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3年第1期】《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章速递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章速递- 2023年 第1期 -

01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胡鞍钢: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新阶段:2020—2035年

摘要: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阐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历程,探究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生命周期的演变及轨迹。在此基础上,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为依据,定性分析与量化计算相结合进行趋势性判断和预测,中国正逐步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任务,进入新的15年过渡时期(2020—2035年),将发生根本性、历史性、全方位的重大变化,体现新趋势、新特征,实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到更高的新发展阶段。2020年,中国已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2035年为新标志,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启社会主义中级阶段;2049年,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2078年,在改革开放100周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发达国家,完成第三个百年奋斗目标;至21世纪末,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铸就“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时期;社会主义中级阶段;“六位一体”;社会主要矛盾


陈建兵, 郭小铭: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摘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是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大历史观作出的重大判断。这一重大判断具有坚实依据:中国共产党更有力的坚强领导是政治保证,雄厚坚实的经济基础是物质保证,更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制度保证,科学思想和先进文化是重要精神力量。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机遇,要纵深推进“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




02

当代社会研究


王立剑, 邸晓东: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可及性的递进机制研究

摘要:互助养老是解决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有效模式。以提升农村互助养老受益水平为目标,依据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安德森模型、计划行为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从潜在可及、现实可及、持续可及三个维度构建互助养老服务可及性分析框架,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宣传力度促进农村互助养老潜在可及性提高的过程存在“个体参与→角色塑造→利他动机→互助意愿”的转变机制;农村互助养老设施供给加速“潜在可及→现实可及”的实现过程,并呈现“精准定位→以需定供→自发参与→群体效应”的行动机制;激励机制与社会参与保障“现实可及→持续可及”的推进过程,以及呈现“利益激励→责任明晰→制度完善→规模效应”的循环机制。建议从激发互助养老参与意愿、精准定位互助养老需求、完善互助养老参与机制等方面改善互助养老服务可及性。

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村养老服务;互助养老;可及性;递进机制


安永军: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干部年轻化与村级治理悬浮化——以陕西西安G镇为例

摘要:分析陕西西安G镇村干部年轻化现象后发现:村干部年轻化并未将年轻人的人力资本优势转变成村庄治理能力,反而造成了村级治理的悬浮化。年轻村干部与村庄处于经济和社会双重脱嵌的关系中,不仅自身利益和身体不在村庄,而且生活面向、社会关系和价值归属也均不在村庄;导致简约治理模式的削弱,村干部的社会性激励弱化、村庄内的地方性规范失效,社会性资源无法转化成治理资源。村级治理因此走向悬浮化:一方面,陷入与村民需求相互脱离的内卷化困境;另一方面,又陷入既排斥老村干部又依赖老村干部的非正式顾问化困境。年轻人参与村级治理的关键不在于全盘年轻化,而在于后备干部的梯队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级治理;村干部;年轻化;简约治理;悬浮化



03

纪念苏国勋专题


何蓉、李骏寅:从苏国勋的韦伯汉学史出发:中西比较视角下的“会”

摘要: 苏国勋先生认为韦伯的《儒教与道教》深受汉学家高延的影响,从“天人合一”等问题出发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指出汉学家们资料、立场的局限造成了韦伯作品中的局限。沿着苏国勋先生的思路,以高延有关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会”的研究为切入点,带入中西比较的视角,解析韦伯对高延的借鉴与突破。从高延到韦伯的思想路线,既是用西方理论观照中国传统的尝试,又代表着从汉学到社会学的理论发展。正如苏国勋先生所指出的,正视其思想的局限,挖掘其理论启发意义,既有助于从民间社会真实的立场去理解官方纪录背后的历史真相,也有助于将普遍理论概念应用于中国文化研究,更好地把握其特殊的生命力。

关键词: 苏国勋; 韦伯研究; 汉学史; 社会团体; 中西比较


肖瑛:苏国勋的韦伯论题及其超越: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

摘要:苏国勋先生以近40年的学术生命深耕韦伯研究。他特别关注韦伯的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范畴,对它的理解和运用经历了三个递进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素朴的,即理解、重建这一范畴,分析韦伯是如何基于它来展开文明比较、形塑对不同文明的认知和判断;第二个层次是反身性的,即用这对范畴来反思和批判韦伯使用这对范畴的过程及其结论,揭露韦伯困境的症结,即在形式和实质、工具与价值的二分中偏向于前一极而难以自拔;第三个层次是超越性的,从原始儒学和新儒学中捡拾起“综合的尽理之精神”,即“中和合理性”来重塑形式和实质的关系,并以之重新洞察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文明走向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议题。苏国勋先生对于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这一形式性范畴的实质性理解和从中国文明汲取超越的资源的做法,对于扭转今天中国社会学的形式化取向是一个重要启示。

