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施美 郑新业|收入增长与家庭能源消费阶梯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气候变化经济学 Author 吴施美、郑新业

本文载于《经济学》(季刊)2022年第22卷第1期,作者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吴施美、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郑新业。获取全文请点击文末“阅读全文”。

农村家庭能源消费是我国能源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不仅会直接影响居民福利,还会对环境、气候和居民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促进农村家庭能源转型不仅是实现中国能源转型的重要命题,也是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客观需要。研究农村家庭的能源消费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1980—2018年间,我国农村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了7.2倍,伴随着能源消费量的快速上涨,中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仍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现象。在能源结构上,虽可供选择的能源消费品日益多元化、用能模式有所改善,但仍未完全弃用木柴、煤炭等传统燃料。为改善这种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我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能源转型的政策措施。例如,我国北方农村在供暖季实施了散煤治理政策,虽然这一政策有效地改善了环境质量,但却引起了气价上升,使得家庭对优质能源支出的承受力不足。尤其对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即使政府已经对设备购置和用能进行了补贴,但仍无法完全覆盖农村家庭的能源消费支出,大多数农村家庭仍无法负担高昂的用能成本。在这样的情况下,理清中国农村家庭能源转型的客观规律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开展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家庭能源消费调查(CRECS)数据,本文在能源阶梯(energy ladder)假说的基础上,讨论了能源阶梯假说和能源堆叠(energy stack)假说的关系,采用定序Probit模型对我国农村居民的用能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家庭收入对居民能源选择的影响。进一步地,文章还探讨了“煤改电”政策对于能源阶梯的影响。
研究发现,首先,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用能品种数量会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趋势。文章认为虽然能源阶梯假说强调的是能源间的线性置换关系,但是不能仅仅以这种单调置换关系否认其所表达的用能质量提升的含义。在家庭能源选择过程中,我们不可否认收入效应对居民能源升级的正向促进作用,但除了收入效应外,能源价格变化带来的替代效应以及燃料供需状况都会使得居民仍然保留对其他能源的使用。居民会根据现实情况有选择地使用各类能源,而非完全淘汰传统生物质能,也就是说能源阶梯过程与能源堆叠过程是共生的。
其次,能源阶梯理论在中国农村地区是成立的,即家庭收入的提升能够助力居民用能的转型升级。与已有文献的结论相比,本文发现对于取暖用途来说,收入对能源升级的影响有限。这可能是由于取暖用途呈现较强的路径依赖,室内温度通常需要通过持续取暖来维持,但长期使用像空调和电暖器这类大功率取暖设备,其成本会远高于家庭可负担水平。因此,收入只是影响可负担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能源价格与能源可获得性。非自发性的能源升级更多地还是需要政府从成本负担角度着手。此外,在政策干预的情况下,收入增长对用能选择的影响也并不显著,政策干预影响了家庭自发向更优质能源阶梯的爬升。
本文所识别出中国农村地区能源阶梯的存在性,对决策者选择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源阶梯存在性的证实意味着高收入地区和人群可以按照自身意愿去选择更优质的能源,而低收入地区和人群受到收入、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能源升级难度较大。因此,政策制定者应加强效率瞄准,制定差别化的财政和能源政策,将原本用于改善高收入人群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财政资金更多地向低收入人群和落后地区倾斜,这将有助于能源转型的全面实现,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实现效用最大化,达到能源转型的双赢。
其次,随着中国农村及偏远地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能源可获得性对中国农村地区能源转型的影响已大幅降低,而能源可支付性仍是农村地区能源转型的重要障碍。政府应加强对政策可持续性的考虑,与其依靠价格补贴来推动能源替代进程,更应该让收入效应发挥作用,同时创新价格机制设计,推进技术升级,通过加强能源标识项目的推广提高用能设备的能源效率,这将进一步推动能源转型的全面实现。
作者简介

吴施美,经济学博士,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方向为家庭能源消费及气候变化经济学。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Nature Energy等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


郑新业,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入选2017年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计划、2015 年度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013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研究领域为能源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金融研究》,以及Nature Energy,Energy Economics, Energy Policy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30余项,曾获2014能源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奖励。

封面配图:https://insidebusinessafricang.com。
文中配图:https://www.sohu.com。

《经济学》(季刊)编辑部

电话:010 62758908

Email:ceq@nsd.pku.edu.cn

网址:https://ceq.ccer.pku.edu.cn


用国际规范的方法,研究中国的本土经济现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