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语教学与研究 | 大国语言战略:新时代外语教育的挑战与变革 (文/ 杨丹)

杨丹 北外学术期刊
2024-09-04



主编:王克非 

副主编:王文斌

邮发代号:2-130




大国语言战略:

新时代外语教育的挑战与变革

北京外国语大学 杨丹




提要:大国语言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外语在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技术之变,本文结合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深入剖析我国外语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变革,提出五大建议:1)从需求侧考虑,必须推动外语教育从“为考而学”向“为用而学”转变;2)从供给侧视角,外语教育应从标准化培养模式向更加个性化和灵活的学习模式转变;3)从市场需求出发,外语教育需从单一的语言教育扩展至提供全面的语言服务;4)从战略层面,将语言教育作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5)从大学使命出发,外语类高校需重新定义其战略价值,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文章最后介绍了北京外国语大学面向2050年的发展战略。该战略紧密贴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战略需求,以全球语言、全球文化、全球治理为三大战略支柱,建设致力于全球文明交流的世界一流大学。

关键词:国家语言战略、外语教育、挑战与变革、经济学分析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语言属于特定的民族和国家,是民族身份和国家特征的核心要素,也是大国影响力的重要支撑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当不同民族和国家走出自己的疆域,相互交往时,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对方的语言。随着这种需求不断增长,外语教育应运而生。外语教育既可促进国际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又可提升个人职业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实力。

面对当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技术之变,外语教育也面临一系列全新问题。本文结合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从需求、供给、市场、战略和大学等五个方面,尝试分析外语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变革。


01


 需求的变革:从为考而学到为用而学


外语教育应高度契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调整。行业参与者如果不能及时适应这些变化,可能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当前外语教育正处于这样的关键期。因此,外语界应洞察形势,科学规划外语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积极推进外语教育创新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按照经济学观点,任何行业或专业的兴起都是对社会需求的直接回应,外语专业亦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一度出现“俄语热”。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交流逐渐深入,“英语热”随之兴起。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日益重要,对多语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逐渐出现“多语热”。外语的学习和普及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是响应全球化趋势和国家需求的重要体现。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倾向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外语教学中存在着“为考而学”和“证书导向”问题,导致外语学习出现大量“烂尾”现象。一方面,有人没有掌握足够的外语知识,无法满足实际使用需求;另一方面,有人掌握了外语知识,但缺乏实际运用外语的能力或场景。由于语言测试仅是对语言行为样本的一种抽样,不可能覆盖语言能力的各个方面,加之很多考试的设计理念过时,外语教学方法不得要领,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单纯的语言知识堆叠和规则记忆上,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无法达到个人和国家发展所需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因此,外语的教与学应更加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全球语言环境和职业需求。

外语学习领域有个说法,即“语言是怎么用的就应该怎么学”。这一理念强调在语境中学习语言,语言学习与使用相伴相随。根据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观(Tomasello 2003),母语的习得是基于这一理念,外语的习得也应遵循同样的原则。因此,外语教学要注重学用合一,以用促学。学好外语仅靠课堂学习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到语言实际环境中去实践、去锻炼、去体验,通过大量的语言接触和使用去掌握语言,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外语学习是一种投入,学习要考虑投入产出比。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语种的外语学习者所面临的需求和目的不尽相同。就外语的应用价值而言,并非所有外语都一样重要,也并非所有人的外语都要学得一样好。在当下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英语作为当代人类文明最主要的载体和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学习英语几乎是所有外语学习者的首选。就个体层面而言,语种选择因人而异,学校应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外语语种的多样化需求。从国家层面而言,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需要更多的外语语种。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外语语种还十分有限。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的语种已是全国最多,但也仅仅能够提供101种语言。李宇明(2017)认为,中国需要关注世界各国的语言,应将各国的官方语言都纳入外语教育系统。如果现有的教育体制无法满足需求,教育培训机构就会涌现,进行填补。

近期,“外语无用论”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认为,随着国家实力的强大,“外语热”会逐渐减弱。这种看法是对外语教育“需求侧”的误解,多是源于对时代背景的理解不够深刻。过去几十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向世界学习,用外语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异域文化。进入新时代后,我们还要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这更需要外语。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需要通过各国语言来铺路,实现“硬联通”“软联通”和“心联通”。因此,我国对外语语种和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在新时代,面对百年变局,外语学界应该担负好“语通中外、道济天下”的学术桥梁重任。

