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披览汰择千载诗——程千帆沈祖棻《古诗今选》荐读

林日波 程门问学 2021-06-12

没错,我又荐书了

不过,这次有的送


▼▼▼▼


送出两本,详情见文末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苑中的奇葩,古体、乐府、绝句、律诗,瑰丽多姿;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异彩纷呈。自孔子编选《诗经》而下,古典诗歌总集、别集代不乏见,诗歌文献逐世积累,经由文人学者的披览拣择,名作得以流播传承。《古诗今选》即是当代学术大家程千帆、沈祖棻伉俪充分利用传世的诗歌文献以及“古今学者在诗学研究上所获得的许多成果”,编选、评析的一部通代古典诗歌总集,期望为古典文学的普及做些力所能及的探索和贡献。


1983年《古诗今选》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64500册,影响广泛,深受好评。惜沈先生当时已去世,程先生在《后记》中深切地说:“祖棻治学细密严谨,对古典诗词造诣很深。如果她始终参加此书的写作,定可提高质量,减少错谬。”许总教授撰文肯定全书的选录标准和艺术分析,称其“对广大读者普及古典文学知识,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以及为古典文学研究工作提供新的工具和素材,都必然是有所裨益的”。1998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决定出版《程千帆全集》,莫砺锋教授依照程先生的嘱托,收集学界的反馈意见及研究成果,对《古诗今选》所选诗的题目、字句、注释、评语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校订。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古诗今选》宋诗部分篇什在程先生《读宋诗笔记》中有更为深入精彩的论析,为避免两书同时收入《程千帆全集》后令读者心生赘冗之感,故对前者评语或改或删。鉴于此,凤凰出版社新版《古诗今选》乃在全集本的基础上,补足了初版本原有的评语,同时又做了一些求精求善的工作。然古人云“校书如扫尘,旋扫旋生”,细心的读者当仍有发现指正。


《古诗今选》是“由汉到宋的五七言诗的一个选本(按照传统习惯,也包括了一小部分六言诗和杂言诗)”(《前言》),千余年间形式与内容、体裁和题材各异的诗歌几近百万,程、沈二先生是如何独居手眼加以拣择的?在《前言》中,二先生首先分析说:“四言诗的盛行时期远在周代,汉魏以下很少有人写四言诗,所以五七言诗是诗歌中流行得最悠久和最广泛、作品最丰富的样式。”又说:“五七言诗的发展,八代、唐、宋是三个主要的各有特色的历史阶段。”有心的读者通过翻检近人丁福保所编《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逯钦立所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加之清人所编《全唐诗》、今人所编《全宋诗》,然后稍加求索,便能容易地获得直观的认识。概言之,随着文化的承续、语汇的丰富、音律追求的自觉、文学活动的兴盛以及更加灵活细致地表情达意的需要,文学样式不断出新,四言诗逐渐式微,五言诗顺势成为诗歌形式的主导,与后来发展成熟的七言诗一道蔚成大观,代有名家杰构。至于具体的选录标准,程、沈二先生在《前言》中指出:“首先是注意作品的思想内容,其次也注意它们的艺术形式。我们希望介绍给广大读者的,乃是具有健康的、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篇章。”众所周知,汉儒强调“温柔敦厚”的诗教说,认为诗歌创作在追求形式、抒发情志时要“止乎礼义”,历来作家与选家大都不出此藩篱。书香世家出身的程、沈二先生自幼便接受宿儒的教化,浸淫于丰厚的经史文化传统中,成年后颠簸的命运更加深了他们作诗论文时的悲悯色调。因此,二先生明言披览汰择诗歌时对思想内容的偏重,如所选唐末罗隐《蜂》一类作品时称:“唐末有些诗人曾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写诗,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罗隐以及聂夷中、杜荀鹤、于濆等,对此都有所贡献。但他们艺术水平不够高,因此这些作品影响并不大。”(第388页)


