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成长 | 因生而动 顺性扬才 ——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拾光・向未来”育人记


建校10年来,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以下简称“重师附小”)追逐光明,走向未来,一直坚持“顺性教育”办学思想,秉持“因生而动,顺性扬才”的理念,营造“为每个孩子的自由呼吸与生长”的教育场,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根基,世界眼光,智、雅、趣的优秀公民”,切实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地落实,为西部地区和重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重师力量。


立德树人强思政

鲜花盛开正当春


少年儿童是成长成才的“拔节孕穗期”,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学校得益于其“先天的基因”,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和附属学校集团优势,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1233”行动框架推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切实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地落实


突出目标导向,全面聚焦“1”个根本任务。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在推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过程中,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加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贯穿到学校党建、德育、教学、评价的全过程。学校党总支扛起主责,将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实施纳入党建工作,依托学科组与党小组的双轨制,以“五双”党员带动教师抓好大思政工作,即党内行政“双轨”任职、党建教学“双晒”,日常期末“双比”,岗位职位“双练”,品牌业绩“双创”。


突出机制统整,始终坚持“2”条同步主线。一是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步推进。在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的指导下,学校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突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整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主题,进行教材二次开发,转化为儿童话语体系。发挥其他课程全方位育人的隐性作用,通过具体、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载体,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既不生搬硬套强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将其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提升关键能力。二是推进思政课和德育工作互相融合。在专家团队的引领下,学校组织研读、细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聚焦“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创设性地编写重师附小童规,利用传统节日等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利用国家公祭日、重庆11·27纪念日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世界粮食日、世界节水日开展社会责任教育,利用国家宪法日、法治副校长课堂进行普法宣传,以美食DIY为载体,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和劳动清单。

节目展演——《心中的旗》


突出资源整合,全力建好“3”大运行体系。一是建好思政“大课堂”。学校用活大学资源,实施“走进大学课程”,组织学生轮流走进重庆师范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参观重庆师范大学校史馆,开展现场教学,在参观讲解中感悟伟人伟力。坚持学校小课堂、高校中课堂、社区大课堂资源整合联动,在学校设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小景观,旗帜鲜明地把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物化上墙;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常态开展“六礼”活动,以童规为抓手,扎实推进少先队课、智雅少年课、入学礼仪课、十岁成长礼、毕业典礼,确保育人基础夯实夯牢。二是搭好思政“大平台”。以思政教育为联结点,以项目课为载体,1~6年级分别不同切入点开展项目式课程,1、2年级以“重庆的桥”为主题,3年级以“地方少数民族”“地域文化”为主题,4年级以“红岩文化”为主题,5、6年级以“印象重庆”“山城棒棒”等课程为牵引,开展为期20周的主题项目课,既有课堂的讲解讲授,又有实地的参观体验,还有结课的汇报展示,以项目化的方式真正将地域文化扩展到民族文化,从红岩精神感知到革命精神。通过家长课堂、家校共育讲师团、好家风评选活动等,让主流价值走进学生身边。联合社区党组织实施青少年健康成长项目和建立新时代文明站,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搭建青少年校外社会教育公益服务平台。三是育好思政“大师资”。在高新区“青春思政”品牌的体系下,重庆师范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重师大附属学校建立大中小一体化发展框架,在课程设置、主题活动、师资培养、教研指导等方面集约资源、纵向贯通,实现了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定期开展集体备课,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交流,为各学段思政课的有序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将校级干部、德育干部、党员补充进道法课程的兼职教师队伍中,党员每学期上1堂道德法治展示课。依托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区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开展班主任上好思政课系列培训研讨。调整公开课评价体系,在课堂评价量表中加入思政教育的评价元素,引导教师加强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刻认识,自觉从做经师转变为做人师。


突出实践运用,努力推动“3”大方式创新。一是教学方式的智能化。将思政课教学的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运用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技术,结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云平台,创新“讲课+讲座”“互联网+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建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层次、立体化的思政课教学时空。创新开展“起点·征程”影音式课程,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在校观影红色经典,通过情景式教学,提升党史教育的感染力,体验党的历史遗存与印记,沉浸式感受英雄人物,翻阅时代画卷。二是学生评价的数字化。学校自主开发了智雅评价体系,编写了互联网+物联网联通程序,实现了“教—学—评—促”一体化发展。三是特色打造的品牌化。依托高校资源,重庆师范大学通过举行“大手牵小手·永远跟党走”“七一”青春献礼活动,实施“青马1+1”工程,在重师附小创建“少年先锋班”,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在青马导师的带领下深入乡村、社区、供销社电商平台走访调研,参与理论普及宣讲、脱贫攻坚、科技支农帮扶、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青少年责任感、使命感,做到知行合一。学校组织少年先锋班行走“我的红岩路”,践行“我的红岩足迹”。学校党总支创办了《黄桷树下的故事会》,由党员教师、思政教师现场讲红岩故事,党员教师马永讲传的《一面从未升起的五星红旗》,录制参加重庆市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微宣讲视频比赛获市级二等奖。

