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月,最值得看的40篇肠道健康文献!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0-10-11

今天是第1007期日报。

一图读懂:美国人针对“保健品”的6大提醒(JAMA子刊出品)

JAMA Internal Medicine[IF:19.989]

① 营养补剂包括一系列可从饮食中获得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化学物质;② 大部分人不需要服用补剂,平衡膳食可提供健康所需的所有维生素和营养,补剂无法弥补不健康饮食的缺陷,这些产品的健康功能通常缺少医学证据支持;③ 补剂受到的监管较弱,缺少足够的政府测试验证其安全和有效性,某些补剂可能含有有毒物质,或能与药物/其他补剂发生不良反应;④ 备孕/孕期女性、骨质疏松者、维生素B12缺乏者、胃肠疾病或胃旁路手术患者,可考虑服用补剂。

Vitamins and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What Do I Need to Know?
01-07,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18.5880

【主编评语】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品目繁多,作为普通消费者不应盲目相信商家宣传的健康功效。JAMA Internal Medicine今天上线的科普文章,对大众需要了解的一些补剂常识进行了说明,并郑重提醒:在服用补剂前最好咨询医生和营养师等专业人士,以避免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李丹宜)


长按二维码,查看一图读懂

Nature Reviews:钠盐对免疫反应及组织稳态的影响(综述)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IF:41.982]

① 摄入过量Na+可增加SGK1激酶活性影响Th17和Treg细胞间的平衡,并促进M1细胞吞噬活性及限制M2细胞替代激活,以直接影响免疫系统;② 高盐饮食影响多组织/器官,可恶化肺部炎症、延缓伤口愈合、导致动脉高血压、肾脏炎症、引起神经血管及认知功能障碍;③ 又可缓解皮肤感染,减少肺和脑的病毒载量;④ 钠盐可改变肠道菌群组成(例如高盐饮食降低乳杆菌属丰度),从而间接影响免疫系统;⑤ 摄入过少的盐也可能影响健康,例如使免疫防御受损。

Sodium in the microenvironment regulates immune responses and tissue homeostasis
01-15, doi: 10.1038/s41577-018-0113-4

【主编评语】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钠盐如何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或通过影响肠道菌群间接影响免疫细胞,从而调节免疫系统及组织稳态,并介绍了高盐饮食对各器官的影响。(@沈志勋)

Lancet: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有助于健康长寿

Lancet[IF:53.254]

① 纳入185项前瞻性研究和58项临床试验,分析膳食碳水化合物与健康的关系;② 观察数据显示,高膳食纤维摄入与全因和心血管死亡率以及冠心病、中风、2型糖尿病和结直肠癌发病和/或死亡率的降低显著相关;③ 临床试验显示,高膳食纤维摄入可显著降低体重、血压和总胆固醇;④ 每日摄入25-29克膳食纤维收益最大,进一步增加摄入或有更大益处;⑤ 全谷物有相似效果,低升糖指数/糖负荷饮食的上述益处较小或没有;⑥ 增加膳食纤维和全谷物摄入有益健康。

Carbohydrate quality and human health: a series of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01-10, doi: 10.1016/S0140-6736(18)31809-9

【主编评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是当代社会的普遍现象,全球大部分地区的人均摄入量都达不到每天20克。Lancet本周发表的大型研究,涉及1.35亿人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和4635名成年人的临床试验数据,发现对于广大健康人群,膳食纤维摄入与慢性病发病和死亡率的降低显著相关:每增加8克/天的膳食纤维摄入量,可降低约7%全因死亡风险、19%冠心病风险、15%糖尿病风险、8%大肠癌风险。全谷物也有相似益处;而升糖指数和糖负荷则不是衡量膳食碳水化合物质量的好指标。因此,多吃富含膳食纤维和全谷物的食物,应有助于改善长期健康、预防慢性疾病。(@李丹宜)

JAMA:改善脂肪肝,从少吃糖做起

JAMA[IF:44.405]

① 一项非盲随机对照试验,纳入40名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男孩(11-16岁),干预8周,干预组受试者及其同住家人每天限制游离糖摄入不超过总热量的3%,对照组进行日常饮食;② 干预组NAFLD缓解情况更好,肝脏平均脂肪含量从25%降至17%,对照组从21%降至20%,两组间校正后的平均差值为-6.23%,差异显著;③ 干预组的丙氨酸转氨酶水平降低幅度更大,且对干预饮食的依从性高;④ 未发生相关不良事件;⑤ 需进一步评估疗法的长期和临床效果。

Effect of a Low Free Sugar Diet vs Usual Diet o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Adolescent Boy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01-22, doi: 10.1001/jama.2018.20579

【主编评语】吃糖太多不仅对牙不好,还可能促进多种代谢疾病。目前WHO的膳食指南建议将游离糖摄入量限制在每日总热量的10%,最好能进一步减至5%(约25克)。JAMA发表的一项最新临床试验初步证实,只要将游离糖(包括果汁中的糖以及食物和饮料中额外添加的糖)摄入量降低至3%,就能有效缓解儿童脂肪肝,并改善肝细胞损伤。(@李丹宜)

Nature Reviews:预防肥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多吃膳食纤维少吃肉!(综述)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IF:20.265]

① 膳食纤维的菌群发酵产物,如短链脂肪酸(SCFA)等,有重要功能;② SCFA或可通过调节食欲、增加厌食激素水平和增加能量消耗来防止肥胖;③ SCFA对肠道稳态、脂肪组织和肝脏的代谢功能有重要调节功能,进而阻止2型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展;④ SCFA在肠道产生的位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益处的大小;⑤ 蛋白质的发酵产物如硫化氢和氨等不利于维持肠道稳态和代谢健康;⑥ 补充多种膳食纤维,提高纤维发酵并降低蛋白发酵或可缓解以上疾病的发展。

Gut microbial metabolites in obesity, NAFLD and T2DM
01-22, doi: 10.1038/s41574-019-0156-z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在肥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综述主要关注肠道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发酵产物对上述疾病的影响以及相关机制,对研究疾病病例、优化膳食结构等具有参考价值。(@小肠)

Nature Reviews:肠道菌群与酒精性肝病(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16.99]

