾病成为目前关注的热点之一。慢性肾病(CKD)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的慢性疾病,严重恶化后最重要的治疗方式为换肾。那么是否有健康饮食模式可以辅助CKD治疗目前尚没有定论。近期一篇发表在美国肾病学期刊(AJKD)的前瞻性评述对不同饮食方式对CKD的影响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不同饮食对CKD进展的潜在风险和益处进行了讨论,认为健康饮食,可能会对CKD的进展有一定抑制作用,但目前证据仍不够充分,需要加快在该领域的研究,以期实现从饮食模式的干预而改善CKD的进展。(@Zhonghua)

Lancet:大量补充蛋白质对机械通气危重病人没有益处,反而可能有害

Lancet[IF:202.731]

① 纳入15个国家1301例接受机械通气的具有高营养风险的ICU入院96小时内的危重病人,1:1随机分组,高剂量蛋白质组和普通剂量组每天分别至少摄入2.2g/kg、1.2g/kg蛋白质,两组摄入的能量相当;② 随机分组后60天,高剂量组和普通剂量组的累计存活出院率分别为46.1%和50.2%,且出院所需时间没有差异,两组死亡率分别为34.6%和32.1%;③ 亚组分析表明,高蛋白质剂量可能会使急性肾损伤患者以及较高的器官衰竭估计评分患者临床结局恶化。

The effect of higher protein dosing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high nutritional risk (EFFORT Protein): an international, multicentre, pragmatic, registry-based randomised trial
01-25, doi: 10.1016/S0140-6736(22)02469-2

【主编评语】蛋白质可能是危重病人维持肌肉质量和身体功能并改善临床结果的重要底物。然而,目前关于危重病人补充不同蛋白剂量的随机试验证据质量较低,高剂量蛋白质对危重病人临床结局的影响尚不清楚。Lancet近日发表文章报告了EFFORT Protien试验的结果,发现对机械通气的危重症入院患者介于高剂量蛋白质并不能改善其存活率和住院时间,反而可能是某些亚组患者结局恶化。本研究促使人们重新评估危重症患者补充蛋白质的最佳剂量和给药时间,并评估哪些危重症患者亚组可能从高剂量蛋白质中获益(@芥末)

Lancet子刊:肠内营养或是气管插管重症病人拔管前的替代营养方案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IF:102.642]

① 纳入22个ICU的1130例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各ICU随机1:1分配至拔管前持续肠内营养至少24小时(肠内营养组,617例)或拔管前禁食6小时并抽吸胃内容物(禁食组,513例);② 拔管后7天内,肠内营养组和进食组分别有17.2%、17.5%的患者拔管失败,按10%的非劣效边界,符合非劣效标准;③ 与禁食组相比,肠内营养组从自主呼吸到拔管的中位时间更短,拔管当日拔管前低血糖发生率更低,拔管后院内肺炎发生率没有差异,ICU死亡率更低。

Continued enteral nutrition until extubation compared with fasting before extubation in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n open-label, cluster-randomised, parallel-group, non-inferiority trial
01-21, doi: 10.1016/S2213-2600(22)00413-1

【主编评语】重症监护室(ICU)中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危重病人康复过程中,拔管和呼吸机脱机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拔管后口咽功能障碍可持续数小时,因此存在胃内容物误吸风险,可能造成拔管失败、重复插管和院内肺炎感染。为降低拔管的胃内容物误吸风险,许多医生在拔管前对病人实施禁食。然而,ICU病人拔管前的禁食和营养实践几乎没有得到过科学评估,目前的指南也未涉及该问题。法国研究人员近日在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发表了一项多中心、非劣效性试验的结果,显示ICU危重患者持续肠内营养直至拔管的效果不劣于于6小时禁食的胃排空策略,并且表现出更低的ICU死亡率等潜在优势。该研究表明ICU患者持续肠内营养至拔管是安全的,并与潜在益处相关,相关临床做法应当考虑做出改变。(@芥末)

Nature子刊:西式饮食通过肠菌代谢物促脂肪肝的新机制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7.694]

① 利用低胆碱、高脂肪和高糖饮食(CL-HFS)构建具有人类疾病特征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小鼠模型,表现出肝脏炎症、脂肪变性和纤维化;② 广谱抗生素处理对CL-HFS诱导的NASH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与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组的改变有关;③ 结合公开数据库和小鼠实验,确定Blautia producta菌和2-油酰甘油介导了CL-HFS诱导的NASH;④ 机制上,2-油酰甘油激活GPR-119及TAK1/NF-κB/TGF-β1信号通路,诱导巨噬细胞和肝星状细胞的激活而促进NASH。

