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清小说研究(季刊)2022年第2期(总第144期)目录及文章摘要

期刊编辑部 明清小说研究期刊 2022-06-09

古代小说中的螺女故事形态、传播路径及文化阐释

·万晴川  万思蔚·

内容提要  殷人以水为德,已产生海螺崇拜,螺又形似女阴,故以少女形象呈现。螺女故事形成ABC三种类型。A型故事产生于魏晋六朝,主要写天汉素女受天帝派遣下凡与谢端“作妇”或“权为守舍炊烹”,螺女后升空而去。但《幽明录》中吴龛故事是异型类,成为唐代B型故事的改编底本,主要写吴堪与溪水女神结为夫妻,斗败好色的县宰后升仙而去。而唐《集异记·邓元佐》又是另一个异型故事,写邓元佐与螺女缠绵后,“自此栖心于道门”,遂又诱发了明代C型螺女修道故事。三种类型的故事不断承衍、变异和改写。从传播路径看,螺女故事最早滋生于福建沿海,自六朝开始向江浙内地传播,并由海螺之神变为溪水或泉水之神,在明末《旌阳宫铁树镇妖》中,螺女又兼有海神与江水神的双重身份。

关键词  螺女故事  结构形态  文化渊源

 

杨家将故事在南宋民间的接受与传播

·蔡连卫·

内容提要  南宋时期,杨家将故事的传播受众包含了从平民文人到科举士子、从边境士兵到普通百姓、从文艺观众到道教中人的广泛群体,在民间的影响越来越深远;传播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不仅传播基本史实,肯定歌颂杨业祖孙的忠勇精神,也形成虚构故事,逐步脱离忠实于历史事实的历史叙述层面,以历史事实与虚构故事的双重面貌在民间并行传播。杨家将故事在南宋民间的接受与传播,为后世杨家将故事的丰富发展奠定了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更为坚实的故事基础,也开启了杨家将故事脱离历史叙述进入文艺虚构、蓬蓬勃勃发展、轰轰烈烈传播的大门。

关键词  杨家将  南宋  民间  接受  传播

 

时事小说如何写实——以《樵史演义》为考察中心

·柏英杰·

内容提要  时事小说是明末时出现的一种特殊小说类型,本文从素材择取和文体构建两个层面探讨时事小说如何写实。以《樵史演义》为代表的时事小说主要从文献资料和民间传闻择取素材。这些素材既确保了小说的主要内容真实可信,又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民众面对时局变化的普遍心态和认识。时事小说的文体以事件为编写重心,采用史传结构将事件有序编排;同时又采用“演义”之法对史料中的若干记载予以补充,让读者对历史事件有了更丰富、鲜活的感受。时事小说在写实方面的探索,对当下的“非虚构”写作仍有启迪价值。

关键词  时事小说  《樵史演义》  写实

 

试论明代小说中钞关书写之意象版图与空间隐喻

·杨国明·

内容提要  明代小说中的钞关书写展现了远比一个征税机构丰富得多的政治经济表征及社会生活内涵。其不仅呈现了完整的钞关版图,且作为整体意象还附丽了鲜明的时代感与真实感,表现出特别的空间隐喻及社会意义。作为公共空间及交通枢纽吐纳了江湖险恶及情色浮华,作为税收场所辐射着商业都会之繁荣与凋敝,而作为权力空间又折射出了制度与人性的黑暗与光辉。

关键词  明代小说  钞关书写  评论

 

晚明江南运河城市文化与金圣叹审美观念的形成

·吴  蔚·

内容提要  明清时期,物产的丰富和运河水路的发达,使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的中心。运河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存在,保障了大江南北物质资源和思想资源的交流与互渗,也促进了市民精神和大众文化的勃兴。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是多元共享的、雅俗并举的。金圣叹作为明清时期小说、戏曲评点史上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审美思想独具一格,化“俗”为“雅”,起到了融通古今、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从这层意义上,可以将金圣叹视为江南运河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风向标。

关键词  运河文化  城市文化  金圣叹  雅俗共赏

 

创作论视域下的“三言”“二拍”与大运河

·张俊福·

内容提要  深入探究小说家的生活世界与其小说艺术世界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把小说文本世界回归具体历史语境的基础,从而有利于在语境化的时空中更好地还原小说文本世界所依据的某些真实生活文化信息。“三言”“二拍”中大运河因素的凸显就有着冯梦龙和凌濛初作为“运河边人”的生活经历投射,不管是在大运河背景下呈现的商贾生活还是民俗百态,都与他们自身的生活世界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于运河文学的研究而言,深入探索这种生活世界与文学艺术世界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助于在作家和文本的二维层面上还原更加真实、更加鲜活的运河生活文化图景。