① 酒精可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功能,尤其是胆汁酸代谢;② 肝纤维化患者的肠道菌群随着肝损伤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内毒素产生菌增加而原有的细菌分类群减少;③ 随着酒精性肝病的病程进展,患者的肝脏胆汁酸产生及细菌对胆汁酸的转化等功能随之发生变化;④ 酒精可通过肠-脑轴损伤脑功能,从而进一步增加酒精的滥用,加速肝性脑病的发展;⑤ 戒酒+调节菌群(益生菌、粪菌移植等)的治疗策略可用于改善酒精性肝病。

Alcohol, liver disease and the gut microbiota
01-14, doi: 10.1038/s41575-018-0099-1

【主编评语】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阐明了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在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中的变化,以及菌群在肠-肝轴中,特别是胆汁酸代谢调节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讨论了菌群调节策略在酒精性肝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沈志勋)

Nature Reviews:菌群及其代谢物与代谢疾病(年度回顾)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IF:20.265]

① 在2型糖尿病(T2D)患者肠道中,菌群衍生的氨基酸代谢物丙酸咪唑含量增加,可损害细胞对胰岛素的应答,促进胰岛素抵抗;② 粪便盐度不仅与肥胖正相关,还影响肠道菌群组成,减少双歧杆菌和Akk菌属的丰度;③ 双歧杆菌和Akk菌可产生短链脂肪酸,与低度炎症、胰岛素抵抗和T2D负相关,在一项临床试验中,口服特定双歧杆菌菌株增加了Akk菌丰度,显著改善了肥胖;④ 确立特定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与营养物质和代谢疾病的关联,有助于研发新疗法。

Microbiota and metabolites in metabolic diseases
01-02, doi: 10.1038/s41574-018-0143-9

【主编评语】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本周发表的年度回顾短文,着重介绍了3项关于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代谢疾病的研究,讨论了菌群产物丙酸咪唑在糖尿病中的作用,以及双歧杆菌与Akk菌的潜在保护性作用,值得关注。(@李丹宜)

Nature Reviews:粘膜免疫中的菌群-宿主互作(年度回顾)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IF:41.982]

① 粘膜免疫系统、其他细胞类型和菌群之间存在复杂的互作和交流回路;② 常驻神经细胞、化学感觉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可感知微生物代谢产物,调节2型黏膜免疫和炎症;③ 宿主的肠道局部和系统性代谢和免疫,受菌群代谢产物的动态影响;④ 宿主的免疫反应(如某些抗体)可促进对微生物的清除或选择性地增强特定黏膜相关微生物的定植;⑤ 鉴定疾病中的基因与功能的关联和选择性操纵菌群的精准方法,有助于理解疾病机制和开发新疗法。

Novel connections and precision approaches
01-08, doi: 10.1038/s41577-018-0114-3

【主编评语】粘膜免疫和相关疾病的研究在2018年取得了不少重要进展,揭示了粘膜免疫系统、非免疫细胞以及微生物/菌群之间的复杂互作关系,而鉴定疾病相关基因功能和选择性操纵菌群的精准方法也不断涌现。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发表的年度回顾短文对多项研究进展进行了精炼的总结,值得专业人士参考。(@李丹宜)

Nature:诱导CD8 T细胞的11株肠道菌,或能强化癌症治疗

Nature[IF:41.577]

① 从健康人粪便中分离出11株细菌,当联合定植于肠道时,可在小鼠肠道和其它器官中有效诱导生成IFN-γ的CD8 T细胞,而不引起炎症;② 该诱导作用依赖于CD103+树突细胞和MHC Ia抗原呈递分子;③ 共定植这11株菌不仅能提高小鼠对李斯特致病菌感染的抗性,还能增强IFN-γ+ CD8 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抑制小鼠肿瘤进展,强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而不引起结肠炎副作用;④ 这11株菌在人肠道中普遍为低丰度菌,有望用于治疗癌症和感染等疾病。

A defined commensal consortium elicits CD8 T cells and anti-cancer immunity
01-23, doi: 10.1038/s41586-019-0878-z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与免疫息息相关,Natur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从健康人粪便中分离出11株低丰度细菌(7个来自拟杆菌目),在小鼠肠道内共定植时,能有效诱导具有细胞杀伤功能的IFN-γ+ CD8 T细胞,增强对致病菌感染的抵抗力,并显著促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抗肿瘤效果,或许未来能用于辅助治疗癌症和感染等疾病。(@李丹宜)

Nature:特定肠道菌群代谢物促进肠道免疫的新机制

Nature[IF:41.577]

① 有菌小鼠(而非无菌小鼠)的特定小肠内容物组分,可诱导肠道CX3CR1+单核细胞伸出树突结构,该作用由CX3CR1+细胞高表达的G蛋白偶联受体GPR31介导;② 鉴定出菌群代谢物丙酮酸和乳酸可活化GPR31,口服这两种代谢物或其产生菌瑞士乳杆菌,均可在野生型小鼠(而非Gpr31b敲除小鼠)中增强小肠CX3CR1+细胞的树突突出;③ 小鼠口服非致病性鼠伤寒沙门氏菌作为疫苗,若之前服用丙酮酸或乳酸,可增强疫苗诱导的对致病性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抵抗力。

GPR31-dependent dendrite protrusion of intestinal CX3CR1+ cells by bacterial metabolites
01-23, doi: 10.1038/s41586-019-0884-1

【主编评语】小肠中表达CX3CR1的单核细胞,可向肠腔伸出树突结构,以获得肠腔内的抗原,从而发挥其免疫功能。Natur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小鼠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丙酮酸和乳酸,经其受体GPR31作用于CX3CR1+小肠单核细胞,从而诱导这种免疫细胞向肠腔伸出树突,增强免疫应答。(@李丹宜)

Nature子刊:肠道菌群可介导婴儿的牛奶过敏

Nature Medicine[IF:32.621]

① 给无菌小鼠移植婴儿粪菌,健康婴儿的菌群可预防小鼠发生牛奶过敏(CMA),而CMA婴儿的菌群无此保护作用;② 58个OTU在健康和CMA婴儿粪便中存在丰度差异,受体小鼠粪菌中也有相似差异;③ 两组小鼠的回肠上皮细胞基因表达不同,回肠菌群组成的差异与粪便菌群相似,提示回肠细菌可能调控宿主代谢和免疫从而影响食物过敏;④ 分析回肠差异性表达基因和菌群OTU的关系,结合单一定植实验,鉴定出产生丁酸的梭菌属粪厌氧棒状菌对CMA起保护作用。

