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Nature:从胚胎到成年,肠道干细胞来自哪里?|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0-10-11

今天是第1109期日报。

Nature:成体肠道干细胞源于何处?

Nature[IF:41.577]

① 通过谱系示踪、生物物理建模和肠道移植等方法揭示出,小鼠胚胎肠上皮细胞不论是否处于肠隐窝/表达干细胞标志物LGR5,都有成为成体肠道干细胞的潜力;② 3D成像表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肠绒毛会经历活跃的重构过程,1个绒毛可通过组织弯曲“分裂”为2个;③ 这使得肠上皮细胞在增殖区(绒毛间)和非增殖区(绒毛)之间发生重新定位,转换LGR5的表达状态;④ 与此一致的,胚胎肠绒毛和绒毛间细胞具有相似的生长和再生潜力。

Tracing the origin of adult intestinal stem cells
05-15, doi: 10.1038/s41586-019-1212-5

【主编评语】继上月底两篇连发,《Nature》上周再发一篇肠道干细胞研究。该研究发现,胚胎发育过程中,肠上皮的活跃重构,使得胚胎肠上皮细胞不论处于什么位置、表达什么标志物,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成为成体肠道干细胞的潜力。这说明,从胚胎到成体,肠道干细胞不是固有存在的,而是可被诱导的,且肠上皮重构与细胞分化间存在密切关联。相关发现对于研究干细胞、肠组织再生等很有参考意义。(@李丹宜)

Cell:揭示FcRn介导肠病毒B感染细胞的机制

Cell[IF:31.398]

① 肠病毒B可造成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但介导病毒进入细胞(尤其是脱壳过程)的受体尚未明确;② 通过CRISPR-Cas9技术进行筛选,鉴定出人新生儿Fc受体(FcRn)是肠病毒B的脱壳受体,FcRn可通过其FCGRT亚基结合病毒颗粒;③ 利用电镜解析不同状态下的病毒结构,揭示了肠病毒B进入细胞的机制;④ 与肠病毒B的附着受体(attachment receptor)CD55不同,肠病毒B与FcRn的结合在酸性条件下引起了病毒颗粒的构象变化。

Human Neonatal Fc Receptor Is the Cellular Uncoating Receptor for Enterovirus B
05-16, doi: 10.1016/j.cell.2019.04.035

【主编评语】来自中科大、北大及首医大的团队合作在《Cel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利用CRISPR技术筛选鉴定出了肠病毒B的脱壳受体——FcRn,并利用电镜解析了不同状态下的高分辨率病毒结构,揭示了FcRn介导肠病毒B感染细胞的机制。(@沈志勋)

Cell子刊:靶向大麻素1受体或可减少酒精摄入

Cell Metabolism[IF:20.565]

① 大麻素1受体(CB1R)及胃饥饿素共同作用,通过肠-脑轴促进酒精摄入;② 使用CB1R的反向激动剂JD5037处理,可降低小鼠的酒精摄入,但在缺失CB1R、胃饥饿素肽或胃饥饿素受体(GHS-R1A)的小鼠中无此效果;③ 抑制外周CB1R可降低血浆中具有生物活性的胃饥饿素;④ 机制上,抑制CB1R可通过增加脂肪酸氧化,促进辛酰-肉毒碱的降解,后者可活化胃饥饿素;⑤ 抑制CB1R以减少酒精摄入的效应可通过抑制胃迷走神经传入而消除。

Targeting Peripheral CB1 Receptors Reduces Ethanol Intake via a Gut-Brain Axis
05-16, doi: 10.1016/j.cmet.2019.04.012

【主编评语】《Cell Metabolism》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大麻素1受体及胃饥饿素通过肠-脑轴促进酒精摄入,而抑制大麻素1受体可减少活性胃饥饿素的水平,从而减少小鼠的酒精摄入。该结果有助于阐释控制酒精摄入行为的分子机制。(@沈志勋)

Gut:单核细胞的肠道归巢促进肠道愈伤

Gut[IF:17.016]

① 分析IBD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及肠道中的巨噬细胞的归巢标志物表达;② α4β7整合素在非经典单核细胞中显著表达,但在经典单核细胞中不表达,α4β7整合素促进了单核细胞粘附与粘膜血管而进行肠道归巢;③ 缺失α4β7整合素的小鼠表现出肠道愈伤能力的降低,以及病灶周围愈伤巨噬细胞的减少;④ 在使用vedolizumab(抗α4β7整合素单抗)治疗的IBD患者中,外周血中的非经典单核细胞增加,可能增加这些患者的术后并发症风险。

Non-classical monocyte homing to the gut via α4β7 integrin mediates macrophage-dependent intestinal wound healing
05-15, doi: 10.1136/gutjnl-2018-316772

【主编评语】《Gu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外周血中存在一群表达α4β7整合素的非经典单核细胞,这群细胞的肠道归巢对于巨噬细胞介导的肠道愈伤十分关键。在接受了vedolizumab(抗α4β7整合素单抗)治疗的IBD患者中,单核细胞的肠道归巢受到抑制,可能减弱患者的肠道愈伤功能,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沈志勋)