总之,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作为筛选标准,外语“为考而学”是合理有效的选择,发挥了应有作用;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为考而学”带来了投入产出不经济和统一标准无法满足个性化需要的问题,当下的“外语无用论”实际上映射了这种矛盾。中国外语教育需要及时推动从“为考而学”向“为用而学”转变,真正实现外语的大规模、多语种、高效率、低成本、个性化学习。


02


供给的变革:从标准化培养到个性化学习

 

外语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服务,其供给方——主要是学校教育——正面临由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成本、政策和全球化趋势等多重因素推动的调整与变革。在经济学中,供给的调整通常是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响应,外语教育的变革亦是如此。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主要采用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具体表现为统一的培养方案、大纲以及教材,以班级同步学习的方式进行。这种模式的主要优势是效率高,成本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标准化培养模式的劣势逐渐显露。标准化培养模式在满足不同类型和特色需求方面灵活性不足,尤其是容易造成人才培养千校一面的问题。外语类专业普遍存在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导致部分专业出现“产能过剩”,甚至“产品不合格”问题。此外,标准化培养模式也表现出缺乏可下沉性的劣势。在一些微小市场领域,如对于某些特殊行业领域的外语需求,传统的标准化培养模式就难以满足,出现了“产能不足”和供给刚性问题。

外语教育界必须正视上述问题与挑战,准确把握时代变革和高等教育发展大势,主动作为,积极应变。就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以下简称《国标》)(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对各专业点准入、建设和评估提出了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为贯彻落实《国标》的各项原则和规定,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下)》(以下简称《指南》),为各外语类专业点的发展提供了行动路线和解决方案。

从“供给侧”看,外语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需在落实《国标》和《指南》要求的基础上,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守正创新,强化特色,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根据《指南》(P.ii)的要求,外语类专业应坚持“服务国家外语人才多元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多元需求,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多元需求”原则,大胆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创新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错位发展、分类卓越,培养具有独特专业竞争力的外语类专业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育资源配置、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在个性化教学方面,小班制教学一直是外语类院校的传统做法,它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互动性更强、更有针对性的语言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外语技能,但这种做法成本较高,难以推广普及。在当下及未来,就语言学习而言,近来热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如ChatGPT)为个性化外语学习提供了机遇。这类人工智能可以扩展学习资源、提供定制化练习,及时反馈和灵活响应不同外语学习的需求,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自主性强的特点。人工智能是当前外语教育领域最重要的颠覆性力量,有可能重塑外语学习生态和外语类大学形态,外语界不能无视、轻视、敌视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影响,而应该积极拥抱它带来的变革,争取成为变革的引领者。

对外语教育的一些误解也源自“供给侧”。有人认为,有了人工智能就不用再认真学习外语,或者即使学外语也不用去外语院校。实际上,尽管人工智能在外语教学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它目前仍无法替代人类教师的角色,特别是在情感互动、文化理解、创造性思维指导等方面。外语教育彰显语言的文化价值,解码特定语言包含的个体认知、人际动力、民族心理,增强外语教育的底蕴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人工智能是外语学习的助推器而非替代者,在人工智能极大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条件下,人类可以轻松掌握多种语言,进行语言比较和跨文化交际研究。

(未完待续)

本文发表于《外语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1期 第3—11页,由于篇幅所限,注释和参考文献已省略。







获取文章全文期刊更多信息,可通过关注“北外学术期刊”公众号,后台回复“外语01”即可



在线阅读及下载


在北外学术期刊官网,查看本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在知网,查看本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订购信息


天猫旗舰店

单期购买。通过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购买当期以及过刊。

保存图片,打开淘宝APP,扫一扫图片


期刊介绍

本刊创办于1957年,是新中国创办最早的外语类学术期刊,现设有语言研究、外语教育、翻译研究、书刊评介等栏目。


荣誉及数据库收录: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数据库收录,为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教育部高校社科学报名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权威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美国LLBA收录期刊和“2018最受学界欢迎的20种学术期刊(人文学科类)”,连续多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期刊订阅方式

中国邮政订阅:

邮发代码:2-130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51/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429

1、各地邮局期刊征订处

2、订阅拨打中国邮政官方电话11185订阅



往期精选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北外学术期刊

北外学术期刊官网:https://www.bfsujournals.com

欢迎分享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外学术期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