Healthy infants harbor intestinal bacteria that protect against food allergy
01-14, doi: 10.1038/s41591-018-0324-z

【主编评语】西方社会中,食物过敏的发生率在近几十年显著上升。Nature Medicin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小鼠粪菌移植和关联性分析,证实肠道菌群可调节小肠基因表达、影响宿主的牛奶过敏易感性,并鉴定出产生丁酸的梭菌属细菌——粪厌氧棒状菌(Anaerostipes caccae)可对牛奶过敏起保护性作用。该研究为菌群与食物过敏的因果性关系提供了关键证据,说明靶向菌群治疗食物过敏的疗法具有可行性。(@李丹宜)

Immunity:菌群产物丁酸,为肠道巨噬细胞安装杀菌程序

Immunity[IF:19.734]

① 巨噬细胞分化期间暴露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丁酸,可长期增强其抗微生物活性;② 丁酸的这种作用与巨噬细胞的多种变化有关,包括糖酵解降低、mTOR抑制、LC3(与细菌相关的自噬蛋白)相关宿主防御增强,以及多种抗微生物肽生成增多;③ 丁酸抑制组蛋白脱乙酰酶3,从而驱动巨噬细胞的代谢变化、增加抗微生物肽表达、增强其杀菌作用;④ 小鼠服用丁酸可增强肠道巨噬细胞的抗微生物活性,提高对肠道病原体的抵抗力。

The Short Chain Fatty Acid Butyrate Imprints an Antimicrobial Program in Macrophages
01-22, doi: 10.1016/j.immuni.2018.12.018

【主编评语】巨噬细胞可清除入侵的病原体、调节炎症反应,从而维持肠道稳态。Immunity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在巨噬细胞分化期间,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丁酸可通过表观遗传机制,诱导巨噬细胞的抗微生物功能。(@李丹宜)

Cell子刊:共生肠杆菌通过氧气争夺战,抵抗致病菌

Cell Host and Microbe[IF:17.872]

① 在新生小鸡肠道内,肠炎沙门氏菌的毒力因子可增加上皮氧合作用,以支持致病菌进行有氧呼吸,导致其扩张和定殖;② 共感染实验表明,肠炎沙门氏菌与共生大肠杆菌竞争肠腔内的氧气;③ 给无菌小鼠移植成年鸡(而非新生鸡)的肠道菌群,可使受体小鼠对肠炎沙门氏菌产生定殖抵抗,这种作用主要由肠杆菌科和产芽孢菌的组合介导;④ 产芽孢菌和大肠杆菌益生菌株的组合可防止肠炎沙门氏菌在无菌小鼠肠内定殖,需要大肠杆菌的有氧呼吸作用。

Commensal Enterobacteriaceae Protect against Salmonella Colonization through Oxygen Competition
01-09, doi: 10.1016/j.chom.2018.12.003

【主编评语】新生儿容易感染肠道病原体,可能与肠道菌群尚未成熟有关。Cell Host and Microbe刚刚发表了来自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肠道病原体领域大牛Andreas J Bäumler团队的研究,在鸡和小鼠两种模式生物中,证实肠炎沙门氏菌可通过增加肠内氧含量来帮助自身获得竞争优势,而共生肠杆菌可通过争夺氧气来限制这种致病菌定殖,从而保护宿主免于肠道感染。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该团队去年在Science和Nature Reviews Microbology的综述(http://www.mr-gut.cn/papers/read/1041051440)(http://www.mr-gut.cn/papers/read/1069451720),有助于理解他们提出的模型。(@李丹宜)

芳香烃受体:联系免疫与体内微环境的桥梁(综述)

Trends in Immunology[IF:14.188]

① 芳香烃受体(AhR)是通过同源配体结合激活的胞内受体和转录因子,是决定免疫和组织稳态的重要因素;② AhR能响应环境及饮食中的各种配体,其中菌群代谢色氨酸的产物是一种重要的激动性配体;③ AhR是胃肠道中菌群和免疫细胞稳态的基本传感器和调节剂;④ AhR可调控位于上皮屏障和全身的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细胞的分化和炎症反应;⑤ 口服和注射AhR的外源性配体可调节自身免疫疾病,AhR的表达与活性与多种实体瘤的发生及发展相关。

The 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Connecting Immunity to the Microenvironment
2018-11-05, doi: 10.1016/j.it.2018.10.010

【主编评语】Trends in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芳香烃受体在免疫细胞中的功能,及其信号通路对免疫与微环境及各类相关疾病的调节作用。(@沈志勋)

Nature:肠道免疫细胞参与食物代谢

Nature[IF:41.577]

① 整合素β7+天然肠上皮内T淋巴细胞(天然IEL)分散在整个小肠上皮细胞层,调节全身代谢;② 缺乏天然IEL的小鼠代谢极度活跃,在喂食高脂和高糖饮食时,对肥胖、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抗性;③ 天然IEL缺乏对心血管病的预防作用,依赖于肠降血糖素GLP-1;④ IEL通过控制GLP-1受体的表达,来调控GLEL-1的生物利用度;⑤ IEL的调控作用在食物短缺情况下提供了生存优势,但当今高脂、高糖饮食情况下却带来了健康负担。

Gut intraepithelial T cells calibrate metabolism and accelerat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01-31, doi: 10.1038/s41586-018-0849-9

【主编评语】机体对食物的代谢受到精密的调控。哈佛医学院何顺及Swirski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整合素β7+天然肠上皮内T淋巴细胞(天然IEL)可通过调节肠降血糖素GLP-1,影响营养物质代谢。该结果对阐释营养物质代谢调控、探究一系列代谢紊乱相关疾病具有参考价值。(@小肠)

Nature:IL-22促进肠道干细胞DNA修复

Nature[IF:41.577]

① 模型小鼠中,缺少白介素(IL)-22信号的肠道干细胞(ISC),在致癌物引发DNA损伤后,无法有效进行DNA损伤修复(DDR),肿瘤易感性增加;② 稳态下,IL-22促进ISC中激酶ATM表达,以诱导DDR及下游关键效应分子p21和Puma等,促DNA修复和细胞凋亡;③ 植物素硫代葡萄糖苷的代谢物(有的有基因毒性),是芳香烃受体配体,能促进肠道3型天然淋巴细胞和γδ T细胞生成IL-22;④ 吃不含硫代葡萄糖苷食物的小鼠,IL-22生成减少,肠上皮DDR通路受损。