鲁迅先生曾说,“凡选本,往往能比所选各家的全集或选家自己的文集更流行,更有作用”,但它作为选家“发表和流布自己的主张的手段”(《集外集·选本》),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某一作家“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且介亭二集·“题未定”草(六)》)。因此,与那些任意轩轾、强为取舍的选家不同,程、沈二先生除了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显在标准外,还把握着一条尚友古人,着力于全面展示诗人风貌的隐性标准。所以,在人们熟知韩渥早年“写了不少近于庸俗猥亵的艳情诗”之外,选其《故都》等5首作品,于评语中平允地指出他“是唐末最重要的诗人”,“许多感怀身世的七言律诗,继承了杜甫和李商隐的传统,而语言评议流畅,又有其独特的风格”(第402页)。又在柳永作词“多半写都市繁华、男欢女爱”而表现为一副风流浪子的形象之外,选其《煮海歌》以表明“他还是有其关心人民痛苦的一面的”(第429页)。其他如选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提请诗词批评者考虑“这种具备独特见解和带有讽刺意味的咏史诗”;选秦观《春日》,提示读者学会欣赏“异量之美”;选杨亿《书怀寄刘五》、晏殊《寓意》、宋祁《落花》等沉着清新的好诗,提示读者一分为二地看待“西昆派”。


此外,在诗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形式或内容不易多见的诗,程、沈二先生亦加以采择。如所选杜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偶题》两首五言排律,“由于它的音律是用固定的平仄反复相间相重,同时,句法除一头一尾之外,都要对偶,比较难于处理,后人写的不多”(第239页),使读者见其一斑。又如所选钱起《湘灵鼓瑟》,是“以一个古代动人的传说为题材”(第264页)的省试诗佳作,众里挑一。它如联句诗、六言诗等多有撷取。《古诗今选》因此极具包容性,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读者的读选本,自以为由此得了古人文笔的精华的,殊不知却被选者缩小了眼界”(鲁迅《集外集·选本》)的遗憾。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诚如黄裳先生当年“在灯下竟一直读到夜深”后的感受那样,“《今选》(征求意见稿上册)所收是从汉乐府诗起,迄于唐代前半期的作品,大半都是名篇,但也有一些不常见于通行选本的。选者的手眼很有一点特色,诗后所加评语,也多有一些使人耳目一新的意见。”(《涉江词(跋)》)《古诗今选》的评语简洁明了,少则数十字,多则百余字,入微破翳恰到好处,颇具传统诗话的特色;尤其是那些前后呼应、纵横比较的论析文字,给人许多启发,最值得品读。以下略为揭示。


第一,《古诗今选》所选诗以五、七言为主,关于这两种诗体的产生、发展及其律化,长期以来便是诗学研究者关注和讨论的课题,由汉至隋的“八代”时期实为一大转关。程、沈二先生在《前言》中指出,在这一历史阶段,五言诗已经成熟、盛行;七言诗发展则比较迟缓,但在句式、结构、韵律等方面为唐代的蔚然兴起奠定了基础。为避免立论流于空泛,二先生特别注意围绕具体作品来论析按断,如所选无名氏《古诗》(上山采蘼芜)一篇评语开门见山:“五言诗在东汉已经成熟。其时出现了一些无名氏的杰作,风格多样,技巧精纯。其中有叙事的,也有抒情的。”(第22页)又选曹丕名作《燕歌行》以表明汉晋时代七言诗的承前启后性。而沈约《别范安成》、庾信《乌夜啼》、《寄王琳》、《秋夜望单飞雁》、沈佺期《独不见》的评语内容前后贯连,直可当作诗歌由古体到新变体再到近体的律化小史来看。《别范安成》评语称:“齐梁时代,声律说渐兴,为律诗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先是五言古诗开始律化,然后是七言古诗和绝句诗。在完全律化以前的过渡形态,成为‘新变体’。本诗就是其中之一。以下所选的诗,如何逊《与胡兴安夜别》、王籍《入若耶溪》、徐陵《关山月》、庾信《咏怀》、薛道衡《昔昔盐》也都是由五古过渡到五律的‘新变体’。到了唐代,就出现了完整的律诗和律化了的绝句。”(第96页)《乌夜啼》评语称其:“是七言诗律化过程中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一篇七言新变体。……它证明:在五言诗开始律化不久,诗人们也就注意到七言诗的律化并从事实践。”(第104页)《寄王琳》、《秋夜望单飞雁》评语称:“它们可以算是绝句诗中的新变体,虽然自来谈新变体的,多着眼于五言古诗到五言律诗的变化,但在七言古诗以及五、七言小诗中,这种逐渐律化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否则初唐的七言律诗以及律化了的绝句的出现就显得太突然了。”(第106页)《独不见》评语称:“这篇诗情致婉转,色彩富丽,音调和谐,是初唐七律的杰出作品。它标志着七言诗的律化已经达到成熟的阶段。”(第129页)在五、七言律化完成之后,凡庸者作诗难免落入窠臼,积生出平滑圆熟的弊病。诗坛“掣鲸手”杜甫遂有意创作“拗体诗”来加以革新,产生了令人惊异的“陌生化”效果。程、沈二先生在《白帝城最高楼》的评语中称:“它是一篇句法用律体而音节用古体写成的诗,称为‘拗体七律’。这是杜甫的一种创造,其目的在于突破七言律诗中已形成传统的对偶与声律的统一与和谐,使人耳目一新。”(第248页) 