黄桷树下的故事会——《一面从未升起的五星红旗》



文化践行成长路

方显初心育人书


如何在“顺性教育”的道路上前行?在重师附小人看来,教育早已存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活之中,存在于师生的日常生活之中。“管理、课程、服务”三维一体的顶层设计,呈现出一幅精神引领、思想建构、文化滋养的精彩画卷。


聚焦人的成长核心价值,“顺性教育”突出以“人”为核心,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教育发展的规律”,“能协作、勇担当”的团队文化、团队精神应运而生,既规范了师生的行为、保障了师生的个性,又让制度内化为师生的行为习惯,成为一种教育自觉,交相辉映。


学校通过实施“3111”项目,筑牢教师专业成长之本。第一,落实“3”项训练,修炼教师基本功。强化“三字一话一技”基本功,促进教师规范书写、语言表达、技术运用的不断提升。第二,精钻“1”门专业,厚植课堂教学。制定教师成长计划,建立教师成长档案。通过青蓝工程、学习平台、专家课堂等活动促使教师深耕专业,提升教学水平。第三,发展“1”门课程,拓展教学能力。在站稳常态课堂的同时,鼓励每位教师至少发展一门以学科为导向的特长性课程,促进教师向“一专多能”型发展。第四,参与“1”项公共服务岗,增强管理服务意识。全体教师人人都有机会、有责任参与到了团队的公共事务管理服务,营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和谐氛围,实现基于公共岗位的有为有位有个性的成长。通过教师成长工程,促进教师素养发展,更好地实施智慧教育。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是转变办学理念、聚焦核心素质教育、落实教育目标的实践载体,是学生个性成长、教师专业提升、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阶梯。学生在校园能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来源于学校有什么样的课程。所以,学校坚持课程是主载体,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聚焦课程理念、课程文化、育人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六个要素,构建起了一套分层、分类、综合、自主的“激童趣、乐创造”的“24N”课程文化实施体系,即“2”种课程主要形态、“4”大课程综合领域,“N”种志趣涵养课程,构建体现国家意志,具有附小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人发展、全程发展的课程体系。其中,“2”是文化类课程+主题(项目)类课程,两段实施各有侧重,上午偏重文化类课程,下午以主题项目类课程为主。“4”指四大课程综合领域,包括语言课程群、数理课程群、艺体课程群、实践课程群,该课程群建设的研究实践也成为重庆市规划重点课题。“N”指社团课程涵养志趣,学校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志趣,发现并培养特长学生。

主题项目课程——《茶》


基于“24N”课程体系,重师附小便有了从10分钟到1个小时的不同课程形态:每天清晨,班级采用教师随班陪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读等多种形式诵读经典、感悟经典,同时辅之以课前3分钟展示,“记背于少年,受益于终身”。午休后,学生自觉准备好硬笔、软笔书法工具,专心一刻钟的书法练习,这样的“书法一刻”课,不仅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而且提升书法素养、陶冶情操。下午放学前和回家后,学生要思考与反省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并用一句话、绘本、日记或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的“暮省”,彰显着“吾日三省吾身”的圣人之习,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实现自我成长。

全校性体育项目——棒垒球


为使课程文化体系能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师生的骨髓,学校充分利用和优化多维立体的教育空间,打造属于师生的“重功能、有情趣”的环境文化校园。让每一面墙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育人。“阅读吧”“大千艺术厅”“牛顿梦工场”“邓垦实践园”无声地诉说着校园的文化与情趣。学校老教学楼“科爱赛”馆建筑近似于“蜂巢”,每个建筑单元由2~3间教室紧紧依偎着200多平方米的活动大厅组成,学习场地与活动场地零距离接触,彩绘墙面、情趣空间,与自然相映成趣,完美融合。创造学生快乐成长的教育环境,并非只是有较好的教学设备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是要把一切教育资源转化为学生快乐成长的要素。