Interleukin-22 protects intestinal stem cells against genotoxic stress
01-30, doi: 10.1038/s41586-019-0899-7

【主编评语】肠上皮每天都要接受来自食物和菌群的各种各样代谢物的“洗礼”,有些代谢物具有基因毒性,能导致DNA损伤和基因突变。为了应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肠上皮中的干细胞必须活化DNA损伤修复(DDR)通路,来维持自身基因组的稳定性,并在必要时诱导细胞凋亡,从而减少突变和癌症发生。Nature上线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肠道中特定免疫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IL-22,在诱导肠道干细胞DDR通路活化中的关键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十字花科植物富含的植物素硫代葡萄糖苷,其代谢物可激活这些免疫细胞上的感受器——芳香烃受体,促进IL-22生成,从而使肠道干细胞的DDR通路时刻处于待命状态,限制DNA突变引发的不良后果。(@李丹宜)

Cell:源于肠道的免疫细胞,为大脑“灭火”

Cell[IF:31.398]

① 源于肠道的IgA+浆细胞(PC)和/或浆母细胞(PB),可在稳定状态下离开肠道进入其它组织;② 多发性硬化(MS)小鼠模型(EAE)中,这些免疫细胞可在发病期间进入大脑和脊髓,伴随其在肠道内的数量大幅降低,相似的,MS复发患者粪便菌群结合的IgA减少;③ 去除PB和PC可恶化EAE,而补充源于肠道的IgA+PC可减轻疾病,该保护性作用依赖于PB和PC生成的IL-10;④ 补充促IgA的肠道微生物,或过表达BAFF以增加肠道IgA+PC,均可使小鼠抵抗EAE。

Recirculating Intestinal IgA-Producing Cells Regulate Neuroinflammation via IL-10
01-03, doi: 10.1016/j.cell.2018.11.035

【主编评语】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性疾病,与肠脑轴机制有关。Cell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肠道内经共生菌群“培训”而能生成IgA的B细胞,可在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期间离开肠道进入大脑。如果将大脑炎症比喻为着火,那么这些B细胞就相当于是灭火的消防员;当其数量充足时,可使小鼠对EAE产生抵抗。这些发现不仅进一步揭示了肠道与大脑在免疫方面的密切关联,阐明了肠道菌群相关的IgA+ B细胞在MS中的保护性作用,也为靶向肠道治疗MS提供了思路和证据。(@李丹宜)

Cell:肠-脑轴如何连接食物与行为

Cell[IF:31.398]

① 动物通过适应性行为响应食物摄取,肠-脑轴可能在相关的行为调节中起作用;② 鉴定出秀丽隐杆线虫的肠道5-羟色胺能神经元NSM可被食物摄取激活;③ 发现2种新型且保守的酸感知离子通道(ASIC)——DEL-7及DEL-3,介导了食物摄取引起的NSM神经元活化;④ 当线虫进食时,激活NSM神经元可减缓其运动速度;⑤ DEL-7上的特定点突变可改变NSM神经元的动态及相关的线虫行为动态。

ASICs Mediate Food Responses in an Enteric Serotonergic Neuron that Controls Foraging Behaviors
2018-12-14, doi: 10.1016/j.cell.2018.11.023

【主编评语】Cel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线虫中鉴定出了一种肠道5-羟色胺能神经元NSM,可被食物摄取激活,从而调节线虫的行为,而食物摄取对神经元的激活是由两种酸感知离子通道(ASIC)所介导的。(@沈志勋)

Science:加工食品如何影响肠脑信号和食物选择

Science[IF:41.058]

① 进食后,脂肪信号活化小肠PPARα,经迷走神经传入大脑,而碳水化合物信号经糖氧化激活门静脉感受器,经未知神经机制入脑,激活大脑奖赏区;② 这些代谢性神经传入机制令大脑感知食物营养/热量,与对食物的主观认知发生互作,共同影响食物选择;③ 加工食品可使肠脑轴信号失真,可能促进肥胖和代谢紊乱,比如添加非糖甜味剂使食物甜度与热量不匹配,对餐后生热等代谢过程和食物选择造成不良影响,而高脂高碳水食物易引发上瘾和过度进食。

Processed foods and food reward
01-25, doi: 10.1126/science.aav0556

【主编评语】现代加工食品在给人们带来美味和便利的同时,可能促进了肥胖和代谢疾病。Science本周发表的观点文章,介绍了大脑感知食物营养和热量(如脂肪和糖)的肠脑轴信号机制,及其在强化食物选择行为中的作用,并讨论了加工食品对这些信号传输的潜在影响和后果,值得参考。(@李丹宜)

菌群-肠-脑轴的机制及临床意义(综述)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7.683]

① 肠道和脑之间通过涉及神经、内分泌和炎症机制的通路进行双向沟通,肠道屏障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影响肠-脑轴;② 脑与肠道菌群的互作在生命前3年(包括产前)开始发育并持续到成年阶段,且受到出生方式、营养、抗生素和生活压力的影响;③ 肠-脑轴的破坏可促进神经发育障碍相关疾病的发病,包括IBS、自闭症、焦虑、多动症、肥胖等;④ 肠-脑轴或可成为相关疾病新药开发的靶点,“精神益生菌”(psychobiotics)或可用于调节脑功能及行为。

The Gut-Brain Axis and the Microbiome: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2018-10-04, doi: 10.1016/j.cgh.2018.10.002

【主编评语】来自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菌群-肠-脑轴的互作机制,并讨论了肠道菌群与脑的互作在相关疾病的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沈志勋)

Science:肠内生存不易,倒位子或是细菌适应肠道环境的利器

Science[IF:41.058]

① 倒位子(inverton)是能发生可逆性倒位的基因间区域,是细菌适应环境的一种遗传机制;② 开发算法从5万多个细菌基因组中鉴定出4686个倒位子,在肠道菌中较普遍;③ 含有启动子的倒位子大多调节胞外产物,如荚膜多糖,提示细菌表面结构多样性对其在肠道内定殖的重要性;④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启动子,其所处倒位子的方向可在抗生素处理后从“关闭”变为“打开”;⑤ 同一菌株的倒位子在粪菌移植后可改变方向,体现宿主施加的选择压力有个体差异。

