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菌”从口入:口腔菌群如何塑造肠道菌群?|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0-10-11

今天是第1042期日报。

口腔健康别忽视!大多数口腔菌能在肠道安家

eLife[IF:7.616]

① 分析五个国家470名健康或患病个体的310个唾液和粪便菌种,通过检测细菌单核苷酸变异,在菌株水平分析细菌在消化道的传播情况;② 口腔-肠道传播是一个频繁且连续的过程,绝大多数口腔菌种可在健康人中转移并定殖于肠道;③ 类风湿性关节炎、结直肠癌患者肠道中富集的数个菌种来源于口腔,且机会致病菌种具有较强的转移性;④ 需将消化道菌群作为整体考虑,口腔-肠道菌群转移是塑造健康和疾病肠道菌群的重要过程。

Extensive transmission of microbes along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02-12, doi: 10.7554/eLife.42693

【主编评语】“病从口入”,《eLife》的一项最新研究似乎再次证实了这一点。该研究对比了470名参与者的唾液和粪便菌种,并在菌株水平分析了细菌从口入肠的情况,证实了肠道中定植的部分机会致病菌是来自口腔菌群,提示口腔菌群对肠道菌群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李丹宜)

Gut:口腔细菌与胰腺囊性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

Gut[IF:17.016]

①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可发展为侵入性胰腺癌的胰腺囊肿;② 纳入105例疑似胰腺囊性肿瘤患者,发现与非IPMN患者相比,高度异型增生和癌变的IPMN中,囊肿液内的细菌DNA载量和炎症标志物IL-1β水平均显著升高;③ 尽管存在个体间差异,在高度异型增生IPMN囊肿液菌群中,存在具核梭杆菌和毗邻颗粒链菌等口腔菌种的共现和富集现象;④ 囊肿液细菌DNA增加与侵入性内镜手术史有关,与PPI和抗生素使用无关。

Enrichment of oral microbiota in early cystic precursors to invasive pancreatic cancer
03-14, doi: 10.1136/gutjnl-2018-317458

【主编评语】口腔菌群移位的报道,特别是在肿瘤等疾病中,似乎越来越常见。《Gut》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在胰腺囊性肿瘤中,囊肿液内细菌DNA载量和口腔细菌的富集,与肿瘤恶性程度相关,可能与菌群诱导的炎症反应上升有关。(@李丹宜)

Cell子刊:高血糖如何诱导胰腺细胞致癌突变

Cell Metabolism[IF:20.565]

① 与其它细胞类型相比,胰腺细胞尤其易受高糖影响并发生DNA损伤,引起KRAS致癌突变;② 机制上,高糖可导致胰腺细胞O-GlcNAc糖基化修饰水平升高;③ 这种翻译后修饰尤其损害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NR)的活性,致使dNTP池缺乏,可引发DNA复制压力,导致基因组不稳定,增加基因突变,促进细胞表型转变;④ 胰腺细胞易受高糖影响发生DNA突变,与细胞内磷酸果糖激酶活性较低有关。

High Glucose Triggers Nucleotide Imbalance through O-GlcNAcylation of Key Enzymes and Induces KRAS Mutation in Pancreatic Cells
03-04, doi: 10.1016/j.cmet.2019.02.005

【主编评语】近年研究显示,高血糖可能促进糖尿病相关的胰腺癌,《Cell Metabolism》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相关细胞和分子机制。该研究发现,胰腺细胞的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较低,使胰腺细胞格外易受高糖影响,致使细胞内的蛋白O-GlcNAc糖基化水平上升,影响与DNA复制相关的酶活性,导致基因组不稳定,增加致癌基因突变几率。(@李丹宜)

Nature Reviews:胰腺癌的分子亚型(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16.99]

① 依据组织病理学标准的判断,对胰腺癌临床治疗方案的参考意义不足;② 基于分子特征的胰腺癌亚型分类,可揭示与预后相关的不同亚型的生物学差异,指导具有针对性的治疗策略以改善治疗结果,并通过更好的患者选择加速疗法研发;③ 分类主要依据为单基因标志物、 基因组畸变/结构变异模式、转录组亚型,以及类外分泌和ADEX(异常分化的内/外分泌)亚型等;④ 根据表观遗传驱动的转录组差异,可将胰腺导管腺癌分为鳞状和经典两大分支。

Molecular subtypes of pancreatic cancer
02-04, doi: 10.1038/s41575-019-0109-y

【主编评语】胰腺癌(主要指胰腺导管腺癌)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基于遗传和基因表达等分子特征的分类方法,可更为准确的揭示不同胰腺癌亚型背后的生物学机制、指导制定治疗策略。《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近期发表的综述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回顾,值得专业人士参考。(@李丹宜)

Cell子刊:针对共生菌群的抗体驱动IBD

Immunity[IF:19.734]

① GWAS分析显示,FcγRIIA(一种活化性IgG Fc受体)与IgG的亲和力降低与溃疡性结肠炎(UC)风险降低相关;② 在UC患者的结肠粘膜中,抗共生菌群IgG显著增加且与肠道炎症程度相关,并伴随着活化性FcγR信号的增强;③ 共生菌群与IgG形成的免疫复合物通过FcγR激活了肠道驻留巨噬细胞,促进IL-1β及CXCL8的产生;④ FCGR2A基因型影响巨噬细胞产生的IL-1β;⑤ 巨噬细胞中活化性与抑制性FcγR的比例,可调节IL-1β的产生及Th17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