国际视野课程——重师附小孩子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亨皮邦州立学校浸润式学习



数字转型促发展

现代学校初显露


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加速迭代,对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提出更高的要求。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坚持“科创高新、智慧教育”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路径,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教育现代化内涵,深入推进“S2C”数学教育变革,紧扣“创新、质优”两个关键点,激发现代学校的新质生产力。


依托资源端,推动课堂从“固化的晶体”向“灵活的思维”转变。保护好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想象力,依照学生天赋差异和发展需求加以个性化地因材施教是小学阶段早期培养的关键。为此,重师附小坚持应用为王,综合集成国家平台资源,通过细化到教材章节的体系化同步资源有效提升教师备课效率,超过96%的教师已形成信息化备课习惯。


学校注重资源应用,结合新课标大单元、任务群、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开展学科教研与集体备课,将沉睡资源进行激活、老旧资源进行迭代、孤岛资源进行串联,依托校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引领创编校本资源、录制校本微课,提升平台数字资源本地应用的课堂时效。学校通过智慧课堂教学系统、AI听说课堂教学系统,利用学生平板、语音答题器等将学生课堂活动、作业练习、发音训练等数据进行适时采集,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形成学生个性化学情报告,开展精准辅导和教学补充。

人工智能课程


依托服务端,推动智慧评价从“虚拟的互联网”向“现实的物联网”升级。学校借助高新区智慧平台的“低代码”后台和数字基座,以校家社精准数字画像,构建“智雅评价”系统,全力推动“教-学-评-促”一体化发展。学校立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设计了“道德情操、学业水平、体育健康、审美创造、劳动实践”五个维度的一级评价指标和“过程、学业、发展”三类二级指标,共计33个过程采集点。在平台端构建涵盖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等角色的评价主体系统;在学校空间,搭建电子班牌、积分兑换等物联网终端实现学生奖章的领取,积分的查询与兑付;在学校一楼构建数据座舱动态展示,实现过程性评价和伴随式数据的精准采集。


兑换一瓶苏打水、一袋饼干、一个文创笔记本是附小学生课间最喜欢的事,在楼层积分自动兑付机和教室外的电子班牌前围满了来领取奖章、查询、兑换积分的同学。观看一场露天电影、开展一次烘培体验、承包一块劳动试验田是众多附小班级的共同心愿,在学校积分榜中只要班级积分达到一定数额,就能兑换一次班级集体活动。学校将学生个人成长与班级成长关联,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为班级贡献力量,成为班级真正的主人。

智雅评价积分兑换


依托管理端,推动学校治理从“各自为阵”到“全网覆盖”迭代。重师附小以数字化为杠杆,融合智慧教育平台、物联网平台积极探索应用开发,先后将学生安全、校园值周、班级考评、社团选课、智能排课等诸多场景实现数字管理。


学校利用区级平台端口,只需简单的选课信息和排课规则录入,仅需一个活动就能实现全校所有学生的社团选课意愿采集,不到半天时间就能完成全校常规课、延时服务与社团的排课,不到十分钟就能获取课表的最优解,教务管理效率得到极大程度地提升。学校值周、班级考评涉及学校管理干部与各班级班主任,参与人数众多、评价维度多元、规则算法复杂,很难通过已有平台应用兼顾,学校通过低代码数据与平台数据对接实现账号信息互通与单点登录,同时个性化、灵活的应用与流程配置可以兼顾实效性。


学校利用数字平台,开办家长周末课堂,对全校家长进行运用培训,及时推送平台中家校板块中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指导,推动家长群从QQ群、微信群,逐渐转移到平台上,并学会利用平台开展对学生的个性辅导,家长利用平台通过数字画像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通过激励机制培养学生在家的阅读、锻炼、劳动习惯,通过社会公益、学习提升活动记录将学生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

英语AI听说课堂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学校先后获得2022世界机器人大赛AIWILL挑战赛全国冠亚军、重庆市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冠亚军,获得第二届少年硅谷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展示大赛一等奖、2023年全国青少年智能创新挑战赛机器人工程设计专项4项金奖,获国家专利6项。学校荣获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3堂课例荣获央馆人工智能创新课,3堂课例荣获教育部精品课。学校荣获重庆市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优秀案例,重庆市第二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1+X”厚读课程实践成果参加全国第六届教博会并做发言分享。学生发展在2023年国家综合素质测评SEED项目中被评为“综合卓越发展型”。

典雅、现代、包容的重师附小

来源 | 国内合作与联络中心 重师附小

排版 | 李静希 黄雅琴

执行编辑 | 李钤

责任编辑 | 胡帆 孙小珂 蔡童


声明: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推送内容除注明原创内容之外,其余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23-65362723。



往期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