Invertible promoters mediate bacterial phase variation,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host adaptation in the gut
01-11, doi: 10.1126/science.aau5238

【主编评语】细菌如何适应变化的环境?Science发表的最新研究表明,一种称为倒位子(inverton)的遗传元件可能在肠道菌适应肠内环境中有重要作用。含有启动子的倒位子可翻转方向,使其调控的基因表达状态在“开”和“关”之间切换,从而在需要的时候让细菌表达有利于其生存的基因,比如与细菌表面结构分子和抗生素耐药性有关的基因,前者有助于细菌-环境(比如宿主免疫)互作,后者能帮细菌抵御抗生素的毁灭性打击,从而使细菌更好的在肠道等宿主环境中安居。(@李丹宜)

Cell:9428个人体宏基因组!探索全球人类微生物组中的广大未知

Cell[IF:31.398]

① 对涵盖不同年龄、地域和生活方式的9428个人体宏基因组进行组装,获得4930个物种、154723个微生物基因组;② 77%的物种是此前未知的(uSGB),大大增加了人类微生物组多样性和参考基因组,使粪便样本中匹配到参考基因组的宏基因组读段从67.76%提高到87.51%;③ uSGB在样本中普遍存在,主要来自非西化人群,有些uSGB包含上千个基因组,鉴定出一些常见的肠道uSGB,并扩展了细菌和古菌门;④ 注释了285万个基因,许多与婴儿发育或西方化等相关。

Extensive Unexplored Human Microbiome Diversity Revealed by Over 150,000 Genomes from Metagenomes Spanning Age, Geography, and Lifestyle
01-17, doi: 10.1016/j.cell.2019.01.001

【主编评语】Cell发表的一项微生物组最新研究,对32个国家不同人群、生活方式、年龄段和身体部位(粪便、口腔、皮肤和阴道)的9428个人体宏基因组进行大规模组装,发现了大量的未知微生物物种和基因组,使人类微生物组的参考基因组规模翻了1倍,大大扩展了人们对人体微生物组多样性的认知,将为后续研究——特别是在菌株水平的肠道和口腔微生物组研究,提供很大助力。(@李丹宜)

Science新闻:肠道菌群,你的微生物“生命之钟”

Science[IF:41.058]

① 研究者使用机器学习分析了1165名健康人的3600多个肠道菌群样本,初步锁定了90%样本中均含有的95种细菌;② 其中有39种细菌与年龄预测明显相关,算法预测的年龄可精准到4岁以内;③ 随年龄增加,霍氏真杆菌等变得丰富,而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的普通拟杆菌会减少;④ “菌群老化时钟”不仅能预测人体年龄和衰老速度,也可用于研究饮食、抗生素等物质对人体衰老和健康的影响;⑤ 这种菌群时钟特征的普遍性,以及其与衰老的因果关系,仍需深入研究。

The bacteria in your gut may reveal your true age
01-11, doi: 10.1126/science.aaw6459

【主编评语】Science上周发表的新闻对bioRxiv上一项预印版的研究进行了报道(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early/2018/12/28/507780),该研究用机器学习算法可通过分析肠道菌群组成来预测人体年龄,误差在4岁以内,说明菌群或许可作为标志物用于衰老相关研究。虽然因果性仍待更多研究阐明,但肠道菌群与衰老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已无法否认。(@李丹宜)

中国药科大学:全方位揭示人类肠道菌群中的细菌胆盐水解酶

Microbiome[IF:9.133]

① 分类鉴定人肠道菌群胆盐水解酶(BSH),并阐明6个大陆的11个人群中各种细菌BSH的丰度和活性差异;② 首次发现BSH分布于117个属的591株人类肠道细菌中,其中27.52%菌株含不止1个BSH基因;③ 不同人群中BSH分布模式显著变化,基于系统发育将BSH重新划分为8个系统型,其中T3酶活最高,仅见于乳杆菌,T5和T6主要来自拟杆菌属且常见旁系同源物;④ BSH的相对丰度与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多效相关性,故BSH对未来BA代谢相关疾病研究至关重要。

Taxonomic profiling and populational patterns of bacterial bile salt hydrolase (BSH) genes based on worldwide human gut microbiome
01-23, doi: 10.1186/s40168-019-0628-3

【主编评语】胆盐水解酶(BSH)在胆汁酸代谢中有重要作用,存在于多种肠道细菌中。Microbiome近期发表了来自中国药科大学团队的研究,主要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人类肠道菌群中的BSH蛋白序列进行全方面分析,包括其在不同肠道菌中的分布、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和活性差异,并对BSH进行类型划分和活性比较,还分析了BSH丰度与代谢疾病的关联,对未来研究菌群胆汁酸代谢和相关疾病,有重要参考意义。(@李丹宜)

刘宏伟+刘双江:狄氏副拟杆菌改善小鼠肥胖和代谢障碍

Cell Reports[IF:8.032]

① 在遗传和饮食诱导的两种肥胖小鼠模型中,口服狄氏副拟杆菌(PD)可改善代谢,控制体重、减少高血糖和脂肪肝;② PD可转化胆汁酸,增加次级胆汁酸石胆酸(LCA)和熊去氧胆酸(UDCA),还能产生琥珀酸;③ 补充LCA+UDCA可活化肠道FXR-FGF15通路、恢复肠道屏障完整性,从而缓解小鼠高血脂;④ 琥珀酸可结合果糖-1,6-二磷酸酶并增加其活性,从而促进肠道糖异生,补充琥珀酸可减轻小鼠高血糖;⑤ 补充琥珀酸+LCA+UDCA对肥胖小鼠的益处与补充PD相似。

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 Alleviates Obesity and Metabolic Dysfunctions via Production of Succinate and Secondary Bile Acids
01-02, doi: 10.1016/j.celrep.2018.12.028

【主编评语】Cell Reports刚刚发表了由中科院微生物所刘宏伟和刘双江团队合作完成的研究,揭示了肠道共生菌狄氏副拟杆菌(PD)通过影响肠道胆汁酸代谢和生成琥珀酸,改善小鼠肥胖和糖脂代谢的机制,表明PD具有成为益生菌的潜质。该研究不仅加深了对肠道共生菌生理作用及机制的理解,还首次证明了琥珀酸是肠道糖异生通路限速酶——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的天然配体和激动剂,提示靶向FBPase的激动剂是降糖药物研发的新思路。(@李丹宜)