Western diet contributes to the pathogenesis of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in male mice via remodeling gut microbiota and increasing production of 2-oleoylglycerol
01-16, doi: 10.1038/s41467-023-35861-1

【主编评语】西式饮食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产生的代谢物有助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展,但涉及的细菌和代谢物以及潜在的机制尚不清楚。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在 发表研究文章,发现肠道中Blautia producta菌以及肠菌代谢物2-油酰甘油介导了西式饮食诱发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并揭示其分子和细胞层面的发病机制,为开发基于微生物组/代谢物的NASH治疗新策略提供了靶点。(@芥末)

缺乏膳食胆碱可加剧小鼠阿尔茨海默病

Aging Cell[IF:11.005]

① AD小鼠与对照小鼠喂食含有足量胆碱(ChN)或缺乏胆碱(Ch-)的饮食;② Ch-饮食可降低对照小鼠的血浆胆碱水平,增加体重,并损伤运动功能及糖代谢,而上述作用在AD小鼠中更为明显;③ 喂食Ch-饮食的AD小鼠显示出心脏及肝脏病理,可溶及不可溶β-淀粉样蛋白增加,海马tau蛋白在多个病理表位的过度磷酸化;④ 膳食胆碱缺乏改变海马的微管功能及突触后膜调节相关的蛋白网络,及血浆的胰岛素代谢、线粒体功能、炎症及果糖代谢相关的蛋白网络。

Dietary choline intake is necessary to prevent systems-wide organ pathology and reduce Alzheimer's disease hallmarks
01-15, doi: 10.1111/acel.13775

【主编评语】胆碱在多种生理功能(包括脑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人体自身合成的胆碱不足,需要通过膳食补充。Aging Cel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中发现,缺乏膳食胆碱可增加体重,损伤运动功能及糖代谢,导致心脏及肝脏病理,并增加β-淀粉样蛋白累积及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AD标志。(@aluba)

JAMA子刊:体重或影响补充维生素D的效果

JAMA Network Open[IF:13.353]

① 纳入VITAL试验中16515名参与者(平均67.7岁,50.7%为女性),参与者随机分配至补充维生素D(2000IU/D)组或安慰剂组,其中2742人在第2年随访时重新采血;;② 基线时,参与者BMI越高,血液25羟基维生素D(25-OHD)、25-OHD3、游离维生素D(FVD)、维生素D结合蛋白、生物可利用维生素D (BioD)水平越低;③ 与安慰剂相比,补充维生素D增加了参与者的25-OHD、25-OHD3、FVD和BioD水平,但BMI较高的参与者的增加显著较少。

Association of Body Weight With Response to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nd Metabolism
01-17,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2.50681

【主编评语】包括大规模维生素D和ω-3试验(VITAL)在内的维生素D补充荟萃分析没有报告对癌症或主要心血管疾病事件的主要终点有益处,但显示可能与基线体重有关。横断面研究也表明超重和肥胖与较高的维生素D缺乏风险有关。然而,基线体重指数(BMI)是否影响对补充维生素D的反应尚不清楚。美国布列根和妇女医院研究人员近日在JAMA Network Open发表研究文章,回顾并解释性分析了VITAL试验的数据,发现基线时高BMI影响维生素D药代动力学或生物利用受损,部分解释了先前试验中超重或肥胖的参与者对补充维生素D反应不佳的现象。(@芥末)

限时进食可能不是长期减肥的关键因素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IF:6.106]

① 招募547名成人在随访6个月内每天通过移动APP记录膳食量、进餐及睡眠时间,利用电子医疗记录获得其体重和共病信息;② 受试者平均年龄51.1岁,平均BMI是30.8kg/m2,77.9%为女性,77.5%为白人;③ 受试者每天第一顿和最后一顿平均间隔为11.5小时,这与体重变化无关,而每天进食次数与体重正相关;④ 每天多吃一顿中(热量500-1000卡)、大餐(大于1000卡),每年体重平均增加0.97和0.69kg,而多吃一顿小餐(小于500卡),体重平均降低0.3kg。

Association of Eating and Sleeping Intervals With Weight Change Over Time: The Daily24 Cohort
01-18, doi: 10.1161/JAHA.122.026484

