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议纪要 | 第三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教学共同体年会专题报告一

TUIIR 国关新青年 2021-09-21

2020年1月4日,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教学共同体年会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来自全国60多个院校的80多位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科的教师莅临参会。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教授兼系主任张清敏老师在年会上做了题为“中国对外政策教学的定位、对象和方法”的专题报告。


张老师先从每个学科都要清楚自己的学科定位出发,解释了外交(史)、当代中国外交(史)、当代中国对外政策(史)、当代中国对外关系(史)这几个在教学和研究中容易混淆的概念的区别,并且介绍了相关的教材出版情况和内容。他引用萨道义的话“对外政策是政府制定的,而不是由外交家们”,区分了外交学和对外政策研究和教学的不同,强调为什么应该称作对外政策而非外交政策。


随后,张老师提出对外政策研究的对象既包括作为因变量的对外政策或对外行为,也包括作为自变量的影响对外政策的众多因素。对外政策研究的核心是借助科学的方法,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理想的状况是找出两者之间的因果联系(causal-relation),但因为找到因果关系并非易事,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co-relation)则是对外政策研究比较现实和可行的目标。


对于对外政策研究的方法,张老师首先介绍了对外政策研究中描述或对政策的概念化和操作化、分析和理解、评估以及预测四个维度的关系,提出从不同的视角分析、理解对外政策的形成机制是对外政策研究的核心。分析首先要确定分析对象,找到问题。通过描述和概念化来确定研究对象,明确对外政策是什么,是发现问题的唯一途径。只有搞清楚研究或分析的对象,明确了因变量,才有可能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性研究。因受到评估者的政治立场、所处地位、经验和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对外政策的评估往往具有主观性,评估并非对外政策研究和教学的重点。在没有掌握足够事实的基础上,不了解对外政策决策过程或对外政策形成的内在机制,缺乏客观的标准进行的评估,可能是片面的和不客观的。


在描述和解释的基础上,才可能对政策做出预测,开出的政策性“处方”才具有可行性。因为影响对外政策的因素众多,而且随着认识能力提高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还会发现更多影响对外政策的自变量,进行单一结果的直线性预测只会谬误百出,不可能具有学术意义和政策价值。真正的预测是建立在对对外政策形成的内在机制的把握的基础上。他强调描述—分析—评估—预测是一个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入的过程。


最后,张老师分五个阶段介绍了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的发展轨迹和趋势:把中国当作统一行为体的第一代研究(1950—1960);试图从中国国内政治和国际上的三角关系视角为代表的第二代研究(1960—1980);以制度主义视角、认知视角为代表的第三代研究(1980—1990);以决策研究为代表的第四代研究(1990—2000);以及当前多种研究视角融合的第五代研究。通过梳理对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外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的新特点:从描述到分析,由知其然转向知其所以然;研究视角的多元化;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既包括定量的方法也包括定性的方法;从历史的描述到借助不同理论的分析;教学内容由简单的知识灌输到借用不同的理论工具揭示中国对外政策的内在逻辑等。


张老师精彩的报告结束后,有几位老师提出了自己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困惑,涉及中国对外政策的教学、国内现有对外政策分析教材的缺陷等问题,张老师一一做出回应。

专题讨论



“中国对外政策的教学与教材”专题讨论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徐进老师主持,外交学院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常伟民老师、同济大学戴维来老师、复旦大学朱小略老师、中央财经大学张旗老师等进行了教学中的经验分享。老师们主要围绕教材的选用、编写,学生对教材的偏好、对学科的期待,教师教学与科研的互动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针对老师们提出的课堂教学是教知识还是教方法问题,张清敏老师认为本科生的教学应该是侧重于讲授知识,而研究生的教学则应侧重于传授能力,也就是教授学生掌握自主和创新研究的方法。他认为,好的教学一定是与好的研究互相促进的,创新性的教学一定会对科研提出更高的要求,优质的科研成果反过来一定会带动教学,成熟的教学一定不是照本宣科式的,而是需要老师通过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让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使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起来。


张老师还分享了他在硕博课堂上教学经验。他在教学中不再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是侧重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平时作业要求学生至少选择四篇优秀的学术作品,去分析、解构文章的逻辑框架,学习别人提出问题、论证问题、文献回顾、构建新的理论框架的研究思路,然后根据同样的方法设计自己的研究。这是他多年来从事研究生教学所摸索出来的一套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研究能力,特别是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设计是非常有益的。



张清敏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外交学与中国外交、对外政策分析与中国对外政策等。曾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2013年)称号,荣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2013年)。在相关领域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译作多部,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对外关系读本》《美国对台军售政策研究:决策的视角》《当代中国外交》《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外交》《总统人格:伍德罗·威尔逊的精神分析》和《小集团思维:决策和大失败的心理学研究》等。曾在多所国外知名高校访问和讲学,任美国Foreign Policy Analysis创刊编委,英国牛津大学Diplomacy and Foreign Policy副主编,《外交评论》《国际政治科学》和The Hague Journal of Diplomacy编委。


国关新青年

NEW THOUGHT NEW VISION

长按二维码关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