香港中文大学:168项粪菌移植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IF:7.357]

① 纳入168研究,对粪菌移植治疗中的供体特征、筛选条件、管理执行、临床结果及不良事件进行荟萃分析,主要为艰难梭菌感染(CDI,108项)及IBD(31项)的治疗;② 1513名供体,58%为男性,平均年龄34.3岁,平均BMI 21.6;③ 不到50%的研究以可传染病原体对供体进行了筛选;④ CDI的治愈率为95.6%,而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的最终缓解率分别为39.6%及47.5%;⑤ 不同的粪菌移植方式的治愈率或最终缓解率相似,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小于1%。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review of donor features, procedures and outcomes in 168 clinical studies of 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01-09, doi: 10.1111/apt.15116

【主编评语】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上发表来自香港中文大学Siew C Ng团队的一项荟萃分析研究,对168项粪菌移植中的供体特征、筛选条件、管理执行、临床结果及不良事件进行了荟萃分析。(@沈志勋)

南昌大学聂少平:饮食与中药如何影响肠道菌群改善糖尿病(综述)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IF:6.015]

① 临床试验证实,用膳食成分和中药调节肠道菌群,可改善2型糖尿病(T2D);② 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等膳食和中药活性成分,可改变肠道菌群组成(抑制致病菌、促进有益菌),影响菌群代谢产物,抑制有害物生成,改善肠道环境;③ 短链脂肪酸等有生物活性的菌群产物,可靶向肠、肝、胰腺等多个组织器官,改善肠道屏障、糖脂稳态、胰岛素抵抗和炎症;④ 靶向Akk菌改善代谢,以及结合多种膳食和中药成分来靶向多个通路,或是防治T2D的有效策略。

Dietary compound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meliorate type 2 diabetes by modulating gut microbiota
2018-12-20, doi: 10.1080/10408398.2018.1536646

【主编评语】来自南昌大学聂少平团队的综述,近期在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发表。该综述详细总结了膳食成分和中药如何调节肠道菌群,从而改善2型糖尿病,并提出应从肠道菌群的角度出发,基于”多组分针对多靶点”的原则,研究用不同的膳食成分组合防治糖尿病。(@李丹宜)

JAMA:抗生素使用需要谨慎再谨慎

JAMA[IF:44.405]

① 抗生素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也很多副作用,如艰难梭菌感染、抗生素耐药性和菌群改变;② 医生在开处方时,需要扪心自问四点:该病人有必须使用抗生素的感染吗?是否已获得致病菌的培养物,应该从哪种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开始?一天多过去了,能停止使用抗生素或缩小使用范围吗,可以从静脉注射改为口服吗?病人需要多长时间的抗生素治疗?③ 优化抗生素的使用,对于减少抗生素相关危害和抗生素耐药性的传播至关重要。

Rethinking How Antibiotics Are Prescribed: Incorporating the 4 Moments of Antibiotic Decision Making Into Clinical Practice
2018-12-27, doi: 10.1001/jama.2018.19509

【主编评语】抗生素至关重要,同样也危害重大,JAMA观点文章认为,抗生素使用时,不应该依赖于限制性做法,例如在开具某些抗生素之前需要批准,或说服性做法。临床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更加严格谨慎,时刻警醒,以避免抗生素的不良影响。(@可乐)

Gut:抗生素诱导产生的肠道单优势菌

Gut[IF:17.016]

① 服用常用的头孢菌素(头孢曲松)后,一个归属于厚壁菌门的未知菌种的相对丰度增加了92%,绝对丰度增加了2000倍;② 至少1/3的成年人肠道内存在少量的该细菌,且该菌与典型的益生菌生态特征相似,在健康宿主体内比较稳定;③ 抗生素干预后,可导致宿主肠道菌群的长期变化,菌群重塑过程中有九种共生菌消失,该未知菌为首次发现的单优势入侵菌;④ 人类肠道中有大量数量不多但很常见的菌群,应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纵向研究。

Antibiotics-induced monodominance of a novel gut bacterial order
01-18, doi: 10.1136/gutjnl-2018-317715

【主编评语】抗生素的使用会导致肠道菌群剧烈的变化,但也为发现一些低丰度细菌提供了可能。本研究发现了使用头孢霉素后显著增殖、获得定殖优势的新菌种,阐释了抗生素使用后对肠道菌群的负面影响,以及停药后菌群恢复特征,对于研究肠道菌群变化、抗生素副作用等具有参考价值。(@小肠)

Lancet:全球饮食和食物生产转型,迫在眉睫

Lancet[IF:53.254]

① 全球有8亿多人缺少食物,更多人因饮食质量低下而罹患慢性疾病;② 食物生产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氮磷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水和土地资源滥用,威胁生态和地球系统的稳定性;③ 引导食物转型已迫在眉睫,一系列健康饮食和可持续食物生产的科学目标和方法,将有助于促进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④ 健康饮食包括:多吃蔬菜、水果、全谷、豆类和坚果等健康食物,吃不饱和脂肪而非饱和脂肪,减少红肉、糖、精制谷物和高度加工食品等不健康食物。

Food in the Anthropocene: the EAT–Lancet Commission on healthy diets from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
01-16, doi: 10.1016/S0140-6736(18)31788-4

【主编评语】虽然全球食物产生的步伐与人口增长基本能保持一致,但仍有很多人在忍受饥饿,还有更多人因为饮食质量低下而面临健康威胁,患上肥胖、心血管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不仅如此,现代食物生产系统对地球的“健康”也造成重大威胁,甚至超过地球能承受的限度。因而,人类的饮食和食物生产系统,已到必须转型的时候了。为此,《柳叶刀》特别展开了EAT-Lancet项目,提出了一系列健康饮食和可持续食物生产的科学目标和方法,以实现人类和地球的双重健康。(@李丹宜)

BMJ:好大一盘棋!可口可乐公司影响了中国的健康政策和科学导向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23.259]

① 可口可乐在中国通过资金、人脉、产品营销和建立国际生命科学学会(ILSI-China)等复杂手段,确保中国的抗击肥胖的政策不影响其利益;② ILSI-China为中心的学术-政府-产业三方合作,直接参与了肥胖防治指导意见的制定,在肥胖问题上的影响力甚至可能超越政府;③ ILSI-China通过开展会议、资助科研和公众健康活动,强调运动和均衡饮食,却淡化饮食控制在肥胖管控中的关键作用;④ 缺乏对这类企业行为的监管,可能会恶化中国的肥胖问题。