Anti-commensal IgG Drives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nd Type 17 Immunity in Ulcerative Colitis
03-12, doi: 10.1016/j.immuni.2019.02.006

【主编评语】《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结肠中,抗共生菌群的IgG抗体显著增加。这些与共生菌群结合的IgG激活了巨噬细胞上的活化性FcγR,促进Th17细胞介导的肠道炎症反应。而通过改变巨噬细胞上的活化性FcγR与抑制性FcγR的比例,可调节炎症反应。这一研究不仅揭示了FCGR2A基因上特定SNP导致的FcγRIIA与IgG亲和力降低在溃疡性结肠炎中起保护性作用的机制,还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沈志勋)

Cell子刊:共生真菌引发的免疫“双刃剑”效应

Cell Host and Microbe[IF:17.872]

① 共生白色念珠菌在肠道中的长期定植,可帮助宿主抵御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性感染和其他胞外感染病原菌入侵;② 白色念珠菌的共生定植,会通过中性粒细胞在血流中的循环,激发全身的真菌特异性Th17 CD4+T细胞增殖及IL-17反馈,增强对胞外致病菌的抵抗能力;③ 这种Th17活化反应无法抵御流感病毒引起的胞内感染,而且会加重对过敏性上呼吸道炎症的敏感性;④ 由白色念珠菌上调的Th17免疫反馈具有两面性,并非都是有益的。

Commensal Candida albicans Positively Calibrates Systemic Th17 Immunological Responses
03-13, doi: 10.1016/j.chom.2019.02.004

【主编评语】致病菌的定植不一定导致感染。《Cell Host and Microbe》近期发表研究,发现白色念珠菌的共生定植会特异性活化全身免疫反馈,该反馈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帮助机体抵御由致病菌引起的细胞外感染,另一方面会加重对过敏性上呼吸道炎症的敏感性。该结果对阐释共生真菌-宿主免疫互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小肠君)

Nature子刊:肠段结构塑造菌群,为食木甲虫“接力”分解纤维素

Nature Microbiology[IF:14.174]

① 食木甲虫4个结构特化的消化道区域塑造不同菌群,接力降解木质纤维素(L);② 中肠段含氧较高可解聚L,后肠前段肠壁较厚,形成的厌氧环境利于发酵和固氮,后肠后段进一步解聚和发酵,排泄物可为后代提供能量和营养;③ 不同肠段鉴定到3634个蛋白和15个关键菌株协同降解L:中肠段为苏黎世杆菌、梭菌、新鞘氨醇杆菌和甲烷杆菌,后肠前段为副拟杆菌、丹毒丝菌、乳球菌,及竞争性利用氢的甲烷杆菌和梭菌,后肠后段为新鞘氨醇杆菌和乳球菌。

Gut anatom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bial functional assembly promote lignocellulose deconstruction and colony subsistence of a wood-feeding beetle
03-11, doi: 10.1038/s41564-019-0384-y

【主编评语】共生肠道菌群帮助宿主从食物中获得能量,《Nature Microbiology》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食木甲虫中揭示了4个消化道区域的菌群接力降解木质纤维素,进而为宿主及其后代提供能量的现象。其中,不同肠段的解剖特征促进了对菌群成员及其代谢途径的选择,提示了宿主肠道结构对应的菌群特化作用,对宿主适应特定食物结构有重要意义,也为设计特定微生物发酵流程提供参考。(@李丹宜)

定义核心共生菌Parasutterella的作用

ISME Journal[IF:9.52]

① Parasutterell属占据特定肠道生态位,影响菌群和宿主代谢;② 来自小鼠、大鼠和人的Parasutterella均不能降解糖,但能合成琥珀酸盐;③ 该细菌能稳定定植于小鼠肠道中,且不引起免疫反应和肠道菌群组成的波动;④ 该细菌的定植可引起小鼠肠道内芳香族氨基酸、胆红素、嘌呤和胆汁酸衍生物等菌群代谢物的改变;⑤ 胆汁酸的变化伴随着回肠胆汁酸转运基因、肝脏胆汁酸合成基因表达的改变,证明该细菌可能参与胆汁酸稳态维持和胆固醇代谢。

Defining the role of Parasutterella, a previously uncharacterized member of the core gut microbiota
02-11, doi: 10.1038/s41396-019-0364-5

【主编评语】Parasutterella属是人和老鼠肠道菌群的核心成员。《ISME Journal》近期发表研究,首次直接证实了Parasutterella在肠道微生态中的作用以及对宿主基因表达的影响,对阐释肠道菌群功能、细菌-宿主互作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小肠君)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方芳,李丹宜,祁玉丽,沈志勋,小肠君,米见对,王志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314 | Nature再发文!已知肠道细菌再添“新丁”

0313 | 定期节个食,或能抵御肠道炎症

0312 | 特定肠道真菌或能“引爆”克罗恩病

0311 | 环境越“干净”,耐药基因越多?

0310 | 益生菌专题:益生菌研究需要结合临床实践

0309 | 聂勇战团队:瘦子不易抑郁?“秘诀”或在肠道菌群

0308 | Science:眼见为实!看清共生菌与肠上皮的“亲密接触”

0307 | 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富贵病”为啥不再富贵了?

0306 | 精准操控菌群大突破:刘洋彧等算出最小驱动物种

0305 | 抗癌不易,菌群参与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