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们何以不同

裴斐 全国新书目
2024-09-13






梁永安是国内著名的人文学者,先前他谈及爱情和文学的作品在网络上很受年轻一代的喜爱。如今《她们何以不同:52个生活之问》这本书再次以年轻人和女性为切入点,以一个成熟、宽广、敦仁的学者视角,来追寻青年人之迷茫、女性之困窘等等社会现状在历史层面的渊源、社会结构中的位面、通向未来的路径,以及或微观或宏观的改善之道。



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侧重男女性别议题,如男性和女性的人生灰色度比例、女性的自由和独立意志、配得感、婚姻、消费主义、友情、情绪价值、自我安顿、自我重建和批判、阅读等等;第二部分“生活之问”更倾向于解决年轻人的困惑,例青年自身的独特性和社会吞没性之间的关系、劳动和工作的区别、青年人为未来做的准备及社会长期性问题、安全感、原生家庭问题、碎片化阅读和深度阅读、文化圈层建设,以及文化书写等议题。本书Part1和Part2打通的部分正是梁永安老师长于输出的环节:文化和阅读。

先从大的层面切入,梁老师用了这样的题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圈层建设?”

梁老师的观点是,文化圈层的建设是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一种投射,社会本质上发展到了如何的程度,反映在文化圈层建设上就是一种如何的展示。我们如今的社会是多元的、有差异化存在的,这既是一种繁荣,但另一方面存在部分点位上的脱节。

一个健康的文化社会,需要“一种细节的、有机化的连接”,且“文化圈层建设不是抽象的,不是光靠阅读等简单方式可以完成的,它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梁老师认为书店是满足以上从具体到宏观两个需求面的理想载体之一。

首先是,不同背景、经历的读者来到书店,当读者出于某种兴趣或需求拾起一本书时,书籍背后的作者、编辑是一种输出,随后读者出于自身的经历或经验来评价书籍的内容价值时,他们的观点和情绪也是一种衍生输出。这既是文化的一个传播链条,也是作者、编辑、读者三者完成的一种交互语言。

图书实拍

除了作者、编辑、读者之间的隐性交互,书店中的读者们之间存在的的确确的显性交互。一个小小的书店空间内,或许因为喜欢同一个作者、或许对某一本书有共同的感受,那些偶然产生亲切感的读者之间形成交谈、互动、聚合,这就是初步的小型的文化圈层。

继续进一步,“当书店空间因为小而不足以承载某个体量时,这个群体就会移动出去向外扩散,可能外面的某个咖啡馆就会变成某个主题咖啡馆。这群人有了空间的位移,他们建立起来的社会感情、文化心情,就在新的空间里获得了延伸,也就提升了我们整个社会文化空间、公共空间的质量......我们可以把书店当做一个孵化器,不断的衍生出新东西,这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个丰富其内容的现代化过程。”

当然,“想要激活社会,就要对这些地方进行非常好的设计和营造。”

梁老师提到了如今媒体上风行的“City walk”,本质上是重新认识城市,但实际上自从有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学科的那天起,城市宜人尺度一直是动态研究的课题。

我们走过一段时间的另一种道路,俞孔坚老师在《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一书中曾对——一度盛行的巨型尺度广场和成为城市脸面的“某某一条街”等现象——持否定态度。如今不能说那种宏大叙事型的城市建设是走了弯路,每个时代自有其命题和实质地基,但如今我们确实进入一个更精细化、更亲切个体生命的时代节点,梁老师亦说,“我们国家现在也走到了这样的时代节点上,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已经超越了最简单的初级阶段。”

《她们何以不同:52个生活之问》
梁永安 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4.6  59.90元

所以,新都市主义如今强调,一个交通中心半径500米的范围是最佳步行距离。一个人可以不紧不慢的步行,他或她随机的路过花店、咖啡厅、书店等,然后依心情而驻足,与某个同样在街边喝咖啡或买书、买花的同好随机交谈、碰撞、各自离去。这种文化圈层建设是“从空间的到机制的,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连接。”这是“活”的城市。

这个“活”的、充满“生命感”的城市需要宏观层面制度的设计,也需微观层面生命个体的参与。若是制度设计层面离我们相对遥远,那起码从个体参与角度开始,我们作为读者,就从或认真、或松弛、或喜悦的打开一本书,开始吧。

关注+星标,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公众号  |  全国新书目

微博  |  @全国新书目

▼往期推荐▼

苦难教育真的有用吗?


《全国新书目》2024年7月荐书单


那些奥运以外的故事


走进游士与游侠的历史与想象世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全国新书目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