Making China safe for Coke: how Coca-Cola shaped obesity science and policy in China
01-09, doi: 10.1136/bmj.k5050

【主编评语】欧美地区对含糖饮料的管控导致可口可乐市场的萎缩,而中国成为该饮料巨头的重点开发市场。哈佛大学的中国社会学家Susan Greenhalgh指出,可口可乐在中国建立的复杂关系网络很可能影响中国抗击肥胖的卫生政策,导致政府和民众忽略限制高糖食品的重要性。本文对肥胖相关的政策制定、食品市场监管和科研导向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小肠)

Science:微生物守护皮肤健康

Science[IF:41.058]

① 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可以感受到表皮葡萄球菌(表葡)释放的短链脂肪酸,调节自身生长速率和炎性反应,作用于伤口愈合;② 表葡也参与适应性免疫的发展过程,帮助建立皮肤对包括表葡在内的体表微生物耐受性;③ 表葡与病原菌之间存在拮抗作用,例如在鼻腔中通过分泌抗菌肽来抑制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④ 表葡有时会引起败血症,并可能会与金葡合并感染,尽管共感染可以降低炎性反应;⑤ 小鼠实验中表葡还可抑制紫外线诱发的皮肤细胞癌变。

Microbial guardians of skin health
01-18, doi: 10.1126/science.aat4326

【主编评语】Science近期发表了一篇观点文章,介绍表皮葡萄球菌这一常见皮肤微生物对皮肤健康的影响。与肠道菌群一样,皮肤菌群也在促进组织免疫、修复和抗菌防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还可能会抑制皮肤癌变。(@高春辉)

微生物组跨域及与病毒的互作(综述)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IF:13.439]

① 细菌和古菌是消化道微生物组的主要成员,具有帮助消化食物、训练免疫系统、调节代谢水平等作用;② 真菌所占比例通常较小,但其在一些身体部位(如白色念珠菌于口腔)的定殖过程与细菌物种形成了各种拮抗或合作关系,可影响疾病过程;③ 据估计蠕虫感染了约10亿人,一些热带病的病理学和蠕虫疗法都与蠕虫与细菌的互作密切相关;④ 病毒研究严重依赖宏基因组,是微生物组的暗物质,肠道生态失衡可改变病毒组,而病毒也可以帮助预防细菌感染。

Cross-Domain and Viral Interactions in the Microbiome
01-09, doi: 10.1128/MMBR.00044-18

【主编评语】尽管热心肠日报一般将Microbiome译为菌群,但是我们知道微生物组的成分不仅仅只有菌。它的主要成员是细菌,但同时还包括真菌、古菌、病毒和一些可能的真核生物。作为一个整体,它们共同影响宿主的健康和行为。因此,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 综述600篇参考文献,告诉你想知道的一切。 总体上,人体微生物组(包括肠道、口腔、女性阴道和皮肤等)的量级估计为10^13-10^14个细菌,10^12-10^13个真菌,0-10^4蠕虫和10^14-10^15病毒。细菌主要是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疣微菌门的微生物;真菌主要是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病毒主要是有尾噬菌体、微小噬菌体和一些宿主病毒;蠕虫则包括吸虫、线虫和绦虫等。(@高春辉)



炎症性肠病高分文献

一图读懂:溃疡性结肠炎下的肠道反应及治疗方法

Nature[IF:41.577]

① 溃疡性结肠炎状态下,肠道屏障被破坏,正常状态下腔内免疫耐受的共生菌或有益菌进入肠粘膜固有层,形成免疫反应的恶性循环,导致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② 现有药物和疗法具有缺陷,氨基水杨酸、单克隆抗体类药物不一定对所有患者都有效,而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副作用或不良反应过大;③ 新的治疗策略正处于临床试验,局部免疫抑制、炎症通路阻断、肠粘膜加固和菌群干预手段有望用于缓解患者症状。

Gut reaction
2018-11-07, doi: 10.1038/d41586-018-07277-1

【主编评语】溃疡性结肠炎是涉及免疫反应、结肠结构变化和肠道菌群的复杂疾病,目前缺乏疗效长期、稳定、广泛且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Nature Outline系列近期介绍了溃疡性结肠炎涉及的生理、免疫机制,并介绍了一系列已有和正在开发的治疗方法,对了解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开发新型治疗方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小肠)


长按二维码,查看一图读懂

JAMA:粪菌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

JAMA[IF:44.405]

① 一项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中,73例轻中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两组,1周内行3次结肠镜粪菌移植(FMT),分别使用厌氧条件制备的健康供体合并粪菌(dFMT,38例)或自体粪菌(aFMT,35例);② 8周后,aFMT组的无类固醇缓解率为9%,而dFMT组为32%,其中42%的患者在12个月时仍维持病情缓解;③ 4和8周时,dFMT患者的菌群多样性上升,特定厌氧细菌/古菌增多,两组的粪便丁酸等SCFA水平无显著差异;④ dFMT组有3例严重不良事件,aFMT组有2例。

Effect of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on 8-Week Remission in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01-15, doi: 10.1001/jama.2018.20046

【主编评语】前两天热心肠日报发的炎症性肠病专题中,特别用一图读懂的形式介绍了溃疡性结肠炎(UC)的机制和疗法。本周JAMA发表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检验了用粪菌移植(FMT)治疗UC的效果。该研究表明,与自体粪菌移植相比,移植来自多名健康供体并用厌氧条件制备的混合粪菌,可更为有效、持久的缓解轻中度UC。在同期配发的社论文章中,作者提出接下来需要展开大型临床试验,并对FMT给药方案、治疗机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适用人群等问题进行检验和优化。(@李丹宜)

特定细菌及代谢产物,影响粪菌移植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

Gastroenterology[IF:20.773]

① 81名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进行双盲试验,分别接受多供体的强化粪菌移植或安慰剂灌肠;② 粪菌移植后缓解的患者,霍氏真杆菌及Roseburia inulivorans富集,且短链脂肪酸生物合成及次级胆汁酸水平增加;③ 粪菌移植后未缓解的患者,微生子梭杆菌、Sutterella wadsworthensis及埃希氏菌属富集,亚铁血红素及脂多糖生物合成的水平增加;④ 供体粪便中的拟杆菌属与粪菌移植受体患者的缓解相关,供体粪便中的链球菌属与患者的未缓解相关。