关键词  “三言”“二拍”  创作论  大运河  生活世界  民俗

 

新航路开辟与明清小说中的涉外认知

·郑安光·

内容提要  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奠定了现代世界体系的基础,开辟了中欧直接交流的新路径。这一历史进程在时间上跨越明中期至清中期,恰逢明清小说创作的繁荣时期。新航路的开辟对明清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来自“新世界”的物种、产品和知识成为了小说的描写对象;小说中所反映的经济生活、贸易活动和货币金融等因素表明中国已不自觉地成为了第一个全球化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人们的生活方式、自然观念等在新输入产品和贸易活动的影响下受到欧洲文明的浸润,封闭的传统涉外认知体系出现一些缺口。明清小说的涉外认知并非仅仅是东方主义式的对“他者”刻意的贬低塑造。新航路开辟后至鸦片战争之前,面对来自西方的新物质文明及其背后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思想观念,中国人秉持的是一种基于实用主义的开放心态,呈现出某种“文明互鉴”的特质。

关键词  新航路开辟  现代世界体系  明清小说  涉外认知  文明互鉴

 

法天贵真:《红楼梦》的道家生命观及其美学精神

·周  翎·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分析冷香丸的配方和疗效及其蕴含的中医医理和道家思想,揭示薛宝钗之病的实质和冷香丸之蕴意。在宝钗“热毒冷香”的背后,实则是其“女儿真性”之遮蔽,相对于黛玉的“热肠冷眼”,宝钗是“热面冷心”,二人病情不同,性情不同,人生旨趣不同,生命之香不同,精神境界不同,故而作者赋予二人全然不同之艺术形象,这与作者秉持的生命理想及其美学主张相关联。本文试图从这几个层面,剖析作者所寄寓的与“法天贵真”相契合的道家生命观及其美学精神。

关键词  法天贵真  《红楼梦》  道家生命观  冷香丸  美学精神

 

《红楼梦》中漆器的文化功能及其叙事意义

·蒋克岩·

内容提要  《红楼梦》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工艺美术史上也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象征着权利、财富与地位的漆器作为贵族工艺的代表,多次在小说文本中被提及,成为作者曹雪芹重要的叙事手段,为小说艺术肌体增添了自然生动的活力,令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独到的叙述视角,也可以体味到作者的文人性情和艺术家特质。本文从漆器的文化功能及其叙事意义角度出发,以曹雪芹的写作风格和“文画合一”的创作视域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阐释。

关键词  《红楼梦》  漆器艺术  工艺美术  创作视域  阅读视野

 

《红楼梦》与《九故事》禅境诗意探析

·任  媛·

内容提要  作为东方诗性智慧的禅宗对文学的浸淫显而易见,禅韵禅思的融入赋予艺术作品以深刻意蕴及诗化风格。《红楼梦》与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集《九故事》便共同在若隐若现的禅境中呈现出隽永的诗意,其中具有非理性色彩的公案包含着禅悟的暗示,机锋、话头的“无意味语”构成对本真探究的玄妙隐喻,诗画的灵秀之气散发清雅冲逸的禅趣美,而作者对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伤情怀亦渲染出禅道的审美意境。

关键词  《红楼梦》  九故事  禅境  诗意

 

“文境”:明清小说“象”“事”“旨”之剖断

·陶  昕·

内容提要  “文境”一词较早见于诗文批评,语义涉及立意、技法、风格、意象等多方面,真正作为叙事术语引入小说评点领域,约在清乾隆年后,语义有境界、情节、风格三类,总体以“象”“事”“旨”三者的圆融一体为审美理想。究其美学本质,则既植根于“诗境”崇虚尚无的哲学基础,又在清代朴学影响下映现儒家文以载道的思想抱负,崇尚澄怀虚静的审美胸襟、重视想象与虚构,以“宾主”“倒行”、击虚避实的事件结撰营造丰富错落的叙事层次,追求含蓄有味或微言大义的“言外之意”,流露出评点者以小说比附经史的用心。

关键词  文境  小说评点  象  事  旨

 

话本小说羼入诗词曲的场域表演性及其影响

·陈  瑜·

内容提要  宋元话本小说所羼入的诗词曲具有场域表演性。宋元话本小说中的诗词曲,与其说是一种炫才,不如说是一种炫技,是真正的表演,说书人借助诗词曲等韵文的吟唱来娱乐宾客、壮其声情,增强其演出的现场效果。因此,羼入其中的诗体韵文不同于唐宋传奇中文人案头阅读之作的雅致工整,而是呈现出来源广泛、体式多变、内容俚俗、叙事功能缺失、格律弱化、词曲互化等特征。话本编纂者对诗词的选择具有基于场域表演需求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自度词、曲与转踏等表演形式被灵活地运用于话本小说中。特别是曲的运用,对后来的明清世情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随着创作者与接受者文化修养的提高,小说羼入诗词曲的场域表演性逐步让位于文人的文学审美。