关键词: 苏国勋; 韦伯研究; 形式合理性; 实质合理性; 中和合理性



04

经济与管理研究


刘戒骄:数据垄断形成机制与监管分析

摘要:数据垄断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是数字平台反垄断分析的一个疑难问题。守门人地位、切换成本、人工智能算法和数据保护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加剧了电子商务、搜索引擎、移动操作系统、社交媒体等数字平台公司对数据的控制,推动形成集中度高甚至赢者通吃的市场结构。数据垄断既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增进市场效率,又容易限制和排除竞争,剥夺用户和第三方厂商利益;数据反垄断监管应当充分考虑数据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复杂特征,围绕数据保护、共享、移植、安全、算法和使用等环节的问题,在约束数据领域不当行为、探索数据公地建设、完善非歧视规则和鼓励数据去中心化存储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

关键词:数据监管;数据市场;数字平台;反垄断


王雨飞, 王雅琦, 曹清峰:高铁开通对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企业选择效应的研究

摘要:利用2009—2018年全国249个非中心城市和35个中心城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与更多中心城市连通高铁对非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非中心城市与更多中心城市连通高铁显著促进了其经济增长,尤其对位于中西部地区、与中心城市地理距离远、非农产业规模大的非中心城市促进作用更明显。机制检验表明,与更多中心城市连通高铁后,通过引领产业多样化集聚及企业供应链重构,促进了非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因此,优化高铁网络布局、充分发挥其对非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非中心城市;高铁;多样化集聚;供应链;经济增长



05

数字经济研究


郭朝先, 苗雨菲:数字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机理与路径

摘要:数字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机理可以概括为:拓展农村产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增加产品(服务)供给;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节约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产品(服务)价格;稳定生产预期和畅通销售渠道,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扩展乡村产业生态系统。数字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主要通过两条路径来实现:一是“农业+”,这是基于农村主体产业即农业为出发点,经过数字经济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赋能”,农业生产发生质的飞跃,农业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二是“数字+”,这是以数字经济为出发点,通过数字经济广泛作用于乡村产业,从“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从“横向”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环保等产业融合,并催生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发展,实现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分析了当前数字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数字经济;乡村产业振兴;机理与路径;农业+;数字+ 


惠宁, 宁楠:数字经济驱动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的效应与机制研究

摘要:利用熵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别测度了中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共服务质量及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公共服务质量影响的效应与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显著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但提升效应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递减,因而作用结果也呈现区域异质性,在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释放的公共服务质量赋能效应更强;从机制上,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升财政透明度以及降低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保障公共服务支出,进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提高财政透明程度,加大财政支出监督力度;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完善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数字经济;公共服务质量;财政压力;财政透明度  


张敬文, 童锦瑶: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质量

摘要:基于2010—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考察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两项产业政策对数字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对数字企业创新质量具有正向激励作用,且政府补助对数字企业创新质量的促进作用受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市场竞争程度提高会增强政府补助的促进效应。异质性检验发现,政府补助对数字企业创新质量的促进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中更显著,而税收优惠激励效应则在国有企业和大规模企业中更明显。提出以产业政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激励企业创新,加强政府对数字企业创新的引导和支持,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协同,优化数字企业竞争环境等建议。

关键词: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创新质量;技术创新;市场竞争



06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研究


郭施宏:“双碳”目标下的低碳试点效果再评估

摘要:中国作为探索和实践“双碳”目标的“先锋”,低碳试点的先试先行为其低碳转型作出了有力探索。既有研究大多肯定了低碳试点的积极成效,但部分研究也指出了低碳试点存在的困境。在低碳试点陆续结束和中国迈向“双碳”目标之际,对低碳试点的低碳状态和减排趋势进行再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三批低碳试点的效果可能并没有大多评估研究认为的乐观,低碳试点整体上尚未达到和形成显著的低碳状态和减排趋势。仅有2010和2012年开始的第一、二批低碳试点显现出碳减排的趋势,但其依然未进入低碳的状态;2017年开始的第三批低碳试点在减排趋势和低碳状态上均未显现出显著的效果。在政策试验阶段,低碳试点缺乏上位法律、总体规划和核算体系的指导以及相容的激励机制,这对其维系低碳发展效果产生了挑战。在迈向“双碳”目标阶段,国家层面需要加强制度安排的指导性和激励机制的相容性,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增强规划可行性与约束力,构建激励相容的长效机制,确保地方层面低碳政策设计和执行的综合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试验;政策评估;碳减排;低碳试点




- 联系我们 -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124

联系电话:010-67396643

E-mail:xuebaosk@bjut.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2023年第1期】《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章速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