Specific Bacteria and Metabolites Associated with Response to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2018-12-06, doi: 10.1053/j.gastro.2018.12.001

【主编评语】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了在接受粪菌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后,缓解或未缓解的患者的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差异,鉴定出了与缓解与否相关的特定细菌及代谢产物,并发现供体粪便中的特定菌属影响了粪菌移植的疗效。(@沈志勋)

Nature子刊:详细解读炎症性肠病与肠道菌群变化的关联

Nature Medicine[IF:32.621]

① 通过重复两项长期炎症性肠病(IBD)队列研究,类杆菌、厚壁菌菌和变形杆门是区别患者与健康人群的主要细菌;② 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菌群结构异于健康人群,CD患者的菌群紊乱程度更甚于UC患者;③ CD和UC患者分别具有特征性的细菌互作网络,包含毛螺菌科和瘤胃菌科的互作网络的紊乱,与疾病的频繁复发、抗TNF-α抗体治疗低效化相关;④ 当CD患者炎症部位被切除后,上述互作网络的结构变化是康复期内疾病复发的标志。

Microbial network disturbances in relapsing refractory Crohn’s disease
01-21, doi: 10.1038/s41591-018-0308-z

【主编评语】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宿主的基因差异不能完全预测疾病易感性、疾病程度等信息,肠道菌群变化有望用于填补对IBD预测、诊断、分型领域的空白。本文发现IBD患者的肠道菌群异于健康人群,存在与疾病类型相关的细菌互群网络;通过分析菌群互作网络的变化,可以推测影响疾病宿主、环境因素。本文的结果对系统性研究IBD中菌群变化和相关影响因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小肠)

Immunity:肠道菌群影响IBD的机制

Immunity[IF:19.734]

① 纳入17名健康人和15名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粪便样本,对无菌小鼠进行粪菌移植;② 在受体小鼠肠道中,IBD菌群可诱导更多的辅助性T细胞(Th)2和Th17,而健康菌群能诱导更多的RORγt+调节性T细胞(Treg),两种菌群对FoxP3+Treg的影响无差异;③ 在结肠炎易感小鼠模型中,与健康菌群相比,定植IBD菌群可加剧疾病;④ 人类供体菌群在受体小鼠中诱导RORγt+Treg和Th17的比例,可准确预测供体的IBD疾病状况和受体模型小鼠的结肠炎严重程度。

Microbiotas from Human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lter the Balance of Gut Th17 and RORγt+ Regulatory T Cells and Exacerbate Colitis in Mice
01-15, doi: 10.1016/j.immuni.2018.12.015

【主编评语】炎症性肠病(IBD)与肠道菌群相关。Immunity本周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IBD患者的菌群可改变无菌受体小鼠的肠道CD4+ T细胞稳态,增加Th17、减少RORγt+Treg,而且菌群对这两种T细胞的诱导作用,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这些发现说明,在易感个体中,肠道菌群对Th17和RORγt+Treg的影响,可能是其促进IBD的普遍机制。(@李丹宜)

Gut:不同膳食纤维在结肠炎小鼠中的不同作用

Gut[IF:17.016]

① 小鼠喂食纤维素、菊粉或果胶,并使用IL-10受体中和抗体(αIL-10R)诱导结肠炎;② 菊粉恶化了αIL-10R诱导的结肠炎,而果胶则在疾病中起到了缓解作用;③ 菊粉恶化结肠炎伴随着丁酸盐产生菌的富集及盲肠丁酸盐水平的提高,抑制丁酸盐的产生可缓解菊粉引起的结肠炎恶化;④ 增加盲肠丁酸盐的水平可恶化喂食纤维素的小鼠的结肠炎;⑤ 丁酸盐水平的升高与IL-1β活性的增加相关,抑制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可缓解结肠炎。

Microbiota fermentation-NLRP3 axis shapes the impact of dietary fibres on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01-22, doi: 10.1136/gutjnl-2018-316250

【主编评语】膳食纤维对IBD患者的作用尚有争议。Gu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结肠炎小鼠模型中,不同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可引起不同的作用,菊粉恶化了结肠炎,而果胶则可改善症状。菊粉对结肠炎的恶化与其促进丁酸盐产生菌的富集相关。(@沈志勋)

Nature Reviews:大数据用于IBD研究,前景广阔(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16.99]

① 大数据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② 由于炎症性肠病(IBD)的异质性等特点,实施大数据分析不仅可补充当前的研究工作,也可能是解开疾病复杂性的唯一途径;③ 大数据在IBD研究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包括疾病与疗效的预测,确定其异质性表型,药品安全与开发和精准用药等;④ 在IBD研究中可用的大数据来源,包括电子病例、临床试验数据、电子健康应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微生物组数据等,具有优势和局限性。

Big data in IBD: a look into the future
01-18, doi: 10.1038/s41575-019-0102-5

【主编评语】大数据方法被越来越多的用于医疗研究领域,包括对很多异质性疾病的研究。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发表的一篇最新综述,介绍了大数据的定义和特点,着重讨论了大数据方法在炎症性肠病研究中的应用。(@李丹宜)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李丹宜,杜海洋,张键波,沈志勋,栾晓东,高德岷,马丹辉,小肠,吴芹,Mona,梁婷婷,赵梦垚,李珊珊,高春辉,董亚净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131 | Nature再双发:揭秘肠道免疫与食物代谢、肠道干细胞的关系

0130 | 钠盐,不仅仅是调料

0129 | 怎么吃预防代谢疾病?菌群代谢物有话说

0128 | 益生菌近期临床研究知多少

0127 | 油炸食品的潘多拉魔盒——油炸食物究竟能带来多少健康负担

0126 | Science:要小心!加工食品可能“扭曲”大脑对食物的感知

0125 | 药物疗效好不好?肠道菌群影响可不小

0124 | Nature两连发:深度揭秘肠道菌群与免疫的亲密关系

0123 | JAMA:少吃糖改善脂肪肝,靠谱

0122 | 饮食新风尚?JAMA剖析为啥食用昆虫受青睐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