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入境旅游流集散优势度与旅游经济效率的时空耦合分析

王钊 人文地理期刊 2023-03-26

一、编者按

中国入境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十年间已经历了缓慢增长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高质量增长阶段,其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期间受地理区位、交通设施投资及国家出入境政策的影响,各地区的入境旅游集散优势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地方受益和支持程度也不尽相同。在此背景下,通过何种特征指标系统反映地区入境旅游流集散的优势特征?集散优势与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效率是否匹配?如何加强对入境后“二手客源”的吸引,并进一步提高无入境口岸省市的旅游业发展及旅游外汇收入增长?本期“佳文速递”为您推荐王钊和李涛发表于《人文地理》2021年第5期的论文《中国入境旅游流集散优势度与旅游经济效率的时空耦合分析》。论文从入境旅游流网络的拓扑结构优势出发,通过构建集散优势度评价模型和旅游经济效率评价模型,分析了自2000年以来中国各省市旅游经济效率与入境旅游流集散优势度之间的动态关联格局及时空演化路径。研究成果对合理选择区域旅游发展政策方向、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系统优化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王钊(1991—),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空间结构与旅游发展规划。

E-mail: wangzhao_njnu@163.com。

李涛(1988—),男,山东临沂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与旅游投资。

E-mail: nnulitao@ 163.com。

一、研究缘起

入境旅游作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带来的人流、物流、外汇收入等极大地推动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旅游经济在受益的同时,其自身所具备的区位差异、资源要素、产业环境等经济要素也在深刻影响着入境旅游的发展,不同省市对入境旅游的支撑力度差异还使得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呈现出非均衡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下,挖掘省域入境旅游集散的“自然优势”并探讨其与旅游经济投入产出效率的时空耦合协调关系,是从旅游供—需关系视角对旅游系统协调程度的深刻把握。

作为区域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入境旅游与区域经济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焦点所在。已有研究多侧重入境旅游与旅游经济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单向作用关系分析,对旅游经济与入境旅游之间的耦合协调演化机理研究不足。加之受旅游流数据挖掘难度较大、数据受限等因素的影响,缺乏多个时段的动态过程研究,对两者的动态空间关联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鉴于此,本文将以中国31个省域为研究单元,重点关注旅游流集散优势与旅游经济效率的双向耦合协调关系,从旅游主体需求与区域经济供给耦合的视角探讨区域旅游系统演进过程与机理,以期为进一步优化与整合区域旅游经济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思路

本文利用2000年来入境旅游流抽样调查数据和投入产出数据,通过构建旅游流集散优势度评价模型和旅游经济效率评价模型,分别计算了2000—2016年间31个省市的入境旅游流集散优势度和旅游经济效率,在对两系统的等级结构变化特征、空间分异格局特征进行揭示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从耦合协调度等级空间演化特征、时空演化路径以及耦合协调类型的迁移概率三方面深入探析了入境旅游流集散优势度和旅游经济效率的整体水平及其协调性。

三、研究结果

结论一:从“势—效”时空动态演化来看,自2000年来各省入境旅游流集散优势度与旅游经济效率均呈现出空间不均衡的特征,集散优势度在空间上呈散点状分布趋势,旅游经济效率则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梯级递减的分异格局。V型波动是各省市4个时期最主要的波动变化形式,2005年和2010年间集散优势度经历了剧烈调整。

结论二:从“势—效”耦合协调关系来看,2000年以来全国“势—效”耦合协调等级由中级协调向勉强协调转变。“势—效”优质协调的省市多呈散点状分布,以广东、北京、上海、陕西为典型代表;中级协调和勉强协调的省市在空间上呈连片分布格局;轻度失调的省市以青海、甘肃、新疆为典型代表;严重失调的省市以宁夏最为典型。

图1 中国入境旅游“势—效”耦合协调度等级空间演化


结论三:借助四象限模型将“势—效”耦合协调类型和区域划分为四类:高势高效型(H-H型,Ⅰ区)、高势低效型(H-L型,Ⅱ区)、低势高效型(L-H型,Ⅲ区)、低势低效型(L-L型,Ⅳ区)。从“势—效”耦合协调类型的时间演化路径来看,不同地区省市的“势—效”耦合协调关系呈现差异化演化路径,北方各省市主要在第Ⅱ区和第Ⅲ区内迁移;沿海各省市则主要向第Ⅰ和第Ⅱ区演进;长江中游和黄河中游各省以第Ⅱ区和第Ⅲ区为主要路径分布区;西南和西北地区各省市则主要分布在第Ⅲ区这一双低区域内,“势”、“效”出现同时衰退或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

图2 “势—效”耦合协调类型的时空演化路径


结论四:从入境旅游“势—效”耦合协调类型迁移统计结果来看,中国各省市“势—效”时空迁移类型主要包含以下 4 种:HHt→LHt+1、HLt→HHt+1、LHt→LLt+1和 LLt→LHt+1,不同“势—效”耦合协调类型具有差异化的迁移特性。H-H型最大概率保持势—效耦合协调类型不变(44.44%),说明高水平“势—效”耦合协调类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L-L型则存在耦合协调类型变迁惰性,64%的该类型省市仍维持低水平耦合状况(L-L型);HL型向H-H型、L-L型以及保持H-L型不变的概率是相等的,即既有可能保持“势—效”耦合协调状态不变,也有可能向高层级或低层级耦合协调类型转变。L-H型跃升概率为0,该类型大部分反向迁移为L-L型(71.43%),说明拥有高集散优势的省份其旅游经济发展有更高几率实现突破,更易实现势—效的高水平耦合协调,而集散优势较低的L-H型由于集散优势缺乏,其大概率会出现“势—效”耦合协调类型的反向衰退。此外,值得注意的是,H-L型与L-H型极少相互转化,转换概率均为0,说明入境旅游集散优势子系统和旅游经济效率子系统不易发生对向转换,两者均是长期的时间演化累积而成的。


表1“势—效”耦合协调类型迁移概率矩阵

四、实践启示

面对中国入境旅游集散优势度和旅游经济效率间耦合协调水平差异大,并且存在多个严重失调和轻度失调省市的现状,本文认为应根据不同省份的协调状态与协调演进机制,针对性地提出旅游发展措施,具体包括:①针对高势低效型省市,可通过需求触发机制促使“势—效”耦合协调类型中的经济效率维度出现正向跃迁;对于低势高效型省市,应通过对设施建设、资金支持、资源开发投入更多的支撑性资源,助推旅游流结构的调整与省域旅游集散优势的改善,实现耦合协调状态的正向跃迁。②针对低势低效类这“双低”省市,可采取“外联内延”方式进行发展。外联即争取更高层级上的区域战略、政策倾斜、项目建设、区域合作,通过跨境、跨区域协同发展,引入更多的入境旅游流量;内延即发挥旅游业的联动发展效应,延伸本地的旅游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注:封面图片来自于百度图片,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原文引用:王钊,李涛.中国入境旅游流集散优势度与旅游经济效率的时空耦合分析[J].人文地理,2021,36(5):157-166.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1.05.019. [Wang Zhao, Li Tao. Spatiotemporal coupling analysis of China's inbound tourism distributive superiority and tourism economic efficiency[J]. Human Geography, 2021,36(5):157-166. DOI:10. 13959 /j.issn.1003-2398.202 1.05.019.]

在线投稿:http://rwdl.xisu.edu.cn

Email:rwdl@xisu.edu.cn

联系电话:029-8531937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