JAMA子刊:ctDNA可用于预测结直肠癌的术后复发

JAMA Oncology[IF:20.871]

① 分析130名I-III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前、术后30天及术后每3个月的血液中的循环肿瘤DNA(ctDNA),持续3年;② 术前94例患者中84例可检测到ctDNA,在16例检测到ctDNA的治疗后患者中复发14例;③ 术后30天、辅助化疗(ACT)及监测期间,ctDNA阳性分别是阴性患者复发率的7、17、40倍,7例ACT后ctDNA阳性患者均复发;④ ctDNA与结直肠癌复发独立相关,连续ctDNA分析可比影像学最多提前16.5个月(平均提前8.7个月)监测到复发。

Analysis of Plasma Cell-Free DNA by Ultradeep Sequencing in Patients With Stages I to III Colorectal Cancer
05-09, doi: 10.1001/jamaoncol.2019.0528

【主编评语】《JAMA Onc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I-III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血液中循环肿瘤DNA(ctDNA)阳性患者的复发率显著升高,且ctDNA监测可比影像学分析更早地发现肿瘤复发。(@沈志勋)

利用血液菌群特征检测肝细胞癌

Scientific Reports[IF:4.122]

① 纳入79名肝细胞癌患者、83名肝硬化患者及201名健康对照,对血清样本进行横断面宏基因组分析;② 相比于肝硬化患者及健康对照,肝细胞癌患者的血液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且某些细菌分类群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③ 鉴定出5种菌群基因标志物,基于此建立模型,用于区分肝细胞癌与健康对照,AUC可达0.879,准确率可达81.6%;④ 在验证组中,该模型的AUC可达0.875,准确率可达79.8%。

Circulating Microbiota-Based Metagenomic Signature for Dete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05-17, doi: 10.1038/s41598-019-44012-w

【主编评语】《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了肝细胞癌患者、肝硬化患者及健康人的血液菌群宏基因组特征,基于5种在肝细胞癌患者中差异性表达的菌群基因构建模型,可较为准确地区分出肝细胞癌患者与健康人。(@沈志勋)

定位极低碳水化合物生酮饮食的作用靶点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IF:5.583]

① 纳入52名适合做减肥手术的重度肥胖患者,连续25天食用极低碳水化合物生酮饮食(VLCKD);② 干预后,患者的BMI、空腹血糖、胰岛素血症和血脂参数均显著下降,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无显著变化,严重的肝脂肪变性患者的数量明显减少;③ 患者体内的溶酶体酸性脂肪酶(LAL)在干预后活性增加,但与健康人群无显著差别;④ VLCKD增加了重度肥胖患者的LAL活性,减少了循环脂蛋白分泌,上述作用可归功于膳食中极低的碳水化合物和较多的蛋白质。

Lysosomal Acid Lipase as a Molecular Target of the Very Low Carbohydrate Ketogenic Diet in Morbidly Obese Patients: The Potential Effects on Liver Steatosi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05-07, doi: 10.3390/jcm8050621

【主编评语】溶酶体酸脂肪酶活性过低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代谢疾病相关。《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近期发表研究,发现极低碳水化合物生酮的饮食可提高重度肥胖患者的溶酶体酸脂肪酶活性,降低血脂参数,具有改善肥胖患者健康指标的作用。该结果对阐释膳食干预的分子机制具有参考价值。(@小肠君)

Nature子刊:珊瑚礁中的原核生物群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2.353]

① 应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珊瑚礁14个生境中的216个样本进行原核生物群落多样性调查;② 宿主相关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有显著差异,其中藻类,石鳖,石珊瑚和海参中的OTU丰富度最高;③ 宿主相关群落及环境样本(沉积物)共享大部分OTU,尤其是浮霉菌门的成员;④ 海绵与环境样本(沉积物、海水)共享超过90%的OTU,但其OTU丰富度较低,且在不同海绵物种中的微生物物种差异明显。

The sponge microbiome within the greater coral reef microbial metacommunity
04-09, doi: 10.1038/s41467-019-09537-8

【主编评语】《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对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珊瑚礁中的14个生境(包括藻类、海绵、石珊瑚等)中的原核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发现宿主相关群落与环境(沉积物及海水)中的原核生物群落有较高的相似度。(@沈志勋)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杜海洋,沈志勋,迟卉,小肠君,段海蓉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522 | 专家共识:如何解读菌群与癌症

0521 | 新型肠道芯片:宿主-菌群互作研究再添利器

0520 | 结直肠癌干货解读又8篇:诊断、治疗新进展

0519 | JAMA特别关注:不吃早餐,增重还是减肥?

0518 | 不想长胖?从拒绝超加工食品做起

0516 | 多吃果蔬少抽烟,健康生活方式规避食管癌

0515 | 我国心血管代谢疾病死亡率,与饮食有何关联?

0514 | 饮食干预+锻炼,对糖代谢异常者有长期健康益处

0513 | 领域大牛解读益生菌和益生菌研究

0512 | 益生菌专题:近期研究进展汇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