【主编评语】目前,很多人推崇通过限时进食达到减肥效果,即将一天的进食时间(每天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进食的时间间隔)限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如8小时)。近日,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发表最新研究,纳入547名成人在随访6个月内每天通过移动APP记录膳食量、进餐及睡眠时间,从基线前10年至基线后10个月的电子医疗记录获得其体重和共病信息,发现与体重长期变化强烈相关的是平均每天进食中、大餐的次数,而非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进食的时间间隔。总之,该研究表明体重的长期变化,可能主要取决于进食的频率,而非进食的时间,值得关注。(@九卿臣)

Science:可食用昆虫离摆上人类餐桌还有多远?(观点)

Science[IF:63.714]

① 与传统畜牧业相比,昆虫养殖所需饲料少、饲料转化率高,环境效益好,且昆虫营养丰富,是有价值的替代食物来源;② 昆虫是许多文化中饮食的一部分,目前可食用昆虫超过2000种,许多国家正在探索将可食用昆虫作为食物;③ 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和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是需要克服的重要挑战,提高昆虫食品的美味程度和用餐体验或可降低消费者顾虑;④ 人工养殖昆虫比野生昆虫的安全风险更低;⑤ 预计未来十年,世界食用昆虫市场将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

Human consumption of insects
01-12, doi: 10.1126/science.abp8819

【主编评语】人口增长、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全球供应链问题以及不可预测的地缘政治冲突都影响着世界粮食安全。然而,扩大传统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规模是不可持续的。与目前的肉类生产相比,饲养昆虫通常需要消耗更少的资源,但是昆虫能否成为人类的替代食物来源仍然是未知数。Science近日发表观点文章,从昆虫养殖相对于传统畜牧业的优势、昆虫本身的营养价值等方面阐释了昆虫作为替代食物的可行性,也分析了阻碍昆虫成为人类食物来源的困难和潜在的解决办法。(@芥末)

Science:昆虫养殖如何改变传统饲料生产(观点)

Science[IF:63.714]

① 昆虫可以替代传统饲料成分如鱼粉和豆粕用于畜禽养殖中,常见的来源包括黑水虻、家蝇和粉虫的幼虫;② 昆虫作为饲料可转化有机废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水土资源占用少;③ 昆虫养殖的饲料转化率高,用于维持体温的能量少,但受环境温度影响大;④ 昆虫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可作为抗生素替代,抗菌、抗过敏、抗氧化并调节畜禽免疫力;⑤ 养殖昆虫替代传统饲料仍存在许多不足,包括质量的可靠性和一致性、产量不足,相关法规也不健全。

Insects as feed for livestock production
01-12, doi: 10.1126/science.adc9165

【主编评语】Science食品生产专栏近期发表的一篇观点性文章,探讨了如何在目前的基础上,更大规模,更有效地进行昆虫养殖,替代传统饲料成分。这一领域的挖掘不但能促进畜禽生产的可持续性,还能改善人类食品安全的保障,值得更多的研究。(@好雨)

淡水鱼可能是有害物质PFAS的“重灾区”?

Environmental Research[IF:8.431]

① 对2013-2015年间的美国各地的超过500份淡水鱼的混合样本进行分析,检测其中的PFAS水平;② 美国淡水鱼的PFAS中位水平为9,500ng/kg,五大湖淡水鱼的PFAS中位水平为11,800ng/kg,其中平均74%的PFAS种类为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③ 相比于FDA在2019-2022年间对商品化鱼肉中的PFAS水平的检测数据,从美国淡水鱼中检测到的PFAS中位水平提高了278倍;④ 暴露评估结果显示,淡水鱼摄入可显著增加血清中的PFOS水平。

Locally caught freshwater fish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are likely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exposure to PFOS and other 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2022-12-28, doi: 10.1016/j.envres.2022.115165

【主编评语】Environmental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美国淡水鱼中的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水平进行了检测,发现美国淡水鱼中的PFAS水平显著高于FDA检测的商品化鱼肉中的数据。(@aluba)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RZN,Sunflower,阿当,芥末,aluba,九卿臣,好雨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128 | 今日Cell:细菌单细胞RNA测序技术新突破

0120 | Cell详解:大有潜力的微生物食品

0119 | 今日Nature:住在一起的人,菌群也亲密

0118 | 皮肤菌群研究升温!Cell领衔11文一览皮肤菌群研究前沿

0117 | 《自然·综述》年度回顾:2022年IBD药物临床研究重大进展

0116 | 最新最全!港中大73分综述详解东亚胃肠癌流行病学

0115 | 清淡更健康?吃得太辣太刺激如何影响肠道?

0114 | 多文聚焦IBS最新研究:针灸治疗有效吗?

0113 | 今日Science:肠道菌群如何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

0112 | 《自然·综述》年度回顾:助力研究微生物组疗法的新工具

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