第二,唐、宋诗高下之争由来已久,崇唐者声言 “唐后无诗”,尊宋者则称宋诗之于唐诗,乃“皮毛落尽,精神独存”(吴之振《<宋诗钞>序》)。晚清以至近代,不主一偏的持平之论渐成学界风向。1940年,程先生读陈衍《宋诗精华录》时心领神会,且着眼于诗歌流变趋势撰文称:“唐人以情替汉、魏之骨,宋人以意夺唐人之情,势也。浸假而以议论为诗。”(读《<宋诗精华录>》)另外,程先生曾在1957年与缪琨先生合编《宋诗选》,因而能得心应手地将其见解全面详细地贯穿在《古诗今选》“第三部分宋诗”的相关篇什中。如苏舜钦《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评语称:“我们读过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那种风格安详和雅的作品,再来念这篇主题相同的诗,就不难看出宋人在力求突破唐人成规,避俗就生,推陈出新等方面,所下的工夫,所取得的成就。”(第427页)如王安石《思王逢原》评语称:“第二联(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写人才难得,知人不易,关合彼我,力透纸背;虽若发论,实则抒怀。正是这些地方,宋人力破唐人余地。”(第438页)程先生特别注意到,北宋初文坛大家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运动,友朋如梅尧臣等、弟子如苏轼等继起响应,“宋诗逐渐清晰地呈现了其不同于唐诗的新面目”(第419页),而后期围绕黄庭坚形成的江西诗派影响甚大,在“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理论指导下,诗人创作争奇求新,“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往往于这些地方可以窥见”,“宋诗的独特面貌,以在苏轼和黄庭坚及其同派诗人陈师道等的作品中体现的最充分”(第419页)。具体如陈师道,《和寇十一晚登白门》评语称:“它前四句写登临,后四句写怀抱,似乎了无关涉。细加玩索,始知后者即登临所感,由前者来。似断非断,连而不连。前选杜甫《登楼》一篇,也是在登临中抒怀抱,但起笔即点明‘伤客心’,‘万方多难’,便是唐人章法,与此有异。”(第498页)《谢赵生惠芍药》评语则称:“唐人咏牡丹名句如李正封之‘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李白之‘一枝红艳露凝香’,吴融之‘腻若裁云薄缀霜’,都从正面形容其体态,此诗则从侧面暗示其风神,非惟实虚有殊,还从议论中展示形象。唐、宋有别,这又是一例。”(第500页)除分析差异之外,《古诗今选》评语亦注意揭示唐宋诗人在文化传统方面的共同性、继承性。如寇准《追思柳恽汀州之咏,尚有遗妍,因成一绝》评语中引杜牧《江南春》,称二者都刻画了十分鲜明的,表明“唐、宋诗人的思维方式并不存在太大的差异”(第408页)。又如杨万里《暮泊鼠山,闻明朝有石塘之险》评语称其三、四两句(雁来野鸭却惊起,我与舟人俱仰看)采用的“流水对”句法“唐人已开其端,而宋人运用更加自如”(第522页)