关键词  话本小说  场域表演  诗词曲

 

通俗类书中文言小说资料的特征及价值

——以娱乐性类书及综合性日用类书为考察重心

·刘天振·

内容提要  明清通俗类书中辑录了大量文言小说资料,涉及古代文言小说的几乎所有文体类型,除了传奇、志怪等主流文体,还有俳谐文、假传、诗话、笑话等非主流文体,其选篇及编排总体呈现如下特征:一是文言小说类型丰富,二是汇聚文言小说非主流文体,三是将文言小说与通俗小说混合编排,四是着意张扬小说的娱乐性,五是追求雅俗共赏之旨趣。这些文言小说资料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于如下方面:充分展示小说文体的内涵,提升文言小说非主流文体的地位,升华地理博物小说的审美性,有裨于小说考证与校勘。

关键词  通俗类书  文言小说资料  学术价值

 

论弘治至万历年间传奇小说之转型与新变

·梁建蕊  李桂奎·

内容提要  传奇体小说大盛于唐,而衰败于宋元,至明代再度凭着大量小说集推出而走向兴盛。只是这次兴盛经历了一番跌宕起伏,并非那么平稳。以“剪灯二话”为代表的明初传奇小说宛如流星划过夜空,至弘治年间方出现转型。尤其是先后问世的《湖海奇闻》《奇见异闻笔坡丛脞》《花影集》《鸳渚志余雪窗谈异》《觅灯因话》等小说集激起明代传奇小说创作的另一风潮。伴随着弘治之后社会文化环境及作者身份等因素的变动,这些小说集在内容、文体方面显示出如下新变:诗文嵌入数量削减而尚俗成分增加,民间化与世情化气息更加浓郁,多采用文后自评体例来传示劝惩教化之义,为迎合读者而标举“奇”“异”。这种种转型与新变大大激发了传奇小说文体的活力,使得仿佛横空问世的清代《聊斋志异》等小说集事实上并非突兀而至。

关键词  去诗尚俗  世情化  崇奇尚异  承前启后  转向

 

《聊斋志异》“《异史》系”抄本例考

·李小龙·

内容提要  通过对《聊斋志异》校勘成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异史》、二十四卷抄本及铸雪斋抄本相似的异文甚多,而与手稿本、青柯亭本差异较大,由此推测《异史》等三种抄本有着与手稿本不同的源头,暂称之为“《异史》系”抄本。这一推论从现存手稿本的涂改之迹亦可得到支持:手稿本系统多同涂改之后的文本,而“《异史》系”抄本则多同涂改之前的文本。当然,手稿本的涂改较为复杂,有一些特殊例证需进一步推考。经过细心比较,我们或许能够认可这样的结论,即“《异史》系”抄本或当录自某一比手稿本更早的录副稿本。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异史  手稿本  二十四卷抄本  铸雪斋抄本

 

《剪灯新话》的朝鲜东传与接受

·刘清涛·

内容摘要  《剪灯新话》作为明初文言传奇小说集于公元1445年前传入朝鲜,它是明初朝鲜对华“事大”政策影响下的中朝两国文化交流的产物。《剪灯新话》东传朝鲜后,在朝鲜国内得到广泛传播,不仅成为朝鲜儒生、胥吏学习汉语的主要读本,而且还成为文人学士文学鉴赏的主要对象,激发了朝鲜王朝儒生和胥吏汉语学习的热情、丰富了朝鲜王朝小说批评理论、推动了朝鲜王朝汉文小说创作的发展。透过对《剪灯新话》朝鲜传入时间、传入原因、接受方式的研究,既可以了解明初中朝两国政治、文化交往的历史现实,也可以窥见中国书籍在朝鲜的传播状态。

关键词  《剪灯新话》  朝鲜东传  文化交流  朝鲜接受

 

从翻译理论视角看《红楼梦》英译的三个维度

·任显楷·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翻译理论的研究视角审视《红楼梦》英译的三个维度。文章所借助的翻译理论涉及语言转换、翻译研究的目的论以及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理论框架。藉由这些理论视角,本文展开针对《红楼梦》英译三个维度的分析,包括翻译实践中的中英语言转换、文学文本的审美鉴赏以及与《红楼梦》相关的文化交际问题。最后,在上述讨论基础上,本文试图以《红楼梦》为例,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建议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  翻译理论  《红楼梦》英译  语言转换  审美鉴赏  文化交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