第三,比较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无论是“求同”还是“求异”,它可以把讨论引向深入,启人深思。基于博通的学识、欣赏的能力、丰富的联想,程、沈二先生能娴熟地将此法运用到传统诗学的研究当中,得出了许多通透的结论。《古诗今选》评语中精简的对比俯拾皆是,给读者以极大的阅读张力。举其要者,一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比较,如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评语称:“这篇诗气势充沛,情绪苍凉,感慨至深。它透过一位艺术家的遭遇,显示了当时整个社会政治局势的重大变化,与《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及《江南逢李龟年》两篇事异情同。”(第232页)又如王维《汉江临眺》、《终南山》写水之浩淼、山之高大,“而各极其妙”(第158页),等等。二是同时代诗人诗作、句法的比较,如元稹《行宫》评语称:“我们念过杜甫的《丽人行》、白居易的《长恨歌》、元稹的《连昌宫词》等描写玄宗时代宫廷贵族五光十色的生活的大诗,再来读这一篇二十个字的小诗,诗人们的今昔盛衰之感就更其突出了。值得深思的是,《丽人行》等写得那么丰富、绚烂,而读时不嫌其多;这篇诗写得如此简练、平淡,而读时不觉其少。”(第345页)又如韦庄《古离别》与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前者“强调此时已不奈离情,彼地当更伤春色”,后者“强调春色既无边,故相思亦无尽”,“同中之异,非细赏不知”(第400页),等等。三是不同时代诗人诗作、句法的比较,如王籍《入若耶溪》评语称:“五、六两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极佳。钱起《山中酬杨补阙见访》此联云:‘幽溪鹿过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境界仿佛似之。王安石《钟山即事》后半云‘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则是以自己一时的生活体验写出了与王籍诗中不同的境界。”(第98页)又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与白居易《览卢子蒙侍御旧诗……》互有短长,前者“比喻新奇,属对工巧”,后者“将卢、元和自己一再并提,有回环往复之妙”(第465页),等等。四是诗、词、赋、小说不同文学样式之间的比较,如李觏《忆钱塘江》评语称:“以被斜阳照射着的白帆比为穿着淡红衫的水仙,出人意想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可能是受到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尘生’的启发。姜夔《点绛唇》云:‘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则更进了一层,因为李诗不过形容斜阳下白帆之外表,而姜词却在揣摩暮雨中山峰的内心了。”(第430页)又如卢纶《腊日观咸宁郡王部曲娑勒擒虎歌》与《水浒传》写武松打虎艺术构思不同,“娑勒和武松的形象也各有特色”(第275页),等等。舒芜先生所言“千帆善于比较”一语真是切中肯綮。


《古诗今选》选诗笼括一千五百余载,诸篇注评,看似形散,其实是气脉贯注,与传统选家有着实质的区别。如上所述,评语中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诗作联系比较已能启发读者抽绎古人微妙诗思,推寻古典诗歌发展线索。除此而外,程、沈二先生又在评语中对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诗作、作家作了讨论,对读者甚有助益。如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评语称:“谢朓也长于写山水。他的诗是谢灵运诗的一个发展。在谢朓的作品中,山水诗中玄言诗的不良影响完全被摆脱了,而语言更秀丽,风格更清新。这对唐诗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所以李白及其推重谢朓。”(第92页)徐陵《关山月》评语称“南北朝诗人写的这一类的作品是唐人边塞诗的先驱”(第101页)二者分别涉及到山水诗、边塞诗的渊源问题。又如卢思道《从军行》评语称:“萧衍的《河中之水歌》和本篇,无论在样式或是题材方面,都为初唐七言歌行开辟了道路。它们的特点是情调爽朗,语言流畅,音节浏亮,并在整齐中有变化。”(第110页)寥寥数语却把歌行的源流、题材、特点逐一点名。其他如谢灵运、卢照邻、陈子昂等开风气之先的作家都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相对于评语文字可以随意表达个人阅读、探索的心得体会,注释文字的发挥余地很少,主要是对疑难字句、天文地理、山川名物、人物爵里等作出正确合理的解读。这其中,由于程、沈二先生长期以来坚持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的论诗方法,所以十分注意对异文的指明。如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雪海边”注称:“两句各本均多一‘行’字,误,今删去。”(第255页)就此,曾专撰《读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记疑》一文加以讨论。又如对王维《汉江临眺》“临眺”二字异文的注解,对白居易《琵琶行》“幽咽泉流水下滩”一语“水下滩”的注解,等等。


总而言之,《古诗今选》选诗则独具手眼,注释则求真求实,评语则内容丰富,“体现出了当代学者撰述时注意结构严谨、体系完整的科学精神”(周勋初《程千帆先生的诗学历程》)


>原题《披览汰择千载诗 奇文妙思共赏析——读<古诗今选>》,载《书品》2010年第4期,作者为《古诗今选》责任编辑


福利来了



留言跟大家聊聊你的读诗、学诗经历吧

点赞数前两名

每人获得一本《古诗今选》

截止时间:12月17日晚9点


本次活动的两本赠书

由作者女儿程丽则老师提供

在此表示感谢


【相关阅读】

莫砺锋:《古诗今选》的注释和按语

尝一脔而知鼎调——程千帆《读宋诗随笔》荐读

在讲析唐诗的书中,这是最令人赏心的一部——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荐读

深度导读 | 一本书读懂中国诗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